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惠州
九百年前,一个失意的才子来到了惠州。在这里,他用心与泪书写了一段绝美传奇。
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苏轼;他有一个不幸的命运:坎坷。
他是不幸的,一生四次左迁;他是幸运的,千诗百代流传。
宋绍圣元年,正在赶赴任上的苏轼再次接到了贬谪公文。金色的圣旨上冷漠的呈现着几个清晰的字迹: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他努力的安慰了自己,但还是流露了些许的失望。但没多久,一缕淡然的微笑驱散了他脸上的那丝愁云。因为,在他的骨子里有着一种优秀的性格——乐观。
当他风尘仆仆,携卷负书赶到惠州时才发现这里的山水与人民是多么的热情,假想中的那些冷漠完全是没有必要的。
初到惠州,他就受到礼遇,合江楼成为他的寓所。启窗远望,水天一色,草木葱茏。碧色随山势延展,紫气随江波浮动。渔舟卧津,朱楼独立。看到如此壮美山川,豪情洋溢的苏子挥笔写到“海山葱茏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
苏轼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画家。他的画充满诗意,他的诗也充盈画意,素有摩诘之风。
惠州之地有丰湖,其水幽深清澈,牙岸曲折回环,景色秀美迷人。苏轼初到这里,就被此景所倾倒。他不但白日游玩,甚至深夜也流连期间。他的《江月五首其一》即是这一写照“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从此,丰湖也就有了和杭州西湖共享的美名。
夜深,月出,江睡。
苏轼独依栏槛,把一盏清酒。看月出西山,塔映平湖,波光莹莹,水月共影。
灯已疲倦,舟已入眠,只留水波轻拍沙岸的轻鼾。渐渐地,夜雾从湖边,从江上,从林间悄悄的铺展开来,挤满了合江楼,惊醒了苏轼。
雾寒,酒清,人醒。
月已入杯,雾已弥漫,何日召我北还?一丝惆怅浮过眼角。然而,月满江波,雾失楼台,此时美景,谁扫雅兴?举杯盈樽,把盏莫停。
独喜一处的美景不是苏轼的个性,他钟爱西湖,对其他美景也纳之不拒。他的《惠州一绝》表露了他对这里的喜爱。“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是乐观的,多才的,四处游玩,不放过一处的美景,不遗漏一缕的诗意,不浪费一丝的才情。目之所及,心之所感,任意入诗,一字不余。
岭南的山是常绿的,花是常开的,人是常乐的,水是长流的。花香果美,人杰地灵。苏轼又怎能不挥尽诗情,用尽诗意呢?
爱一方山水爱一方人。苏轼爱惠州的山水,也爱惠州的人民。
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良吏。
寓居惠州,他的身份不只是一位游客,还是一个官吏,他是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身份来到这里的。“忠君爱民”是他一贯的信条,但君王伤得他太痛了,屡次贬谪已冷却了他心头的那种炙热;只有源自本性的“爱民”思想还在炽烈的燃烧着,践行着入仕前的那句承诺。这是一种纯粹的爱民之心,不掺杂一丝的矫情,发自本心,源于本性。
为了解决西湖两岸的交通往来,东坡倡议在西村与西山之间筑堤建桥。他带头“助施犀带”,还动员弟妇史氏捐出“黄金钱数千助施”。工程由栖禅院僧希固主持。他还与民为伍,巡视施工进度,监督施工开支。
苏轼初至惠州,见惠州驻军“多阙营房”,大都“散居市井”,常扰其民。他致书程正辅,建议他修建了三百多间瓦房做军营,较好的解决了困扰惠州百姓的问题。绍圣二年,惠州粮食丰收,米价大跌,官府收税要钱不要米,农民用贱价卖出两倍于往年的粮食才能凑齐税款。苏轼书信给程正辅,希望他与官员商议,准许“任从民便,纳钱纳米”使惠州及诸州百姓受益。
绍圣三年七月五日是苏轼极为悲痛的一天。是日,他的侍妾朝云病亡。她整整陪了苏轼二十三个年头,至死不渝。她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是苏轼的伴侣,也是他的知音。在东坡被贬的日子里,是她的爱给了苏轼不竭的力量,不遗余力的治理惠州,使百万人受益。难怪他曾叹曰:知我者,朝云也!
朝云死后,以其心愿,葬于栖禅寺松林中。可暮听松涛,时闻钟声。栖禅寺僧人在墓上筑亭,名“六如亭”,苏轼自提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江楼柳絮,夜灯仙塔,平湖月影,逐风落花。这一切犹记他们昔日的身影。
苏轼总是不幸的,绍圣二年朝廷大赦,万人之中唯独没有他的名字。北归无望,朝云离去,孑然独立,四顾无助。
五湖共影,六桥卧波。西湖美景稍稍消遣心中的凝愁,一首《纵笔》招来谪迁新途。“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四句诗飘进了宰相章敦的耳朵,章敦笑了,罪臣还能如此快乐,他轻轻地写下了“儋州”两个字,让苏轼再负行囊,过海南迁。
不知苏轼离开时的心情到底如何,几多留恋,几多惆怅,惠州的三年留给了他多少难忘的记忆?
但我想,他的心情不至太坏,因为他有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不至于心为行役。
他有不舍,也有无奈,但终得离开。心纳万物,儋州又有何妨?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苏子的回答不知章敦又当如何?
“问汝平生功绩,黄州惠州儋州。”由此可见苏轼对惠州的记忆了。
时间都去哪了
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我听到了一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勾起了我的联想:是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不等人,当我回首过往,童年却永远的成为过去的记忆,永远不会变成今天了。时间改变了我,尽管我失去了很多,但也获得了很多。我漫漫地懂事了,也明白了不少人情世故。时间在改变,我也在改变,这只意味着我将要有一个更大的舞台,展示更完美的自我。十二年的时间,一眨眼的功夫,我,就由一个天真活泼的孩童变成了一个大方、成熟的大帅哥了。这一切都是时间改变了我,时间造就了我。花开花落、春夏秋冬,我便在这匆匆流逝的时间中慢慢地长大了,慢慢成熟了。岁月如流水,转瞬即逝,人生走过了又一个十二年。时间是伟大的,他不仅可以重塑一个人,而且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情和意志。人们始终在感叹时光不再,希望回到从前。然而年少的单纯与青涩总是与迷茫脆弱相关联,人只有经历时间的洗礼,才会历练、豁达、从容。淡定自若也是一种境界,它需要时间的修炼。在时间的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无能为力。我们不能倒流时光或者穿越时光,只是,我所失去的,又有谁能够知道呢?还是免不了的事情。一些事。一些人。一些回忆。那些我们曾经以为不会遗忘的事。真的就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那些我们曾经以为不会在乎的人,却那么真切留在记忆中。音韵的旋律,是什么时候带了淡淡的忧伤?是什么时候,那些欢乐的笑声,变得悲凉?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为什么不知道?时间,到底都去哪儿了?那青涩的黑发,什么时候变得斑白,那年轻的父母,什么时候有了皱纹?时间都在我的每个动作间溜走了,都走了……只留下我一个孤独的人,徘徊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在努力寻找着自己从前美好的过往,怎么什么都不见了,那总在枝头唱歌的小鸟儿,怎么也只成了我对从前的回忆了呢?时间去哪里了呀,为什么朋友之间的笑容,是那么的无奈?我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们的友谊像一杯陈年老酒,浓烈而有纯香;像一杯清香淡茶,清淡而浓郁;像一瓶浓浓的咖啡,香醇而又苦甜。聪明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放弃一分一秒的,他们会争分夺秒去做许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然后细细品味着自己的过往人生。西塞罗说:“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华罗庚说:“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季米特洛夫说:“要找出时间来考虑一下,一天中做了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时间,在你闲聊的时候,日子从嬉笑声中溜走;时间,在你玩电脑的时候,日子从敲打着键盘的指间飞去;时间,在你唱歌的时候,日子从动听的歌声中过去;时间,在你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精彩的画面中闪过……高尔基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是啊!时间是按秒走的,时间永远不等待任何人。我的时间在我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拉开帷幕了,然而,当我企图回想过去曾经属于我的日子的时候,竟发现自己早已经找不到它留下来的什么痕迹了,直到现在,我才渐渐得明白,时间是不曾留下什么踪迹的!
