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三国》有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话说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黑暗,人民痛苦不堪。为了维持正义,使老百姓尽早摆脱这种水深火热的生活,各地区纷纷组织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支完全由农民所组成的起义军就是由张角所率领的黄巾军。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两个弟弟张宝和张梁则自称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他们打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这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起义军虽然获得了一些小的胜利,但由于是各自分散作战,没有统一力量,再加上张角已死,最后还是被一些地方的势力集团所击败,从而导致了起义军的最后灭亡。但它动摇了东汉集团的统治,也为其它起义军打响了一炮。
在这之后,主要有曹操、孙权、刘备、袁绍、张锈、马腾、公孙瓒、刘表和刘璋等主要势力。经过了地方势力与地方势力的吞并和统一,终于形成了魏(曹操)蜀(刘备)吴(孙权)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曹操与袁绍所打的官渡之战堪称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曹操当时兵力远不及袁绍,只有7万大军能与袁绍作战,而袁绍却有70万大军。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曹操正是利用袁绍的弱点来掩饰自己的弱点。而袁绍身边本来都是文臣武将,但他却一意孤行,不听许多良言,终究酿成大错—他失去了许多文臣武将,更不幸的是,原来在他身边的这些人都投靠了曹操。曹操也正是采纳了袁绍旧部谋士许攸的建议才打败了袁绍,从而统治了整个北方。
曹操乃一代枭雄。他的优点便是爱广交天下豪杰,这也成为他日后为何有如此多的谋士和大将的缘故了。但他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多疑,这个弱点常常被诸葛亮和周瑜所利用。在火烧赤壁逃到华容道上便可以体现出来。还有,一个侍卫过来给曹操盖被子,曹操竟然杀了这个侍卫,醒来后只好以是梦中杀人为借口下了台阶,并厚葬了这个侍卫。
相比之下,孙刘两家虽然没有曹操那种富裕和奢华的生活条件,但同样为我们演义了一出非常精彩的大戏。
蜀国当时的地理位置要比吴国差,北方有曹操的阻挡,东面又是自己的盟国,南方又有南蛮的搔扰,可以说整个国家都被包围成一小块了。但毕竟刘备有一位智谋超人的军师—诸葛亮,才得以使这个国家有继续发展下去的余地。
人人都说诸葛亮好,说他如何得尽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想着国家的安危……
总之,历史上是批评者少,赞扬者多。当然我不是说我反对这些赞扬,因为他的优点太多了,在此不免也对这位“智圣”提一些意见:
一、刘备在临死前曾千叮咛万嘱咐地跟诸葛亮说千万不要重用马谡,他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但诸葛亮还是派他守街亭,结果马谡还是不听诸葛亮之言,结果只能让诸葛亮迫不得已使用“空城计”来赶走魏军。如果万一司马懿用一队小人马去打探虚实,诸葛亮岂不是“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二、诸葛亮没有把该用的人用到该用的地方上去。
1、明知道像马谡这类人只适合用于一起研究军事、讨论问题,却把他也作为一位将领来看,害得连自己也只能自贬三级来重新树立威信。
2、其实像魏延这样的人很会带兵打仗,但诸葛亮对其一直存有戒心,因为“观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不会让他打一些大仗,或许真像他说的,若丞相听我一句话,早就攻破长安了。但我想你一个诸葛亮智力还会笔他差吗?魏延想要做什么,诸葛亮还会不知道?
我料魏延就算有这颗心,也没这个胆。所以我认为在用人这一点上还不是很恰当,很合理。
在诸葛亮死后,就没有什么可拿地出手的大将了。真可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我想这也是诸葛亮死后遗憾之所在吧。虽然姜维也是有能力,但他在很多方面都不及诸葛亮,只落了个尽心而已。而刘禅和孙皓真可以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只不过刘禅是到了“乐不思蜀”罢了。
最终,以司马政权的胜利而结束了这场历时70年(从公元190年算起,到公元280年结束)的天下大乱。真可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担当了身前事啊,何计身后评啊。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历史永远不会退色,他时刻警戒着人们。以史为诫,做个智者吧!
读 《现代教师读本》有感
寒假中我读了《现代教师读本》(人文卷),对书中谈到的有关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等几位中国近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的治学理念和曲折人生颇为感慨。这几位大家的思想学说以及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里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对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且还将对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蔡元培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任北大校长期间,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并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五四运动前后,他站在维护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想,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礼教;提倡“劳工神圣”,反对军阀政客的巧取豪夺,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同时,他还非常注重和平民教育,创办了北大平民夜校,致力于文化的普及和思想的解放。
