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处往下看
古人云:“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古人深知我们的日常生活是一个平视的视角,所以踏遍千山,登临况味,去寻找一个俯视生活的视点,仰观宇宙,俯察人生,这是一种从高处向下看,超脱物外的情怀。
从高处下下看,总有超出物外的想象。
曹操东临碣石,俯临广阔天宇,涛涛东海,不禁吟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星辰,天地往来,流光无形,生命有限。古往今来的人们正是认识到生命之短暂,才努力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价值,在相对的存在中,去追求绝对的意义,这种追求生生不息,所以人们登临山水,给与自己一个新的视角,从高处向下看,不仅仅是看山水,更是在那沧海蓝天中找到自己的托身之所,在宇宙无限经纬里,找到人的生命坐标。
从高处往下看,看到的不仅仅是现在,还有过去与未来。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虽是写雅典城邦日常生活,却处处能看出柏拉图是站在哲学的高度上俯视人生。“我们都是在一个黑暗洞穴里的囚徒,把反射在洞穴里的阳光当作无上的真理,殊不知那是假象。”柏拉图不局促于我们的四维空间,俯察人生,怜悯众生认为我们的世界不过是另一个理性世界的假象。站在高处向下看,柏拉图看到了过去与未来,柏拉图洞悉了人生的意义,世界的真相。无论柏拉图所言是否是真理,都为后代哲学家开辟了道路。
从高处往下看,给人洞察社会的视角。
“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牛顿曾这么说,战争巨人的肩膀上向下看,所以看得更广远,透彻。
我们当今的社会是需要一个巨人的肩膀,需要一个思想的高度。鲁迅曾言我之执笔,是为振兴中华,俯视中华,已遍地疮痍,国民麻木落后,国家腐朽不堪,鲁迅站在高处俯察社会,才知中华之危急,封建之弊害,国民之麻木,救国之迫切。鲁迅思想与视角的高度让他更看清了中国已病入膏肓,也让他看清了中国的病源。
如今社会纷繁复杂,乱象丛生,物欲的潮流带来了精神的倒退。在一日日的灯红酒绿,繁弦急管下,实在难有审查社会,俯仰人生之人。然而吾辈之青年,日诵千古之诗,读古今圣贤,应站在高处,寻生命之意义,希求世事之真相,守望社会之发展。从高处向下看,不局促于一草一木,超乎物外,在纷繁之乱象中看透本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望吾辈青年,能站在高处,在俯察人生中求索真理。
给完美留些空隙
每个人都曾想过:我想拥有倾国倾城的容貌,健康强壮的身体,聪明绝顶的头脑,上帝眷顾般的幸运。
是的,想要完美,想要变得完美。
可是“完美”二字,一个对称,另一个不对称,本身就不完美。所以,在讨论这二字之前,请先在心中给完美留些空隙。
为了轻松地呼吸,梵高是最出色的印象派画家,他拥有一双模糊了一切的眼睛,波澜不惊的面孔后面却是无可救药的疯狂。他追求艺术的完美,画了数不尽的自画像,只为了从自身中找寻到艺术的完美。
当艺术的“完美”拼图一块块拼到梵高身上,他却没有如想象般那样喜悦,而是拖着沉重的呼吸,承受着每一块名为“完美”的拼图所带来的重量。
还差一片拼图就完美了。
“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那么我将不再眷念人间……”
最后的拼图拼上了,37岁的梵高的名字也被埋在了乌鸦群飞的麦田里。
当执念覆盖在完美上,请抛却任何形式的荣誉与执念,移开它,给它留些空隙。
为了证明努力的意义,请给完美留些空隙。
有些人注定了天资聪颖,有些人就注定了要花费几小时去思考某些人能轻易看出的题;有些人注定了身体强壮,有些人就注定了要每天锻炼身体使自己的身体不再羸弱。有些人的一生都是在渴望着超越别人。
努力的意义由后者创造,也有后者证明。能够努力的人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流下了汗水,得到了等价的回报。而这,在某一方面很完美的人是感受不到的。
既然完美,那么也要留下容许其他词汇进入的空间。
既然完美,那么就应该比别人更清楚地知道怎样证明努力的意义。
