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游戏着经济学》有感
我一直希望读些经济学的著作,因为觉得虽然自己不是学经济的,但是懂一些经济学的知识在生活中非常有用。我最近读了《游戏着经济学》一书,从各个方面对经济学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本书收集的是作者多年写就的经济学随笔。他用简洁的语言和生活化的事例,阐述对经济学的理解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这本经济学札记包括了三部分内容:一部分是经济学分析社会与人生;另一部分是一些有着作者本人的好恶的评论,关注诸如“非典”、“伊拉克战争”等事件背后的政治经济学;还有一部分则供读者休闲时阅读,较浅显易懂的分析了生活中的经济学。
这本书的经济学随笔大多写得通俗易懂,却又深入浅出。在这本书中,作者所着眼的是社会经济学。而且,文章虽然往往都是以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大小事件为写作缘起,其结论却总是出乎意料地深刻。
在《一毛钱如何花》一文中,作者通过自己的故事揭示了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作者儿时有一次被母亲奖励了一毛钱。他在高兴之余却对买一毛钱的练习本还是五分前的小甜饼犹豫不决。最后,他花五分钱买了一张白纸,裁订成一个练习本,而剩下的五分钱则买了小甜饼。我们所处的世界最大的不完美之处就在于人的需求是无限的,而物质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从个人再到国家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既花钱的地方很多,可财力又有限。而经济学就是要讨论如何使原本有限的资源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需求。作者最后的选择既满足了学习的需要,又满足了对美味的需要,从而使这一毛钱花的最值,符合了经济学的要求。而解决“有限的钱如何花的最值”这个问题其实取决于某种安排。试想当年如果作者的母亲规定只能买练习本,那作者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这一毛钱就没有作者自己决定如何使用那样值。这种安排在现代经济学中就称为“制度安排”。这里说的制度含义十分广泛,既指一切法律法规对权利的界定,甚至也指传统、习惯与习俗,它构成了稀缺资源配置的一个最大的约束条件。“制度安排”如何直接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的高下。而“稀缺资源如何配置”及“制度安排如何合理”就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两大中心课题。作者在阐述过程中用的都是最易懂的语言,而揭示的却是深刻的道理。这一点是全书最大的特点。
从《一毛钱如何花》一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所写是其所见所闻,贴近于我们的生活。而从《肉饼的分法》一文,则可看出作者写这本书的立场及其分析方法。
《肉饼的分法》一文中讲到,作者单位食堂每天免费提供一定量的肉饼,由于人多且都想多拿,肉饼总不够,先到者先得,后来者就没有了。于是有人提意见,认为肉饼分配严重不均,于是肉饼的分法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大家自取,改为每人定量配给,这样大家都能吃到肉饼,尽管喜欢吃肉饼的人因为吃到的肉饼比以前少了而私下里有意见。但事实上,只有采取计划的办法来调节其分配,才能保证大家都能吃上肉饼。由此出发,作者将肉饼摆在案桌上由大家自取类比由于自由市场导致的分配结果,将肉饼分配权收回到食堂大师傅那里,就相当于国家用计划的手段分配。而造成这种制度安排转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肉饼供应的有限性。从这件分肉饼的小事上,作者认为我们可以解释许多经济现象,尤其是经济方面带有根本性制度安排的内在深层次原因。比如关于私有制的起源问题,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解释,私有制的起源只能出现在人类有了剩余物品之后,否则必须实行社会平均共享制,才能使人类繁衍延续下去。所以当维持生存的物质很匮乏时,平均共享制相对于任由各人竞争自取的市场制度,是更为合理的制度安排。再比如关于中国为何没能发展出西欧的资本主义问题,这被视为中国历史的一个谜。但在作者看来,假如用“肉饼”的比喻来分析,答案就在于中国始终没有解决肉饼够大家任意吃的问题。一来,中国封闭的社会结构的形成,无法像近代英国那样从外部获得“肉饼”的来源,加上人口众多,吃饭始终是头等大事与难题,因此分配过程必须倾向于农业与农民,否则一个封闭结构的人口大国非崩溃不可。这样二来,国家有限的资源必须相对平均分配,任何局部的财富累积都将以另外局部无法忍受的贫困为代价,导致社会不稳定。中国皇帝深谙此道,不是他不支持“工贾”,而是迫不得已。中国的现实也同样如此。作者警告说,不少主流经济学家总将完全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视为中国改革的目标,恐怕会导致相反的结果。因为中国人口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程度世界第一,这使得肉饼总是不够大家放开肚皮吃,有人多吃几个就有人饿肚子。解决这一问题,除非能有效地通过开放或其他手段使肉饼的来源外部化,否则必要时为稳定计还得搞平均主义。
从《一毛钱如何花》和《肉饼的分法》两篇文章就可看出《游戏着经济学》写的并不是高深莫测,深奥难懂的经济学理论,而是简单、贴近生活的经济学。它对于像我这样对经济学一窍不通的普通人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价值。总之,《游戏着经济学》这本书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它对非经济学专业的读者来说是确实本非常好的经济学入门读物。
读《灯下漫笔》有感
读了鲁迅的这篇《灯下漫笔》,感触颇多。以前我写读后感,不过是将文章中精彩部分抄一遍,然后略加点评。实在是既不深刻也没有发自内心,很难起到什么效果。我想我从鲁迅这样伟大的文人的文章中吸取经验。
在写作方面给我的其实主要有两点:一、从浅显平常的社会生活入手,引出深刻的论题。这是很难学习的。不仅需要像鲁迅那样坚定的政治立场,同时应该在平时多观察,多思考,这样才能从现象中见本质,才能发现重大的问题。文中仅从钞票折价兑成现银一事,联想到“中国人极易变成奴隶,且变了以后,还万分喜欢”,也许我们要达到鲁迅那样高的水平,很不易。还要多练笔,多想;二、写说理文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体现在文中为第八自然段。作者将阐述具体化。举出一系列历史事件阐述中国百姓在不同时代连“想做奴隶都不可得”使文章极富说服力,能达到这点,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和雄厚的文化底蕴。这就要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就好像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水桶,如果只满足于一知半解,就只是半桶水在桶里晃来晃去,很不稳当。若你不停地汲取知识,从那源泉之处,水桶的水会满而外溢。所以我们不该抱怨知道的很多,只是难以利用,那只能说明积累的还少,面不够广,才没有融会贯通。
在思想上这篇文章也给我很大启迪。亦有两点:一、鲁迅的。憎分明依然给我很深的印象,他批判封建统治者不把百姓当人看,甚至牛马不如语言有力,感情真挚,而他同时又表现出对人民的、悲惨处境的同情,却不全然是同情。他也对被封建专制和蒙昧主意的统治造成的奴性心理表示不满,对人民那种麻木、不言反抗的心理也有一定批判:即使有人出来,也只是“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只是让百姓“安稳地做奴隶”抑或有作乱的人物,也不过是“‘为圣天。驱除云尔。’”。从中我们应向鲁迅先生学习坦诚地表达真实情感与见解,不应过于矜持、虚伪甚至麻木,而应正直、勇敢地直面纷繁的世界,坦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二、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反封建专制,提倡民主共和的文章。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对人民的压迫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奴役。让我们看到封建社会的落后,同时感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懂得应该珍惜如今良好的社会环境。
另外,就是关于应该让人民做主才能使统治牢固,启发了我。在做什么事时都让主体充分发挥作用,才可事半功倍。在人际交往中,你与其他人交往,其他人是主体,应该多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就能相处融洽。在推销员推销商品时,顾客是主体,应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而不是急于买出商品,这样才利于推销。
就是这样一篇好文章,才能不过时,才能引发这么多的启示,不仅能给人以写作上的启发,社会生活方面的思考,并能给人以无限的精神力量与快乐。《灯下漫笔》就是这样一篇美文,值得反复品味。
阿城3中初二:李博
相关推荐
-
读《牛奶可乐经济学》有感第一次拿起这本书,是因为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我,牛奶可乐怎么会有经济学的学问呢?翻开目录,里面的问题更是使我对这本产生极大地兴趣,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拒却不会亮?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予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DVD和CD的尺寸一样大,但DVD包装盒却比CD包装盒要大得多?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在解释这些各色各样的问题时,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学书籍,他曾说道“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些问题,也许就如作者所说急于去书中寻求答案,可当看完以后用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其它的问题时,却会发现经济学已经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我认为经济学是一个高深莫测的学问,可当我欣然接受它后,他便会成为我的一把利剑,从此思考问题又多了一种角度,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一种体会。初一:旧年450字 初三 读后感
-
读《混乱的经济学》有感本书的主题是清算20年来有关经济问题的种种错误思潮。这些思潮中的绝大部分都已经披上了“经济学家”论述的观点,不过也有一些思潮并不曾以“经济学”或“经济理论”的面目出现过,而只是一些人对经济问题的观点和看法。但是不管怎样,本书所涉及的那些有关经济问题的思潮都曾经在最近的20年中流行过,而且都对中国的经济策略、对中国的经济发生过重大的影响。平心而论,在这些误导中国经济的错误思潮中,有许多是根本配不上“经济学”的称号的,它们至多不过是一种随意的胡说而已。但是它们在人们中发生的影响,以及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就特别地有必要。有鉴于此,本书毫不吝惜地也送它们一个“经济学”号,以方便对它们的清算。本书在清算错误的经济思潮上有一大特点,那就是“没有文本依据”。时下经济学界在学术上的时髦,是“说话要有文本依据”。学术论著往往要引经据典,罗列出一大篇文献来。与人论战,特别是进行批指责,更是要有文献或文献上的依据,摘引出白纸黑字的文献来,说明某人在何时于何种场合说了什么什么。而文本的特点却恰恰在于根本就没有这种文本上的依据:本书批评一种经济思潮,知识说这一思潮主张什么。它的观点是什么,而不提是谁在什么地方提出了这一观点。更不会说有多少人主张这一观点。最后,本书所清算的很多思潮,往往是笔者的熟人以致朋友所主张的。笔者只想说明这些思潮的之有害,而并不想得罪这些熟人和朋友。在批评这些思潮时指明文本依据,说某某人在何时何地表达了某一观点并痛说此种观点之害。这在中国当然难免导致与这某某人的关系破裂,这不是笔者的愿望。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命题作文”产物。笔者应老朋友扬帆之约,根据他建议的主题而完成了此书。这当然不是说,笔者本人不愿意写这样一本书,更绝不意味着书中的某些观点不是作者本人的。恰恰相反,笔者本人觉得很有必要写这样一本书,因此才与扬帆的提议一拍即合;书中的论点更是笔者本人多年反复思考的产物,笔者自己也不能保证他们都与扬帆的观点一致。因此,尽管本书是扬帆建议的产物,但树种的一切观点、论述以致错误,多只能由笔者本人负责读完这本书对我的触动很大,使我对中国的经济有所了解,中国的经济自由主义信徒们所主张的观点,恰恰是与对立的。而本书所清算的那些观点,大多一他们为典型代表。900字 初三 读后感
