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这个学期,我有幸拜读了《走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的典范,做人的榜样,世界教育大师。他经历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记录、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了丰厚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经验。而这本书就是编者在全面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基础上,精心地从他那些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中选择优中之优、重中之重,并对此生发一些感言后所编写而成的。读了这本书让我更直接地、更快捷地了解了苏霍姆林斯基那些脍炙人口的妙言箴言、教育家篇、系列教诲,也让我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由于书中论述较多的是教师、学生、阅读及家庭教育问题,因此我把它们作为关键词提出来。
一、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育素养首先是指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而其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同时,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另外,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
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在提高教育技巧——这首先要自己进修,付出个人的努力,提高劳动的素养,首先是提高思想的素养。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师德水平。他告诫我们,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的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苏老在一个案例中提到的那位非常受学生和听课者欢迎的历史教师说道:“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其中的奥秘告诉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大海.由此可见,一些教育大家也好,从我校走出去的窦贵梅和晓梅校长的成长也好,都源自于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及大量的积累。
二、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谈到:“在小学里学习的年代,是儿童在道德的、智力的、情感的、身体的、审美的发展中整整的一个发展时期,”“我希望孩子们成为这个世界的旅行者、发现者、创造者。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让孩子们去观察、思考和推论,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感到自豪,为别人创造美和欢乐并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赏自然界、音乐和艺术的美,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心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像关心自己的事情一样关心别人的命运。”其实,他所讲的是与我们的教育培养方针是一致的,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一年多的教育教学生涯也正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我们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我们带领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阅读
书中指出:“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记得林语堂曾有一句妙语:“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别人却替你晒不来。”照亮个体人心的阅读必须是个性的、非强迫性的。这意味着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培养就十分重要。阅读兴趣从何而来?来自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然而我国的阅读形势不容乐观。2006年,中国出版社协会做一项调查:我国有45%的家庭无一本藏书、无一个书柜;韩国有96、8%的家庭均有500本以上的藏书……由此不难看出,差距之悬殊,问题之严重。
四、家庭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书中谈到:我们办的“家长学校”已经活动了15年多。它的任务是不断地提高父母们的教育修养水平。讲清楚儿童是怎样受到家长影响的,这也可以促进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知道了儿童的摹仿能力很强,就会经常检点自己,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行为。他们不再把儿童的教育看成是采取一连串的“非常措施”的事,而看成是一种不断的、非常细心的劳动,看成是使自身的行为完美起来。
超导现象的发现者昂内斯的父母为了培养他的兴趣,特意腾出阁楼作为他专用的“天文台”和“实验室”。一次,昂内斯做实验时不小心使实验室着火,烧着了半座楼房,但他的父母并没有责怪他,反而鼓励和支持他继续自己感兴趣的实验。综上所述,好的家庭背景,如父母的勤劳、对文化知识的尊重、与成功学者的长期接触、家庭中的宽松平等、高雅的审美情趣、对事业的执著精神等,都是家庭环境的一部分。
感动孩子、激发孩子,帮助孩子发现读书的愿望,其实就是在悄悄地为孩子营造一种儒雅的家庭环境;美化家居、使家中的摆设整齐化、条理化、知识化,就是在培养孩子用过东西放回原处等良好习惯;阳台上的花草虫鱼,也是悄悄给孩子美的享受,使孩子热爱环境,并培养观察力;小小的学习园地,既赞扬了孩子,又给孩子无声的鞭策……这些细小情节都构成了家庭环境,都在默默地帮助父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那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还有很多,“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有人说老师是种植孩子美好感觉的土壤,是照亮孩子的心灵的明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向大师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说起陶行知,我们一定熟悉不过。他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传承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作为一名爱看书的学生,为了更好的学习陶行知的各种精神,各种生活方法,我在寒暑假里认真阅读了《走进陶行知》这一本书。从中,我受益匪浅。
最令我深感的是《点石成金》这篇文章。《点石成金》的情节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一天,他让徒弟们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石块立刻都变成了黄澄澄、亮闪闪的金块。徒弟们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道人对土地说:“没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东西吧!”徒弟们纷纷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只有一个徒弟没有去拿金块,而是静静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紧盯着师傅点石成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道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一块金子呢?”徒弟回答说:“金子虽好,但总会用完的,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看到这里,我抬头看着天花板,心里想到:这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作为学生,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要得到现成的知识,这些只是虽好,但仅仅是知识的一部分,随着年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知识会不够用的,有的会用不上了,有的会显得陈旧了。我的有些同学拼命把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即使能一一背出,但在追求学问的大道上还会碰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到那时就能责怪老师们没有教过、书本上没有见过吗?死记硬背不思考,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这些同学,老师“教多少”,他就“记多少”,这是赶不上时代、超不过老师的……
是啊,我们学习不能像书呆子一样,所以,我每天写完作业后,都会拿出在学校借的课外书,或者做一些有用的习题。吃过晚饭后,我就会和邻居家的同学一起玩数字游戏,这个游戏可好玩了,不仅能锻炼我们的数学口算,还能放松我们的心情呢!
我们求学必须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要拿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也就是这只点石成金的指头。这样,我们自己就可以一辈子永无境地去探求知识,我们就能超过老师,我们的国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强。
相关推荐
