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1200字以上

旗袍

1200字以上 高三 说明文

旗袍,它还是起源于十六世纪中期满族妇女的民族服装,至于这种旗袍是谁设计的,又是怎样得以推广的呢?满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传说,从前镜泊湖畔有个满族渔家姑娘,因为长得脸黑俊俏,心灵手巧,人称她“黑妞儿”。她觉得穿着古代传下来的肥大衣裙,打鱼不方便,就自己剪裁了一种连衣带裙多扣拌长衫,既省布合体,又劳动方便。后来,她被选进宫中封为“黑娘娘”,因过不惯官廷生活,穿不惯又肥又大的山河地理裙,就穿起从前自己剪裁的多扣拌长衫。皇上认为她擅自改变官廷服饰有罪,就赶她出宫,并一脚踢中她后心而死去。关东满人听到黑娘娘死的消息,大哭了三天,还穿起她剪裁的那种长袍来纪念她。后来,在旗的妇女认为方便,穿的人多了,就叫它为“旗袍”。说也奇怪,凡穿上旗袍的妇女,都变得十分苗条、俊美,据说那是心灵手巧的黑娘娘在晴中帮助她们打扮哩。

当然,这仅仅是民间传说,但也说明这种满族的民族服饰旗袍由原始的宽腰身直筒式逐渐形成现代汉旗妇女喜爱的线条流畅、贴身合体的流线型旗袍,是经历了多少的漫长演变。最早,旗人穿的旗袍,一般不过脚。只有满族妇女出嫁时,才穿过脚旗袍,作为出嫁礼服。因为,满族贵族妇女都穿高跟木屐,所以,她们的旗袍过脚,以便将脚盖住。清世祖入关,迁都北京,旗袍开始在中原流行。清统一中国,也统一全国服饰,男人穿长袍马褂,女人穿旗袍。以后,随着满汉生活的融合,统一,旗袍不仅被汉族妇女吸收,并不断进行革新。特别随着辛亥革命的风云,旗袍迅速在全国普及。从二十年代未到三十年代初,吸收了西方女装盛行的短袍,旗袍亦随之变短,身长仅过膝,袖口缩口,滚边变窄。三十年代中期,旗袍又渐渐变长甚至曳地,两边的权开得很高,里面衬马甲,腰身变得极窄,以至贴体,更显出女性的曲线。四十年代,旗袍再度缩短,而袖子则短到直至全部取消,几乎又回到二百年前的长马甲时代,所不同的只是更加轻便适体,变成流线型。近年来,旗袍款式又有新的改革,出现了后装袖、有肩缝旗袍,暗褶式开衩旗袍、短连袖旗袍、无袖旗袍等等具有当代开放气息的新款式。

汉族妇女为啥喜爱穿旗袍?主要旗袍的造型与妇女的体态相适合,线条简便,优美大方,所以,有人认为旗袍是中国女人独有的福音,可起到彩云托月的作用。而且,旗袍是老少宜穿,四季相宜,雅俗共赏。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穿着者的不同需要、爱好,可长可短,可做单旗袍、夹旗袍;也可做衬绒短袍、丝棉旗袍。并且,随着选料不同,可展现出不同风格。选用小花、素格、细条丝绸制作,可显示出温和、稳重的风韵;选用织锦类衣料制作,可当迎宾、赴宴的华贵眼饰。因此,当中国旗袍在日本、法国等地展销对,很受当地妇女人士欢迎,她们不借重金,争购旗袍,特别是黑丝绒夹金花、篓金花的高档旗袍,最为抢手。总之,旗袍正以浓郁的民族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服饰美。它不仅成为我国女装的代表,同时也公认为东方传统女装的象征

