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抗法民族英雄冯子材故居
冯子材故居,又名宫保第,位于钦州市白水塘社区。放假的时候,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去参观了冯子材故居。
我们先来到故居的前面,青砖、白灰砌成的围墙格外美观,两头威风凛凛的石狮子,那凶恶的眼神,好像要永远守护在这里,不要让外人拿走这里的东西。居所坐南向北,总占地面1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20平方米左右。大门顶上有一块匾,上面写着“冯子材故居”这五个字,这些字字迹清秀、笔式劲遒。整个居所古意盎然、别具一格。
穿过大门,看到屋分三进,每进三栋,每栋三式,构成了富有古风特色的“三排九”的建筑模式。房前青砖铺成的宽敞的练兵场,我仿佛看见了当年冯大将军在操练勇武干练的勇士们的场景。在房的正前方,有着头戴官帽、身穿清朝官服的冯子材头像。左边是祭旗台,台边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陈旧的兵器。四周仿佛是一片“树海”,一行行的大树郁郁葱葱、高大挺拔。走进故居房屋内,迈过几个台阶,就进入了冯子材抗法图片的展厅,图片记载了当年冯子材大将军率兵抗法的场景。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军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满地找牙。当时冯子材为了鼓励将士们的毅力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让法寇入关,我等有何脸面目见两广父老!”穿过展厅,就来到了后花园。那里种有很多花,那时的花开的最旺盛,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那儿还有许多伟人的雕像,比如说:刘翔、雷锋、李小龙等。
冯子材就这样过去了,他为之奋战的皇朝也过去了。
参观昆虫展
周六下午,妈妈说要带我去看“昆虫展”,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展馆里展出的大多数都是昆虫,还有许多我们平常很少见的虫子,有蜈蚣、蝴蝶、蝎子、甲壳虫、蜘蛛……品种繁多,种类齐全。
最让我好奇的是金带喙蝶,它竟然是雌雄同体的蝴蝶,身体的右半边是雄性,左边和身体是雌性的,并可以自行产卵,雄的那一半体型小,色彩艳些;雌的那一半大一些,颜色暗。那里还有体形硕大的“皇蛾”,有成人的手常那么大呢!它身穿棕色毛皮大衣,翅尖如明亮的蟒蛇头图案,看了让人毛骨悚然。
一只只的体态肥壮的捕鸟蛛也让我很好奇。捕鸟蛛身上长满了毛,有小孩子的手掌那么大,它吃蚱蜢、金龟子、蚊子、蚯蚓、苍蝇、瓢虫……蚯蚓身体柔软,肉嫩多汁,适口性好,营养丰富,是它理想的饲料。蜘蛛晚间出来觅食,它那八只又长又有力的脚,绝对不是用来观看的,它一跳有两米高,从人的头顶越过,是轻而易举的事。至于捕鸟,那是它高兴的时候或者是锇急了的时候,很可怕的!你碰上它可要小心哦!
蜘蛛属于节肢动物门家族里一个重要成员,准确的说,是以动物性为主的杂食动物。目前已经发现了101科种,见到蜘蛛可以这么区别:先从外貌来判别,凡是蜘蛛胸部都覆盖着一块背甲,与腹部以柄相连,前甲前部有眼,多数种类的蜘蛛有8只眼,也有6只、4只或无眼蜘蛛,几乎所有的蜘蛛种类都有毒腺。当心点哟,记住了:越小的蜘蛛毒性越厉害,越不能碰。
我还看到了“虫虫危机”里胆小如鼠的“竹节虫”,面目狰狞的“蜈蚣”,威武的“蝎子”,坚起大钳,好像在说:“别碰我,小心我蛰你!“有尾巴长得像鞭子的”蜥蜴“,还有百脚“马陆”,有清道夫之称的“金龟子”,有漆黑一团的”鞘甲虫”,它的幼虫象个又白又大的面色圈。
周六是我最开心的一天,见到了生活里不常见的昆虫,就像法布尔写的《昆虫记》,了解书中的知识,让我快乐!