-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一、《给教师的建议》揭示了基础教育的奥秘。基础教育似乎是十分浅显的,几乎什么人都可以对此评头品足,但它又仿佛是十分神秘的,多少的仁人志士花费毕生的精力都没能把它研究透彻,以至于每一次的教育教学改革都要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动员,进行一番又一番的“洗脑”。然而,当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之后,就会给我们一种豁然开朗感觉:《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通过具体的教育案例,帮助我们明确如何认识和对待学生的规律和道理,有助于我们的每一个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全面地看待和处理学生及其所出现的问题。《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通过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阅读课外书籍来促使其感悟的方法,对于我们在教育中解决对“后进生”教育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运用作者自己的教育实践,有说服力地解析一个一直困扰着人们的问题:劳动与教育的关系问题。过去一般都是认为劳动可以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培养劳动观念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而作者在书中则把劳动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智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我们如何研究和组织劳动实践是有积极意义的。《教育和自我教育(上、下)》,揭示了一个被人们长期忽略的教育原则: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问题。作者深有感触地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而“在指导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我想劝告青年老师和学校领导们防止一种最主要的困难,那就是故意地、人为地做出教育别人的样子”则又给我们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时候以方法上的指导;《要保持“水源的清洁”》,通过一个被判决死刑而等待末日的十九岁的青年用48页练习本所写成的信以及与其进行交谈的案例,深刻地论述了要保持教育水源清洁的抽象的道理,读来可以让人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这些能够揭示教育奥秘的篇章,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教育的规律,结合具体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还可以让我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而又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时,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二、《给教师的建议》探讨了教学艺术的真谛。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凭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的人还经常会产生许多的“遗憾”,而把教学说成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如何把握这门艺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每一位从教的人所追求的一种目标和境界。怎么才能使得这种良好的愿望成为现实呢?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并且是成功的探讨,不仅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学习的极好教材,也是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进行研究和探索的依据。《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是作者的一篇教学经验总结。“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请你看看四年级的教学大纲--首先看语文和数学教学大纲,也要看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请你看看阅读课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级的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请你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请你想一想,要使学生以后的四年级和五年级顺利地学习,那么他在三年级时应当知道些什么。”这段话具体而又科学地论述了教师在完成某一年级的教学任务时,应该如何处理好钻研教材和了解相关年级和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的关系,怎样在一个全局的体系上来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采用合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而真正做到这一条,在我们今天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则通过形象化比喻进行阐述:“复习是学习之母。可是,善良的母亲常常会变成凶狠的后娘。“学而时习之”是我国传统的复习方法,在这里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兴趣的秘密何在》则从多个侧面阐明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三、《给教师的建议》是提升自身素养的教材。面对信息社会、知识经济、课程改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等因素的挑战,把传统的“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的标准提高到至少是一口不断渗出新水的“井”的要求,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那么,如何在完成自己比较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呢?我们也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答案:作为教师,要提高教育的效果,就必须“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并告诫老师们要达到这种教育目标,“教师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和理解智力活动的奥秘的志向,沿着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达教育技巧的顶峰”。教育实践中大量的事实表明:儿童是把我们的老师当作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来崇拜的,如果我们不慎重对待,就有可能走向给我们所描绘的那种反面的状况。教学业务是教师的最基本的素养,怎么样来提高这方面的素养呢?尽管我们现在有了教师培训的制度和要求,但是真的要取得理想的进修效果,特别是提高教学业务方面的提升,仍然有许多值得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四、《给教师的建议》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参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们教育界的一个艰巨的工程,尽管以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急速地推进,但是,在深入的过程中仍有不少的问题和困难在制约课改的进程。读了这部著作之后,我发现了作者的建议对于我们解决课改的难题,实现课改的目标是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构建学习化的社会、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本次课程改革要实现的一个目标。教学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技能才是对学生最有价值的问题,也一直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也是难以统一的问题。阅读《学生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这一章,从其中的那学生在十年内应当掌握的12种技能和技巧中,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观察世界、会思考、阅读、收集资料、研究能力、写作、写字等等方面的能力,都是作为社会成员都必需要党龄技能,不仅是今天,就是将来也是必不可少的。上述只是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广大的同行们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
关于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一、《给教师的建议》揭示了基础教育的奥秘。基础教育似乎是十分浅显的,几乎什么人都可以对此评头品足,但它又仿佛是十分神秘的,多少的仁人志士花费毕生的精力都没能把它研究透彻,以至于每一次的教育教学改革都要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动员,进行一番又一番的“洗脑”。然而,当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之后,就会给我们一种豁然开朗感觉:《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通过具体的教育案例,帮助我们明确如何认识和对待学生的规律和道理,有助于我们的每一个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全面地看待和处理学生及其所出现的问题。《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通过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阅读课外书籍来促使其感悟的方法,对于我们在教育中解决对“后进生”教育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运用作者自己的教育实践,有说服力地解析一个一直困扰着人们的问题:劳动与教育的关系问题。过去一般都是认为劳动可以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培养劳动观念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而作者在书中则把劳动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智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我们如何研究和组织劳动实践是有积极意义的。《教育和自我教育(上、下)》,揭示了一个被人们长期忽略的教育原则: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问题。