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草上的蝴蝶800字

三叶草上的蝴蝶

0
0
800字 六年级 叙事

如果只有一种界限,我猜那是爱……我有个姐姐,叫齐叶,我,叫齐草。这个名字……妈妈说我是多余的。才随便地取了这个字。姐姐成绩很好,留着到肩膀的深黑发,我呢,留到耳朵在下去一点,发末卷卷的。

当然,我爱姐姐,不管怎么样,她永远是我姐姐。我们在不同班级,我,初二(1)班,姐姐,初三(1)班,只差一岁,我本来可以去读初三的,但妈妈说:“你总要比姐姐少一个年级,免得在一个年级、班级,给姐姐丢脸,记住,我花钱给你学钢琴。也是为了姐姐,当然,你先不要去想!”我学钢琴,姐姐学的是书法和漫画,偶尔学油画,我总想不通,为什么我是多余的……

那天,晚上,我故意忘带了雨伞,想要看看姐姐是不是像我爱她一样爱我。放学了,姐姐的身后跟着不少男生,姐姐叫他们回去,才走。姐姐撑着一把钢琴琴键花纹的雨伞,因为她也喜欢黑白,她看到我狼狈的躲在等车站,快步走过来,把伞给我,我哭了,姐姐你比我爱你还要爱我,我曾经是羡慕你的,如果我先生下来,其实我也不想,我没她这么善良,我不愿意你受苦,我抱住了她。

我们回到家了,妈妈叫我赶紧做好作业,给我们买裙子,自然妈妈也是不想的,姐姐作业早就做完了,这个周末,谁不知道,姐姐周五熬夜做完作业,那时我还在兴致勃勃地看电视。我想着“快做啊,快做啊,多花一秒就可能被批!”我这种侥幸的心理总是没有多久可以维护我的尊严了。至少我在妈妈面前,是没有尊严可谈了。“完成!”我中气十足地吼了一下嗓子。我打开四合院客厅的门,妈妈等得已经不耐烦了。我赶紧跟上,我带上有着淡蓝色波浪花纹的雨伞,格外亮眼,我知道,坏事又得要发生了:妈妈终于忍不住了,说:“齐草,你看姐姐的雨伞用了多久了,你才刚买,你用破一点的,姐姐用你的!”姐姐,没关系,我们交换后,我也知道姐姐心理也不好受。

到了商场,我来到了前几次一直来的店,里面有一条淡粉米色的裙子,印着茶蘼花的,但是姐姐看到的,是一条纯黑色有分割线的裙子,一个喜欢白,一个喜欢黑,这就是我们……

“妈妈,我买这条吧!”姐姐

“好!”

我说:“妈妈,我买这条行吗?”

“哎,你怎么自己不赚钱买呢?我施舍你了!”嗬,你今天又换了一句话。

算了,我大人不记小人过,你这小人!我在心里暗暗地说。

回到了家……我们两个试了试裙子,两面镜子里,映着两个一样漂亮的芭比娃娃。其实,姐姐你是单纯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1200字以上 高三 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着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着、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着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写了很多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着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建议,我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建议,谈谈自己的感受: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中有一个故事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有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这段话向我启开了一个窗口,使我从中获益匪浅,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真正的优秀的教师哪个不是终生都在准备一节课啊!这也是我教学生涯中的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让我茅塞顿开,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的历史老师也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妙,我终于明白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让每时每刻浪费

“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正是这样经典的句子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也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才可能一版再版,并长久地留在了一代又一代教师的书架上,让我们读了又读,常读常新。

每次打开苏霍姆林斯基,每次细读苏霍姆林斯基,每次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总会为之怦然心动,总会不时地被震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六年级
叙事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