相关推荐
-
参观夏衍故居作文星期天,我去走访了夏衍的故居,这一行是我难忘。顺着严家弄一直走,穿过一条窄窄的巷子就会看到一幢由木头搭建而成的房屋,这就是夏衍故居。一进门,就看到一尊夏衍铜像—戴着眼镜,鼻子挺挺得,穿着西装领带,很精神。再往里走,就是夏衍的身平展示,有他身前穿过的乌黑色大衣,灰色西装,一只别人赠送的拐杖等,都十分的朴素,可见他平时生活的节俭。跨出展厅,来到一个小天井,里面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铁树舒展着坚硬的树叶,锯齿形的叶子有深有浅,几片嫩绿色的新叶子一点也不扎手;桂花树的深子明显大得多,枝干从根部分叉,优雅的曲折向上,到了顶部,就开始长出茂密的枝叶枝叶纵横交错,显得格外有生机;玉兰花的身躯高大挺拔,但又透出几分雅致,圆形的树叶星罗棋布,不比春天的玉兰逊色多少;茶花矮矮的,不太引人注目,但那几个透出一点点红晕的花苞真是惹人喜爱。在天井旁的走廊两侧,有着夏衍身平轶事的照片,一幅幅黑白的老照片,让我浮想联翩。笔直向前,就是正堂,也就是客厅,进屋第一眼就看到两张雕刻着梅花的木椅,中间有一张方桌,后边儿放着些装饰品,正上方有一幅画画中的猫像是要蹦出来似的,正房的左侧有一张八仙桌,桌上是一幅没完成的画,下面的毛毡染上了墨水。穿越走廊,来到后院,满墙的爬山虎在微风的吹拂下上下摇摆,就像在私塾中上学的小童,跟着先生摇头吟诗。后院里种着许多不同的草药,像薄荷、甘草、麦冬等。在走廊间穿行,向左拐就到了卧室,一张又矮又短小的床、格子的床垫、两张竹椅、老式台灯和柜子,就这么多。但就是在这间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屋子里,夏衍创作出了《懒寻旧梦录》等著作。走着走着,又回到了故居大门,离开夏衍故居,我十分不舍,随着这幢木楼的远去,我离开了。700字 四年级 叙事
-
冯老师一说起最尊敬的老师,我脑海里就闪过一个人的身影,那就是冯老师。记得她教我一年级数学。一个戴着眼镜,有乌黑的长发,一个能说妙语绝句的嘴巴的年轻漂亮的老师。也许她有神奇的魔力吧,全班同学都非常喜欢她,也喜欢她上的课。有一次,她在上数学课时,班上同学都坐的端端正正,安安静静地认真听课。但是,有几位“淘气包”在私底下“开会”,想想,在所有人都端端正正坐好的时候,一两个人动来动去,是多么刺眼呀!是老师的都会生气,我想,让老师叫他们起来,问到他们答不上来,再让他们打扫课室......出一口怨气。老师果然叫了其中的一个人站起来,问:“你知道1加1等于多少吗?”啊?我差点吓晕了,老师干吗问那么简单呀?那同学听了,松了一口气,理直气壮的说:“2!”老师又问:“那你知道为什么1加1等于2吗?”那同学听了,摇摇头。老师笑了一下,说:“因为这是数学题呀!它就有数学的方法解。比如这个1加1......”班上变的非常安静,只有老师那说话的声音。所有人都听得非常入神,连“小淘气”都瞪着眼睛,偏着脑袋地听着......令我们尊敬她的,不仅因为她是一个好老师,还有另一个原因。每天放学后,一有空,她就来找我们聊天,说的不是学习,不是作业,只是闲聊。有时会说些她上学的故事,时而说得满怀激动,时而说得热泪盈眶。这时,我总觉得身边的不是一位老师,而是一位与我们同龄的知心朋友。虽然我和冯老师有五年没见了,但我们的师生情谊会一直保留着,一直到永远、永远......500字 四年级 写人
-
冯老师前天,我们的老师请假了,学校调来一位老师来给我们上课。听说他今年已经六十多了,再过一个月就要退休了。星期一,我做完早操回到教室里早早地坐到座位上去耐心地等待那位老师快点到来,看看他是怎么样的。正在我心焦的时候,冯老师来了。我看到他那张脸就知道他是一位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人看起来很温和,一头黑白相间的头发,眼睛黑而大,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笑容,像爷爷那么亲切和谐。我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落地了,心想不用那么紧张了。因为他肯定会像爷爷那样非常慈祥,是一位好老师。我可以调皮一下了。在上课的时候,冯老师总是根据课文内容穿插一些小故事来开导我们努力学习,让我忘记了要调皮一下,反而把我原来的坏习惯给去掉了。我听得津津有味,进入到课文里去了。他批起作业来是那么认真,一丝不苟;知识又是那么渊博。现在,我有点儿崇拜他了。300字 四年级 写人
-