-
读《成长着,隐匿着》有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爸爸妈妈开始与我商量一些大事。我也隐隐约约发现自己改变了很多。我说得清么?把自己锁在书堆里,渴望寻找,眼睛在字里行间搜索,让我震颤的题目扑面而来——《成长着,隐匿着》。好奇心驱使我读了下去,作者发现时间在一天天过,她自己也在一天天改变,可怕的成长正一点一点地吞噬着纯真,自己也在一天天地隐匿……这简直把我所想的全说出来了!从前放学之后,总可以和几个要好的朋友没完没了地痴笑着回家,现在不会了;以前可以在课间的缝细里去操场的一角拾木棉花串花冠,现在不会了;以前可以和表姐开“摇控器大战”,把家里弄得天翻地覆,现在表姐不会了,我也不会了……我孤零零地行走在岁月的过道上,流逝的时光犹如一把锋利的刺刀。正把我身上五彩缤纷的童趣一块一块地割下来。做事情之前,总要把后果想得一清二楚,才敢去做;说话之前,总要把每个词语再三斟酌,才敢开口……无论做什么事,总会小心翼翼,生怕行差踏错。背负着沉重的包袱,跋涉在荒漠之中,各种滋味儿可以向谁倾诉呢?拿个“无人能及”的名次,接“踵”而来的是同情和可怜的目光,讪笑和挖苦的寻问,还有冷嘲热讽的“关心”,父母脸上掩饰的黯然……一串串劝慰的话语铺天盖地地向我压来,只能将无尽的辛酸和痛苦浓缩进日记里。怎能还像过去那样和向几个要好的朋友诉苦呢?500字 初三 读后感
-
读《经济学不能承受之重》有感经济学家,重之何为?——读《经济学不能承受之重》有感有一次和一个读经济学的朋友聊天,我问他,中国到底有没有自己的经济学家?他回答得很快,“张五常嘛,听说他是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中国的经济学家。”当然,这并非是我所希望得到的答案,于是我进一步发问,那么中国大陆的经济学家又有哪些呢?记得当时的他显得很尴尬,吞吞吐吐欲言又止一阵子,最后他给出了一个似乎文不对题的回答,“研究经济的并不一定是经济学家,经济学家当然不是一般的经济工作者。”就像初中语文常常做的练习一样,刘胡兰是共产党员,而共产党员不是刘胡兰,从语言逻辑的层面来看,“搞经济的不一定是经济学家”此话果然不假。但若把它当作一个可以无限放大的天网,并结合在当下中国本土实践的语境之下,说中国大陆没有经济学家,最多不过是一些研究经济的学者抑或是经济工作者,这未免就有失偏颇了。能成为一个“家”的,按照传统的看法,那就是得在某一个领域内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突破,有一定的创新体系,有一定的名誉地位,有一定的学术权威。反观国内,若参照这样标准,毫无疑问,大陆不仅有经济学家,而且是有许许多多有责任感,有正义感,有时代感,有历史使命感的本土经济学家。譬如有“厉股份”之称的厉以宁先生,有“吴市场”之谓的吴敬琏先生,或者还有林毅夫、樊刚、茅于轼、张维迎、汪丁丁等诸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经济学人们。在市场化、自由化、竞争化日益彰显的今天,他们的浮出海面,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常人对于经济学家不过是“事后诸葛亮”、“理论多于实践”等错误解读的余缺,更为可贵的是,这些经济改革的中坚力量的存在让我们切实地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和前进的方向,然而,在激情和希望之余,正如前面我的那位研习经济的朋友所遭遇的话语的尴尬,中国经济学家们的本土化实践似乎并不很好,或者说,他们身上所遭遇的不仅是中国现有体制的局限和束缚,更多的是,传承千百年来的旧有观念对学术、理念、实践等诸多方面的陈见。真理就是现象自身的呈现和去蔽。同理如此,经济学家的称谓应该是他们(经济学人)日常学术实践过后自然被赋予的一种荣誉。而至于中国的当下,对于集体话语上(区别与自封、媒体追捧等形式造就的“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的稀缺,我以为个中缘由值得我们深思。首先,就是西方经济学帝国主义(套用法学家苏力先生语)的兵临城下。在所谓那些跨领域打造下的现代经济,早已超然于亚当·斯密当时所界定的经济,什么信息经济学、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伦理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在现代经济学科的分工日益细密的今天,独辟蹊径地开创了一块领域或者经过“百花错拳”一番掺杂柔和之后形成的非纯粹的经济学,犹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掌握了一个领域也便控制了这个领域的话语权”,在对中国学术的“西学东渐”之后,我们的学者往往止步在引进推广的阶段上,有的学者干脆痴迷在了“拿来主义”、“全盘西化”之上,今日博弈论,明日信息论,因此也便没了自己的学术主张。一张一弛,一快一慢,本是相互谐和的有利因素,但在普遍急功近利的现实实践中,我们的有些经济学家往往便被湮没在了强大的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深陷其中,难以超脱。而在此前因之下,中国的经济学家在注重“走进来”(指导中国实践)的同时,难免忽略了“走出去”的战略,少了国际交流学习的机会,往往也减少了国际学界对中国经济学家的普遍认同感。“许多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在历史上都经过坚苦的斗争或者思考,才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美国法学家霍姆斯大法官这句话若用在对中国经济学家本土化生存的思考之上,也是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最近在读一本书,是北大教授夏业良先生写的名为《经济学不能承受之重》的经济学随笔。随笔这个形式,它本来的目的在于以一种轻松拉家常的方式来传达作者的观点,不求高深,但求传真,这就是随笔的精髓所在,也是商业化经营下知识大众化传播的一种实践,或者把它放在本文预设的语境下来说,也正是中国经济学家本土化的另外一种生存形态。全书分为“经济自由与选择”、“经济学与经济学家”、“思想渐进与制度建设”、“生活随想曲”以及“书评”五个部门。其中,作者花很大篇幅介绍西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在谈到国内外经济学界的著名人物,介绍他们学术成就和研究经历同时,也有对个别问题提出一己之见,进行学术批评的。特别是作者在留美期间,有机会和几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大师们面对面地讨论、提问或采访,能让我们更为真切地感受大师们的风采。从这一部分的几篇文章来看,作者对经济学界新发展的密切关注,“他能够在较大跨度的学科分支和研究领域之间较为轻松地游弋和探索,实在是不可多得。”(茅于轼语)作者研究的另外一个重点是制度、道德、政治层面的问题,这集中在文集的第三部分。通过《个人主义辩》、《制度要考大家建设》、《中国若干制度改革措施的进展及展望》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竞争》等四篇互为体系的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我国社会生活前途的关心,对人类社会自身所面临的困难、障碍、迷茫及人为局限的忧虑。从而不难看出,作者身为一个有责任心的经济学家他所追求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平等和自由,在利益博弈之下,对解放人性,崇尚个人自由的渴望。夏业良先生的文章给人以朴实平和,简练流畅之感,这可能与他早年的求学经历有关(他原来是研习英美语言文学的)。在文集的“经济自由与选择”和“书评”这两个部分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是如何运用经济学思维来解读当前的现实生活以及从人性和生活出发,作者是怎样来理解和评论某些文化现象的。文化的多元,多元的文化,在学科与学科之间日益打破壁垒,相互融合的当今学界,作者这种写作方向也不失为一种“讨巧”的方法,从此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看到作者治学的兴趣点,也更加能直观我国经济学家精神领域中多彩的一面。本书是中信出版社“经济学家随笔”系列中的一本(其他四本是梁小民的《小民说话》,汪丁丁的《海的语言》、《知识印象》,王则柯《经济学家的学问故事》),在市场上日益充斥着大量随笔式经济学著作的同时,《经济学不能承受之重》最大的看点在于作者采取导向性的写作姿态,像导游一般将读者引入经济学这一迷人的知识海洋之中,深切感受其中的奥秘与乐趣所在。此外,本书最大的一个焦点(争议点)在于,作者在整个经济学界内是第一个对“张五常现象”提出置疑和批评的学者,对此的文章主要是《给“张五常热”降温》、《经济解释和解释的“经济”》、《是是非非说五常》。“经济学不能承受之重”,此题目套用了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语词格式。这里作者冒了个风险,就像拍电影续集一样,往往后不如前,如果作品本身质量欠佳的话,则这样的套用往往会显得更加的愚昧无知。幸好,读完此书,你会发现,作者巧妙地换“轻”为“重”,不仅一语道出当前中国经济学家本土化实践过程所遇到的困苦和挫折,更加明确了经济学家追求平等和自由的历史重任。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读书是一种放松,读书能让人变得博学,读书使人提升素养,读书能让心灵获得快乐,这是我对读书长期已有的看法,可最近读的这本书让我感觉有些郁闷。这本书是《大夏书系 教育随笔》中的一册,吴非的《不跪着教书》。我耐住性子细细品读起来,本书收入的是近年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多采用故事来批判一种观点。在书中“正义”“正气”的旗子随处飘扬,关于“近乎失踪的信任”、“浅薄”、“另类”、“功利”、“流行”、“歪曲的人格”、“虚假的实话”等等的批判更是充斥全书。 随着深入的研读 压抑感油然而生 , 更产生疑惑是否因为我没有“站直”,自己的心情才会如此沉重?我不断地反问自己 ……合上书我一直在想我从这本书上得到是什么?我是否被作者对教育的悲然之力打倒了工作热情?学生就如一面镜子,在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地折射出社会的影子。孩子不能生活在真空中,教育也不是万能的;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但不是课程、教材的主宰者。书中的一篇文章谈到没有给大学生的回信的原由:高中三年,我对你的印象并不深,并不是你不努力,而是在我的记忆中,你从来没有向我提出过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老师教什么,你学什么;教科书上没有的内容,你从来不去探究;你总是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科任务,哪怕那些问题根本没有什么价值 ……更使我苦恼的是你并不因此而苦恼。 我希望你能考上大学,却不希望你以这样的状态考上大学,然而你竟然就这样考上了你想取得大学!文中吴教授谴责自己没能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学习理念。看看我们周围,我们心中的“好孩子”是不是应该打个问号?可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们的老师就算能这样想,但又能知道怎样去做么?学生若真的抛却了“应试”,他又能够有机会受到更好的教育么?我想也正是我们这些老师在这样的竞争社会中,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过重的功利思想让我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我们对学生讲“学贵乎疑”的时候,是否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质疑精神。“叫干啥就干啥”的人,不想为什么?不想怎样做?不知对和错,就如算盘珠子——不拨不动,教者痛矣学者悲矣。只有老师不跪着教书,学生才会成为站直的人。 老师有了“铁骨”,又怎会跪着教书?800字 初三 读后感
