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姑350字

小姑姑

350字 四年级 记叙文

我有一个刚满3岁的小姑姑,是我的远方亲戚。说实话,我不愿叫她小姑姑,可奶奶说:“不行,人家辈儿大。”

给小姑姑过3岁生日那天才有趣呢,小姑姑吹蜡烛怎么也吹不灭,后来,她站到了凳子上,“噗——”蜡烛是吹灭了,可小姑姑一使劲儿,身子一下子扑在桌子上,嘴巴也就长满了奶油“胡须”,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开始分蛋糕了,小姑姑可火方了,切了好大好大的一大块送给我说:“姐姐,你吃。”大家看着她那还没擦干净的嘴巴,又笑起来,她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不过,小姑姑挺爱哭的。有一次,她非要和我们一起玩“跳房子”不可,我们嫌她碍手碍脚的,不带她玩。她不高兴了,就撅起了小嘴。看我们仍然不理她,她就又小嘴一咧“哇哇”地哭了起来。我用手堵住耳朵,逗她,“哎呀,哭声‘震耳欲聋’!”她听了,似懂非懂地眨巴着眼睛,说:“带我吗?”“带你行了吧,我的小姑姑!”我无可奈何地说。她听了,“咯咯”地笑起来,脸蛋上还挂着亮晶晶的泪珠儿呢。

你看,我的小姑姑逗人爱吗?

小姑姑学撑船

1200字 初二 记叙文

小姑姑读大一,牛仔裤,网眼衫,耳朵上挂着iPhone,新潮得不得了。过年回家,碰到乡里“闹灯”(也就是玩龙灯),小姑姑因为形象好、气质佳,被乡亲们一致推举为给“采莲船”撑船。

开始的时候,小姑姑心里不大乐意,嘴巴有点翘。听她的意思是,时尚女性去做这件事太不合适了。可奶奶心里是乐开了花:这撑船的角,不是谁都可以胜任的!大家既然推选了小姑姑,这是全家人的荣耀。她再三告诫小姑姑:“切不可装模作样,以免得罪了神灵。”

二娘娘被专程请到堂屋,专门教小姑姑撑船。道具很简单:一条红绸子扎腰间,不过现在不用扎,那是正式表演时的行头;一根撑篙手中拿,一时半会,也找不到一根合适的,小叔叔说:“得了,就拿撑衣竿代替吧。”

要过年了,一大家子人也没有啥事做,都围在堂屋里,看二娘娘教小姑姑撑采莲船。

二姑姑学过几天的舞蹈,身子也灵活,可这会子用不上了。拿着撑衣竿在二娘娘身后比划,一会东,一会西……二娘娘做得如风摆荷花,怎么同样的动作小姑姑做出来就是让人难以接受?二娘娘倒是耐心,不焦也不躁,一边做一边讲解:“手拿在撑竿的两头,不要拿死了,左边来,收右手;右边来,收左手……”小姑姑毕竟是读书人,脑子活,慢慢地,这手上的活也有模有样了。不过,二娘娘却丝毫没有表扬她的意思。

“撑采莲船,功夫在脚下。”二娘娘一板一眼教导小姑姑,“脚下的功夫到了,动作自然美了。”小姑姑大概是觉得有点意思,少有地“虚心”接受了。“左边来蹬左膝,右边来蹬右膝。”二娘娘前边做,小姑姑后边学。“蹬得下一些、轻一些,脚下得轻、下得密才好看!”生生花了一个下午,末了,二娘娘最后给小姑姑留了一大堆作业:反复练习五百次。小姑姑当时瞪了瞪眼睛,没敢作声,因为奶奶盯着她的。

自从小姑姑得了撑采莲船的美差后,就成为大家羡慕的人,出门便有人跟她打招呼,一开口说话便有人夸:“这姑娘水灵”、“这姑娘伶俐”,最差也是“这姑娘漂亮”,这让小姑姑多少找回些感觉!

两天后,二娘娘来“验收”,小姑姑头一回当众表演。撑篙在小姑姑的手中忽起忽落,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放忽收,终了,二娘娘的评价是两个字——“还好”。不过不算成功,接下来是动真格的,跟着锣鼓班子走,按二娘娘的意思,跟着锣鼓班子走好了,才能算是“毕业”。“咚咚锵,咚咚锵……”锣鼓一起,聪明伶俐的小姑姑便乱了鼓点子,不知怎么好。不好意思地望着二娘娘,二娘娘没有责怪的意思,只是说:“叫你练五百遍,你肯定没有练够数。”小姑姑头一回,脸红到了耳根,怪不好意思地说道:“我下决心好好练,到时候再叫二娘娘来‘验收’。”二娘娘笑笑说:“再不好好练,光光彩彩的事就变成丢人现眼的事了。我不验收,你自己用心吧!”

奶奶在一旁,早就盛好一碗满满的鸡肉汤,那是给二娘娘的。乡里人讲究“贵人不可贱用”,但也不兴给报酬。帮了人家的忙,人家满不满意,就看有没有满满一碗肉汤。

小姑姑下起真功夫来,全家人跟着高兴,最高兴的人当然是奶奶。小姑姑换掉了牛仔裤、网眼衫,穿上红布褂,俨然一个村姑。早起还压压腿、下下腰,得了空便练将起来,而且口里也像二娘娘那样念念有词:“咚咚锵,咚咚锵……”

初四迎灯,初六出行。出行那天,照旧例,采莲船是要打场子表演的。大小两个湾,全村几百号人都要围过来欣赏。采莲船扎得精巧,坐船的新媳妇长得俊俏,小姑姑身披红袄,腰扎上长的红绸子,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根缠满了红绸的撑船篙,在她手中舞得如行云如流水,博得一阵又阵的喝彩声……

采莲船嘛(哟哟)

纸扎花嘛(呀嗬咳)

特来贵府嘛(呀外哟)

贺新春来(哗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四年级
记叙文
35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