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自然需躬行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然而依笔者之见,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相关推荐
-
得于躬行人生路涯中,一片景象或精美瑰丽,或五彩斑谰;或跌宕起伏,或险象环身。而我们就身处于其中。如果每天沉于纸醉金迷中,不去“世外桃源”走一遭,那我们就不能完善内心素养,更不能拓宽视野。50字 高二
-
得于躬行自强不息“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后得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一,他永远流淌着滚烫的血液。为乡村人民带来新的希望。在生活环境极其恶劣的青藏高原,有着这样一支队伍,他们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凭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为西藏人民建造着一条内地通向西藏的天路————青藏铁路。他们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着乡村西藏人民的心,牵动着整个中国人的心。向全世界展示乡村的未来更美好,他们将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小城镇。```````````200字 高二 记叙文
-
社会感知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许多的好处,同时也让我们国家变得更加的强大。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我们身边的变化,记得以前我们家住的是破旧的老房子,现在我们家家户户住的都是高楼大厦,马路上之前都是泥巴路,现在都是水泥路。给我们行路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用的手机从按键的诺基亚变为触屏的华为,我们可以语言通话,还能够视频通话,还能及时了解到新闻。还可以进行网上购物,你可以不需要出门,货物便会到家。我们之前看的电视都是那种大个头的屏幕还小,很难搬动,再看看我们现在看的电视屏幕大,体积小,很容易就能搬动,随时随地,想看什么就有什么,再看看我们学校又大又漂亮,教室里上课的都是用PPT,通过PPT我们可以看到图片帮助理解课文,使用起来极为简便。但仍然有些地区的学生,他们还在为去学校路上而跋山涉水,坐在环境极为恶劣的教室认真上课,难道我们不应该为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而感到荣幸吗?难道我们不应该为来之不易的学习,而去认真对待吗?是的,我们国家发展强大了,但我们一些人的素质却没有得到提高。对于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个话题引起了许多网友的热议。有些人表明,当然应该扶,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华人民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及时扶起,并且严重者将他们送入医院进行治疗,这是我们应有的美德。这时就有些网友反驳了,万一他们是骗子呢?如果扶了他们,岂不是将责任推于给我们,将他们扶起还被他们陷害是我们推倒了他们。对于这种社会现象,各有各的理由。如果我们这个世界的少一点欺骗,多一些善心,那么我相信这个世界将会是美好的。要使世界变的更加的美好,我们每个公民更应该积极投身于社会,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自身修养。时代在进步,我们也在进步。时代发展,我们也在发展,与时代俱进。700字 高二 议论文
-
知心感知和老朋友狂侃,又了解到许多自己不知的事情。我们一起经历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虽然我不和她们在一起,也从来没有间断过联系。在一起经历的风风雨雨中,当然会有小的摩擦,却使我们的友情越来越完美。并且友情一直持续到现在。想想我们以前奢侈的身国,有欢笑,有眼泪。也许会因为一些幼稚的之前而拌嘴,不论是与否,也都是我们一辈子的珍藏。长到这么大,明白了许多道理,也渐渐会开始去谱写自己的人生。我们不怕失去,而要懂得珍惜,这么多年的知心,真的来之不易。以前的种种,我们还会想念。回头看一起长大的脚印,心里都会有一点点的欣喜。学会谦让,学会懂得,扞卫友情的纯洁和神圣。250字 高二 日记
-