其实日子很平凡,几乎每天都在起床、吃饭、上学、玩耍、睡觉这些琐碎的小事之中度过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都是在这样平凡。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我们不能把时间都浪费在那些毫无价值的事情上,毕竟时间是不等人的!
初一:孙宇
相关推荐
-
苏东坡苏轼,又叫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还是教育家、美食家。他与他的父亲和弟弟都幸运地得到了“唐宋八大家”的称号。我认为他是一个乐观、率真、耿直、博学、清白的人。苏轼是一个乐观的人,从他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可以得到证实:一下雨,本来就难走的路更加泥泞不堪,但他不会匆匆忙忙跑回家避雨,而是体会、欣赏雨中的情景,不会因为天气的变化而大怒,并且在词中透露出了自己就算被贬也无所谓的心态,因为自己坚决不做诬陷别人的小人,只要有粉丝的拥戴即使被贬谪也不后悔。苏轼还是一个率真、耿直的人。一次,他觉得自己的一首词写得非常好,于是就派人送给好友佛印去看,佛印没有夸他,反而在他的词下写了俩字——放屁!苏大学士恼了,当即坐船赶到佛印家“兴师问罪”,没想到佛印已经备下好酒好菜在等他了。佛印笑着说:“八见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轼恍然大悟,两人便坐下吃喝。苏轼还是一个清白的人,他被贬三次都是因为太忠诚,净说实话,所以总遭小人陷害,但他从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忠君爱国的心。但是我觉得有一点他不如我,那就是字,我的字工工整整,一笔一划,而他的行书歪歪扭扭,居然还号称中国三大行书之一,这样说起来,假如我生在苏东坡那个时代,我的字可能就是“第一”了!总的来说,苏东坡十分博学,让我十分崇拜。他的乐观、率真、耿直、清白和博学,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尤其是他创造的成语“河东狮吼”实在是太适合我了,因为我就是河东人,我也擅长“狂吼功”。600字 初一
-
苏东坡苏轼,在北宋。你是一个官场不顺的官人,也是一个文学传奇的诗人。你的每一首诗都会给人惊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所有吟月之词暗然失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此的气势磅礴,让北宋的诗人情何以堪?在哪里都会创造奇迹。东坡肉,东坡帽,抵制水灾,抗御旱灾。东坡,你就是神话,就是传奇,就是中国人的骄傲。150字 初一 诗歌
-
苏东坡传《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读完356页的《苏东坡传》。合上书本,下楼,门外晴天,望天,白云苍狗。苏东坡的最后十年,在无度漂泊中度过。尤其在他的守护神——皇太后和妻子相继过世之后。老苏的七年余生,被一贬再贬,先定州,又惠州,再儋州,以今天的地理看,苏东坡这七年从河北流放到广东,再到海南岛。他的最后一本文集,亦称《海外集》。公元1011年,朝廷大赦,苏东坡病逝在北返中原的路上。二对苏东坡的二次迫害,是从1094年开始的。这年四月,章淳为相,他首先拿苏东坡开刀。苏东坡是贬谪到广东以南的第一个人。他并非不知道会有这类情形,只是不知道会严重到什么程度。皇太后去世后,在往定州就职前,他正式辞行时,皇帝未允遏见,他就觉得危险即将到来了。林语堂推演,苏东坡曾先后教过那个年轻的皇帝八年之久,实在是对他很了解了。五十八岁的苏东坡,现在要跋涉一千五百里,自中国的北部到中国的南部。他觉得他一生只是一站一站的往前走,而现在只是他人生旅途中的另一步,这旅程是他呱呱落地时已由神灵决定,不过到现在他才充分明白罢了。据老林讲述,苏东坡在外的生活倒也绝不寂寞。在广东惠州,所有临近地区的官员都利用此一难得的机会来与这位杰出的诗人相结交。其他至交如杭州常州的朋友,不断派人带礼品、药物、书信来探望。而苏州一个姓卓的佛教徒,心甘情愿步行七百里充当苏东坡与他的朋友们的信使。苏东坡这时无官一身轻,自然以他的性情,任性逍遥,随缘旷达。选址盖屋,种树绿化,甚至还一度研究其酿酒来。“有一次,在一首诗前的小序中他说他一面滤酒,一面喝个不停,直到醉得不醒人事。”现在让我们联想这个画面的时候,是非常迷人又滑稽的,这位曾经的皇家翰林学士,曾领任国家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的高级领导人,此刻自得其乐的远离中央政治圈,一心一意过起了平民的生活。三被贬的第二年,朝廷有皇家祭祖大典,按习俗,应当实施大赦。但那年年终,也没有消息,这倒让老苏心里安定了,于他来说,可以稳定下来,好好做个广东人了。苏东坡又开始盖房子,为他和陪伴他的侍妾朝云,取名“德有邻堂”,语出孔子在《论语》里说的“德不孤,必有邻”。在南边一块空地上,他种了橘子树,柚子树,荔枝树,杨梅树,枇杷树,几株桧树和栀子树。他告诉帮他物色这些花木的太守,要他给找中等的树,因为他已经老大,不能等小树长大了。阅读至此,平某差点掉下眼泪来。更难过的事接连到来,新房子还未竣工,陪伴他的朝云得了一种瘟疫,竟然身亡。从此,陪着他的只有长子苏迈了。新居落成之后大约两月光景,正在苏东坡以为可以晚年在惠州安居下去之际,他接到远谪海南岛的命令。林语堂研究的原因,是出自当时的一则流传,苏东坡曾写了两行诗,描写在春风酣美的午睡,一边听房后寺院的钟声,章淳看到那两句诗,他说:“噢,原来苏东坡过的蛮舒服”于是颁发了新贬谪的命令。我就猜想,如果苏和章各自多活几年,将来章淳把老苏继续往南贬,一直贬到南沙群岛曾母暗沙印度尼西亚也未可知。四当时的海南岛是蛮夷之地,汉化的程度很浅。苏东坡去海南,已做好了死在那里的准备,在给朋友的信中他写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春与长子迈决,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仍留手疏与诸子,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官,死不扶柩,此亦东坡之家风也。”这段近乎白话的文字,悲壮激烈。因为在海南,实在是太苦了。以身体的折磨加之于老年人身上,这才是流放。据苏东坡诉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唯有一幸,无甚瘴也。最后一句体现出乐观的老苏。苏东坡确实是情绪化的人,他自己也这么认可,他把对他在海南岛的迫害,比喻为“在水中,一蚁抱草叶求活”。但他安定下来,乐观的天性便显现出来,有一天,他在头上顶着一个大西瓜,在田地里边唱边走时,一个七十岁的老太婆向他说:“翰林大人,你过去在朝当大官,现在想来,是不是一场春梦?”此后,苏东坡就称她为“春梦婆”。所以要说起我们当下的“犀利哥”“大衣哥”“草帽姐”什么的,是不是苏东坡拥有绝对的原创版权?五1011年的七月二十八日,北返中原的苏东坡走到了生命尽头。从归程中的六月初三开始,他已感到身体不适,晚上病痛睡不着觉,他还自嘲“昨夜通旦不交睫,端坐饱蚊子尔”。七月十八日后,病况已恶化,苏东坡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有方丈在临终与他谈论今生与来生,老苏笑了笑,他曾读过高僧传,知道他们已经死了。方丈劝他,“现在,要想来生”,苏东坡轻声说:“西天也许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勉强想就错了。”这是他的`道教道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这一生,苏东坡的浩然之气已全用尽。林语堂总结说,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现实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其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流,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如是之说,苏东坡实则受道教思想很深,这可能和他一生当中那个神奇的道士吴复古有关吧。六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形,昙花一现而已。林语堂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而我要说些什么呢?这些有趣的人物,杰出的人物,他们已过世了千年,我们的心不必停留在那里。当我们读苏东坡的诗词的时候,这个有趣的东坡先生就在我们身边,就如同我们想看一部经典电影的时候,随时可以找出影碟,进入电影中的世界。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本文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新颖清爽,结构独特合理。1200字以上 初一
