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情
我是南方人,要谈起我对江南文化的印象,那就是“缠绵悱恻、婉约柔美的小娇娘”,要谈起我对陕北文化的印象,那就是“铿锵雄浑、高亢豪放的关西大汉”。要我说,江南的风光的确很美——“小桥流水,柳絮飞舞”,陕北的高原则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但我却热爱着陕北这片热土。说起陕北高原,这可是陕北地区的一大亮点,要说其地貌特点,真可谓是沟壑纵横,形态各异。在我眼里,那些用黄绵土叠起的黄土高坡,却是那么地雄浑大气、豪侠仗义。
我在陕北呆过三年。陕北地区属于中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到大热天,光秃秃的黄土高原上几乎找不到一处可以遮挡阳光的地方,再加上气候干旱,真让人感觉热腾腾的。这“滋味”和江南的热天比起来倒有些不同。有人说,陕北的夏天带给人的感受,好比是站在火炉旁;江南的夏天带给人的感受,好比是站在蒸笼旁。所以每当感到闷热时,陕北人们都会选择躲到窑洞里避暑。
窑洞是陕北高原上特有的建筑。说实话,在没去陕西之前我还真没亲眼见过窑洞。刚来陕北的时候,我便急着想去体验一下住在窑洞里的感觉。陕北的人民一般在山的一侧随形就势,掘洞筑室,利用他们缜密的设计,就这样一个别具匠心的土窑便形成了。窑洞里冬暖夏凉,舒适而节能。据我观察,一般的窑洞都是呈圆拱形,这在以黄土为背景下,却又更显得轻巧而活泼。也正因为是拱形,加大了窑洞内部的竖向空间,使人们住在里面感觉开敞、舒适。就在这小小的空间里,却又渗透着与自然的和谐。
陕北人民不仅智慧,在待人方面,他们憨厚、真诚、无私。陕北大部分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偏低,条件较差,连老百姓喝的水都是水窖里积的雨水,庄稼也是靠天收的,产量最高的就要数得上土豆和大枣了。有一次,我去同学家做客,他们知道外地人喝不惯当地的水,他们便拿出自己辛辛苦苦攒的白糖掺入水中,让我们喝上去甜滋滋的,感觉不到一点儿从水窖里取出的味道。我想,那些白糖估计他们平时连自己都舍不得吃。
谈起土豆和大枣,这便要说起陕北的两大农副产品。到过陕北的人无不接触到这两种特产。陕北的土豆吃上去与南方的土豆大不相同,它松软、有嚼头。陕北的大枣与南方的枣子也有所不同,它个大核小,肉质密而细脆,味微甜,或浅绿色或紫褐色,不像南方晒干了的小红枣。绥德“枣林坪”的大红枣更有“人参果”之美称,可直接食用,也可用来煮粥、熬汤。长期食用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补血养颜。在陕北,几乎每家每户至少都有两棵枣树,每到收获的旺季都会看到同学们带着自己家种的大枣来到学校,分给同学们品尝。下课时,同学们有的在比较谁家的枣子味道好,有的在比较谁家的枣子个头大,都把自己家的大枣分给同学们品尝,生活在这种氛围中,无不让人感到快乐、美味。
对各地方言较感兴趣的我来说,陕北方言的确很有味道。与同学们交谈中,我细细品味发现,陕北地区方言多属北方方言的西北官话,方言受山西影响较大,也杂入一些蒙语,至今保留入声。陕北大部分地区地处山区,其独特的地理风貌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蕴藏于古老的陕北方言词语中。“信天游”便是由陕北方言所谱写的一类民歌,以绥德、米脂一带的最有代表性,神府一带又叫它作“山曲”。“信天游”在陕北民歌中数量最多,曲调最多,内容最广,故最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因此,民间曾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之说。多数高腔曲调奔放,悠扬高亢,加之音域宽,跳动大,节奏自由并富于变化。不少曲调用到无限延长音和混合拍子,因而唱起来自由舒展,感情奔放,无不体现出陕北人民淳朴、勤劳的特点。
三年里,我去过革命圣地延安的宝塔山,到过榆林最北的长城古迹“天下第一台”——镇北台,唱过正宗的陕北民歌,跳过地道地陕北秧歌,亲手做过陕北的油馍馍、洋芋嚓嚓、羊杂碎,吃过陕北的小米饭、大杂烩,学过标准的陕北方言……无论是哪一种具有陕北样式的东西,我都会去尝试一下。体验一下陕北人民的生活,体验一下他们的乐趣。
当你站在陕北高原之巅,走在弯弯曲曲的黄土道里,行进在千沟万壑的荒山之间,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那么请记住,这便是勤劳的陕北人民正在用他们的方式欢迎你的到来。
陕北的山
高高地隆起,又低低地趴下,四季风随着父亲和羊群一遍遍打它的额头走过,落下深深浅浅的沟壑,支离破碎的岁月和面孔,一条条密布的如荒草般疯长的皱纹静静地描刻生存的印迹。
一辈辈的陕北人在这里生长和生活。一棵棵老槐树拔地参天,一次次,太阳升起又落下,陕北的山都是默默的托举者,就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就如从清晨到黄昏,一直默默耕耘在田埂中的老牛,汗水和雨水都在这里流过。
陕北的山像农村的父亲。父亲的背就是这个样子。拥有着无限广博的胸怀,承载无限贫瘠与荒芜。父亲的心里能装事,于是岁月的打磨中身体渐渐瘦弱,面目黝黑,眼眸深邃,然而却永远不失厚重。爬山上屲,无限地接近泥土与山脉,感受它的活力与静默,如植物般密集。
犹记得站在高山上的情景,登顶时唯一最急切的事便是大喊几声,王者般让声音穿过每一个低处的景物,沟沟梁梁也不放过。陕北的山顶大都种满了密密麻麻的庄稼,陕北的山,山顶是平原,塬上有庄稼地,也有村庄,此时你会看到山底一条条盘山公路像一条巨龙般环绕而上,又如陕北的窑洞上日日升起的袅袅盘旋的炊烟,曲折中自成一种天成的美。陕北的《信天游》大抵就是这个调调。