绝知此事要躬行古圣云:知行合一。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化经典以及其背后高耸参云的文明之峰,思想之海,我们既不能只用眼观其巍峨,亦不可只用心感其宏阔,而是要背起行囊,做一个行者。知在行中始。行,行走,字面意思看,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将自己囿于象牙塔中,而是应该走出自己的世界,走一走前人的路,重访过去的岁月。登泰山,于九曲十八弯处仰望南天门,登顶后于玉皇顶放眼四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油然而生。遥想当年郦道元穷天下名川临万里河山,终成就《水经注》的通古绝今。李时珍踏遍神州大地,躬行效法神农尝百草,终著《本草纲目》万古流长。很难想象,他们若没有“行”,笔下如何挥舞生风的文字,自身又怎能流芳百世?知行合一不是附庸风雅的旅行,而是带着问题上路,用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为心灵解答疑难。出发前全然不知或一知半解,这是再正常不过。鲁迅东渡日本前,想的是治病救人,而几年后归来,怀揣的是治国人心病的壮志,在“行”中,他清楚地明白到,身上的毒疮,可以害死一个人,而国人心灵的毒疮将置整个民族于万劫不复。他以笔做刀枪,冲进革命的洪流中,向万万青年学子开启了“知”的大门。我们不是生命的编程者,亦不是人生的解码器,知道的总比不知道的少得多。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有限的时间里,惟有把握住思想片刻的星羽,怀瑾握瑜,在冷酷的现实中摸索属于自己的窄道,然后一步一步坚实地走过,才能渡过“知”的海洋,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守仁格竹,穷格七日也未得果,却在被贬谪到穷山恶水的途中参透心学至理。唐僧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达西天修成正果。说明的也是这个道理。当达到“绝知”的境界时,回头望,生命是饱满的生命,人生是无憾的人生。知颠扑不破的真理,晓阴晴圆缺的禅机,行自己的道,栉风沐雨,走自己的路,披荆斩棘。于浮世中,心灵的尘埃拂去,留下一片空灵。750字 高二
-
广东2015满分作文议论文:感知自然需躬行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然而依笔者之见,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点评: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活运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观点,审题准确,立意鲜明且易“令普罗大众”接受。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轼、李白、毛主席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然后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归因分析合理到位。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在辨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揭示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导致了“自然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古诗,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标题用“感知”,紧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心。结尾处,“要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呼告亲切,嘱托殷殷。1200字 议论文
-
2015年广东满分作文议论文:感知自然需躬行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感知自然需躬行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然而依笔者之见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700字 议论文
-
