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三国》有感1200字以上

读 《三国》有感

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话说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黑暗,人民痛苦不堪。为了维持正义,使老百姓尽早摆脱这种水深火热的生活,各地区纷纷组织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支完全由农民所组成的起义军就是由张角所率领的黄巾军。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两个弟弟张宝和张梁则自称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他们打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这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起义军虽然获得了一些小的胜利,但由于是各自分散作战,没有统一力量,再加上张角已死,最后还是被一些地方的势力集团所击败,从而导致了起义军的最后灭亡。但它动摇了东汉集团的统治,也为其它起义军打响了一炮。

在这之后,主要有曹操、孙权、刘备、袁绍、张锈、马腾、公孙瓒、刘表和刘璋等主要势力。经过了地方势力与地方势力的吞并和统一,终于形成了魏(曹操)蜀(刘备)吴(孙权)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曹操与袁绍所打的官渡之战堪称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曹操当时兵力远不及袁绍,只有7万大军能与袁绍作战,而袁绍却有70万大军。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曹操正是利用袁绍的弱点来掩饰自己的弱点。而袁绍身边本来都是文臣武将,但他却一意孤行,不听许多良言,终究酿成大错—他失去了许多文臣武将,更不幸的是,原来在他身边的这些人都投靠了曹操。曹操也正是采纳了袁绍旧部谋士许攸的建议才打败了袁绍,从而统治了整个北方。

曹操乃一代枭雄。他的优点便是爱广交天下豪杰,这也成为他日后为何有如此多的谋士和大将的缘故了。但他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多疑,这个弱点常常被诸葛亮和周瑜所利用。在火烧赤壁逃到华容道上便可以体现出来。还有,一个侍卫过来给曹操盖被子,曹操竟然杀了这个侍卫,醒来后只好以是梦中杀人为借口下了台阶,并厚葬了这个侍卫。

相比之下,孙刘两家虽然没有曹操那种富裕和奢华的生活条件,但同样为我们演义了一出非常精彩的大戏。

蜀国当时的地理位置要比吴国差,北方有曹操的阻挡,东面又是自己的盟国,南方又有南蛮的搔扰,可以说整个国家都被包围成一小块了。但毕竟刘备有一位智谋超人的军师—诸葛亮,才得以使这个国家有继续发展下去的余地。

人人都说诸葛亮好,说他如何得尽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想着国家的安危……

总之,历史上是批评者少,赞扬者多。当然我不是说我反对这些赞扬,因为他的优点太多了,在此不免也对这位“智圣”提一些意见:

一、刘备在临死前曾千叮咛万嘱咐地跟诸葛亮说千万不要重用马谡,他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但诸葛亮还是派他守街亭,结果马谡还是不听诸葛亮之言,结果只能让诸葛亮迫不得已使用“空城计”来赶走魏军。如果万一司马懿用一队小人马去打探虚实,诸葛亮岂不是“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二、诸葛亮没有把该用的人用到该用的地方上去。

1、明知道像马谡这类人只适合用于一起研究军事、讨论问题,却把他也作为一位将领来看,害得连自己也只能自贬三级来重新树立威信。

2、其实像魏延这样的人很会带兵打仗,但诸葛亮对其一直存有戒心,因为“观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不会让他打一些大仗,或许真像他说的,若丞相听我一句话,早就攻破长安了。但我想你一个诸葛亮智力还会笔他差吗?魏延想要做什么,诸葛亮还会不知道?

我料魏延就算有这颗心,也没这个胆。所以我认为在用人这一点上还不是很恰当,很合理。

在诸葛亮死后,就没有什么可拿地出手的大将了。真可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我想这也是诸葛亮死后遗憾之所在吧。虽然姜维也是有能力,但他在很多方面都不及诸葛亮,只落了个尽心而已。而刘禅和孙皓真可以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只不过刘禅是到了“乐不思蜀”罢了。

最终,以司马政权的胜利而结束了这场历时70年(从公元190年算起,到公元280年结束)的天下大乱。真可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担当了身前事啊,何计身后评啊。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历史永远不会退色,他时刻警戒着人们。以史为诫,做个智者吧!

读 《现代教师读本》有感

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寒假中我读了《现代教师读本》(人文卷),对书中谈到的有关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等几位中国近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的治学理念和曲折人生颇为感慨。这几位大家的思想学说以及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里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对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且还将对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蔡元培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任北大校长期间,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并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五四运动前后,他站在维护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想,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礼教;提倡“劳工神圣”,反对军阀政客的巧取豪夺,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同时,他还非常注重和平民教育,创办了北大平民夜校,致力于文化的普及和思想的解放。

胡适先生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五四运动前夕他任《新青年》编,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他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对破除封建迷信、解放人们的思想、促进当时社会的进步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梁漱溟是我国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921年出版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且由此成为现代新儒学的先驱。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对中国、印度、西方三个文化系统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作了系统的分析,预测了世界文化未来的趋势。此书成为先生一生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梁漱溟曾于1924年前往山东办学,以后又在四川创办勉仁文学院,而他在山东乡村建设实验中倡导的乡学村学模式更突出表现了融社会教育与社会改造为一体的思想。梁先生想通过以在农村办学为主要手段的乡村建设运动,来提高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的文化水平与思想认识,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落后、愚昧的面貌。

上世纪初,国民革命刚刚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但是,几千年的封建残余思想仍然象魔掌一样笼罩在中国社会的上空,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加之帝国主义列强肆意掠夺我国的各种资源、压迫我国的各族人民。使我国社会处于最黑暗、最动乱的年代;使我国人民生活在苦难的深渊。面对这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无数仁人志士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为寻求救国之真理、救民之道路而上下求索。《现代教师读本》中谈到的有关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等就是这无数仁人志士中的几位代表。他们之所以能够以自己的学说和思想去影响当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乃至推动社会的进步,就是因为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和整个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学说思想和聪明才智义无返顾地贡献给解放人民的思想与促进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中。翻开近代中国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因为有了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才使中国从旧制度桎酷中获得解放;正是因为有了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布,使中国人民从旧思想的禁锢中获得解放。从而使落后世界潮流几百年的中国能够迈开巨人的脚步去追赶先进国家。

今天,经过近六十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别是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国家早已今非昔比。但是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等大家们的那种把自己的命运和整个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学说思想和聪明才智无私地贡献给解放人民思想与促进社会进步伟大事业的精神和做法永远是不会过时的。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以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等前辈们为榜样,象前辈们那样自觉地把自己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在努力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潜心钻研教材、教法、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进程中才能完成自己对社会、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只有在认真塌实地做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只有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学兼优的、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的过程中、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读后感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