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暑假生活——参观翁同和故居
在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中,参观二朝帝师翁同和故居,别有意义,受益匪浅。
八月中旬,暑期培训班才结束。我和几个同学走在绿荫蔽日的人行道上,一路欣赏着“亮山工程”之美和欲与虞山试比高的大厦。一种小城大步走的惊喜由然升起。不一会,我们来到了慕名已久的状元坊。但见气势雄浑的石碑楼,上面写着《状元坊》三个大字,金光闪闪。独这三字,意境全岀,那一路上的景象也仿佛不足媲美,自有一种敬慕的豪情在胸中激荡。
翁同和故居前后共“七进七重”,古朴典雅。古色古香的“踩衣堂”是故居中特具代表性、标致性的建筑之一,她风貌依旧,岿然不动,似顶天立地的矗立着。她别具幽静、气宇大度,雕凿如意。踏进大堂,抬头便看到当年题跋的“彩衣堂”扁额,浓重恢弘。大堂中央挂着当年的猛虎下山图和当年翁公亲手书写的对联:“緜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栩栩如生,颇显不凡。清代的红木家具依然在那里散发着当年的气息,也似乎在等待着、迎接着客人光临。我们在堂上尽情地品赏着。不一而足,意境横生,好像有一种不可多得的感悟在胸中回旋。
“三元门”,是翁同和故居的第七重,那里既有意境又有现实的韵味。从“三元门”望开去,“独占鳌头”四个大字犹如磐石屹立着,巍巍然,凛凛然。此情此景仿佛在告诚我们:人生只有刻苦学习,努力前行,只有一门一门地去闯;面对现实,相信自己,敢为天下先,才能成为皎皎者,才能成为有用之材,才能成为称崇的人。
三元门东侧有一口“三元井”,悠悠岁月,那井水清澈依旧,栏圈上一道道井绳槽痕,便知她历经沧桑。三截二米多高的巨石,分别刻着“解元、会元和状元”,它们如巨人、几何形地耸立在一边,我们便明白这井名的由来。这“三元”由天光倒影在井中,意境迭出,触景生情。我们步韵着当年朱熹的《观书有感》,便咏吟起“观井有感”来,“翁氏古井一鉴开,天光三元共徘徊。问井哪得明如镜,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几个同学还伸开双臂相互手携着手,绕着井圈朝下看,大家会心地笑着,乐此不疲。
“状元坊”,充实了我的暑假生活,她有着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源泉,我很受教育,为之奋发。
常熟市杨园中心小学六年级:陈春宇
冰封的心何时已被融化
有人说:“在伤心的时候,朋友将是你最坚强的后盾”我听后自嘲地笑了笑,对于这句话我更相信的是“伤你最深的人往往是最亲的人”记得在我最单纯的时候,因为某件事造成他人对我的误会,我委屈地去找我最亲密的朋友哭诉。就因这样,无意间被我听见我最要好的朋友的对话,发现她竟是把我当做一个傻瓜在戏弄,我在她眼中不过是个“出气筒”和“发泄筒”。后来我转到了学,认识了许多新同学,也交了许多“朋友”。但由于之前的事,我心里仍有一根刺,深扎在我心灵深处。可一切都因为那个雨夜而改变了。
相关推荐
-
翁同和翁同?翁同?(一八三○——一九○四年),字叔平、瓶生,号声甫,晚号松禅、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大学士翁心存之子。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年)一甲一名进士,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是当时著名的清流领袖。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卒后追益文恭。翁同?为光绪师傅,“得遇事进言”,光绪“每事必问同?,眷倚尤重”。清道光十年(1830)四月二十七日,翁同?出生于北京城内石驸马街罗圈胡同。翁家世居苏州府常熟县(今属江苏).翁同?的父亲翁心存,字二铭,号邃重,道光进士。曾任礼部、户部、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充任上书房总师傅,授读恭亲王、谆郡王、惠郡王、锺郡王。晚年曾任同治皇帝师傅,是道光、咸丰两朝的重臣。翁同?的母亲许氏,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自幼通《诗》、《易》,晓五经,尤好读史书。许氏婚后,由于翁心存长期在京为官,不常回家,全部家务就由她一人操办。翁同?有兄姊四人。长兄同书,字祖庚,号药房,道光进士,官至安徽巡抚。次兄同爵,曾任陕西、湖北巡抚,署理湖广总督。两位兄长学问上都有一定功底,翁同?深受影响。两位姐姐也都聪明过人,大姊寿珠尤其聪明,诗书过目成诵不忘。翁同?是兄姊中最小的一个,备受兄妹疼爱。翁同?四岁以前,父亲曾先后出任四川、江西等省学政,全家跟随,生活不太安定。其间,母亲和大姊教他阅读了《三字经》、《千家诗》,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及近人吴梅村的诗,开始了启蒙教育。六岁那年,父亲回京任职,翁同?遂入私塾就读。在私塾的前两年,他的功课早晚由大姊辅导,他的《四书》、《五经》和《毛诗》都是大姊亲自教授的。翁同?八岁时,父亲辞官回乡,供养老母,他也随之回到了家乡。在故乡,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乡居10多年,翁同?利用其家有大量藏书的优越条件,牢记魏人董遇的"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的名言,终日埋头读书。清明时节,春暖花开,不少人家子弟披红戴绿、踏青外游,可他除随父兄扫墓外,曾不出书房一步。夏日,气温上升,挥汗如雨,他仍手不释卷;蚊虫四集,他便在案下置一空瓮,将两脚放进去,读书不止。严冬,则手持铜炉,吟诵不辍。