站在山顶,不由得哼起那首属于陕北的歌曲《黄土高坡》: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黄土高原离不了风,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黄土高原特有的歌,风成就了陕北人的精气,风吹过陕北的山,黄土地上的生灵们便鼓足了精气神。
黄土高原便是陕北的山的总称,是其形象概括。以此总称厚实而大气,又不乏诗歌的意象美。比起埃及古老的金字塔,黄土高原似乎更胜一筹。不说别的,只因为它是造化的产物,天然的天人合一的雄浑之美足以让观者惊叹。如若仰望星空般,仰望陕北的山,闭上眼睛感受自然的风和呼吸,触摸高原生命流动的节奏,穿过沟壑,低回过后又猛然腾起,坚强地升向高空——陕北的山就是这样的起伏有序。
冬日,陕北的山呈现出无比荒凉之境。如同上了年纪的老人,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之后顿然了悟的静照。繁华与葱茏,开放与凋谢过后生命还原了最本真的枝干,赤裸的躯体静静地躺下,将一切尘埃抖落,自己也还原成一片淡然的尘埃,回归到植物的根部,毛毛草草但却无比真实。繁华过后,生命当复归原始的平静与荒凉,只有崖畔的老酸枣树依旧伸张着全身的骨头和风做着殊死搏斗……而她的根牢牢地被黄土抓住,青筋突兀的手依旧不肯放开生存……
犹记得初三时,校长带着我们两个班学生爬山的情景。那是一个冬天,大雪刚停,我们沿着公路边打雪仗,边追逐,沿山而上,路途虽显湿滑,但一点没影响同学们征服雪山的热情,就连我这种平时疏于运动的人,都爬得热血沸腾。站在山顶俯瞰,这雪山雪景竟也另有一番风味。那种静穆和单纯让人不觉沉迷其中,像是踩着云朵,又像是踏着波浪,唯一不变的就是白色,那无比耀眼的、多情的白,黄土高原在我眼中像极了那位披着白纱的新娘,而那漫山遍野的呈下降趋势的白,此时恰能由内而外掀起震撼灵魂的巨浪。
于此种汹涌中将时间推至夜幕降临。陕北的山此时随着落日的余晖慢慢睡去,像一个征战沙场的英雄凯旋时的沉默。那种厚重的力量足以压制浮躁的灵魂,像树一样扎根,平静如一处院落。夜半劲风肆虐的时刻,它更是能给人坚定而磅礴的美感,幻化成一个世界的中心和骨架,稳稳地立着,俨然一座钢铁锻造的雕塑,一座古老而神奇的金字塔,折射出起伏的道路和田地,闪烁着坚硬的寒星的光芒。此时,窑洞里的父亲睡得正香……
相关推荐
-
陕北的窑洞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陕北延安窑洞,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其特点是冬暖夏凉。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洞。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多栽树木和花草。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地坑式窑洞在地面挖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沿崖式窑洞是沿山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凿窑洞。土坯拱式窑洞以土坯砌拱后覆土保温。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地坑式窑洞也见于黄土层厚的豫西平原地区,如河南巩县的地坑式窑洞,常常是整个村庄和街道建在地坪以下,远远望去,只见村庄的树冠和地面的林木。地坑式窑洞顶上的土地,仍然可以种植庄稼。甘肃东部也有这种地下街道。从西方环境建筑学家的观点看来,这种地坑式窑洞建筑是完美的不破坏自然的文明建筑。地下窑洞的组合,仍然保持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关系、采光通风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我爱陕北的窑洞,因为他汇聚了人民智慧的结晶!1200字 六年级
-
我爱陕北我生在陕西,长在陕西,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陕人”。陕西,中国的文明发源地。这里有母亲河黄河,先人的杰作兵马俑,唐僧藏放经书的的大雁塔,雄伟的小雁塔,有水幕电影的的大唐芙蓉园,五岳之一华山,神殿西岳庙,这里还有中国的第一家族”杨氏家族”。陕北人住的是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沉淀了古老的黄土高原的浓厚文明。它并不是四方的,而是像一个英文字母“n”,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最重要的是冬暖夏凉,比在空调房里舒服得多。陕北人吃饭并不是在地上蹲着吃,而是在土炕上吃,摆一张桌子,大家围在一起,边吃边聊,好不热闹。但是不许饭端到别人家,陕北人认为,往别人家端饭是不礼貌的行为。陕北产杂粮,如小米、大豆、南瓜、玉米、荞麦之类的。黄澄澄的小米粥,香喷喷的南瓜饼,味道正宗,我们这里可吃不到这么美味的食物啊!不过要说最好吃的,还是苦荞饸饹和糜子年糕。陕北的饸饹呈棕黑色,吃上去顺滑筋道,从不会正在锅里断掉。而调饸饹的汤,也是有讲究的,一般调芥末、辣子油、蒜苗、老陈醋,醋一定要给足,才有香味,吃上去更酸爽。