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现代教师读本》有感1200字以上

读 《现代教师读本》有感

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寒假中我读了《现代教师读本》(人文卷),对书中谈到的有关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等几位中国近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的治学理念和曲折人生颇为感慨。这几位大家的思想学说以及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里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对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且还将对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蔡元培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任北大校长期间,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并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五四运动前后,他站在维护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想,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礼教;提倡“劳工神圣”,反对军阀政客的巧取豪夺,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同时,他还非常注重和平民教育,创办了北大平民夜校,致力于文化的普及和思想的解放。

胡适先生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五四运动前夕他任《新青年》编,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他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对破除封建迷信、解放人们的思想、促进当时社会的进步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梁漱溟是我国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921年出版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且由此成为现代新儒学的先驱。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对中国、印度、西方三个文化系统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作了系统的分析,预测了世界文化未来的趋势。此书成为先生一生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梁漱溟曾于1924年前往山东办学,以后又在四川创办勉仁文学院,而他在山东乡村建设实验中倡导的乡学村学模式更突出表现了融社会教育与社会改造为一体的思想。梁先生想通过以在农村办学为主要手段的乡村建设运动,来提高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的文化水平与思想认识,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落后、愚昧的面貌。

上世纪初,国民革命刚刚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但是,几千年的封建残余思想仍然象魔掌一样笼罩在中国社会的上空,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加之帝国主义列强肆意掠夺我国的各种资源、压迫我国的各族人民。使我国社会处于最黑暗、最动乱的年代;使我国人民生活在苦难的深渊。面对这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无数仁人志士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为寻求救国之真理、救民之道路而上下求索。《现代教师读本》中谈到的有关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等就是这无数仁人志士中的几位代表。他们之所以能够以自己的学说和思想去影响当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乃至推动社会的进步,就是因为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和整个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学说思想和聪明才智义无返顾地贡献给解放人民的思想与促进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中。翻开近代中国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因为有了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才使中国从旧制度桎酷中获得解放;正是因为有了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布,使中国人民从旧思想的禁锢中获得解放。从而使落后世界潮流几百年的中国能够迈开巨人的脚步去追赶先进国家。

今天,经过近六十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别是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国家早已今非昔比。但是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等大家们的那种把自己的命运和整个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学说思想和聪明才智无私地贡献给解放人民思想与促进社会进步伟大事业的精神和做法永远是不会过时的。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以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等前辈们为榜样,象前辈们那样自觉地把自己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在努力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潜心钻研教材、教法、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进程中才能完成自己对社会、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只有在认真塌实地做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只有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学兼优的、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的过程中、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读 黄昏里的男孩 有感

1200字以上 初一 应用文

考完试,同学给我推荐了一些短篇小说,其中就包括这篇《黄昏里的男孩》。在这些小说中,“黄昏里的男孩”这个极富诗意的题目一下就吸引了我的眼球,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一幅唯美的画面。就这样,我迫不及待地开始了阅读这篇小说。

看了题目和文章的开头部分后,我以为它讲述的是一个男孩的故事。一个落魄的、可怜兮兮的男孩已经沦落在街头好些天,正当他饿得头晕眼花的时候,一个又大又圆、红彤彤的苹果映入他的眼帘。他向附近看了两眼,很快发现了这个可以使他果腹的苹果的主人,是一个年过半百、有着满头白发的水果摊摊主,他叫孙福。他盯着孙福,试探性地伸出手想要拿到这个苹果,并且多次告诉孙福他现在很饿,希望能得到他的施舍,但是都被孙福无情地严词拒绝了。终于这个被饥饿冲昏头脑的少年趁孙福不注意时,用他那黑乎乎的小手拿了一个苹果,然后飞快地向远处跑去。孙福发现后,一边快速跑起来追赶着,一边大喊着“抓小偷”。不一会儿,瘦削的少年终于被孙福抓住了——他跑不动了,没有力气了。大概是因为实在饿得受不了了,情急之下,男孩咬了一口苹果,大口地咀嚼起来。可孙福仍然不放过他,使劲掐住男孩的脖子逼他吐出来,后来,男孩还是无奈地把已经嚼碎的苹果碎屑一点点全部吐出来了。紧接着,还有对他更残酷的惩罚——孙福毫不留情地将男孩的右手中指折断了。更恐怖的是在后面,孙福并没有为自己欺负弱小的行为感到惭愧,反而是变本加厉地折磨男孩。他将男孩绑在摊前,并强迫他见到一个人就大喊“我是小偷”,直至收摊。到最后,男孩累得只能从喉咙里发出“咝咝”的微弱的摩擦的声音,这时孙福就会告诉顾客:“这个男孩在说‘我是小偷’。”终于,孙福收摊了,男孩也拖着精疲力竭的身体,晃动着断指,一步步艰难地向远处蠕动着,虚弱的、摇晃的身体仿佛下一步就会倒下,最终男孩慢慢地消失在黄昏的尽头。