旗袍的大概起源--旗袍最早是满族旗人的长袍,宽袍大袖,三百年来没有改变。

“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学不像,等到学到三分像,上海已经变了样。”这是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于世的歌谣,但已形象地反映出上海在当时的服装界占有多么显要的领先地位。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说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典型代表。被称作Chinesedress的旗袍,和加入西式风格的海派旗袍,很快地从上海风靡全国各地。让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实际上是三十年代的旗袍,旗袍比较适合中国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尤其很受上海女性的欢迎。加上这一时期外国的面料不断地进入中国,各大报刊杂志上都有服装专栏,还有当时流行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推动时装的产生与流行。各大百货公司也常常举行时装表演及展览。尤其是上海,成了全国的时装中心,因为当时欧美的追最新款式仅隔三、四个月就流行到上海,全国各地都以上海为样板,竞相模仿。国内外通商交流的机会越来频繁,欧洲进口的布匹、羽纱、呢绒、蕾丝等纺织品大量涌入,使得人们选择的范围广了、着装的观念也改变了。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了30年代旗袍的主流了。三十年代的上海上流社会名门闺秀追赶时髦、享受奢华的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她们崇尚西化的生活:游泳、骑马、跳舞、打高尔夫球,这也就要求服装更美观、和体。加上30年代欧美流行收腰就更体现出女性美,这就注定旗袍会变得更修长而紧身,并有高叉,从而符合30年代精致玲珑、开放活泼的理想形象。

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两个特点:“中西合璧,变化多端”。当时爱美女性旗袍穿着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领和袖采用西式服装做法。如西式翻领、荷叶袖、开叉袖、还有下摆缀荷叶边,或缀不对称蕾丝等夸张的样子,但这仅是一些明星和贵妇的社交礼服,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将旗袍和西式服装搭配起来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绒线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围巾,或戴上珍珠项链显得大方而别致。

当时修长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烫发、透明丝袜、高跟皮鞋、项链、耳环、手表、皮包,都是最时尚的装扮,女性角色的扮演得到了充分的强调。后来,还出现一种改良旗袍,就是在剪裁中加入很多西式剪裁方法,从而使旗袍更合体、更实用。旗袍,成为中华民族别具一格的“国服”了。

可以说,如果没有近代上海的开埠,没有“中体西用”,“西学东渐”就不存在旗袍西化,也就无所谓“海派旗袍”了。

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事实上,深衣与袍服颇有差异,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起始多为交领、直据,衣身宽博、衣长至附、袖较肥阔,在袖口处收缩紧小,臂肘处形成圆弧状,称为“袂”,或称“牛胡”,古有“张袂成荫”之说。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穿着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治阶层,久而久之蔚成风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服饰上的宽衫大袍。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于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清朝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穿着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从顶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可见一斑。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此时的清王朝正摇摇欲坠难以为继,清廷内外交困,国力式微。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闭的国门。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队也改练新军。在中国学生和军人中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与西式军装、军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端。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商埠开放的上海华洋并处,五方杂居,成为十里洋场奢靡繁华之地。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服装装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产生于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时期始渐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别于旗女的长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这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会详细介绍。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遇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旗女与汉女的着装

作为女性着装的旗袍,与旗女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旗女,是指旗人家庭中的女性成员;旗人,则是清代对被编入八旗的人的称呼。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满族为主体,融合了汉族与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内。八旗中除清朝皇族爱新觉罗的宗室、觉罗以外,还包括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分别由归附的汉人和蒙古人构成。清初八旗汉军有26万之众,是八旗满洲、八旗蒙古之和的3倍。因此,旗人不仅是满族人,还可以是蒙古族或汉族人。这样,把旗袍定义为满族人所穿的服装也就有失准确了。满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擅长渔猎并四处游牧,他们所穿着的袍四面开权,有扣绊束腰带,脱卸方便又保暖,非常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后来归附于他们的汉人和蒙古人也采用了这种服式。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确立,旗人的袍服有所变化发展,与满洲早期的样式也有所不同,这时旗女所穿的袍可说是旗袍真正的?前身,到民国才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旗袍,称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装与汉族妇女的两截装束,在清初有着明显差异。

广东汕头澄海区家一小学高三:马莹莹

旗袍

1200字以上 初三 散文

我对旗袍的喜爱,最初起源于那些老电影。镜头中的官太太,风月女子、小家碧玉都喜欢穿着丝绸或者棉布的旗袍。旗袍在那个闻香、看衣识女人的年代,在那动荡不安的血雨腥风里,演绎着浮华奢靡与淳朴自然的故事。

从裙裾里流动出来的万种风情,以及“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伤,让无数人想起阮玲玉,蝴蝶……她们就象陈年的女儿红,在韶光掠影里永恒。她们的一生有多少镜里捞月,梦里望花的失望,又有多少功成名就的喜悦,都在旗袍的变幻莫测里淡淡无痕。