胡适先生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五四运动前夕他任《新青年》编,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他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对破除封建迷信、解放人们的思想、促进当时社会的进步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梁漱溟是我国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921年出版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且由此成为现代新儒学的先驱。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对中国、印度、西方三个文化系统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作了系统的分析,预测了世界文化未来的趋势。此书成为先生一生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梁漱溟曾于1924年前往山东办学,以后又在四川创办勉仁文学院,而他在山东乡村建设实验中倡导的乡学村学模式更突出表现了融社会教育与社会改造为一体的思想。梁先生想通过以在农村办学为主要手段的乡村建设运动,来提高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的文化水平与思想认识,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落后、愚昧的面貌。
上世纪初,国民革命刚刚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但是,几千年的封建残余思想仍然象魔掌一样笼罩在中国社会的上空,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加之帝国主义列强肆意掠夺我国的各种资源、压迫我国的各族人民。使我国社会处于最黑暗、最动乱的年代;使我国人民生活在苦难的深渊。面对这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无数仁人志士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为寻求救国之真理、救民之道路而上下求索。《现代教师读本》中谈到的有关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等就是这无数仁人志士中的几位代表。他们之所以能够以自己的学说和思想去影响当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乃至推动社会的进步,就是因为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和整个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学说思想和聪明才智义无返顾地贡献给解放人民的思想与促进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中。翻开近代中国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因为有了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才使中国从旧制度桎酷中获得解放;正是因为有了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布,使中国人民从旧思想的禁锢中获得解放。从而使落后世界潮流几百年的中国能够迈开巨人的脚步去追赶先进国家。
今天,经过近六十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别是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国家早已今非昔比。但是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等大家们的那种把自己的命运和整个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学说思想和聪明才智无私地贡献给解放人民思想与促进社会进步伟大事业的精神和做法永远是不会过时的。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以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等前辈们为榜样,象前辈们那样自觉地把自己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在努力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潜心钻研教材、教法、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进程中才能完成自己对社会、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只有在认真塌实地做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只有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学兼优的、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的过程中、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关推荐
-
读《三国》有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着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像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长长的假期终于让我再一次啃完了它——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虽然在小学时就已看过它一两遍,但都是粗略的阅读,没有细细品味,自然也就没什么收获,现在细细地品味文章内容,觉得这真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好书。《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等等。这本书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在这本书里,我喜欢的人物有诸葛亮,刘备,曹操,关羽,张飞等。先说“卧龙”诸葛亮,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没想到这样的一个大人物在书中描绘的却很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再说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优点是多方面的:爱民爱材、宽厚仁义,待人公正真诚。他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正是这个基本政治理念,使得刘备一生受人敬重,成就了刘备的一生霸业。