是的,有些人的一生都是在渴望着超越别人,但他们真正渴望的,是要超越自己,超越完美。
然而,看似完美的人是肯定存在的,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有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是的,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但是完美的人自持着别人无法理解的苦痛,努力的人拥有着完美者所没有的苦尽甘来。
给完美留些空隙吧,为了轻松的呼吸,为了证明努力的意义,更因为完美本来就不完美。
相关推荐
-
高处高处也许你认为小树很难长大,但只要坚持不懈,必定会长成参天大树;也许你认为雏鹰很难高飞,但只要不断练习,必定会飞翔于天际;也许你认为我默默无为,但只要永不放弃,必定会成功。人生是有自己决定的。虽然我像一条迷失方向的小船,在海里漫无边际的游荡,但只要我站在高处一定会寻找到指引我方向的灯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看清楚世界的广阔和自己的渺小。但站在高处,有些人却看到了自己的孤独寂寞、豪情万丈、自由闲适。登高只为了让你更好的看清。站在高处会看到梦想与目标,有梦想就应该去实现。伊拉克一个战火纷飞的国家,也因为战乱国家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一个叫阿扎拉的青年,从小喜欢羽毛球,后受伊拉克邀请,成为了国家第一位羽毛球员,因为环境条件的不允许,没有地方训练,阿扎拉只有去别的国家训练。他为了看看自己实力如何,他参加了中国第26届亚运会,一个人独自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来,在赛场上,伊拉克国家队只有他一个人的身影。独自一个人来,独自一个人比赛,虽然寂寞孤独,但为了梦想,就应该不断努力,即使付出了很多。站在高处会看到机会与成功,成功需要漫长的等待,林书豪曾经是nba赛场上的板凳球员,每天都要睡在别人家的沙发上过日。他虽然有很多学识,但因为他热爱篮球,不愿意放弃,几次被球队裁去。但他学会了耐心等待,一次比赛,最后的十五分钟,球队无人能上,林书豪的上场,为球队赢得了胜利,想要成功,你需要耐心的等待,机会才会出现。站在高处,虽然能看到一切,但看不清楚。困难在我们面前时,就不应该退缩,要勇往直前,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我站在高处,我想看到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未来,自己的勇气。无论面前有多大的困难,只要勇往直前,再大的困难也会过去。我站在高处看到了理想与未来。高处哲学家说,灵魂和肉体,就像锋利和刀刃一样须臾不可分离。诗人却说,灵魂在高处。一个理性,一个感性;一个抽象,一个形象。虽没有高下之分,诗人也不以探索真理为己任,然而,“灵魂在高处”揭示的真理却赤裸得令人心灵颤抖。你可能身处逆境,地位卑下,生活于坎坷困顿之中,一辈子都默默无闻,没有出头之日,甚至像《复活》中的玛丝洛娃那样遭逢巨大的不幸,身陷囹圄,但只要你葆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只要你有灵魂在高处,你就是一个真正的人。相反,像胡长清、成克杰之流,其人虽身居高位,享受着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出有宝马香车,入有华屋美人,甚至接受着顶礼膜拜,但心灵却极为卑劣、低下、阴暗,这样的人,其灵魂只能在猪圈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保持心灵的高度,远比保持身份的高度要艰难。为人一世,提升灵魂的高度,远比提升身份的高度更重要。因为,生命的尊严和价值,是以灵魂的高度来衡量的。人们常用高贵来形容心灵,然而,高贵只是定性分析,高处才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它简单,让我们很容易就掂出斤量;它形象,让我们一下子就看见了天堂和地狱;它直观,让纯洁的灵魂仰之弥高,让丑恶的灵魂无地自容。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情感真切自然,无矫揉造作之嫌,以平淡心现真实情。切合实际,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读来令人精神振奋,情绪激昂。1200字以上 高一 散文
