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之风骨
竹与松、梅生于寒冬时节,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传统文化赋予的内涵而 被誉为“岁寒三友”。然而,自古至今,竹以君子之风骨与梅、兰、菊并列花中四君子,其特有的品格和气节被世人赞誉且效仿。那么,借喻竹的品格与风骨来咏物言志的情结是否将其君子之风极致诠释呢?走进竹与人的不同世界,在不同的环境下来解读竹之风骨。
以竹咏志喻人诠释竹之品性。青青翠竹,能立于严寒而不屈;中通茎直,挺拔劲节,英姿勃发,彰显男儿本色。叶如剑,清翠欲滴,婆娑可爱,傲骨英姿。古往今来,诗人赞美竹,歌颂竹,它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也暗喻了一个人不屈的气节。
大画家郑板桥一首《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完美诠释了其品质。竹能在严寒中不屈服,傲然挺立在岩石之中,经历千万次风雨的洗礼和光阴的打磨,依旧不卑不亢,任凭狂风的肆虐。直至今日,一首《竹石》依旧激励着无数身处困境中的人们。其实,人活着,就是一种姿态和意志的体现。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不论身居何处,不论地位如何卑微,当坎坷和不如意袭来之时,只要不屈从于失败和惧怕磨难,敢于坦然面对,就已经完善了活着的意义。生于这个浮华的尘世,即有一帆风顺,也会有急流险滩,经历让人丰盈,坎坷磨练意志,灰心丧气只能让成功越走越远,内心渴望的幸福也会遥不可及。然,竹与现实中的人们,同样身处逆境,能淡然处之迎面而来的风雨,能顽强不屈服的气节却值得人学习。其次,竹外表刚劲,内在“虚空”的形态,也成为了文人墨客诠释自身修为的代名词。
唯有“淡泊名利,”方能“宁静致远”。竹“虚空”“萧疏”的特性,代表着舞文弄墨者谦逊的胸怀,不自傲的个性和超群脱俗不同凡响的素养和情怀,并使无数文人墨客玩味于个人世界的君子之风,称其为风骨。文人雅士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和引导者。他们都具备对家国的热爱、对名利的淡泊、对权势的蔑视的气节。古有屈原为国建言,而昏聩无能的君王却听信谗言,他满腔悲愤、自沉汨罗;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而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诗人那种淡泊名利的心态,无不让人敬仰和感叹。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文人都具备如此的风骨呢?现代文人的风骨与竹的气节到底有没有差别呢?一个真正的文者该是什么样的姿态才具备风骨呢?走进当代文人墨客的精神世界,挖掘他们特有的竹之风骨。
一直认为,一个真正的文者,必须具备的操守。不依附于强权,不媚俗,不骄不躁。谦卑、坦诚、客观、理性,能用灵魂之笔勾画出人性的真、善、美、假、丑、恶,深刻挖掘一个时代的人类精神面貌,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者。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演绎着各自特有的风骨,彰显着泱泱中华民族文化的浓厚底蕴。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传播的日益苍白,古时文人的风骨早已荡然无存。其次,取而代之的是文人墨客名利场上的勾心斗角,冠以以文会友的名号,举着谦卑的大旗,将虚名摆在首位,将鲜花和掌声当成了自身价值提升的砝码的文化萎靡。然而,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大家,更没有无懈可击的作品。一味的沽名钓誉,不厌其烦的抬高自己的身价,高高在上,目空一切,将是对文化形态的一种亵渎。为文者,能接受不同的声音,能以卑微的姿态面对自己的作品,严谨的态度力求做到一字千金,才能升华个体,展示其风骨的独特。然,用骄傲和狂妄构建出再美丽的城堡,也都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以鲜花和虚荣换取的价值,也永远是一种灵魂的污垢。如此风骨,与竹之风骨将差之千里,远远而观之。
傲然挺立于严寒中的竹,超凡脱俗,不该有任何的杂质,才是其特有的风骨。谦卑做人,不卑不亢,堂堂正正才是真正的人所具备的品格。竹之风骨,经历风雨侵袭,磨砺出不同凡响的气节。文人墨客唯有做到心口合一,淡泊名利,宁静方能致远。反之,风骨何存?恐怕徒留媚骨罢了!
竹叶绿了
我的爸爸是一个热爱竹子的人,每当他有时间时,他都会精心照料竹子;我家的竹子一根根都是绿油油的,笔直笔直的。像一个个卫士,直挺挺的立在我家的门口。
爸爸总是拿着一把剪刀,仔细的为竹子剪去多余的竹叶;爸爸总是用着一个喷壶,在阳光的照耀下,为干渴的竹叶上镶嵌上一颗颗晶莹的水珠;爸爸总是带一袋肥料,均匀地撒在竹下的土壤上。
可是有一天,爸爸失业了,爸爸只好去找工作来挣钱养家。但是爸爸找了很久很久,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有的工作太晚,不能接我;的工作太累,工资也不多;有的工作钱赚得多,但是投资也要高。爸爸几乎挤出每一“滴”时间来找工作。他没有时间照料竹子了。竹子一天一天的发黄,渐渐地枯萎了……
爸爸是一个坚强的人,他没有向困难屈服。当他找工作失败后,他从来都强挤出微笑来面对我和妈妈。他总是摸摸我的头,说:“乖孩子……我……”然后就哽住了,什么也不肯说出来。他总是心太软,心太软,把所有难题都自己扛……
功夫不负有心人,爸爸经过几番周折终于找到了工作。而房前的那一根根竹子,也渐渐地被人遗忘。
突然有一天下起了雨,我在雨中看到竹子仿佛没有死,它只是睡着了似的。雨儿把它叫醒了,它不再颓废,它是活的!我已经看到了——门前的那一抹绿。
初一:徐齐杉子
相关推荐
-
竹之韵最青翠的竹,长于野外。——题记竹,列于“岁寒三友”之中,位于“花中四君子“之内,自是不凡。是啊,竹坚贞不屈、两袖清风、高风亮洁、与世无争、虚怀若谷、有气有节、坚韧不拔、枝干遒劲、顶天立地。正是“未曾出土先有节,即使凌云也虚心。”由竹,我亦可想到……孔明似竹,与世无争。他心存天下,与世无争,不急出山争名。三顾茅庐,隆中对,孔明出山。此后,巧借东风,舌战群儒,火烧赤壁;勇平五路,计定南蛮,北伐中原。他鞠躬尽瘁、运等惟幄、智计无双。这此荣誉贯穿了诸葛孔明的一生。但他虽为将相,却常着布衣,食素食;他虽身居高位,却不张扬自负;他虽连立战功,却不居功自傲。然蜀终究被灭。他钦恨而终,去世前留下《诫子书》亘古流传。昭君如竹,无私坚毅。汉武帝雄才大略,终败匈奴。匈奴提出和亲,他欣然答应。因画师之贪,昭君出塞。她,又何曾不留恋那盛世长安?又何曾不泪水涟涟?但她去了,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她去了。在莽莽黄沙中。她笑了,眼中却满是泪水。后人有诗曰:“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恩师如竹,两袖清风。恩师时常教育我。他们用一枝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育我,又用十卷哥赋,九章句段,八素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二雅一心指导我。正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恩师如竹,两袖清风。不知我们,是否也能做与恩师、孔明、昭君,一般两袖清风、与世无争、无私坚毅之人?望着家里的翠竹,我陷入了沉思。600字 初一
