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唐诗
唐诗是中国浩瀚的文学作品中最可圈可点的奇葩。唐诗不矫揉,不造作,没有雕饰俗套,没有无病呻吟。唐诗里面无论是记一件事,写一处景,叙一段情,发一声牢骚,都词句洗练,韵律流畅,意境美妙,都能让读者感到它的真实和亲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爱的母亲呀,你对远方孩子的牵挂,惦念,期盼都缝进了一针一线,这细密缝织的都是无言而沉重的母爱。“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最亲爱的人呀,请随身携带家乡的红豆,那颗颗的红豆都是我对你深情的思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天的时候,美丽的时光,却往往流逝得那么快。“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上制高点,一览无余祖国壮丽秀美的江河山川……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奇幻美丽,“天下谁人不识君”写的自信豁达……
“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展现出一幅客舍对饮,难分难舍的别离画面。“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李白杜甫自京华一见,从此至死不忘,日日思念,梦中相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有一个这样的知心朋友,即便远离天涯,心里也感觉和近邻一样亲。“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让我们永远结成忘情的好友,相约在天上再相见。这些诗句,足见唐诗描写友情是何等真挚。
唐诗需要细品,才能品出唐诗的光彩。细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那宁静神秘的月色,那烟波浩渺的春江,仿佛人间仙境,让人神往留恋。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孟浩然的《临洞庭湖》,那松间明月,石上清流,寥廓长空,会让你的精神升华到空明无碍的境界,心灵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白居易的如花雨,韩愈的天街小雨,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苍,哪一处风景不是千古流传。
唐诗是历史的积淀,是时代的产物。如果没有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今天的寒山寺钟声将索然无味;如果没有了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那心力交瘁 的忧伤,今日的秦淮河可能就少了一份醉人的韵味;如果没有了“我愿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的柔情,今夜的星空将黯然失色;若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放,今朝的美酒就显得寡然无味。
唐诗就是诗化了的中国,几乎凝结了我们中国人的所以感情,读唐诗恰似与古人的一次对话,你可以在一刹那间抽离都市的繁华,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找一种别样的心境。
捧一本《唐诗三百首》,在清茗的氤氲烟气和书香中,倾听那自远古而来却清晰的声音,心也随同它飞越在古战场上空徘徊,在妙绝天下的名山大川中漫步。
唐诗和你的心情连在一起。烦闷时读唐诗,“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足以解忧。闲静时读唐诗,长河落日,大漠雄风,渔舟逐水,很能陶冶人的情操。伤心时读唐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旷世的悲凉最能体现你此刻的心情。高兴的时候读唐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极而狂,让你也不禁展颜。失意时读唐诗,知道兴尽悲还来,盈虚终有数,“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怎能不居安思危?
为官者读唐诗,“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为官者是百姓的父母,怎能不读不反思?修身者读唐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耐得住寂寞,万事方可做;少年读唐诗,读《金缕曲》,就能不断进取;老年人读唐诗,读《老将行》,老年人就能壮心;出游者读唐诗,读《望岳》,《庐山谣》,《黄鹤楼》……
一首唐诗就像一幅工笔的花鸟,写意的山水,散透的人物画卷,灵气而耐看,将气质的华丽隐于朴素的文字后,简单的表达,勾勒的却是耐人寻味的意境。唐诗还可以让我们透过书页窥见长安城那车水马龙,如真似幻的繁华,看见未央宫中长裙如风,摇曳生姿的宫女。
唐诗,凝重而古雅,它多方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复杂情感。品读唐诗,既是品读过去,也是提高自己!
品宝黛之恋
在美女如云的大观园里,贾宝玉为何对林黛玉情有独钟?在现代人眼里,林黛玉不仅体弱多病,而且常常耍性子,生闲气,有什么可爱的呢?而薛宝钗却温柔贤淑,品貌双全,似乎是最佳人选。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你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在世人的爱情与婚姻中,常常参杂了太多外在的东西。诸如有没有好工作,有没有好家庭,有没有钱,有没有房,有没有车......对外在因素的追求从根本上亵渎了神圣的爱情, 也滋生了婚姻中的种种危机。真正的爱应是抛弃任何功利色彩的内在素质的相互吸引。
大凡一见钟情的人,首先应是被对方的外貌、气质、谈吐等所吸引。宝黛初会也不例外。在宝玉眼里,林妹妹从天而降,不仅美若天仙,而且冰雪聪明。“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的一颦一笑,都是那么温柔多情。“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而在黛玉眼里,宝玉英俊潇洒,非凡夫所比。“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原来所听到的对宝玉不好的印象一下子全没有了。“都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骼清气非俗流。 ”虽然是第一次相见,但彼此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眼前分明是外来客,心底却是旧时友。”其实他们本来就是天上的苦绛株和病神瑛。病神瑛常常为苦绛株浇水,使她不至于干枯而死。点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苦绛株化为林黛玉,前世姻缘今生续。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曾论述过自然爱情的三个阶段:初恋、热恋、深恋。在男女相见前,彼此都有一个幻想,而相见时所遇到的人正是幻想中的人。“胸前花是心上花,眼中人是意中人。”于是,非你不娶,非你不嫁的志向油然而生,从此方有初恋的芬芳。而宝黛初会正验证了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然而仅仅一见钟情是远远不够的,爱情要经历时间的考验,必须有思想的一致。为什么现实中的很多男女,也曾一见钟情,自由恋爱。而结合后不久,感情破裂,甚至分道扬镳。正如汪国真所言:有一本日记,记着你我的往昔。从前的爱像狂风暴雨,到如今只剩下点点滴滴。其根本原因是当时并未看清对方的真面目,更谈不上思想的统一。而贾宝玉作为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他未能选中薛宝钗,正是思想的分歧造成的。在封建社会,求取功名是男人的唯一出路。但宝玉对官场中的男人恨之入骨,对四书五经深恶痛绝。尽管因此遭父亲暴打也难以改变初衷。而宝姐姐这个封建思想的卫道者,却常常劝他做自己最讨厌的事情。宝玉不爱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而林妹妹却从不说这样的话。不仅如此,二人还一起偷看当时的禁书《西厢记》,与书中人物的命运同欢喜,共悲伤。贾宝玉总算找到了知音,于是借书中人物向黛玉表白:我就是张生那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莺莺那倾城倾国的貌!肺腑之言,情真意切!随着以后的交往,这种感情日久弥深。尽管大观园中美女众多,有那么多女子爱慕他,找十个八个的不成问题。但他“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对黛玉之钟情,感天动地!这和现代人的沾花惹草怎能相提并论?
