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童年650字

忆童年

650字 五年级

童年如一棵小草,风轻轻吹过就会勾起我们的回忆;童年如一瓶水,轻轻撩拨就能想起;童年如海上的漂流瓶,拔开木塞就是一件件有趣的往事。

说起我的童年,那可是疯狂极了,那些年干过的疯狂事可真不少哩!

七岁那年,在7月份一个炎热的中午,我就干过一件疯狂事。“妈妈,妈妈,我要吃黄皮,你摘给我吃嘛。”我那充满稚气的声音响起。“小宝贝,你看天那么热,妈妈下午再摘给你吃。妈妈先去睡觉了,待会你也上床睡觉了吧。”妈妈边说边向卧室走去。无论我怎么软磨硬泡,妈妈都无动于衷,我便把小嘴一嘟,乖乖地跟着妈妈睡觉了。就在我刚要上床时,眼前突然一亮,我心想:反正妈妈睡得沉,等她睡着了,我就自己去搬梯子摘黄皮。我静静地等着妈妈睡着,见她睡沉了,便蹑手蹑脚地下床。到了院子,我四周张望了一下,确定没人后,就开展了我的“特工行动”。

我先是偷偷摸摸地来到工具房,小眼珠子滴溜溜地转着,在杂乱的工具房里寻找折叠梯。我的目标出现了,就在我右前方两米左右。我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快速走过去,一不小心碰到了锄头,“嘭”的一声,锄头砸到了地上。我害怕极了,心想:怎么办呢,快想个理由解释一下呀。可是,意料中的脚步声并没有出现,我拍了拍胸口,低呼了一口气。我走上前,小心翼翼地扶起锄头,向折叠梯走去。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折叠梯拖到了黄皮树下。我轻轻地踏上栏板,爬到树头,摘下一大串一大串黄皮,大快朵颐。我边吃边喃喃道:“唉,吃个黄皮太不容易了,不过能吃到这么美味的黄皮也是值得了。”

之后,我听着蝉鸣,吹着凉风,在树荫下睡着了。

这就是我的童年。我的童年就是因为加了这些调味料、开心果,才如此丰富多彩。

古代石刻艺术中蕴涵的现代科学知识_1200字

1200字 初三 说明文

早闻大足石刻的盛名,只是未有机会到那里去参观游览。今年暑假,听友人提议,便欣然前往,却未曾想到有了不大不小的发现。

众所周知的千手千眼观音以及卧佛自有其妙处,在此我不必多谈,而使我兴趣十足的圆觉洞,释迦、普贤、文殊与八十八佛这一组石刻艺术中蕴涵的现代科学知识,才是感悟最多之处。

圆觉洞中运用的光学、声学及排水系统

来到大足石刻的宝顶山,有一座让人惊叹的洞穴――圆觉洞,窟高6米,宽近10米,深12米,洞口左下方刻有宋代着名学者魏了翁书写的“宝顶山”三字。进入洞中,洞内即使大白天也显得十分昏暗,唯一清晰可见的只有背对着我们,跪在供案前的菩萨,他与“天龙八部”里那位向来以背视人的枯荣大师倒有几分神似。石像雕刻精细,质感特强,供台犹如丝绸。可是,为什么只有这樽跪佛像在黑暗的洞里可以看得见呢?环顾洞内,我找到了答案――原来在石像背对的方向上方,开了一个天窗。而天窗与石像又呈45度角,光线透过天窗,正好射到了佛像上。这就是古代的“聚光灯”。古人在设计时巧妙地利用了光学的原理,就解决了照明问题,而且还环保不用其他火种光源造成洞内的污染,这也是古人的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体现,这不得不让人折服,堪称大足石刻艺术中的精品。

在洞里轻言几句,就会发现没有明显的回声。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是因为洞内石壁凹凸不平,从而减少的回音,这说明古人对声波的反射原理是清楚的,因而,就运用石壁凹凸不平使声波发射紊乱,相互抵消而导致回声消失。这简直与解放后修建的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回声处理不谋而合,但前者却比后者早了整整800多年。

而还有更绝的,那便是它的排水系统。若是在雨天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环绕洞中的额众多石像中,有一坐石像的手不停在接水。随着手臂往上看,可以看到一条长龙在石壁上蜿蜒。石龙把水吞入体内,又顺着身子排出,排出的水又通过石像的手流入地下的暗道,再排到洞外去,真是巧夺天工,而比起现代的地下排水系统,可以说是不相上下。

释迦、普贤、文殊、与八十八佛石刻中的力学、透视原理

来到宝顶山上,有一组很独特石刻,它就是“释迦、普贤、文殊、与八十八佛”石刻。中间释迦身着敞领袈裟,普贤、文殊在左右内饰缨络赤足立于莲台之上。普贤手托大宝楼阁,文殊左手捧着7层宝塔。石刻独特之处就在于这座文殊像。文殊捧着的7层宝塔高近1。8米,重达350-400公斤,倾斜10度,可是却历经800多年风风雨雨而未坠落,原因就在于袈裟与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支撑着宝塔。在多种结构中,惟有三角形稳定性最强,这是教科书里告诉我们的东西。可是这种力学中的的原理在这里却得到具体的运用。我们只有为古代的能人巧匠惊叹了。

释迦、普贤、文殊为什么要向前倾斜10度呢?这是因为石刻不仅要结实更要注重美观。为了避免人的视觉上出现雕像身体与头像的比例不协调,这几樽雕像的身体都有十几度的倾斜。我们知道这是运用了透视原理,这可是在当代美术教科书上才会学到的。能工巧匠却在宋代就知道了,还把它应用的炉火纯青,不得不让人称赞。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五年级
65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