他先后阅读和浏览了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等人的著作不下百余种,从而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翁同?九岁那年,参加童子试,一举考进了由其父担任主讲的县游文书院。在这里,他常与同学聚集在一起切磋学问。翁同?好谈历代典章制度,尤好谈《周礼》,认为周公、孔子所讲的道理在当今也可以行得通,士大夫立志当以周公、孔子为榜样。他的议论,常常遭到同学的非议,翁同?坚持己见,常与他们争得面红耳赤。在游文书院读书期间,翁同?还同常熟、昭文(雍正二年即公元1724年分常熟县置,1912年并入常熟)两地的书法家交往,与他们结交为友。研摩碑帖,从而为他后来书法自成一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由于他天资聪颖,学习勤奋刻苦,再加上家庭的影响,翁同?在乡里渐渐有了名气,正如他自己所言:"少壮才名第一流。"乡居期间,在父兄指导下,翁同?开始习作八股文,准备走读书做官的道路。正当他在仕途的道路上举步之时,道光二十年(1840)五月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道光二十一年(1841)六月,英国侵略军从广东沿海北上,进犯长江门户吴淞口要塞,江南震惊,百姓纷纷举家迁避。翁同?一家避居苏州(今属江苏)。在苏州,翁同?游览了宋代大政治家范仲淹的旧居"端园"和祠庙白云寺,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铭刻在心。三个月后,全家回到常熟,过了不到一年的平静生活。道光二十二年(1842)五月,英国侵略军侵入长江,沿江守军溃散,百姓四散逃命。翁同?全家再次逃难,避居常熟南乡钓诸渡卫家滨。钓诸渡离明末抗清英雄瞿式相故居不远,距顾炎武当年隐居的唐市语廉泾也只有数里之遥。在钓诸渡,父亲又一次给他讲述了瞿式相和顾炎武英勇抗清的故事,使他的爱国思想进一步萌发。翁同?之兄翁同书因在太平天国战争中“颂贼”等事,遭到曾国藩、李鸿章弹核,翁同?由此终身与李鸿章为仇,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主张的变科举、重西法、练海军、开铁道诸事,处处遭到主持户部的翁同?掣肘,“故李公困疆畿二十年,疑谤纷纷,终不获行其志”,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李鸿章和后来的蒋介石一样,主张寻求国际调停,尽力避战。而翁同?则极力主战。七月十四日李鸿章电请从朝鲜撤兵,清廷不准。翁同?力主添兵,“调东三省及旅顺兵速赴朝鲜。”八月一日,中日两国同时宣战。十七日,翁同?在军机处阅李鸿章“电谓俄人有兴兵逐倭之意”后,“力言俄不能拒,亦不可联,总以我兵能胜倭为主,勿盼外援而疏本务。”九月十六日,平壤失守。次日翁同?抨击:“合肥(李鸿章)事事落后,不得谓非贻误”,促使光绪帝颁谕“著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黄马褂”。十七日黄海海战爆发,北洋舰队损失惨重。翁同?感到“鸭绿江一线可危,即渤海亦可危。”二十一日,建议“宜调东三省兵,而急设大粮台,派大员经理,又于鸭绿江岸筑土炮台等数事。”十月十四日,翁同?得知英使欧格讷提出由列强联合行动促成中日和议,但日本须索兵费的主张后,极为愤慨,当著慈喜太后的面“指陈欧使可恶”,力主继续战斗。二十四日日军第二军在花园口登陆,次日第一军强渡鸭绿江,连陷九连城、安东(今丹东)、凤凰城等地。三十一日,翁同?拜见光绪帝时即“力陈京师阽危情形,请勿再迟一刻。”十一月三日,翁同?被补授军机大臣。八日,翁同?知金州已失,旅顺告急,即请派唐仁廉赴旅顺增援,允之。二十二日旅顺失陷,翁同?“愤虑填膺”。当清廷派使赴日议和时,翁同?等仍主张征集湘军,用刘坤一为统帅,以挽危局。清廷采其议,命刘为钦差大臣,节制关内外各军。光绪二十一年初,日军加紧进犯,一月十日盖平失陷。十四日,翁同?对议和发表意见:“臣于和议向不敢阿附,惟兹事亦不可中止,使臣已遣而逗留,恐彼得藉口,且我之议和,正欲得其贪吻之所出,先作准备耳。幸少留意。”为鼓励官兵奋勇作战,翁同?提出“悬破格之赏,不次之迁,以作将士之气”的建议。荣成与威海南帮炮台失陷后,翁同?和感到“大局糜烂矣,焦灼愤懑,如入汤火。”二月二日威海卫城与北帮炮台尽失,翁同?发出“愤极愧极!寇深矣,若之何”的叹息。此时,他又得知清政府派赴日本谈判代表,竟被日本政府无理驱往长崎的消息,又发出“近于辱矣”的慨叹。十三日,清廷改派李鸿章为赴日议和全权大臣。二十二日,光绪接见李鸿章时,军机大臣中,孙毓汶认为“必欲以割地为了局”,翁同?则力“持不可”。三月二日,李鸿章又谈及割地事,翁同?坚决反对,申明“台湾万无议及之理”。四月三日,翁同?悉李鸿章来电中的和约十条,愈感“胸中磊块,未易平矣”。次日,翁得知光绪帝希望议和速成,再“力陈台不可失”,指出,如割台“恐从此失天下人心”。《马关条约》签订后,翁同?又“极言批准之不可速”。十九日,翁同?收到丘逢甲等自台湾来电,“字字血泪”,翁痛感内疚,发出有“无面目立于人世”之感。再次“力陈批准宜缓”,以求救急之法。此时上奏者甚多,其中“大率谓和约当毁”,翁同?虽不赞成,仍认为“公论不可诬,人心不可失”。五月二日光绪帝批准《马关条约》。八日,中日代表在烟台换约。清廷决定限期割台。十七日,翁同?“见台民公电,为之流涕”。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翁同?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力主变法图存。六月十六日光绪下谕将翁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十二月四日,又奉朱谕,将翁革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三十年(一九○四年)卒于家。