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读后感550字

凡卡读后感

0
0
55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九岁的凡卡·茹科夫出自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笔下。沙皇统治时期,社会制度的黑暗使无数农民破产,被迫流入城市谋生,儿童也一样,凡卡就是一部分儿童的代表。

九岁应该是童真、快乐的时候。在这时凡卡却成了奴隶,吃不饱、睡不好、穿不暖。如果不小心做错了事,就会被打,被虐待,也没有小伙伴,一个人孤零零的。当我读了凡卡给爷爷写的信和里面的回忆时,不禁产生了怜悯之情,信里和回忆里与现实简直是天壤之别。一边是美好的,一边却是让人心痛的。凡卡的童年像一只关在笼中的小鸟——失去了自由,像一只木偶——任人摆布。

我的童年和凡卡的童年相比,就像一个新社会和一个旧社会。我九岁时很快乐,有好吃,好玩的;有许多好朋友的身边,很自由,还能做自己爱做的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也不用愁;我的童年像海边五颜六色的贝壳,缤纷多彩。去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美不胜收的美景;我的童年像一串串音符,连起来能弹出一篇优美的乐曲。童年的我一天到晚咿咿呀呀,有时还一边哼哼自创的曲子一边跳着;我的童年像一篇篇发现日记,每天都能发现不同的东西,在快乐学习、成长。

可我读了《凡卡》才发现,沙皇统治下的不光有农民被虐待,也有许多儿童成了贵族和有钱人家的童工,他们本该拥有的童年的快乐,却成了永远无法实现的愿望。而最渴望的是自由。凡卡告诉了我沙皇的统治是多么黑暗,也告诉了我那时俄罗斯人民是多么向往自由。但最重要的是,凡卡告诉我——要珍惜美好的现在,别上悲剧重演。

关爱并非营造美丽风景

700字 初一 读后感

关爱并非营造美丽风景

成长中的我们需要关爱,爱使我们懂得这个世界还有真情存在,它使我们更加勇敢、坚定的走向辉煌和完美,但关爱并非为了营造美丽的风景。

从我们咿咿呀呀地学语时起,来自各方面的爱就一涌而来。从我们的幼儿食品,再到我们的学习用品,无不是我们的家人、老师、社会精心挑选的打造的。铺天盖地的温暖和没完没了的辅导,使我们失去了自我,只学会了盲目的附和,如影随形。张扬的个性不见了,温顺的面孔增多了,数十年如一日的问寒嘘暖,使我们无所适从。渐渐地,我们有一天走上社会时才会发觉,过分的关爱所营造的美丽风景是多么苍白无力。人生中,最欣喜看到风雨之后的绚丽彩虹消失了。

直到我们慢慢理解社会时,我们才知道,过分的关爱是溺爱。它能培育出“凌寒独自开”的梅花吗?它能彰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苍劲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是时候该反思这种关爱了。

人生其实如植树一般。种植在荒凉大戈壁滩上的树苗中,过分被呵护、照料的树苗最先被呼啸的大风拔取了稚嫩的根系。陶行知先生说:“走自己的路,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靠天,靠地,靠祖宗,靠父母,不算英雄好汉。”走自己的路,可能要备受艰难的煎熬,但前人已为我们走出了光明大道。孔子困厄于周游列国的大道上,仍讲学布道;司马迁饱受凌辱歧视,仍修史不断;曹雪芹独守茅庐的清贫之中,仍笔耕不辍。他们没有温情脉脉的关爱,伴随他们的只有刀剑风霜严相逼的艰难与险阻,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沉沦,而是愈挫愈奋,尽力在人生大浪中拼搏着。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那道用关爱筑起的美丽风景线,在绚丽夺目之下,我们的少年多了几分骄横和与弱不禁风。网吧里沉溺于游戏虚幻空间的中学生,因工作无着落而轻率结束生命的北大学子。造成这些的难道是关爱不够吗?不,是因为爱已经超出了它的极限范围。

艾青说:“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成长的道路上,红尘有爱,我们才更加充实、进取,只是别让爱沉重而华丽的负担。

初一:四季的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六年级
读后感
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