有情人未必终成眷属。以贾母为代表的封建卫道士是不会让他们结合的。她们选中的是薛宝钗。尽管她们知道宝玉爱的是林妹妹,但仍要瞒天过海,棒打鸳鸯。她们欺骗宝玉说娶的是林妹妹。宝玉信以为真,他想不到最疼爱自己的祖母会欺骗他。就在这种美好的幻想中,他与林妹妹的爱情一步一步地走向悲剧。就在他们成亲的时候,黛玉从丫环那儿得知了宝玉娶宝姐姐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她震惊了,心碎了,绝望了.....本已多病的身体一下子垮了。她看透了世间的恩恩怨怨,过够了寄人篱下的生活。“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日子就要结束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自古红颜多薄命!就这样,林黛玉带着对宝玉无限的爱与无尽的恨,悲伤万分地喊着“宝玉,宝玉……”含恨而逝!只是她错怪了宝玉,假如她泉下有知,一定会死而无怨的。
我很难想象,在贾宝玉掀开盖头的那一瞬间,看到娶的不是林妹妹而是宝姐姐时,会是一种什么心情?又有什么语言能形容他内心的悲痛呢?当得知黛玉已死的噩耗后,他来到黛玉的灵前,泪洒相思地。他此时一定会边哭边想:“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她;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但无论他怎样伤心、流泪、痛苦……黛玉已不能复生。如果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会这样想:反正黛玉已经死了,又与薛宝钗洞房花烛,就凑合着过吧。况且,宝钗又很爱他。先娶个爱我的当老婆吧,以后再找个我爱的做情人。何乐而不为呢?然而宝玉对黛玉的爱却是至死不渝!“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对黛玉的思念与日俱增,对罪恶的封建制度不再抱任何幻想。他决心遁入空门,找一个冷静之处,与林妹妹的亡魂共语,在青灯孤影里了却残生。
让人荡气回肠的爱情就这样结束了,但它留给后人的思索却是永久的。我常常想,作者究竟要借他们的爱情故事来表现什么?或许,作者既痛恨当时的社会现实,又看不到任何出路,只有把情感寄托在所描写的人物身上了。人们追求美好的爱情,追求婚姻的自由。但作为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他们的力量太弱小了。而邪恶势力又太强大了,他们的抗争只是以卵击石。但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洁身自好,出污泥而不染就是他们的性格特点。因此,黛玉才那么孤傲。“孤标傲世携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而宝玉才似傻如狂。在世人看来,他们是那么不合群,那么怪癖,那么不求上进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那么,在世人眼里,“我”就是“醉”,“我”就是“浊”。十人里面如果有九个坏人,一个好人。那么,这九个坏人都认为那一个好人是坏人。
然而时代发展到今天,爱情自由了,社会变好了,但忠贞不渝的爱情却还是很难遇到。“好了歌”中说,“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其实哪能等到君死,更常见的现象是“君生不再说恩情,未死又随人去了。”男的偷采野花,女的红杏出墙,早已司空见惯。谁还会像憨宝玉那样为死去的恋人去出家呢?但愈是这样,人们愈是渴望至死不渝的爱情。望而不得,只有喟叹: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相关推荐
-
品读唐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唐诗则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唐诗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的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有的气魄雄浑,沉郁悲沧;有的直白如话,通俗易懂。十一假期前的周五一节作文交流会中一篇关于古诗的作文,勾起了我对唐诗的回忆。周六下午,坐在干净整洁的书桌前,看着一本古色古香的《唐诗三百首》。微风习习,吹来了诗书墨香。构建出一处处古朴凝重的文人雅居;笔韵流转出一首首墨香四溢的传世之作;描绘出一位位温文尔雅的文人墨客。才墨之薮之处,文人浮白载笔;给人一种精神的盛宴,似遨游诗海。以前背诵古诗时,特别是唐诗,便觉枯乏无味,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但如今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玉阶怨》中李白透过窗帘仰望着那一抹秋月时“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心中别有一番滋味;又远望见那“若非群山玉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闻。”的美人,彩云像是她雍容华贵的衣裳,鲜花好比她的姿容,美得无以言表:画面像古琴的弦音般、蜿蜒的流水般流转,似乎在对面的山上看到了“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的送别场景和桃花潭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依依惜别的深情。唐诗有着她独具风韵的特色,不同于宋词、元曲,唐诗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境界,给人以独特的享受,让人久久难以忘却。如书中所讲“不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情绪不同,结果也不同,诗与诗人也是如此。”如“诗仙”李白流放途中,“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与返回途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情绪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的对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唐诗所带给我的感受,使我陶醉其中,沉醉于此。唐诗是一颗耀眼的明珠,但是却蒙上了一层厚重的历史的尘埃,就错把她当是不惹人注目的鱼珠,她需要我们为她擦拭,擦去那层厚重的往事尘埃,让她重现那夺人眼目的光彩!2下一页@_@我是分割线@_@品读唐诗750字 初二
-
