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革命为何物?900字

问,世间革命为何物?

900字 初一 读后感

革命是为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只宁静温和为何物……

电影开篇的镜头是就是秋瑾就义的镜头,秋瑾走在街头,缓步走向断头台,伴随着画面,响起;“我此番赴死是为了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开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为何事……”的誓言。

电影的开篇就如此煽情,想必是为了阐述革命的价值和意义。然而这段话总让人联想起《十月围城》中孙文先生的阐述,同样与革命有关:“十年以前,一个学生在这里提问:‘何为革命?’我告诉他,革命,就是要让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十年过去了,与我志同者相继牺牲,我从他乡漂泊重临,革命两次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今天,如果再道何为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

革命之路,异常艰辛,有杀戮,有牺牲,有战争,有炮火,是对人性的最大磨砺和考验。无论是秋瑾慷慨赴义的话,还是孙文的感慨,都透支了革命的意义。然而,《辛亥革命》则是这样一种典型的革命:看似成功,实则失败。而且,革命并不预付美好未来……

或许这真的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我个人认为,只要电影还原的是历史真相,那是不是主旋律电影就不再重要了。说到这,我们必须还要回到100年前的这场革命,之所以为革命,是因为革命党人在孙文先生的领导下革了清政府的命。事实上,我相信很多人对历史上的“辛亥革命”的了解仅仅只来源于书本上所学,对于革命的细节、前因后果知之甚少……但《辛亥革命》这部影片很好的描述了当年革命时的前因后果,以及革命精神。主要是孙中山先生的那种精神,而且影片将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很详细的描述了,像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至少很好的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为什么要辞去总统的职位,其实,在那个时代,孙中山先生也有很多无奈。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的生活境遇,但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后发生的两次帝制复辟都没成功。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揭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止,顺其者昌,逆其者亡。

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更好的活着……

园区一中初一:张婷

梦回江南

700字 高二 散文

总认为,前生的我,必是江南的女子。因为那不息的梦魂,曾夜夜归去。

烟雨蒙蒙,春江水暖,鸭儿在水中嬉戏。微风轻轻拂动杨柳,吹面不寒。细雨夹着杏花的气息,沾衣欲湿。水边一位浣衣的女子。我远远望着她,感觉似曾相识。那白的衣、绿的裙,那流的眼波、贝似的齿,那云样的乌发、葱样的手……水声哗哗,和着鸭儿的鸣啼,如此和谐而美丽。轻轻地,我向她走去,仿佛怕踩碎一地的月华,仿佛怕碰碎一个易逝的梦境,轻轻地,走去。她却离去了,就在我即将来到她的身旁。挎着一只木盆,姗姗而去。走进一片青翠欲滴的竹林。沙沙,沙沙,空蒙中,似乎有浅浅的笑声。

暮春时节。沿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前行。青石板的地面,路边的青苔已是墨绿。遥遥地,一座茅草小屋,掩映在梨花深处。雨打梨花,门扉深闭。如雪飘落的花瓣雨中,谁的声音袅袅不断,吟哦着断肠的诗句?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悄悄地,我走吧,不忍打断你多情的思绪,不忍看到你迷离的泪眼。

夏天来了吧?听那江上的歌声。循声而来,竟是如此欢欣的情景。看那水面无边的碧荷,粉的白的红的荷花朵朵。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女子们,荡着兰舟,如水中仙女般游荡在水面之上。艳歌一曲,唱尽夏天的浪漫和热情,唱尽采莲女子的青春。这青春的绽放,必得有芙蓉花朵的相衬,必得有歌声的相和。惟其如此,才对得起这美丽的又微微带着青涩的时节。

是饱满得要流淌出汁液的夏天了。流萤飞舞的夜晚。薄薄的夜雾,缥缥缈缈。聚拢来,又扩散去,如我的心魂,在淡淡的草木的清香里游弋。芭蕉树在夜色里静立,透黑净亮的水珠沿着齐齐楚楚的叶脉滑落。恍然而见的,是一座老式的木结构的房屋,飞檐挑着一颗星星,之下的青石板台阶透着沁人的幽凉。月亮在天,洒落一地青白。

在我的梦里,江南似乎只有这两个季节:春和夏。似乎总是在花丛深处和小巷水边。似乎总是有丁香般的姑娘。

在我的梦里,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或许是前世的我,或许是留恋不去的一缕幽魂,抑或只是江南的一滴水,一片花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读后感
9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