民族英雄戚继光明朝嘉靖年间,日本海盗经常在我国浙江、福建沿海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老百姓十分痛恨他们,管他们叫倭寇。当时,有个叫戚继光的将领,看到倭寇横行,百姓受苦,朝廷腐败,非常愤慨。他决心招募农民、矿工,组织军队,抗击倭寇。招兵的布告刚一贴出,就有很多人前来报名。戚继光组建的军队很快就发展到三千多人。这支军队经过威继光的严格训练,纪律严明,战斗力很强,人称“戚家军”。打仗的时候,戚继光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士兵们见主将这样勇敢,斗志倍增,奋不顾身,杀得倭寇东逃西窜。有的倭寇一边逃跑,一边抛撒抢来的财宝,想用这个办法阻挡后面的追杀。可是,戚家军官兵对金银珠宝连看都不看一眼,一心杀敌。就这样,戚家军军威大振,令倭寇闻风丧胆。戚继光不但作战英勇,而且很有智谋。有一次,进犯福建的倭寇占据了一个小岛。小岛和海岸之间有一片浅滩。涨潮时,浅滩没入水中,小岛四周一片汪洋;落潮时,水退滩出,又是一片泥泞,人马一踏上去,就会陷进烂泥里。倭寇以为占据了这样险要的地形,绝对安全。戚继光仔细察看了地形后,命令士兵每人准备一捆干草,在一个大雨滂沱的晚上,坐船来到小岛附近。趁着落潮,他们把准备好的干草扔到烂泥里,铺成了一条路,奋勇冲上小岛,不到半天工夫,就把倭寇全部歼灭了。还有一次,正值中秋节,城中主力部队正外出作战,倭寇又趁机进犯。戚继光就让全城百姓,用绳子拖着石头满街穿行。倭寇听到城中轰隆轰隆作响,以为是千军万马正在调防,吓得掉头就跑。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一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550字 四年级 记叙文
-
参观“史可法纪念馆”作文星期五下午,老师带我们去参观“史可法纪念馆”。来到“史可法纪念馆”的大门前,只见大门的右边有一个长方形的牌子,上面有“史可法纪念馆”六个大字,那是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之一的朱德亲笔题写的。跨过门槛,来到了呈四方形的庭院,首先,两棵经过两百年风霜的银杏树就映入了我的眼帘。庭院的东西两侧走廊墙上,刻着许多碑文。穿过走廊,就来到香堂的台阶前.台阶两旁的两根红色的柱子上有一幅对联,上联写“数点梅花亡国泪”,下联对“二分明月故臣心”进入香堂,只见四周陈列着史可法佩戴过的玉带和一些图文并茂的文化作品,在这些作品里,我知道了史可法的英雄事迹。在“1645年,敌军数万人马进攻扬城,多次劝降史可法,史可法以民族利益为已任,多次痛斥劝降者,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终因寡不敌众,扬州失守.时时44岁的史可法英勇献身......”。香堂的中央是史可法爷爷的塑像,他端坐在椅子上,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眉头皱起着,好像思考着一个什么问题,也好像在忧国忧民......我们在香堂里,参观了一阵后,就走出了香堂.来到史可法爷爷的墓前.这是一个衣冠冢,在这个冢前,有两个小石狮,威武而雄壮,它是在守灵还是在告诫着后人,国耻家仇永远不能忘......在半圆又高又大的衣冠冢上长了许多郁郁葱葱的小草,在小草中间夹杂着一些梅花、松树和银杏树。梅花代表了史可法爷爷纯洁的心灵,傲然挺立,不怕困难的精神,松树象征着史可法爷爷在人们心中的永垂不朽,银杏树代表着他那雄伟高大的身躯,神圣不可侵犯的威言,而小草则代表着后代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想到这里,我不由自言主地向史可法爷爷墓前深深地鞠了三躬,以表示我对史可法爷爷的敬佩和怀念。绕过衣冠冢,我们又参观了祠堂、晴雪轩、梅花仙馆等处。最后,我们登上了梅花岭,站在这梅花岭的山上,俯看史可法纪念馆,我感慨万千:史可法爷爷的抗清精神真伟大,我要向他学习,从现在起,努力学好各种本领,长大后也要报效我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尽自已的一切力量!800字 四年级
-