宣统元年诏复原官,追益“文恭”。翁同?自1856年会试一举成名起,直至1898年回籍,42年都在京师任要职,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是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并两次入值军机大臣,直接参与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决策(清代114名状元中,汉族大臣得入军机者,仅有3人)。翁同?翁同?(一八三○——一九○四年),字叔平、瓶生,号声甫,晚号松禅、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大学士翁心存之子。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年)一甲一名进士,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是当时著名的清流领袖。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卒后追益文恭。翁同?为光绪师傅,“得遇事进言”,光绪“每事必问同?,眷倚尤重”。清道光十年(1830)四月二十七日,翁同?出生于北京城内石驸马街罗圈胡同。翁家世居苏州府常熟县(今属江苏).翁同?的父亲翁心存,字二铭,号邃重,道光进士。曾任礼部、户部、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充任上书房总师傅,授读恭亲王、谆郡王、惠郡王、锺郡王。晚年曾任同治皇帝师傅,是道光、咸丰两朝的重臣。翁同?的母亲许氏,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自幼通《诗》、《易》,晓五经,尤好读史书。许氏婚后,由于翁心存长期在京为官,不常回家,全部家务就由她一人操办。翁同?有兄姊四人。长兄同书,字祖庚,号药房,道光进士,官至安徽巡抚。次兄同爵,曾任陕西、湖北巡抚,署理湖广总督。两位兄长学问上都有一定功底,翁同?深受影响。两位姐姐也都聪明过人,大姊寿珠尤其聪明,诗书过目成诵不忘。翁同?是兄姊中最小的一个,备受兄妹疼爱。翁同?四岁以前,父亲曾先后出任四川、江西等省学政,全家跟随,生活不太安定。其间,母亲和大姊教他阅读了《三字经》、《千家诗》,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及近人吴梅村的诗,开始了启蒙教育。六岁那年,父亲回京任职,翁同?遂入私塾就读。在私塾的前两年,他的功课早晚由大姊辅导,他的《四书》、《五经》和《毛诗》都是大姊亲自教授的。翁同?八岁时,父亲辞官回乡,供养老母,他也随之回到了家乡。在故乡,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乡居10多年,翁同?利用其家有大量藏书的优越条件,牢记魏人董遇的"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的名言,终日埋头读书。清明时节,春暖花开,不少人家子弟披红戴绿、踏青外游,可他除随父兄扫墓外,曾不出书房一步。夏日,气温上升,挥汗如雨,他仍手不释卷;蚊虫四集,他便在案下置一空瓮,将两脚放进去,读书不止。严冬,则手持铜炉,吟诵不辍。他先后阅读和浏览了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等人的著作不下百余种,从而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翁同?九岁那年,参加童子试,一举考进了由其父担任主讲的县游文书院。在这里,他常与同学聚集在一起切磋学问。翁同?好谈历代典章制度,尤好谈《周礼》,认为周公、孔子所讲的道理在当今也可以行得通,士大夫立志当以周公、孔子为榜样。他的议论,常常遭到同学的非议,翁同?坚持己见,常与他们争得面红耳赤。在游文书院读书期间,翁同?还同常熟、昭文(雍正二年即公元1724年分常熟县置,1912年并入常熟)两地的书法家交往,与他们结交为友。研摩碑帖,从而为他后来书法自成一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由于他天资聪颖,学习勤奋刻苦,再加上家庭的影响,翁同?在乡里渐渐有了名气,正如他自己所言:"少壮才名第一流。"乡居期间,在父兄指导下,翁同?开始习作八股文,准备走读书做官的道路。正当他在仕途的道路上举步之时,道光二十年(1840)五月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道光二十一年(1841)六月,英国侵略军从广东沿海北上,进犯长江门户吴淞口要塞,江南震惊,百姓纷纷举家迁避。翁同?一家避居苏州(今属江苏)。在苏州,翁同?游览了宋代大政治家范仲淹的旧居"端园"和祠庙白云寺,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铭刻在心。三个月后,全家回到常熟,过了不到一年的平静生活。道光二十二年(1842)五月,英国侵略军侵入长江,沿江守军溃散,百姓四散逃命。翁同?全家再次逃难,避居常熟南乡钓诸渡卫家滨。钓诸渡离明末抗清英雄瞿式相故居不远,距顾炎武当年隐居的唐市语廉泾也只有数里之遥。在钓诸渡,父亲又一次给他讲述了瞿式相和顾炎武英勇抗清的故事,使他的爱国思想进一步萌发。翁同?之兄翁同书因在太平天国战争中“颂贼”等事,遭到曾国藩、李鸿章弹核,翁同?由此终身与李鸿章为仇,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主张的变科举、重西法、练海军、开铁道诸事,处处遭到主持户部的翁同?掣肘,“故李公困疆畿二十年,疑谤纷纷,终不获行其志”,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李鸿章和后来的蒋介石一样,主张寻求国际调停,尽力避战。