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泥抹在世界的胸膛上读《乌合之众》有感
从“星云之眼”的角度看,我们每个人就像一杯沸水,被倒入人群的海洋,海洋并不会因为一杯沸水而升高温度,可这杯水却永远消失了。
正是因为我们自身力量的渺小,我信更相信群众的力量,也笃定,这才是自身最好的栖息地。就在我们把这些奉为真理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大声喊道:“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弃是非,用智慧去换取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当然,这话说得过分偏激了,可是,不知你是否记起了一些事?
你是否记是,08年汶川地震震惊世界,危难之间中国社会各界掀起赈灾热潮。万科董事长王石得知此事后,当即做出捐款200万的决定,而此举却被认为是“抠门”,引来网络上一片骂声,王石在博客中回应认为,“万科捐出200万是合适的,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成为负担。”
平心而论,作为企业家,王石的做法是理性的,但在公众情绪处于高度敏感时,当感性成为公众情感的主流时,企业家的这些理性逻辑,刺痛了公众敏感又的心。他对自己财富的捍卫,在公众眼里就会显得那么可恶。可公众们不会理解,他们只认为灾难面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乃是天经地义,哪容得富人“吝啬”,竟不肯多捐些钱财。于是他们愤懑,不满,以强大的舆论力量压迫着王石,当公众情绪遭遇商业理性,王石触犯了众怒,可以说是彻底栽了跟头。公众这一庞大群体对这一事件的普遍恶评,其实是掩盖了中国社会的缺席缺陷。这一声音的出现,原应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可大多数的我们都只是参与到了指责王石的队列中去……我们都不知道,任何力量的过度放大,都会模糊其背后的真实。
你是否还记得,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文化知识的摧残,众人都道那是由中央领导错误发动的。可是,如若没有群众对毛主席极端的个人崇拜,也不会酿成如此恶果。
可即便有以上种种事件的发生,生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中,我们从小就深知群众的力量,无论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还是新世纪的孙志刚事件,“躲猫猫”事件,“70码”事件,“邓玉娇”事件……都在向我们展示,即使群体会偶尔步入歧途,但其积极影响不容争辩。
其实,归根结底,群众海洋是由我们这一杯杯水组成的,问题的来源也出自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深陷入工作、学习、家族所带来的烦恼之泥潭中,心中苦恼、烦闷无处排解。于是乎,当出现一件众人关心的大事后,不加以了解,不加以推理,不加以思考,便对当事人予以强烈的抨击,嘴上喊着为了人民,为了国家,为了正义,殊不知,究竟这些是真,还是发泄心中的烦闷是真?
如若碰见的真是极其恶劣的社会现象,这倒也不失为“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可若是你知道的只是一部分呢?不加以了解或是调查,便对其恶语相向,又会对他人,对社会造成多大伤害呢?而那些恶语,又究竟是对社会、他人的不满呢,还是对自己的不满呢?
勒庞是保守派精英分子的代表,他在书中强烈抨击了群体,强调个人精英的力量。纵然这是部经典之作,纵然其中有不容置疑的真理。可时代变了,世界变了,你,我,我们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而存在,我们也不可能真的凭借一己之力让世界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样。而我们每个人都敏感而脆弱。纵然可以积聚成力量,但缺点也聚焦在了一起,就像被放大镜放大了一般。我们拥有了巨大的力量,却变得感性,缺乏思考,缺乏判断力。共同完成一件事时,若是正确,固然是好,可若错了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会不会积聚排山倒海之势将我们吞噬?我们能做什么呢?
对啊!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都陷入了泥潭之中,连自己都无法保全。
不,我们可以的。至少,我们可以不把泥抹在自己的胸膛上。没错!即使我们跪在泥潭中,我们也不要把抹在自己的胸膛,抹在世界的胸膛上。
如果你同我一样是名学生,那就不要因学业不顺而抨击教育缺席;如果你是名医生,那就要因病人情绪而改变态度;如果你是位工厂老板,那就不要生产次品,危害社会;如果你是名法官,那就不要因个人情感而偏袒任意一方;如果你是一位网民,那就不要跟风随大流,无端对他人恶语相向……
我们不要,不要把泥抹在世界的胸膛上。
生命的力量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这是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在草地上游玩,我无意中发现一只蝴蝶停留在一株野菊花上。我小心翼翼的向蝴蝶走去,我慢慢地伸开双手,手指悄然合拢,居然拢住了那只蝴蝶,蝴蝶在我的手指间扑腾着。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跃动,那样顽强!蝴蝶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我在妈妈的菜园里撒下一几粒种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呀!竟使它冲破坚硬的泥土,在阳光的呵护下,不屈向上,茁壮成长。
有一次我用自己的双手轻轻的触摸自己的心脏,一波波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经历了这三件事情我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
广西南宁市横县那阳镇勒竹小学四年级:商舒琪
相关推荐
-
读《泥姑娘》有感这则成语故事的意思是指袭击来犯之敌的后方,迫使其撤回。比喻借一件事情解救另一件事情的策略。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田忌和孙膑,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将田忌、孙膑率兵救赵,直捣魏都大梁。魏军闻讯撤回,在桂陵遭到齐兵的截击而大败,赵国之围遂解。战国时期,魏惠王任庞涓为大将。他恃强凌弱、常常侵犯邻近的国家。在进攻赵国的时候,魏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成侯知道自己的实力太弱,无法抵抗魏军,就将中山之地献给齐国,以求齐国派兵救援。于是齐王任围魏救赵的主人公田忌为大将,并拜孙膑为军师,兴兵救赵。孙膑献计道:“我们将军队埋伏在路上,对魏国宣扬攻打襄陵,魏军知道后一定会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力,回头来救襄陵。我们则在中途拦路截击,一定会取胜。”田忌采用了孙膑的的计策。果然,庞涓得知齐国要进攻襄陵的消息后,立即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力去救襄陵,不料在回来的路上遭到齐军袭击,被杀得片甲不留。庞涓拼命逃走,当晚就撤回大梁。400字 六年级 叙事
-
