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征服了我
徜徉在古代文学的殿堂,诵读着你的佳作。你的过去,你的背后,你鲜为人知的一面,你“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态度,深深地征服了我。
我走进你的世界,欣赏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的心境。你的家——“桃花源”中五柳后的小居,在一片与世无争的静谧的土地上,在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间。这一方净土,山也清秀,水也清秀;人皆安详,心皆安详,你右手执卷,左手牵壶,来往于这片山水田园间。
你是护菊的使者,是花中的隐士,你如此爱菊,大概是与菊不与世俗争艳吧!“秋菊有佳色,浥路掇其英”。千千的色彩,淡淡的幽香透露出你那高洁的品质。
读你的诗,嗅出酒香,酒给你那伤痛的心灵以抚慰,酒让你在忧愤中强作“欢笑”,酒掩饰了你对恶势力的猛烈抨击。以“饮酒”来“咏怀”,在酒中寄情,醉酒之后诗兴大发,描绘人生,书写感慨。你在酒中忘怀得失,沉思生与死,以醉酒来忘怀烦恼,尽情享受人生,热爱那饱经风雨的生命。
你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的你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你: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你听后长长的叹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向这些人献殷勤。”于是你耸耸肩,抖落了身上所有的光环,一身轻松,走向田园间。从此,官场上少了一个歌功颂德的县令,历史上产生了一个空前绝后的田园诗人。你注定是山水的,是田野的,是春花秋月的。
你是山水中的一只鹤,羽翼雪然,纤尘不染,拍着翅膀,在山水间,盘旋飞舞,寄情高雅,毫无世俗之心,毫无鄙陋之态。
你是雪中的一枝梅花,迎寒摇曳,临风沁番,在诗词中,骨气凛然,直挺峻峭,从不卑躬屈膝,从不谄媚献好。
你是万顷碧叶间的一朵荷花,雅致清纯,一任自然,虽然孤独,却心灵依旧,不受外界沾染,不受红尘污染。
你,南山下的采菊老人,却似无意的携走了我心间的一瓣菊香,将我深深征服。
陶渊明,我懂你
薄雾笼罩山林,鸟儿在山间啼唱,溪水不停的流淌,隐约间,望到几间草屋伫立在山脚,不远处人群熙熙攘攘,清晨的露珠打在草屋篱笆下菊花纤弱的花瓣上,远远地传来一阵菊花的幽香…··
陶渊明,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有着为民请命,大济苍生之意,可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
,朝廷的黑暗,以及君主的不识英才,使他的仕途之路坎坷艰辛,一身壮志无处施展。虽然如此,他依旧在拼搏奋斗,他相信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定会成功。然而久居官场的他心力交瘁,仍没遇到自己的伯乐。
更让他承受不住的是官官相护,压迫,欺辱百姓的残酷现实,他看透了社会的黑暗,他犹豫,彷徨。
他想通过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官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他也想与黑暗的官场对抗,可官难做,清官更难做,更何况一个芝麻大的小官,想拥护正义,保持清廉,那是难上加难。压迫无辜百姓,欺辱善良人民的,哪一个不有权有势,事情一旦插手,他人就会千方百计的将他逐出此地,而事后涛声依旧。
与其被人赶出,倒不如自己请辞,所以他毅然离开了官场,居住在人群嘈杂的地方,虽不如官场昏暗,而也会有些不公之事,他保持着内心的高洁,不沾染世俗之气,春至播种,秋至收割,时而体味高山的气势磅礴,时而享受驻足于田园小路的静谧安宁。
久坐园中,闻菊饮酒,回味人生种种,体味自然之道。菊花带着悠然的清香,酒味里品出人生的沉重,目光落在淡雅的菊瓣上,看出的是心灵的悲痛。如果当时他真的为民请命,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可就算他真的能拯救一些百姓,他又能拯救千千万万各人民,能拯救天下苍生吗?想到这里,他不禁有一丝惆怅,捧起一束菊,清新自然而又不失高洁庄重,他追求着菊花的那份精神,永葆那颗纯真的高洁的心灵
,与世无争。
他不需要富丽堂皇的豪宅,一间简陋的草屋,足以让他倍感温馨。
他不需要众人的夸赞,一个安静祥和的地方,足以让他舒适生活。
他更不要在追名逐利的社会中打拼
,只向往美好,和平,自由,快乐。
清香菊一枝,酣酒赋诗
,以乐其志,舟摇轻飏,风飘吹衣,简单生活,平淡朴实,安逸宁静,怡然自乐。
走进陶渊明
,去感受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高洁心灵,去体味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逸中的隐痛,去了解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艰辛劳动,去品读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田园生活向往,去领会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坚贞的节操,去寻找桃花源的美丽祥和。
走进陶渊明,共赏菊,共饮酒,领略在田园中悠然的心境。
雾渐去,菊香仍缭绕在身边,草屋的寂静更显人世的喧嚣,回望高山丛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身影……
相关推荐
