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题临安邸》有感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这首懵懂的年代就已经熟记于心的古诗好不容易故地重游。却有着异样的感觉!
初开始上学便得到了一本《新编千家诗》。当时无意中翻看到这首诗的时候感觉那种情景被渲染的挺美的。书中速描的图画加上似懂非懂的模糊认识就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人影来去晃动。杯盘狼籍罗列。轻歌漫舞频频。如果置身其中就能感受到一派繁忙景象。令人陶醉其中但愿长醉不复醒。可是伴随着认识的逐年加深。明白了很多还不被鲜为人知的史料内幕。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在半壁江山被蒙古骑兵踏在脚下时想到的不是奋起抵抗。而是依旧过着骄奢靡散的沉沦生活。历史是不容欺骗的。伯颜入主中原时期。挥戈难下。且战且进。势如破竹。不可一世。长躯直入可以说没遇到绝对优势的兵力抵抗。这大概也就是世事轮回的自然法则。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新朝代必将接替旧政权。这更是历史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事实。天下形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早有定论。王朝濒临覆灭预示着气数已尽。明君能人将在酝酿中诞生。想宋王朝在外患的挟持下风雨飘摇的隐忍勾存了数百年在世界历史上也算得上是个奇迹。一个个城下之盟使宋颜面无存。凭借着沃野千里。物产富饶。一味的赔偿维持着要不活的统治。辽。西夏。金。几乎肆意侵犯中原大地。尤其北宋时期金俘虏徽宗钦宗。继而南宋建立。历史之所以耐人寻味就在于它存在着让人遗憾的谎言。岳飞。岳元帅的出现让许多爱国的志士仁人看到了希望。可风波亭那惨烈的一幕让人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渺茫。如果岳飞能一直北上捣毁金人的老巢的话。我们现在的生存境遇就会因为一环扣一环的作用而改变。所有的设想梦想都被十二面金牌搬师令泼灭。秦岭--大散关为界。千里沃土。亿万良田陷入敌手。强中自有强中手。金宋终为蒙古所灭。当蒙古数万铁蹄踏入中土时间宋根本无力抵挡。安逸的生活让他们忘乎所以。兵败如山倒。不战自溃。可以说蒙古一走一过留下的只是掸起的尘埃。最终南宋流亡小朝庭的彻底覆灭宣告了新旧政权的交接顺利实现。-
茉莉调调
散开来的茉莉花香没有太多味道绽放出的茉莉花瓣没有太多色调
我们的友好
就像茉莉一样平淡而美好
你说
是什么拉近了彼此的关系
是投机还是命中注定
形影不离成为了习惯的生活方式
向彼此述说着心情也已是平常的事
你有时耍耍小脾气
我偶尔闹闹小心情
每一次的距离只会变得更近
看着你哭
看着你闹
会担心的急跳脚
陪着你笑
陪着你不无聊
我也很好
或许吧
好朋友的关系总猜不到
透明的符号肯定不是句号
所以啊
之间永远结束不了
淡淡的味道
超出寻常的友好
茉莉的调调
相关推荐
-
临安赋繁华故事,旧日临安。内修皇城,外倚江山。跨南北截吴山武林,携东西通钱塘西子。通衢十里,纵横棋布。朱门万户,满城星罗。悲风清寒凋残旧日宫阙,明湖沉碧徘徊今日云影。珈蓝塔光映日月,古佛寺环山绕林。登凤凰,观气象,烟斜雾横竟焚香礼佛。入山林,听回音,不绝于耳是佛国梵唱。下凤凰,出禅林,入市虚,闻香茗。茶肆夹道,青旗垂倒,插四时花,挂名人画,点雅俗门庭,卖奇汤异茶。车担浮铺,点茶为观,茶起入杯,齐乐鸣鼓。往来熙攘身着者绸缎绫罗,去留接踵门庭下锦绢绒绉。全城机杼,夜有继声。所纺,丝若蛛网售南北海山,薄如蝉翼,出西域万里。是以,此处东有珍怪琳琅之墟,西有四方七海之市。方物毕会,商贾齐集,仿佛江南繁华尽于此地。文人墨客浅吟高唱,才子佳人绝代风华。杭州游胜,感前人遗迹。吟词断句,看天下文章。西子一畔,四时皆游,苏堤白沙,碧波杨柳。冬观断桥残雪,夏听夜雨打荷。雷峰夕照,听白娘子永镇雷峰,苏堤春晓,看苏东坡题诗留章。杭州繁华,六朝已始,代代更迭,物是人非。和氏之璧入秦出赵,代代易光润依旧,谁是其主?繁华之城宋去元来,事事更繁盛不衰,谁人常驻?流水自流,渚沙出没其间不随水去。潮信有声,闻声者岁岁至终有不期。旧日都城,今日盛墟,繁华不逝,江山代谢。感此思怀,自占一韵断桥仍残雪,枯荷旧雨淋。南朝烟墟里,帝子相比邻。潮信终有期,人有不相闻。旧日风月里,已非旧时人。壬辰年四月十四日凌晨东昏不肖生高三:赵永杰500字 高三 抒情散文
-