-
天下奇才苏东坡“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阙著名的《卜算子》,述说了一位天下之奇才的遭遇,他——就是苏东坡。余秋雨先生便这样说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逆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峰收住了劲,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以上便是余先生的赞誉。对文化的界定,人们一直是莫衷一是,自古以来人们各抒己见;但对苏东坡,评价似乎已经成为了毋庸置疑的五个字——天下之奇才。这位文人,“战”着的光阴似乎比站着时光还多,为何而战?为文化。命运多坎坷,他却在站着,而且是“战”着,占据了人们的论述,也成为文坛佳话。宋神宗时,文化的发展的领袖是苏东坡,否则,文化的发展一直是在彳亍。天下之奇才,无人可及。但一群小人,把这位文化与文明的代表者逼到了“法庭”上——乌台诗案,将这位大师捆押在被告席上,一部文化史,把这一幕记载了下来。这本来的无端风波,引得我们惊心动魄。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给了我写苏东坡的启发。“乌台诗案”过后,难言的孤寂在苏轼的心中萌发,使他彻底摒弃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循着文化,艰难地向上寻,寻啊寻,苏东坡经历了一次真正地脱胎换骨,也使他的文化才情获得了蒸馏和升华。当他褪去了浮躁,完成了涅槃,铸就了天下之奇才——苏东坡,才成为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苏东坡。人,在逆境中迎难而上,才称得上“千古风流人物”。650字 初一 写人
-
《苏东坡传》读后感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一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400字 初一 读后感
-
苏东坡(2)明月之下,备好小桌,淳厚的杏花竹叶青酒香四溢,苏轼,举杯醇酒敬你,想与你月下对饮纵谈人生。思绪回转千年前,密州的郊野上,你驰于队伍前端,身跨高头大马,灰黑的衣袍迎风飘扬,风沙掠过山岗,你提缰勒马,昂首远眺,一只雄鹰擎立于右肩,那锐利的眼神如同利剑掠过波澜威猛的猎犬蹲踞于脚边,待命而发。策马追逐箭无虚发,此时的你是多么的纵情欢畅,英姿勃发。你开怀畅饮,胸胆开张,“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言壮语里,是你心中所期望的奔赴沙场,为国杀敌。那是怎样雄壮的愿望?即使你被排挤外调,身不由己,但依在地方革新除弊,因法便民,心中挂记的仍是家国天下。初次识你,我便被你的豪迈所吸引。世人都在传诵你的华章,青衫浮动的文人雅士力,有几个像你这般有旭日喷薄般的才情流转,又有镌刻山河、撼动寰宇的豪迈!“一点浩然气,干里快哉风”东坡,在我心里,你是奇迹,我忍不住想问你,想知道,是一种怎样神奇而强烈的力量,赋予你如此豪情?世事沧桑,命运多舛。乌台的暗流褪尽了昔日的菜耀,颠沛流离取代了曾经的风光霁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样的挫折你一定也始料不及。磨难,坎坷,甚至是攸关性命,痛苦,心寒你一定感受到撕心裂骨的疼痛。得知这一切的我也心如刀绞,却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看到了月下的你和张怀民。天月色入户,你便欣然起行,步于中庭,平常月夜,你看到的是一副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图景。我透过这清明的月色,看到的却是你清明的内心,身处逆境,而心有阳光,经风历雨,却坦然面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的心境定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这不经意的一声慰叹里。我多么心疼你,却更敬佩你,你以自己更为旷达疏狂的性情和俯视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你的内心已片澄澈,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町达的脑中渺小的如同一旅游丝,一缕轻尘。800字 五年级 散文
-
论苏东坡林语堂先生曾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的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以为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右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苏东坡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出生在眉山,偏僻的山区,在当时是极不起眼的,但凭他清新脱俗的文采,得到了当时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一时声名大躁。但因母亲病故,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返回家中。后来,他再度返京,因王安石变法一事,主动请求离京,四十多岁时,他调任湖州知州,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被有心人利用,苏轼遭到逮捕,史称“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可以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之后他经历三次贬谪。其中,令人映像深刻的便是那三次贬谪黄州,惠州,颍州。苏东坡,他是不幸的,取仕的路途跌宕起伏,贬谪,升耀,一次又一次在他身上上演;但他也是幸运的,他有着乐观的态度,苦难在他眼里是微不足道的,他有着将苦难当作乐趣的能力。因如此多次贬谪也创造了他。他在被贬期间创作做出许多炙快人口的文章,流传千古。他几次修建工程,造福了一方百姓,他深受百姓的爱戴。他为人直率,有话就说,不遮遮掩掩。他的妻子曾多次提醒他,但他毫不在意,一如当初。他邀请朋友到家中做客酒后说多了话,在帘后的妻子听着丈夫的朋友的言语,明白那些朋友不值得深交,苏轼不以为然,落得最后被那些人举报的悲惨下场。他的生活多姿多彩,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田陪卑院乞儿”。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边可以和高僧结交,探讨佛学真理,一边亦可以和名妓作乐,把酒,论诗。他练习瑜伽,炼制丹药,求长生不死,但他也并不在意,不论结果,仿佛只是一时兴趣而已。他诗词书画样样精通,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可与米芾,李公麒合称唐宋三大家。与黄庭坚合称“苏黄”,与辛弃疾合称“苏辛”。苏轼,一个伟人他的身躯已死,但他的名字是个记忆;但他的思想,将千古不朽。800字 高一 散文
-