-
陶渊明话说在东晋,有一奇人叫陶渊明,人们都认为他是一名隐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我却不这麽认为。。主要依据就是这篇《五柳先生传》,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而这篇文章也就是揭露陶渊明真正身份的一篇代表作。我初次读完这篇文章,就意识到一点,这篇文章的作者并不是陶渊明,而是他的学生为揭露他丑陋行为而写的一篇匿名信。由于文章写的是陶渊明,所以后人认为作者就是陶渊明。为什麽说是他的学生,文章第一段有解释“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在古代,先生都是称呼老师用的,所以是他的学生。因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给他留情面没直接写出他就是陶渊明。接下来就写出了他的种种不足。“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主要因为他学历不高,说话怕被别人笑话,所以干脆不说,对于荣华富贵更是不敢妄想。“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虽然他学历不高,但他好学,由于有许多字不认识,所以只读懂大意。(这可能是唯一夸他的地方,毕竟做人不能太绝吗!)而每当真正读动一句话时,就异常高兴,以至忘记吃饭。“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如果有一句话实在不能理解,就借酒消愁了,又由于他经常不理解句子的含义,所以养成了喝酒的毛病,最后把家都喝穷了。“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的邻居知道他爱喝酒,所以很少喝酒,但一喝酒他就闻到了。一喝就没完,还希望喝醉。最后赶紧走,不想让别人追到他管他要钱。“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紧接着,邻居们就把他的住所都拆了,用来抵债。就出现了“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景象,他也就认了。“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就是他的学生在咒他赶紧死。文章最后一段是别人对他的评价,与我的学说不一样,我就不再多说。这就是五柳先生陶渊明。750字 初二 写人
-
陶渊明归隐尘世的一双醉眼请原谅我闯入你的桃花源。我来了,掠过每一间房屋,走过每一寸土地,却独不见你。你悄然隐没,却处处留下痕迹,于是,我闭上眼睛,渴望撞见你。你说:质性自然,本爱山丘。于是你辞职归隐,抛离尘杂,返归自然。他们都说,你在逃避,说你假借本性之名逃离世俗,沉溺于酒醉弥香,世外桃源。可我不信,你不是真的想隐,不是真的想醉。不愿身着淤泥的你,只是将不能实现的夙愿寄于自然。你依着山水,浸着酒意,心存感伤地怀古,貌似神往地展望。时间有太多的不如意,无法改变,无法释怀,你也一直在挣扎着。醉中遗万物,归隐弃浊世,可你放不下许多东西。你所追求的,是半隐半醉的状态。半隐,你可以脱离污浊的世俗,虽贫苦却安乐;半醉,可以夹杂着朦胧去看世界,不清晰却胜似清晰。你曾在入仕与归隐的矛盾中徘徊,回思索该不该何去何从。会对寄予你希望的人而抱歉。然而,你醉了,醉眼看不到很远的地方,也不能顾及全盘,所以,这种迷茫反到叫你领悟了。为什么一定要考虑那么久远?既悟以往之不谏,知来着而追方未晚。你说:托身己得所,千载不相违。于是,你来到了这一片桃花源。或许每个人都会在追求梦想的途中得到什么,失去什么,不关乎别人的事情,更谈不上公平与否,这只是我们生活中的自然规律罢了。此时,这些你想到了。于是你不望娥眉,不羡飞鹤。彼时,还剩下的些须酒意尽消于风中了,你觉得从未有过的轻松,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自酌自乐,反得易安。天下之大,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我们是不能接受的。我们只是平凡之人,没有必要刨根问底,没有必要揽过所有的是非。你把所有沉重的痛楚和难掩的喜悦统统交付于自然,美酒。换取一分静谧,只图个云淡风清。换取一双醉眼,只图个洒脱自得……归园田居,不是自甘堕落,不是得过且过,而是堂而皇之地闯入剪不断理还乱的迷局,一把抓回自己那颗纯质的心,守侯。 一双醉眼,望穿尘世浮华;一颗醉心,感受那源于自然的纯、静、美。我懂了,你的隐居,你的醉眼。我走了,离开这世外桃源,离开了你。鼻间留有酒香,心中存着叹息。哪次我再次到来,必将带一双醉眼与你对望,就如同此刻,在悠扬的诵和声中,我回眸,淡淡的微笑的味道,这微笑,路过那风,路过那水,路过这人间。800字 初二 散文
-
致陶渊明陶渊明先生你好《桃花源记》让我认识了你,让我知道了你内心的所向往;《归园田居》让我了解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及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说明他是一位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陶渊明带给我的都是积极的影响,给我的感觉总是那么的正直和清高,他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应该人人皆有耳闻,这也充分地体现了他自身所有的美好品质。然而,我又觉得他的一生是那么的不如人愿,因为“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于是便有了“遂见用小邑”,做官并非是他自己的心愿,但是,由于这些外界因素的所驱使,他是别无选择。