读中年有感钟表上的时针是在慢慢地移动着的,移动的如此之慢,使你几乎不感觉到它的移动,人的年纪也是这样的,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到这时候大概有两件事使你不能不注意。讣闻不断的来,有些性急的朋友已经先走一步,很煞风景,同时又会忽然觉得一大批一大批的青年小伙子在眼前出现,从前也不知是在什么地方藏着的,如今一齐在你眼前摇晃,磕头碰脑的尽是些昂然阔步满面春风的角色,都像是要去吃喜酒的样子。自己的伙伴一个个的都入蜇了,把世界交给了青年人。所谓“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正是一般人中年的写照。从前杂志背面常有“韦廉士红色补丸”的广告,画着一个憔悴的人,弓着身子,手拊在腰上,旁边注着“图中寓意”四字。那寓意对于青年人是相当深奥的。可是这幅图画却常在一般中年人的脑里涌现,虽然他不一定想吃“红色补丸”,那点寓意他是明白的了。一根黄松的柱子,都有弯曲倾斜的时候,何况是二十六块碎骨头拼凑成是一条脊椎?年青人没有不好照镜子,在店铺的大玻璃窗前照一下都是好的,总觉得大致上还有几分姿色。这顾影自怜的习惯逐渐消失,以至于有一天偶然揽镜,突然发现额上刻了横纹,那线条是显明而有力,像是吴道子的“莼菜描”,心想那是抬头纹,可是低头也还是那样。再一细看头顶上的头发有搬家到腮旁颔下的趋势,而最令人怵目惊心的是,鬓角上发现几根白发,这一惊非同小可,平素一毛不拔的人到这时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连茹,头发根上还许带着一颗鲜亮的肉珠,但是没有用,岁月不饶人!一般的女人到了中年,更着急。哪个年青女子不是饱满丰润得像一颗牛奶葡萄,一弹就破的样子?哪个年青女子不是玲珑矫健得像一只燕子,跳动得那么轻灵?到了中年,全变了,曲线部还存在,但满不是那么回事,该凹入的部分变成了凸出,该凸出的部分变成了凹入,牛奶葡萄要变成为金丝蜜枣,燕子要变鹌鹑。最暴露在外面的是一张脸,从“鱼尾”起皱纹撒出一面网,纵横辐辏,疏而不漏,把脸逐渐织成一幅铁路线最发达的地图,脸上的皱纹已经不是熨斗所能烫得平的,同时也不知怎么在皱纹之外还常常加上那么多的苍蝇屎。所以脂粉不可少。除非粪土之墙,没有不可圬的道理。在原有的一张脸上再罩上一张脸,本是最简便的事,不过在上妆之前下妆之后容易令人联想起聊斋志异的那一篇《画皮》而已。女人的肉好像最禁不起地心的吸力,一到中年便一齐松懈下来往下堆摊,成堆的肉挂在脸上,挂在腰边,挂在踝际。听说有许多西洋女子用擀面杖似的一根棒子早晚混身乱搓,希望把浮肿的肉压得结实一点,又有些人干脆忌食脂肪忌食淀粉,扎紧裤带,活生生的把自己“饿”回青春去。有多少效果,我不知道。别以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不。譬如登临,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回头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头也不回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再仔细看看,路上有好多块绊脚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脸肿,有好多处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蛙。回想从前,自己做过扑灯蛾,惹火焚身,自己做过撞窗户纸的苍蝇,一心想奔光明,结果落在黏苍蝇的胶纸上!这种种景象的观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施耐庵水浒序云:“人生三十未娶,不应再娶;四十未仕,不应再仕。”其实“娶”、“仕”都是小事,不娶不仕也罢,只是这种说法有点中途弃权的意味,西谚云:“人的生活在四十才开始。”好像四十以前,不过是几出配戏,好戏都在后面。我想这与健康有关。吃窝头米糕长大的人,拖到中年就算不易,生命力已经蒸发殆尽,这样的人焉能再娶?何必再仕?服“维他赐保命”都嫌来不及了。我看见过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轻的时候愣头愣脑的,浓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桃子,上面还带着挺长的一层毛。他们是未经琢磨过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他们的生活像是在饮窖藏多年的陈酿,浓而芳冽!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如果年届不惑,再学习溜冰踢毽子放风筝,“偷闲学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令,有点勉强。半老徐娘,留着“刘海”,躲在茅房里穿高跟鞋当做踩高跷地练习走路,那也是惨事。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1200字以上 高三 读后感
-