东坡境界假如我有一盏阿拉丁神灯,我将搭乘时光的倒车驶向那长江之滨,赤壁之下,与你一起“吟啸且徐行”“烟雨任平生”——我对东坡说,轻烟淡水的江南,烟雨霏霏的堤岸,二月草长莺飞,三月桃红轻染,四月虫燕呢喃,五月阶檐苍台、若隐若现,六月淡舟兰伞、羽裳翩翩,七月……就这样一轮又一轮,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三载贬谪远迁的悲痛不但没有使你消沉落魄执有偏见,更使你在这自然之精灵、天地之馈赠中领悟了人生的真谛与积淀。纵是清风吹走了落英,细雨打断了蝉鸣,红莲似星海清辉中一处闪荧。你拨亮昏黄的渔火驾着一叶扁舟荡漾而来,轻盈的扁舟虽载不动那春日的闲愁却能载动你那一身的豪气与豁达。“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做连江点点萍。”“人生到处何所似,恰似飞鸿踏雪泥”,苦短的人生像漂游的浮萍难以自已。而潮起潮落的空隙间你踏着一方碎萍走过了自己飘逸而又潇洒的人生。泛舟赤壁,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你披蒙茸,登虬龙,游历的坎坷正如宦海的沉浮,而恒久的江月,更体现了你豁达的处世态度。娇美的小乔既留不住周郎的命短,更留不住你的羽化成仙;如画的江山造就了仲谋的霸业更成就了你千古的才气与豪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达观的你不艳羡江水明月的恒久而更加注重自己内涵的消与长,品格的得与失。……可是,我没有神灯,时光也不会为我倒流。我不能陪你踏雪而来,于雾岚之巅,赋诗抚琴;也不能伴你荡舟而去,于黛青之外,笑傲红尘。所能做的便只有品读你,你那潇洒、飘逸的境界;攀悟你,你那豁达、豪迈的人生。550字 高二 散文
-
东坡情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题记唐诗宋词,历来是中华文坛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昔人已远,那些才华横溢的佳人名士就凭借了他们的诗词曲赋而流传千古。苏轼就是这样以他乐观豪放的诗词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从而被历史和后人铭记。即使是大江东去,历史的浪花淘尽了千古的风流人物,但东坡的豁达坦然的情怀依然影响着千秋世人。在如画的江山中,东坡你就是多少豪杰中最富神采的一位。人生如梦啊,成就了你无数的千古绝唱。如今就让后人走进你的人生,领略你的情怀吧。你的宦海是如此的沉浮,仕途是如此的坎坷,但是在你的消极愤懑之中,却有智者的乐观豁达。你在郁郁不得志中借古抒情,寂寥难掩你的淡定和从容。再没有哪一位诗人身处如你的逆境,却像你般胸怀坦荡,淡泊坦然。外界环境的变化,始终不能影响你的内心,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操更让我敬佩。我还记得你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那其中的潇洒闲适不知让多少人羡慕。阳光总在风雨后,你历经风雨到达山顶,山头的斜照对你相迎,雨后的阳光最终为你驱散了阴霾,照亮了你风雨兼程的一生。是你让我们知道,只要不对生活失望,则希望永远在前方。只有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人生归于平静,回首再看那些风风雨雨,才发现,那只不过是漫漫人生旅途中的点缀。我还记得你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你以你诗意般的才情,阅尽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物是人非,世事无常就如你的踏雪飞鸿。洗尽了铅华,你也参透了人生的从容。我还记得你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还记得你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你的诗句都饱含着你一生参透的哲理,你感怀人的一生在浩瀚天地中的渺小,发出了千古浩叹,诉说了千百年来人们的共同愿望。东坡,你的一生传奇而精彩。乌台诗案的苦楚,皇帝贬谪的痛楚都没有让你乐观的天性丢失,你的坦然豁达照亮了你坎坷的人生,也影响着后世的子孙。历史会让我们记住,有一种人生态度叫乐观,有一种情怀叫苏东坡!800字 高一 散文
-
女孩苏苏二这是苏苏这辈子第二次乘坐火车,所以苏苏兴奋得不得了。她找到自己的隔间后,马上抢了最上层的一张床,然后四处张望起来。徐薇也爬上了另一列床的最上层。接着苏苏迫不及待地和徐薇聊起天来。徐薇没心思搭理她,自己敞开装零食的大口袋,抽出一块巧克力,吧唧吧唧地嚼起来。苏苏闻着巧克力香醇的味道,口水直流三千尺,赶忙翻自己的背包,希望带了点什么解馋的零食。两分钟之后,苏苏确信自己什么零食都没有带,不禁失望地叹了口气。然后眼巴巴地望着徐薇的半块巧克力,听着她一咬就“嘎嘣”一声,心里羡慕极了。徐薇丝毫没有注意到苏苏那期盼的眼神,吃得十分开心。于是,苏苏决定想办法和徐薇做个协商。所以,当徐薇把巧克力干掉一半的时候,苏苏笑容可掬地对徐薇说:“我亲爱的小薇薇,你在干吗呢?告诉人家好不好的啦。”徐薇听得浑身鸡皮疙瘩掉了一地,把剩下的半块巧克力收进背包里:“亲爱的小苏苏,如你所见,我在解决晚茶问题啊。”苏苏嘿嘿一笑:“那,徐薇,小薇薇,好薇薇,能不能,能不能也帮我解决一下我的晚茶问题?”徐薇从口袋里掏出一大把软糖递给苏苏,说:“Ok,Ok,没问题啊。”苏苏欲哭无泪地接过软糖,想:自己现在无奈求助他人,日后一定要自力更生。在两个女孩把肚子填得满满得后,笑声便四散开来,整个车厢的孩子们都聊起了天,气氛显得格外轻松。苏苏躺在床上,全身是阻挡不住的兴奋,她正和徐薇商量着今晚来个通宵狂欢时,列车的电灯忽然全都熄灭了。顿时尖叫声一片。苏苏很是激动,心想:这火车可真有趣,连狂欢的措施都帮我们准备好了,真是明白旅客的心思啊,等回去了我要写表扬信。但是,生活老师孙某这时一脸严肃地走进车厢,对大家说:“熄灯了,大家现在都睡觉吧!明天要早起呢,我看谁睡不着,我把他从火车上扔下去。”大家笑成一团,但苏苏觉得一点都不好笑。她想:这个火车真没意思,才八点就熄灯了,这个孙老师也是的,竟敢威胁小孩子,等我回去了一定要投诉他们!车窗外的天空已经黑透了,苏苏终于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她被徐薇的胳臂给闹醒了。苏苏勉强睁开眼睛,软绵绵地问道:“徐薇,干什么啊,到站了?那我来了,等我一下,别把我丢在火车上啊。”徐薇也软绵绵地说:“早呢,现在凌晨一点多,我想上厕所,你陪我去吧。”苏苏叹了口气,爬下床向厕所走去。没办法,她和徐薇从小就是好朋友,是好到和蜜糖一样的那种。她们时时刻刻都粘在一起,连上厕所都得一起去。“现在就是磨练两个人友谊的时刻了。”苏苏半睡半醒地对自己说。好像在很短很短的一段时间之后,孙老师拿着个口哨一边吹一边进来了:“同学们,起床喽,快点快点,马上就要下车啦!”苏苏马上蹦起来,拿起杯子牙刷和毛巾冲向洗脸池,她要和几十号人争抢这区区三个小池子的。徐薇跟着苏苏一路狂奔。苏苏问她:“军事化生活是这样的吗?”徐薇笑笑,告诉苏苏:“这和军事化生活比,可就差远了。人家吃的,那可是苦中苦。我们呢,只不过要抢个小池子而已,所以啊,我说我们应该……”徐薇的话还没完,就发现苏苏不见了。她快跑几步,看见苏苏已经抢到了一个洗脸池,还想再“霸占”一个。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和苏苏辩论。苏苏就是不肯罢手。她看见徐薇来了,很开心地对她大叫:“快快快,我给你留了一个!”徐薇很是感激地跑过去,一下把中年妇女挤到了人群外面。苏苏得意地说:“现在再把你刚刚的话重复一遍吧,咱现在有时间慢慢听。”“我们没有!”苏苏后面的人群叫道……120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