-
站在高处小时随表哥去九华山,那是庆祝他考上了好高中。大约是年纪小,看不见后来,我没有预料到这次旅行会让我思索这么久。傍晚开始乘车上山,山路蜿蜒而上,我昏昏沉沉倒在表哥身上,隐约听见大人们谈论他的中考成绩,我一直记得,并且仅记得的,是他说:“我会站得更高。”车停下来的时候是凌晨三点,即使是山顶,也还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墨色。我畏惧的缩在表哥身边,总觉得这黑色里随时会跳出精灵鬼怪来。表哥俯身拍了拍我的肩:“你在山顶呢,等太阳一点一点升起来,哥哥带你去看睡佛。”在山顶。我歪头思考,在山顶有什么不同呢?“我怕黑,和在哪有关么?”“会离太阳更近的。”表哥的话似乎有一丝悠远。我等待着太阳的脚步靠近我,并不是一缕阳光忽而穿破了黑暗,而是周围的环境都在变亮,一点一点的变化着,看得见,但让人惊叹于它的不可逆。就像是,站在了高处,所以离自己的梦想更近,脚下踏着的是一日一日的积累,于是可以让梦想用水到渠成的形式达成,是这样吧。我很快被表哥口中的睡佛吸引了目光。分明只是连绵起伏的远山,可站在高处,看见的就是合眼安眠的佛,我想他唇角挽起的那朵微笑都和泥塑的佛像一样悲悯。“为什么在山脚看不见睡佛?”这样的慈悲,不该叫世人都看见么?“因为你站得不够高,只有站在高处,你才能看见在山脚看不见的风景。”表哥耐心地同我解释,“你站在山脚的时候,觉得这山高耸入云,可是真的站上来,会看见有更高的山。”“可我并不想看太高的山呀,珠峰是很高很高了,但是站得太高了,没别人能跟上怎么办?”我并不很明白。当年的表哥只笑着揉我头发:“可是哥哥想站得再高一些,你跟不跟来?”我点头,脆生生地应:“跟!”后来的事,谁也不曾预料到。表哥的高考考得奇差,那时我正忙着复习,得了这消息但没见到他,父母说他一直待在家里。我那个暑假都没有出门,只想等表哥过来。我想,也许是他站得太高了,不小心掉了下来。但竟不是。再见面时临近开学了,表哥特意来请我去芜湖玩一天。两家隔了半小时轮渡,我陪他看了半小时的浩浩长江。他说大学要去巢湖,我小心翼翼看他神情,觉得目光平和,便揣测不出他心境,也不敢提旧事。疯玩了一天,表哥说起那个约定:“小丫头还记得说要跟着我吧?高考以后,我在家看了两个月的《资治通鉴》,发现其实当初你站得比我高了。”我困惑,表哥微微笑着:“我只记得站得更高就好,却不如你的心态。小丫头,不是每个人,都觉得现世安好的,人们总想着永远不够。”那番话我想到现在。同样是站在高处,表哥那时追求的是成绩,如今是心境。当我们站在了山顶,慈悲的睡佛是给我们的奖赏;而心站在了高处,天下都装在了我们心上。可是谁又认为自己站在了高处呢?毕竟每个人的追求不同,要的 高处也不同。我么,只不过是认为努力以后,站的高度刚好:依云可仰观天地浩大,静心可俯听尘世沧桑。这才是我的“站在高处”。站在高处1200字 高一
-
站在高处是谁的豪情,震撼了江边雄伟的山?是谁的相思,缠绵了山间多情的云?是谁的忧伤,挫痛了山脚呼啸的江?一路穿越历史的红尘,在这千年的日月循环中,在这高处不胜寒的凄清中,我追寻着你——杜甫,那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年轻的你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所写之诗字里行间洋溢着蓬勃朝气。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携着这份向往,崇敬,你为自己安下了“会当凌绝顶”的目标。这高处究竟在世人眼中有多大的吸引力呢?王羲之说:“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宇宙之大,足以极试听之娱,信可乐也。”《孟子·尽心上》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你大概也是这样的心境吧。“一览众山小”的诱惑,勾起了青年的你的征服欲和雄心气概。你与世人分享你的得意,于高处洒下一抹豪情。“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本是壮年的你自己登高远眺,却偏想到故园闺中人。