读《立场》有感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婚姻没有你赢或我赢,只有双赢或双输。其实不只是婚姻,教育亦然。每一位为人师者揣着教育理想上路,又何尝不在探寻教育的“双赢”境界呢?我们也渴望“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无痕,我们也期盼“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我们更追求师生的共同成长与发展。然而现实中,我们经常耳闻目睹的是许多教师的埋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听话,学习不努力,不理解老师,好心没好报……扪心自问: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了吗?我不禁想起前不久读到的一则故事。上世纪30年代的一天,英国伦敦一家珠宝店的业务员珍妮在接待顾客时,不慎将一粒价值连城的珍珠滚落到地上。当时,人多手杂,珠子滚到一位男青年脚边时就再也寻不见了。珍妮必须找回这颗珠子,否则的话她不但要面临“炒鱿鱼”,而且终身都难以赔偿。凭眼神,珍妮断定那位装作若无其事的男青年多半是一位失业者。这就意味着,那粒珍珠足以改变他的下一段人生,这无疑增加了她索回珍珠的难度。珍妮来到他跟前,眼含泪花,轻声地说道:“先生,在这样艰难的时期,找一份工作真是不容易的吧?这才是我上班的第三天!”男青年怔住了。细心的珍妮看在眼里,她又将这句话重复了两遍。终于,男子将背在后面的手抽出来紧紧地握住了她,等他转身快速奔出大门的时候,珍妮已经看清了手心里的那粒珍珠。珍妮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请把那粒珠子还我”。但如果她那样一说,等于向公众宣布了男青年的不义行为,很容易导致反目,并很可能发生意料不到的极端事情,甚至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此时,珍妮选择的是站在别人的立场博取同情,从而顺利地达到了目的,在拯救别人的同时也拯救了自己。由此,我想到了我们朝夕相伴、魂牵梦萦的教育。试问:在“教育就是服务”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了吗?我们在乎学生的“在乎”了吗?在学生们童年最渴望得到快乐的时候,我们却告诫他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于是,孩子们的世界里,没有了天真烂漫,没有了欢歌笑语,没有了玩耍嬉戏,没有了自由遐想。伴随他们的是烦琐的分析,机械的训练,频繁的考试,以及“公正权威”的排名,“语重心长”的教导……殊不知,这一切早已成了学生眼前一道抹不去的阴影,成了学生心中“一千个伤心的理由”。私下里,多少学生慨叹:“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分数,让我欢喜让我忧!”“老师,你到底爱不爱我?”……呜呼哉!!学生的名字叫“今天”,如此种种以牺牲学生今天的幸福为代价,企求换取明天的幸福的教育,不亦乎“海市蜃楼”?且不论如此教育下的学生明天是否会幸福,扣人心弦的是他们今天还能走多远?他们还有没有“真正的明天”?可悲的是,我们许多教师沉醉于此,还津津乐道,声称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果真是这样吗?恐怕不尽然。在孩子成绩落后的时候,我们想得更多的是平均分、优秀率;在孩子违反纪律的时候,我们想得更多的是文明班级的评比、考核奖金的发放;在孩子有所冒犯的时候,我们想得更多的往往是自己的尊严、地位……如果,我们真的站在学生的立场,那么这样的教育一定能赏心悦目、沁人心脾,从而给人以幸福、温馨的美好享受;同时,这样的教育也一定是有灵魂的教育,并水到渠成地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手臂带来力量,给迷茫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孩子带来自信。站在学生的立场,彰显的是一种悉心的呵护。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保护,是对学生人格、尊严、自信、勇气、兴趣等等的无微不至的呵护,是对学生的创新发现、独特思维以及想做“好孩子”的愿望的积极稳妥的扶植。保护的对立面是“挫伤”、“扼杀”、“泯灭”,我们切不可追求教育的急功近利,让教育变味,让“教育”这支利箭封杀学生的可塑性发展。站在学生的立场,要求我们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中学会呵护学生。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的心灵。