世界上有我读《心田上的百合花》有感在一次偶然的练习中,让我读到一篇文章《心田上的百合花》,当我读完全文时,第一感受就是原来生存在这世界上是多么的美妙。“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儿的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是百合花在野草的鄙夷下说的。仅仅三句话,就像一根细小的针,穿过我的外表,刺进我的心灵……“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啊!可它却是引导成功的第一步。失败往往来源于不懂如何发现自我,于是他本有的才能与智慧也就淹没了。我们大家都要知道,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才能,相信自己才能把世界装点得更美丽。“我要开花,是要完成一株花儿的生命,”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是医生,我的使命是救死扶伤;我是教师,我的职责是教育下一代,我是学生,我就得完成学习的任务,我是……在千万种角色中,你属于哪一种,你完成了生命的职责了吗?我可以很自信地说,我是一位班长,我已经完成了我的职责,不管未来的如何,我只珍惜现在,虽然常常在不理解与无耐中屡行着职责,而且几度在“放弃”与“坚持”的边缘中争扎。但我始终坚持下来了,不管我做的好不好,不管别人怎样地看待,我只知道这就是生命,完成我的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每个人在生命的起端都种下了一颗种子,开花结果是一种过程,可在千万种角色中,在茫茫人海中,你的存在代表着什么呢?我喜欢蔡卓妍,但我不希望自己像蔡卓妍,因为这世上只有一个蔡卓妍。我觉得个人的存在不是为了谁,只是为了自己,我不希望自己像哪个明星,不想以她来装点自己。百合以花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世上也许有无数个张晓红,可我想以与众不同来证明世上是有我这个人的存在。65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读《悲惨世界》有感我用了近两个星期的时间,读完了《悲惨世界》这本书。这本书描述了当时的灰暗世界的角角落落、点点滴滴,读来让人感到揪心。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冉阿让,他是一个苦役犯,一个可怜的苦役犯!没错,他生前是做了许多不该做的事情,抢劫、杀人,他无所不作。但我相信,他也是出于无奈。一个人在不用做这些就可以吃饱穿暖的情况下,是不会自愿去做那些不见天日的事情的。而他,尽管犯下了如此严重的罪行,但我认为,他之后所做的种种善事,是完全可以弥补这些过错的!他在监狱的时候,有几次尝试越狱,但都被及时发现了——他没有越狱成功。但是后来,他又逮到了机会,他再次越狱。这次,他成功了!可不要以为这下他的日子就好过了!完全不是这样的!要知道,他可是一个苦役犯,一个坐过牢的人!在那个时候,苦役犯是地位最低,身份最卑微的人,他们注定一生都要被人们瞧不起,被人们唾弃、厌恶!很明显的,冉阿让就是这样一个人!但他悔过了!他之后隐名埋姓,改名为马德兰先生,以及一些不为人们所知的奇怪的名字,他常常慷慨的把钱施舍给穷人,他受到人们的一致赞颂!但,之后的商马第事件却使得她身份暴露——他又被人们所瞧不起,被人们唾弃、厌恶!他还救了一个叫珂赛特的不幸的小女孩,她是芳汀的孩子,她早就死了。之后,珂赛特长大了,成年了,她和马吕斯结下了美好姻缘,而冉阿让,为了不让他们因此受到影响,在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后,向马吕斯道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马吕斯开始十分讨厌他,但介于珂赛特的面上,他没有表现出来。后来,当他得知冉阿让就是他的救命恩人时,他简直不敢相信!他过了不久,便死了,他给这对新人留下了近六十万法郎!他是一个多么替别人着想的人!他虽然死了,但他的灵魂得到了升华!他死了,毫无留恋地死了……650字 六年级 议论文
-
读《悲惨世界》有感《悲惨世界》确实是一本好书!合上书本时的沉重之感,在我至今回想起来,还萦绕在心头。《悲惨世界》向读者们清晰地映现出一个既丑陋又圣洁的人世。说它丑陋,是人性的丑陋,现实的悲哀。说它圣洁,是因为在这被利欲笼罩的世界,还有许多高尚的灵魂存在,《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也拥有一个这样的灵魂,纵使他的灵魂曾经肮脏过。冉阿让曾是一名苦役犯,拿着一张黄色身份证出狱,但就因为这张身份证,街道上的旅馆都没有一间接纳他,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洞,却是个狗窝,还被一条凶恶的大狼狗赶了出来。后来一位好心的主教收留了他,但他贼心不息,在半夜偷了主角家的银餐具,但被清晨巡逻的警察抓回主教家。主教非但没指责冉阿让,还把一对银烛台送了给他,还慈祥得对他说:“我已代天主买了你的灵魂,这对银烛台大概值二百法郎,拿去做些对自己好的事。”主教的举动惊醒了冉阿让这个充满恼恨的灵魂,他在路上一直思索,他感到主教的形象在他心中越渐光明壮大起来,把他卑微的灵魂压倒了。他走到别的地方,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抛弃了冉阿让这个被人唾弃的名字,变成了马德兰老爹,又变成了马德兰市长。在冉阿让当市长的期间,他曾做了不少好事。有一次还救了曾与他做对的割风老爹。冉阿让的一生是悲怜的,是人性冷酷和社会的残酷造就了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他令我明白了:一个人在面对社会的黑暗的时候,不要失去希望,别人太奸诈,你还是要做高尚的人,不是在生活上有钱有势是高贵,要心里有一份巨大的财富,乐于奉献,才称得上高贵。一个高贵的人,才拥有丰富的人生,总会有人,被你的崇高而感动,你曾经帮助他,他也会再帮助你。如果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他还是永远都贪不到什么,贪不到一份敬仰,一份崇高,落得在孤单和指骂中失去自己的人生。《悲惨世界》给我带来的收获千言万语都讲不清,它的内涵实在丰富,足以一生受用!700字 六年级 书信
-
读《悲惨世界》有感读《悲惨世界》有感《悲惨世界》是以主人公冉阿让的命运作为主线而展开的。冉阿让经历了长期的牢狱之苦,终于获得了自由。然而,由于冉阿让犯有前科,尽管他有强健的身体,仍无法被社会所接受,就连他的好意有时也往往会被人们误解……这部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重重矛盾,反映了法国社会的现实生活,歌颂了人性的善良和纯洁,鞭挞了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的相互倾轧的丑恶现象读完《悲惨世界》,最让我感动的是珂赛特,珂赛特才八岁,就受过那么多的苦,所以当她发愁的时候,像个老婆婆。她有个黑眼眶,那是德纳第妈妈一拳打出来的伤痕。珂赛特的玩具只有几块破布和她那小铅笔刀,想想现在的我们,哪个不是“小皇帝”?“小公主”?哪个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呀?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读完全文,我心里还有疑团:为什么沙威深信囚犯永远不会洗心悔过?为什么德纳第夫妇到最后变穷了起来?350字 六年级 状物
-
读《泥姑娘》有感我看了《泥姑娘》这本书,里面写了有一位善良的泥姑娘,她听见了哭声音,外面还下着大雨,她顾不上自己,就跑出门外去救小蜜蜂,自已却化成了一堆泥,我们要学习泥姑娘的舍己救人的精神,她是这么有爱心,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100字 二年级 读后感
-
