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情1200字以上

陕北情

1200字以上 六年级 记叙文

我是南方人,要谈起我对江南文化的印象,那就是“缠绵悱恻、婉约柔美的小娇娘”,要谈起我对陕北文化的印象,那就是“铿锵雄浑、高亢豪放的关西大汉”。要我说,江南的风光的确很美——“小桥流水,柳絮飞舞”,陕北的高原则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但我却热爱着陕北这片热土。说起陕北高原,这可是陕北地区的一大亮点,要说其地貌特点,真可谓是沟壑纵横,形态各异。在我眼里,那些用黄绵土叠起的黄土高坡,却是那么地雄浑大气、豪侠仗义。

我在陕北呆过三年。陕北地区属于中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到大热天,光秃秃的黄土高原上几乎找不到一处可以遮挡阳光的地方,再加上气候干旱,真让人感觉热腾腾的。这“滋味”和江南的热天比起来倒有些不同。有人说,陕北的夏天带给人的感受,好比是站在火炉旁;江南的夏天带给人的感受,好比是站在蒸笼旁。所以每当感到闷热时,陕北人们都会选择躲到窑洞里避暑。

窑洞是陕北高原上特有的建筑。说实话,在没去陕西之前我还真没亲眼见过窑洞。刚来陕北的时候,我便急着想去体验一下住在窑洞里的感觉。陕北的人民一般在山的一侧随形就势,掘洞筑室,利用他们缜密的设计,就这样一个别具匠心的土窑便形成了。窑洞里冬暖夏凉,舒适而节能。据我观察,一般的窑洞都是呈圆拱形,这在以黄土为背景下,却又更显得轻巧而活泼。也正因为是拱形,加大了窑洞内部的竖向空间,使人们住在里面感觉开敞、舒适。就在这小小的空间里,却又渗透着与自然的和谐。

陕北人民不仅智慧,在待人方面,他们憨厚、真诚、无私。陕北大部分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偏低,条件较差,连老百姓喝的水都是水窖里积的雨水,庄稼也是靠天收的,产量最高的就要数得上土豆和大枣了。有一次,我去同学家做客,他们知道外地人喝不惯当地的水,他们便拿出自己辛辛苦苦攒的白糖掺入水中,让我们喝上去甜滋滋的,感觉不到一点儿从水窖里取出的味道。我想,那些白糖估计他们平时连自己都舍不得吃。

谈起土豆和大枣,这便要说起陕北的两大农副产品。到过陕北的人无不接触到这两种特产。陕北的土豆吃上去与南方的土豆大不相同,它松软、有嚼头。陕北的大枣与南方的枣子也有所不同,它个大核小,肉质密而细脆,味微甜,或浅绿色或紫褐色,不像南方晒干了的小红枣。绥德“枣林坪”的大红枣更有“人参果”之美称,可直接食用,也可用来煮粥、熬汤。长期食用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补血养颜。在陕北,几乎每家每户至少都有两棵枣树,每到收获的旺季都会看到同学们带着自己家种的大枣来到学校,分给同学们品尝。下课时,同学们有的在比较谁家的枣子味道好,有的在比较谁家的枣子个头大,都把自己家的大枣分给同学们品尝,生活在这种氛围中,无不让人感到快乐、美味。

对各地方言较感兴趣的我来说,陕北方言的确很有味道。与同学们交谈中,我细细品味发现,陕北地区方言多属北方方言的西北官话,方言受山西影响较大,也杂入一些蒙语,至今保留入声。陕北大部分地区地处山区,其独特的地理风貌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蕴藏于古老的陕北方言词语中。“信天游”便是由陕北方言所谱写的一类民歌,以绥德、米脂一带的最有代表性,神府一带又叫它作“山曲”。“信天游”在陕北民歌中数量最多,曲调最多,内容最广,故最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因此,民间曾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之说。多数高腔曲调奔放,悠扬高亢,加之音域宽,跳动大,节奏自由并富于变化。不少曲调用到无限延长音和混合拍子,因而唱起来自由舒展,感情奔放,无不体现出陕北人民淳朴、勤劳的特点。

三年里,我去过革命圣地延安的宝塔山,到过榆林最北的长城古迹“天下第一台”——镇北台,唱过正宗的陕北民歌,跳过地道地陕北秧歌,亲手做过陕北的油馍馍、洋芋嚓嚓、羊杂碎,吃过陕北的小米饭、大杂烩,学过标准的陕北方言……无论是哪一种具有陕北样式的东西,我都会去尝试一下。体验一下陕北人民的生活,体验一下他们的乐趣。