而翁同?则极力主战。七月十四日李鸿章电请从朝鲜撤兵,清廷不准。翁同?力主添兵,“调东三省及旅顺兵速赴朝鲜。”八月一日,中日两国同时宣战。十七日,翁同?在军机处阅李鸿章“电谓俄人有兴兵逐倭之意”后,“力言俄不能拒,亦不可联,总以我兵能胜倭为主,勿盼外援而疏本务。”九月十六日,平壤失守。次日翁同?抨击:“合肥(李鸿章)事事落后,不得谓非贻误”,促使光绪帝颁谕“著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黄马褂”。十七日黄海海战爆发,北洋舰队损失惨重。翁同?感到“鸭绿江一线可危,即渤海亦可危。”二十一日,建议“宜调东三省兵,而急设大粮台,派大员经理,又于鸭绿江岸筑土炮台等数事。”十月十四日,翁同?得知英使欧格讷提出由列强联合行动促成中日和议,但日本须索兵费的主张后,极为愤慨,当著慈喜太后的面“指陈欧使可恶”,力主继续战斗。二十四日日军第二军在花园口登陆,次日第一军强渡鸭绿江,连陷九连城、安东(今丹东)、凤凰城等地。三十一日,翁同?拜见光绪帝时即“力陈京师阽危情形,请勿再迟一刻。”十一月三日,翁同?被补授军机大臣。八日,翁同?知金州已失,旅顺告急,即请派唐仁廉赴旅顺增援,允之。二十二日旅顺失陷,翁同?“愤虑填膺”。当清廷派使赴日议和时,翁同?等仍主张征集湘军,用刘坤一为统帅,以挽危局。清廷采其议,命刘为钦差大臣,节制关内外各军。光绪二十一年初,日军加紧进犯,一月十日盖平失陷。十四日,翁同?对议和发表意见:“臣于和议向不敢阿附,惟兹事亦不可中止,使臣已遣而逗留,恐彼得藉口,且我之议和,正欲得其贪吻之所出,先作准备耳。幸少留意。”为鼓励官兵奋勇作战,翁同?提出“悬破格之赏,不次之迁,以作将士之气”的建议。荣成与威海南帮炮台失陷后,翁同?和感到“大局糜烂矣,焦灼愤懑,如入汤火。”二月二日威海卫城与北帮炮台尽失,翁同?发出“愤极愧极!寇深矣,若之何”的叹息。此时,他又得知清政府派赴日本谈判代表,竟被日本政府无理驱往长崎的消息,又发出“近于辱矣”的慨叹。十三日,清廷改派李鸿章为赴日议和全权大臣。二十二日,光绪接见李鸿章时,军机大臣中,孙毓汶认为“必欲以割地为了局”,翁同?则力“持不可”。三月二日,李鸿章又谈及割地事,翁同?坚决反对,申明“台湾万无议及之理”。四月三日,翁同?悉李鸿章来电中的和约十条,愈感“胸中磊块,未易平矣”。次日,翁得知光绪帝希望议和速成,再“力陈台不可失”,指出,如割台“恐从此失天下人心”。《马关条约》签订后,翁同?又“极言批准之不可速”。十九日,翁同?收到丘逢甲等自台湾来电,“字字血泪”,翁痛感内疚,发出有“无面目立于人世”之感。再次“力陈批准宜缓”,以求救急之法。此时上奏者甚多,其中“大率谓和约当毁”,翁同?虽不赞成,仍认为“公论不可诬,人心不可失”。五月二日光绪帝批准《马关条约》。八日,中日代表在烟台换约。清廷决定限期割台。十七日,翁同?“见台民公电,为之流涕”。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翁同?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力主变法图存。六月十六日光绪下谕将翁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十二月四日,又奉朱谕,将翁革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三十年(一九○四年)卒于家。宣统元年诏复原官,追益“文恭”。翁同?自1856年会试一举成名起,直至1898年回籍,42年都在京师任要职,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是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并两次入值军机大臣,直接参与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决策(清代114名状元中,汉族大臣得入军机者,仅有3人)。他是清廷官僚重臣中少有的清廉者,为官42载,官至相国,罢官回乡后,要靠门生故旧接济。但他算不上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曾经与他结拜为兄弟的荣禄在甲午战争期间写给陕西巡抚鹿传麟的便条中,曾评价翁同和说“常熟(代指翁同和,因为翁是江苏常熟人)奸狡性成,真有令人不可思议者。合肥(李鸿章)甘为小人,而常熟则仍作伪君子。”翁同和世交潘祖荫曾经评价翁同和说“叔平虽为君之座师,其人专以巧妙用事”。这些评价未必客观准确,但绝非无中生有。翁同和不够胸襟坦荡、果敢有为,使身居高位的他政治才能大打折扣。在甲午战争中,他一力主战,并非是知己知彼,有必胜的把握,而是当时所有抱著天朝上国理念的知识分子们本能的反应,对日本向来更是以“蕞尔小国”视之,根本不放在眼里。特别是当他的对头李鸿章又极力主和的时候,他的主战就会更加坚定。翁同和号称“南清流”领袖,所依靠结交的罕有地方封疆大吏,多是词垣台谏、翰林“清流”,这些人发起议论来头头是道,慷慨激昂,但都是些无实力无权柄的京官书生,说大话、说空话振振有词,办起实事来却一筹莫展。因此作为“帝党”的领袖,他率领的力量看似羽翼众多,其实势单力薄;以光绪为首的所谓的“帝党”,实际不过是个十分脆弱、松散的政治集团,一遇重大风浪,便被历史巨流卷没。但他算不上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曾经与他结拜为兄弟的荣禄在甲午战争期间写给陕西巡抚鹿传麟的便条中,曾评价翁同和说“常熟(代指翁同和,因为翁是江苏常熟人)奸狡性成,真有令人不可思议者。合肥(李鸿章)甘为小人,而常熟则仍作伪君子。”翁同和世交潘祖荫曾经评价翁同和说“叔平虽为君之座师,其人专以巧妙用事”。这些评价未必客观准确,但绝非无中生有。翁同和不够胸襟坦荡、果敢有为,使身居高位的他政治才能大打折扣。在甲午战争中,他一力主战,并非是知己知彼,有必胜的把握,而是当时所有抱著天朝上国理念的知识分子们本能的反应,对日本向来更是以“蕞尔小国”视之,根本不放在眼里。特别是当他的对头李鸿章又极力主和的时候,他的主战就会更加坚定。翁同和号称“南清流”领袖,所依靠结交的罕有地方封疆大吏,多是词垣台谏、翰林“清流”,这些人发起议论来头头是道,慷慨激昂,但都是些无实力无权柄的京官书生,说大话、说空话振振有词,办起实事来却一筹莫展。因此作为“帝党”的领袖,他率领的力量看似羽翼众多,其实势单力薄;以光绪为首的所谓的“帝党”,实际不过是个十分脆弱、松散的政治集团,一遇重大风浪,便被历史巨流卷没。1200字以上 六年级 写人