-
竹之道透过窗子,我又看见了路边那青青的竹林,一阵风吹过,竹子翩翩起舞,那情景真是美极了。奶奶家门口有一条土路。土路的另一边是一口堰,可能为了防止行人失足掉进水里,奶奶就在堰边种了这片竹林。六岁那年的春天,我回奶奶家玩。堰边,竹林青青,我高兴地在土路上跑来跑去。突然,脚似乎被一个东西绊住了,随即我重重地摔倒在地上。我愤怒地爬起来,寻找着“害人精”,只见竹林的边缘处有几个嫩嫩出竹笋,如一个个“胖娃娃”似的从土里探出半个脑袋。若在平时,可能会觉得很可爱,但那时我却觉得它们像一个个矮墩墩的缩水了的“绿巨人”,丑陋极了。于是,我猛地抬起脚,将那个绊倒我的“胖娃娃”及它周围的小伙伴都狠狠地踩了几脚。只见它们一个个都断了半截,绿色的外衣被踩破了,露出里面白白嫩嫩的肉,还从里面溢出白色的汁液。我愤愤地想,这下不会再害人了吧。第二春天,我又回奶奶家玩。没想到那片曾被我踩踏过的竹林边缘竟已长出了小竹子,嫩黄的绿,只有小拇指粗细,但已经抽出了几个青翠、零星的枝丫。看着在风中轻轻摇曳的那几株嫩竹,心中悄悄涌出一丝惊讶,它们被我踩踏成那样,竟还是长成了竹子。等放暑假时,我又回奶奶家了,我想看看那些小竹子们长成什么样了。到了奶奶家,奶奶正在院子里用竹子编着箩筐,而路对面的那片竹林更密更盛了,远远地看去,深深的绿,还泛着点点银光。走近细看,发现竹林最边缘的那几株竹子已有三根拇指粗细,几乎和身后的那片竹林融为一体了,它们一截一截地向上伸展着,仿佛要直插云天。脚下,又探出了许多黄花花的小脑袋,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世界。自此,我对竹子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也明白了竹子的精神。不管怎样的生活环境,遇到怎样的挫折,不放弃,向着天空倔强地生长,这就是所谓的竹之道。700字 初一
-
竹之韵我不知道是为什么喜欢上的竹子,也许是它的精神,也许是它顽强的生命力,竹子坚韧不余的外表下还透露这旺盛的生命力。总之,竹子深深吸引着我,令我感触颇深。雨后的竹林淡雅清新,我没有去过大片的竹林,但家乡时不时种植的小竹林也是让我着迷。置身在竹林中,我静静地观望着竹子,那一抹抹绿交织在一起,淡的,浓的,密的,疏的,仿佛一幅只有绿色的中国画,诗意盎然。也许,在那些不懂竹的人眼里,这些竹子都长一个样,那可真是大错特错。竹子的形态各异,有一些巍然耸立的翠竹,就像是一位刚刚步入红尘的翩翩公子;那收枝闭叶的翠竹,活似一位害羞的姑娘;甚至连刚刚萌芽的竹笋都像一位俏皮可爱的孩童。下过雨之后的竹林,一滴滴水珠从竹叶上滴落,阳光照射在露珠上,闪闪发光,有一种”露似珍珠月似弓”的感觉。无论是初春,盛夏,深秋还是寒冬,竹都是依然的昂首挺胸,碧绿盎然,它不畏严寒酷暑,大雨冰霜,千古之间,正是竹这种不屈的精神一直被文人们所书写,所赞美。”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吟的就是竹的顽强与不屈;”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诵的就是竹的高洁脱俗。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见一些艰苦的折磨,可是,如果我们可以和竹子一样,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不是也可以步步高升吗?竹之韵,韵在不屈的精神,韵在节节高升的坚持,韵在它与命运斗争,不放弃的勇气,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被竹深深地吸引了。550字 初一
-
竹之吟一周的趣事很多,可我却觉得能从身边的大千世界中的平凡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东西,那才是有趣呢?而窗前的几根翠竹却恰好是这样,使我不禁被它们所折服。大雪纷飞的冬天,当大家都坐在火炉旁取暖时,只有一个高大的身影还在窗外摇曳,那便是竹了。竹有着一种不畏严寒的精神,因此,有许多人以竹为题,创作出了许多传世名篇。曾读过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句,为他推崇竹的高尚精神所敬佩,老先生对竹的理解可真是超凡脱俗!更有甚者白居易,将自己对竹的了解写成了《养竹记》一书。白居易根据古人把松竹梅赞为“岁寒三友”之说,分析论证道:竹之所以公认为圣贤,是因为它的根坚固,固以树德,贤达圣明的人,品其竹根的坚固,就考虑到树立美好的志向而不动摇;竹身挺拔正直无弯曲而劳逸者,可以启发世人立身行事而不偏私,刚正不阿;竹心是空的,可以让人深悟为人处事之道,谦受益,满招损;竹节是坚贞的,焚竹难分其节,节是德操,忠而守节,圣德完备。从古至今,还有不计其数的人们,将竹推崇备至,无论是艰难险阻,还是意气风发,仍牢守初志不渝。抗美援朝的黄继光,不怕牺牲的赵一曼,哪一个不是坚贞不屈、勇敢向前的呢?他们就像竹那样勇敢坚强,面对困难毫不怯弱!我赞美竹,不仅是为了赞美它的品质,更重要的是赞美那些具有“竹”精神的人!而这种精神,一定会在这声声竹之吟中越传越广。陆游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赞美竹的一员,我尽管只是一个无名小卒,还是会坚持走下去。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对所遇到的一切困难一定都会坦然一笑,从容应对。现在回头想想,还真是窗前那丛竹子给了自己力量,使自己坚强了,生命之舟越过了急流险滩,正在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彼岸……远行的思绪又回到了窗前的竹子上,此时此刻,天已经黑了。屋外的风猛烈的吹着,天空中电闪雷鸣,暴风雨疯狂地倾倒着,尽管在雨夜中,竹子显得是那么微不足道,可我还是丝毫不为它担心。答案只有一个,因为它是竹,它是那坚强不屈、刚正不阿的竹!800字 初一 散文
-
盛唐风骨比起苏东坡之脱俗,李白的飘逸洒脱风神秀彻,更令我神往。那是大唐最美的风骨——当我没有好素材不知道写什么文的时候,多半是要夸李白了。我构想的李白是不落俗尘的逍遥客,英气又俊俏,恣意且不羁。月明江清,草船上的人一跃而下,有星河载他遨游归家。新酿的酒倾入白玉杯,月亮都染上了醉意,由他倚靠着,口中吟诵诗篇。李白不是仙,是人间,江与星之间的第三轮明月。李白也可以是仙,从天上下来游历的神明,伸手捞月,最后也随着天去了。这盛唐时期繁华无比,人才辈出,群雄争鸣,为什么偏是李白?大唐的各位名士风雅,自然不消多说。那李白,或者一些人眼中的李白,不过是一位有些狂气与傲气的诗人,沾上了开元盛世的几分仙气儿,何来迷人之处?其实李白何止是沾了一点儿仙气呢?他只是站在那里,静静地一动不动,便不染纤尘。孤帆远影,西去辞别故人,人世悲欢离别李白看的透彻——有寄愁心与明月,也有桃花潭水千尺。仰天大笑,本是楚狂人,官场上洒脱恣意李白做的完美——也知蜀道难,也骑白鹿访名山。曾拔剑四顾心茫然,盼望长风破浪,现也将五花马千金裘,换那珍馐美酒。他是青莲,是挥剑一眼,九重天上的仙,何须折节,攀那权贵高枝?我所向往的不是教科书上的李白,而是我自己根据诗词与历史所想象的。李白爱好饮酒,不过是给自己一个泼墨才华的理由,那溢出来才情,一杯酒,便敬给天下众生。纵观万卷诗书,苦读诗词歌赋,怎么抵得上太白一句“人生得意须尽欢”?随着学历的增加,我接触到更多属于李白的波澜壮阔。若真的存在“霓为衣兮风为马”,我愿夜夜思念入梦,游天姥。可能真正的李白相貌并不那么潇洒,与我想象中的太白背道而驰,但谁都不知道李白究竟是什么长样子。是端的惊艳漂亮,端的英俊从容,还是其貌不扬?但我神往的不止是自己无数次联想的面孔,更多的还是一派出尘的气质。醉里看君玉山倒,迷离间广袖漫卷,逍遥侠客行,不问人间来往,深藏功与名。苏东坡与李太白相比,我更青睐李白的原因,我自己也不太清楚。可能是因为苏东坡一生坎坷磨炼出气释然,而李白,从始至终都不踏足染尘,只立在一旁手挽明月 作个月中仙。盛唐风骨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诠释,而在我眼中,盛唐风骨,就是谪仙人一般的李太白,再没替代。900字 初一 应用文
