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我的故乡1200字

常熟,我的故乡

1200字 高一 散文

当满山的茶树扭动自己丰腴的腰枝,风将一阵绿茶的清香送到你面前,闭上眼思考,于是,你便知道,原来常熟就像一位来自山野的林家女孩.

当落日的余辉洒向沙家浜的芦苇,水面如镜,倒影着天边的云彩.而而,一只野鸭无目的的从芦苇中飞出,打破这宁静的画面.仍旧闭上双眼,聆听,风在耳边轻轻的呼啸,时空交错,你是否听到向日寇放出的子弹声,是否听到常熟人民,决不屈服的宣誓声……原来常熟是一位饱经沧桑,意志非凡,但仍风姿绰约的长者.

常熟地处北亚热带季风区,是这里的风,吹来了常熟年年的丰收;是这里的雨,滋润着常熟的清山绿水.因为这样的天时与地利,让常熟成为历史的名城,文化的聚集地,也让他富有”十大财神县”之一的美誉.

我生在常熟,常熟的水,是哺育我的乳汁;常熟的稻米,化为我的血与肉; 而常熟的历史,成为我孩童时的童谣,是我生命的第一份知识.她,就像我的母亲,用自己的生命哺育我.

我难以找到一个字来形容她,如果非要找一个的话,那就非”美”不可,也许俗,但很贴切.她是江南的小城,当春天降临小城的时候,一切都是生机.沙家浜的芦苇复苏了,抽出嫩嫩的芽儿;芦苇荡的水也醒了,唱着叮咚叮咚的歌儿;虞山也听到了春的呼唤,茶园里满山的茶树,悄悄的探出绿色的小脑袋,迫不及待的要看看着新的世界.常熟以”山水秀城”著称,那当然是有山又有水.尚湖的美名流传久已,传说,商末时候,姜尚隐居并垂钓与此,因此得名.传说已无法考证,但尚湖的美却无法否定.碧波荡漾,天水相接. 她清澈,你可以清楚的看到水面游走的浮云,甚至是你美丽的笑脸.尔然,几只游船泛与水面,也许是因为在江南,船行的很安静,很安静,随流水静静的淌者……

绿水清山,那也真是”秀色可餐”,那当然要饱饱常熟真正的美食.常熟人很讲究吃的,除了大闸蟹,叫花鸡这些津津乐道向外人提及的名菜外,常熟还有响誉中外的十大名菜,八大美食.回想起孩童时候,手里拿着五快钱就可以吃遍一条街的美食:热乎乎的水豆腐,香酥酥的叫花鸡,甜甜的白砂糕……时间飞逝,随着城市的建设,小吃街没了,以往的那些小吃成了各店的震店之宝.但常熟人对它们的喜爱却永远不变.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常熟这快宝地哺育了一代代名士.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常熟便有了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偃,他后来成为吴文化的代表;到了晚清时期,便成就了两朝帝师翁同和的美育;光阴如梭,在现代又有了了院士王淦昌……在这里,不是每个人都能干出一番光辉雄伟的事业,但每个人都兢兢业业的打拼着自己的幸福.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常熟也不例外,.也许是因为在江南,这里很柔美,云淡风清.也许”静”就是常熟的性格吧.

过去的常熟是古朴秀气,一砖一瓦间倒影着岁月的记忆.这是一个有历史的城市,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城市.在某个年代,战争划伤过她的容颜,她成为一片荒芜,独自流泪.历史的脸谱时刻在变化,顺应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常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他高楼林立,商业繁荣,是各方友人的投资宝地.

也许包含了太多的感情色彩,她在我心目中简直是神话.她是穿着旗袍的美丽少女;她是身批迷彩的优雅少妇.常熟是个现代化的城市,但他将现代与古典完美的结合起来,创造了当代的园林城市.

我爱这个城市,他的每个角落里都有我的回忆,每一块石板都是历史的缩影,每一条马路都见证历史变迁。生在常熟,走在常熟,心系常熟.