糜子年糕相对来说口感就比较绵柔,用碾子磨过的糜子蒸熟后再油炸做成,色泽金黄,散上白糖后再吃,味道更好。陕北的主食不是面,而是用玉米做的窝窝头,吃了后,很管饱。陕北洛川县的苹果,品种优良,个大均匀,色泽鲜艳,咬一口,更是有一股沁人心脾的香甜,怪不得被称为“苹果之乡”。陕北除了物产丰富,人们更是淳朴憨厚。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北人在黄土地上生长,骨子里都带着一种粗犷与豪迈。男人们面膛黝黑,身材粗壮,干起农活来更是厉害得很。女人们的脸上都有一种坚韧的美,皮肤黑红,笑容虽不甜美动人,却别有一番韵味,给人以勤劳、能干的感觉,那是只有陕北人才拥有的独特的品质。陕北人除了勤劳,陕北的大秧歌也是出了名的,秧歌表演者多则数百人,少则十来人,在伞头的带领下,踏着铿锵的步伐,做出扭、摆、走、跳、转等动作,尽情舞蹈,表演十分红火,人们欢乐地唱着,跳着,笑着,庆祝丰收或节日的喜悦。陕北还是中国的革命根据地,中国红军进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后到达陕北延安,毛主席在延安指导中国革命,最后解放了全中国,建立了新中国。望着千沟万壑的山坡,望着眼前的一片黄土,听着陕北人唱的“羊肚子的手巾……”我的灵魂不觉告诉自己:这就是陕北,这就是充满革命情怀、充满快乐阳光的陕北,我清楚地看到,那土坡上的每一道裂痕,都是一个个美丽的故事……10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
陕北的窑洞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陕北延安窑洞,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其特点是冬暖夏凉。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洞。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多栽树木和花草。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地坑式窑洞在地面挖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沿崖式窑洞是沿山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凿窑洞。土坯拱式窑洞以土坯砌拱后覆土保温。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地坑式窑洞也见于黄土层厚的豫西平原地区,如河南巩县的地坑式窑洞,常常是整个村庄和街道建在地坪以下,远远望去,只见村庄的树冠和地面的林木。地坑式窑洞顶上的土地,仍然可以种植庄稼。甘肃东部也有这种地下街道。从西方环境建筑学家的观点看来,这种地坑式窑洞建筑是完美的不破坏自然的文明建筑。地下窑洞的组合,仍然保持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关系、采光通风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我爱陕北的窑洞,因为他汇聚了人民智慧的结晶!1200字以上 六年级 记叙文
-
我的家乡,陕北我的家乡-陕北在我的家乡陕北,民族特点很鲜明,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吧。在连绵不断的群山中,有很多座窑洞,这种窑洞省工省力,只需要工具就行了。窑洞很高,后边有一张炕,在炕旁边有灶台,灶台上有一个大锅,一个小锅,早上起来,把火一烧,炕就变的暖和了。窑洞的窗户是用纸糊的,很平整。窑洞冬暖夏凉,夏天窑洞比空调还好使。在外边看向一个洞,所以简称窑洞。在我们当地的饮食,有非常好吃的洋芋擦擦,这是我们当地有名的小吃。先把洋芋擦成细薄片状的洋芋,再摸一点面粉,上笼蒸熟,浇点油蒜泥汁,就可以吃了,这个小吃色,味俱全了。吃起来有一种软软的感觉。我们当地还有好多小吃,其中油糕就是一样,有的脆脆的,有的软软的,很美味。还有子洲的“果馅”,绥德的“黑粉油旋”,佳县的“马蹄酥”,另外羊杂碎,拼三鲜,黄酒,麻汤饭等别的地方是很难吃到的。在我们陕北一带的民间群体艺术-腰鼓,展现了陕北人民的一腔热血。是陕北民间艺术的独特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腰鼓源于战争和祭祀后来演变成民间娱乐活动,现在腰鼓已经走向中国,走向世界了,而且被誉为“ 天下第一鼓”。这就是我们的陕北。450字 六年级
-
我的家乡,陕北我的家乡-陕北在我的家乡陕北,民族特点很鲜明,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吧。在连绵不断的群山中,有很多座窑洞,这种窑洞省工省力,只需要工具就行了。窑洞很高,后边有一张炕,在炕旁边有灶台,灶台上有一个大锅,一个小锅,早上起来,把火一烧,炕就变的暖和了。窑洞的窗户是用纸糊的,很平整。窑洞冬暖夏凉,夏天窑洞比空调还好使。在外边看向一个洞,所以简称窑洞。在我们当地的饮食,有非常好吃的洋芋擦擦,这是我们当地有名的小吃。先把洋芋擦成细薄片状的洋芋,再摸一点面粉,上笼蒸熟,浇点油蒜泥汁,就可以吃了,这个小吃色,味俱全了。吃起来有一种软软的感觉。我们当地还有好多小吃,其中油糕就是一样,有的脆脆的,有的软软的,很美味。还有子洲的“果馅”,绥德的“黑粉油旋”,佳县的“马蹄酥”,另外羊杂碎,拼三鲜,黄酒,麻汤饭等别的地方是很难吃到的。在我们陕北一带的民间群体艺术-腰鼓,展现了陕北人民的一腔热血。是陕北民间艺术的独特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腰鼓源于战争和祭祀后来演变成民间娱乐活动,现在腰鼓已经走向中国,走向世界了,而且被誉为“ 天下第一鼓”。这就是我们的陕北。400字 六年级 散文