读《阿泥》有感“虽然我的世界还是和以前一模一样地黑暗和沉寂,可是再也不混沌了……”。读完《给世界的请柬》这本书,我的两眼湿润了。文章中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情节不断浮现在我眼前。这本书讲了很多关于真情和爱的故事。其中,《阿泥》这篇文章让我感触最深。这篇文章写的是泥巴人阿泥放弃获得生命的机会挽回一个女孩生命的事情。本来只要再拉一次手就能获得永远的生命时,阿泥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阿泥获得生命时,与她拉满十次手的女孩就会再也听不见,再也看不到,再也发不出声音来了。读完了这篇文章,我的心犹如浩瀚的大海激情澎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在平常生活中,有些人自私自利,有些人勾心斗角。可是阿泥,她为了另一个女孩的生命不惜放弃自己获得生命的机会。阿泥的这种高尚品质打动了我的心。阿泥是个泥人,而我们这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啊!为什么有些人却远远不如一个泥娃娃呢?阿泥的这种高尚品质,才是人间真善美呀!记得文章有一句话,我现在还记忆犹新。“这时候,正是春天,花啊,草啊,香味啊,鸟叫啊……我喜欢这个世界到了心痛的地步,我只想活着。”从中可以看出,阿泥是那么的喜欢这个世界,甚至已经到了心痛的地步,可是,比起她自己的生命,她更看重的是友谊!真正的友谊是没有欺骗,是无私的。读完这篇文章,我早已握紧拳头,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阿泥的这种舍己为人,真诚无私的高尚品质!五年级:戴以若50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
读《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有感每一本书都有一种读后感,我就看了一本这样的书《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当我看完这本书后非常感动。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这个独一无二的人是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是在你最孤独的时候出现,是在你心情烦恼的时候出现……她是一个会时时刻刻关心我们、时时刻刻帮助我们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没人能比“她”还要关心、帮助我们了。她就是妈妈,我们都只有一个妈妈,在以后我们要养她,她现在认真的呵护我们,我们长大以后也要呵护她。她虽然看起来外表很坚强,但是内心像我们一样很脆弱,有时发现我不听话,就偷偷的躲在某某角落伤心的哭……每一位妈妈都是我们深爱的人,她有时打你也是一种关心、关爱,妈妈对你的爱和对别人的爱都是多上一千倍,没有一个妈妈会对自己的孩子不好,我们是妈妈身边最亲的人。时光总是过去的很快,一瞬间就过去了!所以我们时刻提醒自己:母爱最珍贵,要好好珍惜这一份母爱,永远铭记在心!四年级:程雨晗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40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
读《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有感每一本书都有一种读后感,我就看了一本这样的书《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当我看完这本书后非常感动。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这个独一无二的人是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是在你最孤独的时候出现,是在你心情烦恼的时候出现……她是一个会时时刻刻关心我们、时时刻刻帮助我们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没人能比“她”还要关心、帮助我们了。她就是妈妈,我们都只有一个妈妈,在以后我们要养她,她现在认真的呵护我们,我们长大以后也要呵护她。她虽然看起来外表很坚强,但是内心像我们一样很脆弱,有时发现我不听话,就偷偷的躲在某某角落伤心的哭……每一位妈妈都是我们深爱的人,她有时打你也是一种关心、关爱,妈妈对你的爱和对别人的爱都是多上一千倍,没有一个妈妈会对自己的孩子不好,我们是妈妈身边最亲的人。时光总是过去的很快,一瞬间就过去了!所以我们时刻提醒自己:母爱最珍贵,要好好珍惜这一份母爱,永远铭记在心!四年级:程雨晗35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
读泥姑娘有感400字 读《泥姑娘》有感我有一本书—-《女孩故事》,是妈妈送我的生日礼物。这本书里有七彩女孩的梦,有女孩成长的影子和最美的祝福。书中有童话、神话、历史与民间故事,每个故事都耐人寻味。在这本书中我最感动的一个故事是《泥姑娘》。书中的《泥姑娘》讲的是:从前,有一个手艺高强、特别会捏泥人的老艺人,他认为自己年纪大了,再也捏不出泥人了,决定再捏最后一个泥人。于是他捏了最后一个漂亮的泥姑娘。那天晚上,泥姑娘在闪电划过的时候活了!她在桌子上翩翩起舞。老艺人因年纪大了,忘了关窗户,还把泥姑娘放在了靠窗户的桌子上。泥姑娘跳得多高兴呀!你瞧!她笑得多甜!跳着跳着,泥姑娘忽然在狂风暴雨声中,有一阵细细地呼喊声。当然,只有泥姑娘才能听到“哎呀!――哎呀!”泥姑娘借着闪电的光,看清楚了,原来是一只可怜的小蜜蜂陷在泥里爬不出来了。泥姑娘二话不说,冲进大雨,雨水将她的外形冲得越来越小。但泥姑娘带着坚强的勇气,把小蜜蜂抱到了桌子上,就在小蜜蜂刚刚坐好的那一刻!泥姑娘已经成了一堆稀泥。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泥姑娘牺牲性命,帮助小蜜蜂的行为,深深感动了我。我们应该向泥姑娘学习,学习她那种乐于助有、舍己救人的大无畏精神。45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一:乌合之众读后感】《乌合之众》这本书是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著作,其中对群体心理的剖析,入木三分。作者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一个人一旦融入群体,就会湮灭个性,在群体的干预下,思想缺失独立性,群体思想占统治地位,从而,群体的行为也会由于受思想的控制,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力。群体中的个体易受群体的影响丧失理性,思想情感易受旁人的暗示及传染,变得极端狂热,又由于在群体的保障下而不能容忍对立意见,做出的事情往往会另局外者难以接受。每个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身处群体时,而变得思维单一,甚至是被看成是“无意识”。 佛洛伊德批判了勒庞本书中的一些观点,本书中也确有一些局限性,勒庞在书中毫不掩饰地表现了对群体的非理性性质的行为表现的鄙夷的态度。他说:"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但是他又认为群体是不可阻挡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领者。其中存在的矛盾并没有减少他的价值,而是为后人开启了更深入的研究空间,极大的启发了人对群体心理认知的思维。本书出版于19世纪末,其中列举大量法国大革命中的事例,对现实的剖析更加使它具有说服力。虽然对群体心理及产生的原因缺少有逻辑的论述,但是对现象本身的观察描述对后人仍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篇二:乌合之众读后感】今天,终于断断续续的将这本书读完了。虽然一直喜欢历史,对于其中一些人的行为多少不解,或者难以想象。当然读到本书很多章节的时候,我不禁兴奋的跳起,好多观点是如此的醍醐灌顶。令我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变化,也让我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历史。