“士可杀不可辱”,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尊重学生,尤其是尊重他们的人格。即使是浮光掠影的嘲笑,也可能推翻学生心灵中全部美丽的希冀。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的故事”之所以成为教育的经典,就在于其对男孩自尊心的充分珍视,对男孩上进心的真诚扶持。站在学生的立场,需要的是俯身倾听,坦诚相待。我们要坚决摈弃教育的功利主义,淡化教育的功利色彩。事实上,我们的许多教师往往只惦记着学生是自己的“作品”,总是竭尽全力地“塑造”它,却往往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它。我们不要只关注“分数”(学科考试的成绩、文明班级的评比),而应更多地寻访、了解分数后面的故事。用孩子的视角看“孩子”,你会欣喜地发现:每一个错误的背后,都潜藏着一颗善良的童心在闪耀。站在学生的立场,我们应该更多地想到学生,想到学生的利益。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你知道学生最近的快乐与烦恼吗?你知道他们的爱好吗?你知道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吗?……有一种爱叫“伤害”,如果,我们的爱让孩子们感到窒息、恐惧、担忧,那么,这种爱的价值何在?教育的保护功能又何在?站在学生的立场,体现的是一种睿智的宽容。对教育工作者而言,“站在学生的立场”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襟怀,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智慧。站在学生的立场,意味着对学生有更多的宽容。所谓“宽容”,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就是心智不那么闭锁,头脑不那么僵化,眼界不那么狭隘,就是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的个性,领悟学生心灵世界的广袤和深邃。因为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建筑在轻蔑和敌视上的,也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依靠惩戒和制裁来实现的。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1200字以上 高三 读后感
-
读诗有感年年春草绿,岁岁秋叶红,举杯叹兴衰,仃箸想亲朋。不求同进酒,但愿甘苦同,醉去愁百解,醒来心态平。一生一世一春秋,难得世上走一周,一年一度花开落,岂敢虚度此春秋!举杯抬头望宇宙,同品共进造物酒,光阴醉度无厚非,未尝不算不风流。100字 高三 散文
-
读《飘》有感心中微微酸楚而头脑震撼的感觉你可曾尝试过?每每想起都激动不以,希望分享却解释不清的经历你可曾有过?心情的起伏、震荡你可曾清楚感到过?我不曾相信只因一个故事可以深深感受,直到走进了《飘》的世界。偶然的一翻《飘》让我沉醉于思嘉的爱恨情仇,在红土地上长大的她,有着与别人一样的家庭、生活和少女的情怀,但不一样的是她的身上散发着不一样的气质,她看起来复杂、放肆还有点狡滑,但她的内心却是坚强、善良、自由与天真。也正因为这份天真,她追寻着自己相信的爱情,可到头来伤痕累累。不过还好,瑞德一直在她身边,小心谨慎的呵护她,瑞德的爱不显而易见,但却爱得深沉。瑞德说的对,思嘉与他很相似,他们都是在美国动荡的年代里优秀的人才,瑞德曾讽刺南方人只有傲慢,思嘉曾使红土地起死回生,他们都一样能干,可是在感情上却实在算不上精明,思嘉傻傻的爱着不值得爱的卫希里,瑞德傻傻的等着思嘉,终于思嘉幡然醒悟,瑞德却离开了。但是,我相信思嘉一定能追回自己的爱情,因为她天使般的美貌,心灵的坚强和执着,更因为她那自信的话语:“After 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思嘉的形象并不完美,她有着人性的弱点,但也正是这些,让我感觉她更美好,因为这样她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虽不曾无数次的读过这本书,却无数次为思嘉的魅力所折服,无数次为瑞德的爱情所感慨。多么敬佩玛格丽特米切尔能写出这样一本绝世佳作,不愧是她一生的心血。550字 高三 读后感
-