介绍家乡的名人——冯子材历史不会忘记,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毛泽东命彭帅领军入朝抗美,以小米加**式的武器对阵用飞机坦克大炮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一举打出国威,从而标志着百年积弱的中国重新在世界面前站立起来。可见,我中华民族,从来不缺乏战而胜之的勇气。一百多年前的晚清王朝,面对敌人的步步逼近,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不为前敌所吓倒,以已之长,击敌之短,最终在镇南关——谅山的中法战争取得大胜。他就是我们迹象的名人——冯子材。清光绪年间,法军悍然挑起中法战争,当时驻军战败逃入关内,溃不成军。年近七十的冯子材临危受命,被推举为前线主帅。上战场之前,他嘱咐家人:如果军有不利,要带着家眷,奉香火驰归江南祖籍,用不做亡国奴!他已经做好了必死的准备。他还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带在身边,如果战死沙场,儿子就料理后事。冯子材指挥部队,英勇抵抗,亲自率领大刀队奋勇冲杀,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格斗,使敌人无法施展威力,加上友军抄敌后路,百姓也前来支援,终于取得了镇南关大捷。这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斗志,沉重地打击了法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在中国近代反侵战争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做为一个钦州人,我为自己的家乡出了一个名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他的精神将永驻我们钦州人的心中。500字 六年级 写人
-
参观鲁迅故居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写了大量的文章:《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呐喊》等等。他用笔来与敌人抗争,我非常崇拜他。于是,爸爸妈妈带我去了鲁迅的故居。“鲁迅祖居”里的陈设很简单,由于年代久远,家具也显得陈旧,衣架上还挂着几件鲁迅的衣服呢!“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的学校,屋里充满了花香。正中央是寿镜吾老先生的座位,老先生只收八位学生。当年上课都要从自己家带桌椅,鲁迅坐在东北角。他的桌子上有一个字——“早”,这个字还有一段来历呢,就是这个字让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人人都喜欢玩,鲁迅也是,“百草园”就是鲁迅玩耍的地方,下课时,他就和同学一起在这里玩游戏。鲁迅的一生离不开文章,就在他逝世前的第三天,还人主病痛写下了最后一篇文章。由于父亲的长年生病,家里穷困潦倒、一贫如洗,所以鲁迅决定学医。但不久他就意识到,医学只能挽救身体,并不能挽救人的想法和意志。于是,他弃医从文,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鲁迅还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名言,语文书里曾经有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卡分的功夫用在工作上。”古诗集里曾经有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400字 五年级 记叙文
-
游冯道立故居走进清代水利学家冯道立故居,便想到他那一生的丰功伟绩。冯道立故居位于东台市时堰镇北堂巷2号。它是一幢清乾隆年间建造的房子,砖木结构,大门朝南,正厅为三开间,格扇门窗,古朴典雅。一进门,西侧是一座砖砌的天文台,冯道立当年夜夜都在这里观察天象。再向前走,就会看见一条长长的走廊。走廊里有石凳,墙壁上还雕刻着时堰最美的十处景色,那便是“时堰十景”“十景”分别是“长堤远眺”、“同井春耕”、“芦洲飞雪”、“蒲岭连云”、“虹桥锁浪”、“堰口归帆”、“西林柳色”、“南蒲荷香”、“一湾新月”和“两水明镜”。故居东侧是冯道立展览馆。展览馆里陈列《冯道立生平业绩展》和水利方面的《淮扬水利图说》、《淮扬治水论》等专著。走进正屋,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朴素的八仙桌和两张高背的椅子,椅子旁有一个诰命箱。东边一间是用屏风隔开的冯道立的书房,也是他的卧室。一张做工精细的古木床,一张书桌和两张高背椅子是里面所有的摆设。书桌上整齐的放着笔墨纸砚以及笔架,看看这些,我仿佛看到了冯道立在书桌前时而托腮思索,时而奋笔疾书……正屋旁的屋子里排放着许多治水的用具,让我感兴趣的是冯道立倡建的“务本堂水龙会所”的三架“水龙”,“水龙”是古代的一种发生火灾灭火的工具。听了我的介绍,你心动了吗?欢迎你也来参观。指导老师武静450字 五年级 叙事