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果让我们去做自己所不想做的事,那种心情该是多么的难过。陶渊明在归隐田居后写了许多以山水田园为题的题材的诗作,他应该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写的每一首诗或词,语言都让人感到很质朴、简练。陶渊明,他的一生不知该用怎样的词去描述,或悲或喜吧,这只有他本人所能领悟到的,但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留给后人的一批又一批的财富——文学。他的成功和喜悦让我们一同陪他分享;他的失败和悲伤让我们一同陪他承担;至于他的一生中的遗憾,就让后人来弥补他吧!“ 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我想:陶渊明也在其中吧!您的读者:李红宇2015年4月5号500字 初二
-
最爱陶渊明陶渊明令我最爱之处可能最初是因为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品质吧,那种洁身自好的精神,在这当下,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如此这般。人们被金钱、权利、地位冲昏了头脑,蒙蔽了双眼,沉醉在欲望的世界中无法自拔,很少人能你陶渊明一样“性本爱丘山”,而且随民所欲,任心去信。有着对于人生的超然态度,追求自由,崇尚独立的心态也让我为之敬佩。陶渊明爱自然,顺乎自然,也爱自已,他不愿违心地去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强求为难自已的本心,也不会去折磨自已的心灵。我想,这样最好。他就像一颗种子,洗心则净,活在繁花绿叶当中,逍遥自在。世俗的乌烟瘴气丝毫不影响他是明志,名利其实不足为道,在他眼中,可能早已卑微到尘埃里去了,因为只有心灵的纯净才是最真实美好的,才是人们值得去追求的。白白一遭落入人世间,难道就是仅仅只为了名与利吗?有时想想真的不必要。真、善、美这些事物才会在凡世留下芬芳,铺洒温暖。想做的一些事趁着光阴还早,快点行动;想说的话对着自已最爱的人,早些出口。不要让外界的纷扰,诱惑扰乱你的心,你的内心深处最想成为怎样的人,那就怎么去做。哪怕会使你倾家荡产,在我看来,不足为过,起码你做过了,不再留有遗憾。不要顾及太多,不要再给自已找任何无关紧要的借口。做一个精神上的贵族吧!大胆地追求自已想要的,不需要原则、规定、框架,一颗真挚的心,足矣。一个人可以汲汲而生,但不能汲汲而终。哪怕你不能给后人留下些什么,总要活出自已的精彩,享受这一过程,那,人生其实也就圆满了。我们做的我这多,为了什么,不就是让自已开心,获得一份真实的感受吗?这样的淡泊坦然,以欣赏的态度,一一平淡看过,走过。既然来了,那就做好个自己想做的人,做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太多人已经被名利折磨成精神上的傀儡,肉体还在,却仿佛没了灵魂,任金钱左右,浑然成了拜金一族。归隐田园的陶渊明,找到自己想要的升华,笔下的真性情令我动容。即使家境贫寒,也决意不再答应做官。虽然,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不向往大自然,没有人不热爱朴素的生活。然,这些,只有陶渊明做绝了。也许是天性所致吧,他的生活习性本身就是他最宝贵的财富,他的飘逸洒脱,在今天,也仍能从他的文字中体味一种隐逸之美。900字 初二
-
南山隐士——陶渊明你本是拥有荣华富贵的一代才子,然而你看到百姓的痛苦、官场的腐朽后,你明白自己已无力改变现实社会的污浊,于是心中的那股想法涌上脑海——做一位行者,不论尘世的喧嚣,做自己。着一身布衣,穿一双芒鞋,飘然而去,与山间幸福相伴,赠给世人一个坚定的背影。陶渊明在南山下隐居了两年左右,日子虽苦,穿着打了补丁的粗布短衣,吃不好也住不好,“但使愿无违,此中有真意”,都是出自这位本应享受富贵,但如今贫苦的人士之口。陶渊明素来淡泊名利,不追求繁华的社会,与世格格不入,甚有隐士风范。自得其乐,爱好读书,又不像世人一样深究,不像世人一样为了名利考官而学习,陶渊明为精神快乐,直率、豪放。爱好喝酒,而且一喝就喝个尽兴,期望不醉不归。陶渊明,性格有时候也比较安静,少说话,凸显出他的守志不阿。吃,爱喝酒,但不能常常喝,因为家中贫困。所以经常到亲戚朋友家喝酒,家里盛饭的盆子,舀水的盆子经常是空的。穿,打了补丁的粗布衣,没有金丝银缕的大衣,在寒冷的冬天无棉抵抗低温的恶袭。住,四周空荡荡的没有任何装饰品,不能遮风蔽日。南山月下的那轮明月,照亮了世人的迷茫,不为权利而读书,不为利益而拼搏,不为官名而生活。正是这轮明月,为世人迎来初升的朝光。陶渊明,隐姓埋名生活在小山间里,就是为了能过上安静、悠闲的生活,抛开官场上的压迫、剥削,不是金钱为命,只为自己而活,一生安贫乐道。浙江杭州余杭区余杭树兰实验学校初二十班初二:马佳卉500字 初二 写人
-
陶渊明说到五柳,可不是五棵柳树,但他却有了柳树一屡清风吹过,潇潇洒洒的飘逸。他,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因为刚读过有关他的自传《五柳先生》,只是为欣赏一下他的洒脱,而用浊笔写写自己的感受。“因门前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多么随意,又不失内涵,丝毫不比后来者“青莲”“六一”逊色。足以见随意之中的意韵,足以见先生的洒脱与智慧。”先生有三好,好读书,性嗜酒,好写文章,虽不是斗酒诗百篇,且也不为读书而读书,名声而作文。先生好读书,却不求一字一句的见解,只求领会文中精妙。这意境可比只为“汲汲于富贵”的寒窗十年的“芊芊学子”们高了不知多少,仿佛是已于凡尘决断的神仙一般,只求其中精华,观天下之大道。只份气质,就是柳树的潇洒,人笑柳树柔弱,风已经将它击垮,我却不然,柳絮飘散在风中的英姿,多么的飘逸,这是在尘世这风中唯能如此洒脱的了。先生性嗜酒,却因“家贫不能常得”,他们发难了,贫困都买不起酒了,还需亲旧伸以酒,哪是大家风范。贫穷,并不代表心灵不高尚,性格不洒脱,若只是“戚戚于贫贱”,那自然是不贫穷咯?先生曾不吝情去留,虽好酒,但并不因为酒而失去了他的飘逸!做文章自娱,却不是为了得到功名利禄,环堵萧然,箪瓢屡空,也都晏如也,如同柳树迎着大风飞舞,却不能让风吹破丝毫。五柳,五柳,飘逸洒脱尽显其中,淡泊名利,安然自若,五柳先生似乎将柳树的品格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不为富贵贫贱,只为飘逸洒脱,乐哉,乐哉。600字 初三 写人