江边楼头,深情凝望的方向,是故乡。深情凝望的脸已变得憔悴,曾经的欢歌燕舞已化为虚无。凝滞的眸中,流露出千万分的不舍与伤痛。明明是内心澎湃,却又不忍。好一个“不忍”,将担心、害怕、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你在怕什么?怕在这高处更显孤寂,怕在这高处愁意倍增,怕这高处太空寂,空寂得只剩下愁肠?你情寄佳人,无语凝噎,泪流满面,任绵绵相思于这高处流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你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黄发老人,落于他乡,苦不堪言,恰逢悲凉之秋,触景生情,你需要发泄。你登上这高山,想着身下的寥廓发出一声伤痛的低吼。高望远,乡战乱,身疾病,境萧条,风砭人。那愁、那怨,如滚滚江水推驱不绝,你垂垂老矣,欲将压力释放,便立于高处,将哀伤、愤恨寄予这广袤的空间,放空自我,让山去改变这份沉重的忧伤。高望远,千百载,你——杜甫,于这高处完成你的千古绝唱。750字 高一
-
从《围城》看社会从《围城》发表以来,就有好多人对方鸿渐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报道说,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学位是否也是虚构的。但无论如何,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方鸿渐是有点虚荣的,有点玩世不恭的,但是,他又并不像辛楣一样有真才实学,也不像韩学愈等人一样完全昧着良心。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城”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如果方鸿渐玩世能够彻底点那也好,可是他没有像韩学愈一样将他的假文凭发扬光大。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我想没有人会反对,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苏文纨在归国的轮船上就表现出对方的爱慕了。可是方并没有表达什么。到后来鸿渐的博士学位闹笑话之时,本来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苏文纨一点就会破。苏博士不点破,这摆明白了,是因为爱。可是方鸿渐还一头栽下去,当起了一个爱慕苏小姐的角色,与赵辛楣争风吃醋,甚至在月亮底下“一吻定江山”,这都不无是他自己的错误。他以为玩世无所谓,但却不知道是他自己破坏了自己与唐小姐本应美好的感情,流落到三闾大学里去。与孙小姐完婚一起到上海打工后,他是被生活所迫,才抛弃了玩世的态度,如他自己所说: 撒谎往往是高兴快乐的流露,也算得一种创造,好比小孩子游戏里的自骗自。一个人身心舒畅,精力充溢,会不把顽强的事实放在眼里,觉得有本领跟现状开玩笑。真到忧患穷困的时候,人穷智短,谎话都讲不好的。 这岂不悲哉? 也许从第一圈“围城”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方就绝对没有。可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买文凭时,希望自己能够使家翁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甚至最后娶了孙柔嘉了,还要计较计较她的姨妈给他工作,使他失尊严…… 要知道,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一种是真正大写的人,他们有他们独特的才能,他们有他们高尚的情操。他们是因为他们近乎模范的举躁,才赢得别人的尊重。而另一种,则是完全相反的。他们用旁门左道,说谎时,能够令自己都骗过来。他们深有城俯,他们的行为举躁有时真是没有良心可言。而社会上更多的,是后者,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凯用了多少手段才当上大总统?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连现在的企业在商场上竞争,也用尽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面对这些时都能够狠下一条心的。多数的人都像方鸿渐一样,有那么一点的良心,有那么一点的虚荣。他们处处做小人,又不得处处提防小人。他们也知道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孰不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1200字以上 高一 读后感