苏东坡嫁人就嫁苏东坡程予东方方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如果能生活在苏轼那个时代,她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嫁给他。在采访中提到苏轼的时候,方方还是非常激动:苏轼这样的人太了不起了,历经多少磨难,还是那么潇洒豁达,没有一点哀哀戚戚。人生的大悲哀在他笔下化成一股豪侠之风,令人荡气回肠。要把苏轼挖出来,文学史都要歪掉了。自然,苏轼的人格伟力彰显在他的诗词中。欣赏他,就要从亲近他的文字入手。苏轼曾写过中秋词《水调歌头》,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这样评价:中秋词,自苏轼《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水调歌头》以怎样夺人的魅力被推崇到如此高峻之位?让我们品味它,据此走近苏轼。词的小序是这样的: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从小序中我们可以获得如下信息:时间,事件,作词缘由。怀字一出,我们知道了在词中抒发的是怀念之情,怀念谁呢?子由。子由是苏轼弟弟苏辙的字。怀念当是弟弟和自己不在一起,在这个本该团圆的佳节中自己却与亲人分隔两地,自是慨叹欷歔啊!这种怀念之情在词的下阕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充分体现。还传递出怎样的心情呢?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对月不应该有恨,但是恨却在其中,为什么恨月呢?月是一轮皎然盈圆,而人却不能团聚。后一句对月分明是一句诘问。这样的诘问很容易被我们理解为一种心理的颟顸。但是生活却能够找到类似的心理认同。我们在走投无路无处诉求的时候,会说,老天爷,你为什么不睁开眼睛啊!窦娥的冤屈无处申告时不也是发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呼告吗?从这里我们感受到内心郁结的苦闷之深浓,也自然可以料想到他和自己弟弟的手足之情是多么笃厚。我们知道在私有制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父子、兄弟之间,往往因权力财产而互相倾轧,少有什么真正的父子之情,兄弟之谊,而苏轼却这样想念他弟弟,这就显得与众不同弥足珍贵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阐明了人生都有悲欢离合,月亮都有阴晴圆缺。人生的欢合和月亮的晴圆自古就是难以齐全的。如果说上句的诘问语气激昂,内心在情绪的漩涡里难以突围,那么这一句已经是拨开罩在心头的阴霾,天色得以晴明,激流得以回落。此时的苏轼内心豁然澄澈,思想达观,这是理智回归的结果。此句既是自我的宽怀,也是对弟弟的慰藉。这不由得让人想到了陶潜的诗句: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心闲偶自见,念起忽已逝。也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有凡境,圣域,清境,浊境,当一个人思想开阔,胸怀坦荡的时候(也就是心闲的时候)就是在圣域,清境里;反之,圣域,清境都不见了。苏轼是一个心闲之人,这样我们才能在他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看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的亦真亦幻之境。才能看到他被贬谪到杭州后留下的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看到他被贬到惠州时吟咏的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看到他被流放到荒蛮之地——儋州时还能有九死蛮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放旷。面对不幸,将之调成一剂开阔,实在令人激赏。吟咏苏轼的沧桑,沧桑中的淡定,我们确实需要反观自我,给予自己走向广阔的勇气。是的,你不能改变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颜,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用好今天;你不能改变过去,但你可以改变未来;你不能改变别人,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不能事事如意,但你可以事事尽力。圣境中的苏轼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送抵了亲人,感觉这不仅仅是给予一个人的美好祝福,而是给普天下所有与亲人别离分隔之人的真诚祝愿。愿我们共赏这轮皎然的月华,让它抚慰我们离散的苍凉。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除了对弟弟的深切怀念之外,我们在小序的兼怀子由的兼字上感受到他还有别的情愫在其中。这需要我们溯洄到上阕来。开篇一问明月几时有?这样的一问来得有些突兀,为什么要问月诞生的时光?我们一时还不能了然。但是回望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就会看出一点端倪呢?我们对于未知的也常常发问,问当是希望知晓,表明一种探问之心,挂怀之意。苏轼该是对月心系之,故问之。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今夕何夕指的是今天是多么好的一个日子啊!月宫中怎么样了呢?关切之心溢于言表。问什么要如此关切月宫之事呢?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归去何解?那即是说自己是从月宫而来,现在又想回到那个地方。这就不免显得荒诞了。苏轼一介凡人怎么会是从月宫来的呢?其实,月宫当是浪漫的想象,是别有所指。背景可知苏轼写作《水调歌头》时人在密州(山东诸城),在人间。那月宫就是指自己曾经为政的朝廷啊。一个欲字充分体现了对朝廷生活的留恋,那里有他的政治理想,有他的梦想,但是笔意一又着一恐字,让我们窥视到他心理的矛盾纠结。因何而恐呢?高处不胜寒。表面上指的是月宫的寒冷,这里指的是内心的寒冷,因何而冷呢?朝廷中那些政治斗争,勾心斗角,怎么不使人内心寒意陡升呢!去与留间充盈着往复的矛盾,如何做出心灵的选择?自己可以选择归去,那必定意味着有所放弃。放弃什么?当然是他的政治立场,做人原则。放弃自我迎合他人不是苏轼的选择。不归去,就要担当被贬谪的失意。一味的抑郁哀叹也是一种选择,这样的选择也不是苏轼的选择,因为他的思想是以儒家为主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哪里比得上在人间?的答案从句式上看分明是一个反问句。句末的一个句号不是推崇张扬的语气,而是抒写着一份明朗淡定的意味。在人间,在密州,也是大有可为的,我要做好我的地方官。我们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需要汲取怎样的精神力量?面对不幸,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唯有用明朗积极的态度迎接风雨,才能在清浊共生的世间见到圣域、清境。走近苏轼,让精神的力量充盈心灵,让自己的人生走向开阔。魅力苏轼,豪气干云,回望方方的话,欣然她的选择。喜欢苏东坡(节选)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仰慕,再无话可说。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由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品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geming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方方/文,有删改)13.分哪两个方面来诉说她对苏东坡的倾慕?请简要概括。(4分)14.仔细品读下面句子,说说它是如何展现出对苏东坡的喜爱的。(4分)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15.文章写的是我对苏东坡的喜爱,但是文章中画线的内容却是在说别人对苏东坡的喜爱,有读者认为这有些偏离文意,你如何理解?(4分)16.苏东坡是心中的那颗星,她对这颗星从认识到仰慕应该给了我们一些启迪。读完此文,说说选择好心中的那颗星,要经历哪些过程?(6分)13.此题围绕才华和人品两方面来回答,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每点2分。