那时对旗袍更多的感觉来自于风月女子。夜夜笙歌、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交际花们个个浓妆艳抹,眼神魅惑。各式旗袍裹着她们凸凹有致的肌体,修长莹白细腻的玉腿不安分地在高高地开叉处诱惑着男人的视线。那软语莺声、放浪的形态,就像一朵朵盛开到极致的罂粟花。那花心里带着幽香的毒,醉了寻欢买笑的浪子狂蝶,也醉了一种秩序。潜意识里,为旗袍的唯美惊艳,可是也为它的沉沦痛心。尽管喜欢,却一直不敢尝试去穿。

随着电视剧《旗袍》的热播,我的旗袍情结也被从时光深处翻出来。我喜欢看女主人公“关萍露”出场时,她身上穿着的那些千变万化的旗袍。特别是那身九凤旗袍,更是以光润细腻的质地、精致的做工、考究的九凤飞腾的样式赚足了观众的眼球。它也将关萍露的身材衬托得玲珑有致,高贵端庄。一个女人的雍容华贵,典雅娴静,在她穿着旗袍时的一举手、一投足间彰显到了极致。原来,好女人才是它真正的主人,更能穿出它的神韵和风采。

想起了这样的画面:江南细雨如织的季节,一座座灰墙黛瓦的民居在青山绿水,姹紫嫣红中迷蒙成一幅秀丽宜人的写意画。画中弯弯的拱桥旁,乌篷船吱吱呀呀地摇动着一首牵念的歌谣,一个眉眼如画,笼着高高的发髻,身着素花旗袍的女子,撑着一把画满梅花的油纸伞从桥头缓缓而来。那一低头的温柔,那简约古朴的旗袍传递着一种温情。

私下以为喜欢穿着旗袍的女人,应该都有着深深浅浅的的故事。当她们走出深锁的门庭,沐浴在暖暖的阳光之中,那烛影摇红的往事便随着清风藏于红尘的最深处。那些满腹才情的女子,更想留下一袖暗香流觞,试图越过水月沧桑。旗袍约束着的不仅是活色生香的肉体,还有层层叠叠的心事。眼里,便会留下一丝忧伤;身后,也会有一路风情和欢歌。

旗袍不仅是一件衣服;还是一种代表着民族的文化;更是一种代表自己的语言。它可以在含蓄中流露出性感;可以在庄重中展现个性;可以在尊贵中体现风情;可以在简约中揉入时尚;可以在艳丽中追求自然……所以一直认为只有成熟的女人,才可以将它的韵味体现得酣畅淋漓。试想那高高的衣领,可以恰到好处地将女人的脖子收紧,掩盖住那些沧桑岁月带来的痕迹,只微微露出一些细白的皮肤。有弧度地衣身,可以显示女人凸凹有致的腰身。膝盖以下细长的美腿再轻轻摆动,张弛有度地行走,更增加了无限风情。这样的女子走在哪里,哪里不添一笔亮色呢?

以为简约而不简单才是旗袍代表的最真实的理念。美丽女子与旗袍,天生就是绝配。好女人可以穿得摇曳生香,也许会穿出一段风流婉转的佳话,是一道流光溢彩的风景。曾有人这样定义旗袍:“沉静而又魅惑,古典隐含性感,穿旗袍的女子永远清艳如一首花间词”。即使是风流女人穿上了,一样增色添彩。只有那些言行猥琐,纤瘦肥胖的人才穿不出它的味道,甚至抹杀了它的魅力。

一件实用的旗袍,不需要绣凤描龙,也不需要镶金滚银,只要选料适当,剪裁得体,就可以衬出出水芙蓉的秀美了。女人优美的颈部被千变的衣领衬托着,那流动的曲线,体现着唯美的中国风。旗袍是女人最美丽的相遇,是沉香水榭里的一帘幽梦;是流年渡口深情的叮咛;是才情女子软玉的人生;是刀光剑影中的旌旗;是春花秋月床上的性感;是碧落苍穹中的海誓山盟;是男人心中一道最美的风景。无论多少风雨,都掩盖不住它的婀娜多彩,魅惑多情。