-
忆往成长是一扇树叶的门,童年有一群亲爱的人,春天是一段路程,沧海桑田的拥有,那些我爱的人,那些离逝的风,那些永远的誓言一遍一遍,那些爱我的人,那些沉淀的泪,那些永远的誓言一遍一遍。——题记时光变换,分别已经数年,亲爱的朋友,你们可还记得那些过往的点滴?那是最美好的回忆。当年,我们还是无知的幼童,怀揣着家人的期待,背负着自己的梦想,步入诺大的校园。在校园里,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想要蜕变成坚强的自己,傲然屹立。总以为自己是孤立无援的,总以为自己是脆弱无助的,总以为自己是胆小怕事的,殊不知,在日子一天天的流逝中,我们,真的长大了。声音还是当初的稚嫩,身高还是往日的矮小,只是经历了自己一个人的成长之后,变得比较稳重了,举手投足间有一种无与伦比的霸气。这,或许就是成熟吧!也许,他们说的是对的,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你打开了一扇窗,在失去一些的同时也获得了不少的东西。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大人孩子眼中只看得到钱,别无他物。我很不幸的生活在一群“向钱看”的同学当中,因为我的两袖清风,所以不得不遭到同学们的歧视。同时我也很庆幸,在这样的浊世中我还可以出淤泥而不染,着实不易。都说患难见真情,好吧,至少我遇见了你,就还有一点点的慰藉,不是吗?很感谢在那段岁月里有你们的陪伴,所以我不孤单,也很有底气,因为我始终相信,我的身后有你,有你,也有你。可是我却不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所以才会在后来伤的措手不及。我知道,我们都是一群高傲的孩子,蔑视权力,永远有一些傻里傻气的拼劲,那是因为我们都不愿服输,总是倔强的抬起头,目视前方,有一种视死如归的勇气,或许是性格太相像,所以我们走到了一起,可惜时光太无情无意,硬要把我们分离。我们曾说过的永远不离不弃在时间面前荒唐如儿戏,好吧,确实是儿戏,可我分明记得,当时我们说的很认真,不带半分玩笑色彩。究竟是我们愚弄了时光还是时光忘记了我们,毕竟都已回不到过去。这些年来,脑海中时常浮现出有你们陪伴的画面,恍惚间,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我们还是一群幼稚的孩子,还在那间教室,还是那一群人,还是那麽些事,可是,转眼间,一切不复存在,就像一场梦,醒了之后就该面对现实。忘不掉在一起时的欢声笑语,忘不掉你们给与我无私的帮助,忘不掉你们对我细心的庇护,忘不掉你们为我所有的付出。可是,仅仅的忘不掉并不能弥补什麽?我希望能够再次遇见你们,然后好好的回报你们,还我一份安心,让思念也得到归宿。想要告诉你,时光易逝,请君珍惜,莫待蹉跎了岁月,方知珍惜,后悔莫及。1000字 高一
-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江苏省常熟市赵市中心小学六(2)陈睿哲我在读书的时候读到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话,我的脑海里随即出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个盆子里装些水,再拿一根管子,把管子也灌满水,然后把管子的一端放在水里,再把盆子放在离地面高一些的地方,然后管子就会自动出水了。我越想越开心,读书的心思被抛到了九霄云外。我明知读书不可三心二意,但我还是无法抗拒实验的诱惑。我放下书本,走到外面准备起来,不一会就“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突然,我眼前一亮,“东风”被我找到了,只是短了点,粗了点。