【示例1】文学才华生活态度(人生精神)【示例2】诗文书画人品道德【示例3】才华品性14.此题围绕修辞手法(夸张、排比)、特殊句式(一……就)或内容广度(从学问到生活)来谈,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对语言特点的认识2分,对使用效果的分析2分。【示例1】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苏东坡对中国文化影响的巨大,在有意夸大之中体现出她内心对苏东坡的不同一般的推崇。【示例2】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苏东坡对中国文化影响的范围之广,在多种领域的列举中体现出她对苏东坡的崇拜。【示例3】一……就的句式表现了速度之快,展现了苏东坡的非凡才情对世人的影响之快、之大,由此传达出对苏东坡的喜爱。【示例4】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从学问到生活,表现出苏东坡多方面的才华和成就令人惊叹,由此传达出对苏东坡的喜爱。15.此题围绕侧面烘托手法的效果和从不同层面印证苏东坡受欢迎两点内容回答,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每点2分。【示例】不是偏离了题意,而是以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展现苏东坡的才华之迷人,印证的观点。同时,分出了由帝王到百姓的两个层次,印证其才华受人推崇的范围之广。16.此题围绕才华、经历和人品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共6分,每个方面2分。【示例】我会从我欣赏那颗星的才华入手,进而了解他的人生经历,而后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精神品格,以此引领自己的成长。1200字以上 叙事
-
苏东坡传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篇一: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苏东坡作为文坛诗文大家,写作“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传世经典作品自然浩如烟海,不是我这十分之一吊子能读全的,也不是我想在这篇小短文中所能列举全的,仅就我熟悉的文字材料中常看到的在这做个记录,算是对自己对这些文章的温故知新吧。东坡为一性情中人,寄人怀人文章自然情真意切。而说到人,弟弟子由不得不说是苏东坡最亲最思念的人。有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婢娟。这首“水调歌头”是熙宁九年(一0 七六)在密州时作的。在神宗熙宁七年(一O 七四)九月,苏东坡在杭州的三年任期届满。他弟弟子由那时正在山东济州任职,苏东坡于是呈请调到山东去。他所请照准,这次他是升任密州太守。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词序写着“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兼怀子由”就可看出对弟弟的思念,东坡曾经这样感慨自己和弟弟的关系: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深情自不待说,留待后人慢慢咀嚼。对待女人苏东坡的态度一直是“乐而不淫”,在当时的社会能做到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的,伟大如欧阳修也有丑闻,观念中才子好像都会与风流搭档。东坡一生三任妻子,首任妻子王弗是最让旷达豪放的东坡断肠的人。婚姻父母做主,结婚时东坡18,妻子王弗小他3岁,美貌贤慧,机敏贞静,知书达礼,两人相亲相爱,可惜王弗早逝。王弗逝世十年后,苏轼还难以忘怀,依旧梦见她,写一首凄美哀怨的“悼词”《江城子》,据说,这首《江城子》是宋词史上第一首“悼亡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里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是王弗堂妹,读书不多,但也是一个贤淑的妻子。王润之与苏轼共同生活25年,跟着他享受了荣华富贵,也吃足颠沛流离之苦。是陪伴苏东坡青壮年时期生命最旺盛时的伴侣。第三任妻子朝云原本是妻子的买的丫鬟,后来成为侍妾,绍圣元年(1094年)八月,苏轼59岁,被贬往荒凉之地惠州。他想到朝云才三十出头,漂亮聪慧,没必要跟着自己受罪,就劝她也离开改嫁。朝云非常生气,第一次对他大发脾气,然后收拾行李,跟着他长途跋涉来到惠州,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苏轼对朝云既怜爱又感激,称她为“天女维摩”,晚年给她写了许多诗词,视为真正的知己。 朝云初到惠州时,见霜露已降,落木萧萧,不禁肃然而惊,悄然而悲。苏轼就作了一首《蝶恋花》,让她歌唱快乐:“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朝云歌喉将啭,声音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泪满衣襟。 两年之后,朝云得了重病,不治身亡。临终之际,朝云握着苏轼的手,念着《金刚经》上的谒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意思是自己死了就死了,要他不必太伤心,倒要多多保重。 苏轼把朝云葬在惠州的西湖孤山栖禅寺大圣塔的松林里,在墓边筑了“六如亭”,撰写了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他还作了一首《西江月》,表面咏梅,实则悼念朝云:“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年过六旬的苏轼,一生旷达大度,从未曾为生活的苦难掉过一滴眼泪,却在朝云的墓前,追忆往事,潸然泪下,泣不成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万丈红尘,吾谁与归?”印象中,苏东坡少有写父亲的诗文传世,不知为何,这成为我读这传记的一大疑问,期待以后有所印证。人事外,历史也是东坡吟咏的对象之一。其中我们不得不提咏史经典《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此词豪迈的一塌糊涂。只要你是男人,一读,丹田没有不涌起一股叫豪气的,这豪气直冲霄汉,再猥琐的人读它时也会挺直腰杆成为伟丈夫。词从苏轼由婉约变的豪气干云,开了一代词风。不知后世有多少英雄豪杰是有此词撑起的!是男人都要读一读,并且要好好的读!1200字以上
-
苏东坡突围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在深更半夜。只得独个儿在屋子里着圈,拉下窗帘,隔开窗外壁立的悬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时不时地瞟着床边那乳白色的电话。它竟响了,急忙冲过去,是台北《中国时报》社打来的,一位不相识的女记者,说我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要作越洋电话采访。问了我许多问题,出身、经历、爱好,无一遗漏。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我回答:苏东坡。她又问:“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欢哪几篇?”我回答:在黄州写赤壁的那几篇。记者小姐几乎没有停顿就接口道:“您是说《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我说对,心里立即为苏东坡高兴,他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放下电话,我脑子中立即出现了黄州赤壁。去年夏天刚去过,印象还很深刻。