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他的军事才能仍没被抹杀。他是三位霸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他没有杀刘备,虽然刘备已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像不到的,周瑜嫉贤妒能,一心只想除诸葛亮和刘备,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关羽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他的义,他的忠,他的英雄气概让人敬佩。粗中有细的张飞,可怜他一世英雄,竟在醉酒熟睡时被范疆和张达不明不白地杀害,我真为他鸣不平。赵云品性忠良,直言敢谏,有贤者之风,能体恤民情,慈爱百姓,他的高风亮节至今仍为人们所称赞。《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上几人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起伏,《三国演义》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1200字以上 初三 书信
-
读《三国》有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着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像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长长的假期终于让我再一次啃完了它——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虽然在小学时就已看过它一两遍,但都是粗略的阅读,没有细细品味,自然也就没什么收获,现在细细地品味文章内容,觉得这真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好书。《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等等。这本书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在这本书里,我喜欢的人物有诸葛亮,刘备,曹操,关羽,张飞等。先说“卧龙”诸葛亮,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没想到这样的一个大人物在书中描绘的却很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再说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优点是多方面的:爱民爱材、宽厚仁义,待人公正真诚。他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正是这个基本政治理念,使得刘备一生受人敬重,成就了刘备的一生霸业。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他的军事才能仍没被抹杀。他是三位霸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他没有杀刘备,虽然刘备已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像不到的,周瑜嫉贤妒能,一心只想除诸葛亮和刘备,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关羽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他的义,他的忠,他的英雄气概让人敬佩。粗中有细的张飞,可怜他一世英雄,竟在醉酒熟睡时被范疆和张达不明不白地杀害,我真为他鸣不平。赵云品性忠良,直言敢谏,有贤者之风,能体恤民情,慈爱百姓,他的高风亮节至今仍为人们所称赞。《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上几人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起伏,《三国演义》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1200字 初三 读后感
-
读《三国》有感大汉一统四百年,诸侯割据天下乱。星汉灿烂群英会,三国鼎立出雄奸。烽火连天起狼烟,骏马长啸战犹酣。生灵涂炭满目疮,民不聊生苟延喘。50字 初三 诗歌
-
读《三国》有感读罢>之后,让我对三国人物有了渐渐的认识,我觉的曹操这位孤独的三国的一代霸主,让我觉的有许多的悲凉。让我不禁萧然泪下,毕竟他的背后有着太多的无奈和辛酸。有很多的人认为曹操是一代枭雄,可是并不其然。在三国这个乱世之中,纷纷扰扰战火边垂,董卓的残暴无度人们为了逃避战乱和皇朝的黑暗统治下,疲于奔波,这时应当有人揭竿而起,曹操这位位功臣以七星剑刺杀董卓而打开了三国的乱世。诸侯纷纷起义,终于打倒了董卓,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来帮助他完成霸业。他收罗许诸,郭嘉等一批骁将和智士,来帮助他从丞相逐步走向魏朝的开国先帝,这不是因为他拥有贤臣名士所得的。在看刘备他年轻之时十分仁义,更兼有关,张,赵,黄,马之勇和卧龙诸葛亮的智谋,取得大业应不难,他还拥有大汉皇室的血统,可是由于他晚年急燥,导致蜀国一步步走向灭亡,诸葛亮空有一身智慧,可惜后主不明事理,使的诸葛亮心有余而力不足。一颗巨星在五丈原坠落。导致诸葛亮死去。关,张两员虎将真可真为是死的悲壮,他们虽有冲天之翼可却冲不出敌人所布的天罗地网。最后起死于58岁。导致汉中王悲愤成疾,死于白帝城。400字 初三 读后感
-
读《三国》有感读罢>之后,让我对三国人物有了渐渐的认识,我觉的曹操这位孤独的三国的一代霸主,让我觉的有许多的悲凉。让我不禁萧然泪下,毕竟他的背后有着太多的无奈和辛酸。有很多的人认为曹操是一代枭雄,可是并不其然。在三国这个乱世之中,纷纷扰扰战火边垂,董卓的残暴无度人们为了逃避战乱和皇朝的黑暗统治下,疲于奔波,这时应当有人揭竿而起,曹操这位位功臣以七星剑刺杀董卓而打开了三国的乱世。诸侯纷纷起义,终于打倒了董卓,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来帮助他完成霸业。他收罗许诸,郭嘉等一批骁将和智士,来帮助他从丞相逐步走向魏朝的开国先帝,这不是因为他拥有贤臣名士所得的。在看刘备他年轻之时十分仁义,更兼有关,张,赵,黄,马之勇和卧龙诸葛亮的智谋,取得大业应不难,他还拥有大汉皇室的血统,可是由于他晚年急燥,导致蜀国一步步走向灭亡,诸葛亮空有一身智慧,可惜后主不明事理,使的诸葛亮心有余而力不足。一颗巨星在五丈原坠落。导致诸葛亮死去。关,张两员虎将真可真为是死的悲壮,他们虽有冲天之翼可却冲不出敌人所布的天罗地网。最后起死于58岁。导致汉中王悲愤成疾,死于白帝城。450字 初三 议论文
-