我按部就班做了一遍,可是没有成功。我用“火眼金睛”一看,管子太粗了!我连忙找了根长一点,细一点的管子,果然出水了。古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今天的收获可真大呀!做完实验我又兴奋地拿起了书本,当再一次读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话时,我不仅又想起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三个人他们要去登一座山,第一个人,他走到山前,抬头一看,这座山直插云霄我肯定爬不起,到不如不爬,到省了些力气,就这样第一个人望峰止步。第二和第三个人,他们往上爬着,爬到半山腰的时候,他们已经累的气喘吁吁,第二个人想:我反正已经登上了山,不管登到哪反正比第一个人好。于是,他就半途而返了。现在只有第三个人仍在继续往上爬了,他每爬一步都在内心鼓励自己:做一件事,要么不做,要么就要做好。山上的空气越来越稀薄了,他对自己说:“你每走一步,前面就少了一步”。就这样,他一路攀爬,一路给自己鼓劲。这时他到了离终点最近的地方,也是最危险的地方,他的体力也几乎消耗殆尽。他又想起了“老人与海”的故事,他仿佛看到胜利女神在向他招手,他用出了自己所有的力量,终于,他成功了!事后他们三人又聚到了一起,谈了起来,第一个人说:“爬那么高的山要花多少力气呀,幸亏我没爬。”第二个人说:“我可比你好,至少我爬了一半。”第三个人什么也没说。我相信: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是绝对不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的。许多时候,只要往前多走一步,生活就会大不一样,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几倍甚至几十倍。比如爬山、跑步、读书,还有人生路上的种种,道理莫不如此。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学无境,路无止,人生无边……指导教师:杨丽红投稿:2005-11-521:54:199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
高处英雄悲悯,自谦,智慧,无畏。因为他们在高处,俯瞰天下。——题记有这样一种地方,寒风瑟瑟,冷气阵阵;有这样一片土地,与天地汇合,伟岸崇高。高处——人类前进道路上的路桩!高处·悲处高处,是大声疾呼振臂一喝的有力支撑,是解决民族危亡的唯一航向。真正站在高处的人,看得见民生疾苦,听得见饥饿哀号,感得到社会动荡。袁世凯在高处吗?在。手握兵权,企图复辟,他的势力不容小觑。但,他不在真正的高处。而孙中山呵,你是多么崇高,你面对哀号的婴儿无声泪流,面对破败的现状发奋立志殚精竭虑,面对混乱的政府毅然反封建反专制——你才是真正的高处的英雄!因为真正身在高处,你的所闻所见让你发自内心地悲伤痛苦;因为真正身在高处,你的痛苦又让你化悲愤为力量,为民族的未来愤然前行。鲁迅的弃医从文,又何不如此呢?高者,必心悯天下,心济苍生;高处,实为悲处——崇高的悲,正义的悲,英雄的悲。高处·微处高处,是体会无穷无尽世界的和看到自身渺小的源头。苏格拉底曾对他的学生说:“我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圆越大,接触到的空白就越多,越能感到内心的无知和渺小。”当艰难地游历到山之巅峰的时候,抬头,是无边无际的苍穹;平视,是众多群峦起伏的山峰;俯瞰,是浩如烟波的云海。而置身于天地之间的自己,是那样的微不足道。真正的高者看到的更多,触摸的更深更广,因而不会在内心的高处自我膨胀自我填埋,而是在仰望与希望之中永葆战斗的热情,慨然前进。高处·慧处高处,是看清自我看清世界的航标,是心灵的归宿。真正站在高处的英雄,他的心一定清如止水,静若方潭,双眸中闪烁智慧的清辉,佛曰:静能生慧,而佛在何处?众所周知,佛在高处。那如涓似流的汩汩禅意,一点一滴地从高处的静谧沉思中飘然而出,滋润着虔诚者的心灵深处。庄子的《逍遥游》,实为站在高处的大智大慧,纵使不富不贵,无人理解,也依然用一双清炯的眼神看世界,用智慧的心灵逍遥游。苏格拉底无边的智慧和伟岸的道德,何尝不是高者的风范与追求呢?我们攀登,我们不懈,我们心怀天下。高处,是民族前进永远的方向和动力,是人类发展的引航。而那些站在高处的英雄们,永远值得我们恭敬地仰望。我们亦坚信,总有一天我们会站在高处,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900字 高二 散文
