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槿花的颜色1200字以上

木槿花的颜色

1200字以上 初三 记叙文

木槿花开的时节,风吹得人很舒服。树叶还没有落,黄灿灿的像一个香草味的冰激淋。郁小果低着头从学校走出来,脚步很急,仿佛还在思考着什么。忽然,她的胳膊被人拉住了,身后是她的好朋友乔莉莉。莉莉一下子蹦到郁小果面前,急急地问:“小果,这次竞赛你到底去不去?”

郁小果的脸一下子涨红了,一直红到耳根,烫烫的:“不是说过了吗?不去不去。”

“可是以你的功底,这次竞赛应该可以夺冠的。为什么不去呢?”莉莉有点儿急了。

小果憋了好久的泪终于涌了出来,她抬起头,瞪起眼睛盯着莉莉,一字一顿地说:“我就是不去。”说完,便跑开了。莉莉一怔,随即叹了口气。她明白小果为什么不去。

郁小果和乔莉莉是天底下最好的朋友。她们如姐妹一般,一起上学,一起写作业,一起做游戏,从小到大,都是这么形影不离。但两个人的性格并不一样。相比而言,小果总是很稳重,而莉莉却活泼好动。但性格似乎不影响成绩,小果总稳拿年级第一,而莉莉也不甘拜下风,常和小果平起平坐。可是自从上次月考郁小果考砸了开始,小果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给班级丢了脸,走路都低头走,成绩也一直上不去。至于课外的一些竞赛,她也一律不参加。

莉莉又叹了口气,作为好姐妹的她绝不能视而不见,她决定要帮小果。

周二的清晨,阳光凉丝丝地照射着大地。学校里陆陆续续来了一些同学,毕竟勤奋的还是少,七点钟左右,教室里只有七八个人,显得空荡荡的。

郁小果从厕所回来,惊讶地发现书中夹了一枝木槿花。她怔了一下。那是一朵多么美的花儿啊!粉色的花瓣,在凉风中轻颤着,一颗颗露珠,就犹如女孩晶莹的泪,缀在花瓣上,折射出一道耀眼的虹。小果迫不及待地将书翻开,不出她所料,书中果然还夹了一张纸条:

小果:

女孩子因坚强而美丽,小河因坎坷而欢歌。愿你永远像这木槿花一般,自信而可爱。

一个默默支持你的人

小果的眼睛湿湿的,她好想知道是谁这样支持她。但由于纸条上写的是卡通字,小果辨不出是谁写的。她抬起头,环顾了一下教室,同学们都在低头做功课。小果没有再找下去,她认为这样挺好,保留一份神秘感,心里总是弥漫着一股幸福。她小心地将花和纸条收起来,深吸了一口气,心情好了许多,信心似乎也回来了一大半。她给自己微笑了一下,便投入到了学习中。此时此刻,她身后的莉莉也露出了笑容。

一天下来,这份小惊喜效果很好。小果精神焕发,在小测中取得了好成绩,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放学时,小果不再低着头走路了,她拉起莉莉的手,兴冲冲地向她讲述今天发生的一切,还拿出木槿花和纸条给莉莉看。莉莉笑了,说:“小果,你都有粉丝了,真让人嫉妒哦!”小果甜甜地笑了,露出两颗尖尖的小虎牙。

风吹得两个女孩裙裾摇摆。木槿花的粉,美丽的颜色。

今天是周三。郁小果心情很好,她穿了一件藏青色长袖裙,用一条天蓝色的丝带扎起一个马尾,很漂亮。令她开心的是,她从办公室回来时,书中又像昨天那样夹了一朵粉白色的木槿花,另附一张纸条,依然是俏皮的卡通字:

小果:

自信是最美的花朵。希望你能永远露出美丽的笑。

一个默默支持你的人

小果幸福地将木槿花放到鼻下,轻嗅它的芳香。她抬起头,觉得自己又充满了自信,胸膛被喜悦填得满满的。可这究竟是谁送的呢?她的心里充满了感激。忽地,小果的大脑“嗡”的一声。她猛然想起,莉莉家的花园也有木槿花,紫的、红的、粉的,一簇一簇的。小果告诉过莉莉,她最喜欢粉色的木槿花,因为粉色纯洁却又不失一份自信,是友谊的颜色,是爱的颜色。