作者深有感触地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而“在指导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我想劝告青年老师和学校领导们防止一种最主要的困难,那就是故意地、人为地做出教育别人的样子”则又给我们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时候以方法上的指导;《要保持“水源的清洁”》,通过一个被判决死刑而等待末日的十九岁的青年用48页练习本所写成的信以及与其进行交谈的案例,深刻地论述了要保持教育水源清洁的抽象的道理,读来可以让人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这些能够揭示教育奥秘的篇章,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教育的规律,结合具体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还可以让我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而又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时,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二、《给教师的建议》探讨了教学艺术的真谛。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凭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的人还经常会产生许多的“遗憾”,而把教学说成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如何把握这门艺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每一位从教的人所追求的一种目标和境界。怎么才能使得这种良好的愿望成为现实呢?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并且是成功的探讨,不仅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学习的极好教材,也是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进行研究和探索的依据。《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是作者的一篇教学经验总结。“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请你看看四年级的教学大纲--首先看语文和数学教学大纲,也要看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请你看看阅读课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级的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请你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请你想一想,要使学生以后的四年级和五年级顺利地学习,那么他在三年级时应当知道些什么。”这段话具体而又科学地论述了教师在完成某一年级的教学任务时,应该如何处理好钻研教材和了解相关年级和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的关系,怎样在一个全局的体系上来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采用合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而真正做到这一条,在我们今天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则通过形象化比喻进行阐述:“复习是学习之母。可是,善良的母亲常常会变成凶狠的后娘。“学而时习之”是我国传统的复习方法,在这里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兴趣的秘密何在》则从多个侧面阐明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三、《给教师的建议》是提升自身素养的教材。面对信息社会、知识经济、课程改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等因素的挑战,把传统的“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的标准提高到至少是一口不断渗出新水的“井”的要求,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那么,如何在完成自己比较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呢?我们也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答案:作为教师,要提高教育的效果,就必须“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并告诫老师们要达到这种教育目标,“教师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和理解智力活动的奥秘的志向,沿着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达教育技巧的顶峰”。教育实践中大量的事实表明:儿童是把我们的老师当作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来崇拜的,如果我们不慎重对待,就有可能走向给我们所描绘的那种反面的状况。教学业务是教师的最基本的素养,怎么样来提高这方面的素养呢?尽管我们现在有了教师培训的制度和要求,但是真的要取得理想的进修效果,特别是提高教学业务方面的提升,仍然有许多值得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四、《给教师的建议》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参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们教育界的一个艰巨的工程,尽管以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急速地推进,但是,在深入的过程中仍有不少的问题和困难在制约课改的进程。读了这部著作之后,我发现了作者的建议对于我们解决课改的难题,实现课改的目标是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构建学习化的社会、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本次课程改革要实现的一个目标。教学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技能才是对学生最有价值的问题,也一直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也是难以统一的问题。阅读《学生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这一章,从其中的那学生在十年内应当掌握的12种技能和技巧中,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观察世界、会思考、阅读、收集资料、研究能力、写作、写字等等方面的能力,都是作为社会成员都必需要党龄技能,不仅是今天,就是将来也是必不可少的。上述只是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广大的同行们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当我手捧这本专著细细品读之时,就好像苏霍姆林斯基站在我的面前和我轻声交谈;当我放下书细细回味时,就好像看见他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师生中间。听着他柔和的话语,看着他忙碌的背影,我不禁被他杰出的业绩和高尚的人格所感动,更多的是收获和对自己工作的反思。《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本看时“爱不释手”,看后“百读不厌”的好书。书中用大量的教育实践阐述出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建议。通读一遍后,最令我震惊和佩服的不是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那些有价值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而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事业持之以恒的追求,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热情。这种“力所能及,耕耘不息”的工作热情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坚韧品质才是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瑰宝。所以我认为,要想教育出好学生,就必须先锤炼自己的素质。教育学生要从改变自己开始!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一条建议——《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关于“教师的教育素养”在这里谈到了多个方面,其中谈到每一位教师要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要深知所教学科的知识。那么如何获得这些知识?苏氏建议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书中还有另一条建议——《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他说年轻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让书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他们请教。苏氏建议我们每个月买三本书:(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作为一名教师,很可能会平庸一世,但是如果我们能努力追求,也照样能够成为名师和专家,创造自己的事业。很多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他们成功的经验就是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成为真正的读书爱好者。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功,正源于他广泛地阅读,渊博的知识,他说:“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所以才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论专著和几百篇论文,才有了“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因此,只要我们对教育工作感兴趣,只要我们坚持读书学习,勤奋实践,我们一定可以走出平庸,走向成功。