-
站在高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有多少人想登上至尊的高山,低头俯瞰整个大地,看万兽奔腾,群莺飞舞,天高地阔尽在掌中!何人不想拥有这般豪气?何人不想再举手投足之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可无奈,高处不胜寒。想达到至尊的高度,就要忍受无情的孤单。歌词中曾这样唱道:“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孤单到了这种地步,便是孤独、寂寞,不能被世人理解,这也是为什么真理总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谁将你推到这至高的地位,将你的手脚冰封?是谁让你承受着这般孤独?你看够了权势的纷争,看淡了这尘世间的欲望,你沉浸在诗词歌赋的美妙意境之中,希望在那里寻找一个全新的世界,但无情的命运却将你推到了最高峰!让秋意缠绕着你,使你终日忍受身处高峰的寒冷,无力反抗,只能静待国破家亡、妻离子散。高处之凄冷,凄似残花,冷若冰霜。达尔文宗教仅仅凭借两个字——上帝——就控制了整个欧洲,土地、黄金、地位,教廷的欲望无休无止,人们的思想都被控制。而只有你,只有你在无尽的黑暗中看见了一丝光明,在愚钝中发现了智慧,从上帝手中夺回了科学的力量!你说人类起源于猿猴,但这一个再合理不过的科学推论却让你成了众矢之的,成了宗教认识唾骂的对象。你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宗教,对抗腐败,对抗黑暗!只因你站在了凄冷的高处,便让你背负了一身的孤独,忍受着世人异样的目光,遭受人们的排挤,那感觉就像是在与整个世界为敌!高处之险峻如悬崖峭壁,似绝人之路。庄周“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可算是达到了一种境界,心境之高能容下整片天地,再大的事到了他心中,就像是一块石头被扔进了大海一样,翻不了多少波澜。他已经看破了尘世,看淡了世间百态。权利的纷争,宫廷的争斗,在他眼里就像是小孩子的嬉戏。他俨然已经达到了超然脱俗的境界。庄子的妻子死后,庄子竟然拿着锅坐在门口的木槛上,一边敲打,一边叫好,为妻子终于脱离尘世、回归自然、完成轮回而感到高兴。一个人站到了这样的高度,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高处之境界,容纳百川,俯瞰天地。人生在世,有无数的高峰等待我们攀登,登上高峰,便可以俯视天下,享受万人敬仰,但是,也要能够面对孤独,面对凄寂,面对世人的不解。山高人为峰,其实,最难攀登的山峰还是我们自己。900字 高三
-
从细节看文明文明是一阵清风,爽朗了人们的心情;文明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前程的光明;文明是一场春雨,滋润了干涸的心灵。但是,文明这东西,并不是看这个地方有多么漂亮、多么发达的,而是从一点一滴的细节中体现出来的。巨野,这个“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文明也无处不体现着。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街。走到超市门口时,一个穿着时髦的青年,急匆匆地打着电话从我们身边走过。我和爸爸妈妈聊着在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并没有太注意他。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我的目光锁定在了他身上。一位六十多岁的奶奶刚刚走出超市大门,就被这个青年撞了个趔趄,买的一袋子苹果,就这样散了一地。青年见状,立即跟老人道歉,并立即挂断了手机,帮着老人捡起苹果。老人笑着说:“唉,我呀真是老了!你们这些年轻人心就是好。我看你那么着急打着电话,肯定有急事吧,怎么就挂了呢?快去忙吧!”