品味唐诗唐诗如雨,湿漉漉的引人回味。它笼罩了唐朝的整片天空,是诗人创造的审美意境,是人们心灵的舒适摇篮。唐诗寄托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或体现了对天下苍生的悲悯,或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赞美,或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对于现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那几百年前“纯净”的美丽快要消散了吧。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知识财富,快要被庸俗的现代小说、流行音乐、电子游戏所替代。我们心中那颗迷恋唐诗的小树苗,不知是生长的枝繁叶茂,还是干枯而死。诵读每一首唐诗,心都会走进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并被它所感染。正是因为诗人经历过常人所没有经历的美好和痛苦,所以他们敏感、善思,诗作才会如此打动人心。我拿起纸边泛黄的《唐诗三百首》,又一次深陷进去。我沉醉于这神奇而多变的古诗世界中,追随着诗人们的脚步,体会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辛苦,领略壮丽的祖国山川。“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心向往着去为祖国建功立业,却无能为力,独自叹息。“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诗人由于对远方人强烈的思念,才会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诗人表达了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韧不拔的高尚品质。流连于唐诗中,我如痴如醉,如梦如幻。唐诗中所饱含的无边无际的情感,是诗人一时心有所动,情有所发的表达,它们历经数十个朝代,跨越了千年,引起了众生的共鸣,走进了与它心意相通之人的心房。唐诗似一位失落的忠臣,达观处世,仍不忘关心国家大事;唐诗似一位曼妙的女子,美艳动人,却露出忧伤的神情;唐诗似一个天真的儿童,开心嬉戏,遇到难过也会哭泣。唐诗如此动人,即使跨越了千年,即使和我们现在的文字含义有些不同,即使……但它如清晨清新的阳光溢满了我们的心房,因为有唐诗,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诗情画意。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将这经千年沉淀的美丽,用心品味,铭记在心,并将唐诗发扬光大,万世永传承!750字 初二
-
品在四季的轮回中,树就像那幽静的村庄,呈现着它自己的色彩。远方的树不曾到过那极远的边塞之地,我们却过早地认识了那一排排白杨。它们有伟岸的身躯,有婆娑的姿态,有绝不旁逸斜出的枝条。它们紧紧抓住一方泥土,头顶一片苍天。它们在朔风中演绎一种坚持,在风雪中散布一种美丽。凛冽的冰与雪只足以触及它们的肌理,而它们的虔诚,近乎固执,却足以消融冰雪,唤来春天。我曾经一度质疑家们笔下那些远方树的意义,然而现在终于明白,除去远方的树作为保护林的作用以外,远方的树最大的意义是它之于远方的人们。从来没有离开家漂泊的人始终都缺少了一种对家的眷念。人们的心里总是有一种东西是无法割舍的,就算经历再多,我们依然惦念不忘,并且心甘情愿地受其折磨。家就是这样一种东西。而在远方,有一些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需要坚持地站在那里。人的心不是树的心,树的心可以承担地老天荒的孤独,而人的心却忍受不了万水千山的思念。于是树成了唯一的寄托,树的作用就是让人的心归于平静,归于安定。如果你暂时没有家,或失去了家,请你安于这一种无奈,请你学会坚强。远方的树,它们有一种与脆弱无关的美丽。你身边的树看一看你的身旁,在现在这个偌大的城市里,树与天空的交集注定构成一种最朴素的风景。景色不变,可是你的心情会变,于是在不同的文章里不同的人品出的是不同的树。心情不是一根单一的杆,它是一根树枝,枝条向上蔓延,有的地方光光滑滑,有的地方疙疙瘩瘩,其实这就是心情,这就是人生。难道你看到一棵树时,不会有所感悟吗?若暂时抛却心理的烦扰,抛却身后被忙碌踩乱的日子,让眼前的这一棵树、一片天撷来一缕明静,心灵一定会焕发出鲜活的光芒。不同于远方的树,你身边的树磨掉了自己的尖利,收敛了自己的锋芒,它甘心融入这一片城市之景中,甘心为每一个驻足的人带来舒悦之感。你身旁的树,它们有一种无比恬静的美丽。远方的树,身边的树,从不一样的树里,我们品位一样的人生。或许仅以一棵树的品性,我们根本无法完美地掌好人生之船的舵,但请你学会那一种坚强,那一种宁静。品,树的品性。永恒的缄默是树最高的品性,在它坚韧的缄默中,我们应该有所成长。800字 初二
-
品“XXX,三品大员。”我心里又开始发怵,我虽然已经官居四品,也算是在朝廷上有点地位,可在我听到别人官位高于我时,心里不免感到无尽惆怅。品就是地位,就是成就,,就是威风。而想要达到这一目的,我想,钱或许能带来品的提高。于是,我便准备了不少钱财,去拜访前辈——当朝一品宰相的家。一座古朴、庄重的大门出现在我的眼前,如果没有这威气凛凛的丞相府三个大字,这还不如我的府门来得辉煌呢!我掏出自己的官牌出示,不一会儿,一位消瘦却十分健朗的老人穿着便服出来迎接我。是宰相亲自来迎接我!不会是因为我带了这么多东西吧?我暗想。眼前这位老人几乎满头白发,可以想象他为国家日夜操劳的辛苦,他面带微笑地把我请了进去,整个丞相府很小,没走几步便到了大堂。当我提出要将财物送给他时,老人不改他的笑脸,只是微微点了点头。我随即提出了我想升官的想法,他又点了点头,接着和我谈起了时事,谈起了战争,谈起了人民。老人用他独到的见解和他对人民的关怀深深地感染着我,我默默地坐着,一股惭愧之情油然而生,身为一名四品官员,可却从没为人民想过多少、做过什么┅┅老人见到我黯然的神色,起身拍了拍我,说道:“为他人想一想,再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品。”他看到我一知半解的样子,又意味深长地说:“品质,为人民着想的品质,做一个高官,就应有为人民着想的品质!”我恍然大悟,这时,几位仆人把我送给老人的礼物拿了出来,老人微笑着说:“我不需要这些东西,你用它们去做些有用的事情吧!”说完,便送我出了门。从此,我的官品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我感受得到,我的品已经改变了!品是做人最重要的东西啊。650字 初二 叙事
-
品“现代”是一个有些骄傲又掺哀伤的词汇。我们把喜怒哀乐放在心里发酵,心灵日渐空虚。再看古人,将人生百味蕴含在笔墨丹青中,待到流光稍纵,品读其中的笑痕和泪影。“喜”如黄山寿。颠覆淡雅的传统,运用大片的朱红与翠绿,将人的思绪夺去,只随那画中的小船漂着,仿若梦境,却更真实。在烦嚣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无数次地幻想已找到那个“桃花源”——包含我们的任性不羁、天真遐想,与我们分享生命中的喜悦。《桃源仙境》之中,“喜”之情扑面而至,仔细品味,竟在笔触之下看到对世事的幻想与期望。“怒”如朱耷。国画素来鸟啼争春,鱼游喧吵,安详亦或热闹。他偏不。瞪眼鸟冷看人世,瞪眼鱼直指苍茫。“白眼”之下,是沉沦与寥寂。他的“怒”是对当时社会的声讨与控诉,冲撞着人性最萎靡的末梢。我们或许为了堵车、为了一丁点小事就轻易发泄我们的怒气,而忘记了生活给予我们的全部幸福快乐。那么,我们在品读之余是否应该想想,如花的年华为何要“怒”?“哀”如张择端。北宋的盛景下,他投入全部心血,只为知音宋徽宗。江山易主,新王不屑于他的画作,他便黯然将画卷投入火中。那些乘轿的、坐车的、赶着满载东西的毛驴的人,还有那些算命的、卖画的人,都在烈火中扭曲着原本快乐的脸庞。幸好老天派他的家人及时将画救出,他们才能得以和我们相见。《清明上河图》封不住历史的沧桑,点点哀伤透过纸面穿越千年,与我们相见。品,不是将图像印在脑海中历史不变,而是画虽已忘却,情与境还停留在内心最深沉的角落,蛰伏着等待下一次的回忆和重逢。“乐”如石涛。当我们因为物质生活的丰裕而快乐时,石涛因精神的充裕而满足的心境凝在了《陶渊明诗意图》中。青山浅浅几笔泼洒,垂柳秃枝随风飘动。近处几片青瓦,几点菊花,拥抱那衣袂飞扬的男子。石涛将隐逸的心情藏在画中,快乐而满足的心情留白中也能体会出来。品味时,仿佛我们也置身于南山之下,悠然自得。国画讲究留白,留的是思考的余地,是理性与诗意的融合。品悟到的,是陶潜朴拙的性情和石涛自由“任真”的情怀。余秋雨用了“由拥塞懈怠白眼敲诈所连结成的层峦叠嶂”一句形容现代生活,很是贴切。我们庸庸碌碌地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却忘记了回味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精神之泉日渐干涸,甚至不知道“八大山人”不是“八位隐居的人”,而是一位叫“朱耷”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奇才。那么,去“品”吧。笔墨是种媒介,心情从小白云尖端流出,停在熟宣上,不一会儿心便过去千年,喜怒哀乐一同前来,等我们品悟。荷花红杏,枯枝孤鸟。所有的情感寄寓在画中,待我们品悟之时,它们便从静滞的纸上跳跃出来,与思维融合。时光逝去,便留得沉湎怀恋。1000字 初二