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让它像潺潺小溪,充实着我们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就像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玩具一样,教师的至爱应该是书籍,但只喜欢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两本书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的。我们读书,要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家交流,学习他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他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精神,这些人格力量的学习将会积淀成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能够提升我们的理想和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危险的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缺乏精神财富的储备。”因此,《给》这部书中曾多次写到教师们为了给孩子更多的启迪,自己做的大量繁杂的准备工作。如,为了让孩子加强对词的敏感性,开设“思维课”。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的时候,教师先自己多次去观察感受,买相关的书籍研究,努力做到用准确生动丰富的语言更好的描述自然的细微变化。写口头作文千余篇。再如,为了给各种类型的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书籍,教师们自己大量阅读、写读书笔记,编排习题集,设置读书角,创办各类“特长小组”。每个教师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群孩子。……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些看似简单,说来容易的教育方法要实施非常困难,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落实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他们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书中提到的每一个教师都是一把万能的钥匙,用自己丰富的精神宝库,伟大的人格魅力,教育出一批批优秀的有用的快乐的人!他们能做到的,我也能!我对自己说:我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我现在带给他们的是什么呢?安常习故,抱残守缺!我想给他们什么呢?健康快乐,聪明伶俐,宽容豁达,乐观向上。那么,《给》这部书中已经有了这么多好的教育方法,就从现在开始去实践吧!让学生读书,我多读!读教育名著,读文艺作品,读唐诗宋词。让学生写作,我多写!写读书心得,写已背诗词和成语。让学生行动,我多行!看中央十台的节目,看新闻报纸。让学生思考,我多思考!让学生表达,我多表达!让学生观察,我多观察!总之,让学生做到的我先做到,对自己的要求永远高于对学生的。“行是知之始,行是知已成。”有了好方法就要坚持实施,有了目标就要不懈进取。今天的我将会以更激情飞扬的精神面貌去面对工作和生活,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永远力所能及,耕耘不息!读书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才是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典范,我将以教育家为榜样反思自己的言行,激励自己今后的工作。将教育家的思想、精神与现行的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谢谢!!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
走进槐林心情烦杂时,总爱去槐树林。浓浓的绿上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紫,就像披上的纱。轻盈,飘渺。有一种独有的超然,沁人灵魂。槐花淡开,一抹浅紫,把槐树林渲染得美仑美奂,远远望去好似一片片紫色缭绕的薄云,丝丝缕缕,风儿一吹,就要散开似的。踏进槐花林,一股股夹杂着槐香的清风扑来,仿佛要吹掉沾染在我身上的一切污秽,洗透我的灵魂。柔柔的风拂过,拂去了我的烦恼,我的浮躁,也抚平了我折皱的心灵。漫步槐花林,阵阵微风传来宁静的有幽香。一串串铃铛似的紫色小花随风飘摇。看着摆动的铃铛,我耳边似乎飘来一声声古朴而又空灵的铃音,扣击着心灵。静默于槐树下,用手虔诚地触摸杨槐饱经风霜的树皮。刹那间,感受到的不是凄悲悠远的历史,而是儒者内心深处的静,那在沟壑纵横的纹路下积聚着的憾人的静。一股一股,涓涓地流到我的体内,安顿了我那颗浮躁的心。我沉静了下来,竟也感到了那来自槐树的静之魂灵与我体内的静遥相呼应,就像空旷山谷里的阵阵回声。凝视飘落的槐花,一朵一朵,一瓣一瓣,优美飘落。没有枯叶滑落的悲哀,也没有落红凋零的凄凉。拾起一片花,发现它竟没有枯萎。放眼望去,土地铺满紫纱,也没有一朵是破残的,这是未老先衰吗?不是,其实槐花内心那份独有的宁静隔绝了世俗的纷繁与芜杂,岁月沧桑的印记无法在它身上留下,它能宁静地生,超然地死。离开槐树林,我仿佛是一只羽化了的蝴蝶,我已明白该如何在天地间飞舞。陪伴着我的是一缕幽远的槐花香……550字 初三 书信
-
走进林黛玉山东省泰安市 泰安一中高一.二班 陈李君指导教师:张力挺走进林黛玉50字 初三
-
《蓝斯阿姆斯壮》读后感内容简介:蓝斯阿姆斯壮出生于公元1971年九月八日,与妈妈一起生活在美国德州。七岁时,他得到一台自行车,虽然自行车看起来简陋无比,但却是蓝斯的宝贝!尤其 当他骑着自行车时,感觉是全世界上最自由自在的孩子;渐渐的他长大了,他甚至骑得比大人还快!而且他还跨越一整个州呢!可见他真的很喜爱骑自行车、很享受 在自行车上的感觉!经过那次之后,蓝斯决定参加比赛。有一次,他参加比赛时,因为天气太冷,所以披着一件粉红夹克,大家看着这个奇装异服的人,都感到很奇怪;当枪声响起,蓝 斯先超越穿着精美服装的参赛者,再超过骑着昂贵自行车的人,以前瞧不起蓝斯的人,只能在蓝斯背后苦苦追赶,最后蓝斯终于得到冠军!他妈妈说:“一个真正的 冠军不需要昂贵的物品,只要相信自己会赢,就会赢!”,这句话让蓝斯刻骨铭心。我的感想:我觉得蓝斯阿姆斯壮有着半途不废与坚忍不拔的精神,他坚毅的精神值得我们效仿与颂扬!尤其,当蓝斯在面对挫折时,总是谨记他妈妈说过的话一个真正的冠 军不需要昂贵的物品,只要相信自己会赢,就会赢!这句话让蓝斯铭记在心,每当蓝斯想放弃时,就想起妈妈的鼓舞,心中马上充满能量与勇气,继续努力往前 冲!蓝斯的妈妈对蓝斯讲的的这句话,每当我想自暴自弃时,就会想起这句话,继续再接再厉!因为有了希望和肯定,使我在勇敢的继续下去!而故事中提到,1996年是蓝斯最棒的一年,他轻松的“驶进”冠军;不过好景不常,他在回德州举办派对时,突然的剧烈头痛和全身疼痛,才发现自己病了!医 生说:“你得了癌症,而且没有反驳的余地!”蓝斯很害怕,但不放弃,所以不论医生给什么建议,蓝斯都会遵照医生的指示,因为他想坚强的活下来。而他的妈妈 更是没有放弃蓝斯,总是无微不至的照顾他,甚至让他到印第安纳州接受治疗,直到他奇迹式的复活,战胜癌细胞的折磨。日复一日,不管风吹日晒、狂风暴雨,蓝斯辛勤的练习从不放弃,不间断的锻练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因为他深信珍惜现在,享受生命!我认为最佳勇气和 坚持这个奖非蓝斯阿姆斯壮莫属了!我觉得现在的人都忘记古人说的一句话,就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而有人不只这样,甚至还逃避现 实!不像蓝斯?阿姆斯壮一样面对事实,解决问题、坚持下去!所以我们应该大声的赞叹蓝斯阿姆斯壮,一起学习他吧!900字 初一 读后感
-
《斯蒂芬·霍金》读后感《斯蒂芬·霍金》这本书写了霍金从出生,到长大后举世闻名的经过。在霍金小的时候,和爸爸一样有口吃,但在别人的帮助下,逐渐恢复了正常;又在小伙伴的帮助下,做出了一台计算机;还在自己的努力下,考进了牛津大学。霍金考入大学后,努力地学习,使自己的物理和数学很优秀。并解出了伯曼博士出的难题。还用自己的幽默通过了考试,去剑桥大学念博士。在霍金满怀希望地向前走时,噩梦就像死神一样悄悄地降临在他的身边。在剑桥大学第一年的寒假,霍金被查出患有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办法痊愈的“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这次,灾难把霍金拉到了失望的边缘。但在坚强的鼓舞下,霍金没有放弃,并写出了举世闻名的科普巨着——《时间简史》。看完这本书,我为霍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所感动。他在病情的缠缚下,没有屈服于命运的折磨。面对残疾、病痛和各种困境,他一直顽强着、抗争着、奋斗着,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一个又一个辉煌!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一下他坚强的精神吗?五年级:吴紫晴40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
《斯蒂芬·霍金》读后感《斯蒂芬·霍金》这本书写了霍金从出生,到长大后举世闻名的经过。在霍金小的时候,和爸爸一样有口吃,但在别人的帮助下,逐渐恢复了正常;又在小伙伴的帮助下,做出了一台计算机;还在自己的努力下,考进了牛津大学。霍金考入大学后,努力地学习,使自己的物理和数学很优秀。并解出了伯曼博士出的难题。还用自己的幽默通过了考试,去剑桥大学念博士。在霍金满怀希望地向前走时,噩梦就像死神一样悄悄地降临在他的身边。在剑桥大学第一年的寒假,霍金被查出患有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办法痊愈的“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这次,灾难把霍金拉到了失望的边缘。但在坚强的鼓舞下,霍金没有放弃,并写出了举世闻名的科普巨着——《时间简史》。看完这本书,我为霍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所感动。他在病情的缠缚下,没有屈服于命运的折磨。面对残疾、病痛和各种困境,他一直顽强着、抗争着、奋斗着,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一个又一个辉煌!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一下他坚强的精神吗?五年级:吴紫晴作文网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点评:看的出小作者看书的时候很认真,你是个小书迷,注重积累好词佳句。因此,班级的生物角在你的笔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老师相信,在你的努力下,不久将会成为一名作家。文章的内容不过完整,建议小作者帮文章内容写的再丰富一点会更好。点评老师:孟祥琦50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