旗袍,代表着一种心态和生活方式。旗袍是吸取了西方审美元素,结合东方女性的特色打造出来的一款代表民族特色的服饰。穿上染上或者绣上花鸟、山水的旗袍,在柔和中有了灵性,可以呈现出一种或是自然沉静、或是流动的美。穿着它的女子,一颦一笑都占满空灵妩媚的月白风清。近些年,剪裁又加入了现代流行的元素,出现了只到膝盖的旗袍样式。它既不失古典的美,更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我更喜欢这样的旗袍。

旗袍,是岁月深处的一株梧桐,等待着凤凰的情有独钟。它可以在烟雨红尘中宠辱不惊,风情万种。它有着云水禅心一样的简约,在众芳国里行走的从容。它是璎珞摇动的春风,带给人无限地憧憬;它是情人眼里的朦胧,带着微笑戏说人生;它是我落笔时的惊喜,在烟雨迷蒙中书写着厚重,它是曾经独守的一豆烛火,一笑倾城。

是爱美的天性使然吧,我喜欢穿着不同风格旗袍的女子。每次走在街上,看到那些尽显旗袍唯美的女子,都要侧目很久,心里也在为她们的形象举止打分。旗袍,用细腻的曲线勾勒出女人的玲珑体态,让她们的气质得到最大程度地凸显。一个眼神凄迷的旗袍女子可以将冷傲孤高的气质发挥到极致;一个眼神温柔,带着热望的旗袍女子可以将温婉狂放燃烧到顶点;一个端庄秀气的旗袍女子可以将含蓄雅静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些女子已经将岁月沧桑看透,无论是举手抬足,回眸一瞥,都散发出骄人的妩媚。她们的颦眉轻笑都别有韵味。

看着电视画面上那些云鬓高挽、黛眉如画、呵气如兰的旗袍女子,行走的那么云淡风轻。那高贵雅致的旗袍内涵,被她们弱柳轻摇地展示出来。那风姿卓约的仪态,让人无法移动视线。她们淡淡的目光随意扫过,却能让人感到媚眼如丝,性感迷人的震撼。

旗袍本身就是一首大气磅礴的诗,而优雅的旗袍女子则应是一朵幽香暗传的白莲。哪一个时尚女子,心中不曾有过一个关于旗袍的梦呢?可是大多数的女子虽然欣赏旗袍的旖旎多姿,却没有勇气去拥抱它,只是将它藏于内心的最深处。因为她们不愿亵渎旗袍的灵韵,害怕因身材不够好而破坏了旗袍的美感。

旗袍是有灵性的东西,在它的面前,我常常会闻到岁月的沉香和时代的气息。它可以庄重典雅,偶尔也流露出温婉柔美的风情。也许是骨子里喜欢古典高雅的东西,旗袍,成了我梦中的佳人。它犹如一朵佛前的白莲,一直被觊觎。它也曾在我的梦里无数次出场,却不敢试穿。

无数次地抚摸那梦寐以求的梦,终于禁不住那眉黛传情的诱惑,试穿了两件。一件粉色缎料的,手感细腻光滑,衣角上的牡丹花使得这件旗袍更具特色。穿上它感觉瞬间提亮了肤色,有些臃肿的身材被包裹得赫然有了性感的味道。另一件是蓝白色印着青花的纯棉料子,虽然颜色暗一些,但是很雅致,有些青花瓷的味道。它也很合体,婀娜的风情犹在。如果说前一件是高贵大方里凸显着性感、那后一件就是素雅里展现着端庄秀美。心情不好的时候,穿上它们款款行走于僻静处,就如一首婉转清扬的歌飘荡于风中,心里很快就会有一种安然升起。

旗袍是高贵端庄的;是婉约含蓄的;是淡雅安逸的;是清新自然的,是妖艳奔放的;是婀娜诱惑的,是妩媚性感的……即使是同一件,不同的人能穿出不一样的风情;不同的风格,同一个人穿的效果也不一样。所以,它也是大雅大俗之物,只有身材恰到好处的人穿上它,眉眼如画,走的摇曳生姿,才容易将它的魅力和风韵展现得风情万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高三
说明文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