-
竹之魂忽地,一声春雷,让我从长长的梦中惊醒。我原本以为我的家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可谁知,我的旁边是无数长着棱角的岩石,他们满脸狞笑地瞪着我,我不由得胆战心惊。山谷陡峭,狂风大作,黑雪飞舞,我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顽强奋斗着。不少伙伴都在寒风中死去。独有我用不屈的信念和命运斗争,因为我知道,在枯枝败叶的背后,永远是一片光明。岩石满目狰狞,坏笑着对我说:“别费力气了。就是等到世界尽头,宇宙末日,你也不会在我的手掌下探出头来,还是省省力气,在最后的时光里休息,等待死亡的来临吧。”我猛的一惊,立刻反击:“不,不,不可能,我永远不会屈服。无论怎样,我的光明总会到来,我要让这里变成一片希望之国,而你们则会是我的手下败将。”“噢,就凭你?”紧接着又是一阵嘲笑。我不再理会。到了万物复苏的季节,我要爆发出我生命的所有活力,我要利用我仅有的能量,使我的梦想实现。那个日子终于到了。在一个小雨淅淅沥沥的早上,我探出头,努力接受阳光,春雨的洗礼,使劲长出每一片新叶。我已经成为一棵挺拔的竹了。而那些岩石已经被我踩在脚下,他们永远只是岩石。我相信,在枯枝败叶的背后,永远,是一片璀璨的光明。450字 五年级 散文
-
竹之歌阳光纷然而下在不经意间点缀出城市每个角落的色彩,万物走过初春的萌动,勃发出生命的葳蕤。空气中弥漫着一丝丝独有的甜味,到处充溢着自然的气息。幽深的竹林依然寂静,只余风拂过竹叶留下的磬音。风似以漫步之客的姿态在这片自然的空间里自由地穿行,她的裙摆带起林间细密的竹叶。这细微的摩擦中发出略同于浪涛拍岸的声响,虽不如大海般汹涌,却也在因其柔和而让人心情愉悦。这种原始的声音与现代的熙熙攘攘交织,虽然对比鲜明,但却格外协调,让城市这幅色彩浓重的油画略显斑斓。步入林中,清新的气息让习惯城市污浊空气的我为之一振,嘴角不由得上扬。很久没与自然如此亲近了吧?平日里总奔波在学校与家之间,假期也匆匆略过各色风景,久之,也略显疲惫。现在,只图到此一游。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让自己的内心在这片蓊郁的圣地中平静。绿色真是世界上不能缺少的颜色,那种自然原始的美丽、静谧、清凉,让人发自内心地喜爱,独有它让我如此放松。林中的竹子用“拔地而起”来形容再恰当不过,高而葱翠,陡然耸立。六七根成一簇,三五簇则成林。行走在其间,虽无苏轼百年前“莫听穿林打叶声”这样的惆怅之感,却也别有一番心境,原本浮躁的内心逐渐沉淀出一泓清澈。千百年来,多少文人为竹撰文盛赞。如今千年时光已静静流过,当年的墨客早已不再,唯有竹的气节依旧,在世间高雅而倔强地生长,书写着自己的孤傲。竹节冰凉的触感带给人冷静的思考,阳光在竹影间斑驳,在微风中跃动,明艳的色彩,却依然清雅而和谐。我似是在这样的自然之美中沉醉了。这是竹特有的美丽。自然与自然的交织,那种无上的和谐,在这浮华世界,难能可贵。竹是无声的,但心灵与它的共鸣是如此悦耳。竹啊,你悄然俏立,却带来了多少悠扬乐音!这是真正的,天籁般的竹之歌。700字 初二 散文
-
竹之赞自古以来,“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代表着高雅与纯洁。我最爱竹的长青不朽,更爱它那坚劲的精神!它,时刻都有一股无味的芳香。春来了!啊,这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百花齐放,一片繁荣之景。可那山脚,似乎有什么还在萎缩。原来是几只裹着棉衣的竹子。真是扫兴,真是懦弱,还怕这一点清风!它真的是胆怯了吗?事实证明,它不是,看!夏天,它爆发了!百万的花齐刷刷地谢了,唯有它保持着不变的绿意。一节又一节,越来越高了!可惜, 它的力量似乎渺小,大树掩盖了它,又是一季的悲伤。它那美好的愿望与付出的努力破碎了么?秋天来了,夏天的一片茂盛之景被这秋风一扫而光。那当初努力过的竹还在吗?事实又一次证明了它,意志是可以打破一切的。它在这死亡的季节茂盛了,千万枯黄中唯有它一点青绿。此时,落叶在凉风中流浪,而当初“懦弱”的它,却在秋际含笑——含着当初失败的苦涩,笑。秋风显得多么渺小。在意志面前,任何困难都是渺小的!无论秋的凄冷,冬的无情,它,都是出奇平凡。不!应该是出奇地坚韧。此刻,我好想明白了什么:“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400字 六年级 抒情散文
-
竹之境竹之境宁静清新,静居竹旁,何等静若自如,闲情淡趣中清心养神!“独坐竹篁里,弹琴复独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恬淡柔美,怡然自若!一片小小的竹林,一片清凉净地。清凉竹林,清净无为。心灵清净烦恼不来,烦恼不来得大自在。静坐竹旁,观竹观心,想要修习无上的智慧,就要舍弃烦恼,修习无为清净心。以心观自在,以自在得妙智慧。智慧之中包罗万象,如竹之韵,宁静清新,本体清净,自性中自然圆满和谐,如此感悟如香露烹茶自然清香甘和,烟霞氤氲,凝聚茶香,静动如一。思想意境中一片安宁和谐,拈香静坐修学无上妙义法门,法门是通向智慧之门,是学习的方法。勤学多思得智慧之方便;静居竹旁慰思想之大安宁。以安宁得自在,得自在成就智慧。有清净明了的思维,才能够研习精深的学问,而不觉得烦恼,以清净专一的自在心获得知见的统一,证明智慧的光明。如竹空心,自性清净专一,翠绿清芳。智慧就是光明,在光明的欢喜光中一切都清楚明了,妄念不存,恼将焉附。碧竹无心芊芊节,翠绿的竹子,虽是空心,却在不断的生长;智慧之心,虽云空空,智慧却依然增长。“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竹之品格,当以自虑!人之多虑,清净自然。用智慧清净观自我真心,自我真心可同天地万物,还有何事不得解!人心如竹,本来清净自然,何必苦寻烦恼,还要再寻解脱之法自找麻烦呢!竹本无心节节高,“人若无心处处闲”。多么自在的境界,只心中这片小小的竹林,如同宇宙万相。万相皆明了,自在是真心。真心亦无心,清净修竹林。人空灵之性如同修竹,亭亭傲骨,空心之节,处处真心,空非没有,是真本真净之真法身。有心空心无二般,只真难得。竹之真境,自身相应,心神合一,运自然灵气之大统一。境界就是境界,无需刻意寻求,真智慧在生命之中。竹叶灵性翩然若云,随风翻飞着,自然舒展,生命是如此美好。以此类推,只要能永远以这样美好的心看待一切,有什么是不能包容的呢?片片叶子是幸福的象征,幸福是心灵的圆满。竹子、叶子,很简单、很美。作为生命的基本形态,积极的生长着,永不寂寥的静静生长。在竹与心之间是爱在连接、在感悟,爱是幸福的体现,爱是圆满的起始。爱竹之韵,所以去感受它生命的境界,赋予思想的寄托。是一种纯粹对美好的向往,珍视一切生命的存在。爱,如竹般空性清凌,点点竹露是洒向生命的资源,是净化思想的香雨。竹之境,人之心。妙难言,闭目养神,静静感悟。900字 高三 抒情散文
-
