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1200字

书本

1200字 高一 记叙文

一直想要写一篇关于《情人》的读后感,只是,杜拉斯笔下的这个关于白人女孩和中国男子之间的感情太过于微妙,不知道这种微妙带来的是简单还是复杂。很怕不能把这种情感淋漓尽致的描绘出来,害怕自己的笔尖会改写某些细微,可还是继续了,为的是真正的对这部书的喜爱。

文章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关于生活在殖民地的贫穷白人姑娘和一名中国男子的决裂爱情故事。故事相当的简单。全书运用唯美中蕴含沧桑的笔调,向我们介绍着关于爱,关于恨,关于欲望,关于无奈的种种。

这部书略带自传色彩。为了逃避殖民地的迫害,和父母从法国逃到印度支那。父亲客死他乡,母亲无能为力。她的残暴,她对哥哥们的溺宠和对“我”的冷漠,使“我”产生厌恶感直至麻木。15岁在渡船上邂逅比自己年长十二岁的中国男子,他对“我”病态的迷恋,“我”仅仅对于他的金钱和欲望的追求,亦或只为一次对家庭不满的倾诉,为之满足。用身体换得自己建立在金钱上的感情。这位黄皮肤的情人带着“我们”全家人,去上高级餐馆,去逛夜总会,满足“我们”可悲的虚荣和自尊。终于,在民族压力和自尊的压迫下,“我”不得不离开是支那,回巴黎定居。而他,也最终遵循着中国的理教,同中国姑娘结了婚。只是在最后,多年以后,他说他和从前一样,还爱着“我“,他不停止对“我”的爱,他将爱“我“,一直到死……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的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是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容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好象有谁对我讲过时间转瞬即逝,在一生最年轻的岁月、最可赞叹的年华,在这样的时候,那时间来去匆匆,有时会突然让你感到震惊。衰老的过程是冷酷无情的。”

“我变老了。我真的发现我老了。

他也看到这一点,他说:你累了。”

文章中关于衰老的句子很多。我想,杜拉斯还是害怕衰老的。否则,会如此反复的强调吗?衰老纵然冷酷无情,然而,是内心的孤独感和现实的不安分迅速的催人老去。面容的变化是其次的。心灵的衰老指的是对世事的麻木厌倦以及对自身的失望。当她和他在渡船上相遇,和他走进一间屋子,衰老开始渐渐发生。而对于我们的爱情,是否也会像我们的身体一样衰老?

从相遇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所有的结局。只是,你对我的迷恋,我对你金钱的贪婪,让我们在这违背了伦理的世界中做着违背伦理的事。我的情人,渡船上的情人,和我有着不同肤色的中国情人!

“光从天上飞流而下,化作透明的瀑布,沉潜于无声与静止之墓。空气是蓝的,可以掬与手指间。蓝。天空就是这种光的亮度持续的闪耀。夜照耀着一切,照亮了大河两岸的原野一直到一望无际的尽头。每一夜都是独特的,每一夜都可以叫做夜的延绵时间。夜的声音就是乡野犬吠的声音。犬向着不可知的神秘长吠。他们从一个个村庄此呼彼应,这样的呼应一直持续倒也的空间与时间从整体上消失。’

倘若今天,在那样一个纯净的月色中,当他们再次在渡船上相遇,是擦身而过?是仅仅的相视一笑?还是重复着以前的一切?她会不会给他真正的爱情?他会不会还像个小孩子一般,固执的说着:“我依然爱你,我根本不能不爱你,我爱你将一直爱到我死……”

书本

1000字 六年级 散文

记得放寒假的时候在书店闲逛,偶然看到韩寒的新作《他的国》,斟酌一会决定买来看看,这遭到父亲的极大反对,但由于用的是我过年的压岁钱,父亲并没有多做阻扰,我仍然买下了《他的国》。

父亲是极不喜欢韩寒的,对郭敬明也没有太大好感,虽说他对“80后”不存在偏见,甚至对汶川地震期间“80后”志愿者的表现很是称赞,但他却对“80后”文坛很是不屑。他觉得“80后”作家的作品并没有太多的内涵,是绝不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就如琼瑶的言情小说一样,只能是昙花一现。而在众多“80后”写手中,父亲犹“恨”韩寒,他认为韩寒怪异的性格以及他对社会的消极态度定会对当下读者造成影响。从第一部小说“三重门”起,基本上每部小说中都有对社会阴暗面的影射,甚至夸大,近几部书中犹甚。在此情况下,父亲反对,也算是理所当然。

诚然,我是绝对清楚这一点的。由于过分的偏科让韩寒极讨厌当下这种各科均衡的教育模式,于是自成名起,他就没有停止过对教育的抨击。教育制度确实存在缺陷,但韩寒表现出来的态度实属激进,对我们这些还在挤独木桥的学子来说,当然会有不良影响。而对比同为“80后”的郭敬明,两人却完全相反。郭敬明文风忧愁,却“秋意太浓”,20多年的人生便好似尝尽了人间苦痛。在他的书里,青春必然要忧伤,正应了他的那句“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以至于读他的文章,眼前的画面都是灰蒙蒙的。

但是我仍关注他们,仍然保持理性地支持他们。我看过的他们的书不多,但是却尽量了解他们的动向。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代表着“80后”作家。

从看过韩寒的第一部书“三重门”起,我就对他的风格产生了兴趣,在他营造的幽默的故事情节中,明显隐含着一个年青人对青春及社会的看法与思考。虽说文风与小四大相径庭,但结尾处却总能让人觉出淡淡的愁绪,在一番调侃、讽刺、无厘头后,总是主人公一人和着孤独的背影结束小说,这暗含着的愁绪,除了反映作者对社会阴暗面的夸大成分外,是否还有独特的青春的伤感?

这种伤感定是感性的,就如翠翠那薄薄的凄凉一样,是青春期自然流露的,也是大龄作家不具备的“80后”的特点,哪怕是有着“童姥”之称的美女作家蒋方舟,也会在其作品中似有似无地添加进这些元素,以标示出青春的印记,特殊的印记。

我支持他们,除了因为喜欢韩寒的荒诞、小四的华美,自然还包括这独特的新一代人的印记,不管他们好坏与否,他们终究代表着这个时代,打着这个时代的年青人特有的青春烙印。我作为一个接近这个时代的年青人,应该对此有所关注。

“80后”终将过去,他们的作品也许真的会如琼瑶小说一般被人遗忘,但是,他们始终引领了“80后”的文坛。无论怎样,我仍为他们感到骄傲,因为他们让社会了解了我们,了解了“80后”的年轻人。就算待他们老了,能写下真正经得起历史洗刷的作品,得到历史的肯定,但那已不属于年轻人,已不再有青春的真实情感。“80后”终将会留下些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高一
记叙文
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