-
唐诗宋词愿和你,醉卧唐诗宋词里。在阴阴沉沉的一个下午,风凄凄地欥着,酒馆的大旗被吹得飘动起来,干千万万的叶子飘落于地上,路人匆匆地走来走去。他,失魂落魄地走进了酒馆。木制的桌台上盛满了美酒,门前的五花马嘶叫着,他举起酒杯,开怀畅佽,誓要不醉不归。正所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干金散尽还复来。”我曾多少次幻想,给他敬一杯酒,然后狂醉。愿和你,醉卧唐诗宋词里。春日和熙的阳光照耀在花径中,在枝条上风轻轻地拂弄着杨柳纤弱的枝条,柳絮飘飘扬扬,又给添了几分妩媚动人。万紫干红的花径铺满了落花。她是一名拥有快乐生活的中小姐,拥有了自己喜欢的人,身虽在庭院之中,心绪早己飘到千里三外。一天午睡醒来,偶然听到黄莺啼叫,便寻入海棠之中,仰望杨柳之上。我曾多少次幻想,能与她在院子里,花径中,朝着那一声声鸟叫,寻入百花深处。愿和你,醉卧唐诗宋词里。在阴暗的天空下,端起一杯淡酒。青山蒙上了一层薄沙,冷风呼嘯地吹着,吹乱了她扎得整整齐齐的头发,她再无心打理。只听孤雁的一声嘶鸣划破了长空。她欲饮又止,放下酒杯,独自倚在柳树一旁。无边小雨细如愁,她回首一望,菊花早己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昔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般的雅致了。她随朝廷从建康南下至浙东,饱受颠肺流离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オ有了那么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唐诗宋词里,总是有世界的一角,是小舟之上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还是楼台上的“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600字 六年级 应用文
-
品李白有着大男人主义的豪爽性格,将已经过去的事情统统视为渺小的过眼烟云,他自由自在地去游历那些壮美的山山水水,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惊叹。李白的诗让我越读越有味,他的诗中不仅仅是对人生的感叹,似乎还有很多很多更深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发现它。他的诗很开放,能让大多数人接受他。他写的东西即使我咬烂笔头也想不出来。点到为止,却又点得精确,点得透澈,让人忍不住被这个“李氏黑洞”给吸进去。“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相思,摧心肝。”这些令人深感谢无奈的诗句就是这样融入我们的社会的。我只是去听去看去想,李白的诗却成了我脑海里抹不去的光亮。影响着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特别是《将进洒》这首诗,最让我为之动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金钱在这位诗仙眼中早已成了毫不起眼的蚂蚁,在酒后也只剩无几了。回来想想,真是天妒英才,要不然李白早就当上“高级白领”了。那么好的文笔,那么气派的思想,那么坚定的雄心壮志,要是李白来到现代,那他肯定没那时间享清闲,而是为了工作和生活埋头苦干。李白的诗像一条灵动、充满豪情的龙,在茫茫的诗云中穿梭,他傲然、不屈,眼睛里有着无数智慧的宝藏。昂首,腾空。金色的影子在云端一闪而过.650字 六年级 演讲稿
-
品自己的笔,品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品一些其他的事情。——题记我思故我在,思想永远是一份不过时的美丽,只喜欢静静的去欣赏,去品味,去思考。郭敬明,我最喜欢的作家。很喜欢他字里行间的那种淡淡的感觉,是丝丝的柔,也带些淡淡的忧伤。他的作品看后给人的不是一种透彻心扉的酸痛,而更像细水常流,点点的浸透,慢慢的体会那种可以令人窒息的哀伤。这是我看了《梦里花落知多少》《1995?2005夏至未至》《幻城》等等后最深切的感受。常常想,这是一个怎样的男生,是那种让人看起来很忧郁的那种吗?或许是,也或许不是。当媒体不断报道他作品有一些是抄袭的时候,我看了他的博客,是很平静的那种。依然记录着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很简单,很真实。依然会在留言中和他的粉丝很快乐的交流。很喜欢这种荣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感觉。周杰伦,也说不清楚他是不是我最喜欢的歌手,只是他的歌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韵味。在我们班级他是当红人物,班级的女生会为了他而尖叫不止。男生不会像女生那么疯狂,但也一直坚持着“无与伦比”。说实话,原来我最讨厌的歌手就是周杰伦,也不清楚是为什么。可能是因为他吐字不清,也可能是因为他唱歌喜欢拖长声音让人听着很累,或许也有一些别的原因。后来我的想法渐渐改变或许也是因为班级里每天都放着他的歌吧。我开始仔细的去听他的歌,不止是旋律,歌词,更多的是感觉。到底是什么样的感觉连自己都说不出来,只是一种我喜欢的感觉。渐渐开始喜欢听他的歌。也可以说是喜欢听他歌的感觉。现在,一边听周杰伦的歌,一边看郭敬明的书。品他们带给我的独特的意境,似乎形成了我的一种习惯。总觉得郭敬明和周杰伦似乎差不多,都在以独特的方式去演绎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觉。一个以笔,一个以歌,那种独特的释放是充满快感的吧。而我应该用什么去演绎和释放我的心情,我的思想,我的感觉?或许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方式,而我只需要简简单单的沉默罢了。在一片寂静中,去诠释自己的一切。800字 初三 书信
-
