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
人们都认为三国是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80年这90年里,实际上真正的”三国是在“三分天下吴蜀魏”那个时候,但要是只写真正的三国,那么曹操和其他三国名人就没有出场的机会了,《三国演义》也就没有那么好看了。
枭雄,也就是凶猛的英雄,最先想到的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更令他威风八面,加上他平时南征北战,在人们心中自然会成为枭雄。他的基本策略是招降纳叛,因此他得到了人才和武将还有许多他想要的东西,但是,曹操随着自己的发展,野心也开始膨胀,从枭雄摇身一变成奸雄,从骑都尉升到丞相,就差没当皇帝了。当我看完曹操的事迹后,再回顾他以前的事,不得不承认他很了不起,是一个真正的枭雄。
很多人都说刘备是枭雄,我却不这么认为,曹操每次打仗都是冲在前面,刘备就很少出马,但他战黄巾,斗吕布时,他打的很英勇。刘备是靠着诸葛亮和那一群大将夺得了一片天地,皇叔的称号和携民渡江的事再加上他的武将丰功伟迹,在人们心中真不知道他的人气和地位飙升到什么层度。
孙权是个好皇帝,可“藉兄父之基业”这几个字使他很难堪,但他带兵打和政治方面都很卓越。在《三国演义》里孙权既没有曹操那么凶猛,也不像刘备那么懦弱,因此名声比较好,活得比曹操和刘备长,使得吴国的寿命长。
中国面人
中国的面塑艺术渊远流长。早在汉朝,一些宗教活动的供品中就有用面捏成的牛、羊;姜子牙用捏出的面人去打仗的神话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如今,面人主要是作为一种工艺品,深受国内外人士的欢迎。
面人为什么会流传得这么久,这么广,又这么受欢迎呢?
其一,捏面人的材料简单。把面粉和江米面(南方人叫糯米粉)按3:1的比例和起,烫熟,用锅蒸了以后再调上蜂蜜和防腐剂,揉搓好了即是面塑的材料。其二,制作面人的工具平常:竹签子,挑子(用有机玻璃或牛角磨成扁平状,一头尖一头圆)、小剪刀,小梳子。
有了上述材料和工具,就可以着手捏面人了。例如捏一个娃娃,先捏头部轮廓,在本色面中加进所需的颜色面,揉捏均匀,面团成了娃娃的肤色,把捏好的娃娃头形插在竹签子上,然后用挑子滚一下,使脸部光滑,又用尖的一头定出五官的部位,嵌上黑色的面作眉毛眼睛,讲究些的还可做出眼白;接着用挑子挑出鼻子,为防干縮,可塞入一些面又用同样的方法挑出耳朵;再装上红色的嘴,黑色的发,娃娃的头部就完成了。做上肢时先把面搓成一条,按在娃娃身体的两側,再用剪刀剪出手指;下肢可根据需要,做成坐姿、站姿、卧姿乃至踢球,操练等不同姿势。最后給娃娃加上红色的肚兜,抽出笔签,一个细腻可爱的面娃娃就做成了。
刚捏好的面人得放在不透风处,待里外都干了再拿出来。因为材料中加有蜂蜜和防腐剂,所以一二十年内不会裂坏。
面塑就是以上述特殊工艺流传开来的。流传各地的面塑,又分为京、鲁、泸三大流派。北京的面塑古色古香,山东的面塑民间气息浓,而上海的面塑色泽鲜艳,较为秀气。
面塑这门民间艺术在国外也广为流传,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小学里开设面塑课,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动手能力。在我国,需要做的不仅是普及这门艺术,还要在材料上进一步改革,使其更简便!在制作上创新,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让中国的面人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大放异彩。
相关推荐
-
品三国看完三国演义,就想到这些……有很多评价三国人物曹操的人,说他是奸雄,是枭雄,因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不忠。如果以这个为出发点,曹操的确就是一个奸雄,可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平民不得不反,先是董卓篡位,汉献帝根本就是一个傀儡,如果说汉献帝还有些作用,那就是帮助曹操,使他成为乱世英豪,这样也算是为天下苍生造福,再者说,汉朝的昌盛时期已经过去,也该改朝换代了,与其让董卓祸害苍生,不如让曹操成就霸业,我是赞成曹操的,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曹操真的是一位乱世英豪,大家想一想,在哪一个战乱的时代,还会有诗词歌赋这些东西,诗词歌赋能代表什么?能代表曹操子民的幸福指数。反过来说,如果曹操不挟天子以令诸侯,怎会取得最后的胜利,这只能代表曹操是个有智谋的人,曹操更是一个有勇气的人,当时董卓在朝廷称霸,曹操手持七星剑,闯入董卓房间,虽然没有刺杀成功,但这足以证明曹操的勇气过人,像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人,怎能不成就霸业!