记得去那儿之前,武汉的一些朋友纷纷来劝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并不是在那里打的,苏东坡怀古怀错了地方,现在我们再跑去认真凭吊,说得好听一点是将错就错,说得难听一点是错上加错,天那么热,路那么远,何苦呢?我知道多数历史学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地方,他们大多说是在嘉鱼县打的。但最近几年,湖北省的几位中青年历史学家持相反意见,认为苏东坡怀古没怀错地方,黄州赤壁正是当时大战的主战场。对于这个争论我一直兴致勃勃地关心着,不管争论前景如何,黄州我还是想去看看的,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于是我还是去了。这便是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值。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但是,人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还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这一切,决定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1200字以上 四年级 说明文
-
苏东坡传读后感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从小就读苏东坡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忧愁,“大江东去浪涛尽”的气势……无不流露出诗人的豪迈奔放。可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知道苏东坡原来是千古奇人。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只有他自己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与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他热爱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东坡情感丰富,对其亡妻寄以青丝,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表达了自己的伤痛。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他写诗讽刺“群鸟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卖青春”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他知己无数,兄弟情深,苏东坡又是幸福的。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现出他个人的气质与风格,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回归与清纯与空灵。他习惯了淡泊,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苏东坡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任何环境中处之泰然,宠辱不惊。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保持乐观,像他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细读“大江东去浪淘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来这些都是苏东坡乐观的态度和别样的人生哲理。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我是怀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欣喜之情,来阅读《苏东坡传》的。苏的才华,自不必浅学评价了,至于“脚踏东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其名也早已贯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给古人做的传记,我以前也读过几本,然而大都工于学术,读起来如同面对戴着瓶底厚眼镜的老学究,压抑之余,兴味寡然。比如有梁启超先生著,叫做《王荆公传》的,叫浅学很是自愧于学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与字典同归于尽的冲动。和理解最遥远的距离是仰慕,想必林语堂先生是深晓此理的。所以他才会用一种介绍朋友的语气,以有那么点英雄惜英雄的心情为子瞻作传吧。托了老外的福,这书里是见不到“之乎者也”一类了。我们也应此得见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坡居士形象。这一点,怕是前无古人的吧。在静寂的夜晚,我聆听着苏子的脚步声,和他一起走遍中国大半个中国,与他一道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疾呼。在苏看来,贬谪实在只是换个地方,他的责任实在一分未减。他见不得大宋农民在丰收的日子也必须举家逃荒,流离失所,所以只能大声疾呼。后人谈苏轼,多敬佩他的旷达,却不知这份旷达只用以面对他自己的苦难,对他人的苦难,苏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泪水。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人生的常态。“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慧,一语道破苏的宿命。但我想,这句玩笑话必是含泪说的吧。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苏东坡传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但是,我很佩服苏东坡。第一是因为他为人非常乐观。他经常被贬到这贬到那,但他从来没有一次愁眉苦脸过,总是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人。第二是因为他作诗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资料,只要遇到一点小事,他都能挥笔写出一首诗来。而且他的诗永远是那么清新。同时我也特别同情他。一个人被贬到一个又一个地方,这一刻不知道下一刻的命运。就连最后死也是死在被贬的路上。可真够可怜的。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一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用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我读了《苏东坡传》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苏东坡的童年到流放岁月的事。我给你们说说我最喜欢的一章吧!我最喜欢《苏东坡传》第一卷第三章《童年与青年》。《童年与青年》大体内容是以前的学生要把整本书背下来,背书时不仅要背书的内容、知识,连措辞也不可忽略。读书刻苦的苏东坡把整本书都抄了一遍,而且书没加标点符号,要学生自己根据课文的意思加标点。我觉的如果想学的知识有用,把它学透就可以了,没必要把整本书背下来,那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有点不对,不过接下来几条我很赞同,学东西就要学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的学过去。而且最后一条我非常赞同:让学生自己加标点,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书,读透书,更好的学以致用。我还喜欢《王安石变法》这一章,这一章讲到王安石定了一条“青苗法”,对穷人不利,而对朝廷很有利。苏东坡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受难,他和司马光等人一起阻止王安石变法,更让皇帝禁用了这一法,苏东坡让老百姓受了益。我觉得苏东坡很顾全大局,不仅顾着自己,还关照着老百姓,我很支持苏东坡这种顾全大局的品质。同时我对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赞同,为了让朝廷受益而不顾老百姓的安危。苏东坡这个大江东去,浪涛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会永远流传在人们中间。1200字以上 三年级