读《题王》有感“勤奋再勤奋=成功”。这是我读完《题王》后的感慨。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无意间从《模拟外交官》中看到《题王》这个故事。本文讲述了题王———周彦孜解答奥数题,被难题困住,从百思不得其解到豁然开朗的过程。故事中,我还知道他不仅跳级,而且在比他更高的年级考试中小试牛刀,荣获一等奖。读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对他刮目相看,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原来,聪明机智的他也会有被难住的时候呢,可是他并没有像我们一样,见到坑坑洼洼的路就绕道走,而是迎难而上,绞尽脑汁地想解题思路。终于,在周彦孜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困难只好向他屈服。成功之花,人们只惊异于它现时的明艳,却不知当初它的幼芽浸透了多少奋斗的汗水,洒遍了多少勤奋的血泪。的确如此,题王周彦孜在数学上十分杰出,但又有几人知道他背后洒下的汗水,经历了多少困难挫折。我阅读完题王周彦孜的故事,不由自主地联想了自己,不禁惭愧不已。那是个周六,我正叫苦不迭地向一大堆的作业发起猛烈的进攻。蓦地,我顿住了,我遇到了阻碍——奥数题。我咬住笔杆,手托住下巴,苦思冥想。不知持续了多久,我终于乖乖地向困难投降,随便写了个答案就想草草了事,企图从老师那蒙混过关。很快到了周一,我不假思索地把作业本上交。当然了,滥竽充数、不加以思索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一个鲜红的叉叉外赠老师的一顿批评。这使我认识到,“勤奋再勤奋=成功”,这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每个人都应当用勤奋来浇灌那绚丽的成功之花。600字 初中 读后感
-
读《随笔三题》有感“这个不要,这个不好看,那个过时了,那个太小了,扔掉,扔了,扔!”唉!我真不明白,以往我爱不释手的衣物,如今却成了一堆垃圾。没想到,这小小的的衣橱竟能容下这么多垃圾。我吃力的把这些衣物胡乱地塞进纸箱内。“呲——呲,呲呲——”哎!这笨重的家伙真不是省油的灯。拖着它都快累死我了。“噗——”我在离垃圾坑一米处停了下来,赶紧双手捂住鼻子。心底一股怨气油然而生:恶心透顶了,这垃圾几百年没收拾了?哼!看我的“无敌飞毛腿”!只听“嗖”的一声,一件衣服准确无误地滚入目标内。我洋洋自得地俯视地平线。原来,箱子太重,我那点微薄之力只是将他踢翻而已。至于那件衣服,纯属侥幸。我顾不上臭气中衣服们的随心哭泣,躺在沙发上看《二月风》才是最明确的选择。“随笔三题?”题目真有趣,先看作者的“第一题”——小小的善。短文记叙:“我”准备扔掉过时的皮鞋,母亲却把断鞋带换成好鞋带,然后,“我”把鞋整齐地放在垃圾箱上,以防别人有用。霎时,我的心被针狠狠地扎了一下。热泪在眼睛里打。说时迟那时快,我飞奔而至。顾不上熏天的臭气,小心翼翼地把衣服一件件整理好,整齐地叠放在箱内。也顾不上那笨重的体积,神圣而端庄地放置在最显眼的地方。内心无比激动,仿佛,是我造福了人类。我大踏步回家,信心满满,神气十足。小善等于大恩。对你来说,小小的施舍或举手之劳,却对他人有天大的帮助。你不要的东西,也许对他人还有用。若人人给予小小的善,那人人都会收获加倍的欢乐,世界也将充满大大的恩。原来,小小的善,就在我们身边。550字 初二 读后感
-
读《题都城南庄》有感“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一首《题都城南庄》,诉尽了多少人心中的寂寞惆怅?那年正值清明,博陵人崔护独游长安城南,见一家桃花绕宅,便叩门求饮。门内女子予以饮,两人一见有情。可到明年此日,崔护又寻至此地,桃花如初,门墙如故,却独独不见了主人。于是他就在门扉上题了这首诗。诗的开头两句是诗人的心事,是藏在彼此心中的好感与欢欣。那是一个只要见了便能让崔护朝思暮想的姑娘,是个可以“思而得之”的佳人。然而命运总是故意与有情人作对的,一心想要重温旧梦之人总会梦碎在时间的拷问中。诗的后两句,去年与今日,有同有异。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佳人不见。诗人伸出多情的手,却只握到了一掌冷雾。这时,我又想到了那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好一个洛阳城东暮春的景色,繁华的洛阳盛开着艳丽的鲜花,满城春色,生气勃勃,令人心醉神往。然而时光易逝,此时的洛阳已是落花季节,桃李纷飞,不知飘向何处。那个姑娘面对漫天飞舞的落花心中生出无限感慨,她感慨的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的红颜易老与生命无常。时间无情,花败了,可以再开。每年一度,时光轮转,人却只能往前走,没办法停留,也不能回头。无可奈何桃花落,不曾相识人未归。崔护和那位美丽的洛阳姑娘,都为自己情窦初开的那个人而痴情至深。他们思,思那时两情相悦的快乐;他们执着,为伊消得人憔悴。四月里的桃花,无奈地笑了,笑的是自古痴情人的执着。可是,她为什么还没落下?600字 读后感
-