-
访翁氏故居江苏省常熟市谢桥中心小学 六(3)班 薛雯钰 朱芷阳指导:黄惠娟今天,我和妈妈去了位于古城西南的翁家巷门。进入门内,我首先去了思永堂,正中有一张大方桌,两侧倚着扶手椅。桌前有个大花瓶,花瓶的风景图很美,它的两旁各有一个画着菊花的小花瓶。侧面的墙上各挂着三幅画,天花板上悬着四盏灯笼,罩上画的小鸟生动活泼,调皮地在花丛中嬉戏。闭上眼,仿佛置身于鸟语花香的园中。我又来到了晋阳书屋,只见一幅对联悬挂在正墙上“入我室皆端人正士,升此堂多古画奇书”旁边还有几幅书画,上面都是些人物肖像。书屋对面是翁同和的卧室,一张床放在正中靠墙的位置上,墙上挂着四幅字画,一派文人雅士的装扮,而两旁的花盆里生气勃勃,花香沁人心脾。穿过月牙门,我来到后堂楼。楼分两层,楼上介绍翁氏一门书法,楼下介绍翁同和的生平事迹。我跑上二楼,观赏书画。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真、草、隶、篆四体的“虎”字。据说,这四个“虎”字有不同的意义,如头很大,张牙舞爪,而最后一笔又细又长,意思是讽刺一些做事虎头蛇尾的人。 最后我们去了采衣堂,采衣堂很大,正中的墙上照例是字画,画着的花似乎比之前看到的要鲜艳一点。特别的是,神龛上放着香炉和一块样子很奇怪的石头。在陈列馆,我看到了翁同和小时候的作业,真是让我惊叹不已,而他的作品,如《墨缘诗情》也让我开了眼界,翁同和使用过的长拐杖让我觉得非常有趣。沿着两代帝师的足迹,我们又来到了玉兰轩,左边靠墙是花瓶,这两个与别个不同,有许多凸起的小圆粒,右边靠墙是个大圆盘,上面一条龙在飞腾,那会不会是皇帝送给他的呢?翁同和纪念馆是常熟人民的骄傲。6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
探访翁氏故居江苏省常熟市谢桥中心小学六(3)班 鲁佳莉 范莉指导:黄惠娟暑假里,我在妈妈的陪同下探访了翁同和故居。来到翁同和纪念馆,只见那砖雕门楼格外大方,散发着浓郁的古典气息。走进桥厅,四周一排排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通向彩衣堂。彩衣堂门口有一个很高的门槛,妈妈说,那是代表人家身份高贵的意思。跨进彩衣堂,只见堂内一块高挂着的匾额上写着“彩衣堂”三个 大字,在彩衣堂的正前方是一幅对联和一幅水墨图,彩衣堂内有许多椅子,这些椅子十分特别,都是用红木做的,在靠背里还有一块圆形的玉白色饰品。东面的墙上还挂着几幅字画,梁上挂着灯笼,这些灯笼的架子也是红木的,外面用布蒙着,这布上面还有十分美丽的图案,有花朵,有小草,还有小溪灯笼的下面有流苏,看起来特别的别致。 这房子最特别的还是在这粗大的梁上雕有麒麟等灵物,也许这象征着吉祥、平安吧。彩衣堂透出一股宏伟肃穆的气息。厅内,有一个电子查询仪,通过查询,我知道了,彩衣堂是迎宾与举行婚庆等仪式时使用的。除了彩衣堂,还有思永堂,晋阳书屋等厅堂,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翁氏一门的书法。翁同和早年从习欧、褚、柳、赵书法,崇尚瘦劲;中年学颜体,取其深厚,又兼学苏轼、米芾,书出新意;晚年得力于北碑,平淡中见精神。他博采众长,对唐代颜真卿和北魏碑版潜心揣摩,参以己意,并吸收刘墉、钱沣、何绍基等人之长,将赵子昂、董其昌的柔和流畅融入其中。他深得颜真卿书法之精髓,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的书法艺术作品,从而形成了翁氏字体的独特书风,成为晚清颇具影响的书法家。我们离开了彩衣堂来到了纪念馆的里面,一座用汉白玉雕成的翁同和先生像吸引了我。他神态和蔼可掬,笑容亲切,好像在迎接远方的来客。我们靠近雕像,跟历史人物展开一次古今对话。在常熟有着这样意蕴深远的名人故居,为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传承着倔强的民族之魂。7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
参观周恩来故居上周日,我们全家去参观了周恩来总理的故居。周恩来故居,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它向我们展示了周恩来总理的伟大一生。故居门前有一个较大的广场,门的对面展示了很多总理以前的照片。广场清洁而庄严。进入故居,我们向西通过一道门,是三间正屋,这是周总理父母当年的屋子。再向西走,便进入了一条狭长的走廊。走廊的南段西侧,有着两间别具一格的亭子。我们看到了总理小时候用过的书房,中间是桌椅,靠墙是一排整齐的老式书橱,上面摆满了各种书刊。他的启蒙老师是陈三姑,学富五车的陈三姑,不但教周恩来识字,背诗,而且还给他讲中国的名人故事。总理家世家风图片展馆里,挂满了他从小到大直至生命最后的照片。我印象最深的是总理给家人订下的“十条家规”。院子里还有一口古老的井,在井口处,有着被铁索磨出的一道深深的痕子,井水无比清澈,在离井处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菜园,后面便是厨房,小小年纪的周恩来就是在这里种菜、种瓜的。他悟出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真理。我十分感慨:在户外多多实践原来也可以悟到生活中的真理。我来到了后院,这里有着周总理童年最喜欢的腊梅、雪松与苍竹。多么美的地方啊!我啧啧赞叹。故居中的一切无不体现出总理的艰苦朴素、光明磊落的一生。我们永远将他铭记于心。500字 六年级