再说关羽,他是我在三国演义中最崇拜的人物之一,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斩颜良诛文丑,温酒斩华雄,刮骨疗毒,勇气过人,手拿青龙偃月刀,天下无敌,只是他太自大,失了荆州,丢了性命。其实司马懿是三国人物中最有心机的人,利用曹丕斩除后患,不然后来三国怎能归司马家呢?再说周瑜,他其实是三国中最完美的人了,有勇,不然怎能号令水师,有谋,不然怎能成为鲁肃的知音呢?只是肚量小,竟然被诸葛亮气死了,诸葛亮能做到这些也是本事啊……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欲知后事如何,请见下回分晓。初二:王宗瑞550字 初二 读后感
-
品《三国》有感祖国,一个是非之地。只因为了赢得这一席之地,古今有多少名将圣君战死沙场;只因为了躲避这混乱之所,古今有多少文人雅士退隐山林;只因为了维护这动荡之城,古今又有多少爱国人士誓死护之。祖国就真如此祸水,如此无能?非然也。如不,为何她能孕育着如此灿烂之文化,又为何能哺育出如此博广之能人呢?不知曾几何时,祖国已在我心里扎下深根。也许,是从我了解“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时起,我为祖国的多灾多难而愤懑时扎下的吧;也许,是从我感叹周瑜那句“既生瑜,何生亮”那时起,我为祖国的顽劣无知而无奈时扎下的吧;也许是从我得知“降孙皓三分归一统”那时起,我为祖国的团结统一而激动时扎下的吧!……祖国永驻我心,只因它历史辉煌,而又不失今朝霸气;祖国永驻我心,只因它风彩依然,而又不失庄严威风;祖国永驻我心,不为别的,只因我爱祖国。我爱你,我的祖国!不管你繁荣与否,贫贱与否,我至始至终都铭记在心。350字 初二 读后感
-
读三国,品云长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世上从古至今都是如此,而东汉末年的三国之争亦是如此,《三国演义》便是自这篇历史改编而来。《三国演义》中各路豪杰尽现英雄本色,人物性格意识色彩分明,有乱世奸邪的曹贼,封流妒才的周郎,优柔寡断的刘后主;也有能征善战的赵云,神机妙算的孔明,老当益壮的黄盖。但最令我钦佩的,便是忠义当头的关云长。关羽是刘备的二弟,自黄巾起义之时便同刘备,张飞二人结为兄弟,三人共同东征西战。书中对他的相貌描写及其简单不过寥寥数语:“红脸浓眉,身长九尺,虎须二尺,相貌堂堂,顶天立地。”但从他的相貌我却看出了他的智勇双全,忠肝义胆。关云长之所以为世人所敬仰,在乎于他的“忠”和“义”,这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成就了他那威风凛凛,威震四海的绰号“武圣人”。在乱世之中,评价一个人,自然是“忠”字当头。忠义之士关羽就是这样度人,它可以为了他的大哥刘备置生死而不顾,弃功名而不睬,足以见得其忠心耿耿。在他为了保护二位嫂嫂被迫向曹操地下他高傲的头颅时,却又与曹操定下了“随主之约”,只要有了刘备的消息便立刻去追寻。曹操为了留下他在自己的门下,设下了无数的圈套:送他美女,他送给二位夫人,送他钱财,他用来奖赏士兵,送他战袍,他外面穿着,里面却仍就穿着刘备送的旧战袍。最后有了刘备的消息,他不顾曹操的再三挽留,过五关斩六将,终于保护二位嫂嫂回到了刘备身边。他这一降,不但没有不忠,反而使后人觉得他更加忠心无比,为世人所流传。再一个,便是他的“义”了,他对刘备只能算“忠”,对于曹操那才算是讲“义”。曹操在赤壁之战失利后,退回了北方“在路上有遭到了赵云,张飞二将的掩杀,早已是人困马乏,在华容道,曹操的自负使他落入了关于的手中。关羽本可以得儿诛之,以立大功,但是他没有,他没有把握这个难得的机会,因为曹操曾经有恩与他,也放过他,于是他便放了曹操,这便是他的“义”,他这一放不仅没有背后人所唾骂,反而让后人对他的评价有多了一个“义”字。而“忠”“义”二字又是文章中所需要我们学习的,所以便有了关羽这么一个“忠义两全”的人总之,关羽这个人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但他的性格却永远值得我们信仰。800字 初二 议论文
-