-
读《牛奶可乐经济学》有感第一次拿起这本书,是因为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我,牛奶可乐怎么会有经济学的学问呢?翻开目录,里面的问题更是使我对这本产生极大地兴趣,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拒却不会亮?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予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DVD和CD的尺寸一样大,但DVD包装盒却比CD包装盒要大得多?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在解释这些各色各样的问题时,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学书籍,他曾说道“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些问题,也许就如作者所说急于去书中寻求答案,可当看完以后用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其它的问题时,却会发现经济学已经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我认为经济学是一个高深莫测的学问,可当我欣然接受它后,他便会成为我的一把利剑,从此思考问题又多了一种角度,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一种体会。初一:旧年450字 初一 读后感
-
读《活着》有感“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落霞里的乡村宁静安逸,但合上书本的我此刻内心却难以平静。这是第一次阅读余华的作品,他冷漠无情令人发怵的笔风令我惊叹不已。他将中国六十年发生的灾难都置于福贵一家人身上,一波波苦难的来袭,一个个生命的终结都使人物遭受巨大的打击,给读者出乎意料的感受。而又正是在层出不穷的命运的刁难中,福贵深刻地活着,身为白发人却一一送走身边的黑发人,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比活着更美好,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艰难。福贵是旧中国里一位地主家少爷,年轻时沉迷于赌博,输光了家产的他只能与家人在一间茅草屋内相依为命。祸不单行,谁会料到福贵在去给母亲抓药的路上被拉走当壮丁,加入了国民军。几年后被解放军俘虏,这才被资助盘缠得以返乡。回到家时母亲已然去世,只剩下妻儿三人清贫度日。看到这里,我为福贵与家人的重逢欣喜,可不知这只是苦难的前奏,母亲的死只是一个开始……中年时期福贵赶上了人民公社和大跃进,他首先面临的是儿子有庆的死,这也是让我最难以释怀的。有庆是个善良乐观的孩子,他热爱他的两只羊,每天为了割草喂羊和上学而奔波,他的存在无疑为整本书阴沉冷漠的主调增添了几分亮丽色彩,可他却由于与临盆的县长妻子血型一致而被迫献血致死。我不禁怨愤,埋怨余华无情的笔风,愤恨那个黑暗的社会,怎么忍心让那个对生活充满希冀向往的孩子遭遇死亡的命运。接着是死于生产的凤霞,败于病魔的家珍,意外身亡的二喜和活活被呛死的苦根…。故事的结局是福贵与同名老牛互相依偎着生活,福贵自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想想福贵的一生,虽然将如此多大苦大难安置在一个人物身上可能只在小说中才会出现,但他的人生何尝没有向我们讲述活着的意义。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但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我时常思索为何福贵还能安然地活着?为何他能用冷静镇定的口吻述说苦难的一生?那是亲眼目睹至亲们逝去,数次遭遇希望破灭打击的有思想和情感的肉体啊!是何种强大力量支柱着他在人生路上不断前行?我想最重要的应该是福贵豁达的品性和坚韧的人格。余华曾说起他的写作缘起,“我曾听过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于是我写下了这篇《活着》。”福贵面对生活的无情与残忍并没有无限苦楚或怨天尤人,而是以忍受的方式用生命的力量战胜了现实。除此之外,小说中福贵家人带给他的温情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家珍病重,自知时日无多时对福贵说的话:“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见你们”。不想死,不为富贵名利,只为相伴家人,朴实真挚的深情让福贵的生活在痛苦凄凉之外蕴含着人性的温暖。《活着》,以波澜不惊的文字震撼着我的心灵。生活固然坎坷,何不握紧坚韧与乐观,找寻生活中的美好,如福贵那样活着,不屈地活着。120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
读《活着》有感今天终于翻开了这本书,当打开扉页的时候便有一种熟悉感,默默的读下去便知道了这种感觉的源头。那是多年之前的事情了,看过一部叫做《福贵》的电视剧,估计就是翻拍的这部小说吧。不管世人对于这本书的褒贬如何,我能够清晰回忆起的就是那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和一条老水牛在摇摇欲坠的夕阳下独自犁田的背影。“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天地耕得哗哗翻动,揉入水面上掀起的波浪。”文中如是写到。老人在耕田的时候吆喝着: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福贵的一生经历了所有亲人的辞世,从最初老父亲离开时的惊慌、不安到最后外孙的夭折,或许可以说他就是在与亲人的不断离别中老去,别人应该有的天伦之乐在他这里却成为了死别。生离就像他被抓了壮丁一样还会有机会与家人重逢,可是死别却是只能看着爱的人一点一点透支尽生命的余光。或许我们都以为在这样的巨大打击和悲痛中他不会有生的念头,可是“活着”却让你不随愿的死去,他安排你的生命之路充满荆棘,岔路不断,无数深爱的、至亲之人都是陪着福贵走过一小段路,而非尽头。读这本书,余华安排了最朴实平淡的文字,就像是在你我他同样惨淡无光的生命中截取的一小节,但是又有另一番滋味。这种无言的反抗才是符合那个时代的沉默之声。“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就像美国民歌《老黑奴》一样,歌中的主人公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离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可能将老黑奴和福贵两人置于同一个层面进行比较的话,可以发现很多的相似,但是他们二人又是不同真实的存在。忽然觉得,用简单的文字组合勾勒的是漫长的命运和波澜壮阔的场景。他们都是经历漫长岁月折磨的老者,脸上的纹路就是最好的印证。然而命运就像最高明的魔术师,它能够最大程度的为你设置障碍,也可以检测出谁是人生终点的最终胜利者。故事的结尾,老人还在慢慢的走着,仿佛要尽力把余生的路走完。也许这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带走和剥夺的东西了吧!80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
读《活着》有感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余华的小说《活着》,让我感受很深刻。这本书讲述了福贵苦难不同寻常的一生。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一是家境由富到穷的巨大落差,二是所有的亲人都死去了。尤其是当他所有的亲人都离他而死去时,他心底那种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读过了《活着》这本书,想想自己以前的成长岁月,我明白了在人的一生中,总会经历种种磨难,总会遭遇无数的坎坷挫折,总会体验到痛苦难当的心情。回想一下自己,当自己还幼小的时候,总认为没有人喜欢自己,没有人理解自己觉得很是烦恼,总认为被父母责骂,被老师冷落,被同学嘲笑的日子就是痛苦的人生。还认为学习成绩不好,遭遇流言蜚语的打击,遭遇考试失败,就是没有希望的的人。读过《活着》之后,我才发觉跟福贵经历的这一切比起来,这根本就不算什么!我才知道福贵在经历一种无言的痛苦,一种只能由自己柔弱的肩头去扛的痛苦。《活着》说了一种乐观的精神,福贵承受了一切的苦难,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生存,这让我受触动最深。他不过是个普通人,他不懂生存有什么深奥的意义,他只知道活着就是一切了,只要活着什么都有可能。然而跟福贵承担的痛苦比起来,有时候我们显得很消极,遭遇到一些小小的挫折就开始垂头丧气。现在想想实在是太不应该了。《活着》告诉我,让我相信了只要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沧海一粟,就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好好的对待生命!好好活着!正是他想说的,也是我从中明白的一个道理。600字 二年级 读后感
-
读《活着》有感人们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是我读了《活着》之后的第一个问题,是啊,我们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有人说:是为了亲人而活,是的,中国人两千年的封建传统是为别人而活,父母为孩子而活,孩子为亲人而活。那当只剩下自己的时候,我们又为谁活着呢?在这本书里我们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但是福贵的亲人却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对福贵无疑是一种折磨。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们不禁有些战栗。是的,我们从未经历过像福贵这么巨大的打击,或许我们经历了还不能像福贵一样勇敢的活着。没错,福贵是非常的可怜,但他也非常的坚强,他用他对生活的乐观,依然勇敢的面对生活,没有一声抱怨。或许这才应该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生活可能会有些不如意,但是只要我们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总会解决难题,没有过不去的坎,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只要用心,只要以一种乐观,友好的态度面对生活,生活也不会亏待你的。正像海伦?凯勒一样,她在17个月的时候因为一次急性脑充血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他还是对生活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他还是努力活着,他还是不懈努力,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他们拥有种种不幸但却对生活充满乐观,而我们四肢健全还有什么理由不乐观呢?“活着”不是让我们为了谁,而是让我们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生命苦短,但这既不能阻止我们享受生活的乐趣,也不会使我们因其充满艰辛而庆幸其短暂”沃维纳格曾这样说过,是的,我们怎么可以因为一点挫败就放弃活着呢,那是多少死去的人们的心愿啊,我更加明白活着是多么一种幸运啊,可以游山玩水,可以学习,可以体会世间的情感,那是多么美的一种享受啊!嗯,就像那谁说的,企图探究活着的意义注定只能成为一个笑话。人只是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并无意义。我们也许只需要像福贵那样活着,像那头老牛那样活着,尽管有些苍凉的意味。是不是爱过了才会懂得心死了还要活着的坎坷。900字 三年级 读后感