读三国有感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实力最强。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宫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曹操死后,曹匹称帝。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典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典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在这部名著中,贯中寄托了自己个人的爱憎情感,客观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之间政治的、军事的、公开的、隐蔽的、合法的和非法的矛盾斗争。淋漓尽致地刻划了封建统治阶级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明火暗刀的策略伎俩和阴谋诡计。有意或无意地揭示了农民无法生活、挺而走险、纷纷起义的真实历史背景和原因。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三国演义》这本书告诉人们:用智慧可以战胜困难。同学们,大家好好学习吧,智慧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呦!1200字 高二 读后感
-
读三国有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宏篇巨制《三国演义》的开篇词。说起《三国演义》,大家便会很自然的想胸怀大志、仁义备至的刘皇叔;想到智谋超群、神机妙算、为蜀汉大业呕心励血的诸葛孔明先生;想到英武超凡、忠心耿耿、义重如山的汉寿亭侯关羽;想起艺高勇猛、正气凛然、坚不可摧的莽张飞;老奸巨假仁假义、居心叵测得曹孟德;忘恩负义、阳奉阴违的孙权····《三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回回引入入胜。无论是“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还是“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无不叫人拍手称快,就连我也被书中人物那料事如神的智慧,书中那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所打动、所吸引。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中,诸葛亮的形象深深打动了我。他未出茅庐先知“魏蜀吴三分天下”;“博望坡”设计烧曹营;“新野”留空再败曹营,又是“三寸不烂之舌”舌战群儒是动东吴百官无言以对;智激周公瑾联吴蜀之同力共谋兴汉大业;又以“苦肉计”火烧赤壁而使曹操望而生畏,是周瑜费尽机关“反误卿卿性命”。诸葛孔明智谋略,岂是管仲乐毅能及乎?在读到“诸葛亮三七周公瑾”时,我再一次佩服诸葛亮的谋略,更为周瑜才智出众,但终因心胸狭窄而气绝身亡感到惋惜。在联想我们学的《古代英雄的石像》一课,都是告诫我们做人不能嫉贤妒能,而应虚怀若谷;更不能瞧不起别人,如果想方设法去陷害别人,自己终会尝到苦果的。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岂是他人所能必乎?孔明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又是长久的,直到现在,他的那些妙计乃是妇孺皆知。他耗尽心血、鞠躬尽瘁,为蜀汉基业无私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可还没来的及享受一下荣华富贵便“大汉丞相归天”了。想到这,我的心里便隐隐作痛,为之扼腕。唉!诸葛孔明先生一身坎坷,不顾身体虚弱,为蜀汉日夜操劳,真可谓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虽然没有诸葛先生那聪明的头脑,但也应该效仿古人,好好学习,将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750字 初一 读后感
-
读三国有感我最喜欢我们中国的历史和传说了,我喜欢读的书有很多,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童话故事”等。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三国演义”。今天我和爸爸一起读三国,我们边读边讨论,我们为刘备的“三顾茅庐”而感动,为诸葛亮的“空城退敌”而叫绝,对陆逊的“计破蜀兵”刮目相看,为关羽的“水淹七军”而赞叹等等。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计谋很多,很有智谋,他以几千人马就能击败曹操的百万大军,比如“火烧新野”就用几千人马击败了曹仁的十万大军,帮助刘备获得了半壁江山。但最终还是因为刘备的后代刘禅无能,被晋朝大军所占领,蜀国灭绝。我最喜欢的章节是“火烧赤壁”,诸葛亮的智谋以及刘备和孙权的联手,击败曹操,使曹操损失了几十万大军。我相信你读了三国以后,也会和我一样爱不释手,百读不厌,你也赶快到书店开始你的三国之旅吧!你是一个三国迷,爸爸也很喜欢,但是你已经超过了爸爸,今天和你一起读三国,很有意思,你很精通三国,爸爸很开心,我们以后还会一起读更多的好书。加油!40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
读《三国》有感在蝉鸣的夏夜,再次翻开《三国》,穿过时光与海,再次回到那个英雄辈出的动荡年代。千年前的碣石,惊涛拍岸。河北破袁绍,千里溃乌桓,纵横北方,所向披靡。这样的一个人,当世还有对手吗?三国之所以被我热爱,就是因为在这个时代里,聚集了太多英雄,太多为梦想而奋斗的强者,让人目不暇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天下英雄真如乱石穿空一般,震撼着这个时代。曹操不会想到在南方也有一个人,怀着与他同样的梦想,这个人将在他最辉煌的时刻,挥出逆天绝命的一剑,将他一生的梦想,破碎在一片胭脂色中,结束他“对酒当歌”的笑傲时代。这个人,正怀着心中的梦想,正在回去吴中的路上,他怀着沉重的心情,静静等待那场“大江东去”。赤壁,我曾怀着敬仰的心情去过那儿,那儿已被开发成旅游景点,来来往往的游客已将战场的肃杀威严抹去。可是,我在这却依然能感受到力量的存在,这里是梦想与梦想碰撞的地方。梦想碰撞的火花在千年之后依旧震撼着我心。千年后的我在读到赤壁时,闭上眼依然能看见火光冲天的长江。滚滚江浪中,漫天业火,无数灵魂在此破灭,伴随着无数梦想,献血与烈火一色,不可一世的曹操败了,与他那凌云的大梦一起败了。这场宿命之争,梦想之战终于划上了句号。生命只有一次,赤条条的来去间,必然要留下一份自己的荣耀在。在渴望中努力,在努力中渴望,将万般思绪结成一道信念,见万物如一物,只在这一道信念中奔走突飞,灵魂便成了生命流淌的血液。生活是一场激越的战斗,生活是一场盛大的庆典!我与《三国》的相遇也许命中注定,我虽无曹操一统天下的大梦,但是天道酬勤,我将在我的历史中建起一座属于自己的金字塔!评:任同学喜爱三国人人皆知,文笔也有浩然之气。任同学对原文中的最后一段不甚满意,觉得气势不足。于是,经得本人同意,我冒充一下任同学,催眠了自己,想想自己也有一番凌云壮志。然后,写了上文中的最后一段,不知道气势够不够足?750字 小学 读后感
-