郁小果恍然大悟般回过头,望着身后的莉莉。莉莉正在订正试卷,觉察到小果在盯着自己,心里有些慌,连忙搪塞了一句:“粉丝又给你送花啦!真漂亮。”说完便又低头改试卷了。

小果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想了一个办法。

周四的早晨,像往常一样,郁小果和乔莉莉一起来到学校,她们做了一会儿数学题。小果望望墙上的钟表,小声对莉莉说:“你先学,我去趟厕所。”小果来到教室外,走了不远,藏在了最后一扇窗户下。她猫着腰,偷偷朝教室里看。这时,她清清楚楚看到莉莉将一朵粉色的木槿花连同一张崭新的纸条夹在了自己的书里。

小果再也忍不住了,她跑进教室,拥抱住了莉莉。她望见莉莉惊慌的神情,眼泪流了下来,哽咽着说:“莉莉,谢谢你。”莉莉轻轻抚着小果的后背,笑了。小果擦干眼泪,露出自信的笑:“莉莉,我的自信又回来了。是你让我又看到了阳光的自己,优秀的自己。这次竞赛,我一定会全力以赴。”莉莉开心地跳了起来:“太好了!那我们一起努力。加油!”这时,教室里的同学都鼓起了掌。小果这才明白,原来同学们都很支持她,所以才会帮莉莉保密得这么天衣无缝。

她们的身后,那朵木槿花还在微风中轻颤着。美妙的粉色,是世间最可爱、最纯真的颜色。

木槿花的颜色,曾让一个对自己失去信心的女孩看到阳光,它承载了两个花季少女的友谊,是爱的颜色。

木石前盟

1200字以上 高一 散文

一卷线装《红楼梦》怎样读都读不够,心境在变,感受亦不同。每有闲暇,便会捧读两页,或为一句诗词而陶醉,或为一段耐人品味的言辞而痴迷,恍若自己便是置身于大观园中的红颜佳人。

其中,最令我心疼的莫过于心思细腻的林黛玉。虽然贾母对她宠爱有加,但背井离乡之苦,无父母亲兄依傍之凄,又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她,自己仅是个无家可归的孤雁,千层暮雪,踽踽独行,故而她显得比同龄人更为早熟,待人接物总是不敢大意。

她曾说自己是“草木之人”,七分聪慧中更带三分禅味,佛家所说的六道轮回,即如草木的四时荣枯,亦生亦灭。只是那无言的生命,更加令人怜惜。故而,林黛玉与花做了知音,与竹成了良朋。多少泪抛洒于自叹自怜,多少情倾注在红楼一梦,最终,还是未能寻得自己的幸福,泪干人亦去,令人心痛不已。

本以为如此灵透的仙姝只应镌刻于书卷,供有缘人细细体悟,未曾想一次无意闲览,竟发现世间果有这般哀艳芊绵,隽永清逸的女子。“比梅花,觉梅花太瘦;比海棠,觉海棠少清。”她本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却因那不平凡的心智而变得绝艳夺目。叶小鸾,得知其名的人无不对她心生爱怜,又深感惋惜。

小鸾六个月大时便因母亲产后体弱,交于膝下无子的舅母抚养,本应无忧无虑的童年却不能享受到与兄弟姊妹同等的快乐,更有舅舅与舅母的关系并不融洽,家庭氛围紧张,使得天资过人的她幼时便懂得了人情冷暖,世事无常,早熟而善感。

她不喜舅舅身上的市侩之气和槛外的浮华喧杂,红楼闺阁内,或于清风明月下赋诗填词,或在池塘花荫处引线穿针,与舅母相依为命,日子安静而简约。她的诗词一如她的为人,清幽而恬寂,无妖艳之态,无脂粉之气。几案上,一卷书,一炉香,一盏茶,一禅心,便觉安稳妥帖。梅雨绵绵,她便独坐轩窗,静静听雨,黄昏日暮,她便与烟霞相伴,同清风作别,不惊不扰,与人无尤。