-
陶渊明他是个喜欢天然的的人,他是个可以大胆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人,他是个就算是在残破简陋的草庐里也能饮酒赋诗自得其乐的人。东晋,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十分遥远的年代。在东晋,名人屈指可数,估计我们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陶渊明吧,因为他的守志不阿?因为他的独立率真?因为他的任放中和?还是因为他不为五斗米而向他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小人行拜?可能都有一些吧,所以我们敬佩着他,而最印象深刻的人也就是他。他不喜欢官场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而向往的是平静,恬淡,舒适的田园生活,其实从他的诗中就能读出这种情感,比如《饮酒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句是的大意是这样的: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可能这“鸟儿”写的就是他吧,从喧嚣,人心险恶的官场,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当然,这也是我的见解,可能“五柳先生”还有别的用意……陶渊明从来就是为自己而写,这在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因为隐居才可能这样,以此来舒展自己。读别人文章的时候,总觉得有一道门槛客客气气地把人挡在外面,而读陶渊明的,却就像在叩问自己的心灵,使得心灵深处无法表达的部分得以舒缓。正是这种心灵的共鸣,才让这千百年来无数的士大夫这么推崇陶渊明。陶渊明的文章就像是冷雨的街头永远温馨的客栈,暴雨狂风大海上的安宁港湾。在陶渊明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以及那早已消散的品格。可是这样的人现在却越来越少,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悲哀。600字 初中 写人
-
陶渊明附件二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桃花源记》的衔接与连贯的探讨课程名称篇章语言学姓名冉崇鑫学号2017100828专业文艺学年级2017级院、所文学院年月日2018年7月6号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指标评价内容评价等级(分值)得分ABCD选题选题是否新颖;是否有意义;是否与本门课程相关。20-1615-1110-65-0论证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密;结构是否严谨;研究方法是否得当;论证是否充分。20-1615-1110-65-0文献文献资料是否翔实;是否具有代表性。20-1615-1110-65-0规范文字表达是否准确、流畅;体例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学术道德规范。20-1615-1110-65-0能力是否运用了本门课程的有关理论知识;是否体现了科学研究能力。20-1615-1110-65-0评阅教师签名:年月日总分: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桃花源记》的衔接与连贯的探讨摘要:《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本文运用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与连贯理论,并结合我国当前对篇章语言学的研究理论,对《桃花源记》的衔接与连贯进行解读和揭示。通过对文本进行语篇分析,可以帮助读者理解透彻文本内容,还可以改善教学方法等。关键词:衔接《桃花源记》连贯韩礼德和哈桑认为,衔接是篇章内句子里的某些词或语法特征,是语篇存在的重要条件。衔接是贯穿语篇的语义链条,是构成语篇中话语组织的纽带,是保证篇章连贯性的重要因素。以下是对《桃花源记》中的衔接与连贯及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这一主题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分析。一、《桃花源记》中的衔接韩礼德和哈桑在所著的《英语的衔接》一书中把衔接分为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类。在《桃花源记》中,以上五类均有所涉及,但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一些手段的使用远没有在英语中频繁,也不与英语中的完全一致。这是因为,英语是形合语言,篇章中句子的组织十分严密,词和句子的连接要通过明显的衔接纽带实现。而在汉语中,词语和句子的组织就相对松散的多,在某种程度上,汉语甚至可以忽略这种形式上的纽带。