-
陕北的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陕北延安窑洞,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其特点是冬暖夏凉。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洞。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多栽树木和花草。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地坑式窑洞在地面挖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沿崖式窑洞是沿山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凿窑洞。土坯拱式窑洞以土坯砌拱后覆土保温。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地坑式窑洞也见于黄土层厚的豫西平原地区,如河南巩县的地坑式窑洞,常常是整个村庄和街道建在地坪以下,远远望去,只见村庄的树冠和地面的林木。地坑式窑洞顶上的土地,仍然可以种植庄稼。甘肃东部也有这种地下街道。从西方环境建筑学家的观点看来,这种地坑式窑洞建筑是完美的不破坏自然的文明建筑。地下窑洞的组合,仍然保持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关系、采光通风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我爱陕北的窑洞,因为他汇聚了人民智慧的结晶!1200字 初三 记叙文
-
我爱陕北看到这么多名胜古迹,我真庆幸我是一个陕西人,被这种古典文化熏陶。生活在黄土高原下,欣赏这一幅幅壮美的山图美景。感受着这粗犷、朴实、热情的人文风情,我真的感到我对陕西真是无比的热爱。当夜色朦胧的时候,石魂广场的灯光璀璨,快乐地眨着眼睛,不忙的孩子们,大人们在跳舞、唱歌,还有各种各样的叫卖声,真是一派热闹的景象。最后来到小吃街。有黑粉、碗托、油旋、羊杂碎。但我最爱吃的是羊杂碎,绥德的羊杂碎是我们陕北的纯手工粉条,晶莹剔透的粉条浸泡淡红的汤里,一条条褐色的羊血伴有毛茸茸的毛肚,再用香菜、葱花嫰绿配着辣椒油的鲜红,让人看了就垂涎三尺。我的家乡陕北绥德,被人们称为“石雕之乡”石狮子就是代表之一,如果你来绥德游玩,石魂广场是你必须去的地方,再配上一碗羊杂碎真是会让你不想回去呢!300字 五年级 记叙文
-
我爱陕北人到中年开始咀嚼和品味自己生长的地方,甜甜的滋味在心里回荡,一种难得的蜜意漂上心房。我的家乡在陕西华县,我爱这块土地,它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这里有美好的自然风光,茂盛的树木,肥沃的田野。丰富的物产,极富情趣的人们。我们家门前有条河叫洛河,春天来了,冰雪融化,河水也上涨了。河对岸是一层层的梯田地,好看极了。河滩有很多柳树抽出新芽,柳条随风飘动就像是在跳舞。夏天,河水比较平静,清澈见底,清清的河水里有小鱼儿在欢快地游来游去。对岸的梯田地里长着各种不同的农作物,山坡上还有桃树、杏树、梨树挂满了果实,惹人爱啊!秋天就更美了,梯田地里各种农作物成熟了,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有绿色的、黄色的 #39;、金黄色……一块块、一缕缕好漂亮,妈妈看到这样的美景总是赞不绝口,说像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冬天的家乡就没有春天、夏天和秋天那样山清水秀的美景了。这时,黄土高原的本色就露出来了,山上光秃秃的,地里也没了庄稼,黄土地也被冰封住。不过要是下雪了,漫山遍野,白茫茫一片,银装素裹,在太阳的照射下,别具一番风味。这也成为我们孩子的乐园,打雪仗,堆雪人,滑雪……我们跳着,唱着,一片欢声笑语。这就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点评:作者的语言流畅,表达能力强,构思巧妙。叙述完整,对家乡的景色描写细致,表达了对家乡陕西的喜爱。500字 初二 记叙文
-
我爱陕北看到这么多名胜古迹,我真庆幸我是一个陕西人,被这种古典文化熏陶。生活在黄土高原下,欣赏这一幅幅壮美的山图美景。感受着这粗犷、朴实、热情的人文风情,我真的感到我对陕西真是无比的热爱。当夜色朦胧的时候,石魂广场的灯光璀璨,快乐地眨着眼睛,不忙的孩子们,大人们在跳舞、唱歌,还有各种各样的叫卖声,真是一派热闹的景象。最后来到小吃街。有黑粉、碗托、油旋、羊杂碎。但我最爱吃的是羊杂碎,绥德的羊杂碎是我们陕北的纯手工粉条,晶莹剔透的粉条浸泡淡红的汤里,一条条褐色的羊血伴有毛茸茸的毛肚,再用香菜、葱花嫰绿配着辣椒油的鲜红,让人看了就垂涎三尺。我的家乡陕北绥德,被人们称为“石雕之乡”石狮子就是代表之一,如果你来绥德游玩,石魂广场是你必须去的地方,再配上一碗羊杂碎真是会让你不想回去呢!点评:作者的语言流畅,表达能力强,构思巧妙,情节丰富。表达了对家乡陕西的喜爱。对家乡的景色描写细致。350字 五年级 记叙文
-