读《题都城南庄》有感“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又是一个“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故事,却令千年后的我们“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乍想此诗能勾出人们数不清的情思,不因诗人手法的巧妙,而是诗中二人的多情怅惘,想见与不能见,只剩思念,只有不变的春风桃花,再没有当年那艳若桃花的人的情结,让愁思涌上读者的心尖。记得徐再思言道: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也犹记张爱玲笔下的“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总会有一个人一直在灯火阑珊处等待着你,直到人海中的你徐徐而来。然后转身离去。在该遇见时遇见,在该离开时离开。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但愿同展韶华锦,挽住时光不许动。300字 初一 读后感
-
读《题都城南庄》有感“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又是一个“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故事,却令千年后的我们“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乍想此诗能勾出人们数不清的情思,不因诗人手法的巧妙,而是诗中二人的多情怅惘,想见与不能见,只剩思念,只有不变的春风桃花,再没有当年那艳若桃花的人的情结,让愁思涌上读者的心尖。记得徐再思言道: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也犹记张爱玲笔下的“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总会有一个人一直在灯火阑珊处等待着你,直到人海中的你徐徐而来。然后身离去。在该遇见时遇见,在该离开时离开。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但愿同展韶华锦,挽住时光不许动。浙江温州乐清市乐清市乐成镇实验中学初一:李依诺350字 初一 读后感
-
临安记忆又是一年的烟花三月,她再次回到了临安。烟雨笼罩的江南,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凄凉。她撑着一把白色的伞,孤寂的走在人群熙然的古道上。她记得,那一年,也是这个时候,她遇到了他。那一年,无雨。他身着一袭白衣,手持一柄画扇,走到她面前,拉起浑身肮脏的她。“小姑娘,汝可还好?可是无家可归?可否来吾家小憩片刻?,不知姑娘意下如何?”他说。她点头,她依稀记得。当时的日光柔和,丝缕光线从他倾斜的发间透出,似给俊秀的他更添些许圣神。那一刻,她以为她看到了神仙。如今,佳人依旧,可君却不再。她穿过大街小巷,走到哪曾住过几年的古宅门外,门前的梧桐树还是当年的模佯。他坐在竹椅上,摇着手中的纸扇,看着她。细长的丹凤眼微微上翘,嘴角微扬,使一张俊秀的脸因懒惰而更添妩媚。“小姑娘,汝可有名?”他问,站起身,白色的发带随风而扬。“回少爷,奴婢无名亦无姓。”她俯首,恭恭敬敬的回答。“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此后,你便唤桐雨”他手摇画扇,说。“桐雨谢公子的取名之恩。”她说,一抹喜色染上双眸。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如今,人树还在,可你已走远。她撑伞站在湖畔,看着来来往往的画舫,久久的沉默不语。画舫上,他手持一支晶莹剔透的玉笔,墨色的眸子里充满了落寞。她静静地立在他的身旁,怀抱着那把离家时带着的凤桐古琴。他们一句话都没说,气氛压抑而悲哀。“公子”她看着那支他家家传的玉笔,墨色的眸子里闪过一丝不明的含义,不过,很快就消散了。“桐雨,吾没事,汝下去休息吧”他头,一脸微笑地看着她,说。“可是……是。”她答,抱着琴,离开了。她未听见,在她离去后,他长叹了口气,说:“苏府不留无用之人,吾早已失去了资格留于苏家。”她坐在石凳上,把琴摆在桌上,弹奏了一曲《高山流水》。悠扬的曲调传得很远很远。如今,画舫仍存,人琴却未全。她坐在漂浮在西湖上的小舟,天边出现一缕彩虹,她缓缓笑了。“自古以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他伸手揉了揉她柔顺的长发,笑着说。“老爷会舍得公子否?”她问,紧紧地抱住他手,害怕眨眼就消失不见了。“对他来说,吾乃无用之人,他怎会舍不掉?”他无奈道。她担心的是还是发生了。“桐雨桐雨,公子落水,已亡。”凤桐琴应声而落,她眼一黑,便不省人事了。如今,我可以说,公子,桐雨终于可以放下了。过了那么多年,她终于放下了,也原谅自己了。800字 初二 散文