(一)《桃花源记》中的指称韩礼德和哈桑将语篇衔接中的指称分为人称指称、指示指称和对比指称。《桃花源记》中几乎没有用到人称指称。文章多次提到渔人和桃花源人的言行,如“(渔人)便舍船,(渔人)从口入”,“(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等,都略去了主语。这也是因为汉语是突出主题的语言,在很多情况下往往省去不言自明的部分。只有少数“武陵人”“渔人”“村人”等几处称谓出现。关于指示指称,有如下几处:“村中闻有此人”的“此”指武陵渔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此”指桃花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中的“此”指渔人;“此中人语云”中的“此”指的是在桃花源生活的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中的“此”指的是渔人对太守说的桃花源的景象。对比指称如“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中“极狭”与“开朗”相对,一方面说明渔人穿过狭窄的洞口后对突然呈现在眼前的桃花源美景的惊喜之情,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桃花源存在的隐秘性;“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中“寻向所志”与“寻志未果”也做了对比。(二)《桃花源记》中的省略如前所述,由于汉语重意合,突出主题,为了语言简洁,常常省去一些不言自明的部分。这一点在《桃花源记》中表现的十分突出。例如“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渔人)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渔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等几句都省略了主语。“(村人)见渔人,(村人)乃大惊,(村人)问所从来”几句都省略了主语,这是因为这几句都是围绕“村人”见到渔人这个外人时的反应,无需每句都重提一遍,避免冗赘啰嗦。再如“(渔人)既出,(渔人)得其船,(渔人)便扶向路,(渔人)处处志之。(渔人)及郡下,诣太守,(渔人)说如此”等都运用了省略。(三)《桃花源记》中的连接连接是指用连词、副词或词组把两个命题联系起来的手段,可以用来表示两个小句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从结构上说,英语连接分为并列连接和从属连接两大类。因为汉语不存在主从句的概念,因此不需要使用关系词和连接词,只要逻辑清楚,意思连贯,句子就是紧密联系的。汉语篇章中具有连接作用的成分通常有五种:连词、部分副词,时间词,连续的处所词,顺序词,还有一些超词成分例如:“再补充一点”“顺便提一下……”等等。目前为止,有关汉语篇章衔接方式的整体研究,尚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关于连接,通常根据连接成分所体现的语义关系分为四大类,即并列、因果、逆转、顺序等。因此《桃花源记》中的连接是把结构上并列的成分用具有逻辑语义的连词连接起来。如“太守及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及“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两句中的“遂”,表示承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无论”,表示递进。(四)《桃花源记》中的词汇衔接词汇衔接指的是词汇的选用在语篇中所起的关联作用,即在篇章中,语义上有密切联系的两个或几个词语在上下文中接连出现,使得篇章中的各部分在意义上具有连续性。韩礼德和哈桑曾经把英语中的词汇衔接方式归纳为两个大的种类:“复现关系”和“同现关系”。在汉语篇章中常见词汇衔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同一语词的重复、同义/近义词语的同现、反义词语的同现、上/下义词语的同现、整体/局部关系词语的同现、集合关系词语的同现、因果关系词语的同现、专指/泛指词语的同现、联想关系词语的同现等。在《桃花源记》中,词汇衔接比比皆是。在文章开篇部分就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等词语来形容桃花林作为铺垫,然后引出桃花源这么一个质朴又自然化的世界。在“……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中,作者重复使用“林”和“山”字,将段落和句子连接起来,此句用了词汇衔接的手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与“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秦时乱”和“此绝境”对比说明了桃花源环境的优美,没有饥荒,没有战乱,是一个理想的生活之地。再有就是,从一开始“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到进入桃花源看见各色景物至最后“既出”——“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都表现了令人神往的桃花源的神秘和虚无缥缈。