陕北之行火车在无边无际的黑夜中穿行,当深邃的天空渐渐露出黎明的灰色,醒来的我已从那华北平原来到这茫茫八百里的秦川大地上。而我知道,这只是旅行的开始。一目的地是陕北乡下的爷爷家,可是首先铺展在我眼前的却是陕北现代的繁华风情。当我穿行于喧嚣的街市与人群,忽然有种又置身于北京的错觉。而与人们的印象相符的是,陕北的乡下依旧是朴素而粗犷的。一望无际的裸露的黄土地像是巨人嶙峋的脊背。而走在乡间的我,却感受到陶渊明般的闲适。当我走在田间小路,伸出手感受风从指隙绕过;当我坐在土垄上望着落日缓缓坠入地平线,而烧着了半边天;当我走在水渠边,听着蝉鸣,采着菊花,无不有那从此“退隐”而避世的痴想。二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片历尽沧桑的如地上生活的,是性格粗犷的秦人,他们的模样是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面膛黝黑,身材粗壮。而对于我这个在都市中长大的孩子来讲,他们的直率与热情是我从未感受过的。当你走在村子里,那些忙着做农活的、在院子里安静的休息的、骑着摩托车载着农药从你身边经过的,都会和你打招呼,嘴角挂着很简单的笑容。而我不禁想起,那些住在鳞次栉比的高楼中一个个密封的小格子里面的人们,他们的嘴角何时有过这样的微笑。三千年的历史为陕北平添了一份厚重,可是那秦汉如日中天的辉煌,那“九宫阖闾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恢弘气势,都被深深地埋在了黄土之下。可幸的是,陕北并没有遗忘他的历史,后人依旧虔诚地纪念着它。当我走进一座座纪念馆,抚摸那历史的碑文,千年之外的余音仿佛就在耳畔回响,它的脉搏依旧在生生不息地跳动着。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娓娓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可又像是一位少年,可以感受到他蓬勃的力量与朝气。四旅行结束了。坐在回去的火车上,我望着窗外的黑夜渐渐睡去。头脑中似真似幻地出现一个场景:在一个清凉的夏夜,我在院中的树下乘凉。一个巨人从远方走来,我越来越清晰的看到了他的模样,他脸上的每一条沟壑都是一段遥远的故事……800字 高三 叙事
-
陕北柳走进陕北,随处可见一种伞状的柳树。柳树树身短粗,顶端一根根笔直的椽子像伞架般张着,一头的翠绿盖在这些椽子上。陕北柳不似江南垂柳般婀娜,不像塞外白杨般挺拔,不及黄山松之长青,不如曲阜柏之长寿。她是极普通的树。因为她的普通,陕北的河道、渠沟、山坡、崖畔便处处是她的身影。然而,她是一棵母亲树。她像那片土地上的母亲们一样,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儿女出力流汗、耗费心血,直到老朽成一桩枯木,也要再挣扎出一丝绿……带着妈妈的血肉和体温,她出嫁了。嫁时还没有一丝根须。她从母亲的身上被直接砍割下来,削剥得只剩一根直杆时,嫁给了河边的泥土。她就这样赤条条地安家,光溜溜地奋斗,从滴血的伤口上生根,从裸露的肌肤上萌芽,在第一个冬天来临之前,努力地长成了树形。摇摇摆摆度过冬春,她学着母亲们的样子,开始了第一次梳妆。她将几支倔强的小辫冲天扎起,辫梢的绿就如花般散开。她总是迎着风娉娉婷婷地站着,少女般期待着人们对她的赞美。那时,她不但纯洁甚至还有些懵懂,她不知道她那冲天的小辫,完全是一位女性为了一生的繁衍而孕育出的生命的胚胎。长到五六岁时,冲天的小辫儿变成了硕壮的椽子,浓密的绿已经在为怕晒的懒狗和倒沫的老牛遮阳。放学后的孩子再也撼不动她的腿脚,小雨前的清风也再扭不动她的腰肢,毛驴靠在她身上蹭痒,她不恼;山羊抵在她身上磨角,她不烦。她早已成熟得像陕北的母亲们那样,过早地开始履行生育的天职,开始承受生活的苦累。她努力地将树枝向上竖起,为的是要让阳光更近地温暖每一片叶。她拼命地要把树根向下扎去,为的是要使水分更近地滋润每一丝须。她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很快就用阳光雨露喂养出第一茬茁壮的孩子。送子出征或送女出嫁是激动人心的,但母亲们在那一刻常常流着酸涩的泪水。第一批椽子成熟了,当主人提着利斧向她走来时,她颤抖着摇落了一树黄叶。那个季节,主人已收获了当年所有的谷禾豆薯,她擎托着的椽子们,是主人在这个秋里的最后一笔收成。她早已从追逮蚂蚱的裸身小子或驱牧鹅鸭的赤脚少妇们嘴里得知,主人正等着用这些粗壮的椽子,给他第三个儿子的新窑洞制作雕龙的窗棂和添置待客的炕桌。她为自己孩子们的成材而自豪,她为能给主人的生活带来幸福而自豪。她时时都在想着报答主人的养育之恩。她面对利斧时的颤抖,只是分娩前的阵痛和离别时的酸楚,她的心里是甜的。从献出第一茬椽子开始,陕北柳再也没有停歇过,每隔三五年,她就几根、十几根、几十根地将椽子呈奉给主人。于是,主人家屋里屋外、门前院后便处处是柳制的家什——门窗箱柜、米仓面囤、扁担水桶、锄把连枷,甚至于毛驴的驮架、黄牛的犁杖、绵羊的圈栏、猪娃的食槽……年轻的主人变成耄耋老人时,陕北柳也能张口说出老人膝下几十个儿孙的名字。但她这时却再也无法计算出从自己的身体上,究竟砍割了多少椽子。她忘光了多少个夏,炸雷在头顶霹响,洪水在脚下吼叫, 。炸雷烧焦了她的梢,洪水冲露了她的根, ,但她始终坚持着。她坚持着,因为在她的早已老朽的身体上,正擎托着几十个嫩绿而茁壮的孩子……她渐渐老去的时候,孩子们继续发疯般地成长着。他们毫无节制地攫取着她的营养。他们的精力是那样旺盛,他们的胃口是那样阔大。她越来越力不从心,她拼命从大地深处汲取,但无论如何也无法满足他们急于长大的营养需求。于是,她开始透支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血和肉直接输入孩子们的体内。