一直以来难以回想红66卫兵时代的疯狂,甚至于敬仰拿破仑与希特勒。反思更多的事件。当然读过本书之后,我不再疑惑。对于那些称之为伟人的领袖,在我心中终于走下的神坛。所谓群体,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讲,要符合两点:1、个体的有意识个性的消失;2、个体感情和思想都有明确的转移。 当然这些跟构成的人群,地域没有关系,反倒跟民族的禀性、宗教、普遍的道德观和历史渊源有极大的关系。这些群体意识低下、野蛮、浮躁、保守、依靠形象来思考、容易受到暗示、没有道德跟责任感、甚至崇拜专制。即使有这么多缺点,人类社会的大部分历史依然是由群体所创造,他们改变的人类的发展轨迹。但是却创造不了文明。写到这里,我在想,按照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观与普遍价值。那位智者能都看破这些,找出正确的发展方向。当然,如果他能找到方向,肯定又像甘地一样的寂寞,没有人会理解。联系到股票市场,众多的股民与机构构成一个群体。当然机构又可以为成小群体,当我们笑话机构犯错的时候,你要理解,一个群体,即使全部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所做的决策,并不会比一群目不识丁的人的决定更英明,当然,前期是得知道股票是什么,哈哈。那么在股民的这个异构化的群体中,他们的决策与行动容易受到名望人或者是所谓领袖的暗示,也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也这是上涨和下跌时候的贪婪与恐惧的放大化。容易盲目相信,即使有些言论过后看来是如此的荒唐。前期看过社区的一篇文章,说一个人不看电视,不读报告,不听别人建议,仅仅依靠个人喜好来炒股反倒成功的例子。可见是他因为不接受消息从而跳出了群体思维的局限。大多数的人赚不到钱,因为大多数股民都因为消息的发达形成了一个群体,思维方式发生明显的变化,形成共性。所以在市场中,只有少数坚持已见,与大众相反的人反而能够赚到大钱,终于明白为什么小说里说操盘手工作期间要隔离的原因了。如何跳出这个群体的思维模式,形成自己的体系与方法,做决断的时候不受其他影响,自己及时总体。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门。很久不写东西,读这本书时间跨度也长,总结不不够深刻。望大家批评指正。【篇三:《乌合之众》读后感作文】无论如何,我不应该属于任何一方阵营。 群体的意识应不应该被嘲笑?这只是我搞不清楚的问题之一。很久以前就看过这本书,当时只是感觉勒庞说的挺对,也没啥想法。只是最近突然觉得真实世界的发展仿佛就是那个样子……很久以前,勒庞就预言了今日群体中的大部分特征:智商低于群体中的任意个体,换句话说就是智商无下限。“群体总是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大脑活动的消失和脊髓运动的得势”……最后“群体既易于英勇无畏也易于犯罪“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事实就是这是一个群体的时代,要取得别人的认同那么必须先认同一个群体,无论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将被磨灭。无论这个群体对某事是认同还是反对,这都是一个个的群体和阵营。对某一群体的认同取决于群体的言论和发布的消息——至少我认为现在是这样的——诸如微博等等,而事实告诉我们群体的观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书中所讲,群体的情绪是单纯的,夸张的。而群体又是易受暗示的,于是这就催生了种种阴谋论,因为你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被煽动了,是不是被暗示了。因为前面说到真实已经被群体糟糕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磨灭掉了……如果你不进入某个群体,你又很难知道他们的运作过程,而你一旦进入那么就不能保证你自己还有智商这个东西的存在……而我们总会在一个群体中,不是吗?因为我们都有一个阵营,无论你是赞同还是反对,除非你对此事不闻不问不去选阵营。那么好吧,又一个阵营出现了,人总是要有一个立足点来生存。群体可以成就,也可以毁灭……好吧,这只是一个开头,不想再继续复述,所以我不爱写读后感……鉴于越来越感觉周围的人们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乌合之众》吧,应该看看这本书,至少现在都应该看看,群体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篇四:《乌合之众》读后感】很久没有真正的写过东西,因为自己才疏学浅,见识又少,生怕说出来的话贻笑大方。然而看了一些书以后,还是觉得毫无进步。可见写作这件事,不仅仅是读得多就会写的。于是决定从读后感开始,写一些东西,也作为自己成长的一个记录。最近刚读完勒庞的《乌合之众》,书中提出了很多大众心理学的问题。尽管勒庞的一些想法带有他所在的时代和个人的偏见,但是他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即使放在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仍旧有意义。在阅读整本书之前要注意到的是,勒庞没有讨论有组织形式的群体的心理状况。整本书都在如书名所说的那样,讨论“乌合之众”,一群因为各种原因聚集在一起的人,这些人之间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从属关系,如陪审团、选民、议会等等。而且这并不是一本读起来让人感觉愉悦的书,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文字上。然而却是一本令人思考的书。我认为它的意义不再于讲述了多少正确的知识,而是它提出了如此多的问题,以至于如果要讨论社会学或者大众心理学的东西,你都不能无视它的存在。下面就我比较感兴趣的几个问题说一说我的想法。在谈到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时,勒庞举出了这样一个例子:“在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报纸上充斥着两个小女孩在赛纳河溺水身亡的报道【篇七:《乌合之众》读后感】《乌合之众》是一本让我很揪心的又觉得很扯淡的书,因为从一开始他就写了很多我不太理解又有点反对的“情绪用字”。例如P7群体品质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说服我们的逻辑是他觉得“整个世界要比伏尔泰更聪明”,似乎用的是一种智商的平均值作比较,而不是用群众智慧的结晶作对比。再比如P16,他觉得群体是自我人格消失的野蛮人,个人融入集体,就已经使个人在文明阶梯上倒退了好几步。他也是用群体人性丑恶的例子来证明这样的观点的,似乎可以理解他产生这样灰暗想法的根源,但是也无口否认社会文明的进步又是靠群体意识进步和耕耘创造的,这样一系列的绝对的“情绪用字” 让我不得不很小心的去寻找它的基本共识、主旨和论述是什么。枯燥的理论和没有感同身受的例子让我一度想放弃对这本书的阅读,直到读到4/5 之后和第二次阅读这本书时,才发现了它的难能可贵。在我大多数的不理解或者说不愿理解的偏见主要还是基于2个原因的,首先我觉得他的大多例子都是基于历史的特例作考量,没有经历所以对自己没有说服力。第二个原因就是我觉得他的这种例子在当下不太可能会发生,很多故事都像小说一样在虚构。 可后来的这句话和一些列的理论依据让我开始重新反思: 当一个种族有了自己的性格之后,该种族就获得了结构稳定的集体精神,这使得人们摆脱了缺乏思考的群体力量支配,从野蛮走向文明。 也许是因为我对历史积淀的匮乏和对时事关心分析的太少才导致了一些偏见,所以又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或许过去的历史不会告诉我们什么就是什么,但它可以暗示我们应该避免什么。