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即是归处750字

心安即是归处

750字 高二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安即是归处。追求本心可得心安,便得归处。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他为追求本心,使心安定,便辞官返田,回归自然,远离尘嚣之扰。在其归隐后的饮酒赏菊,躬耕南野际的享受生活的一系列行为中折射出了他的心安,陶渊明他为了尊严放弃了官位,他是开心的,怡然自得的,并在归隐时感慨“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可见他归隐的心安,归隐的快然恣意。

《游褒禅山记》的作者他后来随“欲出者”从洞中出来,不复游玩之兴后也有“余亦悔”的感慨,心存一份悔意,此乃不追求本心,终不得心安,为此而悔恨。

心安无关如何做,无关做什么,亦无关孰是孰非。心安只是追求本心后的让心安定的一种结果,只是追求本心不受外界环境之喧嚣所扰的淡然,只是一种不受人生坎坷所困,追求本心解放自我的恣意快然罢了。

古有一诗“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日日勤拂拭,不让惹尘埃”此诗写出了当时人民的克己守礼的想法。也许后人无法理解此种思想,但当时人民追求了其心,是为心安,而后来此诗被改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也是所改之时代人民解放欲求,不再束缚自己,追求本心的体现,亦属心安。

我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活得恣意,不为官场所束,他失意时“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遇挫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面对“危乎高哉”的蜀道,仅是发感慨终没为其折服。李白活得恣意,令人钦佩。为何恣意?只是他追求本心,凭己愿行遍天下美景,从出生之地远行至当时都城终未让自己遂愿,他追求了本心,他心安,故他恣意。

在如今追求本心是有条件的,其一是追求本心不可违法乱纪,其二追求本心须有能力或有毅力。陶潜有毅力归隐,求得心安,李白有才供他恣意。故追求本心也不易,但只要努力,终可去追求本心,将心得处安放心安处便是归处,归处便可恣意生活。故,何不努力去追求本心,将尔心安放?

此心安处是吾乡

800字 高二

人说现在年轻的一代是“迷茫的一代”。的确,现在这个日益浮躁的时代里,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其实不妨学习学习古人的智慧,人生自是苦短恨,此心安处是吾乡。

遥想当年季鹰,秋风起的时候,突然馋了。想起家乡的莼菜和鲈鱼应是滋味甚美,便直接把官一辞,回老家了。这个故事一直被很多文人称道,也有驳斥的。人说你这不是匹夫志短,耽于安逸而没有拼搏开创的精神吗?其实不一定。一个人活得成不成功,不是他建什么功立什么业就是唯一标准的。季鹰当年的弃官归隐,是因为他想通了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又不适合做什么。就如同我们更津津乐道的陶潜、李白。他们也都曾心怀理想,试图和季鹰一般,出仕为官,做出一番事业。然而事实证明,官场的勾心斗角不适合他们,他们也不喜欢那种生活,不屑于将生命浪费在其中。所以季鹰会从秋风中尝到乡情,陶潜会归园作赋,太白会慷慨而抒“安能摧眉折腰”。他们的退避,并不是懦弱怠懒,而是一种自省和高明。他们不过是回到了自己心安的环境里,用功名利禄换去了个自在安宁。

近看现代,亦有很多类似的例子。爱因斯坦在二战时去了美国,抛弃了自己原本的国籍。他难道是偷生怕死他、贪财图利吗?那他就不会公开为中国痛斥日本的罪行,不会拒绝以色列请他当总统。他只是知道自己是为科学而存在,为推动人类认知而义不容辞的探索的人。在更和平富足安定先进的环境里,才能更加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才能完成他的理想、他的“天命”。因此他选择了美国。这是选择了安逸,却也是顺从了自己的心。心安之处,便是吾乡。

类似的还有太多太多了。扎克伯格、比尔盖茨退学而选择了商场,甘愿忍受层出不穷的压力和汹涌澎湃的竞争,是因为他们听从了自己心的号召,理想所向之处,心安之乡也。三毛背井离乡身居异国沙漠,这又是多少中国人想都不敢想的疯狂。然而她在那里有着爱情和热情,她用一颗坦荡而安宁的心政府了最荒芜的穷乡僻壤,用叩响心门的文字打动了千千万万文艺青年的心。对她而言,心安之处便是吾乡。

转头再看那些依旧为生活的琐碎斤斤计较、为功利的虚荣苦苦挣扎、为幻想与现实的落差唉声叹气的人,不禁要叹一句“醒醒吧”。人生自是苦短恨,此心安处是吾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二
75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