孩子们长成了,而她的身体却被掏空,只剩下一层坚硬的皮壳,支撑着一树翠绿的重压。在最后的日子里,她变得枯干老丑。粗壮的树身只是一副皮囊,顽皮的儿童随意从她身上的那个树洞钻进去,顺着她空阔的胸膛就能攀上树顶。树顶只剩一两只绿色的细椽,其余全是当年一茬又一茬砍割椽子时留下的结成疙瘩的疤痕。枝头上少了喜鹊,树洞里没了狐狸,就连好心的啄木鸟也不再来她身上敲打,因为她已枯竭得无法供给几只虫子的营养。陕北柳终于老去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她的树身甚至枯朽得不能成为引火的劈柴,只能慢慢腐朽成一块泥土,最终融入陕北的黄土地。黄土地上的陕北柳,黄土地里的母亲树,她就像我们黄土地下的母亲们一样,养育了黄土地的一切,却唯独没有养育她自己……1200字以上 初二 散文
-
陕北的山高高地隆起,又低低地趴下,四季风随着父亲和羊群一遍遍打它的额头走过,落下深深浅浅的沟壑,支离破碎的岁月和面孔,一条条密布的如荒草般疯长的皱纹静静地描刻生存的印迹。一辈辈的陕北人在这里生长和生活。一棵棵老槐树拔地参天,一次次,太阳升起又落下,陕北的山都是默默的托举者,就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就如从清晨到黄昏,一直默默耕耘在田埂中的老牛,汗水和雨水都在这里流过。陕北的山像农村的父亲。父亲的背就是这个样子。拥有着无限广博的胸怀,承载无限贫瘠与荒芜。父亲的心里能装事,于是岁月的打磨中身体渐渐瘦弱,面目黝黑,眼眸深邃,然而却永远不失厚重。爬山上屲,无限地接近泥土与山脉,感受它的活力与静默,如植物般密集。犹记得站在高山上的情景,登顶时唯一最急切的事便是大喊几声,王者般让声音穿过每一个低处的景物,沟沟梁梁也不放过。陕北的山顶大都种满了密密麻麻的庄稼,陕北的山,山顶是平原,塬上有庄稼地,也有村庄,此时你会看到山底一条条盘山公路像一条巨龙般环绕而上,又如陕北的窑洞上日日升起的袅袅盘旋的炊烟,曲折中自成一种天成的美。陕北的《信天游》大抵就是这个调调。站在山顶,不由得哼起那首属于陕北的歌曲《黄土高坡》: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黄土高原离不了风,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黄土高原特有的歌,风成就了陕北人的精气,风吹过陕北的山,黄土地上的生灵们便鼓足了精气神。黄土高原便是陕北的山的总称,是其形象概括。以此总称厚实而大气,又不乏诗歌的意象美。比起埃及古老的金字塔,黄土高原似乎更胜一筹。不说别的,只因为它是造化的产物,天然的天人合一的雄浑之美足以让观者惊叹。如若仰望星空般,仰望陕北的山,闭上眼睛感受自然的风和呼吸,触摸高原生命流动的节奏,穿过沟壑,低回过后又猛然腾起,坚强地升向高空——陕北的山就是这样的起伏有序。冬日,陕北的山呈现出无比荒凉之境。如同上了年纪的老人,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之后顿然了悟的静照。繁华与葱茏,开放与凋谢过后生命还原了最本真的枝干,赤裸的躯体静静地躺下,将一切尘埃抖落,自己也还原成一片淡然的尘埃,回归到植物的根部,毛毛草草但却无比真实。繁华过后,生命当复归原始的平静与荒凉,只有崖畔的老酸枣树依旧伸张着全身的骨头和风做着殊死搏斗……而她的根牢牢地被黄土抓住,青筋突兀的手依旧不肯放开生存……犹记得初三时,校长带着我们两个班学生爬山的情景。那是一个冬天,大雪刚停,我们沿着公路边打雪仗,边追逐,沿山而上,路途虽显湿滑,但一点没影响同学们征服雪山的热情,就连我这种平时疏于运动的人,都爬得热血沸腾。站在山顶俯瞰,这雪山雪景竟也另有一番风味。那种静穆和单纯让人不觉沉迷其中,像是踩着云朵,又像是踏着波浪,唯一不变的就是白色,那无比耀眼的、多情的白,黄土高原在我眼中像极了那位披着白纱的新娘,而那漫山遍野的呈下降趋势的白,此时恰能由内而外掀起震撼灵魂的巨浪。于此种汹涌中将时间推至夜幕降临。陕北的山此时随着落日的余晖慢慢睡去,像一个征战沙场的英雄凯旋时的沉默。那种厚重的力量足以压制浮躁的灵魂,像树一样扎根,平静如一处院落。夜半劲风肆虐的时刻,它更是能给人坚定而磅礴的美感,幻化成一个世界的中心和骨架,稳稳地立着,俨然一座钢铁锻造的雕塑,一座古老而神奇的金字塔,折射出起伏的道路和田地,闪烁着坚硬的寒星的光芒。此时,窑洞里的父亲睡得正香……1200字以上 初二 散文
-
陕北窑洞也美丽作文在现代大都市里,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成为城市美丽的风景。这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不仅外饰时尚雅观,内饰亦越来越精美华丽,电梯、空调、冰箱、彩电、电脑等应有尽有,为人们提供了诸多方便。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建筑水平的不断进步,那些直入云霄的带有地标性的摩天大楼更是层出不穷,变得越来越高,成为城市繁华的象征。而与此同时,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质朴无华的建筑则日渐式微,在大城市里已不多见。每当我走在省府高楼林立、繁华嘈杂的街道上时,我总会想起外婆家那一排充溢着欢乐和笑声的陕北窑洞。在遥远的北方,在黄土高原,有看不到头的山峦。这些一望无垠的山峦,虽不及城市的高楼群落那样壮观,可依然会让人留恋,令人感慨万千。放眼望去,在每座山峦的向阳处,几乎都会有星星点点的民居坐落在山腰间。