竹之心竹,花中四君子之一,它有自己的灵魂,自己的心。在我心目中,竹的心,是像君子一样修养颇深,感悟颇高的。竹的心,是常绿的。苍翠欲滴的颜色,一片片的叶子绿得真令人眼睛一亮,仿佛集中了世上所有的美,所有的绿。漫步竹林中,令人赏心悦目的绿和着微风拂过竹林而吹出的小调,心旷神怡;还有那清新,好像还有些淡雅的空气,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那是一个纯洁、舒适的世界,带给人们别样的感受。无论何人,只要看到它们,眼中都是一片翠绿,心中也填进了那一抹永恒绿。竹,不沾世俗污浊之风;竹,诠释绿的最高层次;竹,把平凡的绿,化为永恒。竹的心,是坚韧的。一年四季,即使寒风吹打,即使冰冻三尺,即使酷日晒得世间万物萎蔫毫无生机,它却永远傲然挺立,带着一身清新的绿。倾盆暴雨中,它没有被打倒,那扎在地下的深根使它终年屹立;百花凋零时,它没有枯萎,连一片叶子都没有枯黄;白雪皑皑里,远近一片白茫茫,而它,依然翠绿,哪怕被白雪压弯了腰,它也要在冬阳下反射出雪的光泽,如此美丽,如此炫目。绿过一个个春夏秋冬,竹,有一颗多么坚韧不拔的心!竹的心,是纯静的,无论是万紫千红之际,还是白雪封山之时,亦或是秋风扫落叶之时,它都挺立在那里,看上去阴雨有些孤傲的感觉,不染世俗之风,不沾尘世之气,也许它来自另一个世界吧,来自一个纯洁静谧,不受一点污染、不掺一点杂质的世界吧?不然为什么竹林里的空气那么清新,耳边那么宁静?难怪在竹林里写诗总被历代名家青睐,原来竹林里的气息使人冷静,使人聪慧啊!竹的心,是不老的。竹,能在世上停留那么长时间,临死之前,还要开出最后一朵花;即使离开世界,也不会倒下。我想,既然心年轻的人不显得老,那么竹的心,也一定是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吧。也许很多人认为竹是没有心的,但在我看来,它却有世界上最美好的心灵。常绿、坚韧、纯静、年轻,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竹,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竹之心。700字 初二 散文
-
江山锦绣,文人风骨江山千古,文章锦绣。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代有才人出。不论是纵横捭阖、周游列国的谋士之流,还是出使边塞、穷困潦倒的使臣,也或者是归居田园、退隐江湖的菜农。都有其自己的为人处事哲学,都有自己信奉的“金科玉律”。古往今来,为文者甚多;有文人风骨者甚少。放眼望去,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这其中朝代更替、历史变迁,远至《诗经》,近至现当代文学,其中舞文弄墨者数不胜数,然真正有风骨之人,屈指可数。是他们“识时务者为俊杰”,还是他们“不为五斗米折腰”,亦或者说,自汉唐以来,中国的文学在胭脂水粉里、在江南雨巷里、在歌舞升平里少了那份原有的坚韧与骨气,少了那份坚定不移的节操。那么,究竟何为风骨?【大汉风骨】在司马迁《报任安书》里有这样一段话: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是司马迁的风骨,也是他不惧万难,不惧耻辱,一心要写他的《史记》。他的风骨,是在强权面前不低头,在面临宫刑之时不退缩,在被世人嘲笑讥讽之时,依旧坚持客观公正的用一支瘦笔,记录历史的真实过往。他的风骨,是在皇帝面前叫板,是不为皇帝的权势所逼迫,刚正不阿地记录历史,还原一个个真实的汉代。试想,在那个封建等级森严的时代。皇帝的所下达的旨意是“奉天承运,皇帝召曰”,那是与天同齐、承天授意的,皇帝的权限是上天授予的。其权利之大、范围之广都是无可厚非的,司马迁一介文人,又怎敢与皇帝叫板,莫非是你真的活腻了?可他是司马迁,他确确实实地做了,而且宁死不屈。他用一部春秋笔法的《史记》,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辉煌灿烂的大汉文明。每当我走进历史,走近汉代,都无可避免的要去太史公的墓前,拜上一拜。他在我的心里,是汉代第一文人,也是汉代历史上最有风骨的人物之一。提起汉代的文人,还有另外一个我最欣赏的人——苏武。或许,很多人都不记得,远在汉代,有那么一个苏武。一个在北海边上,持节不屈十九年的使臣。匈奴首领为逼迫其投降,就将他关在大窖之中,苏武饥寒交迫,靠吃雪和旃毛维持着生命。之后,匈奴首领又将他放逐到北海,给他一群公羊。让他牧羊,待生出小羊羔的时候,才允许他回归汉朝。可一群公羊哪里能生出小羊羔,就这样他在北海之滨牧羊十多载。每年望着南归的大雁,默默流泪。他叫苏武,汉代使臣其中的一员。可他面临匈奴威逼利诱之时,手持汉节,宁死不屈。他是文人,一个封建社会里士大夫阶层的文人。可他用自己的铮铮铁骨,扞卫了大汉朝不可侵犯的尊严,用他赢弱之躯,抒写出一个文弱书生的传奇,昭示出汉代使臣威武不屈的文人风骨。每次走进他,陷入眼帘是一片苍茫的白色之中。一个汉使,手持节杖,一个瘦骨老人。他的脊梁骨瘦如柴,却撑起了汉代历史的高度;他的气节,千古流芳;他的风骨,虽然在浩瀚的长河之中微不足道,可足以令我对其敬畏一生。何为风骨,这是汉代人的阐述,也是我最早结识的文人风骨。当我走进中国文学,走进那个辉煌灿烂的大汉文明,他们的风骨是为我的启蒙课,也是我第一次懵懵懂懂地明白,原来千古文章多锦绣,大汉风骨昭日月。【建安风骨】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记得当时年幼,第一次走近他,走进这个被誉为“文采气骨兼备”的曹植。我才第一次走近这个群雄逐鹿、谁主沉浮的汉魏更替年间。曾有人说“时势造英雄”,那么又是什么造就文人的风骨呢?撇开“三曹”,我们说说“建安七子”。直到建安年间,人们才对“风”、“骨”一词做了重新的定义。“风骨”一词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而为一为风骨。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如南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等等。那么,究竟为何人们在谈论到风骨之时,都会离不开“建安风骨”之说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便与当时的政治有关吧。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着,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倘若只是讨论文章、诗歌,那么这个解释倒可以接受。可我之所以欣赏“建安风骨”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继“建安七子”之后,又出现了“竹林七贤”。若说建安七子是在诗歌上对汉代长期以来浮华的文风所做的“筛选”,一改奢靡浮夸的文学风气,主张写实、主张言之有物;那么,“竹林七贤”就将这一风骨很好地运用到了文人的身上,成为后世文人骚客所瞻仰的偶像。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据陈寅恪先生考,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当然,竹林七贤不仅在诗词上有所创新,一洗奢靡之风,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为人处事。在面对司马集团的统治之时,他们不卑不屈,隐居不仕。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与当权者抗争;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一种不媚世俗、高风亮节的品质,这才是我最欣赏其风骨的主要原因。