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处往下看900字

从高处往下看

900字 高一

古人云:“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古人深知我们的日常生活是一个平视的视角,所以踏遍千山,登临况味,去寻找一个俯视生活的视点,仰观宇宙,俯察人生,这是一种从高处向下看,超脱物外的情怀。

从高处下下看,总有超出物外的想象。

曹操东临碣石,俯临广阔天宇,涛涛东海,不禁吟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星辰,天地往来,流光无形,生命有限。古往今来的人们正是认识到生命之短暂,才努力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价值,在相对的存在中,去追求绝对的意义,这种追求生生不息,所以人们登临山水,给与自己一个新的视角,从高处向下看,不仅仅是看山水,更是在那沧海蓝天中找到自己的托身之所,在宇宙无限经纬里,找到人的生命坐标。

从高处往下看,看到的不仅仅是现在,还有过去与未来。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虽是写雅典城邦日常生活,却处处能看出柏拉图是站在哲学的高度上俯视人生。“我们都是在一个黑暗洞穴里的囚徒,把反射在洞穴里的阳光当作无上的真理,殊不知那是假象。”柏拉图不局促于我们的四维空间,俯察人生,怜悯众生认为我们的世界不过是另一个理性世界的假象。站在高处向下看,柏拉图看到了过去与未来,柏拉图洞悉了人生的意义,世界的真相。无论柏拉图所言是否是真理,都为后代哲学家开辟了道路。

从高处往下看,给人洞察社会的视角。

“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牛顿曾这么说,战争巨人的肩膀上向下看,所以看得更广远,透彻。

我们当今的社会是需要一个巨人的肩膀,需要一个思想的高度。鲁迅曾言我之执笔,是为振兴中华,俯视中华,已遍地疮痍,国民麻木落后,国家腐朽不堪,鲁迅站在高处俯察社会,才知中华之危急,封建之弊害,国民之麻木,救国之迫切。鲁迅思想与视角的高度让他更看清了中国已病入膏肓,也让他看清了中国的病源。

如今社会纷繁复杂,乱象丛生,物欲的潮流带来了精神的倒退。在一日日的灯红酒绿,繁弦急管下,实在难有审查社会,俯仰人生之人。然而吾辈之青年,日诵千古之诗,读古今圣贤,应站在高处,寻生命之意义,希求世事之真相,守望社会之发展。从高处向下看,不局促于一草一木,超乎物外,在纷繁之乱象中看透本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望吾辈青年,能站在高处,在俯察人生中求索真理。

给完美留些空隙

800字 高一

每个人都曾想过:我想拥有倾国倾城的容貌,健康强壮的身体,聪明绝顶的头脑,上帝眷顾般的幸运。

是的,想要完美,想要变得完美。

可是“完美”二字,一个对称,另一个不对称,本身就不完美。所以,在讨论这二字之前,请先在心中给完美留些空隙。

为了轻松地呼吸,梵高是最出色的印象派画家,他拥有一双模糊了一切的眼睛,波澜不惊的面孔后面却是无可救药的疯狂。他追求艺术的完美,画了数不尽的自画像,只为了从自身中找寻到艺术的完美。

当艺术的“完美”拼图一块块拼到梵高身上,他却没有如想象般那样喜悦,而是拖着沉重的呼吸,承受着每一块名为“完美”的拼图所带来的重量。

还差一片拼图就完美了。

“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那么我将不再眷念人间……”

最后的拼图拼上了,37岁的梵高的名字也被埋在了乌鸦群飞的麦田里。

当执念覆盖在完美上,请抛却任何形式的荣誉与执念,移开它,给它留些空隙。

为了证明努力的意义,请给完美留些空隙。

有些人注定了天资聪颖,有些人就注定了要花费几小时去思考某些人能轻易看出的题;有些人注定了身体强壮,有些人就注定了要每天锻炼身体使自己的身体不再羸弱。有些人的一生都是在渴望着超越别人。

努力的意义由后者创造,也有后者证明。能够努力的人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流下了汗水,得到了等价的回报。而这,在某一方面很完美的人是感受不到的。

既然完美,那么也要留下容许其他词汇进入的空间。

既然完美,那么就应该比别人更清楚地知道怎样证明努力的意义。

是的,有些人的一生都是在渴望着超越别人,但他们真正渴望的,是要超越自己,超越完美。

然而,看似完美的人是肯定存在的,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有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是的,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但是完美的人自持着别人无法理解的苦痛,努力的人拥有着完美者所没有的苦尽甘来。

给完美留些空隙吧,为了轻松的呼吸,为了证明努力的意义,更因为完美本来就不完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一
9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