《斯蒂芬霍金》读后感《斯蒂芬·霍金》这本书写了霍金从出生,到长大后举世闻名的经过。在霍金小的时候,和爸爸一样有口吃,但在别人的帮助下,逐渐恢复了正常;又在小伙伴的帮助下,做出了一台计算机;还在自己的努力下,考进了牛津大学。霍金考入大学后,努力地学习,使自己的物理和数学很优秀。并解出了伯曼博士出的难题。还用自己的幽默通过了考试,去剑桥大学念博士。在霍金满怀希望地向前走时,噩梦就像死神一样悄悄地降临在他的身边。在剑桥大学第一年的寒假,霍金被查出患有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办法痊愈的“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这次,灾难把霍金拉到了失望的边缘。但在坚强的鼓舞下,霍金没有放弃,并写出了举世闻名的科普巨着——《时间简史》。看完这本书,我为霍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所感动。他在病情的缠缚下,没有屈服于命运的折磨。面对残疾、病痛和各种困境,他一直顽强着、抗争着、奋斗着,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一个又一个辉煌!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一下他坚强的精神吗?35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走进阿基米德的世界》读后感坐在杂乱无章的书桌前,从琳琅满目的书堆中抽出一本关于阿基米德的书,翻开它,里面介绍了阿基米德的故事以及贡献,吸引了我的目光,迫不及待的想一窥他的科学幻想世界。海洛国王请金匠打造一顶皇冠,但是国王怀疑皇冠不是纯金的,所以把阿基米德找来,并给他五天的时间测出皇冠的真假。有一天,在他洗澡的时候,发现水溢出来可以用来测量皇冠的真假,于是他用和皇冠等量的纯金同时放入两个一样、装满水的水桶中,发现皇冠溢出来的水比较多,因为银的体积比金大,所以溢出的水比较多,这代表皇冠不是纯金打造的。他的方式让我很佩服,他是公元前的人,居然能够利用体积的概念分辨皇冠的真假!当我对他的体积概念佩服不已时,我又读到了,他为解决干旱的问题而发明了螺旋式抽水机并装在河边,轰隆隆的水就像打开水龙头一样源源不绝的流出来。当地的农民如鱼得水,快乐的像飞出笼子的小鸟。他的这项发明解决了干旱的问题,为我们带来了幸福。罗马士兵进攻希腊时,聪明的阿基米德也加入战场,运用他的智慧,将一公吨的石头放在投石器上,巧妙的运用杠杆原理,将军舰击沉。他也利用聚焦镜让军舰着火。他是一个实事求是,能将智慧运用在生活中。阅读是一件很好的事,阅读可以了解不同时空、不同背景的事情和想法。人生只有一辈子,阅读宛如可以让生命活了好几次般,给人美妙的感受呢!读完阿基米德让我更深入了解他世界的不一样。500字 初一 读后感
-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名句大全_名人名言苏霍姆林斯基名言名句大全1、使人做自己举止行为的最严厉的评判者的力量是什么?是良心,它成为行为和理智的捍卫者。——苏霍姆林斯基2、你教育孩子,也就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苏霍姆林斯基3、只有在人类最有价值的智力财富成为学生的财富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真正的智育。——苏霍姆林斯基4、人们心灵中最强有力的、最有智慧的财富(爱情)就象音乐,象醉人心灵的迷人美丽一样在影响着孩子。这种财富永远拨弄着孩子敏锐的心弦,如对言语、对善良的心愿,对敏于感受爱抚和亲热的情感。谁的童年被爱的阳光照耀着,那他就会互相创造幸福,就会对父母的言语、对他们善良的心意、对他们的劝导和赠言、对他们的温存和警告有着特殊的敏感和接受能力。——苏霍姆林斯基5、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苏霍姆林斯基6、思想好比火星:一颗火星会点燃另一颗火星。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信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苏霍姆林斯基7、在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他在脑力劳动上所化的时间,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三分之二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面的,因为,说实在的,思考习惯的形成,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的。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准备必修课上,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并由此而产生许许多多的灾难。——苏霍姆林斯基8、要善于创造家庭生活中及宝贵的财富——相互爱恋,这也就是说要在家庭中创造有利于教育子女的气氛。——苏霍姆林斯基9、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我坚决相信,学校里往往带来很大不幸的冲突,大多数根源就在于教师不善同学生们谈话。——苏霍姆林斯基10、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11、教师集体是一个志同道合者的创造性友好集团,这个集团中每个人都为集体的创造转嫁出他的个人贡献;每个人借助于集体的创造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同时他又使他的同事们在精神上充实起来。——苏霍姆林斯基12、读和写是学生最必要的两种学习方法,也是通向周围世界的两扇窗口。——苏霍姆林斯基13、无论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内容多么丰富,目的多么明确,这种教育不应随着发给学生毕业证书而告结束。从学习转到劳动是男女青年生活中极其重大的一步。。——苏霍姆林斯基14、儿童的时间应当安排满种种吸引人的活动,做到既能发展他的思维,丰富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又不损害童年时代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15、生活渐渐地作出了结论:只要整个学校、全体教师和全体学生作出努力,首先是教师努力教育,没有也不会有一个学生不能成为诚实正直、热爱劳动、坚强勇敢、无限忠于祖国和劳动人民的人。——苏霍姆林斯基16、提高教育技巧——这首先是要自己进修,付出个人的努力,来提高劳动的素养,首先是提高思想的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先底的研究精神,那末任何提高教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苏霍姆林斯基17、保持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取决于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苏霍姆林斯基18、一个教师只有把为别人作出贡献视为自己的最高享受,他才能成为共产主义信念的真正培育者,才能造就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新人。一个人为了使他人幸福而奉献出自己时精神力量,并由此享受到高尚的、无私的欢乐——这种榜样是照耀青年一代生活道路的强大的光源。让学生在刚刚开始认识生活的时候,就能遇到一位可敬爱的老师,这种学校才会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苏霍姆林斯基19、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苏霍姆林斯基20、我们坦率地告诉父母:假若你每天不进行系统的教育工作,那么你的孩子将智力发育不良,进入学校后学习也不会好。——苏霍姆林斯基21、我要关注的是,让我所培育的每一个孩子都成长为会思考、会探索的有智慧的人,让认识过程的每一步都使心灵变得更高尚,使意志炼得更坚强。——苏霍姆林斯基22、学校丰富多采的文明的精神生活,乃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具有各种综合机能的温床。——苏霍姆林斯基23、要使每一个教师都成为他的学生的榜样——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热爱知识,不知疲倦地探索求新事物。?——苏霍姆林斯基24、书,这是一种重要的、永放光辉的明灯,是学校集体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源泉。阅读,这是一个富有智慧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借以通向儿童心灵的门径。?——苏霍姆林斯基25、教师的工作就其本身的逻辑、哲学基础和创造性质来说,本来就不可能不带有研究因素。这首先是因为,我们与之交往的每一个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说都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兴趣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苏霍姆林斯基26、一个人一生命运的复杂性,有时也是悲剧性就在于:虽然“草稿”里蕴藏着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人的各种素质——卓越的才能、禀赋、倾向性、天才——但是负责对这一“草稿”进行加工,以便使其变得更为美好的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用自己那双笨拙而又漫不经心的手把草图中美好的东西弄得丑陋不堪。——苏霍姆林斯基27、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苏霍姆林斯基28、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29、一个教师要想成为真正的教育者,他就应当以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个性使知识发出光彩,从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话是针对他讲的。集体中应当有人感到羞愧,有人感到骄傲;而总的说来,在同教师交往的此时此刻,集体的精神生活应当受到这样的愿望所鼓舞,那就是要追随教师,象教师教导的那样去生活。——苏霍姆林斯基30、为了使师生之间的友好、亲切和善意的关系经常保持和谐,教师必须十分珍惜儿童对自己的信任,应该成为儿童所爱戴的、聪明的保护人。——苏霍姆林斯基31、这就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所要求的。要读书,要如饥似渴地读书,把读书作为精神的第一需要。对书本要有浓厚的兴趣,要乐于博览群书,要善于钻研书本,养成思考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32、学校的理想……就是不让任何一个没有在智力方面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不学无术的人,不管他们(名义上)受过哪一级教育,对于社会来说都是危险的。不学无术的人,其本人不可能是幸福的人,还会给别人带来危害。从学校毕业出来的人,可能有某些知识不懂,但是他必定应当是一个聪明的人。——苏霍姆林斯基33、热恋中的人要彼此敞开心扉,如通常所说,互表衷肠,吐露自己的全部思想。在这里的隐讳不坦率的行为,是自私的一种表现。——苏霍姆林斯基34、美教给人识别恶,并与之进行斗争。