因此更突出了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二、《桃花源记》中的语篇连贯《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以及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部分写渔人再寻桃花源未果,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三大部分通过语义衔接达到一气呵成、语篇连贯的目的。如从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的过渡:“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然后看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中安适愉快生活环境。第二部分到第三部分的过渡,“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承接上文内容又展开下一部分的叙述“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品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三、小结作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桃花源记》有着极高的艺术魅力。从本文对其中衔接与连贯的手段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的分析发现,《桃花源记》之所以能成为千古绝唱的名篇,令人常读常新,与作者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方面的精深造诣有很大关系。《桃花源记》中大量运用其中提到戒除“淫巧荡心”,要求在漆器的制作中避免过于偏重装饰追求华丽,而失去了实用性,纹饰要保持和谐统一,避免过于繁杂而破坏了器物整体的简约实用之美。“巧趣不贯”要求工匠需要注重作品的整体性、连贯性,而“文采不适”则是要求纹饰与色彩的适度。一件漆器若是不注重纹饰与色彩的适度,就会失去整体的和谐感,因此纹饰与色彩要相宜适度,保持其整体性,这正是体现了一种至简朴素的设计风格。“贯”和“适”,正是艺术作品最为重要的形式法则。参考文献韩礼德哈桑2001《英语的衔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胡壮麟1994《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郑贵友2002《汉语篇章语言学》,外文出版社。贺云霞田玲2013《解读白居易〈长恨歌〉的衔接与连贯》,《英语广场(学术研究)》第2期。姚尧2008《功能语法关照下的〈桃花源记〉汉英语篇对比分析》,《外语艺术教育研究》第4期。徐漪平2009《〈桃花源记〉的语言特色》,《文学教育(下)》第9期。1200字以上 叙事
-
陶渊明我站在那南山下,看那残阳染红的半片天地,我在看,看那漫天的云卷云舒;看那夕阳的无限美好;看那飞鸟的双宿双栖。鼻翼间围绕着淡淡酒香,朦胧的月色下,我看见了满布青苔的青石板,歪斜的篱笆,一丝亮光在破旧的草庐显现,穿过那盈盈月光下拥簇的菊花,推开“吱呀吱呀”的门。呀!这是陶渊明的世界。我看见你对酒当歌,笑得潇洒自在,我看见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我知道你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在那尔虞我诈,追名逐利的官场里生活,你鄙弃官场隐于茫茫人海中。你那高洁纯粹的身影深深的镌刻在了我的心中。我欲问君,可曾悔过?君不答,却意已明。想必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想起你虚构的那个世界——桃花源。阵阵歌声仿佛天籁,老人小孩欢乐无忧的画面在眼前浮现。多么惬意!多么自由!那令人向往的世界如同水中月,镜中花,可触不可得。你怀着一颗纯洁真挚的心,在那黑暗动乱的时代,追求着自己的理想,着实让人羡慕不已。天边渐渐泛白。草庐结了点点白霜。在看那屋外,已是芳香盈盈,开满了高洁而又淳朴的秋菊,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的眼倒影着这山光水色,微风拂过,吹起你满头白发,搅乱了一窝淡黄。这一刻你与自然融为一体。你的一生追求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乐趣,你开创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我在你的诗里仿佛看见了那鸟语花香,春暖花开的一幕。读到你的诗,再焦躁的心,都会被渐渐抚平。你从我的世界里走过,每当我焦躁不安总会想起你的身影,那颗在淤泥中打滚的心,就会被慢慢洗净,取而代之的是平静与积极。是你让我变了,变得积极向上,我开始过好每一天。我开始执着勇敢的去追求我的梦,因为你,我相信,我的梦想不仅仅是梦和想。陶渊明你是我心中的净土,是那梦中的淡淡花香。陶渊明你隐了身,只是不想汲汲于富贵,只是不想为五斗米折腰,只是不想满身铜臭而保持文人应有的清高。退一步海阔天空,你的退,退成了隐逸之先宗,开创了中国隐逸文化的流派。你的菊花香不仅在我心里,还在中国文化的长河里。800字 高中 写人
-