-
参观夏衍故居今天,我去了夏衍故居。从这里我认识了伟大的夏衍。他是一个勤俭、忘我工作的人。夏衍从小生活很贫穷,连双皮鞋也舍不得买。到了晚年,还是过着简朴的生活。一张硬板床从小陪伴他到老,舍不得丢掉。但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争取到了去日本留学的机会。后来写了很多精美的文章,并且获得了很多奖项。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到了95岁高龄,还在忘我工作,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作家。走出了夏衍故居,他的勤俭节约和孜孜不倦的工作场面还在感动着我,激励着我,这些美德应该世世代代相传。可是,在我们身边,总有那么一些同学。相互间攀比:比吃的、比玩的、比穿的………就是不知道节俭。有些同学一个星期的零花钱,夏衍可能要用上一个月呢!我们每个同学应该把钱存起来,用在学习上,或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夏衍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300字 三年级 写人
-
参观夏衍故居今天是我们天风小队假日小队活动的好日子,爸爸带着我和妹妹一起来到夏衍故居,等待活动的开始。我们小队的成员在下午1点左右陆续到达目的地。同学们在门口盖好章后进入展厅参观。我拿出答题问卷,飞快地做完了题目,把它上交到门口。接下来,我们便走进展厅——去参观喽!这次参观,我知道了沈乃熙——夏衍的真名——小时候家境贫穷,靠养蚕、络丝生活。但他通过勤奋学习,创作了剧作。接着,我们来到了一号展厅,知道了他是作家、剧作家。是浙江杭州人。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 参观完1号展厅,我们来到了二号展厅,二号展厅介绍了夏衍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和《春蚕》,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又撰写了许多杂文和政论文章。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夏衍早期卧室那儿,我大吃一惊,原来夏衍就住在这么破旧的小屋里呀——只见一个木板小床上铺着一张草席,草席上摆着一个破破烂烂的枕头和棉被。我们连忙叫爸爸妈妈拿出照相机,为我们和夏衍的早期卧室合影。然后,我们来到了夏衍家的后院。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雕塑,这个雕塑,雕刻的正是夏衍。我们小队的成员在那儿拍了张照片。参观结束了,大家在一起拍了合照,互相摆摆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夏衍故居。这次参观,我们的收获很多。不仅让我们全面的了解了夏衍,还让我增长了不少知识呢!500字 二年级 叙事
-
《冯子材边关破敌》读后感《冯子材边关破敌》我读完这篇故事后,最让我敬佩的就是那位边关破敌的老将军——冯子材。为什么我会如此敬佩他呢?因为他忠心爱国:当他得知南部边疆形势危急,镇南关即将失守时,他茶饭不思,唉声长叹,每天抚摸着自己的佩刀,心里只有祖国的安危。当朝廷派他去带兵打仗的时候,他患了病,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抱病受任,这时的他已经有70岁的高龄了。冯子材以七旬高龄,素孚众望,召集各路将领开会,劝告大家消除派系成见,以国事为重,同心协力保卫国家。在会上他被众将公推担任前敌主帅。 