我想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是一面镜子,你在这面镜子里可以照见你自己,从而对自己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35、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末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36、教师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又要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不好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这种结合的真谛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苏霍姆林斯基37、理想的人,不是圣像,不是“光泽夺目”、白壁无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38、“教育的实质就在于使一个人努力在某件事件上表现自己,表现出自己的优点来。在某种好的东西中来认识自己——善于支持人的这种高尚的志向是多么重要啊!教育者往往在那么长久而痛苦地寻找的那种自我教育的强大推动力,不是就在这里吗?应当在心理学讨论会上提出这个问题:人的表现问题。……怎样才能做到,使人尽量地努力在好的方面表现自己呢?我深信,一个人想在某个好的方面表现自己的愿望越深刻、越诚挚,他在内心对自我纪律的有求就越高,他对自己身上不好的的东西就越加不肯妥协。”?——苏霍姆林斯基39、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苏霍姆林斯基40、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41、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42、人不仅创造财富,还要为人处事,而且在为真、善、美的服务之中看到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意义。需要教人们学习的正是这些东西。——苏霍姆林斯基43、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同志。——苏霍姆林斯基44、不要让儿童的思想和心灵接触到不正义的事情时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这是迈向道德发展的更高境界的一个台阶。——苏霍姆林斯基45、教育素养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在学校里教的是科学基础学科,他应当能够分辨清楚这门科学上的最复杂的问题,能够分辨清楚那些处于科学思想的前沿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46、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我们所以需要友谊,并不是想用它打发时间,而是要在人身上,在自己的身上培养美德。——苏霍姆林斯基47、学生对老师的信赖,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孩子在老师身上所看到的人道的典范,这些都是基本的,同时也是最复杂、最明智的教育规则,教师掌握了它就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导师。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苏霍姆林斯基48、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49、要记住,现在对人来说,如同需要空气一样,需要细腻的感情,而思想的细腻,智力的丰富,是它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50、昙花一现的感情,不能真诚地可靠地长期地相爱,是相当一部分青年人道德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苏霍姆林斯基查看更多:苏霍姆林斯基名言名句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有哪些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50句苏霍姆林斯基谈道德苏霍姆林斯基的爱苏霍姆林斯基心理学(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苏霍姆林斯基名言苏霍姆林斯基名言警句1200字以上 叙事
-
走 进 斯 宅(一)参观消防大队你想去农村感受清新的大山空气吗?你想去斯民小学结交更多的好朋友吗?嘿嘿,那就跟我来吧。因为我们要去斯宅行进行磨练教育。可老师怕我们不能很好的自理,准备带我们去消防大队参观参观,学习学习!一路上,同学们兴奋极了,唧唧喳喳说得没完没了。但是步行很长一段时间,还没见着消防大队的影子,同学们都开始叫苦连天。我也感到腿没有了支撑点,软得似棉花。可也只能勉强抬着有气无力的酸痛大腿,向目的地进发!终于见到了消防队的大门,一进门我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屁股坐在了花坛旁。可见到同学们兴高采烈在一个高大的车库前参观时,我又经不住吸引跑到了队伍中。原来,消防叔叔正在给同学们介绍消防车。其中车上的照明灯竟能伸到 15 米处,还可以在空中进行 360 度旋转,令人惊叹!其中还有一位同学穿上了我们平日崇拜的消防叔叔的衣服。呵呵!还别说,那同学还真像个小小消防员,手里还拿着水枪车水马龙哩!真是神气十足!之后我们又看了避火服、战斗服等。其中避火服竟能隔热 800 度—— 1000 度,但外表看起来却像一件银光闪闪的外星人服,没啥特别的,但功能却令人惊叹不已。然后,我们又参观了消防叔叔的寝室,里面的干净、整洁令我们目瞪口呆。里面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赏心悦目,消防队叔叔的被子叠得是如此好玩。真像一块块豆腐干,嘻嘻!“哇——”这是我们班发出的惊叹。呀!你瞧,叔叔在表演攀爬技术呢?他爬完一层,便“嗖”的一下把梯子抽到了第二层,爬完四楼不用 20 秒。这太厉害了!简直就是超人。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不住报以热烈的掌声。在回来的路上,我想着刚才见到的一幕幕,心里暗暗地想:去斯宅,我一定要向叔叔们学习,做一个勇敢,能自理的人。(二) 出 征GO ! GO ! GO !斯宅,我来了!今天一大清早我便从兴备的睡梦中醒了,不用爸妈叫喊我便蹦蹦跳跳地洗漱去了。因为我今天要去斯宅了!哎,这才发现爸爸妈妈呢?还没起床呢!算了!算了!他们好不容易有一个星期天,于是我自已整理起衣裤来。吃完中饭,我便与爸爸妈妈一块儿到学校去。爸爸还没停下车,我行理都没拿,就直奔教室。那时,我发现校门口全是来送同学们的家长。来到教室,整个就是米彩服的海洋,真像一个大军团,要是同学们手臂动一动,就像“海洋”漾起了波浪似的。每个人的脸上都漾满着笑意,充满了期待,嘴里都在谈论去 斯宅磨练的事呀!看来斯宅真令人感到新奇!终于上车了!但还有许多家长上车来,问长问智短,连车发动了,有些爸爸妈妈还在不停唠叨着:冷了要加衣服,热了别忘脱衣之类的话语。我知道,在爸爸妈妈的心中,不管我们多大,都还是个小孩。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车子开始行驶了,我们望着爸爸妈妈,拼命向他们招手,因为这五天,我将过没有爸爸妈妈的生活。我看着爸爸妈妈远远离去,没有说什么话,只是想着爸爸妈妈这几年对我的点点滴滴,沉浸在感动中。郑凌艺一句话也没讲,呆呆地看着窗外。我想她一定跟我一样!坐了大概 50 分钟的车子,我们下了车,整好了队,听老师说我们还得走好长的路才能到目的地。我背着沉重的书包,准备踏上漫长的路程。队伍像一条黄绿相间的长龙,旖旎在青山绿水之间……(三) 哦,斯 民终于见到了斯民小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好一个古老的学校呀!它的校门很特别,尖尖的顶,用青砖砌成的高高的门洞 , 斑驳的铁门……一切让我感受到了她古老的气息。走进铁门,一堵仿古的照壁前伫立着一个汉白玉雕刻成的头像,听老师说她是著名教育家斯霞,曾在斯民小学就读。同学们惊讶地叫到:“哇,斯民真了不起,培养出大名人。”穿过古朴的走廊,终于走进了斯民校园,我闻到了桂花甜滋滋的香味,好像回到自己学校呢!最引人注目的是校园里耸立的两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差不多有二十多米高。我想它一定是高龄老人了。两幢教学楼的教学楼风格迥然不同。一幢是现代的水泥建筑,一幢是木质结构的,暗红的柱子,暗红的栏杆让人一看就知道她有一段历史了。两幢教学楼一高一低遥向呼应。之间,有一个比教室大不了几平方米的活动力场所,而且也不是鲜艳洁净的塑胶跑道,是泥沙铺成的。然后我们来到了一个书法教室,而里面最令我喜爱的是一扇户。它看起来是用木头的,是用 24 块小玻璃做成,而且全是正方形的,在阳光下的反光让它特别显得亮,还闪着光呢。它身穿一件棕红色的“衣服”,最上面没有玻璃。看起来已是“高龄”了,但我觉得它有着独特的风格,有古色古香的美丽。我似乎还觉得它包涵着农村人的朴实,善良。对了,斯宅人是热情好客的哦!就说今天拿行李的事吧!我有挺重的两袋行李,特难拿,而且这儿的楼梯又窄又陡,更是令我束手无策。就在这时,从楼上下来刚替我同学搬东西的大哥哥,脸上满是汗水,见到我,二话不说,马上接过我手中的两包行李“噌噌噌”上楼去了,我进跟上去,望着大哥哥的背影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1200字以上 高三
-
走 进 斯 宅(一)参观消防大队你想去农村感受清新的大山空气吗?你想去斯民小学结交更多的好朋友吗?嘿嘿,那就跟我来吧。因为我们要去斯宅行进行磨练教育。可老师怕我们不能很好的自理,准备带我们去消防大队参观参观,学习学习!一路上,同学们兴奋极了,唧唧喳喳说得没完没了。但是步行很长一段时间,还没见着消防大队的影子,同学们都开始叫苦连天。我也感到腿没有了支撑点,软得似棉花。可也只能勉强抬着有气无力的酸痛大腿,向目的地进发!终于见到了消防队的大门,一进门我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屁股坐在了花坛旁。可见到同学们兴高采烈在一个高大的车库前参观时,我又经不住吸引跑到了队伍中。原来,消防叔叔正在给同学们介绍消防车。其中车上的照明灯竟能伸到 15 米处,还可以在空中进行 360 度旋转,令人惊叹!其中还有一位同学穿上了我们平日崇拜的消防叔叔的衣服。呵呵!还别说,那同学还真像个小小消防员,手里还拿着水枪车水马龙哩!真是神气十足!之后我们又看了避火服、战斗服等。其中避火服竟能隔热 800 度—— 1000 度,但外表看起来却像一件银光闪闪的外星人服,没啥特别的,但功能却令人惊叹不已。然后,我们又参观了消防叔叔的寝室,里面的干净、整洁令我们目瞪口呆。里面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赏心悦目,消防队叔叔的被子叠得是如此好玩。真像一块块豆腐干,嘻嘻!“哇——”这是我们班发出的惊叹。呀!你瞧,叔叔在表演攀爬技术呢?他爬完一层,便“嗖”的一下把梯子抽到了第二层,爬完四楼不用 20 秒。这太厉害了!简直就是超人。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不住报以热烈的掌声。在回来的路上,我想着刚才见到的一幕幕,心里暗暗地想:去斯宅,我一定要向叔叔们学习,做一个勇敢,能自理的人。(二) 出 征GO ! GO ! GO !斯宅,我来了!今天一大清早我便从兴备的睡梦中醒了,不用爸妈叫喊我便蹦蹦跳跳地洗漱去了。因为我今天要去斯宅了!哎,这才发现爸爸妈妈呢?还没起床呢!算了!算了!他们好不容易有一个星期天,于是我自已整理起衣裤来。吃完中饭,我便与爸爸妈妈一块儿到学校去。爸爸还没停下车,我行理都没拿,就直奔教室。那时,我发现校门口全是来送同学们的家长。来到教室,整个就是米彩服的海洋,真像一个大军团,要是同学们手臂动一动,就像“海洋”漾起了波浪似的。