这种直接对于群体情绪的判断与描写其实是更能引起我们的思考,而不像一些难以觉察隐藏式的雄辩那么狡猾,只是因为现有的经历还有学识的局限才有很多你看不到的很多的群体的一面。所以对那些经典的巨作妄下判断的确不够明智。我觉得《乌合之众》这本书应该是属于实用书的一种,主要是在阐述形成规则的原理。第一部分它讲道:在群体特征中,群体中个体是无自我人格、责任感低,无意识本能起作用,情感和思想受暗示与传染影响并能立即转化为行动。在群体感情观和道德观中,群体受感情奴役、极端冲动无法认知障碍,群体情绪的夸张、单纯、偏执和形象思考容易掩盖真相。在群体观念、推理与想象力中,群体只能接受简单的观念,形象的事情,他们需要宗教与偶像来引导。第二部分它讲道:群体观点和信念受种族、传统因素、时间等间接因素影响,往往在政治和典章制度中反应出群体需求,值得我们反思的就是他对教育制造无产阶级大军的理解。当然群体观念也受形象、词语、会话、幻觉、经验和理性直接影响。所以领导煽动群众无非就是用偏执的信念来断言、重复、传染,创造他们需要的梦境和希望,而不是告诉更多的事。想要获得持久力也必须遵从普及性的信念和情感相修的东西。第三部分:它将群体分为同质性群体和异质性群体,在犯罪群体中,谈到群体的犯罪动机尽管可能因为被教唆但所有行为皆以结果论而非动机论,群体中的个体犯罪时可能因为自己在完成历史使命,他们的善举和残忍同样极端。在陪审团群体中,他们也受情感的支配,受灵魂人物的影响。在选民群体中,说服选民的手段和一般群体无异,用套话刺激想象力等。在议会群体中,相比普通群体特征,他么的观点更简单化,意见质朴,议而不决,缺乏决断力,受声望支配,容易夸张恐惧信息、重复许诺等。对我来说《乌合之众》帮我解决了2个困惑。第一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企业人士强调不要过多看重学历,也明白有时候学历越高,员工的发展限制反而就越多。但是在比如晋升、筛选很多条件和情况下为什么他们依然会选择那些科班出身的人呢? 从大众心理研究的角度,我是这么理解的: 大众对这种教育文凭的认可可能就像在同质性群体(派别、身份团队、阶级)中的阶级教育的认可,不是因为共同的信仰或者利益,相似的身份更多的是潜意识中因某种共同生活经历和习惯以及相同的大众教育而互相认可,所以一旦阶级教育的人掌权之后,依然陷于群体意识之中。个人的见识和主张都被削弱,取而代之的可能就是集体的无意识品质第二件事,就像P88已经被郝伯特`斯宾塞在内许多杰出哲学家证明的论点那样,教育既不会使人更道德,也不会使人更幸福,既不能改变人的本能,也不会改变人天生的热情。而在一个像鹦鹉学舌又无人指点的教育制度体制下,我到底该怎么培养自己找到自己简单的幸福?庆幸的是自己在旅行中获得了很多判断力、在实习奔走中积累了经验,不顾别人的看法和妈妈的劝阻去开拓去闯荡。我特别相信正确的观念只有在自然而正常的环境中才能形成,我相信年轻人就该努力从工厂、矿山、医院、建筑工地等各类社会活动和实业中获得大量感官,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更笃信这么多年学习的唯一目的不是为了生活做好准备,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如果成功的出口绝不单一,那我肯定一直在找呢!研究大众心理或许还能让我分析犯罪动机也许不仅仅是分析个人心理特征这么简单。在面对宗教派别、阶级、其他民族等各类群体中,分析他们的情感、找到群体运作的灵魂是保护自己的屏障。商业经济中不仅仅只有税法征收上用的是零星税金来遮掩苛重税收的,深谙大众心理的人既能鼓舞士气又能化解矛盾。也许这也是它真正得意义所在。【篇八:乌合之众读后感】2007年12月30日的早晨,我在凯宾斯基酒店的房间里,临窗眺望成都。觉得自己就像是守在她的身边,看着她渐渐地从沉睡中醒来。2007年就要结束了。对于我来说,2007年如同2006年一样,也是意义非同小可的一年。回想起一年前的此时,还在那冰冷的15楼教室里苦苦复习。也是在早晨,从窗前顺着绵延伸展的韶山路望去,守着长沙慢慢醒来。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不同。唯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对未来的希望。从12月27日的川航班机上,到1月6日湖南大学工管院的教室里,我都带着这本书《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并以口头、短信和QQ等方式推荐给朋友们,尽管我还没有看完它。作为2008年我阅读的第一本书,它没有让我失望,带给了我相当丰厚的收获。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描述它,那还是弗洛伊德说的:“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彩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在阅读它时的感受,那应该是“震惊”。因为古斯塔夫·勒庞发表于1895年的这本社会学经典名著,持有的是“反集体主义”的观念。阅读它的过程,使对我数十年以来所接受的对“集体主义”持有完美感觉和景仰态度进行了深度颠覆。虽然我不会成为一个反集体主义者,但是从实事求是的基本准则出发,我已经认识到,集体(群体)远远不是我被灌输的和自己想象的那样。群体的心理、意见和信念,在很多的时候,竟会让人如此的不安和失望。引导我来读这本书的,是网络上的一些资深证券投资人士。我从他们罗列的推荐阅读作品中找到了它。由于广西师范大学的这个中译本只有薄薄一册,在去成都之前,我认为我可以在2008年到来之前完成学习任务。此书封二上的一段说明文字也是足够吸引人的:“作为一部经典之作,《乌合之众》对于理解今天仍不失现实意义。日本普通民众为何曾变成战争机器,‘文革’青年为何曾变得丧失理性,入市股民又为何会变得群情激亢?个人到群体的心理变化看似难以理解、难以置信,实则有迹可寻。今天,《乌合之众》以其对大众心理的精辟剖析,已成为众多理财专业人士荐阅的书籍。”不曾想,它居然和《成事在天》那本书一样,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心潮起伏,神游天海,书中一些精彩之处,常常有冬日凉水浇身的感觉。20万字的一本书,已经阅读了超过三周的时间,尚未完成!(当然,开年以也较去年忙碌许多)在书末,译者的一篇文章《民主直通独裁的心理机制》更是精彩!我认为把它作为中译的序言会更好一些,它对此书的概括和评价也是相当客观和有见地的。整个20世纪是群众运动的历史高潮,但同时也是独裁统治的历史高潮。从希特勒到斯大林,从日本军国主义到中国文化大革命,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群众用自己的巨大力量熄灭了光明,把枷锁戴上自己的项颈,而获得利益的导演者却在一旁狞笑。勒庞最早有效地阐明了“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从而“给予用为古典民主学说和关于革命的民主神话基础的人性画面沉重一击。”勒庞的重点在于指出聚集成群的个人会表现得与他们一人独处的时候会有明显的差别。他们会明显地从众,失去作为个体时的理智,只知道和接受极端的感情和观念,例如股民;他们失去人格意识,对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识的暗示者惟命是从,例如红卫兵;他们失去了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例如法西斯对待犹太人;面对群众的荒谬与狂热,说理与论证战胜不了一些“词语和套话”,例如马寅初的《人口论》;群体受到某种高远的理念的激励而行动时,还会表现出极高的“道德”,能够“达到使人慷慨赴死的地步”,例如日本的神风敢死队。群体中的个人利益的暂时消失,以及犯罪意识的泯灭,是因为个人的目标被集体目标所取代,要为更高的集体目标而自我渺小化,使得一个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目标成为毁灭民主的有力武器,个人成为社会或者国家这些更高实体的目的服务的工作。