放眼普天之大莫非王土,还有几个人能够坚守清贫、坚守静心,用淡泊名利的方式,坚守着自己心中的净土。不没有,只有竹林七贤。他们七人,个个身怀经世治国之才;可当他的理想与当局者推崇的思想格格不入时,他们毅然而然地选择了归隐。当理想遭遇现实,当他们无法与司马政权苟同之时,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表明着自己的心迹。试问一下,出则万千繁华唾手可得,入则青灯孤影老树寒鸦。当我们去选择,我们会选择什么?是不折不扣的为当局者歌功颂德,还是退隐于江湖,独享一份属于自己的落落清欢?建安风骨,可见一斑?【五柳风骨】世人都知道五柳先生,亦知道那个古往今来,归隐的最出色的“陶渊明”。说起陶渊明,最脍炙人口的便是他的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每当世人遭遇各种不如意时,都会用他的诗句自宽,用他的诗句自娱自乐。殊不知,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又有几个人归隐田园而不耿耿于怀?他,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纵观古今,文人墨客数不胜数。可又有几个人能够向他这般,真正做到不愿“以心为形役”,又有几人能够做到不愿“不为五斗米折腰”。纵使清贫,可他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怀揣着自己的理想。毅然辞掉官职,走进自然,拥抱属于自己的田园?世人都知道《五柳先生传》,却不知道知道,这个看似怡然自乐的居士,有着属于自己的风骨。就想《爱莲说》里所表现出来的莲之性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写照,也是他安贫乐道的写照。自幼体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这是他生活的写照,也是他性格的写照。他依旧高呼《归去来兮》,依旧坚持着自己的那一份“田园”。因为那份田园,不仅是他的精神净土,也是他高尚情操的栖息地。故此,朱光潜先生曾说,“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他叫陶渊明,也叫五柳先生。他是那个“宁折不弯”的五柳先生,也是那个“中国田园诗第一人”。他的风骨,不是铮铮铿锵,也不是熠熠夺目,更不是万世流芳的脊梁;可他是我心中的“真文人”、“真豪杰”。李杜诗篇万古传,可五柳先生的风骨,又有几人知晓?古代的文人风骨,各有所长,各有千秋,那么近现代的文人呢?如果说林则徐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那么鲁迅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睁眼看文学的人。【鲁迅先生的骨气】总所周知,鲁迅先生起初是学医的。可当他在讲堂上看到中国人给俄国做侦探,被日本兵抓获,要枪毙了,周围一群中国人都在围观,可他们却对这一幕高呼“万岁”而后拍起掌、欢呼起来。鲁迅第二年在仙台结课,停止了学医。毅然地选择了回归中国,可每当他看到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的情景,彻底的改变了他的理想。之后,鲁迅弃医从文。以一个革命斗士的身份,用一篇篇看似尖酸刻薄的文章,狠狠地刺痛着那一群群伸长脖子的“看客”。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气势和魄力,揭示出中国国民的略根性。让沉睡中的人们,拿起武器,保家卫国。可以说,鲁迅先生的文章,我是深爱的。很多人只看到他文章的那些刺骨的批评,却不知在他的批评背后,有着一颗“爱国忠心”。正是因为他的用心良苦,所以才使个熟睡的东方巨龙,睁开双眼去看世界,才使中国文学没有走向灭亡,才使得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没有亡国灭种,成为日本人口中的“东亚病夫”。很多人都知道鲁迅先生的文风老辣成熟、却不曾细想,他又有怎样的风骨呢?中国近百年来的大清统治,给中国文人养出了一身的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风气;可鲁迅,能够直视这种旧疾,以全新的文风抒写出一篇篇引人深思的文章,这又需要怎样的勇气呢?记得他《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里面有这样一段话: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他的铮铮铁骨,他的大爱无声,他的民族精神,可见一斑。若不是其有着一颗爱国忠心,有着高风亮节的骨气,又怎会不媚世俗,又怎会开口讲真话,又怎会招来“横眉冷对千夫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倘若没有气节,没有骨气,那又是何其悲哀呢?幸而,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个鲁迅。一个敢说感写的革命斗士,一个用笔战斗的文人,一个有风骨的中国文人!【风骨之我见】纵观古今,有风骨之人大有人在。有骨气之文万世永存,那么究竟何为骨气?据我所言,所谓骨气,是指人的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一种气质,一种自然而然、由内及外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一种类似“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昔日,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我们作为文人,作为天天笔耕春秋的我们,究竟什么是“风骨”呢?武将报国,当战死沙场;文臣报国,又该怎样?放眼当下,自从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中国低迷多年的文学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发芽;各个文学网站更是欣欣向荣、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但是,与此同时,也必然出现了一些良莠不齐。一、文人之间相互吹捧。虽然,古往今来,中国都存在着文人之间的相互吹捧;但,这种风气是否应该延续,值得我们去思考。曹丕《典故?论文》里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殊不知,在当代这种一味的相互鼓吹、相互逢迎,本就是一种“相轻”的表现。古往今来,锦上添花者颇多,雪中送炭者甚少;互赠金玉良言者甚多,可说出真知灼见者很少。之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听美言,因为真话大多很刺耳。而之所以很多人不敢讲真话、不愿讲真话,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怕得罪人。之所以怕得罪人,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负面效应”。所以,纵观古今,也就只出现了一个鲁迅,鲁迅之后,再无他人。