读《品三国》有感每当拿起了《品三国》这一本书的时候。我就仿佛回到了那硝烟四起的年代了。三国争锋,三分天下。蜀汉占人和,北魏占天时,东吴占地利,谁也不肯让谁。我在这本书更是佩服诸葛亮的机智,关羽的万夫当之勇,刘备的仁义……这本书告诉了我做人不能太大意,骄傲。这在三国中不止出现了一次。官渡之战,袁绍七十万大军,而曹操只有不足十万人马。但这场却是曹操的不足十万人马胜利了。还有着名的赤壁之战,曹操八十万大军却让东吴三万人马丢盔弃甲。还有刘备的复仇之战,刘备不接受东吴的和好,最终还是一样的结果,刘备八十万大军又被陆逊烧得片甲不留,最后连刘备也气绝白帝城。这场战斗最可惜了,刘备有诸葛亮,还有三员虎将:赵云、黄忠、马超。可刘备太意气用事了,还不听诸葛亮的劝告,结果损兵折将还搭了自己的性命。我喜欢读《三国演义》,我喜欢读《三国演义》中的人们斗智斗勇。《三国演义》还告诉了我们处事要忍耐,不能太激动。诸葛亮向魏军挑战,可是魏军闭门不应。结果诸葛亮因为过度操劳,病死于五丈原。而魏军保住了城池,最后收复了天下。虽然最后让司马家族当了皇帝,可是这也是历史必然。一个不太近如人意的结局,几分悲伤和惋惜。深得民心的刘备没有赢,治国有方的曹操和富有英雄气概孙权也没有赢。谁也没有赢,如果说得利最多的,那就因该是处于水深火热的黎民吧。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吧,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吧。多少人在赞叹赤壁之战的壮阔,但又有多少人在惋惜这八十万魏军呢?恐怕没有多少吧,战争的代价就是生命。我认为大家都因去读《品三国》,去听听易中天先生的别样三国。如果一个人可以读透《品三国》他办事一定会成熟得多,周详的多。让我们回到当年,回到那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600字 初二 应用文
-
亦品三国之正论曹操三国的人与事,时代传颂。虽然过去了一千七百多年,人们还是津津乐道。为什么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这区区八十年的历史成为今天的经典?乱世三国、三国策、三国群英传、幻想三国、三国群英……乃当今学子认识三国最流行的手段之一?三国时代英雄辈出,三国场景精彩纷呈,三国争斗说不完的金戈铁马,三国谋略道不尽的人间智慧。正所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提三国,就不能不说曹操。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早期人们给曹操的评价,曹操很多人都不喜欢,因为我做过一个调查10个人有7个喜欢刘备。当然曹操成了“大反派”,这就要归功于罗贯中先生了。不知道为什么老罗就是喜欢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先后使用了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夸大其词等手段挺刘备贬曹操。把曹操视为“大反派”,其实我认为三国中最佳男主角就应该是曹操。曹操不是乱臣贼子。要想想东汉末年皇室荒淫无度,为什么就不能有个人来接替?退一步讲,在皇帝有难的时候,是谁把皇帝从洛阳接到许都给予保护?袁绍、刘备(还号称有皇家血统)都到哪儿去了?曹操说过:“我本来是没有什么雄心壮志的,后来国家动乱,我觉得该为国家做点事,就出来带兵打仗,那时候我也只想当个征西将军,没想到我越打越大,后来没办法了,天下没我曹某人镇着,别人早就称帝了(事实正是如此,曹操一死,冒出三个皇帝)。反观刘备,儿时就云:“我为天资,当乘此车盖。”如此说来,刘备早就是贼了。许多人都在为曹操的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而说曹操是个坏人,其实这句话是罗贯中改编的,曹操的原话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是就事论事,而且没说“天下”二字,当时曹操只是心存愧疚,说出来解释郁闷而已。曹操乃我心目中之英雄!他有勇有谋。联盟讨伐董卓,是曹操率先带兵马打的董卓。“奉天子以令不臣”、斩吕布、夺徐州、灭袁绍、平乌恒、降张绣,曹操是也。诸葛曰:“操极善用兵,天下莫敢当。”孔融曰:“曹兵势大,操善于用兵,未可轻战。”陈宫曰:“曹操是极能用兵之人,须防他攻我不备。”贾诩曰:“此易知耳,将军(吕布)虽善用兵,非曹操之敌手。”张?曰:“曹操多谋,外出必为内备。”有人说他杀人不眨眼,是的,他屠城徐州,诛杀边让,杀孔融,杀华佗。但他并不是嗜杀成性的人。杀人,是一个政治家必要的能力,哪个君主不杀人?他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割发代首就是名证。他求贤若渴。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唯才是举”的方针,当时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真可谓是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就是辱骂过曹操的陈琳,曹操也给予重用。他文有荀4髫?⒓众肌⒐?巍⒊剃拧⑿碡?⑺韭碥病⒋掮?⒚?d、满宠,武有许褚、典韦、司马懿、张?、张辽、夏侯敦、夏侯渊、于禁、庞德。曹操胸襟豁达,即使是在赤壁遭惨败后,他还是“今日北方仍有我所据”,并且大笑三声,展现出了他对待挫败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又是个文学奇才。