学习唐诗宋词你听,那跨越时空的文字在笔墨之间令人铭记,铭记春江月夜,孤帆远影,铭记拍遍栏杆,大江东去:犹记“和路橘黄花,煮酒拾红叶,带霜烹紫蟹”的恬静;犹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的狂傲;犹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犹记“赏花不赏秋,得花不得时”的无奈……当“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情怀似海不再,变成一句生硬的“I Love you”;当“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豪情褪尽,只剩下那一句“愿主与我同行”的自欺。当“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洒脱全无,蜕化成布鲁斯的消沉,80后的堕落……当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已是昨日黄花,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不禁要大声疾呼:“传统文化,寻你何在,寻你何在?”独立长城,仰观泰山,遥望五岳,泪眼模糊,我看见那光芒四射的文明古国向我走来;饮食,五香、五色、五味,京鲁川粤四大菜系;茶道,毛尖、苦丁、龙井、普洱;饮酒,杜康、茅台、汾酒、驼牌;兵刃,莫邪、太阿、鱼肠、干将;武术,长拳、短打、少林、崆峒……这光辉的文化,谁人可比?你看,那长发飘飘的老者,在梧桐树下话尽沧桑,五千年硝烟弥漫,哀鸿遍野,五千年歌舞升平,长治久安;想那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出将入相,纵横捭阖,折尊冲俎;想那楚汉争雄,三足鼎立,魏晋黑暗,唐宋清明,元史卑微,明朝无能,清代屈辱,民国风云……单那五千年历史沉积,五千年英雄辈出便足以使人敬畏……犹记万千优秀文字美丽的组合,那充满智慧,饱含思想的文字,那对人世的参悟,对天下的思索,都被刻在那镀金的天空,仅供我们后人仰慕……而如今,当阿迪耐克取代了霓裳羽衣,当“青春文学”排挤了唐诗宋词,当计算机代替珠算,当《哈利.波特》代替了《资治通鉴》,当一切祖先的财富被遗弃、被漠视,我的心在痛,泪在流……想那江静了水安流,想那细雨中双飞燕的问候,想那祖先的财富……古今由来同一梦,今人又何曾梦觉?750字 高一 应用文
-
走进唐诗唐诗,文学艺术百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它光彩夺目,摇曳多姿,千百年来,为人传诵不衰。不知何时,我也总喜欢捧一本唐诗诗集,走进瑰丽奇美的诗歌意境中,畅游一番,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走进唐诗,便走进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走进唐诗,走进初唐“四杰”,与王杨卢骆推心置腹,肝胆相照。理解了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那份诚挚,“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的羁旅思愁;懂得了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豪迈高歌;知晓了卢照邻“寂寂寥廖杨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的那份凛然气节;感受到了才高位卑的骆宾王“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悲怆,“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的万千感慨。走进唐诗,走进一种洞天别样的人生。倾听宋之问于大庾岭北驿“阳月南飞燕,传闻至此回。我辈数未已,何日复归来”的衷肠,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苍凉心声;随王湾于次北固山下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奇观,随知章赏“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柳,随张若虚享受“春江花月夜”的美妙绝伦;从张九龄。的“兰叶”、“丹橘”里感受生活的哲理,与孟郊走进“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晖”的母子深情里。450字 初三 书信
-
唐诗翻开岁月的篇章,在历史的足迹中寻找昔日的辉煌,唐诗便以它雄浑的气势、瑰丽的色彩和空灵的境界将我彻底征服。它给予我的不只是一幅幅声情并茂的图画,更是扬鞭策马追逐人生的永恒的信念。我与唐诗真正接触的时间并不长,对它的理解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学之前,我不懂唐诗。在二十多年的漫长人生中,我与文学的接触全都来自教科书。除此之外,一无所知。至于唐诗,我也只是机械地背诵一些指定的篇章。对我来说,它的价值或许只是语文考卷上的五分。而别人口中唐诗的传奇色彩,我也是毫无概念。初到大学的时候,我敬畏唐诗。大学里有充足的课余时间和丰富的图书资料,这使我有条件广泛地阅读。我开始认真地读唐诗,并渐渐发觉它的伟大。那些或雄浑或悲慨,或豪迈或沉郁,或清丽或哀婉的诗篇,及其背后所隐藏的不朽的人格,像夜空中璀璨的群星一样照亮了历史的长河。而我就像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对它们不加思索地顶礼膜拜。在它们面前,我时常感到自己的卑微和无能。如今的我,与诗为友。当我静下心来,用一种理性的眼光来看待唐诗,看待自己,唐诗便不再高不可攀,而我也重新找回了自己。这时的我,穿越时空的界限,坦荡地与千年前的诗人交流,并从他们的人格中找到了自己的印记。在长安城外,我听到王勃慷慨高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男儿志在四方,绝不因别离而伤感;大丈夫四海为家,岂能为聚散而落泪?在幽州台上,我感受着陈子昂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天地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歌中回荡着目空一切的孤傲之气。在春江水畔,我遇到了独自徘徊的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千古疑问有谁能解答?在辋川别业,我看到了“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的王维,那种“气和容众,心静如空”的“无我”境界又有谁能参透?向往边塞的壮阔,幻想在西北大漠上纵马驰骋。马革裹尸,死而无憾!“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想要挣脱名缰利锁,做一个青衫独步的逸士,学李白一样“高冠佩雄剑”,仗剑走天涯。人生苦短,为何不在红尘俗世中扬鞭,做一次无怨无悔的超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声呐喊,这一声控诉,这一声血和泪的熔铸,为何迟迟不见历史的答复?难道非要等到生灵涂炭、王朝覆灭之际,才会引起疗救的注意?罢了,罢了,历史的车轮在不停地转动,时间会把那些遗忘在角落里的光明重新洒向人间,给人温暖,激人奋进。我赞叹韩愈“笔补造化”的雄浑气势;我同情李贺“二十心已朽”的悲苦命运;我崇拜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生春朝”的豁达心境;我仰慕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深沉凝重和孤傲高洁;我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感受着玄宗与杨妃凄美的爱情故事;我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其实人生就是一首无题的诗,有朦胧的情思,有缤纷的“典故”,有猜也猜不透的下一步。我们穷尽一生无非为了给自己的那首诗加个标题罢了。这样想来,人生倒是不那么复杂了。我们的每一段经历都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储存“典故”,而从中提炼出的思想则又丰富了我们的情思。这样,我们心灵的银行会越来越富裕。直到“临行”之际,我们拿出自己全部的“积蓄”,了却那首属于你的人生绝唱!岁月的篇章还将继续抒写,唐诗的辉煌还会继续闪耀在我的灵魂深处。它带给我无限的遐想和灵感,也教会我勇敢地面对命运的考验。当我满头白发步履蹒跚地走到生命的尽头,有个信念依然会支撑着我,为人生拟下一个最壮阔的标题!1200字以上 高三 散文