读《三国》有感小时候,读《三国》的时候虽然不怎么看得懂,但不知为什么我竟沉浸在其中,将整本书都看完了。当时看书只是因为有趣,所以我能记住的情节不多,能说出来的情节只有桃园三结义丶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等耳熟能详的了。《三国》里我记得最清楚的人物便非诸葛亮莫属了,我想大概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应该对他有深刻的映像,不需要深刻了解他的忠义,也不需要读懂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需要感受到他的经天纬地之才便能将他记在心中。近日,重拾《三国》,打开书本,闻着那时间的清香,在微微泛黄的纸上阅读时,我又有了许多小时候不曾有的感悟。在读到刘备三人破黄巾有功,却因不愿行贿只能担任平原令,而黄巾贼的手下败将董卓行贿担任大官时,我在叹息之余更是感到了当时朝廷的腐败。看三国前面一段的时候我还不觉得曹操有多坏,我看到了他率兵马与黄巾贼交战,在董卓得势其他人无计可施的时候他单刀刺杀董卓虽然事情败露但仍让我觉得勇气可嘉,直到他在逃亡途中被陈宫所救,而他却在误杀陈宫朋友吕伯奢的家人之后更是为永诀后患而杀了吕伯奢,我开始觉得他十恶不赦,罪该万死。董卓虽然未被曹操杀死却死在吕布手里,杀死这样一个奸臣应该是让人大快人心的,只是杀他的目的却让人不敢恭维,吕布也反复无常地弑“父”我不禁为丁原的失败感到惋惜。最让我敬佩的武将就是关羽了,我不知赞叹与他温酒斩华雄是所显出的高超武艺,更赞于他不被曹操给的好处所诱惑,一路寻求忠义,过五关斩六将,去追寻刘备。细读《三国》时我仍对诸葛亮独爱有加,他信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却因刘备三顾茅庐,欲救天下儿感动,便随刘备进入凡世,匡扶汉室,在刘备死后,他明知刘禅难扶,却依旧扶之,致最后心血东流去,就连我都为他感到不平,并且随着他的死亡也让我对之后的内容失去了兴趣。我只知最后三家归了晋,诸葛亮无力回天,奸邪压倒了正义,汉朝难以抵挡历史的潮流,走向了灭亡。现在,《三国》给了我更多的感受,我不知从中看到了英雄们的追逐,不知看到了诸葛亮的超凡入圣,刘备等人所信奉的忠义,我更看到了战争的血与泪,阴谋交织的蛛网一级那不容置疑的岁月脚步。800字 初一 读后感
-
读《三国》有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话说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黑暗,人民痛苦不堪。为了维持正义,使老百姓尽早摆脱这种水深火热的生活,各地区纷纷组织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支完全由农民所组成的起义军就是由张角所率领的黄巾军。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两个弟弟张宝和张梁则自称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他们打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这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起义军虽然获得了一些小的胜利,但由于是各自分散作战,没有统一力量,再加上张角已死,最后还是被一些地方的势力集团所击败,从而导致了起义军的最后灭亡。但它动摇了东汉集团的统治,也为其它起义军打响了一炮。在这之后,主要有曹操、孙权、刘备、袁绍、张锈、马腾、公孙瓒、刘表和刘璋等主要势力。经过了地方势力与地方势力的吞并和统一,终于形成了魏(曹操)蜀(刘备)吴(孙权)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曹操与袁绍所打的官渡之战堪称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曹操当时兵力远不及袁绍,只有7万大军能与袁绍作战,而袁绍却有70万大军。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曹操正是利用袁绍的弱点来掩饰自己的弱点。而袁绍身边本来都是文臣武将,但他却一意孤行,不听许多良言,终究酿成大错—他失去了许多文臣武将,更不幸的是,原来在他身边的这些人都投靠了曹操。曹操也正是采纳了袁绍旧部谋士许攸的建议才打败了袁绍,从而统治了整个北方。曹操乃一代枭雄。他的优点便是爱广交天下豪杰,这也成为他日后为何有如此多的谋士和大将的缘故了。但他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多疑,这个弱点常常被诸葛亮和周瑜所利用。在火烧赤壁逃到华容道上便可以体现出来。还有,一个侍卫过来给曹操盖被子,曹操竟然杀了这个侍卫,醒来后只好以是梦中杀人为借口下了台阶,并厚葬了这个侍卫。相比之下,孙刘两家虽然没有曹操那种富裕和奢华的生活条件,但同样为我们演义了一出非常精彩的大戏。蜀国当时的地理位置要比吴国差,北方有曹操的阻挡,东面又是自己的盟国,南方又有南蛮的搔扰,可以说整个国家都被包围成一小块了。但毕竟刘备有一位智谋超人的军师—诸葛亮,才得以使这个国家有继续发展下去的余地。人人都说诸葛亮好,说他如何得尽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想着国家的安危……总之,历史上是批评者少,赞扬者多。当然我不是说我反对这些赞扬,因为他的优点太多了,在此不免也对这位“智圣”提一些意见:一、刘备在临死前曾千叮咛万嘱咐地跟诸葛亮说千万不要重用马谡,他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但诸葛亮还是派他守街亭,结果马谡还是不听诸葛亮之言,结果只能让诸葛亮迫不得已使用“空城计”来赶走魏军。如果万一司马懿用一队小人马去打探虚实,诸葛亮岂不是“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二、诸葛亮没有把该用的人用到该用的地方上去。1、明知道像马谡这类人只适合用于一起研究军事、讨论问题,却把他也作为一位将领来看,害得连自己也只能自贬三级来重新树立威信。2、其实像魏延这样的人很会带兵打仗,但诸葛亮对其一直存有戒心,因为“观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不会让他打一些大仗,或许真像他说的,若丞相听我一句话,早就攻破长安了。但我想你一个诸葛亮智力还会笔他差吗?魏延想要做什么,诸葛亮还会不知道?我料魏延就算有这颗心,也没这个胆。所以我认为在用人这一点上还不是很恰当,很合理。在诸葛亮死后,就没有什么可拿地出手的大将了。真可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我想这也是诸葛亮死后遗憾之所在吧。虽然姜维也是有能力,但他在很多方面都不及诸葛亮,只落了个尽心而已。而刘禅和孙皓真可以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只不过刘禅是到了“乐不思蜀”罢了。最终,以司马政权的胜利而结束了这场历时70年(从公元190年算起,到公元280年结束)的天下大乱。真可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担当了身前事啊,何计身后评啊。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历史永远不会退色,他时刻警戒着人们。以史为诫,做个智者吧!1200字以上 高二 读后感