每个人的脸上都漾满着笑意,充满了期待,嘴里都在谈论去 斯宅磨练的事呀!看来斯宅真令人感到新奇!终于上车了!但还有许多家长上车来,问长问智短,连车发动了,有些爸爸妈妈还在不停唠叨着:冷了要加衣服,热了别忘脱衣之类的话语。我知道,在爸爸妈妈的心中,不管我们多大,都还是个小孩。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车子开始行驶了,我们望着爸爸妈妈,拼命向他们招手,因为这五天,我将过没有爸爸妈妈的生活。我看着爸爸妈妈远远离去,没有说什么话,只是想着爸爸妈妈这几年对我的点点滴滴,沉浸在感动中。郑凌艺一句话也没讲,呆呆地看着窗外。我想她一定跟我一样!坐了大概 50 分钟的车子,我们下了车,整好了队,听老师说我们还得走好长的路才能到目的地。我背着沉重的书包,准备踏上漫长的路程。队伍像一条黄绿相间的长龙,旖旎在青山绿水之间……(三) 哦,斯 民终于见到了斯民小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好一个古老的学校呀!它的校门很特别,尖尖的顶,用青砖砌成的高高的门洞 , 斑驳的铁门……一切让我感受到了她古老的气息。走进铁门,一堵仿古的照壁前伫立着一个汉白玉雕刻成的头像,听老师说她是著名教育家斯霞,曾在斯民小学就读。同学们惊讶地叫到:“哇,斯民真了不起,培养出大名人。”穿过古朴的走廊,终于走进了斯民校园,我闻到了桂花甜滋滋的香味,好像回到自己学校呢!最引人注目的是校园里耸立的两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差不多有二十多米高。我想它一定是高龄老人了。两幢教学楼的教学楼风格迥然不同。一幢是现代的水泥建筑,一幢是木质结构的,暗红的柱子,暗红的栏杆让人一看就知道她有一段历史了。两幢教学楼一高一低遥向呼应。之间,有一个比教室大不了几平方米的活动力场所,而且也不是鲜艳洁净的塑胶跑道,是泥沙铺成的。然后我们来到了一个书法教室,而里面最令我喜爱的是一扇户。它看起来是用木头的,是用 24 块小玻璃做成,而且全是正方形的,在阳光下的反光让它特别显得亮,还闪着光呢。它身穿一件棕红色的“衣服”,最上面没有玻璃。看起来已是“高龄”了,但我觉得它有着独特的风格,有古色古香的美丽。我似乎还觉得它包涵着农村人的朴实,善良。对了,斯宅人是热情好客的哦!就说今天拿行李的事吧!我有挺重的两袋行李,特难拿,而且这儿的楼梯又窄又陡,更是令我束手无策。就在这时,从楼上下来刚替我同学搬东西的大哥哥,脸上满是汗水,见到我,二话不说,马上接过我手中的两包行李“噌噌噌”上楼去了,我进跟上去,望着大哥哥的背影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1200字以上 高三
-
走 进 斯 宅_1500字(一)参观消防大队你想去农村感受清新的大山空气吗?你想去斯民小学结交更多的好朋友吗?嘿嘿,那就跟我来吧。因为我们要去斯宅行进行磨练教育。可老师怕我们不能很好的自理,准备带我们去消防大队参观参观,学习学习!一路上,同学们兴奋极了,唧唧喳喳说得没完没了。但是步行很长一段时间,还没见着消防大队的影子,同学们都开始叫苦连天。我也感到腿没有了支撑点,软得似棉花。可也只能勉强抬着有气无力的酸痛大腿,向目的地进发!终于见到了消防队的大门,一进门我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屁股坐在了花坛旁。可见到同学们兴高采烈在一个高大的车库前参观时,我又经不住吸引跑到了队伍中。原来,消防叔叔正在给同学们介绍消防车。其中车上的照明灯竟能伸到 15 米处,还可以在空中进行 360 度旋转,令人惊叹!其中还有一位同学穿上了我们平日崇拜的消防叔叔的衣服。呵呵!还别说,那同学还真像个小小消防员,手里还拿着水枪车水马龙哩!真是神气十足!之后我们又看了避火服、战斗服等。其中避火服竟能隔热 800 度—— 1000 度,但外表看起来却像一件银光闪闪的外星人服,没啥特别的,但功能却令人惊叹不已。然后,我们又参观了消防叔叔的寝室,里面的干净、整洁令我们目瞪口呆。里面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赏心悦目,消防队叔叔的被子叠得是如此好玩。真像一块块豆腐干,嘻嘻!“哇——”这是我们班发出的惊叹。呀!你瞧,叔叔在表演攀爬技术呢?他爬完一层,便“嗖”的一下把梯子抽到了第二层,爬完四楼不用 20 秒。这太厉害了!简直就是超人。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不住报以热烈的掌声。在回来的路上,我想着刚才见到的一幕幕,心里暗暗地想:去斯宅,我一定要向叔叔们学习,做一个勇敢,能自理的人。(二) 出 征GO ! GO ! GO !斯宅,我来了!今天一大清早我便从兴备的睡梦中醒了,不用爸妈叫喊我便蹦蹦跳跳地洗漱去了。因为我今天要去斯宅了!哎,这才发现爸爸妈妈呢?还没起床呢!算了!算了!他们好不容易有一个星期天,于是我自已整理起衣裤来。吃完中饭,我便与爸爸妈妈一块儿到学校去。爸爸还没停下车,我行理都没拿,就直奔教室。那时,我发现校门口全是来送同学们的家长。来到教室,整个就是米彩服的海洋,真像一个大军团,要是同学们手臂动一动,就像“海洋”漾起了波浪似的。每个人的脸上都漾满着笑意,充满了期待,嘴里都在谈论去 斯宅磨练的事呀!看来斯宅真令人感到新奇!终于上车了!但还有许多家长上车来,问长问智短,连车发动了,有些爸爸妈妈还在不停唠叨着:冷了要加衣服,热了别忘脱衣之类的话语。我知道,在爸爸妈妈的心中,不管我们多大,都还是个小孩。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车子开始行驶了,我们望着爸爸妈妈,拼命向他们招手,因为这五天,我将过没有爸爸妈妈的生活。我看着爸爸妈妈远远离去,没有说什么话,只是想着爸爸妈妈这几年对我的点点滴滴,沉浸在感动中。郑凌艺一句话也没讲,呆呆地看着窗外。我想她一定跟我一样!坐了大概 50 分钟的车子,我们下了车,整好了队,听老师说我们还得走好长的路才能到目的地。我背着沉重的书包,准备踏上漫长的路程。队伍像一条黄绿相间的长龙,旖旎在青山绿水之间……(三) 哦,斯 民终于见到了斯民小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好一个古老的学校呀!它的校门很特别,尖尖的顶,用青砖砌成的高高的门洞 , 斑驳的铁门……一切让我感受到了她古老的气息。走进铁门,一堵仿古的照壁前伫立着一个汉白玉雕刻成的头像,听老师说她是著名教育家斯霞,曾在斯民小学就读。同学们惊讶地叫到:“哇,斯民真了不起,培养出大名人。”穿过古朴的走廊,终于走进了斯民校园,我闻到了桂花甜滋滋的香味,好像回到自己学校呢!最引人注目的是校园里耸立的两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差不多有二十多米高。我想它一定是高龄老人了。两幢教学楼的教学楼风格迥然不同。一幢是现代的水泥建筑,一幢是木质结构的,暗红的柱子,暗红的栏杆让人一看就知道她有一段历史了。两幢教学楼一高一低遥向呼应。之间,有一个比教室大不了几平方米的活动力场所,而且也不是鲜艳洁净的塑胶跑道,是泥沙铺成的。然后我们来到了一个书法教室,而里面最令我喜爱的是一扇户。它看起来是用木头的,是用 24 块小玻璃做成,而且全是正方形的,在阳光下的反光让它特别显得亮,还闪着光呢。它身穿一件棕红色的“衣服”,最上面没有玻璃。看起来已是“高龄”了,但我觉得它有着独特的风格,有古色古香的美丽。我似乎还觉得它包涵着农村人的朴实,善良。对了,斯宅人是热情好客的哦!就说今天拿行李的事吧!我有挺重的两袋行李,特难拿,而且这儿的楼梯又窄又陡,更是令我束手无策。就在这时,从楼上下来刚替我同学搬东西的大哥哥,脸上满是汗水,见到我,二话不说,马上接过我手中的两包行李“噌噌噌”上楼去了,我进跟上去,望着大哥哥的背影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1200字以上 高三
-
走进顾准读后感《顾准日记》便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时代,真诚地记录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思考,这个幸存的文本,充满了血和泪。下面是XX收集的走进顾准读后感,希望大家认真阅读!【1】走进顾准读后感台湾学者林毓生曾说他读完《顾准文集》后热泪盈眶,而我也同样是在泪水的浸淫中读完了《顾准日记》,心中满是压抑,反观如今的社会和自我,我们“愧对顾准”,愧对那一代在黑暗中独自摸索思考的知识分子。这是一本让人灵魂不安的书,每一个字都可以刺穿世人的伪装,却也让他成为“极右派”、“黑帮”、“走资派”、“三反分子”,以致妻离子散、母子咫尺天涯,绝望中还要绝望的一跃,去点亮自己照出前路——“娜拉走后会怎样”,这样的追问却被无情的打入冷宫。这样的心事也许就如帕斯捷尔纳克所说的“痛苦使忧愁变成了心病”。日记中展现了顾准在那个禁锢的、黑夜如磐的年代中怎样一灯如豆,独自掘进。但是前进是那么艰难,贫困、饥饿、疾病、逼迫、损毁……唯靠良知给个人支持。顾准摸索着民族的出口,在釜底自我煎熬着,他爱着祖国和人民,但当他思考时便换来“一阵阵绞痛”,正如他记载“我基本上学会了唾面自干、笑靥迎人那一套”、“在这种情况下,道德败坏,不能不成为普遍现象”,在那个斯大林主义盛行的年代,唯有顾准撕破天朝迷梦的面纱,在痛苦折磨中关心着中国底层平民、思考着中国的命运。以一人之力撑起了xx年以后大陆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断层。亲人离散的顾准,泪流满面的看完《莱茵梦》,几次因思念被逼自杀的妻子而从梦里“痛苦而醒”,临终前的顾准被迫签了认罪书,他哭了,他说这对他是奇耻大辱,但也许能改变孩子们的处境,病危之时,他不断喃喃:“我想他们,想得好苦呵,想得好苦呵。”而形势所迫,他与九十老母咫尺天涯而含恨离去。这些苦难以其强大的后坐力将顾准推向真理,在“绝对话语”“绝对权威”笼罩一切的年代,只有他敢于说不,他把思考直抵古希腊,又独立思索着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法治社会。我们也有自己这一代的怕和爱,可就如著名作家邵燕祥所说“只因他的文字变成了铅字,一代知识分子才挽回了集体名誉。”一本日记,一个罪恶年代的苦难实录;一本日记,一个悲情知识分子的血泪史;一本日记,一抹穿越迷茫的微光,冲开中国发展的前路。而如今我们还记得那个年代、那些知识分子么?遗忘是比蹂躏、比戕害、比死亡更深的痛,当我们需要顾准时却发现我们已经把他遗忘多年。面对预言了一个时代真理却成了悲剧命运承担者的顾准,我们只有羞愧。在这个羞于提及真理、理想、价值的年代,我们还敢不敢忠于自己的良知?也许,顾准的血泪文字会让这个社会反思,也让我们的脚步更加铿锵…【2】走进顾准读后感我读过奥格·曼迪诺写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演说家》,读过张爱玲写的《倾城之恋》,读过玛格丽特·米歇尔写的《飘》,就是没有读过高建国写的《拆下肋骨当火把——顾准全传》。在这次院里举办的“我读我悦”的活动中,我第一次发现了它,初见它时,觉得这本书的主人公的名字甚是别致,“准”可以说是立身的准则,而顾准,顾名思义,他的准则是追求思想的独立性、开放性以及坚守个人的尊严与自由。在“四人帮”横行的岁月里,顾准行走在纷乱冷酷的风雪人间,不断探索,无畏无惧,勇往直前。正是这个被开除党籍的老布尔什维克,为“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的中国一代知识分子,洗刷了蒙受的耻辱,争得了历史的尊严和人民的骄傲,恢复了他们应有光彩。在这本书中的顾准,他的勤奋远超其他人;第二,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还有,他拥有超乎常人的智商,这也是他能看清楚当时中国问题的所在的原因。他在那个苦难的时代中,形成了深刻的思想,他说,只要我们清醒地看到问题所在,我们祖国不久就会“雄飞世界”!从这可以看到,顾准他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上,他看到了重新崛起的中国的样子。这气概不凡的英雄胆识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的。正如一句名言所说:“没有巨人的历史之河是容易干涸的。”