这天,叶小鸾同舅母一起来到汾阳湖畔,环顾四周,但见水落而岸高,流涸而崖出,地势高旷,秀色可餐,令人心情爽朗,不忍离去。蓦地,湖水一隅,一块棱角分明,苍然俊秀的石块吸引了她的注意,恍若有种隔世的熟悉,她思前想后,不知在哪里见过,情不自禁地移步前去。

询问附近的人,亦不知此石是谁人所留,是何来历。她深深地凝望着眼前的石块,眼泪竟不受控制的溢满了眼眶。心里暗叹:想必它昔日定然栖居在那昌盛之地,繁华之所,因年代邈远,才堙没在此,无人问津。抑或开天辟地以来,此石就生于这片水域,而今不过日渐成形,水落而石出。

若是这块石头因昔日繁华之所被湮没而默默在此,着实令人惋惜。可想而知,当年它的主人定会将其移植在花木隐映处,与池台依倚,水榭相傍,更有歌童舞女在那里流连,文人墨客于那里啸咏,林壑交美,烟霞辉映,一派峥嵘的景象。怎奈现今,所有的美好皆已被岁月的风尘,遗失了下落,再也无法触及。就连颓垣费井、荒涂旧址都无迹可考,唯有一块孤零零的石头颓然的卧于湖侧,不知有几百年了,真是可悲。

虽然这里,时有流波冲激而奔排,鱼虾在窟穴穿梭游泳,清风吹芦花瑟瑟,寒宵唳征雁嘹嘹,轻烟白露,蒹葭无际,钓艇渔帆吹横笛而出没,萍钿荇带,杂黛螺萦覆其间,使石块可以存在于天地之间,却也只能同湖水一起被人无止境的忽视冷落,或生或殆,好生荒凉。

叶小鸾轻轻拭去脸上的泪痕,心情无比沉重,恍若自己便是石块旁边的一株草木,与之相依多年,深谙其悲苦。最令她忧郁的莫如发现了此石,却无能将其妥帖安置,给它一处不会埋没其材的栖息之地。

正在嗟叹之际,叶小鸾似想到了什么,眼眸中复现出神采。若是此石一旦被有缘人发现,罗之于庭,垒之为山,荫之以茂树,披之以苍苔,不是又能重见天日了吗?

那时,依然会有璀璨的红英点缀其间,芬芳的素蕊萦绕其侧,翠微缭绕于其巅,飞花飘洒于其岩。若是被人置于楹槛之间,它便可以同高台上的归云相送,若是被人置于轩窗之处,它便可以照遐景而沐清风,亦使往来其间的游者观之而忘返。

终于,她长叹一声,不再暗自洒泪。虽然石块现今被埋没于层波之间,但若是遇到慧眼识珠者,定然会有出头之日,只要水不落,潮不涸。她又深深地看了良久,因舅母在旁不停地催促,方才作罢。也许,她真得与此石有过一段缘分,依稀记得——叫做前生。

离去后,叶小鸾对此石一直念念不忘,常会静坐一隅,翻阅那日写下的一篇《汾湖石记》,恍惚中,自己就在波浪间,与之素心相对,然而,抬眼望去才发觉,深深庭院里,除了斑驳的记忆,便是空芜的月光。

无人知道她素日为何会不厌其烦的临摹《洛神赋》,她是羡慕极了曹植笔下的洛神啊,因为那美丽的洛神可以涉水凌波,去到她所不能至的地方。更无人想到,待嫁前五日,亭亭玉立的叶小鸾会翩然逝去,如羽化而登仙。

其母痛失爱子,回忆其临终之前的情景,道“临终略无昏迷之色,星眸炯炯,念佛之声,明朗清彻,须臾而逝”,因此事发生的突兀,其母一直无法接受爱女死去的事实,日夜盼望女儿能够魂兮归来,死而复生,遂等到第七日才将她入殓。

也许,她的芳魂早已化作了汾湖石边的一株花木,与之安然相伴,一同承受四季轮回,红尘迭变。生死因果各有命数,有时,死亡亦是重生。云水溟濛处,我仿佛看到了那处相互依持的灵透石木,“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蕖出绿波”,只一眼,便不能相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记叙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