-
品《三国》有感东汉末年,执政者昏庸无能,宠幸宦臣,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至何进被杀,董卓进京,天下大势割据,群雄并起,三国序幕就此拉开。所谓三国,一般人皆以为是以曹操、孙权、刘备为首的魏国、吴国、蜀国,对此暂且不论,先说世人对这三位枭雄的评价,曹操自然不用说,其在世时,三国的“汉臣”与子民便称之为曹贼,国贼,而后代的古典文学研究学者也一般视其为奸诈的代名词,而曹操对此也都早已心知肚明,然而他能击败各路诸候,杀败西凉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却不能管住天下人那早已“高度近视”的眼睛对他的看法,他对此也只是偶尔反驳几句,自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官至丞相魏王,那批判之声便开始了,后人也以为这是曹操的奸诈(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却没有几个人认为这是他的智。好,且不说这个。且说刘备谋士诸葛亮为其所谓的大汉皇叔是怎样夺得荆州的:周瑜带兵攻打南郡,遭曹仁埋伏,大军损失惨重,周瑜为此也身负一箭,为其经后身体一直虚弱直至逝世埋下了严重病根,此后周瑜诈死,以其人之道来还至其人之身,大败曹仁,而正当周瑜领兵去取南郡时,城楼上出现了赵子龙:“都督少罪!吾奉军师将令,已取城了。”周瑜大怒,便命攻城。城上敌箭射下。试想,诸葛亮此等不仁不义,无法无道之举,那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与之相比岂不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后人竟还称诸葛亮为“智”的化身,可笑乎,可悲乎啊!曹操在夺取西凉后,知西凉贫脊,且羌人都忠心于马超,对自己多少都有些愤恨,于是下令三条:1、赈粮于西凉2、免税两年3、休战,论谋士曹操没有多少有诸葛,庞统,周瑜,鲁肃之辈的,论武将,其虽多,但真正象张飞、关羽、赵云之辈的,恐怕一个也没有吧,然而他用自己的智慧,“本有的智慧”,打赢了不少场仗,尽管濮阳攻吕布,宛城战张诱,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其败战,然而人岂无失算,失策之时,想那刘备,孙权纵有智士相扶,也不过如此,曹操用自己的谋智与那不及诸葛亮,周瑜等才能的谋士和不及关羽张飞之勇的武将,平定中原,此刻就算他称帝也豪不为过,但是曹操一生并未称帝,所谓“三国”也是曹操死后才出现的,试问天下人凭何骂其是“汉贼”?昔日刘邦不过是无名亭长,他与项羽相斗,最终获得胜利,创建汉朝,怎无人说其是刘贼,国贼。怎无人认为各拥戴秦之后人,或许有人认为秦朝统治残暴,导致民愤激起,应被推翻,然而东汉末年又何尝不是民不聊生,这一点,我在文章开头就已提出,那为何汉就不可被推翻,或许有人说,不是还有以仁义治天下的刘皇叔吗?可以让他来执政啊!那好,下面我们就来谈这位所谓的仁义皇叔。刘表病危,荆襄危机四伏,刘表那年轻的娇妻蔡氏与其弟兄对这九郡虎视眈眈,这些刘表早已清楚,于是他嘱托刘备,希望他能够接下荆州,没想到这位仁义的皇叔,仁义过了头,连诸葛军师的话都不听了,坚持不肯接此委任,满嘴的:“刘表乃吾皇叔,我岂能趁人危急时,做此不义之事,孔明休劝,我意已决。”最后呢,荆州落入曹操之手,经过赤壁之战,又害诸葛亮做出不仁不义的事,设“千机万谋”夺取了荆州,最终名义上还是借江东的,如此庸才,幸亏遇到的是诸葛亮,若是司马懿,其命早休矣,权位也早不知被他人夺了多久了;当其西取西川之时,亦是满口仁义,最后呢,并吞西川将刘璋逐于公安,这种言行不一致的人,试问何谈仁义,不过是假仁假义罢了;当其得知自己二弟、三弟被杀后,不经大脑思考,便要直取江东,试问:就允许你自家大将诛杀,气折人家颜良,文丑,周瑜?偷夺人荆州,就不许你家二弟因你不去求援而被人家所杀?你三弟粗鲁无礼,酒后便乱打将士,就不许其部下杀此愚莽之主,投奔其他明智之主?由此也足见其心胸狭隘。此后,吕蒙已死,孙夫人日夜望回其身边,于是派人到西川禀告,却不想其严辞拒绝,试想,其当时到东吴能够平安回荆州,这其中孙夫人出了多少力。孙夫人当时才18岁,,屈嫁于一个比自己大30岁的糟粕老头,这已厚待他刘备了,当其要回荆州之时,孙夫人忍着与母兄离别之痛,帮着他出计,一路上又为其力阻东吴战将,而刘备却丝毫不顾及往日恩情,最终逼孙夫人坠死,由此也可见刘备乃无情无义之小人,至于错杀刘封,火烧连营七百里,徐州收吕布等蠢事更是证明了刘备乃一无能之辈。其儿“阿斗”,后人称之为“扶不起的阿斗”,表面上看似说阿斗无才无能,其实又何尝不是因刘备的教子无方。其(刘备)头脑简单,目光短浅,不懂治国之道,他一心只想着自己能够统一霸业,而就后代家人置之不顾,却不想自己所创霸业,今后由谁来掌管,纵使他白帝城托孤,希望诸葛亮能接任蜀川大任,那么他就弄了这么个烂摊子让是人家来接替,这种只有善始而无善终的人,怎能有资格与能力中兴汉室,而操则不然,他将大任托给曹丕,并嘱咐官员家人各理其事,足见其周到。至于孙权,此人乃三位枭雄中最年少的一位,然而他的一生随着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的一个个离去,最终也黯然,孙权是一个有谋略的人,善于用人,做事顾全大局,然而在他身上,我总觉得缺少些什么,说不清也道不明。至于诸葛亮,他乃刘备第一谋士,在《三国演义》中较为“张扬”,无可否认,他是个聪明人,自从跟随他的主公,“兴复汉室,除贼伐曹”便也成了他的“理想”,他空有一身躯壳和一个聪明的脑袋,自三顾茅庐,其效命于刘备后,他的大脑控制中心就已被被秘密地输入了四个字:“忠于刘备”,于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除贼复汉,而他忽略了身边的一个巨贼----刘备,他所复的汉也绝非为汉,而是蜀汉,一个他所忠心的主公在用虚伪的仁义将其欺骗利用后所创的名不正,言不顺的政朝,而诸葛亮在死后似乎也看到了这一点(指蜀汉的名不正,言不顺,并不能被列在汉史之内)(见“武候显圣定军山”)。孔子说:“君子疾夫舍曰而为之辞。”而诸葛亮和他的主公却似乎就是那样的人。《三国》在我今后的路上会依旧陪伴我,我也会永不厌烦地读完它一遍又一遍,而每一次看完后,我也定将会有无数的新感慨产生。待我某一天退出社会,脱离那纷乱的竞争,我想那时再读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那心中也一定会想当年暮年之时的曹操、刘备、孙权之想——“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1200字以上 高一 读后感
-