冯子材上任主帅后,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仔细观察镇南关旁的各个道路,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地方,这里两旁高山峻岭,易守难攻,还在东岭修建了五座大炮,可以随时轰击来犯的敌人。敌军在尼格里的指挥下倾巢出动,因寡不敌众,冯子材驻守的最后一道防线已被敌人攻陷大半,敌人已爬上了长墙,五座大炮也被炸掉了三座。在这危急时刻,冯子材镇定自若,对将士们大呼:“将士们,如果再让敌人闯入关内,我们有何颜面回去见两广父老?”说着,便骑上马,手持丈八蛇矛冲入敌阵。将士们见了,也都怀着拼死一搏的信念冲入敌阵,杀得敌人溃不成军,片甲不留!尼格里也身受重伤,仓惶逃跑了,战场上竖起了清军的旗帜。啊!冯子材就是这样一个忠于祖国的人,这也是我敬佩他的原因,他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大家学习!55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
参观邓小平故居我期盼已久的星期三终于到了,因为学校组织大家去四川广安——邓小平爷爷的故乡。虽然天公不作美,早上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可大家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在九点一刻的时候,大家挤上了开往广安的旅游车。在同学的欢声笑语中,难熬的3个小时过去了,美丽的广安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不过还好,这边没下雨。下车后,我们草草地吃了点儿饭,之后,就开始了旅程。导游先带领我们到邓小平爷爷的故居。通往故居的路上的两边,有许多各个地区捐赠修建的纪念园林。邓小平爷爷家的房子是典型的三合院,白墙灰瓦,古朴中不失一些典雅。庭院中竹影摇曳,绿树成荫。屋内摆放着祖宗三代生活的用品:床.桌子,既简洁又干净。接着,我们来到了邓小平陈列馆。陈列馆大门旁边立着一块大匾,上面还有江爷爷的亲笔题词:“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八个钢筋刚劲有力的大字。一进大门,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邓小平爷爷高大的铜像,它面容严肃,颇有国家领导人风范。里面陈列着邓小平爷爷生前用过的、穿戴过的物品,如:照相机、印章、毛衣、鞋子、军装等。最抢眼的还属那辆黑亮亮的检阅车,走近那辆车,当年邓爷爷检阅时英姿飒爽的样子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最后导游带我们来到了邓小平爷爷的铜像前。坐在木藤椅上的他一脸和蔼的笑容好像在和其他国家领导谈判呢!铜像周围还有几棵江爷爷、温爷爷亲自栽的树木,可见大家对小平爷爷的尊重。下午两点半,导游喊我们集合坐车回家。这次虽然没有上次去科技馆好玩,但还是很有意义的,真不愧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呀!550字 五年级 状物
-
参观梅汝璈故居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昌晚报小记者参观了青云谱区朱姑桥梅村的梅汝璈故居。走进梅汝璈故居,一眼就能看见梅汝璈的石头雕像,手里拿着一本书,满腹诗书,气质轩宇。墙上贴满了许多有关梅汝璈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首席大法官的一些图片资料。小记者们在老师的要求下,安静整齐地在雕像前排好队,全体脱下记者帽,声色严肃,心情沉痛地朗读“南京,我的南京”这首诗!心里很酸,眼泪在眼眶打转,一幅幅悲愤的场面,一个个惨不忍睹的酷刑浮现在脑海!在这庄严肃静的日子里,小记者们都表现得异常严肃,不再有人调皮捣蛋。朗读完诗后,我们面对雕像默哀三十秒,缅怀同胞,对逝者的哀思与悼念!接着我们在写着“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的条幅上,有力地签下了自己的姓名。并在宣誓仪式上表达了永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学习的决心!