而之所以很多人怕得罪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便是,许多当权者喜欢歌功颂德,喜欢锦上添花,而听不进去不同意见。所以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者立刻就出现了。伴随着一些自我陶醉、自我满足的心理现象,便随之而然地出现了各种溜须拍马、丑态百度的窘相。为文者,首先应该端正好心态。心态好了,自然能够写出好文章。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不光可以运用到生活态度之上,也可以运用到为文的态度之上。许多人提倡为文要严谨,殊不知态度不端正,不论怎样严谨,写出来的也都是条条框框的“论文”,即使引经据典,即使东成西就,却没有灵魂。一直坚信,文章是有灵魂的!何谓灵魂,就是一篇文章从头至终,所散发出来的气凝聚而成。有的人心怀叵测,写出来的文章也是“残羹剩饭”;而有些人心灵美丽,所以才能写出诗情画意的文章;还有些人心胸狭窄、妒贤嫉能,所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其实什么都不是。自古以来,都有句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各有所长,各有千秋而已。山外青山楼外楼,一山更比一山高。一些人听不见意见,见不得别人好,灵魂深处早就已经肮脏不堪,又怎么能指望其写出好文章呢?二、文学缺少风骨,写出来的尽是些“谄言媚语”。放眼文坛,还有多少人在写一些“心之物语”,还有多人能够笔随心动、意随笔动?他们每天趴在电脑前码字,码出来的尽是些淫词艳曲、浮华篇章;观其内涵,空洞无物。每天逮着个外婆的裹脚布,写个没完没了,却没有半点可用之句。即使这些“谄言媚语”能够得到某些当局者的“高度肯定”和“极力赞扬”,殊不知对于文学,真正的试金石是时间,时间能够检验出一切文章的经典性。千古风流人物,大浪淘沙者,何其之多。真正能够流传下来的,才是文学的瑰宝,才是文学的经典。只有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才能耐得住现实的批判。记得贾平凹老师曾说过,任何一篇文章,当你得到的肯定比否定多那么一点点的时候,你就成功了。可就是有些那么一些人,听不进半点歧义。殊不知世界上绝对完美的事物根本是不存在的,哪里还有什么十全十美的文章?金无足赤,文无完文。此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文学爱好者功利心过重,缺少文人应有的风骨、应有的品质。有些为了名噪一时,有些为了扬名某个网站,有些为了得到所谓的认可,不惜牺牲文人的良心,写出来一些媚俗的文章。即使得到了一时好评,却不定能够得到一世;即使得到了某些人的肯定,却令很多人对其不齿。作为一个文人,可以没有富裕的生活,可以没有光鲜的衣着,可以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但是你必须要有一副铮铮铁骨。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那就请你不要以文人自居。或者,你可以给自己一个响亮的名字——“御用文人”。看看,多么响亮的名字呢?既可以得到某些当局者的赏识,又可以得到你所需要的名利,名利双收,岂不美哉?三、缺少自我批评,却习惯去他人文章下面挑刺。鲁迅在中国人的劣根性里面说到,喜欢挑刺是中国人固有的毛病。可问题是,这些人不是挑自己的刺,而是喜欢挑别人的刺。遇到自己不喜欢的文章,不论人家的观点是否正确,不论人家的成绩是否突出,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上去挑刺吧。先给别人当头棒喝,何须去管自己的对错?所以就会出现了一些现象,一些人的文章要么得到一致认可;而另一些的文章是全盘否定。之后就是出现一群赞美声和一片批评声,各种礼乐大奏交响曲。对于这一点,在很多文人的身上都存在着。也许,这就是俗话所说的“自己后颈窝的毛,自己看不着”;可对于挑刺,我们也需要辩证地接受。比如有些挑刺是客观公正的,而有些挑刺则是恶意诋毁。对此我们也应该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虚心地学习进步,以免过于自负,自以为百毒不侵。与其有时间对别人的文章指指点点,还不如多在自己的文章上下点功夫。写出些经得起推敲、经得住考验的文章。那么,纵观上述所存在的问题,到底应该怎样坚持自己的“风骨”呢。第一,作为一个为文之人,简称文人。首先要做的便是保持一颗纯洁的心,写文不要与功利挂钩。为何要保持一个纯洁的心呢,因为相由心生,文由心生。心态好了,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挥洒自如,自然水到渠成,伸展有度。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文章的字数,比如为了达到某些所谓的“要求”,故意在写作的过程之中,添油加醋,短话长说,故意咬文嚼字。以期达到某种字数要求,从而使文章失色。令人读起来,味同嚼蜡。第二,坚持自我,不媚不俗。说到这一点,不难,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当然,笔者这里的“不媚不俗”、不写“谄言媚语”,并不是说朋友有喜事,都不可以去庆贺;而是指某些从头至尾溜须拍马之文,某些一味的阿谀奉承之流,就实在令人不齿了。所以,要想做到真的不媚不俗,就应该坚持自己的良心,用心写作。高尔基曾说,“文学是人学”。那么,我想说,文学是一场心灵的旅行。第三,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作为一个文人,更应该有骨气。没有骨气的文人,写出来的文章,无论如何锦绣,不论如何华美,不论如何博取众家芳心。在笔者眼里,那终将是不值一文。“媚颜奴骨”的文章,即使得到了当局者的一致好评,却也不一定能够赢得真正喜爱文字人的认可。人可以没有傲气,但是不能没骨气。“傲气”与“骨气”,虽然是一字之差,可意思却相隔万里。就像笔者常常说的那样,作为一个文人,可以没有“傲气,但是不能没有“傲骨”。画皮画虎难画骨,一个人的傲骨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替换的。这也是笔者欣赏一些作家的原因,也是对一些现当代作家的评审标准之一。【写为后记】不论历史如何变迁,不论时代如何更替,不论沧海怎成桑田。在笔者的心里,作为一个文人,一个敢于“浪遏飞舟、激昂文字”的人,都要有一身“傲骨”。不论现实如何蹉跎,都应该坚守自己心灵深处的文学净土。千古江山,文章锦绣。然真正令笔者喜欢的文人,屈指可数。不是我们对现实太苛刻,也不是我们的文人不够有才华,更不是我们的文人不懂的匠心独运;而是,许多现当代的文人,早就从骨子里流失了那一份“铮铮铁骨”,那一身无所畏惧的“正气”。江山锦绣,文人风骨。有多很多常常提起,却只有很少的人可以坚持。昔日曾闻,业精于勤而专于恒;那么,我们铁血男儿,我们文学爱好者,我们这些文人墨客,是否也应该坚守自己的“梦想”,坚持一身“风骨”呢?不论何时、不论何地,我想真正能够写出经典传世之作的文人墨客,都是些有风骨之人吧!就像笔者一直喜欢的路遥,就像笔者一直喜欢的沈从文。我想,关于“文人风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角度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想法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在历史的变迁中,成王败寇;但是在文学的领地上,一直都是有风骨之人,各领风骚数百年。江山千古,文人风骨。1200字以上 六年级 散文
