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苦诗人话杜甫1200字以上

凄苦诗人话杜甫

1200字以上 初一 散文

杜甫前辈字子美,河南省巩义人。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人家,自幼好学,七岁作诗,二十四年赴洛阳参加进士考未及第。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他的人生经历了仕途失意,社会动乱,流离失所,家境贫寒,客居他乡等坎坷.而恰恰就是这些生活体验历练了他的勤奋意志,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和境界。他的性格平易近人善结良友,也能体察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思想深厚,境界开阔,看事淡泊。在艺术上善于融合众长,也能谦虚地吸取总结前人的成就,并且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诗风格调。由于他掌握了娴熟的写作学知识理论,所作短诗如驰笔破浪,长篇诗作如述说衷肠,把叙事、抒情、说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格夹叙夹议,形成了唐以来能写波澜壮阔长篇史诗之第一人。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并且是位造诣很深的书法家,后人赞誉他为“诗圣”。代表作有《咏怀》、《北征》等,留于后世一千四百余首诗作,同代后世许多诗人都受到他影响。

《望岳》是杜甫前辈二十四年赴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及第,在漫游鲁、豫、冀等地名山大川时所作。这首诗是他游历到泰山时所作,因为当时作者心情沮丧无心登山观景,只是近岳遥望而作。“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篇围绕着“望”字而运思,描写了泰山高峻雄居两省面积之大,以及自己企盼从“望山”到“登顶”的心境。作者落笔就给看客来了一个反问句,作为五岳之首的泰山究竟如何呢?齐鲁大地都可以遥望到它那青苍威武的雄姿。大概苍天把大自然所有的秀美都赋予了它,山之南北都集中了天地间阴阳之神气。望着山腰间升腾缭绕纯净的云霭,自己的心胸就像被它涤荡过一样清新,睁大眼睛目送着日暮归巢的鸟儿快乐地飞入山林。将来我定然会登上泰山之顶,去感受那登顶而小天下的张扬与豪迈。

《登岳阳楼》是杜甫前辈到处漂泊居无定所贫困生活时所作。“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早就听说了闻名遐迩的洞庭水之秀美,今天有幸登上岳阳楼好好地观览一番。抬头看浩瀚壮阔的洞庭湖水就像将吴楚之地裁开了一般,湖水开阔的想把天地之间所有的物体都浮在它的上面。当我低头看到自己那一艘孤舟时,想到自己疾病缠身需要亲朋好友关心时,却无只言片语,万分压抑的身体与精神痛苦不由地涌上了心头。向北眺望想国家边境战火不断人民多灾多难,想自己全家人过着饥不饱食的船泊生活情不自禁地涕泗滂沱。

《戏为六绝句》是杜甫前辈所作的文论,也是最早出现的论诗绝句。“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前三首通过对具体作家的评论提出问题,为什么盛唐以来在一些文人墨客中的轻薄之辈,不能继承学习古人的文学知识,不能博采众长一律持以排斥态度呢?作者以庾信为例,指出论文当观全人,不应该管中窥豹忽视了人家的长处,以四杰为例,说明评价作家,不应该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后三首是论诗的宗旨,他提出了广泛吸取前人创作经验的主张,只有转益多师,熔今铸古,把艺术修养建筑在博大深厚的基础上,才能以完美的形式表现出充实的内容,从而近于反映现实的风雅,明确诗学的正确途径。       杜甫前辈的诗作一般都比较长,因为他写诗具备了和作文一样的“随便”,风趣幽默语言精炼精辟的代表作,笔者推荐他写的《饮中八仙歌》,此诗将唐朝当时号称“酒中八仙人”的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八人从“饮酒”这个爱好联系在一起,用追叙的构思和精辟的语言与典故,以人物肖像画的笔法,在看客目前展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群贤醉酒图。八人中贺知章资格最老,所以放在第一位。其他按官爵,从王公宰相一直说到布衣。写八人醉态各有特点,采用漫画肖像夸张的手法,用语言“画”出了他们的平生醉趣形象,充分表现了他们嗜酒如命、放浪不羁的性格,生动地再现了盛唐时代文人士大夫之达观淡泊的精神风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八仙中首先出场的是贺知章。因为他资格老年事高当然酒龄也就高了。在长安他曾一“解金龟换酒为乐”的典故,(李白《对酒忆贺监序》)。诗中说他喝醉酒后,骑马的姿态就象乘船那样摇来晃去,醉眼朦胧,眼花缭乱,跌进井里竟会在井里熟睡不醒。杜前辈巧用了这一典故,用夸张手法描摹贺知章酒后骑马的醉态与醉意,弥漫着一种谐谑滑稽与欢快的情调,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他旷达纵逸的性格特征。