陶渊明在陶渊明的引领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题记那些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像褪了色的电影。荒草被时间无情地焚烧而过,只剩下照片里清涩而纯真的女孩。一切俱变,惟一不变的,是陶渊明的千古名句和我如同他一样干净透明的心境。我一直生活在陶渊明的引领下。五岁。有了浅淡的记忆和不完善的意识。爸爸捧着书本教我背唐诗宋词,他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也跟着念,也许下意识里存在和陶渊明一样的快乐与悠闲,我很快学会了这首诗,出于小孩子的炫耀心理,我逢人便背。不标准的发音引得众人欢笑和称赞,我就更喜欢这两句诗了。十岁。年岁的跨度和知识的引领。再次翻阅小时候的书时充满欣喜,随手一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闯入我的视线,两句诗触碰了内心最温暖潮湿的地方,拉着爸爸讲述诗句含义,爸爸说着说着便忆起老家,心情无比激动,他说:“老家也有这么美的地方,一望无际的稻田,清澈见底的水塘,连绵不绝的山和感动惟美的夕阳,没有勾心斗角和社会烦琐,快乐得很。”以时差为横轴,发展为纵线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我身在其中却不知道身在何处,迷茫晕开一片,只知道那一定很美。十五岁。独特的思想和个性的见解。课本上正式出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老师提问:“你读懂了什么?”我举手,把十岁的记忆连着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老师笑逐颜开,表扬了我,我格外兴奋……十六岁。现在。记得十五岁时,我好像是说:“陶渊明远离尘嚣,内心不是空旷的荒芜,是满载的纯净,没有繁杂的思想,只有单纯美好的小幸福。我也要像他一样,做简单真实的自己,抛掉所有污秽的杂念,享受单纯的美好,用真诚而挚意的新对待每一个人。”是的.,做单纯、美好、简单、透明的自己,好孩子不说谎话。我在陶渊明的引领下,渐渐长大。一千年以后。一个小女孩跟着她的爸爸在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一种干净透明的心境正在轮回。?750字 初一 写人
-
关于陶渊明陶渊明的飘淡,即使到了今天,也仍能从几页文字中读出,一种隐逸之美。他就是隐士,在残破简陋的草庐里也能饮酒赋诗自得其乐的人。很难想象,在一个无米无炊的境地怎么才能活得如此自在。没有大悲大怨,反而还透出几分乐的味道。也许这正是陶渊明之所以为陶渊明的原因吧!东晋,一个遥远且陌生的年代,从容不迫地走出了中国文化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物,陶渊明首当其冲。《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无不是脍炙人口的佳文,而每一篇的内容虽不一样,但作者对美好的向往却始终如一。正因为这种追求,他才毫不犹豫地辞官隐居。后来的中国文人仕途失意时首先想到的便是陶渊明,苏东坡也曾说过“渊明吾师也”是否也是因此?恐怕更多程度上还是他的文章吧!陶渊明从来就是为自己而写,这在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因为隐居才可能这样,以此来舒展自己。读别人文章的时候,总觉得有一道门槛客客气气地把人挡在外面,而读陶渊明的,却就像在叩问自己的心灵,使得心灵深处无法表达的部分得以舒缓。正是这种心灵的共鸣,才让这千百年来无数的士大夫这么推崇陶渊明。陶渊明的文章就像是冷雨的街头永远温馨的客栈,暴雨狂风大海上的安宁港湾。可以这样说,整部中国历史上像陶渊明这样的,仅此一人。上古隐士的残文断章古怪而深奥,竹林七贤又有一股反叛的情绪。论隐士之文,陶渊明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当然,在西方还是找得出相似的,在千年后的美国,梭罗独自来到了瓦尔登湖旁住下,像极了当年的陶渊明。而他的《瓦尔登湖》也与陶渊明的意向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陶渊明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以及那早已消散的品格。可是这样的人现在却越来越少,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悲哀。当看着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是否听到了一个高亢嘹亮的声音在舒啸?“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700字 高一 记叙文
-
陶渊明作文【】陶渊明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2、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3、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4、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700字 初三 叙事
-
给陶渊明先生一封信亲爱的陶渊明:你好,我想我应该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来自现代我叫谭欢欢。关于你我想对你说的太多。初次接触你是因为你的“桃花源记",那篇文章意境协调特别美,有种令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是阿,我在感叹,那种大同社会是多么难实现。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世外桃源那般与世隔绝、神秘莫测的韵味。很喜欢那篇文章给人一种似品茶般的那每份期待,百读不厌,每次读后,总是思路已经在脑海中萦绕很久很久……我爱读你的田园诗集,实在的原因可不是那精妙绝伦的诗体文采,而是每首诗都散发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爱你的诗集可这并不意味着爱上你。