-
散文风骨今何在散文,就是随意而为的文字。写人写景抒情叙事,短小而灵活。散文,可以写得很细腻,很唯美;也可以很豪放,很沉郁。写散文的人很多,因为短小灵活。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一时的心境,一点点感悟,皆可成文字。在写散文的人中,女性居多,而女性天生细腻温婉,因而时下散文的创造逐渐呈现出一种“婉约”的态势。满眼的风花雪月,一片低吟浅唱。在这里,我无意怪罪女性作者,男性作者在晓风残月里把酒临风,不知今夕是何夕的也不在少数。人们喜欢美的东西,包括文字。所以,有人把散文称之为“美文”。但“美文”的含义应是十分丰富的,至少应该包括两大方面。即:“婉约之美”与“豪放之美”。就像那唐诗宋词。但问题是放眼各大文学网站,以及有限的散文刊物,散文已是“婉约”太甚,甚至于到了泛滥的程度。写景也好,抒情也罢。我们不怕文字写得精致,写得唯美,只怕写到了为了追求文字的华丽而失去了文章的精神,没有了文字的风骨。有些文字为情而文,到了无文不情的地步。而这情则过于虚假,过于矫揉造作,给人的感觉是在那里无病呻吟。有的文字为了追求表面的华丽优美,堆砌辞藻,满篇的华辞丽句。结果是忽略了散文最本质的东西,朦朦胧胧不知所云。这样的文字乍一看似乎很美,有精雕细刻的词句,有缠绵悱恻的抒情,可是读者往往很难读懂文字表达的是什么,想抒发的是什么。原因是这样的文字只注重了文字的雕琢,只注重了语句的美感,忽视了文字的表情达意,忽视了文字的通顺和流畅,忽视了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像一幅漫画所描绘的那样,把一个美女的五官都精雕细刻,完美无缺。可是每一个器官都错放了地方,结果是不伦不类,损害了整体效果。如果我们不注重文字最本质的东西,不能把最真诚的情感呈现给读者,只在那些华丽的词句上下功夫,往往会呈现出一种病态。就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看起来很美,却是不健康。有些散文,太注重自我,很少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往往从自我入手,叙写一些个人的小情调,一颦眉,一回眸;描写眼前的一花一草,一蝶飞,一虫鸣。却又无力做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境界。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梦魇般地顾影自怜,自怨自艾。因而导致了文字偏软,视野过窄,过于晦涩,陷入了低级趣味。即便是文字的技术层面无可挑剔,那么散文的立意,散文的品位也难称佳作。现在有很多的散文网站,包括一些着名的散文网站却比较青睐这一类文字。不知是网站的定位使然,还是网站偏爱这类文字的编辑居多。而那些文字质朴,却有真挚情感、深厚文化底蕴的文章却往往被忽视,看不上眼。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形散而神不散”应该是人们比较普遍认可的说法。所谓“神”应该是一篇散文的灵魂。一篇优秀的文字有了灵魂还不够,还应该有“风骨”。唯有如此,文字才会像一座大山那样巍然屹立;才会像一朵花那样卓尔不群。遗憾的是这样的文字越来越难得一见了。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风骨》里说道:“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於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在他看来,一篇文字的言辞和文气就是“风骨”。我们不反对华美的语言,但如果我们只注重言辞的雕琢,而忽视了文气,那么,我们是不是误入歧途了?其实,我们中国历代的散文从来是不缺少风骨的。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到着名的“建安风骨”,到唐宋八大家,到明清的散文。从来就没有缺少过言辞、文气具佳的散文。墨子很早就提出了“三表法”。即:观察事物和写文章要有历史上的事实作根据;要有广大人民的生活经验作根据;要放到实际生活中去检验一下,看是否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因此,他的文章大多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不以华丽之辞取胜,而以逻辑严密着称。如他的《非攻》,《公输》等。如果从“风骨”上看,孟子的散文应是最具“风骨”的了。他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有如此胸襟和刚烈的性格,表现在他的散文上,就形成了高屋建瓴,锐气逼人,酣畅雄肆,喷薄有力的风格。也体现了“文如其人”的观点。如我们熟知的《齐人有一妻一妾》就构思独特笔锋辛辣;再如《鱼,我所欲也》就骨力十足,气势磅礴,淋漓痛快。我们读他的散文,不娇柔,不造作,不粉饰,不雕琢。总会有言辞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文气贯通,酣畅淋漓的感觉。庄子的散文是诸子散文中文学色彩最为浓厚的一位。超现实,纯想象的文学创作,决定了他的语言瑰丽,想象奇特的风格。在其文字中,善用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但他文字的整体风格仍然是雄浑豪放,汪洋恣肆,风骨犹存。李白曾称赞为“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逍遥游》就是他散文风格的代表作。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以其风骨遒劲的文字,悲凉沉郁的风格,发奋激昂的格调,成就了“建安风骨”。“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风骨”一词也成为文章很重要的审美标准。到了唐宋明清,文学家们很好地承传了“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在他们的散文创作中,保持了骨力遒劲,慷慨悲凉的特点,注重文字的风骨,注重文字的社会意义,关注国家和社会,即便是描写个人的境遇也常常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阅读他们的文章的时候,总是会被那些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被文字里所蕴含的那种悲壮苍凉,沉郁顿挫之美所陶醉。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与民同乐;李华《吊古战场文》的沉郁苍凉,刚劲有力。再如苏轼的《赤壁赋》,张溥的《五人墓碑记》等,无不是言辞,文气具佳的散文作品。到了近现代,特别是建国后,我们那些现代的散文大家,仍然十分注重自己文字里的“风骨”。秦牧的《社稷坛抒情》;峻青的《秋色赋》;贾平凹的《丑石》等等,虽然较古人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艺术手法也更加灵活多变,写作的题材也更加广泛,但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了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那种苍郁顿挫之美。