品《三国》有感东汉末年,执政者昏庸无能,宠幸宦臣,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至何进被杀,董卓进京,天下大势割据,群雄并起,三国序幕就此拉开。所谓三国,一般人皆以为是以曹操、孙权、刘备为首的魏国、吴国、蜀国,对此暂且不论,先说世人对这三位枭雄的评价,曹操自然不用说,其在世时,三国的“汉臣”与子民便称之为曹贼,国贼,而后代的古典文学研究学者也一般视其为奸诈的代名词,而曹操对此也都早已心知肚明,然而他能击败各路诸候,杀败西凉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却不能管住天下人那早已“高度近视”的眼睛对他的看法,他对此也只是偶尔反驳几句,自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官至丞相魏王,那批判之声便开始了,后人也以为这是曹操的奸诈(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却没有几个人认为这是他的智。好,且不说这个。且说刘备谋士诸葛亮为其所谓的大汉皇叔是怎样夺得荆州的:周瑜带兵攻打南郡,遭曹仁埋伏,大军损失惨重,周瑜为此也身负一箭,为其经后身体一直虚弱直至逝世埋下了严重病根,此后周瑜诈死,以其人之道来还至其人之身,大败曹仁,而正当周瑜领兵去取南郡时,城楼上出现了赵子龙:“都督少罪!吾奉军师将令,已取城了。”周瑜大怒,便命攻城。城上敌箭射下。试想,诸葛亮此等不仁不义,无法无道之举,那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与之相比岂不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后人竟还称诸葛亮为“智”的化身,可笑乎,可悲乎啊!曹操在夺取西凉后,知西凉贫脊,且羌人都忠心于马超,对自己多少都有些愤恨,于是下令三条:1、赈粮于西凉2、免税两年3、休战,论谋士曹操没有多少有诸葛,庞统,周瑜,鲁肃之辈的,论武将,其虽多,但真正象张飞、关羽、赵云之辈的,恐怕一个也没有吧,然而他用自己的智慧,“本有的智慧”,打赢了不少场仗,尽管濮阳攻吕布,宛城战张诱,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其败战,然而人岂无失算,失策之时,想那刘备,孙权纵有智士相扶,也不过如此,曹操用自己的谋智与那不及诸葛亮,周瑜等才能的谋士和不及关羽张飞之勇的武将,平定中原,此刻就算他称帝也豪不为过,但是曹操一生并未称帝,所谓“三国”也是曹操死后才出现的,试问天下人凭何骂其是“汉贼”?昔日刘邦不过是无名亭长,他与项羽相斗,最终获得胜利,创建汉朝,怎无人说其是刘贼,国贼。怎无人认为各拥戴秦之后人,或许有人认为秦朝统治残暴,导致民愤激起,应被推翻,然而东汉末年又何尝不是民不聊生,这一点,我在文章开头就已提出,那为何汉就不可被推翻,或许有人说,不是还有以仁义治天下的刘皇叔吗?可以让他来执政啊!那好,下面我们就来谈这位所谓的仁义皇叔。刘表病危,荆襄危机四伏,刘表那年轻的娇妻蔡氏与其弟兄对这九郡虎视眈眈,这些刘表早已清楚,于是他嘱托刘备,希望他能够接下荆州,没想到这位仁义的皇叔,仁义过了头,连诸葛军师的话都不听了,坚持不肯接此委任,满嘴的:“刘表乃吾皇叔,我岂能趁人危急时,做此不义之事,孔明休劝,我意已决。”最后呢,荆州落入曹操之手,经过赤壁之战,又害诸葛亮做出不仁不义的事,设“千机万谋”夺取了荆州,最终名义上还是借江东的,如此庸才,幸亏遇到的是诸葛亮,若是司马懿,其命早休矣,权位也早不知被他人夺了多久了;当其西取西川之时,亦是满口仁义,最后呢,并吞西川将刘璋逐于公安,这种言行不一致的人,试问何谈仁义,不过是假仁假义罢了;当其得知自己二弟、三弟被杀后,不经大脑思考,便要直取江东,试问:就允许你自家大将诛杀,气折人家颜良,文丑,周瑜?偷夺人荆州,就不许你家二弟因你不去求援而被人家所杀?你三弟粗鲁无礼,酒后便乱打将士,就不许其部下杀此愚莽之主,投奔其他明智之主?由此也足见其心胸狭隘。此后,吕蒙已死,孙夫人日夜望回其身边,于是派人到西川禀告,却不想其严辞拒绝,试想,其当时到东吴能够平安回荆州,这其中孙夫人出了多少力。孙夫人当时才18岁,,屈嫁于一个比自己大30岁的糟粕老头,这已厚待他刘备了,当其要回荆州之时,孙夫人忍着与母兄离别之痛,帮着他出计,一路上又为其力阻东吴战将,而刘备却丝毫不顾及往日恩情,最终逼孙夫人坠死,由此也可见刘备乃无情无义之小人,至于错杀刘封,火烧连营七百里,徐州收吕布等蠢事更是证明了刘备乃一无能之辈。其儿“阿斗”,后人称之为“扶不起的阿斗”,表面上看似说阿斗无才无能,其实又何尝不是因刘备的教子无方。其(刘备)头脑简单,目光短浅,不懂治国之道,他一心只想着自己能够统一霸业,而就后代家人置之不顾,却不想自己所创霸业,今后由谁来掌管,纵使他白帝城托孤,希望诸葛亮能接任蜀川大任,那么他就弄了这么个烂摊子让是人家来接替,这种只有善始而无善终的人,怎能有资格与能力中兴汉室,而操则不然,他将大任托给曹丕,并嘱咐官员家人各理其事,足见其周到。至于孙权,此人乃三位枭雄中最年少的一位,然而他的一生随着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的一个个离去,最终也黯然,孙权是一个有谋略的人,善于用人,做事顾全大局,然而在他身上,我总觉得缺少些什么,说不清也道不明。至于诸葛亮,他乃刘备第一谋士,在《三国演义》中较为“张扬”,无可否认,他是个聪明人,自从跟随他的主公,“兴复汉室,除贼伐曹”便也成了他的“理想”,他空有一身躯壳和一个聪明的脑袋,自三顾茅庐,其效命于刘备后,他的大脑控制中心就已被被秘密地输入了四个字:“忠于刘备”,于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除贼复汉,而他忽略了身边的一个巨贼----刘备,他所复的汉也绝非为汉,而是蜀汉,一个他所忠心的主公在用虚伪的仁义将其欺骗利用后所创的名不正,言不顺的政朝,而诸葛亮在死后似乎也看到了这一点(指蜀汉的名不正,言不顺,并不能被列在汉史之内)(见“武候显圣定军山”)。孔子说:“君子疾夫舍曰而为之辞。”而诸葛亮和他的主公却似乎就是那样的人。《三国》在我今后的路上会依旧陪伴我,我也会永不厌烦地读完它一遍又一遍,而每一次看完后,我也定将会有无数的新感慨产生。待我某一天退出社会,脱离那纷乱的竞争,我想那时再读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那心中也一定会想当年暮年之时的曹操、刘备、孙权之想——“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1200字以上 高一 应用文
-
浅读三国古有四大名着,但我独爱三国。少时读三国,觉得好深奥(对于看惯了童话的我来说),初读三国心里是怀着好奇而看的,因为我四大名着除此之外都看过了,想看看三国是怎么个演义法。看的时候,记得第一句话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现在看来也是很有道理,只不过当时看的时候就不能理解了。我那时极度崇拜刘备刘玄德,觉得他就是三国最伟大,最好的人了,而曹操曹孟德却被我想做了无恶不作的大boss。现在想起来,颇为好笑,看来罗老先生对我看待三国人物有很大的‘功’劳啊,他使我在一段时间内,对刘备的失败耿耿于怀,那时认为刘备的结局太惨了,于是就把怒火发泄到可怜的司马懿上去了,呵呵,很幼稚吧。于是,在那段时间里我对三国的看法是:褒刘、贬曹、中吴。而到初中后,吧三国演义又仔细看了一遍,觉得这本书有些地方太过夸张了,有结合历史想了想——这本书太过褒刘了,不公平!所以我去了书店淘来了另一本改变我对三国看法的书:《三国志》。这本书对我后来阅读三国历史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翻开书,看到的一章是《三国志·魏书·曹操传》。我看了以后,竟佩服起他来了。曹操乃宦官之后,他心里何不是忍辱负重?自从他刺董卓失败后,就有人说他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所以刘协帝就对他心存猜疑了。