远近结合,感知自然春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无观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属,却丢失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在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人们可通过无比便捷的信息技术来认识世界,感知自然,这固然是好,然而却少了对行云流水、鸟语花香的切身感受。而在古代,人们只有对自然的感知交流,而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认识自然。二者有其利,亦有其弊,那么,就让我们合二者之利,淋漓尽致地感知自然。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自然。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获知大自然的一切信息,能把握自然的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自然,又能了解有关于自然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一切,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800字 初二 议论文
-
绝知必躬行议论文格物乃致知,真知亦出于实践耳。我们,都是文化苦旅中的羁游者,一生牵绊于精神的海洋寻求知与行的支点,不求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不耐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而是褪却尘世烦扰,洗尽心之铅华。恪守知行合一之理,遵循绝知事理需躬行之道,将灵魂植根于文华的传承之上。游学,游一份文化郁积的力量。乃若老子福兮祸兮之辨,韩非以法治人的精微韬略,孙子卓越的军事方略,司马光成就四库全书的浩瀚,释迦牟尼几生几世菩提树下的举心无异,追远,拜谒,承袭,都于无声之处响尽春雷,在跫音叩响中寻一份心灵地荡涤。游,游出心灵的芜杂,游入别枝惊鹊的月之芳华。若文化与前人的思想如甘霖倾洒,定能如盘虬曲幽的古树枯木逢春;若以一份真挚的心辩证地态度去承袭,定能使久病忌医的民族重振风骨。践行真知,逐步深入方为至高原则。孔子携弟子游历各国,韩非在稷下学宫中谈论真知,尽显名士风貌,徐霞客饱览山川,郦道元亲历泾渭之水浪迸溅,尽得地理之物化天宝,朱德、三钱国外学习经历,造就军事战场上的泰然自若,国防实验室中的勇毅刚强。于承袭中怀敬畏之心体味实践上微妙之理,方感拜谒中的惊喜与充实。游学于文化的征途,秦时月瓦,汉玉青纱,都需以惊羡的心体味那古韵悠长,以富己之目的承那千年圭臬。乃若商家圣祖子贡成就端木事业,范蠡成就陶朱哲学,都以独特的商业思想凌波于尘俗之上。承,承一份致学与独特,服务于己亟欲的追求,无需叹汲汲于名利者的劳碌;无需哀累累于尘俗者的役心,只要专于本心,在浩瀚历史熙攘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让拜谒与追寻在心头明晰,承袭之韵便在疲倦的人生梦魇上清泠作响。历史的年轮发轫于一方宁静,长风呼啸吹皱思想的波浪,不羁于停滞的深渊,不陷于因循守旧的泥潭,不拘于坐而论道的横槛,不缚于数典忘祖的原野。纵然挫骨扬灰,魂归尘土,我也坚毅踏上游学的追思之路,承六气之辨,了然心境,与前人比肩,颐养行之清泉,追远、拜谒、承袭。绝知必躬行议论文750字 议论文
-
人生需及时行乐人生需及时行乐嫰荷尤含粉,夏竹未聚尘。如果人生是一朵初开的荷花,那么及时行乐,便是身下一池流动的清泉;薄雾带寒露,松柏显苍青。如果人生是一棵挺拔的苍松,那么及时行乐,便是根上的一抹厚土;长帆当击水,鸥鸟会凌云。如果人生是一艘航行的大船,那么及时行乐,便是身上的一角白帆。及时行乐,人生会更美丽,生命之花也会别样芬芳。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同行的客人在赤壁之下,感受失意时人生的另一番滋味。清风徐徐,水面未有一丝涟漪,实在是一件陶冶情操的乐事,随着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不觉呼之欲出。他们游行的小船随波浪的起伏自由飘荡,像凌空架飞般的自由,飘飘然,似乎要脱离尘世,羽化成仙。赤壁一游让苏轼对人生有了别样的思考和感悟,也为《赤壁赋》的名扬万代而做了很好的奠基,在苏轼的生命里,留下了一缕无法忘记的芬芳。及时行乐,人生如酒,趁年少时书人世之繁华。孔子如雄鹰,驱木车而周游列国,凭壮志而说四方,誓将自己的仁者之说传遍四海,为生民立命,为世人谋福。他有弟子三千,却依旧不骄不躁;他有满腹经纶,却依旧温故而知新,或许真正的大师就是这样,在劳与逸结合的平衡中,充盈人生,而使自己逍遥在自由的思想境界之外。既无畏前途之艰辛,也拥有奋力拼搏之当时之世的豪情。将仁爱之说传播宇内,成为孔子一生所虔诚坚持的信仰,别人笑你痴、弟子怕你累,但你却早把它当做人生之中必须的乐事,何辞为?在孔子的生命里,诗酒般的醇香永久积淀着人世的繁华。人生需及时行乐,与其在赤壁之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何不“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人生先得苏轼在赤壁之下与众人的泼墨挥毫,又得孔子传道行乐的平衡,怎能不令岁月酿出一坛美酒,温着一壶月光,回味无穷,而后历久弥香?行乐于诗酒之间,花开一树,尽享繁华;行乐于传道之间,佳酿一坛,尽闻其香;行乐于理想之间,佳音一曲,尽听梵音。吾心何不乐之?700字 高中 议论文
-