-
唐诗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唐诗读后感(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首唐诗是我在一年级时学的《咏鹅》。现在我想起这首诗,仍然读得津津有味。我喜欢读唐诗,吟诵起唐诗,就像唱歌一样高兴。因为在唐诗里,我能懂得很多道理,学到很多在课本上找不到的知识。它是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我觉得读唐诗是一种乐趣,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三年级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份《唐诗70首》。我把这本不值钱的书看作宝贝似的,都过了两年多了,还放在我家的书柜里。现在打开它,我读起里面的诗还是那么的着迷。这本厚厚的《唐诗70首》里,我最喜欢、记得最熟的一首就是《静夜思》,它是唐朝着名诗人李白的大作。记得我们最近学的一首歌,歌的歌名是《读唐诗》。这首歌的开头就是朗诵了这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诉说的是远在它乡的游子李白非常想念自己的家乡。这首诗虽然只是说了李白想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可我觉得他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他很想自己的母亲,很想回到遥远的家乡与年老的母亲一起度过这寂静而冷清的中秋之夜。学古诗的好处有很多。读唐诗,丰富我的课外生活,让我知道不少名人故事,也能从中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让我感受到陆游这颗深深的爱国之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我做一个爱惜粮食的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感受到母亲博大的爱,有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我读了唐诗以后,觉得自己变得有教养了,不像以前那样孩子气,不懂道理。整个人就像脱胎换骨一样,成了一个小大人。《读唐诗》这首歌里还唱道:“唐诗唐诗传家宝,一代一代传到我,文明哟古国……”既然唐诗是宝,中国是文明的古国,大家还不快行动起来去读这个宝,去寻我们文明古国的宝!唐诗读后感(二)读到了《唐诗三百首》,我初识的古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醉过方知酒浓”,一读之下竟欲罢不能,从此,我便沉浸于诗的世界。最初读诗,读的是朗朗上口的语句;再读诗,便读出了诗中字词的斟酌;而后,在外公的指引下,我读出了诗中或悲或喜的故事。我最爱在清风微拂的傍晚,于柳树下,读一首唐诗,或读李白的豪情,在现实中饮酒放歌;或读杜甫的雄浑,让自己多一份忧国忧民;或读白居易的清扬畅丽,在内心添一份清雅;再或是,读读孟浩然的恬静,品品李商隐的委婉??每当此时,总是心潮澎湃,仿佛自己也是满腹经纶的儒生,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绝句。我向来垂青富含思想的诗歌,因为它们陪我走过了许多坎坷。人生难免有失意的时候,当我考试不利时,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我突破“行路难”的困境;当我与朋友道别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成为心中的慰藉。诗,融入了我的生活,无论失意得意,无论悲愁欢喜,诗,一直是我不离不弃的知己,是我的精神支柱。然而,现代社会迅速发展,许多中华文化被取代甚至被遗弃,对外来事物的狂热追求使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忘记了中国的古文化,忘记了唐诗,他们宁愿生活在虚拟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无味的事物。曾有一则新闻报导:近六成的人认为中国人崇洋媚外。面对这个结果,我不禁震惊,难道中国文化的内涵不及外国文化吗?并非如此,相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国文化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粹。试问,如果每个中国人能够多读一首唐诗,多一份对诗歌的热爱,又如何会出现如今的局面。如今的唐诗不再只是诗,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向往,是中华文化的缩影。细读唐诗,它能给予你智慧;品读唐诗则可以使其勉励你,鞭策你,使你前行。在纷繁的今日,不妨觅一个清静之所,心如止水地捧一本唐诗,来领略其中的感悟。唐诗读后感(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我感受最深的诗句。这首诗是说在儿子即将远行的前夜,母亲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默默地为儿子缝补衣服,母亲一针又一针,一线又一线,缝出了细密的针脚,是怕儿子的衣物在半路上破了。从中能看到我们的母亲是多么的爱我们,母爱是多么的伟大。可我们的母亲又何曾不是这样呢?一次,我发高烧,爸爸没在家。妈妈半夜背着我去医院,这是我感到母亲的背是那么的温暖、那么的宽大,我的妈妈在我的床前守了一天一夜,我的烧退了,妈妈的眼却布满了红血丝。这时我从母亲的的笑容、母亲的的眼神、母亲的一切感到了母亲对我的爱。我轻轻地在母亲耳边说:"妈妈,我爱你。"游子吟,感母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1200字以上 高中 读后感
-
唐诗读后感唐诗读后感(一)“鹅鹅鹅,直项背地歌……”那尾唐诗是尔正在一年级时教的《咏鹅》。如今尔念起那尾诗,依然读失津津乐道。尔怒悲读唐诗,吟诵起唐诗,便像唱歌同样快乐。果为正在唐诗面,尔能懂失不少叙理,教到不少正在讲义上找没有到的常识。它是先人留高去的文明遗产。尔感觉读唐诗是一种乐趣,它成为了尔糊口外不成短少的一局部。正在三年级的时分,教师给咱们每一人领了一份《唐诗70尾》。尔把那原没有值人民币的书模板看做宝物似的,皆过了二年多了,借搁正在尔野的书橱面。如今翻开它,尔读起外面的诗借是这么的着迷。那原薄薄的《唐诗70尾》面,尔最怒悲、忘失最生的一尾便是《静夜思》,它是唐代驰名诗人李皂的高文。忘失咱们最远教的一尾歌,歌的歌名是《读唐诗》。那尾歌的谢头便是朗读了那尾诗:“床前亮月光,信是天上霜。举头视亮月,垂头思故土。”那尾诗诉说的是近正在它城的游子李皂十分驰念本人的野城。那尾诗虽然只是说了李皂驰念本人的野城,本人的亲人,否尔感觉他也是一个十分孝敬的人。他很念本人的母亲,很念归到悠远的野城取大哥的母亲一同渡过那沉寂而冷落的外春之夜。教今诗的益处有不少。读唐诗,丰盛尔的课中糊口,让尔知叙很多名人故事,也能从外大白许多作人的叙理。如:“死来元知万事空,但欢没有睹九州异。王师南定华夏日,野祭无记告乃翁。”让尔感想到陆游那颗深深的爱护国家维护主权之口,“谁知盘外餐,粒粒都辛劳。”