群体成为了独裁最为有利的帮凶,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写道:“群体爱戴的是统治者,而不是恳求者,他们更容易被一个不宽容对手的学说折服,而不大容易满足于慷慨大方的高贵自由,他们对用这种自由能做些什么茫然不解,甚至很容易感到被遗弃了。他们既不会意识到对他们施以精神恐吓的冒失无礼,也不会意识到他们的人身自由已被粗暴剥夺,因为他们绝不会弄清这种学说的真实意义。”当然,他的继任者(比如斯大林)比他更加聪明,他们会赞美群体道:“历史是由人民所创造的”,但是他们对待人民的态度,与前任相比并没有什么区别。鉴于此书的发表时间,我怀疑20世纪的许多领袖们都拜读过这部作品,并将其牢记和一一实践。希特勒的上述表达和勒庞的文字本身就相去不远,某些著名的领袖也一再地使用勒庞教导的影响群体头脑的重要法宝:“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他说,大凡能够成为大业的领袖人物,必须“具备强大而持久的意志力”,“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不断重复,信誓旦旦。”受到感染的群众则是“对别人的轻蔑和保留态度无动于衷,或者这只会让他们更加兴奋。他们牺牲自己的利益和家庭——牺牲自己的一切。自我保护的本能在他们身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孜孜以求的唯一回报就是以身殉职。”我们可以回忆起,万千群众曾经高举红宝书,诵读毛语录,看样板戏,唱革命歌,大炼钢铁,大放卫星。十年以后,却是往事并不如烟。勒庞曾经在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之后发表的作品《革命心理学》中预言:“中国不久就会发现,一个失去了漫长历史给它披上的盔甲的社会,等待着它的会是怎样的命运。在几年血腥的无政府状态之后,它必然会建立一个政权,它的专制程度将会比它所推翻的政权有过之而无不及。”事实是1949年之前的政权,倒也的确如此。2008年1月7日,媒体报道了湖北省天门市50多名城管队员,将路过此地,并用手机记录他们暴力对待村民的水利建筑公司总经理魏文华在数分钟内殴打致死。天人共怒之时,勒庞却已经在110多年前就已经说过了:“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意料地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1200字以上 高一 读后感
-
读《悲惨世界》有感世间的一切不幸,不论是物质的贫困还是精神的堕落,雨果都称之为“苦难”。而《悲惨世界》是一部厚重的人类苦难“百科全书”,同时它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即使《悲惨世界》是苦难的“百科全书”,但我们依旧可以从中感受人性的光辉。小说的主人公冉·阿让刚从监狱中服役结束,夜宿在卞福汝主教家里,偷走了主教的银餐具。当警察把形迹可疑,偷走银餐具的冉·阿让带到主教面前时,善良的主教巧妙地替冉·阿让解了围,还把唯一值钱的一对银烛台送给了冉·阿让。正是主教的这一善行感动了冉·阿让,让冉·阿让复仇的火焰熄灭了。在主教身上闪耀着的这种人性的光辉,让人感动。只要肯做,就一定会成功;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小说中冉·阿让来到海滨蒙特伊城后,成功改进了“黑玻璃饰品”的制造工艺,不仅为自己带来了巨额财富,同时也为小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接着他兴建学校,开设药房,救助穷人,而自己也成为受人爱戴的绅士。读到此处,我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一个偷主教银器的小偷,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却成为别人眼中的善人;一个服过十九年苦役的犯人,却可以成功地制造玻璃墨玉。这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勇于去做,勇于去闯,我们就一定可以叩开胜利的大门;只要我们为他人多着想一些,为这个时间多播撒一些善良,这个世界就不会冷冰冰,而我们也会邂逅别人更多的尊重。《悲惨世界》以细腻的笔触,以深邃的思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法国大革命时期近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广阔画卷,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人性光辉中的善良和宽容。这些都让我感动。当然,我的感动还来源于冉·阿让身上的那份诚实。冉·阿让实现人生的蜕变后,不仅成为成功的商人,还当上了小城的市长,干得相当不错。就在这时因偷了一个苹果,与冉·阿让长得类似的商马第被捕了,他背上了冉·阿让的罪行,即将被处以绞刑。冉·阿让为了不让这个无辜的人受到牵连,舍弃了财富,舍弃了荣誉,舍弃了官职,重新回到监狱。“诚信大于天”,冉·阿让用生命诠释诚信,用言行恪守诚信!诚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或许为了诚信,我们会失去一些东西;或许为了诚信,我们会承受一些痛苦;或许为了诚信,我们会捡拾一些无奈。但我总觉得,用诚信之心,诚实之态去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才能收获真诚,幸福,满足,踏实……读着《悲惨世界》是一种感动,读完《悲惨世界》是一种震撼!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时,都是一张洁白无瑕白纸,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勾勒人生的线条,去为人生凃染色彩。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许会被周围的环境裹挟,而生出一些坏病,但只要我们诚心改过,就会像小说中的冉·阿让一样,可以从一个苦役犯蜕变成善良的天使,我们依旧可以为我们的人生留下美丽的彩虹,让我们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有深度,有高度。当然蜕变的过程会很辛苦,但我们风雨兼程……诚实、善良的人,终会成为美丽的天使,而他们的一生也会是让人回味并敬仰。诚实和善良犹如一颗种子,当你将它种下,细心呵护之下,它终究会绽开美丽的花朵,为我们的人生锦上添花,让我们的生命绚烂多彩。这不由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曾参是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买东西,儿子追着她哭哭啼啼,她于是对儿子说:“你听话,回家去,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肉,好吗?”孩子得了这个承诺,高高兴兴地回家了。曾参的妻子买完东西回来,曾参立马动手捉猪来杀,妻子连忙拦住他说:“别杀,我是哄孩子玩的,别当真。”曾参说:“大人说话怎么能不收诚信呢?孩子看到大人的行为也会效仿的,不讲诚信,他以后何以立足?”这个小故事不仅告诉我们诚信的重要,更告诉我们诚心要从小养成。让我们书生命的诚信,为后人立诚信的丰碑!从现在起,从这一秒起,让我们带着诚实和善良去走人生路,怀着感恩之心去做平常事。《悲惨世界》是一本书,同时也是净化我们心灵的甘露,这是我读完《悲惨世界》所收获的,也是我能体悟到的。《悲惨世界》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1200字以上 四年级 读后感
-
