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各具特色的民居》450字

改写《各具特色的民居》

450字 六年级 状物

各具特色的民居

踏上蒙古等游牧民族居住的土地,你就走进了辽阔而又美丽广阔的大草原,点缀着数以千计的蒙古包。蒙古包古称穹庐,又称毡帐、毡包等。蒙古族称格尔,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

蒙古族中游牧民族为了便于游牧,就创造了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的侧壁分为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几块连接,围成圆形,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级四壁覆盖或用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小的可容十几人。蒙古汉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

蒙古包分固定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还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牧畜托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托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凡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听完我对蒙古包的介绍,大家是否觉得蒙古包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六年级:辰页

改写《寻隐者不遇》

450字 五年级 记叙文

今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山间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上,有一位书生模样的人骑着一头毛驴,颤颤悠悠地走在小路上,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贾岛。他一边哼着小曲儿,一边欣赏着山间美丽的景色。

只见小路两旁的树木枝叶繁茂,密不透风,只有一丝丝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透过来,树上开着一朵朵粉红的桃花,一只只小鸟站在枝头展示着它那优美的歌声,不远处的草坪上点缀着许多野花,大的小的,红的黄的,知名的不知名的,都像赶集似的,你争我赶地绽放着,引得无数蝴蝶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着,一个个笋芽儿破土而出,展现着它顽强的生命力,远处,一缕缕烟雾弥漫在山间,让人感觉身处仙境一般,突然,毛驴的一声响鼻,把贾岛从幻想之中拉回了现实,毛驴拐了个弯,继续赶路。

不知不觉中,贾岛已来到一个茅草屋前,他朝里张望着,只见一小片菜地上稀稀疏疏种着一些蔬菜,菜地旁有一个猪圈,几头肥猪一边哼哼,一边用鼻子拱拱这个,拱拱那个,似乎在寻找食物;猪圈对面不知谁种了些迎春花,迎春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一个简易的篱笆一直延伸到屋后;屋前一条小溪叮叮咚咚地欢唱着,溪中的鸭子“嘎嘎”的叫唤着,嬉戏着,溪边的柳树青翠欲滴,一阵微风吹来柳树随风摇曳着。菜地,家禽,花儿,小溪,柳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贾岛一边伸长脖子看着这个院子,心里一边想到:这是谁家的院子布置得这么好,这家的主人又是谁呢,他肯定生活得很悠闲自在。想着想着,突然传来一阵欢笑声,贾岛身一看,原来屋旁松树下有一个头扎冲天辫,身穿绿衣裳,腰系红布带,穿着蓝裤子的小孩正与一只黑白相间的小狗打闹着,贾岛不由得大喜,连忙从驴背上下来,对小孩行了个礼,问道:“这位小兄弟,请问你认识住在这座山里的一位隐士吗?”

小孩抬起头来,上下打量了贾岛一番,答道:“哦,我认识他。”随后又补了一句:“他是我师父,你找他有什么事吗?”

贾岛一听,更加欢喜,心想;哈哈,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竟遇到了隐者的徒弟,真是天助我也。贾岛连忙答道;“哦,我久仰你师父的大名,这次千里迢迢赶来,只为与你师父见一面那。”

小孩耸耸肩,摊开手,无奈地说;“你来得真不巧,我师父刚好采药去了。“

岛不禁有点失望,又抱着一丝希望问道;“那他去哪儿采药了?”

“就在这座山里。”小孩答道。

贾岛好像落水的人抓到救命稻草似的问;“那你能带我去找找他吗?”

小孩抓了抓头,皱了皱眉头,略带歉意地对贾岛说;“唉,山这么大,我哪里知道师父身在何处啊。”

贾岛叹口气,心里不禁有点儿埋怨隐士:我风尘仆仆地来拜访他,可他却……唉,也难怪,这里的风景这么美,他能不陶醉吗,换着我,也一定早就逍遥自在去了。想着想着,贾岛不禁有点向往隐居的生活,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生活着是多么的惬意啊。不经意间,毛驴驮着贾岛来到了山腰间,贾岛还时不时的想起那位隐士,眼前不禁浮现出了隐士的模样:头上戴着斗笠,身上穿着与那小孩差不多的衣服,背上背着一个大竹筐,竹筐里装着许多草药,正欣赏着山里这美丽的景象呢……

贾岛欣赏着这如诗如画的山间景色,听着那婉动听的鸟鸣,闻着那夹着花香的空气,慢慢地下了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六年级
状物
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