-
惠州篇一:梦萦惠州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一条小径弯弯曲曲的消失在尽头,不禁想来,现在的我应该在惠州吧。来惠州的这几年,仿佛是一个冗长的梦,景色似梦,历史似梦。我已融入在这个似梦非梦的惠州里,品荔枝,赏月色,愁黄昏。与苏公共赏美酒,与叶挺共议国事。并伴随着青梅的甘甜再次入梦。景色似梦西湖,是一张绝美的水墨画。粼粼的波光在太阳下发酵成了甜蜜的金黄色,仿佛哪个馋猫打翻了酝酿千年的酒,此刻成了最醇香的美酒。微风轻抚,吹散了甜蜜,醉了游人,也醉了西湖。天空中的浮云一动不动,大概是也醉了吧,不知是为酒而醉还是为景而醉。午后的呢喃吵醒了泗洲塔,远观,泗洲塔独自伫立着,划破了天空的宁静。近看,却俨然画中人。那塔,做工精致,像是经过谁的细细雕琢,每个细节都恰到好处,又像是谁的随手一笔,便任由它自己渲染开来。虽没有大家闺秀般的贵气,但谁又能抵挡小家碧玉的亲切自然呢?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偶尔的雾气使它若隐若现,似幻似真,更添了一份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一场绝美的梦又怎能少了一座湖光月色的桥。西新桥便是这样而存在的,它的存在仿佛一首绝妙的好词,流畅的在湖上蜿蜒着,或许说是乐曲更为恰当,倾泻在湖中央,缓缓流淌。闭上眼,还能想起清末民初的少女穿着旗袍靠在桥栏远眺的优雅姿态,梨花带雨的倾诉着什么。似故事里的人永远定格在了那一瞬间,再也不能转身,只能与西新桥一同入梦,沉睡千年。西湖就像一张绝美的水墨画,沉淀在了历史的角落里。罗浮山却不一样,大概是油画吧!它是道教的第七洞仙,约被道教所感染,它总是安然自若之态。人多也好,人少也罢,永远飘飘幽幽的,神秘至极,让人永远把握不住。它与西湖不同,西湖若是掩嘴而笑的美女,他便是白胡飘飘的成仙老人。在罗浮山,你绝对找不到一块平整无暇的石头,那都是未经雕琢的钻石原矿,天然,朴实。在现在这个高速发达的利益至上的社会,罗浮山就仿佛一块世外桃源般的净土。那便是遇上仙人,也不足为奇了。麻姑过君急扫洒,鸟能歌舞花能言。酒醒人教山寂寂,惟有落蕊粘空樽。被香樟树和茶树覆盖住的罗浮山,头顶没有一片缝隙,让人不觉怀疑是否跌落了爱丽丝的梦境中,走着走着就会遇到三月兔。但是,终有泥土的清香把你唤醒,让你继续踏着脚步往前走。有时候,摸不着,触不到,连回忆都似真似幻。就像看过一幅油画般,留下的仅仅只有感觉,不禁会暗暗吃惊,到底有没有来过这里?还是,这一切只是南柯一梦?纵然不知,那年桃花却是真。或许这就是惠州的神奇之处,美景带着你恍然入梦,再恍然出梦。就像穿过一面透明的墙般轻盈,自然。历史似梦一座能带你入梦的池城必然是有故事的,一座有故事的池城必然有一段曲折的历史。惠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始王33年。从那时候开始,岭南便开始有了城郭,而且不断发展,不断壮大,变得繁华荣盛。大街小巷挤满了买东西的小贩,叫卖声不绝于耳。马褂披在身上,虽宽大肮脏,但笑容却溢满了每个人的脸庞。说起来,惠州也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北宋时,著名诗人苏东坡被贬至惠州,留下了许多千古名作。明清时期,惠州建立学府,更是名声鹤立,文人蔚起。但是这终究不是烂俗的电视剧,美好平凡的生活总是有被打破的一天。辛亥武昌起义以后,广东革命党人继起响应,于9月到惠州筹备武装起义。革命人士脱下马褂,抗起刀枪,终于还是站了出来。这次伟大的革命也为惠州带来了沉重的代价,但正是他们用热血为后来改革开放铺下了一条血红的道路。1988年后,惠州正式设地级市,作为改革开放前几批城市经济迅速增长,各方面力量显著增强,便有了如今的惠州。或许这段历史在现在看来是如此微不足道,就像听一个故事一般轻松。确实,这段历史不算太精彩。但是,细细咀嚼,一个又一个的梦境又足以把你带进惠州,带进这似梦的历史。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其实不用日啖荔枝,只要你沉下心,走过任何一条街道,就愿意死心塌地永远做个岭南人。我爱惠州,爱它的美景,爱它的历史,更爱这一场又一场虚实相交的梦境。不如,就让我随惠州入梦一辈子吧。篇二:可爱的家乡——惠州在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三角州东北端,有座美丽的文明城市,那就是我的家乡——惠州。惠州市南临南海大亚湾,与深圳、香港毗邻,是中国大陆除深圳外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优秀作文大全 )我喜欢这座美丽的城市。在市内,有一座西枝江桥和一座合生大桥贯穿于西江,到了晚上,这两座桥像两道五彩缤纷的彩虹,遥遥相望;我们喝的是东江水,在东江大桥与惠州大桥相接处的水域,听说每逢有烟花共庆节目时,都会在那里举行。在惠州的风景名胜中,我最喜欢西湖。走进西湖,柳树成荫,踏着鹅卵小石,在堤岸上看着平静的湖面,让人感觉脱离了城市的喧嚣,心也就跟着渐渐静了下来。湖面上,不时有小舟划动,我也会有去划小舟的“冲动”;在西湖内有很多景点,我喜欢在“九曲桥”上奔跑,那曲折的桥,让我流连忘返。我也喜欢去“东坡亭”,看看苏东坡的雕像,了解苏东颇的点滴事迹。来到惠州西湖,你会感觉自己走进了一幅画卷。惠州的特产有梅菜、荔枝、龙眼……我最喜欢吃的是荔枝,每年五、六月是荔枝的盛产期,如果你也喜欢吃荔枝,欢迎到时来惠州做客。惠州,我可爱的家乡,我为你的美丽感到骄傲,为你的繁荣富强而自豪。我爱您——惠州!篇三:美丽的惠州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笔下的杭州西湖分外妖娆,殊不知,就在我们生活的惠州,也有一个美丽的西湖,在咱们惠州人的心里,它犹如一位小家碧玉,楚楚动人,可爱至极。譬如说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草坪上嫩绿的小草,软软的、绿绿的,宛如从梦中苏醒,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五颜六色,十分可爱。最令人流连忘返的是欣然怒放的桃花了,它们粉的像霞,白的似雪,淡淡的清香随风飘来,让人心情格外欢愉。西湖在春光的映照下,绿盈盈的好像一块翡翠,将春日的绚烂与明媚都深深地融入了自己的心底。还有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犹如一把把擎盖的大伞,树下的石凳就成了人们休闲避暑的好地方了。清澈的湖水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鱼成群结队地在湖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做着快乐的游戏。湖边的榕树也成了鸟的天堂,各种各样的鸟快乐地在树上树下活蹦乱跳,远远望去,甚至看到树上的鸟窝,多得数不胜数,鸟儿欢快的叫声更是不绝于耳。到了秋天,树木的叶子变黄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花圃里的菊花盛开了,那些五颜六色的花朵,特别引人注目。花笑,赏花的人也在笑,湖水里的倒影都在笑了。就是在寒冷的冬天,它也有自己的独有的风采,夜幕降临的时候,西湖公园就变成了灯的海洋,五光十色的彩灯,形态各异、光彩夺目,热情欢迎着来自五洲四海的游客。苏轼笔下的杭州西湖“淡妆浓抹总相宜”,惠州西湖却也独有一份令人舒心的优美与雅致,欢迎您来美丽的惠州,一睹惠州西湖的风采。1200字以上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