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有着何等的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曹操的有勇有谋、知人善任、友善百姓,又有“奉天子以令不臣”(有了正义的旗帜)。即使是他占据北方,三国鼎力的情况下,也可以说他占三分之二了。而这一切,为他日后统一奠定了优势和基础。这就是曹操,用易先生的话说: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好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我看来,他的奸诈奸猾、疑神疑鬼、心胸狭窄、小人嘴脸、阎王脾气完全可以被有勇有谋、知人善任、友善百姓所取代。曹操是个英雄,是个真正的大英雄!1200字以上 初二 议论文
-
我读《品三国》我迷上,或者说关注《百家讲坛》,是从易中天开始的。易中天站在讲台上,三千年的往事流水,历代帝国的惆怅,三国的风风雨雨,茶油烟酒的典故,中国男女的趣事,大江南北的城市,南北方人的差异……娓娓道来,让你喜不胜收,让你惊叹中华文化竟然可以如此品读。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易教授开讲了:话说东汉末年…… 于是有飘逸潇洒的儒将风度的周瑜徐徐走来,让苏轼赞叹不已,直作“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在大家的印象中,长期根深蒂固的“奸雄”形象曹操,开始在易教授的点拨下得到正名。其过人的文采才华和卓越的军事能力越来越被大家所认识。惊喜之余,人们对三国这一人才辈出的时代的重要人物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喜欢易中天的诙谐机灵,还有他那既高深又严密的评论。他不信《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因为小说家的言论往往最不可靠。为了还原历史的真相,他考证《三国志》、《魏略》等正史书,再加上自己有条理的科学推理和综合分析,得到了可能的最佳解释。这一点确实难能可贵,因为要做到用纯粹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历史现象非常不容易。 为此,易中天抛弃了“状诸葛多智而近妖”的孔明,“状刘备多善而近伪”的刘玄德;抛弃了只会奸诈狡黠的曹孟德的世论;抛弃了因小气而死的周公谨。抛弃了只凭成败论英雄的偏执观点。 另外,易中天对“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的刘表,“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的刘禅等三国中常认为是失败者的人物也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最后点明了深层次奥妙:三分归晋并不是魏、蜀、吴的无能,而是同为寒士阶级出身,靠武力打天下的他们,并不符合士族阶层当政这一历史潮流。蜀坚持,所以先亡。魏放弃,出了“九品中正制”,还是亡了。吴妥协,任用了大量江东士族,但后来又赶尽杀绝,迟些也灭亡了。这个由士族地主阶级――也就是世代读书,垄断官阶,如“四世三公”之类的群体参与并控制政治的历史趋势,不是曹操、刘备等一时的英雄俊杰能改变得了的。 读易中天,历史的迷雾被揭开,历史真相的秘盒被打开,历史的本质被还原。被点醒释怀兴尽之余,我们又多了一个了解历史的角度,而且领悟更加深刻了。 读易中天,我们可以遨游波澜起伏的三国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品味潮起潮落的沧桑情怀。冲一杯淡茶,闻着清香,翻开一卷,尽情地享受这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奇遇之旅吧!900字 高三 应用文
-
品《三国》有感东汉末年,执政者昏庸无能,宠幸宦臣,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至何进被杀,董卓进京,天下大势割据,群雄并起,三国序幕就此拉开。所谓三国,一般人皆以为是以曹操、孙权、刘备为首的魏国、吴国、蜀国,对此暂且不论,先说世人对这三位枭雄的评价,曹操自然不用说,其在世时,三国的“汉臣”与子民便称之为曹贼,国贼,而后代的古典文学研究学者也一般视其为奸诈的代名词,而曹操对此也都早已心知肚明,然而他能击败各路诸候,杀败西凉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却不能管住天下人那早已“高度近视”的眼睛对他的看法,他对此也只是偶尔反驳几句,自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官至丞相魏王,那批判之声便开始了,后人也以为这是曹操的奸诈(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却没有几个人认为这是他的智。