-
读《经济学不能承受之重》有感有一次和一个读经济学的朋友聊天,我问他,中国到底有没有自己的经济学家?他回答得很快,“张五常嘛,听说他是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中国的经济学家。”当然,这并非是我所希望得到的答案,于是我进一步发问,那么中国大陆的经济学家又有哪些呢?记得当时的他显得很尴尬,吞吞吐吐欲言又止一阵子,最后他给出了一个似乎文不对题的回答,“研究经济的并不一定是经济学家,经济学家当然不是一般的经济工作者。”就像初中语文常常做的练习一样,刘胡兰是共产党员,而共产党员不是刘胡兰,从语言逻辑的层面来看,“搞经济的不一定是经济学家”此话果然不假。但若把它当作一个可以无限放大的天网,并结合在当下中国本土实践的语境之下,说中国大陆没有经济学家,最多不过是一些研究经济的学者抑或是经济工作者,这未免就有失偏颇了。能成为一个“家”的,按照传统的看法,那就是得在某一个领域内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突破,有一定的创新体系,有一定的名誉地位,有一定的学术权威。反观国内,若参照这样标准,毫无疑问,大陆不仅有经济学家,而且是有许许多多有责任感,有正义感,有时代感,有历史使命感的本土经济学家。譬如有“厉股份”之称的厉以宁先生,有“吴市场”之谓的吴敬琏先生,或者还有林毅夫、樊刚、茅于轼、张维迎、汪丁丁等诸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经济学人们。在市场化、自由化、竞争化日益彰显的今天,他们的浮出海面,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常人对于经济学家不过是“事后诸葛亮”、“理论多于实践”等错误解读的余缺,更为可贵的是,这些经济改革的中坚力量的存在让我们切实地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和前进的方向,然而,在激情和希望之余,正如前面我的那位研习经济的朋友所遭遇的话语的尴尬,中国经济学家们的本土化实践似乎并不很好,或者说,他们身上所遭遇的不仅是中国现有体制的局限和束缚,更多的是,传承千百年来的旧有观念对学术、理念、实践等诸多方面的陈见。真理就是现象自身的呈现和去蔽。同理如此,经济学家的称谓应该是他们(经济学人)日常学术实践过后自然被赋予的一种荣誉。而至于中国的当下,对于集体话语上(区别与自封、媒体追捧等形式造就的“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的稀缺,我以为个中缘由值得我们深思。首先,就是西方经济学帝国主义(套用法学家苏力先生语)的兵临城下。在所谓那些跨领域打造下的现代经济,早已超然于亚当·斯密当时所界定的经济,什么信息经济学、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伦理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在现代经济学科的分工日益细密的今天,独辟蹊径地开创了一块领域或者经过“百花错拳”一番掺杂柔和之后形成的非纯粹的经济学,犹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掌握了一个领域也便控制了这个领域的话语权”,在对中国学术的“西学东渐”之后,我们的学者往往止步在引进推广的阶段上,有的学者干脆痴迷在了“拿来主义”、“全盘西化”之上,今日博弈论,明日信息论,因此也便没了自己的学术主张。一张一弛,一快一慢,本是相互谐和的有利因素,但在普遍急功近利的现实实践中,我们的有些经济学家往往便被湮没在了强大的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深陷其中,难以超脱。而在此前因之下,中国的经济学家在注重“走进来”(指导中国实践)的同时,难免忽略了“走出去”的战略,少了国际交流学习的机会,往往也减少了国际学界对中国经济学家的普遍认同感。“许多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在历史上都经过坚苦的斗争或者思考,才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美国法学家霍姆斯大法官这句话若用在对中国经济学家本土化生存的思考之上,也是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最近在读一本书,是北大教授夏业良先生写的名为《经济学不能承受之重》的经济学随笔。随笔这个形式,它本来的目的在于以一种轻松拉家常的方式来传达作者的观点,不求高深,但求传真,这就是随笔的精髓所在,也是商业化经营下知识大众化传播的一种实践,或者把它放在本文预设的语境下来说,也正是中国经济学家本土化的另外一种生存形态。全书分为“经济自由与选择”、“经济学与经济学家”、“思想渐进与制度建设”、“生活随想曲”以及“书评”五个部门。其中,作者花很大篇幅介绍西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在谈到国内外经济学界的著名人物,介绍他们学术成就和研究经历同时,也有对个别问题提出一己之见,进行学术批评的。特别是作者在留美期间,有机会和几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大师们面对面地讨论、提问或采访,能让我们更为真切地感受大师们的风采。从这一部分的几篇文章来看,作者对经济学界新发展的密切关注,“他能够在较大跨度的学科分支和研究领域之间较为轻松地游弋和探索,实在是不可多得。”(茅于轼语)作者研究的另外一个重点是制度、道德、政治层面的问题,这集中在文集的第三部分。通过《个人主义辩》、《制度要考大家建设》、《中国若干制度改革措施的进展及展望》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竞争》等四篇互为体系的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我国社会生活前途的关心,对人类社会自身所面临的困难、障碍、迷茫及人为局限的忧虑。从而不难看出,作者身为一个有责任心的经济学家他所追求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平等和自由,在利益博弈之下,对解放人性,崇尚个人自由的渴望。夏业良先生的文章给人以朴实平和,简练流畅之感,这可能与他早年的求学经历有关(他原来是研习英美语言文学的)。在文集的“经济自由与选择”和“书评”这两个部分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是如何运用经济学思维来解读当前的现实生活以及从人性和生活出发,作者是怎样来理解和评论某些文化现象的。文化的多元,多元的文化,在学科与学科之间日益打破壁垒,相互融合的当今学界,作者这种写作方向也不失为一种“讨巧”的方法,从此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看到作者治学的兴趣点,也更加能直观我国经济学家精神领域中多彩的一面。1200字以上 高三 读后感
-
因为活着读《活着》有感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记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生活从来安逸闲适、放荡不羁的阔少爷福贵,好赌成祸,一夜间输掉了所有的家产,成为了一贫如洗的穷人。然而,命运总不会遗忘给人沉重的打击。父亲含恨离世,母亲不辞而别。为了生活,福贵成了佃户,从衣来伸手到下田干活,经历了许多生活给予的困难,一家人为生活忙碌奔波,这才让福贵明白,什么叫生活。他告别了从前糜烂的生活,进入了朴实穷苦的日子里去。时间让他成长,苦难让他明白,他需要承担生命赋予的责任。在漫漫的岁月中,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记忆与感受,创造了理解和想象,最后创造了故事和神奇。时间的变化掌握了福贵命运的变化,或者说时间的方式就是福贵活着的方式。许多的过往,清晰的模糊的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可曾时常忆起,属于我们的那个或辉煌或平淡的岁月,那份或长或短的故事?数十年时光苍桑了这位孤单的老人,他却依然能清晰地时常回忆过去的事,一次次倒带人生,像电影回放,感受生活的起伏动荡和平淡如水。“他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在回忆里,生命一次又一次地重来,没有遗憾,没有怨言。福贵演绎了他自己的故事。那一份坦荡,是岁月洗涤过的清彻明亮;那一份平静,洋溢着淡淡说不出的幸福,一直陪伴着他走完孤单的岁月。经历被抓去当壮丁的惶恐里,他目睹了生命被人轻视的炎凉。生命在战乱中变得一文不值。一夜间几千号伤员在无助中悲惨丧生,亦或是说他们被冷漠的社会所抛弃。而福贵幸运地回到了家人身边。“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而命运总是不能如人所愿,家人都随他而去,他再也无法保护他们。命运安排,他只能孤单的活着。生活给了他太多的遗憾,而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生命里的坚强与脆弱,往往如一枚硬币,一分两面。朴实的文字里,充满了许多起伏与悲哀,她们讲述了眼泪的丰富与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在语言的世界里,“活着”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已是最大的幸福,还有什么奢求?刘伟,失去双臂的他,毅然用双脚弹奏出精彩的人生。“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一句道出了他要为生命勇敢地走下去。即便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窗,但他依然能获得阳光雨露。漫长人生里,不去计较太多得与失,生命需要用坦荡平静的心对待。岁月曲折,充满悲欢离合。纷扰与喧哗,渐渐的取代了生活原来纯真的面孔。沧桑苦难,成长了我们动荡离奇或平静幸福的一生?等到暮年回首,是潸然泪下?浑浊的泪水,会折射怎样的回忆?因为活着,我们在生活中忍受太多的真实;因为活着,我们承受了许多痛苦。人生注定要历经遗憾,在苦与痛的边缘,我们学会了成长。任何时刻,我们都没有权力干涉生命历经沧桑的体验,也没有权力做轻视生命的选择。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夕阳的余晖洒在了安静的田野里,裸露风中被晒得黝黑的老人与牛的脊背,见证了那段岁月。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相依相伴,不离不弃。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还有那一声长长的吆喝,游荡在僻静的乡间小路里,渐行渐远。1200字以上 四年级 读后感
-