让尔作一个顾惜食粮的人。“谁言寸草口,报失三秋晖”,让尔感想到母亲专年夜的爱,有作一个孝顺怙恃的人……尔读了唐诗当前,感觉本人变失有学养了,没有像以前这样孩子气,没有懂叙理。零小我私家便像穿胎换骨同样,成为了一个小年夜人。《读唐诗》那尾歌面借唱叙:“唐诗唐诗传野宝,一代一代传到尔,文化哟今国……”既然唐诗是宝,外国事文化的今国,各人借烦懑动作起去来读那个宝,来觅咱们文化今国的宝!唐诗读后感(两)读到了《唐诗三百尾》,尔始识的今诗是皂居难的《赋失今本草送别》,“醒过圆知酒淡”,一读之高竟不能自休,今后,尔就沉迷于诗的世界。最后读诗,读的是朗朗上心的语句;再读诗,就读没了诗外字词的斟酌;然后,正在中私的指引高,尔读没了诗外或欢或怒的故事。尔最爱正在浑风微拂的薄暮,于柳树高,读一尾唐诗,或读李皂的激情,正在现真外喝酒搁歌;或读杜甫的雄壮,让本人多一份伤时感事;或读皂居难的浑扬畅丽,正在心田加一份浑俗;再或是,读读孟浩然的娴静,品品李商显的坦率??每一当此时,老是口潮磅礴,好像本人也是谦腹经纶的儒熟,略不当心便能咽没千今续句。附件尔背去看重富露思维的诗歌,果为它们伴尔走过了许多坎坷。人熟易免有潦倒的时分,当尔测验没有利时,这句“少风破浪会有时,曲挂云帆济桑田。”激励尔打破“止路易”的窘境;当尔取伴侣作别时,“国内存知己,咫尺若比邻。”便成为口外的安慰。诗,融进了尔的糊口,无论潦倒自得,无论欢忧欢欣,诗,不断是尔没有离没有弃的知己,是尔的精力收柱。但是,古代社会疾速开展,许多外汉文化被代替甚至被遗弃,对中去事物的狂冷逃供使愈来愈多的古代人遗忘了外国的今文明,遗忘了唐诗,他们甘愿糊口正在虚构的世界,追赶一些枯燥乏味的事物。曾有一则新闻报道:远六成的人以为外国人崇洋媚中。面临那个成果,尔不由震惊,岂非外国文明的外延没有及本国文明吗?并不是云云,相反,外国文明专年夜粗深,这些人之以是崇尚本国文明是果为他们出有理解外国文明的粗粹。试答,若是每一个外国人可以多读一尾唐诗,多一份对诗歌的酷爱,又若何会呈现现在的场面。现在的唐诗没有再只是诗,它更是一种精力,一种背往,是外汉文化的缩影。细读唐诗,它能赐与您伶俐;品读唐诗则能够使其勉励您,推动您,使您前止。正在纷纷的古日,没关系寻一个喧嚣之所,口如行火天捧一原唐诗,去发略此中的心得。唐诗读后感(三)"慈母脚外线,游子身上衣。临止稀稀缝,意恐迟迟回。谁言寸草口?报失三秋晖。"是尔感想最深的诗句。那尾诗是说正在儿子行将近止的前夕,母亲甚么话也出有说,只是默默天为儿子补缀衣服,母亲一针又一针,一线又一线,缝没了细稀的针手,是怕儿子的衣物正在半路上破了。从外能看到咱们的母亲是如许的爱咱们,母爱是如许的伟年夜。否咱们的母亲又何曾没有是那样呢?一次,尔领下烧,爸爸出正在野。妈妈子夜向着尔来病院,那是尔感触母亲的向是这么的和煦、这么的宽容,尔的妈妈正在尔的床前守了一地一晚上,尔的烧退了,妈妈的眼却充满了红血丝。那时尔从母亲的的啼容、母亲的的眼神、母亲的所有感触了母亲对尔的爱。尔悄悄天正在母亲耳边说:"妈妈,尔爱您。"游子吟,感母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年夜的爱。附件附件附件1200字以上 高中 读后感
-
唐诗读后感唐诗读后感唐诗读后感《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只有四句,二十八个字。其中:渭城,《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1957年11月出版)》在七言绝句里的乐府中说,“渭城在今陕西咸阳县县东”。浥,《新华字典》说,“浥,沾湿”。阳关,《汉语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说:“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通往西域的大道”;《唐诗三百首详析》说,“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党河之西”。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没有什么不了解的了。渭城,是古代的地名,阳关,也是古代的地名。除了两个问题以外,这唐诗是我们都读得懂的诗歌。渭城在今陕西咸阳县县东;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党河之西。提醒爱好格律诗朋友注意,咸阳,在长安(今西安)之西,渭城在咸阳县县东,所以渭城应该在咸阳和西安之间;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其间距离甚远。我的兰州朋友告诉我,从上海到甘肃省的距离,等于从甘肃省全境由东到西(至阳关)的距离。这有什么问题?就是从渭城到阳关十分遥远,为什么西出阳关就没有故人了呢?是因为阳关在当时唐朝的地盘,一路上有驿站(可以休息的宾馆);西出阳关,进入西域,是出国了,是藩国(对唐称臣的国家)的地盘,就没有那么舒服了,所以“西出阳关无故人”。刘老说:“唐代势力极盛的时候,西面的边疆远远伸到远远的亚细亚西部,长安和西域的交通是频繁的。那时……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都设在如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当官人商贾他们离开长安西上的时候,人们就在当时首都的郊区的渭河旁做一番话别,当然也来点酒。可以想象,当时的渭城是十分繁华热闹的,宾馆酒楼侍陪歌妓,人来人往,柳树成荫,酒业十分发达,搬运工人众多,小贩当街摆卖,美女迎面走来。望着这喧闹的城市,想着长途跋涉到了阳关,还要从那里过关西出到西域,实在对比强烈,感想颇多。客主难免写点诗文,或表示安慰,或表示怀念,或表示赠别,也输出了比如“君住长江尾”的男女相思幽情。刘老说:“在唐朝,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所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迭歌之。……一部《全唐诗》里,这类的赠别作品数量委实不容易统计。但是为什么王维这四句能够独擅一代之名呢?……这样的情景(我们前面说的——山头老生注),在渭水河边不知重复过多少次。到了诗人手里,就提炼成为一首辞意兼美的绝句来”。山头老生认为,我们当代格律诗应该写出我们当代高中生能读懂的诗歌,这里包括我们用平水韵和我们用新华字典韵写作的朋友。这首诗只有四句,二十八个字,是一个在唐玄宗开元九年中进士(公元722年,距今1281年,还是个画家,苏东坡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王维写的格律诗。我们古人(距今1281年中了进士的诗人)从前写的直白格律诗,却“就提炼成为一首辞意兼美的绝句来”,到我们现在还能读懂,我们现在的格律诗难道要让我们高中生都读不懂吗?真不可思议!刘老说:“就提炼成为一首辞意兼美的绝句来”。这里的“意”,是意境,也是诗人的境界。“辞意兼美”,不是故作玄虚,不是比如把我们中学课本里已经知道的,现代格律诗先锋的梁启超先生说成是“梁任公”的风雅。梁启超先生说:“余虽不能诗,然好论诗。以为诗之境界,被千余年来鹦鹉名士(余尝戏名辞章家为‘鹦鹉名士’,自觉过于尖刻)占尽矣,是最可恨也。故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必为诗界之哥伦布、马赛郎然后可。犹欧洲之地力已尽,生产过度,不能不求新地于阿米利加(美洲——山头老生注)及太平洋沿岸也。欲为诗界之哥伦布、马赛郎,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摘自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的《梁启超诗词全注》)就是当代格律诗的境界。