-
暑假临安避暑暑假的一天早晨,火辣辣的太阳把人晒得酷热难当!吃过午饭,姐姐就兴冲冲的跑过来说:“我们快去理东西,叔叔要带我们去临安避暑!”我一听,一崩三尺高,大呼万岁,我终于可以不受太阳的曝晒了!到了临安已经是晚上,一下车就感觉非常凉爽,像杭州入秋时的感觉,我向四处看了下,发现这是一个小村庄,前面是一条长长的小溪,后面群山环绕,村庄四周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那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在花瓣里伸展腰肢,向我们微笑,像在欢迎我们来到这个美丽的地方。我草草的吃了晚饭,洗好澡准备睡觉,这里真凉快,睡觉不用开空调,还要盖一条薄薄的棉被。山村的夜晚真安静啊!听不到吵闹声和喧哗声,全是溪水伴着蟋蟀和青蛙的二重唱,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自然歌声。正当我迷迷糊糊要睡着时,我感觉墙上有什么东西特别吵,就叫醒了姐姐们,把电灯打开,一打开我们便吓傻了墙上全是飞蛾,一只‘两只’三只……足足有十只飞蛾,于是我们便开始打飞蛾,我们三个人拿着一个拖鞋,看见虫子就打,终于在我们的努力下,虫子全没了,打虫子活动也告一段落。姐姐拿起表一看,已经凌晨一点多了,我们就抓紧时间赶紧睡觉,渐渐的我也进入了梦乡……第二天早晨我早早的吃完饭就和姐姐们来到我们早已想要来得小溪边,小溪的水晶莹透亮,太阳照在水里一闪一闪的,像是点缀着一颗颗闪耀的小星星。水底铺着卵石,它们大小不一,形态万千。有几块石头上积满了绿色的青苔,颜色五彩斑斓。我一下水就感觉这个水冰凉,让人感觉非常舒服,站在水里不会流汗,不会感到炎热,我们在那里泼水,你泼我,我泼你,全身都湿透了,玩累了,就观察水,我发现水里有像虾米一样的小鱼和小虾,它们从我的脚旁游来游去,感觉痒痒的。我情不自禁的弯下腰,用手一抓,发现手上有许多小鱼小虾,我便大喊姐姐们:“你们看!我抓了许多小鱼和小虾!”姐姐们一听也跑过来抓,但是最后我们还是把它们放回了小溪里,让它们自由自在的成长。下午我们就在房间里休息,准备回家。短暂的临安避暑之行结束了,我恋恋不舍的坐上了汽车,我在心里默默地说:再见临安,再见小鱼小虾,再见卵石溪水,再见,你们等我,我下次再来看你们!800字 初一 记叙文
-
读《蜥蜴》有感还记得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班主任陈老师要求我们去读《读者》,其实我早就迷上了《读者》里面每一篇文章,不说全部是精读,但至少我一字一句都看了进去。不知是哪一期《读者》,里面有一篇文章,题目真的不怎么吸引人,叫《蜥蜴》,普普通通的开头,简简单单的结尾,可就是这朴实无华的语句,打入了我的心房,以至于让我提笔写下了这篇“不起眼”文章的读后感。大概内容是这样的:作者去沙漠旅行,走到了一棵仙人掌面前,有一只蜥蜴正仰着头,等着仙人掌上的露水滴落下来,作者没看两眼就走了。返程时,又遇到了那只蜥蜴,一成不变地仰着头,唯一变了的,是仙人掌上的水珠不见了,对!被太阳蒸发了。作者不忍心把蜥蜴丢在沙漠里,于是把它装入自己刚喝完的空塑料瓶中。第二天,当作者想把它埋葬时,奇迹地发现蜥蜴活了,于是把它又送回了原来的沙漠。文章记叙的是作者去旅游时发生的一件事,这件事让我感受很深。蜥蜴可以说是起死回生。这一切,还要归功于文中这只蜥蜴的求生意识;塑料瓶中仅剩的一点点水滴救活了蜥蜴,这一点点水是蜥蜴唯一的希望,虽然很渺小,但它并没有放弃,反而用自己的意志战胜了死亡的威胁。蜥蜴很像一个众所周知的名人,或许大家都已猜到,霍金。霍金一生十分的坎坷,一个有着如此多的智慧的人,身上都有着疾病的禁锢,有着疾病的烦扰。就是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他也能够完成一部部巨著,为人类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他没有消极,没有沉默,反而和正常人的心态一样,乐观,积极,向上……和霍金,和文中的蜥蜴一样的人有很多,海伦·凯勒,史铁生等等。这些名人的故事,让我感到一种挫败感,想到自己平时的抱怨,平时对生活的不满,惭愧油然而生。这些人,这些物,每一件都在启示着我们要在逆境中生长,我们有健全的身体,而他们没有,他们都没有抱怨自己,抱怨生活的不公,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这样做呢?由这篇《蜥蜴》我联想与感悟到了许多。希望大家可以像蜥蜴一样,在逆境中升华。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情节波折性较强,于平常之中生意外,能引起读者的注意。800字 高一 读后感
-
