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的五结合1200字以上

议论文写作的五结合

1200字以上 初一 议论文

议论文重在说理,讲不出道理,就不能令人信服。然而,在学生的作文中,讲不清道理或者全然不讲道理的现象却很多。究其根源是有些学生只会简单的引用,而不善于对引用的内容进行辩证、全面、具体的分析。做好“五结合”,对纠正学生作文中“观点加例子”的套路有很好的作用。

一、因与果

作文时如果止于事物的结果,而忽视更深层次上对原因的分析,就会使说理停留在表层。只有将因与果结合起来深入分析,才能把道理讲得深刻透彻,才能充分揭示事物的本质。

具体操作时既可以先析因后说果,也可以先说果后析因。例如:

许多人才都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按照十全十美的条件选拔人才,得到的只能是既无明显缺点,又无突出优点的庸才。这种人对上百依百顺,对下“好人主义”,如此,倒不如某些有缺点也有优点的人。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尽管有缺点,可是毕竟有一技之长,若能像园艺师对待花儿那样,尽量使优点得以发挥,他们就能独当一面——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在选用人才时,正确的方法是不求全责备,而要扬长避短。

这段文字,作者先摆出自己的看法,即选拔人才时,与其选拔那些“既无明显缺点,又无突出优点的庸才”,还不如选拔那些“有缺点也有优点的人”。然后分析这样说的原因,从而得出选用人才“不要求全责备,而要扬长避短”的结论。显然,没有原因的分析,论证的力度会大打折扣。

二、实与虚

这里的“实”指用作论据的事例,“虚”指对事例的假设分析——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通过假设分析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突现出来,让读者明白“这样做”的必要性与“不这样做”的危害性,从而达到更为深刻,发人深省的说理目的。例如:

据说战国时有燕国人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那里的人走路的姿势很美,就跟着学,结果不但没学会,而且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掉了,只好爬着回去。倘若这个燕国人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学习赵国人走路姿势的同时,融进自己的步伐特点,说不定还会走出被他人羡慕推崇的步伐,何至于爬回燕国呢?

这段文字先从反面列举“邯郸学步”的事例,然后从正面进行假设分析,即事说理,虚实相生,对比鲜明。不仅突出了盲目模仿的危害性,而且指明了学习借鉴的正确方向。耐人寻味,富于启发性。

三、正与反

客观世界中的事物都是正反并存的,在写作中遵循这一规律,进行双轨思索,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往往能使文章构思更加严谨,说理更加透彻。例如:

言谈上表现旷达,而行为拘谨,斤斤计较,是表面的旷达;遇事能拿得起放得下,即使不张嘴,人们也能从中体味到旷达的意境与胸怀。旷达的人遇到挫折时,看得开,想得开,放得开;不旷达的人即使遇到生活中的小波折,也会食欲不振,郁郁寡欢。总是游离于斗争之外,与世无争,是无为而不是旷达;悟透了人生之有限和宇宙之无穷,不在小事上转悠而能从小事中超脱出来务其大者远者,才是真正的旷达……

这段文字中的三个句子都从“怎样做才算旷达”,“怎样做不是真正的旷达”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照说理,让人对“旷达”的内涵有了全面、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四、点与博

“点”就是选择单个事例,对其进行较为具体而详细的叙说和较为全面而透彻的剖析,从深度上证明观点;“博”就是选择一组事例,对其进行简略而精练的概括和分析,从广度上排比拓展。“点”用笔较繁,适用于人们不够熟悉的事例;“博”用笔较少,适用于人们较为熟悉的事例。二者结合,便能详略得当,论据充分,论证有力。例如:

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功。和志刚虽然失去双臂,但他相信自己不比别人差,不受别人冷嘲热讽的左右,不动摇拼搏的决心,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才练就了令人称赞的“口”书。只有像和志刚一样,才能在某些方面比那些健全的人更出色,才能一步步靠近自己的梦想,成为人们的榜样。

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海伦·凯勒在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情况下,相信自己能行,终成19世纪伟大的人物之一;贝多芬在双耳失聪后,仍相信自己能谱出更好的乐曲,最终创作了《第九交响曲》,震惊世界;爱迪生在一次次失败后,仍相信自己会成功,最终成为“发明大王”。可见唯有相信自己,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才可能不断走向成功。

第一段用点例,对失去双臂的和志刚的自信心理、自信行为和自信收获做了较为全面的叙述和议论。第二段用博例,每个事例只做简单交待和点评。由于采用了不同的叙议方式,4个事例的运用不但不显啰唆,反而更显力度和理性。

五、事与理

“事”指事实论据,“理”指理论论据。事实论据能直观地再现情景,理论论据可以借名人的话增强论证力度。二者结合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 例如:

是爱迪生吧?他一手拿蛋,一手持表,准备把蛋下锅煮5分钟,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一个发明,竟把表投进锅里,两眼盯着那个蛋。是牛顿吧?专心做一项实验,忘了吃桌上的饭菜。有人戏弄他,把那盘菜换成一盘吃剩的骨头。他饿极了,走过去想吃,看到盘里的骨头叹口气说:“我真糊涂,我已经吃过了。”主动地彻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办得到。《孔子家语》:“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孔子曰:‘此犹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徙而忘其妻,不足为奇,更有忘其身者。人之大患在于有身,能忘其身即到了忘我的境界。

这段文字围绕“忘”这个话题精心选材,前半部分列举爱迪生“煮表”牛顿“忘食”两个故事作为事实论据,说明名人“忘”之“彻底”与“主动”,后半部分引用《孔子家语》中哀公与孔子的话作为理论论据,阐明“忘”是一种功夫和境界。事理结合,论证透彻,发人深省。

议论文的审题和立意

1200字以上 初二 记叙文

1.从抓关键句入手

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往往将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认识融合在材料与提示中,因此,要想准确恰当地审题立意,必须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意图。如:

燕子是一种候鸟,起初人们并不是这么认为的。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这是古希腊伟人亚里士多德得出的结论。天经天义,人们尊奉了2400多年。18世纪,瑞士巴赛尔城的一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筑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燕子,你在何处越冬?”,并将它绑在燕子的腿上。第二年春天,当这只燕子翩然而归时,鞋匠意外地发现了一张新的字条:“雅典,在安托万家越冬”。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2400多年的谬误终于得以澄清。

同学们很容易找出这则材料体现主旨的词语“好奇”。材料三次用到这个词语,“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2400多年的谬误……”再加上材料的标题《鞋匠的好奇》,而抓住了关键词语的同学很容易明白本材料的主旨:好奇,往往是发明和创新的原动力。

2.从分析原因入手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

《盲子过涸溪》:有盲子过涸溪,失坠,两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无怖,只要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木盾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

译文:有个瞎子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突然)失手坠落。(他)两手攀住桥栏,胆战心惊地抓得紧紧的,自认为(一旦)失手,一定会坠入深渊。过路的人告诉他说:“别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实地了。”瞎子不相信,握紧桥栏大声呼号。过了很久,力气(渐渐)消失了,失手坠落在地上。于是(他)嘲笑自己说:“嘻!早知道(下面)就是实地,何必(让)自己辛苦这么久呢?”

本文的主要对象是盲子,作者对他的态度是讽刺,盲子“久自苦”的原因是不信忠告,兢兢握固,死不放手。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就可以得出“放下即实地”、“学会‘放手’”、“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等立意及命题了。

3.从作者的情感倾向入手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的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就明显偏离题意。

4.从辨明关系入手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如:

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又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据此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然规律不可违。从鹿和周围自然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愚笨;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总之,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上面的几种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构思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议论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