读到这里,我的心也随着剧情的发展狠狠地纠成了一团。这个可怜的男孩多么的无辜、无助呀!他只是个孩子,做错了事难道没有被宽容的权利吗?何必要用那么卑劣、残忍的手段对待一个手无寸铁、瘦骨嶙峋的孩子!孩子这么小,难道不会留下心理阴影吗?或许这个孩子在以后会恐惧所有陌生人,他会以为人人都是坏人,他的未来也是不堪设想的。心里除了有对男孩的同情,更怀着对孙福做法的鄙视和反对。他竟然对男孩做出了如此令人发指的行为,凡是有人道的人都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他对这个单纯的孩子多么苛刻啊!本以为故事讲到这里已经结束了,没想到还有下文。后面的内容讲述的是孙福收摊回到自家后,回忆往昔。想起了自己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但是美好的回忆却以儿子不幸落水、妻子跟着一个剃头匠离开了他为结局。所以孙福只能攥紧那张已经泛黄的黑白照片,希望能寻找到曾经的幸福感觉……

读完整篇小说,我的心情十分复杂。读到最后,我才明白,小说真正的主角不是男孩,而是孙福。平时我们总能看到做坏事的人,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人要做坏事。然而文章结尾就很好地诠释了原因。掩卷沉思,虽然孙福开始对男孩所做的事情很让人无法忍受,但是他的曾经,他的无奈,他的悲伤又让人忍不住也想要宽容他、同情他。

文章始终离不开一个“偷”字。开始是男孩偷走了孙福的苹果,在惩罚男孩的期间,孙福一直在反复地提到“偷”这个字。孙福可能认为,他的那个5岁的儿子的意外落水,是上天“偷”走了他的生命;美丽的妻子撇下他和剃头匠离去,也是那个剃头匠“偷”走了他的妻子。而孙福没有从这些阴影中走出来,没有想通,而是一直这样憋着。所以每当看到小偷,或者听到“偷”这样的敏感的字眼,孙福总会变得很激动,行为很无情、残忍,他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可能他自己并没有发现自己的这种细微的变化,但是在日积月累中,孙福却好像变了一个人。这些事,“偷”走了孙福的灵魂,让他变成了一个残酷的人,渐渐地变得麻木不仁,变得丧失人性。

文章中的少年,在被孙福惩罚后,也变得更加不堪,他的生命或许也会被上天“偷”走,如果他有幸能活下来,可能也会变成像孙福这样被“偷”走灵魂的人,这使整个故事的结尾弥漫着悲伤的气氛。而文章中围观的群众,在看到孙福用残忍的手段对待一个孱弱的男孩时,只是冷眼旁观,没有采取任何保护的行为,甚至偶尔对孙福的话还有附和。这也体现了这些群众的态度,无关自己的事情,已经不予理睬,也变得麻木了,没有丝毫的想去帮助弱小的想法,没有人情味……这些也都是被“偷”走灵魂的人。

现在,我的心里还是有点小悲伤。文章中的群众漠不关心的态度恰好反映了现在整个社会对待弱小被欺凌的态度。我想,绝不能让小说中的情景再次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重演,不能让更多的人变成像孙福这样被“偷”走灵魂的人。首先,我们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当遇到这种以强欺弱的行为时,对待这些弱势群体我们应该怀有爱心,在看到他们受到侮辱欺负的时候,应及时恰当地伸出援助之手。此外,我们应该忘记一些仇恨,少背负一些包袱,感觉累了的时候就放松自己。我们始终要相信一切都是有希望的,人间一直是温暖的!就让我们秉承着这种信念,一起迎接明日初生的太阳吧!看,又是新的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读后感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