《农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一)(0137)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的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农业经济学是一门部门经济学科,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运动及其应用,既研究农业生产力的组织,又研究现代农业中生产关系的协调。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基本概念较多、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要求学习者有较广阔的视野,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农业经济学是农学专业自学考试的专业课之一。可以对农学专业其他专业课学习奠定经济学基础,并在农业技术知识中融入经济学意识与思维。学习农业经济学的任务和作用是:阐明农业经济发展的经济规律性,并总结我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存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稳定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并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和完善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与措施。(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总的要求是:在认识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及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基础上,掌握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资本和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运动规律;现代农业的产业组织与管理,特别是农业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化、生产布局与结构,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农业综合开发的原理及其组织实施。(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与本专业课开设课程联系紧密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是农业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课,学习农业经济学之前应先修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1)二战后西方现代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2)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2、一般了解:(1)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2)农业经济学的体系3、一般掌握:(1)中国农业经济学说的形成与发展;(2)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熟练掌握:(1)二战后西方现代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2)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二)本章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经济学的发展2、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四)考核要求1、识记:(1)二战后西方现代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2)中国农业经济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2、综合应用: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农业、农村、农民(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和农业的本质特征与一般特征,难点是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理论基础;了解农业的内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理解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特征;深入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一)本章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第二节农村第三节农民(二)考核知识点1、农业的特征、地位和作用2、农村的特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3、农民收入增加问题(三)考核要求1、识记:农业的内涵;农村的界定;农民的内涵2、领会:农业的本质特征与一般特征;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理论基础;农民问题的界定;工业化与农民问题3、简单应用: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特征;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其影响4、综合应用:农业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第三章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难点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了解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以及农业现代化;理解现代农业的标志和特点;深刻理解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二)本章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的发展阶段第二节现代农业的特点第三节农业现代化(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的发展阶段2、农业现代化的内容、指标体系3、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四)考核要求1、识记:(1)原始农业;(2)传统农业;(3)现代农业;(4)农业现代化2、领会:(1)现代农业的基本标志;(2)现代农业的特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3、简单应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4、综合应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第四章农业生产要素总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是农业生产要素组合规律;了解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种类和特点;理解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功能;掌握农业生产要素组合应遵循的规律。(二)本章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生产要素的构成第二节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特点及功能第三节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生产要素的分类2、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功能3、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四)考核要求1、识记:(1)农业生产要素的内涵;(2)农业生产要素的种类2、领会:(1)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特点;(2)农业生产要素组合的原理3、简单应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的功能4、综合应用:农业生产要素组合应遵循的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规模报酬的变化规律)第五章农业自然资源:土地和水资源(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业集约经营、农业规模经营,难点是在家庭承包制条件下我国农业级差地租的分配;理解农业集约经营的意义、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和级差地租;掌握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实现途径、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途径、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途径。(二)本章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土地资源的作用与特点第二节农业集约经营第三节农业规模经营第四节地价与地租第五节农业水资源(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土地资源的特点2、农业集约经营的意义和实现途径3、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和实现途径4、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5、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四)考核要求1、识记:(1)农业土地资源;(2)农业集约经营的内涵;(3)规模经营与规模经济;(4)土地价格;(5)绝对地租;(6)级差地租Ⅰ;(7)级差地租Ⅱ2、领会:(1)农业土地资源特点;(2)农业土地资源的作用;(3)农业集约经营的类型;(4)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意义;(5)规模经营的优点;(6)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7)水资源与农业发展3、简单应用:(1)农业集约经营中的土地报酬变化规律;(2)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4、综合应用:(1)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实现途径;(2)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途径;(3)在家庭承包制条件下我国农业级差地租的分配;(4)我国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实现途径第六章农业劳动力资源(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途径,难点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理论;理解人力资本的概念、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形式;掌握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措施。