好,且不说这个。且说刘备谋士诸葛亮为其所谓的大汉皇叔是怎样夺得荆州的:周瑜带兵攻打南郡,遭曹仁埋伏,大军损失惨重,周瑜为此也身负一箭,为其经后身体一直虚弱直至逝世埋下了严重病根,此后周瑜诈死,以其人之道来还至其人之身,大败曹仁,而正当周瑜领兵去取南郡时,城楼上出现了赵子龙:“都督少罪!吾奉军师将令,已取城了。”周瑜大怒,便命攻城。城上敌箭射下。试想,诸葛亮此等不仁不义,无法无道之举,那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与之相比岂不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后人竟还称诸葛亮为“智”的化身,可笑乎,可悲乎啊!曹操在夺取西凉后,知西凉贫脊,且羌人都忠心于马超,对自己多少都有些愤恨,于是下令三条:1、赈粮于西凉2、免税两年3、休战,论谋士曹操没有多少有诸葛,庞统,周瑜,鲁肃之辈的,论武将,其虽多,但真正象张飞、关羽、赵云之辈的,恐怕一个也没有吧,然而他用自己的智慧,“本有的智慧”,打赢了不少场仗,尽管濮阳攻吕布,宛城战张诱,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其败战,然而人岂无失算,失策之时,想那刘备,孙权纵有智士相扶,也不过如此,曹操用自己的谋智与那不及诸葛亮,周瑜等才能的谋士和不及关羽张飞之勇的武将,平定中原,此刻就算他称帝也豪不为过,但是曹操一生并未称帝,所谓“三国”也是曹操死后才出现的,试问天下人凭何骂其是“汉贼”?昔日刘邦不过是无名亭长,他与项羽相斗,最终获得胜利,创建汉朝,怎无人说其是刘贼,国贼。怎无人认为各拥戴秦之后人,或许有人认为秦朝统治残暴,导致民愤激起,应被推翻,然而东汉末年又何尝不是民不聊生,这一点,我在文章开头就已提出,那为何汉就不可被推翻,或许有人说,不是还有以仁义治天下的刘皇叔吗?可以让他来执政啊!那好,下面我们就来谈这位所谓的仁义皇叔。刘表病危,荆襄危机四伏,刘表那年轻的娇妻蔡氏与其弟兄对这九郡虎视眈眈,这些刘表早已清楚,于是他嘱托刘备,希望他能够接下荆州,没想到这位仁义的皇叔,仁义过了头,连诸葛军师的话都不听了,坚持不肯接此委任,满嘴的:“刘表乃吾皇叔,我岂能趁人危急时,做此不义之事,孔明休劝,我意已决。”最后呢,荆州落入曹操之手,经过赤壁之战,又害诸葛亮做出不仁不义的事,设“千机万谋”夺取了荆州,最终名义上还是借江东的,如此庸才,幸亏遇到的是诸葛亮,若是司马懿,其命早休矣,权位也早不知被他人夺了多久了;当其西取西川之时,亦是满口仁义,最后呢,并吞西川将刘璋逐于公安,这种言行不一致的人,试问何谈仁义,不过是假仁假义罢了;当其得知自己二弟、三弟被杀后,不经大脑思考,便要直取江东,试问:就允许你自家大将诛杀,气折人家颜良,文丑,周瑜?偷夺人荆州,就不许你家二弟因你不去求援而被人家所杀?你三弟粗鲁无礼,酒后便乱打将士,就不许其部下杀此愚莽之主,投奔其他明智之主?由此也足见其心胸狭隘。此后,吕蒙已死,孙夫人日夜望回其身边,于是派人到西川禀告,却不想其严辞拒绝,试想,其当时到东吴能够平安回荆州,这其中孙夫人出了多少力。孙夫人当时才18岁,,屈嫁于一个比自己大30岁的糟粕老头,这已厚待他刘备了,当其要回荆州之时,孙夫人忍着与母兄离别之痛,帮着他出计,一路上又为其力阻东吴战将,而刘备却丝毫不顾及往日恩情,最终逼孙夫人坠死,由此也可见刘备乃无情无义之小人,至于错杀刘封,火烧连营七百里,徐州收吕布等蠢事更是证明了刘备乃一无能之辈。其儿“阿斗”,后人称之为“扶不起的阿斗”,表面上看似说阿斗无才无能,其实又何尝不是因刘备的教子无方。其(刘备)头脑简单,目光短浅,不懂治国之道,他一心只想着自己能够统一霸业,而就后代家人置之不顾,却不想自己所创霸业,今后由谁来掌管,纵使他白帝城托孤,希望诸葛亮能接任蜀川大任,那么他就弄了这么个烂摊子让是人家来接替,这种只有善始而无善终的人,怎能有资格与能力中兴汉室,而操则不然,他将大任托给曹丕,并嘱咐官员家人各理其事,足见其周到。至于孙权,此人乃三位枭雄中最年少的一位,然而他的一生随着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的一个个离去,最终也黯然,孙权是一个有谋略的人,善于用人,做事顾全大局,然而在他身上,我总觉得缺少些什么,说不清也道不明。至于诸葛亮,他乃刘备第一谋士,在《三国演义》中较为“张扬”,无可否认,他是个聪明人,自从跟随他的主公,“兴复汉室,除贼伐曹”便也成了他的“理想”,他空有一身躯壳和一个聪明的脑袋,自三顾茅庐,其效命于刘备后,他的大脑控制中心就已被被秘密地输入了四个字:“忠于刘备”,于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除贼复汉,而他忽略了身边的一个巨贼----刘备,他所复的汉也绝非为汉,而是蜀汉,一个他所忠心的主公在用虚伪的仁义将其欺骗利用后所创的名不正,言不顺的政朝,而诸葛亮在死后似乎也看到了这一点(指蜀汉的名不正,言不顺,并不能被列在汉史之内)(见“武候显圣定军山”)。