近观其貌,方知陕北窑洞特色鲜明,大多一家一户一个独院,院内有石磨、石碾、石桌椅,有的还有水井,木质格窗上贴着各种各样的剪纸,称之为窗花。每户都有围墙,墙内是院子,墙外就是庄稼地,种植各种农作物和花草树木,处处允满农家气息。直到现在,那里的人们仍然喜欢住在窑洞里。陕北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最原始的民居样式,祖先们就是在类似的土窑洞中生存和繁衍的。主席也曾在陕北窑洞中居住过十三个春秋,在那里运筹帷幄,指挥人民军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陕北窑洞虽然质朴无华,不像大城市的楼房那般富丽堂皇,但我还是很喜欢它。尤其是外婆家的那排土窑洞,更是令我神往和留恋。外婆家的窑洞,坐落在陕北米脂县龙镇乡靠近公路的一座大山上,一排四孔,两孔住人,两孔储粮和堆放杂物。住人的那两孔窑连成一体,分前窑和后窑,前窑的正门向外开着,后窑没有正门,只在侧面居中开了一个洞口,从前窑的正门进去,穿过那个侧门洞才能进到后窑,很是别致。最具特色的是窑洞的窗户,它不像城市里那些楼房的窗户,全是玻璃的,而在造型别致、煞是好看的木质窗棂上糊了一层薄薄的麻纸,看似弱不禁风,实则环保耐用。窗棂格子也贴着几朵剪纸窗花,使窑洞顿时有了生活韵味。进了门,前窑右侧靠墙放置一只很高的大木柜,有四五层,里面放一些农家人织手工常用的物件和生活必备品。再靠里边是用石材砌成的锃光瓦亮的大锅台,高度只及人腰,与最里面的大土炕连在一起。炕上面铺了一层芦苇席子和几块羊毛毡,每盘炕能睡四五个人。窑洞内的设施极其简陋,唯一的电器就是一个挂在窑顶的电灯泡,没有空调,也没有冰箱。陕北农民的生活就是这么简单纯朴,有一个能照亮全家的电灯就已经很满足了。现如今,外婆一家人已搬到榆林城里住上了楼房,可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儿时在窑洞生活的美好回忆实在令我无法忘怀。每次过春节去外婆家,表哥表姐总要领我去爬山。有些山没有路,一眼望去净是梯田,小小的我当时还没有一阶梯田的一半高,在我无法爬上梯田时,都是表哥表姐把我一次又一次举上去的。当我最终爬上山顶俯视那些起伏不平的山峦和纵横交错的沟壑时,心里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快感和自豪。下山时,可以直坐在黄土斜坡上像滑滑梯似的顺势而下,毫不费力,要多爽就有多爽!回到家里,浑身是土,家里人不停地责怪:“这娃娃太不省心了,整天把衣服搞得这么脏,真不像话!”不管大人斥责也好,埋怨也好,可我总不在乎,山野里无拘无束的那股兴奋劲儿久久不能散去。到了晚上,大人们在桌前打牌,我们几个表兄弟则在大土炕上抖开被子玩起“包饺子:’游戏。大的“欺负”小的,用被子把小的盖住,就像包饺子似的,不让小的出来。大孩常常玩得满头大汗,见小的挣扎不开包裹而“幸灾乐祸”;被包进被子的小孩儿也不哭不闹,一旦挣脱包裹钻出被子便纵情大笑,像打仗突围似的,异常开心。就这样,我们往往玩得昏天黑地,乐不可支。那种在窑洞里满家欢喜、无拘无束、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是住在城市高楼大厦里的孩子们无论如何体会不到的。都市里霓虹闪烁、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虽然也令人陶醉,可大山里那排充满欢声笑语和朴实无华的土窑洞却更让我魂牵梦萦。它比城里的高楼大厦更低碳环保,更节约能源,不用电梯,不用空调,且冬暖夏凉,更接近自然,更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在我心中,窑洞是很美的。1200字以上
-
情一经过老师介绍,原来罗坝是以养蚕为主。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便去摘桑叶了。朝阳初升的早晨,空气是那么清新、那么的爽朗,可谓“风景这边独好”。来到桑叶园一瞧,啊!碧绿碧绿的,枝繁叶茂,都比人高。我跟随在小慧姐姐后面走到桑叶园里的中间摘桑叶,这样就晒不到太阳。我小心翼翼地摘了一会儿,心中的热情被浇了一半——桑叶的枝繁叶茂,招惹了许多不知名的虫子驻居:上有类似蜘蛛的虫、有一碰桑叶枝就抖下芝麻大小的白虫,到处飞扬、还有少许的蝗虫与野蚕;下有蚂蚁,这蚂蚁可不简单,有指甲般大小,“人高马大”的,一咬就不得了。当“任务”完成之后,我汗流浃背、头发凌乱、衣衫渗着桑叶汁、还有皮肤受叮咬不适而挠抓过的痕迹······根本就没有古代妇女的“采采?苡,薄言采之,采采?苡,薄言有之。”般的快活心情嘛!哎,这么辛苦!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二这天采完桑叶后便直接去看蚕宝宝,一看地上密密麻麻的蚕,差点晕厥!闲着无聊时,小慧姐姐提议带我们扫后面小溪玩玩。我们立即答应了。走到屋后,沿着羊肠小路,一条清澈见底的水流呈现在我们眼帘。我连忙卷起裤管,踩向小溪流。“啊!”我情不自禁地惊叹道,那种很爽的感觉真是只可领会,不可言传,还记得雪碧广告:亮晶晶,透心凉。也不禁想起: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来.这源头从哪而来?这时,耳畔传来“宏壮”的水流声,如瀑布一泻千里。我转身一望,噢!但见源头泻水,溪流奔淌,随着“交响曲”,领着我们一步步走进一个童话世界。于是我们便成了巡行在林中的小矮人,沿着山间缠绕的石径,去寻访源头活水来。“到了!”我蹲坐在石头上,脚丫子放进水中,波涛汹涌的水向我的脚丫子袭来。我捧水玩,哇,好水耶!