其次出场的人物是汝阳王李琎。他是唐玄宗的侄子宠极一时,因此,他敢于饮酒三斗才上朝拜见天子。他的嗜酒心理也与众不同,路上看到即酒车竟然流起口水来,恨不得要把自己的封地迁到酒泉(今属甘肃)去。

第三个出场的是李适之。他于天宝元年代牛仙客为左丞相,雅好宾客,夜则燕赏,饮酒日费万钱,豪饮的酒量有如鲸鱼吞吐百川之水,一语点出他的豪华奢侈。

接着出场的是两个潇洒的名士崔宗之和苏晋。崔宗之,是一个倜傥洒脱少年英俊的风流人物。他豪饮时,高举酒杯,用白眼仰望青天,睥睨一切,旁若无人。喝醉后,宛如玉树迎风摇曳,不能自持。杜甫用“玉树临风”形容宗之的俊美丰姿和潇洒醉态,很有韵味。接着写苏晋。苏晋一面耽禅,长期斋戒,一面又嗜饮,经常醉酒,处于“斋”与“醉”的矛盾斗争中,但结果往往是“酒”战胜“佛”,所以他就只好“醉中爱逃禅”了。短短两句诗,幽默地表现了苏晋嗜酒而得意忘形,放纵而无所顾忌的性格特点。

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也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兴酣落笔摇五岳”(《江上吟》)。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浮雕般地突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醉后,更加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大声呼喊:“臣是酒中仙!”强烈地表现出李白不畏权贵的性格。“天子呼来不上船”,虽未必是事实,却非常符合李白的思想性格,因而具有高度的艺术真实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另一个和李白比肩出场的重要人物是张旭。他“善草书,好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杜臆》卷一)。当时人称“草圣”。张旭三杯酒醉后,豪情奔放,绝妙的草书就会从他笔下流出。他无视权贵的威严,在显赫的王公大人面前,脱下帽子,露出头顶,奋笔疾书,自由挥洒,笔走龙蛇,字迹如云烟般舒卷自如。“脱帽露顶王公前”,这是何等的倨傲不恭,不拘礼仪!它酣畅地表现了张旭狂放不羁,傲世独立的性格特征。

歌中殿后的人物是焦遂。袁郊称焦遂为布衣,可见他是个平民。焦遂喝酒五斗后方有醉意,那时他更显得神情卓异,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惊动了席间在座的人。诗里刻画焦遂的性格特征,集中在渲染他的卓越见识和论辩口才,用笔精确、谨严。

《饮中八仙歌》的情调幽默谐谑,色彩明丽,旋律轻快。在音韵上,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是一首严密完整的歌行。在结构上,每个人物自成一章,八个人物主次分明,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彼此衬托映照,有如一座群体圆雕,艺术上确有独创性。正如王嗣奭所说:“此创格,前无所因。”它在古典诗歌中的确是别开生面之作.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凄风苦雨莲花池

1200字以上 初三 散文

昆明的春三月,在一个凄风苦雨的日子,我来到极负盛名的莲花池公园。

莲花池公园,位于昆明市区北部、圆通山西北的商山脚下。

这里以陈圆圆的梳妆台、永历帝陵等历史遗迹而组成了莲花池的十大景点。莲花池因此成为昆明自然风景与人文历史的“双料胜地”。

我早就听闻永历帝,死于莲花池,并设有永历帝陵;陈圆圆自尽于莲花池中,却无任何遗址。

我此行,就是想寻找永历帝被缢死的遗址,一睹为快。至于陈圆圆的梳妆台,对我等男人没有多大吸引力。

我是由北向南,经安阜园门、玉石玲珑、翠海妆楼、龙池跃鱼、莲池沉香等几个景点一路寻去,也没有看到永历帝陵。

雨下个不停,使莲花池的初春苍翠欲滴。

我打着雨伞,伫立在雨中四处张望。莲花池都快走完了大半,仍不见永历帝陵的影踪,这是怎么回事?