(二)本章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中的人力资本第二节农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第三节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人力资本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四)考核要求1、识记:(1)农业人力资本的概念;(2)农业劳动力;(3)农业劳动生产率;(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形式2、领会:(1)人力资本的形成;(2)农业劳动的特点;(3)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理论3、简单应用:(1)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2)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4、综合应用:(1)农业中人力资本的作用;(2)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3)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的途径和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率的措施第七章农业科学技术(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难点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与外部动力;理解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二)本章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概述第二节农业技术创新第三节农业技术扩散与推广第四节农业教育(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科学技术进步2、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的关系3、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科学研究体系4、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5、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四)考核要求1、识记:(1)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2)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3)科技成果产业化;(4)技术扩散;(5)农业技术推广的内涵2、领会:(1)农业技术科学体系;(2)农业科技进步的特点;(3)历史上的两次农业科技革命;(4)农业技术创新假说;(5)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途径;(6)易于扩散的农业新技术的特征;(7)农业教育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作用3、简单应用:(1)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的关系;(2)农业技术创新的国际经验;(3)我国农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4)高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条件4、综合应用:(1)农业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与外部动力;(2)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与道路;(3)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第八章农产品市场供求(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产品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难点是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的因素;理解农产品供给原理和需求原理以及农产品供求均衡;掌握农产品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的内涵。(二)本章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产品需求第二节农产品供给第三节农产品供求均衡(三)考核知识点1、农产品需求的原理2、农产品需求弹性3、农产品供给的原理4、农产品供给弹性5、农产品供求均衡(四)考核要求1、识记:(1)农产品需求;(2)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3)农产品供给;(4)农产品供给弹性2、领会:(1)农产品需求定理与需求曲线;(2)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3)农产品定理与供给曲线;(4)农产品供给的特殊性3、简单应用:(1)影响农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2)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4、综合应用:(1)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2)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3)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蛛网理论第九章农产品市场与贸易(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难点是WTO对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了解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和农产品流通环节;理解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功能;熟悉WTO农业协议的内容。(二)本章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产品市场第二节农产品流通第三节WTO与农产品国际贸易(三)考核知识点1、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农产品期货市场2、农村市场中介组织3、农产品流通渠道与流通环节4、WTO农业规则(四)考核要求1、识记:(1)农产品市场的种类;(2)农村市场中介组织;(3)农产品流通;(4)农产品流通环节;(5)绿色壁垒2、领会:(1)农产品市场构成要素;(2)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功能;(3)市场中介组织的形式;(4)农产品流通的特点;(5)WTO的基本原则3、简单应用:(1)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2)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3)WTO农业协议内容4、综合应用:WTO对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第十章农产品价格(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业产品比价,难点是工农产品剪刀差;了解各类农产品比价的含义;理解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和工农产品剪刀差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二)本章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产品价格的形成第二节农产品差价和比价第三节工农产品比价和剪刀差(三)考核知识点1、农产品价格的特征、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2、农产品差价种类、农产品比价种类3、工农产品比价、工农产品交换的剪刀差(四)考核要求1、识记:(1)农产品差价;(2)农产品比价;(3)工农产品比价;(4)剪刀差2、领会:(1)农产品价格的形成基础;(2)农产品比价变动规律3、简单应用:(1)农产品价格特征;(2)农产品比价种类4、综合应用:(1)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2)剪刀差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第十一章农村消费市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我国农民消费结构的一般变化趋势,难点是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理解消费结构的含义,掌握恩格尔定律(二)本章课程内容第一节农村消费市场概述第二节农民的消费第二节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三)考核知识点1、农村消费市场2、农民的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3、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四)考核要求1、识记:(1)消费市场;(2)消费水平;(3)消费结构2、领会:(1)消费市场的一般特点;(2)农村消费市场的内涵;(3)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特点;(4)农民消费结构的一般变化趋势;(5)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意义3、简单应用:(1)影响农民消费水平的经济因素;(2)恩格尔定律4、综合应用: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开拓策略第十二章农业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化(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生产专业化与农业社会化,难点是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理解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农业社会化的基本内涵;深刻理解我国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实施和农业社会化体系建设(二)本章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生产专业化第二节农业社会化(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类型2、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条件3、农业社会化的特征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四)考核要求1、识记:(1)农业生产专业化;(2)农业地区专业化;(3)农业企业化;(4)农艺过程专业化;(5)农业社会化2、领会:(1)农业社会化的特征;(2)农业社会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功能3、简单应用:我国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实施4、综合应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第十三章农业生产布局(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生产布局政策目标,难点是农业生产布局的评价;理解农业生产布局的基本理论;掌握农业生产布局的原则。