我立刻想起一首流行歌曲:“今天我又有好心情,像冰柠檬清凉心······”趁着这个心情,我们去攀登罗坝一级水电站。我们一行人迈向青石铺成的山道,拾级而上。抬头一望,一排陡峭的阶梯仿佛直插云霄。我大步流星地往上走着,到了432个梯级时,我们听下来休息,往背后一眺,“好险啊!”令人望而生畏。片刻,我们继续前进,不久便登上这674的阶梯了。小慧姐姐告诉我:“这673个阶梯是我爷爷那一代的人一步一个脚印一块块扛上来的。”我望了望整个台阶不由得对先辈肃然起敬。我走上石台上向下鸟瞰,罗坝景象尽收眼底:看哪,那一排排的瓦房子鳞次栉比,柴烟缭绕,别有一番情趣;看哪,那一潭清水,碧如翡翠,水鸟在追逐嬉戏,不时打破平静;看哪,那一方方的稻田金灿灿的,在阳光的映照下,泛着光辉。向下俯视,但见山下群峰盛气凌人,不知名的大树遮阴盖日,一眼泉水潺潺流下,山清水秀,我们陶醉了。三当蚕宝宝上架吐丝时,我也帮不上什么忙了,在家里闷着无聊,便跟着小慧姐姐去菜园。走了一段小路,迎面扑着混着花香与青草味的气息,一块块的水稻田展现眼前,金灿灿的,仔细一看,小稻上带点青色,尚未成熟。这里还有农田里弓着背脊耕作的人们,用收割机割稻子`哦!好一派田园风光。小慧姐姐来到菜园是想来摘点花生,让我们回去带一点特产,我远远地望着她弯腰拼命地往篮子里装花生的倩影。我明白了,明白了一颗朴素而炽热的心啊!小慧姐姐想多装点花生,便走到树阴下把一颗颗花生摘下,再去拔苗再摘花生,忘记了辛劳`四短暂而又漫长的五天三夜的旅程,我满载而归。包袱里沉甸甸的,因为里面还装着那袋花生和当日阿姨干完活后不及休息匆匆为我炸的面饼。启程时,我看见小慧姐姐的眼神与道别的手,明白了包袱中最重要的不是身上之物,而是小慧姐姐一家人对我的浓浓的情,还有我满怀对韶关罗坝风情缠绵的依恋1200字以上 四年级 状物
-
情简述关于爱情关于爱情我不明白,爱情是什么,不明白爱情属于谁,不明白爱情的含义,所以理论上没有资格谈论爱情。但是,爱情这个东西不得不引起我的好奇。在这个急速变化的城市中有许多莫名其妙却又冥冥之中的天意,有人说这叫做缘分(猿粪?)这种东西叫人时而天堂时而地狱,有多少男女女为它疯狂,为它高兴,为他掉泪。近来。有一群所为的神经研究专家说爱情是一种神经疾病(简称:神经病)我很纳闷,如果坠入爱情的人们是神经病,那么,这些专家的父母是..........?换句话说,如果在爱情中的人们都是神经病,那么全世界只剩下5%左右的人是正常人(可怕~~!)对於爱情,我没有太深的理解。我不相信海枯石烂,更不相信天长地久;但我相信相生相受,白头到老。有太多人为了爱情付出了许多(金钱,权利........),但终究不见成效,不知道他们知不知道,爱情是用任何物体换不来的,即使得到了,那也不叫爱情,而是交易。很多人找不到爱情的入口,他迷惘,他无助,他只有在离爱情一墙之隔的地方苦苦等待,久久伫立,独自流泪。爱情的入口在何处,只有体验过爱情的人才知道,但可悲的是,又有太多的人只是做了爱情门前的匆匆过客,感受不到爱情,更不用说慢慢体会了。页码:1下一节:简述 关于友情关于友情简述 关于友情说到友谊,这是所有情中最奇妙的一个。友谊,可以把两个男人变成兄弟,把两个女人变成姊妹,把一男一女变成情人。我想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更看重友谊吧!何为友谊,就是说两人或以上的人要先成为朋友发展情谊,才能产生友谊。如果大家得到了所谓的友谊,就说明他已经向幸福迈近了一步。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他得不到真正的友谊?我没有言语,因为友谊不是物质,在你没有得到它时,它是虚体(因为,它只是你想象中的),当你得到了它,它将变为实体(因为它将变成朋友给予你的所有的一切)友谊不同于所有情感中的一种,因为它是中立的,他可以演变,变成另外任意一种情感(你想得到的)有一首诗歌最能体现友谊的珍贵:遗忘·友情你们把我冷落了,你们把我伤害了;你们把我遗忘了,你们把我刺痛了;你们让我孤独了,你们让我寂寞了;你们让我哭泣了,你们让我伤心了;你们让我流泪了,你们让我冷了;但是,你们到底为什么要这样我们的相识没有理由??友情是一种财富??是生命中不可缺乏的部分??平淡而又珍贵??在时间的大树下??我们总是喋喋不休互相指责??欢乐时我们共同微笑??痛苦时却又各自为家??而友情始终沉默不语??使我们的很多疑问没有答案??对友情奢望过高是一种错误??忽略友情也是一种错误??我们一生中的许多时候??在叫做朋友的人群中谨慎相处??与友情若即若离??命运的捉弄层出不穷??我们的良苦用心也常常阴差阳错??而友情总是与我们相依为命??和我们一起成熟和真实页码:2下一节:简述关于亲情关于亲情提到亲情,不由得想到母亲(这是我的个人观点)亲情大于了爱情,无私,给予,不求回报。它是所有感情中最伟大的,有道是:千山万水总是情,最最无私是亲情。亲情有时让人快乐,让人沮丧。但这一切过后,你得到的一定是莫大的帮助,(要知道,亲情不能给你巨大的惊喜,但它给予你的一定会是你一生的巨大的财富.)亲情,最常见的情,却是最应该珍惜的情,有诗为证:[现代诗歌]亲情与爱情拆了又装装了又拆,经过无数的日夜拼合,终于我将心组装成了,一架精确的天平。充盈左心房的是深厚的亲情,占满右心室的是浓烈的爱情,左右摇摆不定的是沉静的思想,我小心地把它磨成精细的指针,在亲情与爱情之间不停摆动。经过无数的称量终于发现,不论岁月如何将法码改变,血浓于水的亲情总是能让,指针从爱情处向他倾斜。因为时间总象个高明的魔术师,他总是让爱情如美丽的焰火,激情燃放昙花一现,归于平静后才发现。这世上最刻骨铭心的爱情,走到最后必也成为一种,永恒的血浓于水的亲情。1200字以上 初三 书信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