你出生在一个不太平年间,但你却整日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桃花源记“是很美,但是那毕竟不是现实,与你所处之境却是水火不容,你在幻想,你在呼吁,你在逃离。可这是没有用的现实与幻想总是对立的,既然生在乱世,就应该去坦然面对,不应该整日有退隐深山老林的想法。你的诗集大多以自己为主,可是你的家人呢?因为你的避世,所以抛下一切,包括你的家人。你自己逍遥快活,所谓你的“安贫乐道”留下你的家人们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孤军奋战,正是因为情势艰难你才要退隐,你不觉得你这样很像逃兵吗?我不禁脑海浮起一段画面:“你的家人们在外孤苦奋战,你在他们身边说出你的幻想还劝他们理解你。”那画面着实是令人可笑。那你的生身父母呢,幸苦养大的孩子因为生性爱幻想太天真,要抛下他们去追求自己所希望的"田园生活“。你是自私的,凡事都想到自己,为自己的天真幻想去傻傻追求。你是懦弱的,遇到麻烦就想逃避,整日去幻想那些不可能会实现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我跟你很像,我是个懦弱的女孩,遇到事情不敢去面对然后总是幻想一些明明知道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是通过看到你的文章,我决定了:我要放开对自己的那份束缚。这也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吧,也许站在一个路过人的立场下,看别人所经历的比任何时候都要清楚。让我们一起放开束缚,做最坚强的自己吧!初二:谭欢欢欧耶700字 初二 书信
-
征服风雨兼程的人生,一路上磕磕绊绊,坎坎坷坷,注定荆棘丛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人生亦是一场战争,烽火狼烟,金戈铁马。只能拼命征服苦厄。人生在世不称意。那年盛夏,夏意正浓。在理科中的失意和粗心,让我在这条路上更加苟延残喘,每次走出教室,连阳光都变得枯烦燥热。明朝散发弄扁舟。为了给自己散心,我坐了两个小时的车来到姥姥家。到姥姥家时,天已经暗了。几只青蛙在池塘里呱叫,时不时从树枝上传来几声蝉鸣。我愣在门口,抬头望着天空,几颗星星装饰着黑绸般的夜空,一弯残月依偎在它的怀中,一阵冷风刮过我的背脊,禁不住颤了颤。我提着行李走上那布满青苔的台阶,久历风雨的老门有些摇摇欲坠。我敲了几声门,姥姥闻声而来,浑浊的眼眸因我的出现豁然开朗。我抱住姥姥,千言万语,突然咽在喉咙里,说不出一句话。白天,巷子里传出叫卖声,几个小孩儿跑来跑去,我仿佛闻到了姥姥做的饭菜味,忍不住往家里走去。厨房里传来姥姥字正腔圆的京剧声,我又感觉回到了从前。那时候姥爷还在,姥姥还不是一个人。吃饭时,姥姥总是往我碗里夹菜。我上学以后,就很少见到姥姥。此刻,吃着菜,泪水终于忍不住往下落。姥姥这一刻竟什么都没有说,只是用她枯枝般的手把我拉到怀里。过了一会儿,姥姥见我只是小声抽泣,说道:“孩子啊,姥姥知道你心里头难受,姥姥也知道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让你喘不过气来。你看姥姥一个人不也走过来了吗?别说你苦,众生皆苦啊!人生需要拼命去征服,去拼搏啊!”我静静地凝视着姥姥,岁月在她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姥爷的逝去更是给他迎头痛击。姥姥却默默征服这些人生的苦难,一言不发地收拾过往生活留下的残局和琐事。相比之下,我这点事更是微不足道。纵使前方苦厄纵横,也应像姥姥一样顽强,未来还有许多精彩的旅程,等待着我去征服。700字 初三
-
征服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忿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的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余秋雨《废墟》什么是征服呢?提起圆明园,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愤慨,悲伤和“中华之崛起”的话语。伴随这些话语的,是圆明园门票数不足颐和园十分之一的情况。仅凭这些也是无法怪罪于他们的。毕竟北京六百年的古都,故宫,长城,颐和园,无数从繁华中走出的见证人已经足够吸引人们的眼球了,而圆明园只有成堆的烂石头。人们习惯于把全身心投入到繁华中,过去是为了追求尚温的残梦,现在是为了让梦境与现实更加混淆。有时我想,假如没有火,没有联军,没有洗劫,洛阳湖还可以在万寿山下无声地荡漾,大水法还可以只是西洋楼前的一根立柱,会怎样呢?也许就没有了洋务运动,没有了甲午海战,没有了辛亥革命,没有了满洲事变,也许中国近代所有的灾难和苦痛都会随之隐去,也许中国会一直繁华下去,也许中国真的会达到老庄孔孟眼中的圣贤之道,也许永远都不会有一声炸雷将我们惊醒,打碎这无休止的梦……那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征服了历史。”那时,圆明园的售票数会比现在多得多。只是,这些都不会存在。因为那只是天地之始,混沌之初的景象,是会被历史所抛弃的。历史,是在血与火中凝练出来的。在天堂与地狱中,不存在历史。它只会出现在被火烧得一干二净的圆明园里。在不分善与恶,冲突与和平的世界中,它不存在进步,自然也没有历史。所谓的大同世界,只是世界末日的一种表象。永远也没有人能够征服或改变历史。它永远也不会比我们超前,就像贯彻着黑暗的未知。我们所谓的征服,只是与另外的自己的一场战斗,一场决定着当下的战斗。我们要感谢被烧得一干二净的圆明园,它让我们懂得什么叫做征服,什么叫做当下,什么叫做历史。只是,还有着更多的人,在试图拼好前夜破碎的残梦。他们亲眼看着自己,从一片废墟中爬出,再走进另一片废墟。700字 初二 散文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