青年扶着老奶奶下了台阶,说:“没事,没事,不忙。”“快去吧!我自己走就行了。”“那,奶奶再见”……文明,就是这样,藏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那天,我们班上体育课。虽烈日炎炎,但每个人还都充满着那青春的朝气。瞧那一个个生龙活虎的样子,就好像没有上过体育课一样。就在这时,班里的一个同学大概是玩的太高兴了,大声的呼喊了起来:“你们快来看,这是什么呀!”“喂,你们快过来呀!”一句又一句,每一句的声音都比前一句要大上好多。我们几个并没有特别的注意,可好朋友却突然跑了过去,说了好长一段话。接着那位同学好像明白了什么,狠狠的点了点头。等到好朋友回来了,我便赶紧问她说了些什么悄悄话,她笑着说:“没什么,就是让她小声点,别影响了其他人上课。”就这么一件小事,却让我思考了许久……文明,就是这样,藏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上周末,我跟着妈妈去银行办理业务。银行里人很多,需要排好长时间的队。令我惊喜的是,在我们排队的这十几分钟里,竟然一个插队的都没有,并且人们都静静地等待着,等着叫到自己的号码。终于到我们了,我跟在妈妈后面,准备了解一下银行办理业务的步骤。这时,从玻璃的后面传出了银行职员那甜美的声音:“您好,请问您要办理什么业务?”在她的带领下,妈妈成功办理了业务。临走的时候,她还不忘记说:“谢谢您的合作,再见。”在我们出门的时候,还有一位叔叔帮我们开门呢!就这样,我和妈妈开心地离开了银行。文明,就是这样,藏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真正的文明,就是这样;真正地文明城市,就是这样,她并不是因为美丽而文明,而是因为文明而美丽。让我们一起,从一点一滴,学习文明,创造文明,与文明的巨野一同成长!900字 初三 散文
-
从山脚下看风景有一种追求是心灵的追求,只要心灵得到了慰藉,便满足了。薄雾依睎,晨露欲坠,那刚醒来的高山似乎带着朦胧的睡意,但也不得不从睡梦中醒 来,让苍翠树木接收晨光的照耀,让小草吮吸早晨的露水,迎接新的一天。从山脚下看到的 这些风景是美的,我的内心便满足了,心里也多了一种美。清晨的早班车穿行在山脚那曲折的公路上,夹着鸟儿清脆的叫声,观看高处的风景,似 乎正在旅行一样,大自然用它的力量奏响了一篇美好的乐章,构画了一幅美好的画面。高山,巍娥矗立着。带着它那坚韧的品质,洁傲的性格孕育了一代一代的儿女。那苍翠 的树木就是她的儿女们。有的可能已经有100岁了,有的可能只有1岁,也有的可能在高山之 巅,也有的可在高山之脚,这都是高山之伟大。她用无私奉献的品质使树木生长,让树木尽 情吮吸她的营养。让瘦弱的树木变得壮大。让泛黄的树木变得苍翠。这就是我看到的高山, 看到她生长着苍翠的树木,一切者追求着更美好。从山脚下看到高山,伟大的无私奉献者。云朵,悠然的飘着。湛蓝的天空下,云朵显得冰清玉洁,有着独立于世的品质。云朵的 魅力足以征服每一个人。她那千奇百状的姿态,像一匹骏马,像一小只羊,像一朵玫瑰,足 以让人感觉到她的美。云朵的色彩是以白色为主色调。但周围也偶而有一些其它的颜色。正 是这洁傲白色成就了云朵。水中有出於泥而不染的荷花,天空中有洁抓自立的云朵,一上一 下,使大自然增添了一份美。从山脚下看到的云朵,是那么洁白,亭亭玉立的空中荷花。白雾,在那山间萦绕着,用她独特的外表为山间营造了一种朦胧的气氛。清晨的白雾薄 薄地,凉凉地美美的,她为高山披上纱巾,生怕高山在清晨被冻着了,她为天空蒙了一层面 纱,让害羞的天空多了一份安全感;她为小草点上了露珠,让小草尽情地接受晨露的滋养, 这就是清晨的薄雾,为山间增添了一丝朦胧感,是大自然的装饰物,点缀大自然,使其更加 美丽。从册脚看到的去朵,是那么朦胧,在山腰间摇摇欲坠。我坐在早班车里,围绕着山脚转了几圈,山头上的风景让我沉醉,让我可望而不可及, 早班车通过了山脚来到了平阔的大道上,心中不免有些留恋,同时也有些伤感,正如从山脚 下看到的风晾一样,是那么美丽,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呢?总是看着别人站在世界之颠,是 多么崇拜这些人,自己要要成为这样的人,是多么不容易啊!从山脚上看到风景总是美,美得让人满足,让人的心灵得到了慰藉,美得让人沉醉。900字 初二 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