饶了我吧,被窝500字

饶了我吧,被窝

0
0
500字 六年级 叙事

妈妈响亮的拖鞋声传入我的房间,随即,她把我的脑袋从被窝里揪出来,训斥道:几点了?还睡?不打算上学了?。我揉揉朦胧的睡眼,申辩道:不是我的错,是被窝它太冷了,非要缠着我让我温暖她。我也是受害者呀!“什么鬼话,赶快起来!晚了该迟到了。”我好不容易挣扎这被窝,起了床。你可别说我是个爱懒床又喜欢狡辩的孩子,事实真的如我所说,完全是被窝的错!不信?你往下瞧。晚上我洗完澡,浑身热乎乎的。我刚钻进被窝……咦?今天被窝怎么像缩水似的,越收越紧,真是奇怪。“哈哈,真暖和,真舒服呀!”一个奇怪的声音突然想起,吓得我冒了一身冷汗还好,那家伙良心发现,赶忙说:“哈哈,别怕,我是被窝,我很冷,需要你来温暖我。”原来那神秘的声音是被窝发出来的!被窝不断收紧是因为它怕冷!这真是新鲜事。人们躺在被窝里是为了让自己保暖,却不知道被窝也需要我们给予温暖。“我真希望冬天你别上课,就这样一直温暖我多好啊”哎我也想呀,冬天的教室冷得叫人直哆嗦,哪有躺在被窝里舒服呀!早晨,我六点多就醒了,因为今天要考英语,俗话说“临时抱佛脚”嘛可我发现自己根本起不来—被窝牢牢裹住我了“你让我起来嘛!”我气急败坏的说。“求求你了,这一天我大半时间都得冷着,你就行行好,在暖我十分钟吧……”我不得不又躺下。可这一趟我又睡着了,知道妈妈的吼声传来哎,害我又挨了妈妈一顿骂。饶了我吧—被窝。

天津宝坻区杨家口中学六年级:邓文卉

饺子

1000字 初一 说明文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着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曰“金线穿元宝”。

饺子这一节日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六年级
叙事
5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