当你站在陕北高原之巅,走在弯弯曲曲的黄土道里,行进在千沟万壑的荒山之间,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那么请记住,这便是勤劳的陕北人民正在用他们的方式欢迎你的到来。

陕北的山

1200字以上 初二 散文

高高地隆起,又低低地趴下,四季风随着父亲和羊群一遍遍打它的额头走过,落下深深浅浅的沟壑,支离破碎的岁月和面孔,一条条密布的如荒草般疯长的皱纹静静地描刻生存的印迹。

一辈辈的陕北人在这里生长和生活。一棵棵老槐树拔地参天,一次次,太阳升起又落下,陕北的山都是默默的托举者,就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就如从清晨到黄昏,一直默默耕耘在田埂中的老牛,汗水和雨水都在这里流过。

陕北的山像农村的父亲。父亲的背就是这个样子。拥有着无限广博的胸怀,承载无限贫瘠与荒芜。父亲的心里能装事,于是岁月的打磨中身体渐渐瘦弱,面目黝黑,眼眸深邃,然而却永远不失厚重。爬山上屲,无限地接近泥土与山脉,感受它的活力与静默,如植物般密集。

犹记得站在高山上的情景,登顶时唯一最急切的事便是大喊几声,王者般让声音穿过每一个低处的景物,沟沟梁梁也不放过。陕北的山顶大都种满了密密麻麻的庄稼,陕北的山,山顶是平原,塬上有庄稼地,也有村庄,此时你会看到山底一条条盘山公路像一条巨龙般环绕而上,又如陕北的窑洞上日日升起的袅袅盘旋的炊烟,曲折中自成一种天成的美。陕北的《信天游》大抵就是这个调调。

站在山顶,不由得哼起那首属于陕北的歌曲《黄土高坡》: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黄土高原离不了风,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黄土高原特有的歌,风成就了陕北人的精气,风吹过陕北的山,黄土地上的生灵们便鼓足了精气神。

黄土高原便是陕北的山的总称,是其形象概括。以此总称厚实而大气,又不乏诗歌的意象美。比起埃及古老的金字塔,黄土高原似乎更胜一筹。不说别的,只因为它是造化的产物,天然的天人合一的雄浑之美足以让观者惊叹。如若仰望星空般,仰望陕北的山,闭上眼睛感受自然的风和呼吸,触摸高原生命流动的节奏,穿过沟壑,低回过后又猛然腾起,坚强地升向高空——陕北的山就是这样的起伏有序。

冬日,陕北的山呈现出无比荒凉之境。如同上了年纪的老人,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之后顿然了悟的静照。繁华与葱茏,开放与凋谢过后生命还原了最本真的枝干,赤裸的躯体静静地躺下,将一切尘埃抖落,自己也还原成一片淡然的尘埃,回归到植物的根部,毛毛草草但却无比真实。繁华过后,生命当复归原始的平静与荒凉,只有崖畔的老酸枣树依旧伸张着全身的骨头和风做着殊死搏斗……而她的根牢牢地被黄土抓住,青筋突兀的手依旧不肯放开生存……

犹记得初三时,校长带着我们两个班学生爬山的情景。那是一个冬天,大雪刚停,我们沿着公路边打雪仗,边追逐,沿山而上,路途虽显湿滑,但一点没影响同学们征服雪山的热情,就连我这种平时疏于运动的人,都爬得热血沸腾。站在山顶俯瞰,这雪山雪景竟也另有一番风味。那种静穆和单纯让人不觉沉迷其中,像是踩着云朵,又像是踏着波浪,唯一不变的就是白色,那无比耀眼的、多情的白,黄土高原在我眼中像极了那位披着白纱的新娘,而那漫山遍野的呈下降趋势的白,此时恰能由内而外掀起震撼灵魂的巨浪。

于此种汹涌中将时间推至夜幕降临。陕北的山此时随着落日的余晖慢慢睡去,像一个征战沙场的英雄凯旋时的沉默。那种厚重的力量足以压制浮躁的灵魂,像树一样扎根,平静如一处院落。夜半劲风肆虐的时刻,它更是能给人坚定而磅礴的美感,幻化成一个世界的中心和骨架,稳稳地立着,俨然一座钢铁锻造的雕塑,一座古老而神奇的金字塔,折射出起伏的道路和田地,闪烁着坚硬的寒星的光芒。此时,窑洞里的父亲睡得正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六年级
记叙文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