读《悲惨世界》有感我深深地熟悉故事的章节,它就在我心中敲击,它是强烈的,深到无底,它是沉默的,像无梦的睡眠。书中的柯赛特,马吕斯是美好的,他们是那里最为真实的象征。每个人都有伪装,那伪装下的心正是当时社会的颜色——黑暗。可他们,却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具有着真诚与善良。我也只是在阐述,阐述着故事,而深深铭刻在心的,是冉阿让这个高大的形象。其实,很敬佩他,那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对他肯定的赞美。当时统治的社会,是那么得惨不忍睹,冉阿让被迫无奈在面包铺里偷了一块面包,却被判了五年苦役,四次越狱都得不到自由,而是十九年的苦役。冉阿让进去的时候,青春年少,出来的时候,老气横秋。这是怎样的一种社会,他是如何挨过了这么多年的折磨,苦役生活使他灵魂一面上升,一面堕落。也许,改变他的正是那个主教,他偷了主教的东西,而主教却没有责备他,还送了他东西。主教说,他赎的是冉阿让的灵魂。十九年来冉阿让第一次流下眼泪。正是这样,那个囚犯冉阿让消失了,乐善好施的马德兰出现了。经市民推选,他成了市长。他的改变,他的坚持,却是那位主教非凡的宽厚,惊人的慈爱让他受到了巨大的震动。他的形象,在这一刻,成为了书中最为光辉的亮点。冉阿让不断地帮助一个又一个人,可在他遭遇劫难的时候真正帮助过,关心过他的人,竟还没有寥寥数人!透过冉阿让,让我想到了泰戈尔的一句诗:“我想我将为你忧伤,还将用金色的诗歌铸成你孤寂的形象,供养在我心里。”故事里,我看到了“寂寞”这两个字的影子,它不论何时都夹杂在里,那种压抑的感觉让我心口窒息。不是觉得冉阿让在那种美好而欢乐的气氛中逝去,不是最好的结局,而是觉得正是这样的环境才让人更加沉湎于悲痛之中。他虽然是安详平静地逝去了,可他的内心还在孤独着,寂寞着,周围的一切,都是幸福而安逸,可他毕竟还是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人。心灵上的枷锁锁住的并不是观看幸福的双眼,真正封锁住的,是人内心的寂寞,把寂寞藏匿在心底,就永远都得不到了释放——《悲惨世界》中没有提到一个“悲”字,可全书却处处被一层似有若无的悲伤笼罩着,看似平静简单的语言,却让人心头所凉,这种情感从书的一开始就有。是真的,寂寞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可怕的东西,它是魔鬼手中用来交换青春的咒符。书中的冉阿让可以在自己苍老的身躯上背负起一个受伤的年轻人,穿过整个巴黎市区的下水道。那个时候,他健康得可以再活上一个六十年。他把柯赛特视为自已的女儿,让他这个,从没爱过,孤身一人,从未领略过父亲,朋友的感情的人得到了极大的安慰。柯赛特成了他生命中的唯一亮光,唯一给他过欢乐,幸福,温暖的人。可是,当柯赛特与马吕斯结婚后,他却经受不住寂寞的侵袭,在那样舒适,富足,美好的家中迅速地衰老,逝去——真正催人老的不是无情的岁月,而是吞噬人灵魂的寂寞。当我们用心来观察周围的人时,是不是也突然觉得该给他们送与温情与安慰。往往是在人老的时候耐不住寂寞,耐不住安静,喜欢热闹,即便是不长时间,也让他们觉得满足。卞之琳有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何其不是,身在其中,自会感觉出与亲人之间的快乐,亲近于亲人,以欢笑送与他们,便是幸福。老人需要陪伴,还是那句‘常回家看看吧”。多陪陪你身边的人,趁他们正在的光阴,努力把欢笑传染给他们。其实,也并不是到了老的时候才会觉得寂寞,主要是那颗心,是经历的太多,痛苦的太久,才会饱受沧桑,才会越发寂寞。冉阿让不就是吗?他应该很早以前就觉得孤独了吧,只是熬到了晚年。什么叫风烛残年,这便是事实。久而久之,我们更要好好地充实自己的生活,让生命点亮。1200字以上 高三 读后感
-
读《悲惨世界》有感我深深地熟悉故事的章节,它就在我心中敲击,它是强烈的,深到无底,它是沉默的,像无梦的睡眠。书中的柯赛特,马吕斯是美好的,他们是那里最为真实的象征。每个人都有伪装,那伪装下的心正是当时社会的颜色——黑暗。可他们,却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具有着真诚与善良。我也只是在阐述,阐述着故事,而深深铭刻在心的,是冉阿让这个高大的形象。其实,很敬佩他,那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对他肯定的赞美。当时统治的社会,是那么得惨不忍睹,冉阿让被迫无奈在面包铺里偷了一块面包,却被判了五年苦役,四次越狱都得不到自由,而是十九年的苦役。冉阿让进去的时候,青春年少,出来的时候,老气横秋。这是怎样的一种社会,他是如何挨过了这么多年的折磨,苦役生活使他灵魂一面上升,一面堕落。也许,改变他的正是那个主教,他偷了主教的东西,而主教却没有责备他,还送了他东西。主教说,他赎的是冉阿让的灵魂。十九年来冉阿让第一次流下眼泪。正是这样,那个囚犯冉阿让消失了,乐善好施的马德兰出现了。经市民推选,他成了市长。他的改变,他的坚持,却是那位主教非凡的宽厚,惊人的慈爱让他受到了巨大的震动。他的形象,在这一刻,成为了书中最为光辉的亮点。冉阿让不断地帮助一个又一个人,可在他遭遇劫难的时候真正帮助过,关心过他的人,竟还没有寥寥数人!透过冉阿让,让我想到了泰戈尔的一句诗:“我想我将为你忧伤,还将用金色的诗歌铸成你孤寂的形象,供养在我心里。”故事里,我看到了“寂寞”这两个字的影子,它不论何时都夹杂在里,那种压抑的感觉让我心口窒息。不是觉得冉阿让在那种美好而欢乐的气氛中逝去,不是最好的结局,而是觉得正是这样的环境才让人更加沉湎于悲痛之中。他虽然是安详平静地逝去了,可他的内心还在孤独着,寂寞着,周围的一切,都是幸福而安逸,可他毕竟还是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人。心灵上的枷锁锁住的并不是观看幸福的双眼,真正封锁住的,是人内心的寂寞,把寂寞藏匿在心底,就永远都得不到了释放——《悲惨世界》中没有提到一个“悲”字,可全书却处处被一层似有若无的悲伤笼罩着,看似平静简单的语言,却让人心头所凉,这种情感从书的一开始就有。是真的,寂寞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可怕的东西,它是魔鬼手中用来交换青春的咒符。书中的冉阿让可以在自己苍老的身躯上背负起一个受伤的年轻人,穿过整个巴黎市区的下水道。那个时候,他健康得可以再活上一个六十年。他把柯赛特视为自已的女儿,让他这个,从没爱过,孤身一人,从未领略过父亲,朋友的感情的人得到了极大的安慰。柯赛特成了他生命中的唯一亮光,唯一给他过欢乐,幸福,温暖的人。可是,当柯赛特与马吕斯结婚后,他却经受不住寂寞的侵袭,在那样舒适,富足,美好的家中迅速地衰老,逝去——真正催人老的不是无情的岁月,而是吞噬人灵魂的寂寞。所以说,当我们用心来观察周围的人时,是不是也突然觉得该给他们送与温情与安慰。往往是在人老的时候耐不住寂寞,耐不住安静,喜欢热闹,即便是不长时间,也让他们觉得满足。卞之琳有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何其不是,身在其中,自会感觉出与亲人之间的快乐,亲近于亲人,以欢笑送与他们,便是幸福。老人需要陪伴,还是那句‘常回家看看吧”。多陪陪你身边的人,趁他们正在的光阴,努力把欢笑传染给他们。其实,也并不是到了老的时候才会觉得寂寞,主要是那颗心,是经历的太多,痛苦的太久,才会饱受沧桑,才会越发寂寞。冉阿让不就是吗?他应该很早以前就觉得孤独了吧,只是熬到了晚年。什么叫风烛残年,这便是事实。久而久之,我们更要好好地充实自己的生活,让生命点亮。许昌学院高三:周苏芳1200字以上 高三 读后感
-