孔子说:“君子疾夫舍曰而为之辞。”而诸葛亮和他的主公却似乎就是那样的人。《三国》在我今后的路上会依旧陪伴我,我也会永不厌烦地读完它一遍又一遍,而每一次看完后,我也定将会有无数的新感慨产生。待我某一天退出社会,脱离那纷乱的竞争,我想那时再读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那心中也一定会想当年暮年之时的曹操、刘备、孙权之想——“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1200字以上 高一 应用文
-
品《三国》,论刘备爱读《三国》,更爱读《三国》里的人。他们个个都个性鲜明,身怀绝技,无不令人佩服。但其中,最最吸引我的,却是书中第一个出现的主角——刘备。或许你会奇怪,刘备的武功不如关羽、张飞,智慧不如诸葛亮,当上蜀国的皇帝,只不过是流有皇族的血,年纪长一点罢了,为何会被他吸引呢?是的,我必须承认,刘备的武功并不高强,他没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的豪爽,也没有张飞大闹长坂坡时的粗犷,甚至遇敌时,必须要靠别人来相助。但我明白的是,这些武功高强的关羽、张飞,都对刘备怀有敬佩之情,也对刘备十分忠心耿耿,那是因为刘备有着一颗可以广纳天下豪杰的心,和无比远大的志向。我也同样得承认,刘备并不是足智多谋的人才。在许多时候,他也的的确确是通过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得化险为夷。不过,如果当初不是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登门拜访,毕恭毕敬地真诚邀请诸葛亮出山,我想,现在,被后人称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孔明,也只不过是位怀才不遇,隐居卧龙岗上小草庐内的一介村夫罢了。古人常常挥诗洒墨,为诸葛亮、周瑜的计谋,吕布、赵云的武艺,关羽、张飞的英勇写诗作词。可往往却忽略了刘备,一个在那群雄角逐、充满着尖锐矛盾与勾心斗角的三国中,始终坚忍不拔、知人善用的明君!还记得,当年刘备做小官的时候,仍与关羽、张飞同吃同住,也会在半夜起来为两个弟弟盖好被子;也曾记得,刘备在张飞气愤孔明傲慢,要用绳子捆回孔明时,刘备气愤训斥张飞的样子;还曾记得,当孙权主张将妹妹孙尚香嫁与刘备时,刘备害怕耽误了姑娘,不停地推辞……后人将刘备称为一代“枭雄”,是说刘备为了统一中国付出了很多,而我觉得刘备更是一名英雄,在刘备的身上,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仁”与“义”的真正内涵。在悠悠历史的长河中,刘备就如同一朵洁白的浪花,是这朵浪花,使得《三国》这段波涛更加耀眼、夺目……750字 三年级 应用文
-
读三国,品云长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世上从古至今都是如此,而东汉末年的三国之争亦是如此,《三国演义》便是自这篇历史改编而来。《三国演义》中各路豪杰尽现英雄本色,人物性格意识色彩分明,有乱世奸邪的曹贼,封流妒才的周郎,优柔寡断的刘后主;也有能征善战的赵云,神机妙算的孔明,老当益壮的黄盖。但最令我钦佩的,便是忠义当头的关云长。关羽是刘备的二弟,自黄巾起义之时便同刘备,张飞二人结为兄弟,三人共同东征西战。书中对他的相貌描写及其简单不过寥寥数语:“红脸浓眉,身长九尺,虎须二尺,相貌堂堂,顶天立地。”但从他的相貌我却看出了他的智勇双全,忠肝义胆。关云长之所以为世人所敬仰,在乎于他的“忠”和“义”,这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成就了他那威风凛凛,威震四海的绰号“武圣人”。在乱世之中,评价一个人,自然是“忠”字当头。忠义之士关羽就是这样度人,它可以为了他的大哥刘备置生死而不顾,弃功名而不睬,足以见得其忠心耿耿。在他为了保护二位嫂嫂被迫向曹操低下他高傲的头颅时,却又与曹操定下了“随主之约”,只要有了刘备的消息便立刻去追寻。曹操为了留下他在自己的门下,设下了无数的圈套:送他美女,他送给二位夫人;送他钱财,他用来奖赏士兵;送他战袍,他外面穿着,里面却仍就穿着刘备送的旧战袍。最后有了刘备的消息,他不顾曹操的再三挽留,过五关斩六将,终于保护二位嫂嫂回到了刘备身边。他这一降,不但没有不忠,反而使后人觉得他更加忠心无比,为世人所流传。再一个,便是他的“义”了,他对刘备只能算“忠”,对于曹操那才算是讲“义”。曹操在赤壁之战失利后,退回了北方,在路上有遭到了赵云、张飞二将的掩杀,早已是人困马乏,在华容道,曹操的自负使他落入了关羽的手中。关羽本可以得而诛之,以立大功,但是他没有,他没有把握这个难得的机会,因为曹操曾经有恩与他,也放过他,于是他便放了曹操,这便是他的“义”,他这一放不仅没有被后人所唾骂,反而让后人对他的评价有多了一个“义”字。而“忠”“义”二字又是文章中所需要我们学习的,所以便有了关羽这么一个“忠义两全”的人总之,关羽这个人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但他的性格却永远值得我们信仰。800字 高一 应用文