感知我是一个坚强的女孩-----至少我这样认为的.可当我阅读到海伦的故事时,我的眼泪肆无惮忌地流了下来,打湿了我的衣服,也打湿了我的心.海伦----她从小失明,连正常的行走也需要他人的搀扶,但她没有抱怨上天,埋怨父母没有给她一幅健全的身体,她心怀感恩,感谢父母给予了她生命,于是她用笔写出了一部又一部的文学作品来回报和感恩社会.从海伦这个故事我不禁想到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为了回报祖国对他的养育之恩,拒绝了美国政府对他的高薪聘请和一切荣誉称号,毅然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投身于科学事业中,为我过的现代化社会国防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实,只要我们时时回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的坎坷辛苦,无论多大的风雨,无论多大的艰难,我们都可以勇敢的面对,去迎接挑战,永不放弃,有一句这样的话:“所谓的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和一群可信赖的朋友.”在诠释众多幸福的中,感恩无愧居于首位.人自从有了生命的那天起,边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赶;恩不象你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它做起来很简单.当他人象你投来美好的眼光时,你只要回赠一个亲切的眼神;当得到他人帮助时,你只需投去一个甜美的微笑;当得到他人鼓励时,你只需说一声“谢谢”!就足够了!落叶在空盘旋,谱写着意趣感恩的乐曲,那是树木在对滋养他的大地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出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抚育他的蓝天感恩.一朵花的凋零荒芜不了满园的春色,一颗星的陨落黯淡不了灿烂的星辰.让我们心怀感恩去感谢他们,真因为有花的凋零,才有秋的果实累累,正因为有了星的陨落,我们才看到美丽的瞬间.“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从来字字人坚强的我哭了,哭的很伤感…….或许……650字 初二 记叙文
-
感知红旗渠一条红色的飘带从景区门口蜿蜒而上,飘到那真正的红旗之畔。天色深沉,飘着时隐时现的雨毛,打湿脸颊和头发。但这一切都无法盖去青春的气息——那可爱的红色,就象那扛旗的强壮的同学的笑脸,鲜活而生动,充满愉悦。,平台之上,树木青葱,万物安静的休憩在一片湿润之中,整齐的方块岩石砌成两岸,粗大的栏杆下,静静地流淌着的便是柔柔的的红旗渠的水。那是一个苦难的时代,我们用尽全力去倾听、感知也无法完全体会的时代,因为,当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打开水龙头时,是可以流出干净的饮用水的,这就注定我们无法品尝出着渠水的甘甜。曾记否,此地山岭起伏,沟壑纵横,土薄石厚,十年九旱;1936~1943年,大旱20余次;1942年华北大旱,加上日寇扫荡,国民党抢掠,全县10800户逃荒,饿死1650人;解放前四十万人中,有28万人常年翻山越岭到几里甚至20里以外去挑水吃。是否记得那个故事,一位媳妇挑水时,不慎摔倒,把水倒了一地,望着清水渐渐渗入地下,她选择了上吊身亡……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每一次提起都会引得汹涌内心澎湃的时代,他的精神,激活我们沉睡的基因。1960年2月10日,县委召开了"引漳入林"实施大会。11日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建渠大军开赴太行山里漳水河畔。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是否记得那令人澎湃的场面,1960年春,红旗渠首拦河坝工程,95米的坝体只剩下10米宽的龙口尚未合拢,河水奔腾咆哮,50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跳进冰雪未消、寒气逼人的激流中,排起3道人墙,臂挽臂,手挽手,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挡住了汹涌的河水…… 红旗渠留给我们的不止是水,还有一个时代,等待我们去感知……650字 高一 记叙文
-