《家》读有感家,对我们来说是温馨,舒适,安心的代名词。它是幸福的港湾,庇佑着我们这些稚嫩又天真的孩童。而我们也满足地处于父母的怀抱中汲取温暖与幸福。但是,在《家》中,在这个由四四方方的砖瓦组成的院子里,在这个抬头看不到广阔天宇的囚笼中,在这个封建礼教压制灌输的孕育之下,里面的孩子就这样长大了……他们接受着同样的现实,但是却演绎了不同的人生,在这无边无际的黑暗中,他们又处在怎样的漩涡中挣扎?这部书中我最欣赏的是老三觉慧,他是一个有思想,不听天由命的抗争者。许是他的两个哥哥的经历让他处于理性的叛逆中。他关心时事,他热血沸腾,他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许是他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注定了一段悲惨结局的恋情。他喜欢上了婢女鸣凤!这在那个时候是相当不允许的!鸣凤是一个机灵天真,清秀勤劳的姑娘。他们并没有过多的交往,但是,彼此的心意是相同的。最后,在觉慧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老太爷不可更改的命令下,鸣凤宁死不愿嫁到别人家,不愿悔了清白。于是啊,她悄无声息地投入冷冽的湖泊中。在死前,她在挣扎,她在等那个喜欢的男人温柔的呼唤她的名字。可是,没有,没有人在意她的死活吧!她活着没有任何希望,她选择了死亡。不,她是选择了解脱!不知她在尚未沉底的那一刻,她是否后悔。可怜的觉慧是在第二天,她死后才得知的,他后悔,他悲痛,他跪在湖边等心中的她告诉自己这是一场梦。可惜啊,现实不是个善人。这一场悲剧就以她的死终结了,但在他心中留下的殇却怎么也挥不去。他发觉在这个所谓的“家”中,他没有任何思想,这个“家”中没有温馨,只有无穷无际的折磨!是呀,它要把人折磨成怎样才肯罢手呀。于是,已经失去信心的他选择了逃亡,逃离这个樊笼,逃离这个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家。同样老二觉民已失望,老大觉新也无可奈何的忍受着。于是啊,一个好端端的家变成了这样。若是这样的家拿到我们现实生活,我想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了吧!即使如此,真正珍惜家的意义的又有几人?因为一些小事就离家出走,因为在一件衣服的颜色上有分歧闹离婚的人,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家暴的行为等等,这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社会在进步,亲情却在淡泊。以史为戒,我们应该有些改变!2下一页@_@我是分割线@_@《家》读有感800字 读后感
-
读《母亲》有感她长得很高,稍微有点驼背,宽宽的椭圆形脸庞刻满了皱纹,而且有点浮肿,一双不安而哀愁的眼睛暗淡无光。在她又黑又浓的头发里面,已经杂有一簇簇的白发了……这是高尔基笔下的母亲,而然也正是这位未老先衰的母亲,使我产生了许多感叹。“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温暖的呼唤;多么伟大的人啊!而高尔基笔下的母亲不但是无私的,伟大的,亲切的,更是令人疼惜的,爱护的,也是十分让人喜欢的。这是一个可怜的女人。每天受尽丈夫的吼骂、殴打还有那副喝醉酒发酒疯的可怕模样……但她的情感色彩其实与普通母亲是一样的。当她得知自己的儿子正在阅读一些“禁书”,正在慢慢的踏上非法道路时。心中也有忧虑,也有不明白,但他并没有怕儿子不理解她的心,而是勇敢的去问问他,问问他的想法。然而儿子也将自己的心毫无保留的告诉自己母亲。就是因为这几次的沟通,母亲明白了儿子真实目的——原来他们是在找寻真理。但母亲的心总有一丝忧虑怎样也去不了,因为她知道不论儿子做的正不正确,终究要受到监牢带给他的痛苦。 终于,一句话——“我们应该使那些骑在我们头上想蒙住我们眼睛的家伙知道,我们对一切都要看得一清二楚,我们并不是瞎子,不是动物,不是仅仅要吃饱肚子,我们希望过人的生活!……”是母亲将心中的忧虑转换成一些些自豪感——确实说得有道理!然而当巴维尔的母亲并不是如此轻松的!每天要承受各式各样的谣言,每天晚上那敲窗子的声响总会将她从睡梦中惊醒……我不得不佩服这位母亲竟有如此的忍耐力,要是换做平常别的母亲呀!早抱怨啦!但这一系列的忍耐,一系列的保护都是徒劳的!“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最终还是传到了警察的耳朵里。巴维尔被捕了……之后又出狱了,然而他还是坚持寻找真理,有被捕了……母亲每天在家中以泪洗面,心痛不已……他担心巴维尔……我其实也十分困惑,为什么巴维尔如此心疼自己的母亲,还要做这种非法的事,是他离开心爱的母亲呢?也许他要追求真理吧……然而这位母亲,使我懂得了只要与对方沟通,什么事都可以清楚、明白的。沟通很重要!还有对一件事的坚持,对自己的肯定……800字 小学 读后感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