-
参观夏衍故居今天,我和妈妈去夏衍爷爷的故居。他住在杭州市严家弄50号。我们仔细看到了摆在橱柜里的工作时的勋章,看了夏衍爷爷曾经用过的东西,还有他右脚骨折而特制的鞋子,打火机,录音机。他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戏剧、电影评论家、翻译家。他曾当过染坊店学徒,后来由于他学习优秀 被母校保送进入甲种工业学校学习。他一生中创作很多的电影,戏剧。夏衍爷爷旧居被命名为杭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夏衍爷爷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不愧为杰出的作家,可亲可敬的老革命。200字 六年级
-
参观夏衍故居今天是我们天风小队假日小队活动的好日子,爸爸带着我和妹妹一起来到夏衍故居,等待活动的开始。我们小队的成员在下午1点左右陆续到达目的地。同学们在门口盖好章后进入展厅参观。我拿出答题问卷,飞快地做完了题目,把它上交到门口。接下来,我们便走进展厅——去参观喽!这次参观,我知道了沈乃熙——夏衍的真名——小时候家境贫穷,靠养蚕、络丝生活。但他通过勤奋学习,创作了剧作。接着,我们来到了一号展厅,知道了他是作家、剧作家。是浙江杭州人。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 参观完1号展厅,我们来到了二号展厅,二号展厅介绍了夏衍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和《春蚕》,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又撰写了许多杂文和政论文章。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夏衍早期卧室那儿,我大吃一惊,原来夏衍就住在这么破旧的小屋里呀——只见一个木板小床上铺着一张草席,草席上摆着一个破破烂烂的枕头和棉被。我们连忙叫爸爸妈妈拿出照相机,为我们和夏衍的早期卧室合影。然后,我们来到了夏衍家的后院。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雕塑,这个雕塑,雕刻的正是夏衍。我们小队的成员在那儿拍了张照片。参观结束了,大家在一起拍了合照,互相摆摆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夏衍故居。这次参观,我们的收获很多。不仅让我们全面的了解了夏衍,还让我增长了不少知识呢!500字 二年级 叙事
-
参观王国维故居今天,李老师带着我们到海宁去写生。我们先来到王国维故居,一行人开始参观起来。李中诚哥哥和王心远姐姐先上楼画画。而我呢,就在下面对着王国维先生的头像画了起来。我看了看先生的头像,又看了看自己的画,真的与铜像有天壤之别啊!不过妈妈看了以后却表扬我“你画得真认真。”哥哥姐姐下来后,也表扬我说:“画得真好!”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接着,我们又到了陈阁老的宅子。宅子里有一棵好大的芭蕉树,哥哥见了以后,就马上摊开纸张,画了起来,只见他一会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画得真是活灵活现。后来,我们又一起去吃饭,那个汤的味道真得很鲜美啊!吃完后,我们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250字 二年级 叙事
-
参观济公故居今天,我们快乐小记者的同学和老师一起去了济公故居,老师给我们讲了这里的许许多多知识。老师说,济公出生在永宁村,他的爸爸叫李茂春,济公小时候在赤城山读书等等。我们还在一座小桥上看到了一个演济公的人,我们跟他一起合影。接下来,老师叫我们在那里摸龙身、龙尾,可是我们却去摸钱了。最后,我们来到鱼塘的亭子上。老师买了一元钱一包的鱼食,我们拿到了鱼耳,四处去喂鱼。这是一个快乐的一天。150字 小学 叙事
-
参观陈云故居在陈云故居中,我了解了陈云的事迹,真敬佩他的意志:从小父母双亡,但依旧寒窗苦读,为国家做了不少贡献。我们这些有爸有妈,生活在和平、幸福年代的小孩不更应该刻苦读书么?50字 一年级 叙事
-
参观阿炳故居10月26日,我们几个艺术班的全体同学前往我校的德育基地―――阿炳故居参观学习。一路上,我们边走边说。虽然路很长,脚走得发酸,但想到阿炳一生中那么多的千难万苦都走过了,如果我连这么一点小的“困难”都克服不了的话,那我还算一个三好学生吗?想到这儿,我就鼓足勇气,迈开步子,奋力向前去。到了阿炳故居,我既高兴又失望。高兴的是我终于来到了我神往已久的阿炳老先生的故居,失望的是阿炳故居的班驳落离:虽说是2002年重修的,但感觉还是那样破旧。走进展厅,第一个印入眼帘的就是挂在墙上的著名的《二泉映月》的曲谱。这张曲谱的纸已经非常破烂,看得出有一些年头了。随后,我又仔细地参观了阿炳当年使用过的帽子、琵琶和有关的文字资料。从中,我了解到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号雪梅)之子。还有一段资料让我深受感动。阿炳的父亲精通各样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年时就表现出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十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求他迎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走出展厅,我们又观看了阿炳的卧室、厨房和花园,这些景物似乎都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阿炳的花园没有薛福成故居那样雕梁画栋,也没有寄畅园那样精致小巧,只有看似不起眼的几株枫树、桂花、腊梅,然而正是这些最普通不过的花木,见证了一位贫苦百姓坎坷辛劳的一生。