完成这些仪式,我们在讲解员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参观了梅汝璈故居内的各个展厅,更进一步地了解了梅汝璈这个伟大人物及他在东京审判中所立下的汗马功劳!最让人触动最深,悲愤交加的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那些满目疮痍,生灵涂炭的图片,日军的肆虐,烧杀等残暴卑鄙手段使得死难同胞横死遍野,尸骨残骸真是残不忍睹!这次参观梅汝璈故居,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可以忘记仇恨,但是不可以忘记历史,不可以忘记悲伤,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发奋图强!550字 六年级
-
参观陈毅元帅的故居今年五一节,我和妈妈来到四川乐至县,去参观陈毅元帅的故居。我们走进黑红相间的大门,立刻就看见两尊白色的雕像,一尊是陈毅元帅本人,他神情严肃,目光炯炯,专注的注视前方.另一尊雕像是陈毅元帅的夫人,她神情温和,慈祥可爱,好似一位美丽的天使。看完雕像,顺着小路我们走进第一道大门、来到了堂屋,只见里面摆放着一些朴素而又古老的家具:在正中央摆放着一张木制的方桌和四把椅子,它们的颜色都是黑红相间,整体房屋色调一致,估计这些家具应该都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在堂屋左边和右边,分别有两间卧室,左侧的屋子分别是陈毅的母亲和夫人住的,右侧分别是陈毅的父亲和他本人住的。从堂屋里退出来,进入第二道门就来到了厨房,靠墙边陈列着一个大灶台,上面摆放着三口大铁锅和一个蒸饭的竹桶,由于时间太久,这三口大铁锅都已经锈蚀斑斑,而那个竹桶却安然无恙,看见这些在城市里没有见过的东西,让我这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小孩感到十分惊奇。从厨房里出来往右走,就来到了陈毅元帅出生的地方,这个房间里只有一张简易的古式木床,床上铺着那时的床单,放着那时的被子,让我们感到好似进入了时光隧道回到了民国时期。。。。。。参观完陈毅元帅的故居,我感觉到陈毅元帅小时侯的生活环境是多么的艰苦,可是他还是在逆境中成长,通过他的艰苦奋斗,为我们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让我非常敬佩他——陈毅元帅。550字 五年级
-
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北京阜成门内三条胡同21号,从1924年5月到1926年8月,鲁迅先生一直居住在这里。推开两扇黑色的院门,穿过短短的门道,眼前就出现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院里有两棵枝叶茂密的白丁香,沐浴着金色的阳光。这是鲁迅先生1925年4月5日亲手栽种的。小院里的南房是鲁迅接待青年朋友的地方,有时鲁迅自己也在这里休息。东房曾经是女工的住室,以后用来堆杂物。西房当年是厨房,现在是“故居”管理人员的值班室。北房有四间。西头一间是鲁迅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鲁迅自己称它为“绿林书屋”,人们把它叫做“老虎尾巴”,因为它是扩建时展接出来的。东头一间是鲁迅母亲的卧室。“老虎尾巴”是所有屋子最小的一间,室内放着一个老式的三屉桌。桌上摆着一盏煤油灯,它使我们想起当年还没有电灯的情景。油灯旁边放着一个普通的木制笔架,一只装在硬木盒里的砚台,还有一个旧马蹄表和一个烟灰缸。一只盖碗像不久前刚用过的一样摆在桌上。桌子一边是个牛皮纸箱,另一边是个什物柜。桌前一把藤椅,墙上挂着一幅炭画和一幅藤野先生像。屋子另一侧放着茶几和木椅,茶几上方的壁上挂着一幅题字:“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鴃之先鸣。”北房西侧的小门,通过后面和室内的陈设,都是极简朴的。就在这里,鲁迅写出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包括《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鲁迅故居,北京这座简朴的四合院,是人们永远敬仰的地方。550字 高一 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