(二)本章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生产布局概述第二节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因素第三节农业生产布局的组织实施(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生产布局的理论2、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因素3、农业生产布局政策4、农业生产布局的组织实施(四)考核要求1、识记:(1)农业生产布局;(2)农业生产布局政策2、领会:(1)屠能的农业区位论;(2)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布局理论:(3)农业生产布局政策目标3、简单应用:(1)农业生产合理布局的意义;(2)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因素;(3)农业生产布局的原则4、综合应用:农业生产布局的评价第十四章农业生产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理解农业部门经济的一般特征;深刻理解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二)本章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生产结构第二节农村产业结构(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生产的各部门2、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四)考核要求1、识记:(1)农业生产结构;(2)种植业经济;(3)林业经济;(4)畜牧业经济;(5)渔业经济;(6)农村产业经济2、领会:(1)种植业经济的特点;(2)林业经济的意义和特点;(3)现阶段我国林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4)畜牧业生产的特点;(5)渔业生产的特点;(6)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3、简单应用:(1)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应协调好的关系;(2)如何发展我国林业经济;(3)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4)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的特征4、综合应用:(1)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原则;(2)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第十五章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重点是农户家庭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难点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实施;了解产权及产权结构的基本含义;理解我国现阶段农户经营的特征;深刻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与组织实施(二)本章课程内容第一节现代农业中的产权结构第二节现代农业中的家庭经营第三节农业中的合作经济第四节农业产业化经营(三)考核知识点1、产权与产权结构2、农户家庭承包经营3、农业合作经济4、农业产业化经营(四)考核要求1、识记:(1)产权;(2)产权结构;(3)农业合作经济;(4)农业产业化经营2、领会:(1)产权的内涵;(2)产权结构的类型;(3)现代农业中农户经营的特点;(4)农业合作经济的类型;(5)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3、简单应用:(1)现代农业产权结构的基本特征;(2)我国现阶段农户家庭经营的“四个有机结合”;(3)合作经济的基本原则;(4)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5)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4、综合应用:(1)农业合作经济的功能;(2)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实施第十六章现代农业的宏观调控(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重点是农业宏观调控的内容,难点是农业宏观调控的手段。了解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理解农业宏观调控的一般原则;熟练掌握农业宏观调控手段的运用。(二)本章课程内容第一节现代农业中的政府职能第二节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内容第三节农业宏观调控手段及其运用(三)考核知识点1、市场失灵与政府的经济职能2、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与内容3、农业宏观调控的手段(四)考核要求1、识记:(1)外部性;(2)公共物品;(3)经济杠杆2、领会:(1)现代农业中的政府职能;(2)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3)农业宏观调控的一般原则;(4)经济杠杆的特点与功能;(5)法律手段调控经济的特点;(6)行政手段调控经济的特点3、简单应用:(1)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2)现阶段我国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3)农业宏观调控中常用的价格政策;(4)税收杠杆的主要特点和主要作用;(5)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主要方面4、综合应用:我国农业宏观调控的基本内容第十七章农业综合开发(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综合开发目标,难点是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实施。了解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理解我国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客观必然性;深刻理解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原则和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实施。(二)本章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综合开发概述第二节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原则第三节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实施(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2、我国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客观必然性3、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目标和重点4、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原则5、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实施(四)考核要求1、识记:(1)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2、领会:(1)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2)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扶持领域;(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的具体做法;(4)农业综合开发的配套投入机制3、简单应用:(1)我国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客观必然性;(2)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目标;4、综合应用: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实施三、有关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一)编制本大纲目的和作用:本课程考试大纲是根据自学考试计划,结合自学考试特点而编写的。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本课程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本课程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内容以及深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选用或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社会助学、自学、命题的依据。(二)本大纲与教材的关系本大纲与所选用教材的基本内容完全一致。教材知识内容只是大纲的扩展与发挥,故自学、助学、命题应以本大纲为依据,教材为范围。选用的参考教材为自学教材同类,内容基本一致,只是作者不同,有顶替自学教材的作用。(三)自学教材与参考教材1、自学教材雷海章主编现代农业经济学2003.4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参考教材朱道华主编农业经济学2000.10版,中国农业出版社(四)自学要求与自学方法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计划和专业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明确了课程基本内容以及应掌握的程度。知识点是课程内容的主体,因此,课程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在自学要求中,对自学教材各章、节内容掌握的程度要求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与社会助学,本大纲对各章节指明了重点和难点。本课程为6学分。(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要在自学后,在已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社会助学。60学时为限度。助学中主要辅导考核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六)对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的说明本课程以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都作为考试内容,体现在各章节的考核知识点中。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特点不同,故分别按四个认识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识记:要求应考者能够对该知识点,如定义、名词、概念、性质等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对该知识点,在识记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理解,清楚地知道与有关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做出正确的表述和解释。1200字以上 叙事
-