绝知此事要躬行北岛在《青灯》一诗中坦言道:“穿过残垣断壁苍松古柏,我们来到山崖上,沐浴着夕阳,心静如水,向远方眺望,其实啥也看不到,生活的悲欢离合远在地平线之外,而眺望是一种青春的姿态。”只有亲身实践,攀登到山顶,才会看到那云海茫茫,只属于你的最美的风景。 在浮华迷乱的舞台之上,我们需要灵魂的歌者。胡塞尼便是如此。这位立志拂去阿富汗人们脸上灰尘的美国作家,用他的亲身实践,感动着世界。童年生活在阿富汗,他见证了充满硝烟的战场,他用文字向世人展现战争背后人们的悸动与不安。他为真实奔波,不顾种族与肤色的偏见,从《追风筝的人》到《灿烂千阳》,再到《群山回唱》,他的实践让文字被赋予了生命,为世人所青睐。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也是如此。当他写到俄法双方在鲍罗京诺会战的一段时,总感到描写得很抽象、不具体,他决定亲自上战场考察一番。到了鲍罗京诺,他仔细巡视了这个历史战场的一切遗迹,把它的地形面貌牢牢记在心里,还特地画了一幅画,画上一条地平线和许多树林,标明各个村庄、河道的名称,及当年会战时太阳移动的方向等。回到家里,又把自己观察到的印象同历史文献上记载的材料联系起来分析研究,直到一切都清楚明白了,他才坐到桌边,重新写这段文字。正是托尔斯泰勇于实践,努力探索,才让这个会战场面生动、色调明朗壮观。 哥伦比亚的总统桑托斯说:“马尔克斯的离开给哥伦比亚留下了一千年的孤独与悲伤。”那个钟情于故土与实践的天才作家,为世人所铭记;湘西水边,留下了沈从文的身影,孜孜不倦,纵然享有“一挥笔就两昆仑”的盛誉,他依旧寄情于山水,不忘实践;爱丽丝・门罗的实践更让她登上了诺贝尔文学之巅…… 陆游有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只有勇于实践,努力攀登,才能最终到达山顶,欣赏到最美的风景!650字 高三 议论文
-
深深一躬郊外的一个别墅小区里,有一位老花匠。他每天种花、浇花、修剪花,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他服务的对象,是这个城市里最有身份和地位的人。那些人腰缠万贯,一呼百应,每天开着轿车往来于城市中心和这个别墅之间。那些人脚步匆匆,左右着这个城市前进的步伐。老花匠则不紧不慢,窜梭在花丛之间,树枝之下。他向西装革履、高贵幽雅的先生女士们微笑、点头,甚至还和他们打招呼,那些人很有礼貌,对他的问候总是报以矜持的微笑。但老花匠明白,自己和人家永远是两个世界的人。他不知道那些人们在忙些什么,想些什么,自己只是一个从乡下到城里来打工的人,没资格认识他们。自己只要照料好每一块土地,让泥土上的鲜花愉快那些匆忙的人,就足够了。有一天,老花匠倒在了泥土上。他得了急症,昏迷过去了。保安赶紧报告物业公司的经理。“老花匠病了,需要送医院,现在他身上没有一分钱,请大家伸一把手吧!”小区的广播里立即拨出了这个消息。一些急匆匆的脚步停下了,就在等救护车的几分钟里,一张张票子揣进了老花匠的兜里。几天后,老花匠顺利出院了,从乡下赶来的女儿把他扶回小区。那些西装革履的业主,见到他,依然矜持地对他笑笑,和他擦肩而过。但老花匠感到自己和他们不在有距离。他找到物业经理,找到保安,要谢谢那些解囊相助的人。可是没人能提供一份名单。显然,他也不能挨家挨户敲开门去询问。女儿搀着老人,徘徊在小区的楼群之间。天色渐晚,灯光亮起来了。昏黄的,明亮的,整个小区星星点点的光芒,晃在老人的脸上。他在每一栋楼前停下,认真的站好,深深地弯腰,鞠躬!!坚硬的城市,在坚硬的外表下还有这么多柔软的地方。他向这永不蜕变的柔软的鞠躬!!!650字 六年级 散文
-
感知秋叶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终于来了,校园的小路上不时有飘落下来的树叶。今天的天空被乌云笼罩着的,好像要下雨的样子。早上,邓老师带着我们来到白玉兰树下,选择自己喜欢的树叶摘下来。为什么我们要摘叶子呢?因为邓老师要我们写一篇关于秋叶的作文。邓老师特意安排了一个小小的活动,就是把我们摘下来的叶子都放在讲台上,让同学们摸认自己采摘的树叶。活动开始之前,邓老师让我们仔细观察自己的叶子,我随便看了几下就不看了,我胸有成竹地把叶子放在讲台上,很有把握可以找到自己的叶子。大家都把自己手中的叶子放在讲台上,过了一会儿,邓老师说:“可以开始了。”大家就纷纷跑到讲台上辨认自己的叶子。我一看见我的叶子就拿着它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这个活动虽然很快的就结束了,但是,大家都玩得很开心。活动结束了,邓老师引导着我们观察了树叶的形状、颜色和味道。接着,大家就开始写作文了。我再一次仔细地看一看叶子,我的叶子比较大,叶子两侧的三分之一处有点儿向里面凹进去,看上去像是一个扁扁的葫芦形状。因为它比较大,所以我可以把它拿来当扇子玩。这片叶子的颜色是深绿色,我看着它,眼睛感觉很舒服。叶子的中间有一条叶脉,是浅黄色的,从叶尖往上,叶脉逐渐由粗变细。我用脸碰了碰它,觉得很凉爽。闻了闻叶子的味道,像是有点儿淡淡的绿茶味。现在是秋天,而且这片叶子已经摘下来有半天的时间了,所有点干枯了,虽然如此,但我不会把它抛弃,我还是很喜欢它,喜欢它的独特之美。叶子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它的变化也有变化后的美丽。于丹教授说过:“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用处。”每一个人,每一片树叶都是独一无二的 ,各有特色。我们应该常常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而不应该只盯着别人的缺点和短处。650字 六年级 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