读《颠倒的世界》有感读《颠倒的世界》有感400字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写的《墙上的斑点》深深地吸引了我,文中透露出的哲理折服了我。作者在平常的一天,抬头看到了墙上的一个斑点,为了猜那个斑点是什么,她展开了深不可测的思索。作者的思索有时整齐,是线性的:他猜那是个钉子,便想到了要挂画,又想到了挂什么画,再联想到了画的艺术性;有时思路又是混乱,跳跃性的:他猜那是片玫瑰花瓣,忽而想起了特洛伊城,忽而又想到了莎士比亚……这些思索摸不到一点思路,但仔细想想,他们都是历史,都是文明,都是艺术,是人类的瑰宝。在经过了无数次的思索之后,作者终于走近看清了那个斑点,只是只蜗牛罢了。暂且不谈那个斑点和蜗牛的关系,作者那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思索就多么令人惊讶啊!人是会思考的动物,这也是人最美妙的地方。人的思考是无边无际,不分时间和空间的。你的思想1秒钟前还在一道物理题上,1秒钟后就可能会想到明天会不会默写。1秒钟前还沉醉在昨天打篮球时的那个完美的晃人动作,1秒钟后就会在猜在加利福尼亚苹果总部的史蒂夫?乔布斯脑子中的下一代IMAC长什么样……没有思考就没有美丽的油画,就没有动听的歌曲,就没有形象的雕塑,功利一点说,就没有你试卷上的一百分。找一个安静的午后,坐在那,什么也别管,就是思考,尽情地思考,放肆地思考,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有滋有味。读《颠倒的世界》有感400字《爱的教育》以一个小学生日记形式来写的,描写了主人公恩里科三年级时的所见所闻和感想。通过大量的人物形象刻画、心理活动描写,以及富有激情的叙事,讴歌了爱的崇高和心灵的纯洁,教育青少年爱祖国、爱军队、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希望学生更加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敬师长,孝敬父母。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来说,《爱的教育》不仅仅是一本小说,而是对我们的一种爱的教育。作为独生子女,我们都是被爱得多,而付出得少。这个世界需要爱,需要我们去爱,去付出,而不是坐享其成,作为学生,我们应该从小要爱祖国,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我们应该尊敬老师和父母,努力学习,以实际行动回报老师和父母对我们的爱;我们应该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做亲如兄弟姐妹的好朋友…….我相信如果每个人都献出自己的爱,我们的世界会更加美好!读《颠倒的世界》有感400字《爱的教育》以一个小学生日记形式来写的,描写了主人公恩里科三年级时的所见所闻和感想。通过大量的人物形象刻画、心理活动描写,以及富有激情的叙事,讴歌了爱的崇高和心灵的纯洁,教育青少年爱祖国、爱军队、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希望学生更加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敬师长,孝敬父母。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来说,《爱的教育》不仅仅是一本小说,而是对我们的一种爱的教育。作为独生子女,我们都是被爱得多,而付出得少。这个世界需要爱,需要我们去爱,去付出,而不是坐享其成,作为学生,我们应该从小要爱祖国,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我们应该尊敬老师和父母,努力学习,以实际行动回报老师和父母对我们的爱;我们应该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做亲如兄弟姐妹的好朋友…….我相信如果每个人都献出自己的爱,我们的世界会更加美好!读《颠倒的世界》有感400字在这本书中,有许多故事感动了我在这里,我举一个爱的例子:这个故事的爱的英雄是洛贝谛。有一天他在上学的路上看见了一个小学生在路中央摔倒了,迎面而来的是一辆车!情况十分危急,周围的人都呆住了,没有一个人想到要冲上去推开那个小学生,正在着十万火急的时候,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学生冲了上去推开了那个孩子!可他自己,却受伤了。那个人就是洛贝谛。这,就是爱的力量,多么伟大呀,竟使洛贝谛可以不顾一切的去救那个孩子----一个陌生人。是啊,爱随处可见。爱也是不同的。妈妈口渴时的一杯水,叫做爱;同学跌倒时的一双手,叫做爱;同桌写错字的一块橡皮,叫做爱。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是爱。别人摔倒在马路上的一次奋不顾身,叫做爱;为保护同学的一次舍己救人,叫做爱。这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是爱。一个人付出一分爱,那只是一分爱。十个人付出一分爱,就是十分爱。一百个人付出一分爱,那是一百分爱。千人千分,万人万分,亿人亿分!就这样,全世界60多亿个人,每人都付出一分爱,就是60多亿分爱!所以,只要人人付出一点爱,世界就会有美好的明天!读《颠倒的世界》有感400字《爱的教育》这本书一共有100多篇文章。它虽然语句平淡、事例普通,但是每一件事都扣人心弦、激荡人心,因为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着我,那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其中“意外的事件”最令我感动。勇敢的罗贝蒂他为了一个陌生的孩子,不被马车撞倒,他毅然地冲向了马车,救出了孩子,而他则被马车撞伤了腿。他这一出乎人之意料的举动不仅仅使在场的人惊呆了,也令我震撼,他自己也是个孩子啊!他这勇敢的举动,不正是爱的体现吗?的确,社会上无时无刻不充满着爱,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等。曾记得在湖南、四川盆地等地区发生了洪灾泛滥,几百名都奋力相助,为了百姓的安全,官兵们三天三夜住在大坝边。又记得去年非典的非常时刻,为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多少医务工作者忘我工作,才打赢了这场特殊的战争。是什么使得他们能够如此地奉献自己?是“爱”,是这个如空气般不可缺少的东西。但是,如今的社会上,也有些人则非常势利,他(她)们的行为准则是看是否对自己有利,即使在道义面前也不放弃讨价还价。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面对凶狠的歹徒抢击行凶,部分人为了自身的安全,竟无动于衷。今天我终于明白了,这种人是非常渺小的,他们的处事哲学必然会遭到人们的鄙弃。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世间的“爱”是永恒的,是不变的,是永存于世的。所有的惊人举动,都有爱的力量,都是爱创造出的,没有爱,就没有一切。一个人心里有别人,总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并有爱的奉献,那么得到的将是内心的充实,高尚的人格,爱心的照耀。甘愿给社会付出真情和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幸福总是偏爱那些热爱生活而乐于奉献的善良的人。因此,爱,使我们心灵相通;爱,使世界不再孤单。让你我伸出温暖之手,让世界充满爱,让生活中处处开满真、善、美的鲜花。读《颠倒的世界》有感400字《颠倒的世界》是铅笔头和小铁皮历险记系列之一,它是一部科幻小说,是俄国作家瓦列金·波斯特尼科夫写的。它的内容非常非常精彩,我爱不释手。它讲述了铅笔头一队人乘坐“雷霆号”太空飞船到了火星,被吸到火星内部的城市去了。这里和地球一样,只是所有的东西都是颠倒的:跑步最慢的破世界纪录;废石头是雕像;考试0分是优秀学生;清洁工不是扫垃圾,而是扔垃圾在路面上;灭绝的恐龙竟然在火星上……多么奇怪啊!!!多么令我们惊奇呀!!!真好玩呀!读了这篇文章,我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如果真的有这样奇怪的世界,那我一定要去看看。但是,我会有点儿病怏怏的(因为他们以死昆虫为食)。哈哈哈!哈哈哈!如果我有飞船,我一定要把中国学习最差的学生们送过去,让他们在“颠倒的世界”当“优秀学生”;把科学家们送到火星上,观察恐龙;把想不劳而获的“懒人”们送到火星去,让他们直接在睡觉中获得第一吧,呵呵……《颠倒的世界》真的很好看!我推荐《颠倒的世界》!有空你们可以去读读哦!1200字以上 四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