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阿炳正是尝尽了人间的苦难,有着非凡的吃苦精神,才能成为一位著名的民间艺术家,给我们留下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殿堂中的瑰宝。一眨眼,我们要回校了,《二泉映月》哀婉凄美的旋律在我耳畔响起,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激昂悲愤的语调,似乎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我们和“阿炳”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学好文化知识,同时也要勤学苦练,把拉二胡的水平不断提高,对得起现在这么好的条件。1000字 高一 叙事
-
我和塞翁据说在数千年前,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神通广大,能事先预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正因为他有这点本事才使他爷俩保全了性命。作为现代的记者怎能不让旧事记上一记,于是就穿越时空返回了远古时期达到目的地我们望所一望便开始询问事情,开始工作正在我们急着缺帮手的时候来了匹骏马我们打开手提电脑于此对比果然一模一样,后来又从电脑上得知这匹马叫小塞,于是我们就喊了一声小塞,谁是小塞。谁知这畜生居然也动起了尾巴,哞哞地叫着,我们便确定这就是神话传说中塞翁的那匹老马想不到它至今还活着,我们把它当做希望随着它去找它的主人,过了10来分钟我们来到了一座小屋前看见门外有两个马蓬看到这前景脑子里就浮现出了“其马将胡骏马来归”这句话。我们走进里屋看见一个老大爷,六十开外,身穿军服,挂着一脸白须,我们上前一步“想必这就是塞先生”,这个老头回答:正是本人请问众人乃何人,找我有何事。我们没说话对着老头微微一笑“早问先生您神通广大具有预先全知的本领,今天到此特地来向您较量较量,不知何否。老大爷自然地答应了。‘那么请出题吧’老大爷说。“其实这题也便不是很难对与您来说只不过的区区小事,请问“我们是谁”老大爷眼睛一亮,心想真是白痴,他当作什么也没看见仍保持一副正经,看你们这一身打扮不像是本地人难道你们是来自21世界的记者先生。”真是奇了,老大爷真有此本领?我们眉开眼笑说“真是名不虚传.请听我们的第二题,您那时怎么知道自己儿子大腿摔段了而不是坏事呢,难道你老大爷不紧不慢的地说:哪有此事,那只是我的虚弱心在做罢罢了我向来都是这样遇到什么事情心里都不会感到慌张,我非常的相信自己在我眼里只有胜利没有失败所以遇到那些事情心里都不会慌张因为我坚信在这背后一定藏着一个令人发蕴的知识.哦,我们明白了,那你怎么会知道我们的身份而且句句相印呢?老头儿微微一小说:你们难道没看见自己的衣服上正扣着一块牌子上面不是有写着的嘛,我们摸了摸头向老大爷投去慈祥的目光!采访圆满成功,这一挂不仅成为二十一世纪的象征而且还意味着远古的中国人民充满智慧.进入穿越时空返回二十一世纪的轨道并将这一挂永远流传下去!800字 初一 叙事
-
我的暑假生活人生最美的时光是什么时候?童年?青年?壮年?不,是暑假!它可以让你睡到自然醒,它可以让你忘记今天是星期几,它可以让你看电视看到电视机发烧,它可以让你把书包锁在衣柜里,看都不用看一眼。回想暑假时光,多美好!今年暑假我回老家住,发生了两件有趣的事。骑鸭记那天,爷爷让我和表妹去放鸭,我们兴奋极了。我们带着十几只鸭子去河边。一些鸭子在岸上走来走去,有的在水里游戏。我坐在岸边的石头上,闲着没事。忽然,我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玩的玩法。我想,要是我能骑在大鸭的身上散步,表妹一定会很羡慕我的!这样想着,我就行动起来。我看见有一只鸭子一动不动,哈,就你了!我静悄悄地走到它身后,正当我要坐上去的时候,它好像长了三只眼一样,突然飞了起来,把我吓了一大跳,令我狠狠地摔到了河里面。表妹看到了,哈哈大笑,说:“姐,你是小丑吗?”我又尴尬又想笑,原本想让她大开眼界的,没想到成了她的笑柄。拿蛋记有一天,奶奶要我去鸡窝里拿鸡蛋,一开始,我以为就拿个鸡蛋,太简单了。没想到事实并非如此。我到鸡屋旁的时候,有些鸡看了我一眼,飞快地跑回鸡屋,好像看透了我的想法。我进了鸡屋,里面到处鸡羽毛,到处是鸡的大便,一不小心就会踩到。我看见一些没有母鸡看着的鸡蛋,想把它们收入篮中。当我伸手去拿时,忽然飞来一只母鸡,直向我啄来。我飞快地拿了几个鸡蛋就向门外跑。那只母鸡死活都不停下,向我追来。周围的鸡看见了,也一起追了过来。没办法,我只好把鸡蛋放在地上,然后逃跑了。过了一会,我不死心,也不甘心被一只母鸡打败,又回去拿鸡蛋。这会,里面只有几只鸡,可能其它鸡在追我的时候,累得走不回来了吧?我趁机拿了一大篮的鸡蛋走了。回到家,大家都指着我的头发说:“你的头发?哈哈!”有问题吗?我去照了一下镜子。呀!这还是我吗?只见镜子中,我的头发上粘了很多根鸡毛,还非常乱。我想:“太倒霉了吧!去了一趟鸡窝,就变成了鸡窝头了!”不过,当再次看着自己的头发时,就不觉得倒霉,只是觉得很搞笑了。人生最美的时光是暑假,我相信你一定会举起双手双脚赞成。为了我逝去的暑假,请让我默哀三分钟!800字 四年级
-