经济学 读后感经济学 读后感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四、五年前,我到美国留学的时候,就在大学校园里见到少男少女们怀里抱着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当时,这本书刚刚出版就轰动一时,因为书还没有写完,出版商就支付了140万美元的天价买下版权,这创造了经济学教科书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经济学教科书市场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又是一个“赢家全得”的结果。套用一句广告词,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人生就是不公平。用曼昆自己在书中的例子来说,“金· 凯利是最滑稽的演员,所有的人都等着看他下一部电影是什么,看两部只有金· 凯利一半滑稽的演员主演的电影,并不是一种很好的替代品。”同样,看很多本写得糟糕的经济学教科书,也无法取代阅读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的快乐,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会畅销不衰、一版再版的原因。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可读性很强,在Amazon网站的网友评论中,有一位读者就说,他是在上下班的地铁上读完这本书的。有很多优秀的经济学教科书,比如曾经影响了几代人的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又比如斯蒂格利茨教授1993年出版的《经济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充满了哲学的味道,读来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讲述人生的道理。斯蒂格利茨教授才华横溢,读他的《经济学》就好像听一个机智善辩的老师滔滔不绝地布道,既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新鲜感,但是又总好像在担心老师咄咄逼人的提问。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则像是一个年轻而时尚的老师,谈吐风趣、风度翩翩,总是坐在学生的桌子上而不是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对经济学感兴趣,曼昆在举例子的时候常常会说到当红的影星、体育明星、甚至富有争议的电视剧(比如《欲望城市》)。其他经济学家如大胡子克鲁格曼、畅销书作者瑟罗等在《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的专栏文章也会被他信手拈来。感谢曼昆,他的努力将有助于改善普通公众对经济学乃至经济学家的看法。不要忘了,那些来上我们的经济学课的学生并不会每个都成为职业的经济学家,一个学期或一学年的授课未必能使他们牢记经济学里缜密的推理和繁多的定理,但却足以使他们形成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们的印象。对于像经济学这样的社会科学来说,公众的反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左右其发展。好的经济学教科书能引导学生们去感受经济学家们见微知著的洞察力、把握实质的判断力,以及他们恪守的自由信念和特有的乐观精神。坏的教科书却只能让学生们觉得:经济学无非就是那些画在黑板上的、不知所云的曲线。有一位来自挪威的学生谈到自己的经历时说,在他们那里,学生用的都是自己的教授写的那些令人无法卒读的经济学教科书。学生们厌恶地把这种做法叫做“教科书的黑手党”,因为教授们只允许学生阅读自己写的教材。这位学生的老师还推荐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尽管他多少有些不屑地说,那是本“程度比较低”的教科书。一年之后,学生忍无可忍地放弃了老师教的经济学课,因为他无法忍受在听完一门课之后仍然对这门课的内容不知所云。值得庆幸的是,他读完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所以,尽管他讨厌自己的经济学老师,但是他仍然热爱经济学。越是智商低的人越是害怕别人说自己白痴,所以他们会拼命炫耀自己的才华。看来,大多数经济学家的智商的确不高,因为有个风气是只有说别人听不懂的话才能显得自己的学问高。其实,不管我们在研究生院里的学问做得如何精巧和深奥,到了分析现实问题的时候,用的最多的还是那些曾在初级教科书里学到的概念和定理。或许,这意味着经济学的道理原本就非常简单,也或许,这意味着我们学到最后常常又把简单的道理弄糊涂了。这正如弗里德曼曾说过的,“五十多年来,作为一个职业经济学家,我一直对一种明显自相矛盾的状况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一方面,相对价格理论的基本原理极其简单,甚至明晰到令人苦恼的程度。另一方面,很少有人会觉得这些原理是显而易见、非常自然的,至于能够把它们正确应用于具体问题的人就更少了”。艾林·恩索文(Alain Enthoven)的一段话更是尖锐:“我们所使用的经济学理论大部分都是在大学二年级学到的,之所以还需要经济学博士,是因为许多经济学家直到从研究生院毕业才开始相信他们已经学过的东西,因为他们这时候才成为经济学的既得利益者。”曼昆有一个崇高的使命,那就是让所有的少男少女都迷恋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到了中国,曼昆的使命也到了中国,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帮助他完成这个使命。经济学 读后感1200字以上 小学
-
读《悲观·执着·超脱》有感一人的一生,思绪万千。然而,真正让人想一辈子,有时想得惊心动魄,有时不去想仍然牵肠挂肚,这样的问题并不多。透底地说,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视同仁无可回避地摆在每个人面前,令人困惑得足以想一辈子也未必想清楚。回想起来,许多年里纠缠着也连缀着我的思绪的动机始终未变,它催促我阅读和思考,激励我奋斗和追求,又规劝我及时撤退,甘于淡泊。倘要用文字表达这个时隐时显的动机,便是一个极简单的命题:只有一个人生。如果人能永远活着或者活无数次,人生问题的景观就会彻底改变,甚至根本不会有人生问题存在了。人生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前提是生命的一次性和短暂性。不过,从只有一个人生这个前提,不同的人,不,同一个人可以引出不同的结论。也许,困惑正在于这些彼此矛盾的结论似乎都有道理。也许,智慧也正在于使这些彼此矛盾的结论达成辩证的和解。 二无论是谁,当他初次意识到只有一个人生这个令人伤心的事实时,必定会产生一种幻灭感。生命的诱惑刚刚在地平线上出现,却一眼看到了它的尽头。一个人生太少了!心中涌动着如许欲望和梦幻,一个人生怎么够用?为什么历史上有好多帝国和王朝,宇宙间有无数星辰,而我却只有一个人生?在帝国兴衰、王朝更迭的历史长河中,在星辰的运转中,我的这个小小人生岂非等于零?它确实等于零,一旦结束,便不留一丝影踪,与从未存在过有何区别?捷克作家昆德拉笔下的一个主人公常常重复一句德国谚语,大意是:“只活一次等于未尝活过。”这句谚语非常简练地把只有一个人生与人生虚无画了等号。近读金圣叹批《西厢记》,这位独特的评论家极其生动地描述了人生短暂使他感到的无可奈何的绝望。他在序言中写道:自古迄今,“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掣,无不尽去,而至于今年今月而暂有我。此暂有之我,又未尝不水逝、云卷、风驰、电掣而疾去也。”我也曾想有作为,但这所作所为同样会水逝、云卷、风驰、电掣而尽去,于是我不想有作为了,只想消遣,批《西厢记》即是一消遣法。可是,“我诚无所欲为,则又何不疾作水逝、云卷、风驰、电掣,顷刻尽去?”想到这里,连消遣的心思也没了,真是万般无奈。古往今来,诗哲们关于人生虚无的喟叹不绝于耳,无须在此多举。悲观主义的集大成当然要数佛教,归结为一个“空”字。佛教的三项基本原则(三法印)无非是要我们由人生的短促(“诸行无常”),看破人生的空幻(“诸法无我”),从而自觉地放弃人生(“涅寂静”)。 三人要悲观实在很容易,但要彻底悲观却也并不容易,只要看看佛教徒中难得有人生前涅,便足可证明。但凡不是悲观到马上自杀,求生的本能自会找出种种理由来和悲观抗衡。事实上,从只有一个人生的前提,既可推论出人生了无价值,也可推论出人生弥足珍贵。物以稀为贵,我们在世上最觉稀少、最嫌不够的东西便是这迟早要结束的生命。这惟一的一个人生是我们的全部所有,失去它我们便失去了一切,我们岂能不爱它,不执着于它呢?诚然,和历史、宇宙相比,一个人的生命似乎等于零。但是,雪莱说得好:“同人生相比,帝国兴衰、王朝更迭何足挂齿!同人生相比,日月星辰的运转与归宿又算得了什么!”面对无边无际的人生之爱,那把人生对照得极其渺小的无限时空,反倒退避三舍,不足为虑了。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疆界,最要紧的是负起自己的责任,管好这个疆界,而不是越过它无谓地悲叹天地之悠悠。古往今来,尽管人生虚无的悲论如缕不绝,可是劝人执着人生爱惜光阴的教诲更是谆谆在耳。两相比较,执着当然比悲观明智得多。悲观主义是一条绝路,冥思苦想人生的虚无,想一辈子也还是那么一回事,绝不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反而窒息了生命的乐趣。不如把这个虚无放到括号里,集中精力做好人生的正面文章。既然只有一个人生,世人心目中值得向往的东西,无论成功还是幸福,今生得不到,就永无得到的希望了,何不以紧迫的心情和执着的努力,把这一切追求到手再说? 四可是,一味执着也和一味悲观一样,同智慧相去甚远。悲观的危险是对人生持厌弃的态度,执着的危险则是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所谓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倒未必专指那种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行径。弗罗姆在《占有或存在》一书中具体入微地剖析了占有的人生态度,它体现在学习、阅读、交谈、回忆、信仰、爱情等一切日常生活经验中。据我的理解,凡是过于看重人生的成败、荣辱、福祸、得失,视成功和幸福为人生第一要义和至高目标者,即可归入此列。因为这样做实质上就是把人生看成了一种占有物,必欲向之获取最大效益而后快。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毋宁说,它是侥幸落到我们手上的一件暂时的礼物,我们迟早要把它交还。我们宁愿怀着从容闲适的心情玩味它,而不要让过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占有了我们,使我们不再有玩味的心情。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在终极的意义上,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彼此并无实质的区别。当我们这样想时,我们和我们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个距离,反而和我们的真实人生贴得更紧了,这真实人生就是-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我们不妨眷恋生命,执着人生,但同时也要像蒙田说的那样,收拾好行装,随时准备和人生告别。入世再深,也不忘它的限度。这样一种执着有悲观垫底,就不会走向贪婪。有悲观垫底的执着,实际上是一种超脱。 五我相信一切深刻的灵魂都蕴藏着悲观。换句话说,悲观自有其深刻之处。死是多么重大的人生事件,竟然不去想它,这只能用怯懦或糊涂来解释。用贝多芬的话说:“不知道死的人真是可怜虫!”当然,我们可以补充一句:“只知道死的人也是可怜虫!”真正深刻的灵魂决不会沉溺于悲观。悲观本源于爱,为了爱又竭力与悲观抗争,反倒有了超乎常人的创造,贝多芬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不过,深刻更在于,无论获得多大成功,也消除不了内心蕴藏的悲观,因而终能以超脱的眼光看待这成功。如果一种悲观可以轻易被外在的成功打消,我敢断定那不是悲观,而只是肤浅的烦恼。超脱是悲观和执着两者激烈冲突的结果,又是两者的和解。前面提到金圣叹因批“西厢”而引发了一段人生悲叹,但他没有止于此,否则我们今天就不会读到他批的“西厢”了。他太爱“西厢”,非批不可,欲罢不能。所以,他接着笔锋一转,写道:既然天地只是偶然生我,那么,“未生已前非我也。既去已后又非我也。然则今虽犹尚暂在,实非我也。”于是,“以非我者之日月,误而任我之唐突可也;以非我者之才情,误而供我之挥霍可也。”总之,我可以让那个非我者去批“西厢”而供我作消遣了。他的这个思路,巧妙地显示了悲观和执着在超脱中达成的和解。我心中有悲观,也有执着。我愈执着,就愈悲观,愈悲观,就愈无法执着,陷入了二律背反。我干脆把自己分裂为二,看透那个执着的我是非我,任他去执着。执着没有悲观牵肘,便可放手执着。悲观扬弃执着,也就成了超脱。不仅把财产、权力、名声之类看作身外之物,而且把这个终有-死的“我”也看作身外之物,如此才有真正的超脱。由于只有一个人生,颓废者因此把它看作零,堕入悲观的深渊。执迷者又因此把它看作全,激起占有的热望。两者均未得智慧的真髓。智慧是在两者之间,确切地说,是包容了两者又超乎两者之上。人生既是零,又是全,是零和全的统一。用全否定零,以反抗虚无,又用零否定全,以约束贪欲,智慧仿走着这螺旋形的路。不过,这只是一种简化的描述。事实上,在一个热爱人生而又洞察人生的真相的人心中,悲观、执着、超脱三种因素始终都存在着,没有一种会完全消失,智慧就存在于它们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之中。我不相信世上有一劳永逸彻悟人生的“无上觉者”,如果有,他也业已涅成佛,不再属于这个活人的世界了。1200字以上 初二 应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