常熟,我的故乡系列习作

1200字 初三 日记

5月28日,我和妈妈又一次去了沙家浜风景区游玩。

走在东进桥上,我倚着桥栏杆,俯视河面,河水清粼粼的,河边还长着青绿绿的芦苇,虽没深入苇塘,苇荡风采已崭露头角。

妈妈对我说:“芦苇荡是沙家浜的精华,那里可有意思啦,你想不想去游荡一番?”我兴奋得连连点头:“好啊!好啊!”于是,我们便向芦苇荡进发。

我和妈妈乘上小船,听着船夫那悠悠的摇橹声,我观赏起了芦苇荡的风景。只见苇内河叉纵横交错,泛舟其间,真是怡然自得,阵阵清风拂过,芦苇丛回声激荡,犹如埋伏着千军万马,青青芦苇,正如水边的森林,在这幽深的森林中穿行使人心旷神怡。不仅我越看越愉悦,就连动物也十分喜欢。你瞧,一群群鸬鹚在芦苇荡里自由地游来游去,青蛙不时地探出脑袋眨巴眨巴眼睛,扑通!又跳入水中。连蝴蝶也在芦苇荡里飞来飞去,翩翩起舞;你听,风吹苇叶沙沙沙沙,苇中鸟儿唧啾唧啾,好一支悠悠扬扬的赞歌……

这时,我看见在芦苇丛中掩映着许多船舫,船舫下泊着古老的渔船。船夫讲,这是为拍摄电视连续剧《沙家浜》而专门搭建的,到时候还要烧掉呢!这情节反映了当时日本鬼子残害中国百姓的“三光政策”—— 烧光、杀光、抢光。我想当时的老百姓一定对日本鬼子恨之入骨。但鬼子烧得了他们的船,他们的舫,休想烧掉沙家浜军民那坚毅的抗日之心。小船继续荡漾着,我看见了一个交通站,旁边有一个交通船,船夫讲,当初沙家浜的老百姓是用这种船来掩护伤员运送粮食的。这时,船夫就开始了他的绝活——话说沙家浜。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 36个新四军在这儿养伤,他们就是在这芦苇荡里和小鬼子周旋。这里地形复杂,没有人带路根本进步去,就是进去了也出不来。日军无人带路,只能在主干线上耀武扬威,不敢到河汊里来。新四军游击队不但夜间,白天也可以在苇荡里活动。如果遇上日军的“扫荡”,有利时就狠狠打一下,搞他个措手不及;不利时就身躲进芦苇荡,敌人想进进不去,想打打不着,气得直朝苇荡里乱放枪,而新四军则在一边看热闹。沙家浜人民和新四军就是利用这颇似梁山泊的有利地形同敌人展开战斗,使敌人一次次扫荡都惨败告终。无计可施的小鬼子们就进行了大封锁,致使粮食和药品无法运到伤员手里,坚强的新四军伤员并没有被吓倒,茫茫的芦苇给他们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和药品,新四军就挖洁白如玉的芦根充饥解渴并治伤。因为有了芦根的充饥,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彻底粉碎鬼子的封锁。

我坐在船头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不觉沉思起来: 芦苇虽然无杨柳依依之姿,却秉性坚强;绿得并不妩媚,却显出禀有强健生命的颜色,它们生命力顽强,经得住风雨的摧折。新四军和沙家浜人民就像一棵棵芦苇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想到这儿,我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沙家浜的芦苇荡哪,你是这样的青翠,这样的严峻!你跟甘蔗林青纱帐一样布满浓阴,那随风摆动的长叶啊,也一样地鸣奏嘹亮的琴音;也一样地流露脉脉的军民鱼水情。

不知不觉,小船已漾出神秘莫测的苇塘迷宫来到一片开阔的水面,只见一个古老的村落呈现在眼前,那就是芦花村,那一定是现代京剧《沙家浜》里红石村的原形。因为正值电视剧《沙家浜》拍摄之中,我们不能靠近,但我还是远远地眺望着,拍下了几张珍贵的照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一
散文
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