我的暑假生活暑假,我又到姨婆家。小的时候,暑假总会有很多时间可以玩耍,没有过多的作业。在这段时间里,最快乐的就是在姨婆家的那段时光了。姨婆是一个人生活的。每年暑假,我们几个孩子都会去到姨婆家。她住在一个要穿过很长很长一段山路的小山村。家门口有一条溪,溪水从山上流下。这是我们最喜欢去的地方。每天早上,天微微亮,姨婆就会起床为我和几个孩子烧好早饭,然后去到田里耕作。每次回来,她总会带一些我们爱吃的野味,很多都叫不上名字来,只知道很好吃。我最期待姨婆回来的,因为我总会缠着姨婆把这些野味做成各式各样的美味,然后大快朵颐。吃完午饭,姨婆会带着我们几个孩子在老房子里乘凉,没有电视,没有电脑,只是听着姨婆说过去的岁月,而每每说到这些,她总会微微扬起的嘴,眼角边也因为笑而出现了更多的皱纹。到了傍晚,暑气渐消。姨婆带着我们走在荷塘边,边吃着刚摘的新鲜莲蓬,一边唱着童谣,欢声笑语地走回家中。乡村的夜晚,蟋蟀、青蛙以及各种夜间动物的叫声拼凑起来的一首交响曲,偶尔还能听到“保安”的犬吠声,一切听闻都那么的和谐、悦耳、动听。一天,也就这样结束了。七天的生活就这样结束了。父母来到姨婆家要将我们接走。与姨婆感情最好的我,想到要再见到姨婆可能又要很久了。我略微哽咽地开口道:“姨婆,你跟我一起走吧!”姨婆听到这话笑了笑道:“不了,姨婆不去,姨婆在这里住得很好,等你什么时候想姨婆了,你给姨婆打电话,叫爸爸妈妈带你上来,好不好?”我听到以后有些生气,难道姨婆是不喜欢我了吗,我又开口道:“哼,这儿不好,连电视都没有!”便耍着小孩子脾气走上了车。这次,我再次见到姨婆。我和她谈起小时候的事,说到了这件事情并告诉了姨婆我当时的想法。姨婆笑着开口道:“姨婆怎么会不喜欢你呢?只是姨婆舍不得这里,这里我都生活了大半辈子了,喝这里的水,吃这里的菜,过惯了这样简单的生活……”就这样,姨婆还是在那个小山村,喝着属于那里的水,吃这属于那里的菜,过着她简单的生活。800字 六年级
-
我的暑假生活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年暑假我想去杭州。父母为了丰富我的课余生活,决定今年暑假带我去杭州玩。我们到西湖的那天还下着小雨,但是在雨中游西湖应该会别有一番风味吧!我们先去了“三潭印月”,我远望着“断桥残雪”和“雷峰塔”。雷峰塔是用来镇压白娘子的,我之前看过《新白娘子传奇》,里面就讲了雷峰塔是怎么镇压白娘子的。说道“断桥残雪”,我还以为是真的桥断了呢,后来听爸爸说是雪落到了桥上,太阳只照到桥的一半,桥这边的雪化了,那边的没化,所以我们看到的桥像断了一样。哦,原来是这样,真有趣。游船靠岸,我们来到了“三潭印月”,三潭印月又名小瀛洲,与湖心亭,阮公墩称为湖上三岛,所以取名为“三潭印月”。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7公顷,南北由桥相通,东西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从空中看就像一个“田”字。后来我们去了“花港观鱼”,那里的鱼,数不胜数,大的,小的,红的,黑的,花的,小鱼们有的在吃食,有的在戏水,有的在吐泡泡。我边玩边给它们喂食,真是高兴得不亦乐乎。雨丝飘洒,湖面上雾气蒙蒙,水天一色,人在湖中像置身在仙境一般。在爸爸的引导下,我们又去了灵隐寺和岳庙。古刹气势宏伟,忠烈祠肃穆凝重。从岳庙出来,不远就是“曲院风荷”,这里连着苏堤。在雨雾的笼罩下,这里的景色十分凄美,让人的心情不知不觉的也沉重下来。正当我们有些伤感准备离开的时候,突然从荷叶里飘出一叶小舟,令人眼前一亮,只见船夫穿着蓑衣,唱着地方方言的歌,眼前的这幅画面,让我想起了我们曾经学过的一首诗:《渔歌子》。沿着西湖岸,我们继续往前走,眼前出现了一个特大号的“喷泉”,只见一个大水柱一下子冲上了天,又像下雨似的从天空上落下来,真的是大珠小珠落玉盘!最后我们来到了西湖的又一处景点,“苏堤春晓”。站在堤上往回看“曲院风荷”,竟是另一幅景色:水,雾和雨丝的整体画卷。这种朦胧的神秘的美,使我置身与仙境之中,流连忘返。这就是我的暑假生活,今年的暑假是快乐的是令人难忘的。800字 六年级
-
我的暑假生活【我的暑假生活】文/吴睿燊暑假生活丰富多彩,我既去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树林茂密的大兴安岭,还去了美丽的俄罗斯,一路上的风景使我记忆犹新,但最令我记忆深刻的还是俄罗斯。我相信除了我自己,谁也无法感受那时的我有多么兴奋!清新的空气、广场上那一群群争抢食物的可爱鸽子、有着漂亮屋顶的东正教堂、能歌善舞的俄罗斯小姑娘……当然单单这些理由肯定征服不了你们,所以我有备而来,准备了其他理由:告诉你们俄罗斯的各类饮料、果汁非常好喝;面包香甜有嚼劲;套娃很精美;胡桃夹子很帅气。怎么样,你们一定也被这一切给吸引了吧!这次旅行让我终生难忘!【我的暑假生活】文/陆星妤从放暑假开始,我每天除了弹琴、做作业和有两天等级考试之外,其它时间就都在玩!在玩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八月十三日前,我在风景美如画的五A级风景区,溪口!我们那儿的河水清澈见底,小鱼在小石子后面玩躲猫猫!我慢慢得走下河,想抓上一条大鱼!一条大鱼一不小心没有注意道我去抓!哈哈大鱼到手啦!但后来一条鱼都没有抓到手!只好带着一条鱼回家!后来外公教我抓鱼,现在我每次去抓鱼都可以抓回七八条鱼了!我学会了抓鱼!我还去了慈溪!和爸爸妈妈一起散步一起去广场,一起去吃饭等等……,每天上午做作业,下午开始去拓展、攀岩,到晚上回家,每次去妈妈怕我饿都给我带玉米棒,那儿的工作人员已经和我非常熟悉了,都喜欢问“今天带玉米了吗?给我一株好吗?”“好!给您!”“我不要!”好气人啊!一会要,一会儿不要!啦啦啦!啦啦啦!我可以去香港啦!我特别的开心!香港有一个美丽的维多利亚港!我们在太平山顶上看到了晚上的香港夜景,坐天心小轮去中环看夜景也非常不错!有一天天气并不理想下着雨!但是我们还是很开心,我们去看了紫金花广场,那时天公不作美总是和我们开玩笑,我们拍照的时候下雨,我们不拍照的时候又不下雨了,最终我们还是冒着雨拍好了照片。我们还去了澳门!看见了大三巴牌坊!……。我喜欢过暑假,而且是自己的暑假!我爱你!暑假!800字 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