-
三国我来到了三国,成啦蜀国的一员大将,刚去,就被刘备发往许昌去攻打魏国,当事,我,只有5000人马。。。。。。。。话没说完,只见五子良将:张辽、张合、徐晃、于禁、乐进。前来迎战。我便手拿大砍刀,骑着赤兔马,十个回合,张辽、张合、徐晃、于禁、乐进被我斩于马下。哈哈哈~,我,被刘备升级为副将军。谁来迎战?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全文语言流畅,行文舒展自如,自然洒脱,称得上是一篇较成功的之作。200字 二年级 应用文
-
细品《三国》读了《三国演义》三遍,总是全神贯注地沉入惊心动魄的大战之中,百读不厌,使我受益匪浅。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古典名著。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归一发生的一系列惊天地泣鬼神之作。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张飞的勇猛,关羽的忠义,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当属关云长,他虽然为人骄傲自大,以致败走麦城,但人无完人,尚且他为人忠义,武功超人。与刘张桃园三结义,曹操打败刘备时,关羽因带着二嫂,又被张辽说动,约法三章:降汉不降操、准时给粮、一旦发现刘备行踪,即刻离开,然后投降,足以见云长之侠义,无愧“一世枭将”之称。他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刀光剑影处,唯其独尊!诸葛亮是我在《三国演义》中又一欣赏的人物,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未出茅庐,就已定天下三分。他火烧博望坡,借东风,草船借箭,巧摆八阵图,空城退敌……足以见其神机妙算,但魏延一生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却稍有冷淡,以致其造反,锦囊杀魏延,却小有不妥。《三国》给予了我太多,我只有一句话要说:多行不义必自毙。450字 初一 读后感
-
细品《三国》读了《三国演义》三遍,总是全神贯注地沉入惊心动魄的大战之中,百读不厌,使我受益匪浅。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古典名著。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归一发生的一系列惊天地泣鬼神之作。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张飞的勇猛,关羽的忠义,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当属关云长,他虽然为人骄傲自大,以致败走麦城,但人无完人,尚且他为人忠义,武功超人。与刘张桃园三结义,曹操打败刘备时,关羽因带着二嫂,又被张辽说动,约法三章:降汉不降操、准时给粮、一旦发现刘备行踪,即刻离开,然后投降,足以见云长之侠义,无愧“一世枭将”之称。他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刀光剑影处,唯其独尊!诸葛亮是我在《三国演义》中又一欣赏的人物,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未出茅庐,就已定天下三分。他火烧博望坡,借东风,草船借箭,巧摆八阵图,空城退敌……足以见其神机妙算,但魏延一生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却稍有冷淡,以致其造反,锦囊杀魏延,却小有不妥。《三国》给予了我太多,我只有一句话要说:多行不义必自毙。450字 初一 读后感
-