也许,“境界”,是诗人的思想修养:“意境”,也是诗人的修养;诗人通过他的艺术修养表达他的思想修养。也许,境界和意境和情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山头老生对梁老前辈的崇拜就此打祝“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通过我们上面的自由发挥,可以看到它的境界。文字表达十分直白,却“就提炼成为一首辞意兼美的绝句来”,提炼出一首很高的艺术境界的绝句。渭城,在西北,很少下雨,和我们江南不同,朝雨,在清晨送别的时候突然下起了朝雨,多么美好,“浥”、“轻”,是诗人的境界,“浥,沾湿”、轻,如清,不明显,连早上不明显的尘土都沾湿了。诗人在第一句就产生了诗人的境界,这境界说平时没有下雨的渭城在清晨送别的时候突然下起了朝雨,多么美好!客舍青青柳色新,是无须解释的,客舍原来刷成青色,现在恢复了青色,和柳树相比,柳树色彩更青,是清洁,洗擦,与第一句“尘”对应,想起无尘的世界,从境界上可以产生联想。劝君更进一杯酒,不要被现在美好的景色迷惑,您是要出征的人,还是再喝一杯酒吧,昨晚的温馨和在清晨送别的时候突然下起了朝雨,不能让您忘掉艰辛,作者直接用“酒”字,出现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酒文化,是第三重境界。西出阳关无故人,是说您的艰辛,当您到了阳关,将要西出阳关的时候,就可能看不到一个从前的朋友了,这是第四重境界——前面的三句是喜剧,让人十分温馨的时刻,就是在第三句的劝酒,还是温馨的,有朋友或歌妓或亲人在左右。第四句却是很知己的朋友的告诫,当您要西出阳关的时候,就可能看不到一个从前的朋友了,“惜别”凸现,也许就是诗人思想修养——境界的交流了。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以悲剧结尾的作品了,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打碎的艺术形式唐诗读后感1200字以上 小学
-
读唐诗宋词当了几十年语文教师,越来越感到有必要让我们的中小学生尽可能多读一点古典诗词。但我又怕自己的这种想法纯粹出于个人对诗词的偏爱,因此,即使对自己所教的学生,也不敢过于热心地从这方面鼓励他们。但最近看报,一条消息支持了我。据报道,春节期间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的“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引起了巨大轰动,连演10场,场场爆棚,连加座票都成了紧俏的“抢手货”;目前,一项名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海内外传媒和全国文化教育界人士关注的焦点,并且正在全国青少年中逐步推开。这确实使我受到鼓舞。人们对古典诗词的这种热情是可以理解的。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日益变得功利和浮躁的人们,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而古典诗词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世界上许多民族尚处于蒙昧时期的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编纂了《诗经》这样完备的诗歌总集,拥有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2000多年来,我们积累了足可引以为自豪的诗歌遗产,而唐诗宋词——尤其是那些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传诵至今的名篇佳什,更是诗歌遗产中的“极品”,说它们“字字珠玑”,绝对不是夸张。作为现代人的中国青少年,如果不会欣赏唐诗宋词的美,实在是一件无法弥补的憾事。当然,现在的青少年升学压力重,课外作业多,没有充裕的时间和悠闲的心情去阅读与考试无关的书籍。但我想,诗词篇幅短小,课余读一些,所花时间不多;再则,在紧张学习的间隙,伸一伸懒腰,慢声吟诵一两首优美的小诗,正好可以松弛一下紧绷的神经,调剂一下疲惫的身心,也是十分惬意的。我看,关键还在于培养读诗的兴趣。只要有了兴趣,时间总是挤得出来的。要培养对诗的兴趣,首先是用心灵去接近它、解读它。那些千古传诵的诗词佳作,它们所蕴含的古代诗人的情感体验,往往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纵然有时代隔阂,也不致成为我们欣赏的障碍。再说,那些真正的好诗,大多明白如话,虽然是一千多年前的语言,对今天的读者却依然充满了魅力。比如下面这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全诗没有一个冷僻的字,不用任何典故,朴素得比如今的很多新诗和流行歌曲的歌词更晓畅易懂。它真挚的感情全从肺腑中流出,即使从未有过远离亲人、作客他乡的生活经历的人,也不能不为之动情,不能不为之从内心升起对母爱的深深眷恋;更不用说有过这种生活经历的人了。记得我在十五六岁的时候,离开乡下到上海求学,虽然路不算远,但少小离家,总有一种游子思乡的心情。不幸又在初中毕业之前忽遭丧母之痛,悲痛中反复地读这首诗,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不太会写诗的我居然也写出这样的诗句:“密缝针线今犹在,不忍开箱检旧衣。”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当时这首《游子吟》给予我的巨大的冲击力。诗词都是有韵律、有节奏的,在古代,诗词都能合着乐唱。当时的唱法现在虽然已经失传,但读诗词如果不懂它的韵律和节奏,就很难品出它特有的韵味。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读书时那种悠长摇曳的声调和如醉如痴的神态,人们也许觉得很可笑,其实,读诗词时需要的正是这种对诗词韵味的体验和充分的感情投入。人们把读诗叫做“吟诗”,吟,就是一种拉长了声调有节奏的诵读。我无意于提倡吟,但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想把读诗变成一种精神享受,那就至少应该学会用普通话朗诵。我听过孙道临朗诵诗词,虽然不是吟,但同样读出了诗词的韵味。学习这种朗诵,除了体会诗意外,关键在于处理好诗句的节奏,具体说,就是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和某些字音的拖长。一般说,一句中逢双的字如果是平声(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阴平声和阳平声),读的时候都要把这个字的音调拖长些(押韵的字如果是平声,也要拖长),从而形成一种长短相同、抑扬顿挫的节律。读古典诗词给予人的影响,不是外显的,而是一种潜移默化。读诗词的人自己也许并不感到这种影响的存在,但当他诗读得多了,积淀丰厚了,人们就会从他不俗的谈吐和文雅的举止中感觉到一种特有的气质,一种超凡脱俗的“书卷气”。苏轼有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确实如此,一个饱读诗书、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即使身穿土布衣服,也无法掩藏其内在气质之美。当然,唐诗宋词的作者毕竟都是封建时代的文人,他们的作品中不可能不流露出封建时代文人常有的人生无常、及时行乐、叹老嗟卑、孤芳自赏等消极思想。这也没有什么可怕,相反,正好可以借此锻炼我们的分析、辨别能力。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