可是,我们有顾准,顾准让自己的骨灰撒在北京的一条小河里,他认为,只要这条小溪一直在欢快地流淌着,他的精神始终不灭,我们的中国始终有着希望。他深知凡人的幸与不幸,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拆下了肋骨,当火把来点亮中国一代的知识分子,他的形象在我的心里又高大了许多。顾准,最让我感到感动的不仅仅是他的铮铮铁骨,还有他对家人、朋友的一片深情。不过,在顾准临终前,他的五个子女没有谅解他们的父亲,而且也不愿见他的最后一面。我想,这真的是一大憾事。亲情是一辈子修来的福气,不管家人做错了什么,终究是家人,没有不可谅解的事。顾准,有着他自己的准则,我认为作为他的子女,应该站在他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发生了。读完之后,我深切明白到“中国没有顾准是可惜的,可是你不读顾准,那对你来说更是可惜的”这句话的含义。顾准追求思想的独立性、开放性,坚守个人的尊严,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人可以放弃锦衣玉食,唯独不可以放弃尊严,因为拥有一个伟大的人格,才能够赢得人们的尊重,像顾准一样,他就是我们的脊梁!【3】走进顾准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书,《顾准全集》。书本主要内容是:顾准在特殊的人文环境中从一个只读过初二的天才少年,成为三十年代上海滩声名显赫、生活优越的会计专家和大学教授,尔后又走上了充满理想主义浓郁色彩的革命道路,参加血与火的战争;解放后,他从一个党的高级干部沦为“反党右派”;在文-革的炼狱中,他冷静审视历史轨迹,成为一个全方位思考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杰出的思想家。文-革中他冒着生命危险撰写的《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等一系列掷地可作金石声的警世篇章、传世之作,为人类留下了广袤丰饶麦地里的一片金色,正是由于他这些在万马齐喑的年代里写出的非凡的思想的文字载体在政治清明的年代有幸变成铅字,见诸天日而传之后世,使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洗涮了身上的耻辱,挽回了集体名誉,使中国思想界恢复了应有的光彩,使我们今天可以对着大千世界说:中国有顾准!少年顾准恰逢生活在中国历史和自我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年代,多重的转换,使顾准很早卷入社会并投身救亡和革命。一方面,顾准为营救破落的家庭,发奋工作,一方面又在动-乱中浸染了民-主和自由的气息,有了革命的启蒙。顾准在成为会计专家后,毅然舍弃了丰厚的收入,脱离了步入上流社会的轨迹,逐渐向革命靠拢。在未成为职业革命家的时候,依靠社会职业,在革命初期进行了大量有益和积极的工作。到真正全身心地投入革命后,顾准和大多数革命者一道,经过了生与死的考验,把革命推上了成功的道路。这一时期,顾准还参加了许多实践性的工作,为其后期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矗革命胜利后的初期,是顾准一生中难得平静的时期。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上海的财政工作中去,准备大干一常但是人们常说:“平静的海面往往孕育着狂风暴雨”。这话一点不假,顾准一生的悲剧,也一点点向他拉开了序幕。就在他雄心壮志地指点前途时,却莫名其妙地遭到处分,并被派往党校学习。顾准并未灰心丧气,而是在这时期广涉群书,独立思考,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历史观点。并敏锐地看出当时经济工作出现的急躁冒进的端倪。同时,顾准利用鲁迅曾经研究当时妇女问题的题目“娜拉走后怎样?”作为总探索,把它衍生为“革命胜利后怎样?”这一更广阔、更深沉的层次。党校学习结束以后,顾准在“象牙塔”中研究经济。此时的顾准,摆脱了行政事务,静下心来搞研究工作,写下了大量的经济学术文章,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济理论遗产。在被错误划为“右派”后,顾准被-迫下乡劳动。这时噩梦才刚刚开始,他亲身经历了大跃进带来的恶果。对此,有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顾准不可能无动于衷,他以满怀热情的笔调记录了当时的一幕。后来出版的《商城日记》,堪称是一个时代的记录、一个受难灵魂的实录。xx年9月份,一顶脱而复戴的“右派”又重新扣在了自己的头上,不久,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始了。社会的糊涂和不透明,以及后来的一系列家庭变故,使顾准“享受”重创,但他仍然“九死而不悔”,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时间定格在xx年至xx年,是顾准艰苦的干校生活,在反反复复的劳动后,顾准没有趴下,更没有停止思考。相反,顾准却沉下去,沉下去,一直沉下去。在进行了系统的阅读和思考后,凭借对人类的高度热情和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他把笔当作武器,向社会最黑暗处猛抽一刀,写成了发源历史、批判现实的《希腊城邦制度》等数十万字的论著。当时间走进xx年的秋天时,吝啬的时间老人已经给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倒计时了,顾准的病情也在这时一天天的加重。但他读书用力更勤,并在与其弟的通信交流中闪烁出思想的火花,这就是后来结集出版的《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海明威这样说过:“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围绕顾准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顾准虽然每时每刻都在与苦难和挫折作斗争,但都矢志不移地探索着他的思想,追求他的真理,永不错误地向社会和时代低头。他又极具忧患意识,“娜拉走后怎样?”的课题研究,倾注了他毕生的精力,最后向“教条主义”和“个人权威”发出最猛烈的一拳,以生命浇塑成的思想丰碑矗立在人间。顾准走了,又有多少个真实的人留下来了呢?这是我读《顾准全传》中思考最多的问题。对于顾准,我以上粗浅的文字实在难以道出其伟大的人性,但他真实的背影却也模糊地印在了我的字里行间,我想传达的也不过是其不低头,不苟同,不认输,不虚伪的真实人性和真实思想;而对于《顾准全传》,我也很难用精当的语言来描述他的好处,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为我们了解顾准,阅读顾准,思考顾准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载体,使顾准的“真实”有了展现的舞台。我想,谁都没有权利要求每个人都能够像顾准一样,拆下肋骨当火把,但我只是建议人们应该真实地活在人世上,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样也就足够了。【4】走进顾准读后感随手从书架上拿起《顾准文集》。竟然无法停止下来。一直到凌晨,天亮。虽然多年前,我就在书市上听人神秘兮兮地说起一个叫做顾准的大右派,他的书很敏感云云。但直到如今,我才真正地读到了他。我并不想夸大顾准的地位,我也没有这样的知识能力和人生阅历去评判他的思想地位。我只能说,我的阅读告诉我,他感动了我。透过历史的烟云,他的文字给我一种来自理想主义覆灭之后的寂静和安宁。关于他,人们已经说了很多。说他是那个黑暗年代的一个意外,发出了微弱但却坚毅卓绝的人类良知和理性的声音。他的坚持导致了个人悲剧,却成就了我们民族的一件幸事。因为有他,整个民族和整个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才不至于沦落到人性和理智丧尽的地步。《顾准日记》忠实地记录了这个个体顽强思索的历程,以及他个人在世命运的悲剧。但这倒不是最打动我的地方。最触动我心的,仍然是他的言说中所体现出来的问题意识和基于自由主义信念的经验主义立场。《希腊城邦制度》言必称古希腊,其实时时刻刻不在流溢出强烈的中国问题意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然如今学界,真有中国问题意识者又有几何?光顾着采集它山之石,却对脚下的土地视而不见,却对他的人民置若罔闻。在那种极端险恶的条件下,顾准以一己之力从古希腊挖掘民主的根,再反观中西政治传统差异,从而为中国的民主和人民福祉提供镜鉴。且不论他的证据是否全面、确凿,他的结论是否合理、周密,但其研究之最后指向终究还是剖析中国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关于他从理想主义走向经验主义的哲学言说。这种言说之所以如此掷地有声,乃是一个个体在命运沉浮的惊涛骇浪中看清了革命乌托邦虚妄的本质。是残酷无情的历史现实,而不是纯粹的哲学推演,把他引向了彻底经验主义的道路。他发现,左倾激进的理想主义乌托邦运动是彻头彻尾的唯理主义,而这在本质上又不得不是一种神学。这种神学,正是个人崇拜与极权主义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神学乌托邦不得不设定一个高于一切的终极因,从而迫使一切信服于它的事物臣服于它,不惜一切代价,无论这种代价是人伦亲情,还是个体幸福,甚至是生命。顾准看到,他自己的个人悲剧,正是在这种巨大的乌托邦运动中被一种神圣不可抗拒的意志所写就的。因此,哲学的思辨和个体命运的疼痛,都迫使他不得不彻底抛弃唯理主义的理想主义叙事,抛弃那个宏大、神圣的唯一性和整体性,坚定地走向多元主义、自由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社会立场。恰如他自己宣誓的:“今天当人们以烈士的名义,把革命的理想主义转变成保守的反动的专制主义的时候,我坚决走上彻底经验主义、多元主义的立场,要为反对这种专制主义而奋斗到底!”时至今日,在“民主”的口号响彻各种话语空间,以至成为一种新的政治正确的标签之时,我们有必要重温走向经验主义的顾准对民主的真知灼见。我们一定会发现,在这个话语喧嚣的时代,我们依然没有超越顾准这座巍然挺立的山峰。难以想象,在万马齐喑的xx年,他写道:“权威是不可以没有的,但权威主义必须被打倒”,“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是民主的基础,而不是依赖于民主才能存在的东西。因为,说到底,民主不过是方法,根本的前提是进步。唯有看到权威主义会扼杀进步,权威主义识和科学精神水火不相容的,民主才是必须采用的方法”。他还掷地有声地指出,“实际上不可能做到人民当家作主,那一定是无政府”。目睹着文化革命史无前例的无政府混乱局面,顾准一定对此心有戚戚焉。只可惜,“人民当家作主”依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修辞,成为对“巨大优越性”的论证。其结果,恐怕“要不是空洞的理想,就会沦入借民主之名实行独裁的人的拥护者之列”。因此,不要奢望人人当家作主,而是要在制度安排上追求“使人民对于作为经济集中表现的政治的影响力发展到最可能充分的程度”,权力必须允许被觊觎,这样通过民意的合法性授予来彻底消除政权陷入皇权的可能性。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说在政治上,我们告别了传统,走向了现代。如此观之,时至今日,我们要建设何种模样的民主?是披着民主外衣的皇权,还是真正被授权的民主统治?斯人已逝。然而其言却透过历史的烟云,依然光华卓绝。顾准的这种彻底的经验主义立场,与轰轰烈烈的理想主义相比,或许显得凡俗不堪,锁碎而毫无感情。但在一个乌托邦过剩,而经验匮乏的国度,这个选择才真正显现出他的价值。这是一种无声的感情,也是一种对苍生社稷最大的怜悯。1200字以上 读后感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