品三国之刘备分析暑假里,天天都在看《百家讲坛》,这几天放得是易中天老师给我们讲三国演义之中的曹操,里面有许多知识是我以前不知道的,比方说:以前我只知道刘备打不过撤退时是带着百姓一起走的(因为怕百姓被敌军所残杀)而看了之后,又知道曹操也是这样的,在官渡之战中,他曾带‘白马’的百姓一起走。看了几天后,爸爸说:“光看没有要学习里面的知识,也可以像他一样来一个三国人物分析,反正你也经常在看《三国演义》的呀!”这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是呀,虽然我没有电视上的分析的好,但是这也可以考验我的能力呀!”今天我决定分析刘备。刘备在书上写得勇敢胆大,但是据我在一些书上发现他其实在前期很胆小的!比方说官渡之战中,他猜想曹操可能会赢(当时他投靠的是袁绍)于是他便借去找刘表帮忙的借口逃之夭夭了!这应该就是他胆小的一面,如果是我,我肯定帮助自己的主工尽量干掉曹操。我也觉得刘备很没有,他有着机会统一天下成为一代明君,可惜他太骄傲没有了,有如此好的机会能请到诸葛亮这样的能臣,却在最后因骄傲不听忠言,结果断送了自己的明君之命运。真是天给了他机会而他断送了机会!后来阿斗没有我想也继承了刘备一些基因吧!这便是我的品三国之刘备分析!450字 五年级 叙事
-
看《易中天品三国》感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曹操在历史上饰演的一直都是反面角色,一直都是一位奸臣。但自从我听了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为我们讲解了“三国”以后,我才发现“曹操是奸臣”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一种偏见,或许是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尊刘(刘备)”的,所以人们在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才会认为曹操是奸臣,但是易中天教授用很公正的态度把曹操放到三国这一历史背景中去品读。在易中天教授的口中,曹操不是“奸臣”,而是“奸雄”而且是“可爱的奸雄”是一代“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是一位心胸很宽广的人,而且是足智多谋,英勇善战,他并不比诸葛亮差,应该说诸葛亮在他之下,因为曹操既是一名文臣,也是一名武将。而诸葛亮呢?仅仅是一个军士罢了。曹操只会笑不会哭的,在任何时候,即使是在他战败时,或是在即将战死时,他也只会笑。他也很注重人才,好的人才他都不会放过的,因为他不记前嫌,即使是敌人的手下,即使是曾经背叛过他的人,只要是能人,才人那他一定会好好重用他的。因此,曹操的军营里是一个人才倍出的地方,不仅曹操是个人才,就连他的手下都是能文能武的人。在听完易中天的讲课后,我觉得他的评论是正确的。曹操是一位“奸雄”,一位“可爱的奸雄”。是他为三国的历史增添了光辉。450字 初三 读后感
-
三国三国(狭义220年-280年,广义184年、190年或208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有曹魏、蜀汉、孙吴等三个政权。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人口下降,经济受损,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由于战争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较大发展。三国(狭义220年-280年,广义184年、190年或208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有曹魏、蜀汉、孙吴等三个国家。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人口下降,经济受损,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由于战争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较大发展。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广义一般认为有184年东汉黄巾之乱开始。这源自汉灵帝为解决黄巾之乱而成立州牧制度,该制度导致地方割据,天下分裂。其他观点还有: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开始,这时东汉朝廷已经崩溃;208年赤壁之战后开始,这时三国鼎立形成雏型。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184年东汉已开始失去政权实体、群雄割据,形成三国雏型直到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这段184年到220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450字 四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