后来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是成了众诸侯讨伐的对象,我想,曹操有可能本义是想‘邀天子以命诸侯’的,心里还是想着复兴汉室,但经过一些有心人改了之后,曹操便背负了恶名,而他也不是说了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吗?所以,应该是从那时候起,曹操便知道汉室复兴基本上不可能了,既然不可能,那就自己来做!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将极多,文有荀攸、郭嘉更有司马懿,武有典韦、夏侯淳、张辽等人,有怎么多的人才,本因是他结束乱世的,可是曹操还是有些狂妄自大和冷血,做事太过偏激,竟把徐州屠城,以至于他一直不得人心,在这一点上他往往不如刘备。可惜天下最后竟是被他的首席军师司马懿夺去了,可惜了一代枭雄!抛开其他的不说,曹操亦是一名诗人,精通兵法,写下无数诗词,这也是我所佩服的地方之一,可惜他生于乱世,若是生在盛世,那他也不会被世人所唾弃,而是名留青史,真是命运弄人!另一位让我佩服的,则是张角了,本来我是很讨厌他的,因为是他的黄巾军挑起了乱世,三国演义上也只有寥寥几字描述他。不过深思,大汉已衰,民心早已不存,若他不起义,历史上肯定也会有人代替他的,只不过他做了第一人罢,我佩服他的号召力,也佩服他为推翻腐朽汉朝而作出的努力,还佩服他的黄巾军的战斗力,里面大多是穷苦人民,所以,他们为了在乱世中生存下去,就只有推翻汉王朝,视死如归!所以说是一个很有力量的战斗队伍。我相信,张角的本义是想推翻黑暗的汉王朝,给广大农民百姓带来幸福,+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可以借信仰之力快速召集大规模的军队!但他总归还是失败了,被朝廷军队和诸侯群起而诛之。由于农民起义的局限性;由于他太小看了汉朝,他小看了汉朝的贤士良将,最重要的是他小看了天下所有的野心家!也正因为他,天下的诸侯都坐不住了,大丈夫在世,谁不想坐拥一地之主?何况朝廷也是腐败无能,所以,乱世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拉开了序幕:诸侯争霸!以至于张角死前,大呼:‘吾必找天谴,大汉亦不远矣!’张角这个人,我打从心里是佩服他的,别的诸侯都不敢动,只有他为了中国广大的穷苦百姓而揭竿而起!所以结果虽然是败了,但从某方面来讲,却是胜利了!以上也就是我对三国的浅读了,也许再读一两遍后,有会有新的体悟了。不过,我还是要感叹三国时期有多少人才被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又有多少人抓住了这乱世而名留青史。一首诗正好诠释了这段曲折的三国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也许就是三国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吧!1200字以上 初二 议论文
-
浅读三国古有四大名着,但我独爱三国。少时读三国,觉得好深奥(对于看惯了童话的我来说),初读三国心里是怀着好奇而看的,因为我四大名着除此之外都看过了,想看看三国是怎么个演义法。看的时候,记得第一句话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现在看来也是很有道理,只不过当时看的时候就不能理解了。我那时极度崇拜刘备刘玄德,觉得他就是三国最伟大,最好的人了,而曹操曹孟德却被我想做了无恶不作的大boss。现在想起来,颇为好笑,看来罗老先生对我看待三国人物有很大的‘功’劳啊,他使我在一段时间内,对刘备的失败耿耿于怀,那时认为刘备的结局太惨了,于是就把怒火发泄到可怜的司马懿上去了,呵呵,很幼稚吧。于是,在那段时间里我对三国的看法是:褒刘、贬曹、中吴。而到初中后,吧三国演义又仔细看了一遍,觉得这本书有些地方太过夸张了,有结合历史想了想——这本书太过褒刘了,不公平!所以我去了书店淘来了另一本改变我对三国看法的书:《三国志》。这本书对我后来阅读三国历史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翻开书,看到的一章是《三国志·魏书·曹操传》。我看了以后,竟佩服起他来了。曹操乃宦官之后,他心里何不是忍辱负重?自从他刺董卓失败后,就有人说他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所以刘协帝就对他心存猜疑了。后来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是成了众诸侯讨伐的对象,我想,曹操有可能本义是想‘邀天子以命诸侯’的,心里还是想着复兴汉室,但经过一些有心人改了之后,曹操便背负了恶名,而他也不是说了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吗?所以,应该是从那时候起,曹操便知道汉室复兴基本上不可能了,既然不可能,那就自己来做!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将极多,文有荀攸、郭嘉更有司马懿,武有典韦、夏侯淳、张辽等人,有怎么多的人才,本因是他结束乱世的,可是曹操还是有些狂妄自大和冷血,做事太过偏激,竟把徐州屠城,以至于他一直不得人心,在这一点上他往往不如刘备。可惜天下最后竟是被他的首席军师司马懿夺去了,可惜了一代枭雄!抛开其他的不说,曹操亦是一名诗人,精通兵法,写下无数诗词,这也是我所佩服的地方之一,可惜他生于乱世,若是生在盛世,那他也不会被世人所唾弃,而是名留青史,真是命运弄人!另一位让我佩服的,则是张角了,本来我是很讨厌他的,因为是他的黄巾军挑起了乱世,三国演义上也只有寥寥几字描述他。不过深思,大汉已衰,民心早已不存,若他不起义,历史上肯定也会有人代替他的,只不过他做了第一人罢,我佩服他的号召力,也佩服他为推翻腐朽汉朝而作出的努力,还佩服他的黄巾军的战斗力,里面大多是穷苦人民,所以,他们为了在乱世中生存下去,就只有推翻汉王朝,视死如归!所以说是一个很有力量的战斗队伍。我相信,张角的本义是想推翻黑暗的汉王朝,给广大农民百姓带来幸福,+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可以借信仰之力快速召集大规模的军队!但他总归还是失败了,被朝廷军队和诸侯群起而诛之。由于农民起义的局限性;由于他太小看了汉朝,他小看了汉朝的贤士良将,最重要的是他小看了天下所有的野心家!也正因为他,天下的诸侯都坐不住了,大丈夫在世,谁不想坐拥一地之主?何况朝廷也是腐败无能,所以,乱世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拉开了序幕:诸侯争霸!以至于张角死前,大呼:‘吾必找天谴,大汉亦不远矣!’张角这个人,我打从心里是佩服他的,别的诸侯都不敢动,只有他为了中国广大的穷苦百姓而揭竿而起!所以结果虽然是败了,但从某方面来讲,却是胜利了!以上也就是我对三国的浅读了,也许再读一两遍后,有会有新的体悟了。不过,我还是要感叹三国时期有多少人才被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又有多少人抓住了这乱世而名留青史。一首诗正好诠释了这段曲折的三国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也许就是三国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吧!初二:谢康立1200字以上 初二 议论文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