我问了几个躲雨的老人,回答都是:没听说过。

这时,我真怀疑永历帝陵是否就在莲花池公园之中?

我是不到黄河心不死,如果把莲花池的角落找遍,还没有的话,离去也不迟!

我抱定决心,继续往前走,来到了高山桃林景点,然后沿着山丘上的林荫小道走去,忽然被眼前的情景震惊了。

在一个稍宽处,有一个人,四肢岔开,一腿伸直,一腿蜷曲地趴在地上,脸埋在土中,长发耷拉在头前的地上,傍边似乎滚落下一顶皇冠,身着黄袍,腰缠玉带。

从这一身着装,就可断定,这就是朱由榔永历帝的缢死遗像。缢死后,像一条死狗般地被摔在荒郊野外,样子十分凄凉。

我又喜又悲。喜的是终于找到了永历帝被缢死的遗址,看到了现状;悲的是一代皇帝,居然死得如此凄惨!这人生的落差也忒大了些!

遗像是铜铸,上方有铁链呈三角形网着,以示被囚禁过的意思。这一点确实富有创意,匠心独具。

路的一边,有一块石碑,写着“永历悲歌”四个雕刻的,由红漆渲染的大字。雨水把这四个字,洗刷得分外鲜红,给人以鲜血欲滴的感觉,在这凄惨的情景上,又增添了恐怖的氛围。

路的另一边也有一块石碑,题为《永历帝朱由榔》,上面记录着永历帝如何被捕,继而被缢死的经过。

现摘录其中一段,以作见证:“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率清军压缅边境,逼缅王杀沐天波,交出永历帝。三月,押永历帝回昆,囚于篦子坡的金禅寺。四月二十五日,吴三桂迫使永历帝自缢,骨殖草草葬于莲花池西岸。南明小朝廷彻底崩溃。”

有人以《篦子坡》为题,作过一首诗:西南半壁几颠簸,风雨飘摇苦难多。吴逆不惜朱社稷,桂王死报汉山河。痛心一段残明史,吊古重来篦子坡。旧日繁华淹旧日,金蝉遗恨尽消磨。

这首诗的桂王是指朱由榔称帝前的封号——桂王。绝不是吴三桂!

看完这样的碑文,面对这样的惨状,我不禁想起朱由榔的堂哥朱由检,即崇祯帝的死状与朱由榔差不多。

当年李自成攻破紫禁城,崇祯帝于四面楚歌声中无路可逃,又死要面子,不得不在煤山上的一颗树上自缢身亡。

后来他的臣下为反清复明,在南方拥立崇祯帝的表弟朱由榔做了16年皇帝,结果也被囚禁缢死。可怜的堂兄弟,哥做了17年帝梦,弟做了16年帝梦,连最后的下场都有联姻的感觉,真可谓难兄难弟!千古罕有!

永历帝是在逃亡中度日,在逃亡中建立了王朝,艰难地支撑了16年。因此史称“逃亡帝”。

朱元璋当年那么雄霸,没想到自己的子孙出气带冒烟,后果如此惨状!

真是“其兴也勃,其亡也速。”历史的教训,如此凄凉,还是无法警示后人,昏君仍然屡屡出现。俗话说:事非经过不知难,一点不假!

我奇怪的是,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遗址,居然设置在如此偏僻的角落,连当地的人也一问三不知。可见这段历史,已被人们遗忘得差不多了。

难道我们真的忍心将这段凄惨的历史教训搁置?难道就我们不应该将这幕惨状放到显要位置,给更多人以警示,启发吗?

雨还在下,风还在刮,也许老天也在为这样的惨景悲哀!

莲花池也在为背负着,似乎凄风苦雨般的历史包袱而悲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散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