也许炉火纯青的文字就是返璞归真吧。就如《道德经》里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那些武林高手不是也经常说,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招胜有招”吗?散文也是如此,不必在表面的文字上花费力气去雕琢,去粉饰;不必刻意去追求什么唯美和“非主流”;也不必为赋新诗强说愁。自自然然地写,真真诚诚地去抒发。什么时候你的文字返璞归真了,你的文字就离“炉火纯青”不远了。我们大多是一些普通的人,写散文纯属爱好,或者为了娱乐。当然不能把我们的文字提到“文章误国”或者“文字可以兴邦”的高度。但文字是给人看的,或多或少是会产生一些影响的。写的人多了,就会形成一种潮流,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就应该不是小事情。散文的写作,既有个人的风格,也有个人的喜好。写什么样的文字,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别人无权干涉。鉴于时下散文现状,撰写此文,纯属一家之言,期待方家斧正。新乡市红旗区北街小学五年级:尛念---詹祉祎1200字以上 五年级 叙事
-
竹竹子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它的枝杆虽然不是很粗,但韧性很好,折也折不断。所以,竹子自古以来都深受人们的喜爱。有人称赞竹子是“虚心竹有千千竹”;还有人专为竹子写了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可见竹子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竹子的外型非常漂亮。一个一个的竹节,细细长长的竹叶,一年四季常绿,充满了勃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所以,竹子是很多画家的笔下之物。竹子的用处可多了,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用竹子来做家具。有做竹筏的、有做筷子的、有做椅子的、有做桌子的、有做毛笔的、还有做牙签的……真是多得数不胜数呀。在我国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用竹子做的东西可多了;有房子、有床、有背箩、有杯子、还有竹席……竹子不仅可以用来做家具,还可以用竹子来做乐器;有竹笛、有笙、还有葫芦丝……竹子的种类可多了,有楠竹、斑竹、罗汉竹、毛竹、紫竹、方竹……五花八门。竹子喜欢生活在南方,它不需要肥沃的土地。在高山峻岭有土的地方就可以茁壮成长了。不用浇水、施肥、除草,而且竹子的生长速度很快,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可以实用了,所以,竹子是一种很好的经济作物。竹笋还是一种既好吃又有营养的蔬菜。过年过节,人们总是忘不了来一碟肉炒竹笋。竹子还是做纸的上等材料。竹子全身上下都是宝,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植物。它的生命力顽强,外型美观,生长速度非常快但是在竹子幼小的时候竹子靠坚强的意志里在土里生成,准备一次性的冲出坚硬的地面。我喜欢竹子的美观的外型,更钦佩它那顽强的生命力和它那飞快的生长速度。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对梅花不知倾注了多少情。南宋诗人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佳句,把梅花推到了群芳之首。然而,梅必竟有“花”。而竹呢?她既具有梅花笑迎风霜雪雨的坚强品格,更以文静、高雅、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的美德而给人留下完美的形象。我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不仅是因为竹的万般风情给人以艺术的美感,而是因为竹的自然天情和独特品格给了我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可说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竹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整整,她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她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千百年来,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为人师表、令人崇拜。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新笋就悄悄在地上萌发了,一场春雨过后,竹笋破土而出,直指云天,所谓“清明一尺,谷雨一丈”,便是对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的写照。当春风拂去层层笋衣,她便象个活泼的小姑娘,婷婷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到了盛夏,她舒展长臂,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临风起舞,炯娜多姿。暑尽寒来,她仍绿荫葱葱,笑迎风霜雪雨。难怪白居易在《题窗竹》中留下这样的佳句:“千花百草凋零尽,留向纷纷雪里看。”竹,拥有永不消失的春天。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高大的槐树,使人想起了将军;而修竹呢她使人想起了隐者。竹轻盈细巧、四季常青,尽管有百般柔情,但从不哗众取宠,更不盛气凌人,虚心劲节,朴实无华才是她的品格。竹不开花,清淡高雅,一尘不染,她不图华丽,不求虚名的自然天性为世人所倾倒。清代诗人郑燮这样赞美道:“一节复一节,千校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竹子心无杂念,甘于孤寂,她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千百年过去了,却终成这瀚海般的大气候。置身万倾碧波的竹海,只见苍翠挺拔的老竹,如同甲胄裹身的武士,而弯弯新竹,却又象柔情似水的少女;举目望去,那成方成阵的竹林,就象一队队,一排排跨马飞戈的兵团,而当漫步两旁茂竹夹道,竹叶轻轻拂面,又显得万般温柔,宁静和幽雅。刚柔相济能屈能伸,这又是竹的另一品性。“莫嫌雪压低头,红日归时,即冲霄汉;莫道土埋节短,青尖露后,立刺苍穹。”这副对联,道出了竹子的博大胸怀与豁达开朗的性格。那怕是在条件艰苦的破岩中,竹子也能顽强生存;她不求索取,只有奉献。竹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竹笋做的佳肴,为人类所食用;用笋衣缝的布鞋,忍辱负重,默默承受着煎熬。竹子制作的竹凉席、竹家俱、竹胶板、竹筷、竹厅、竹工艺等要有尽有。在成宁竹乡,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一说,道出了竹乡人与竹密不可分的关系。竹乡人打的是竹伞、戴的是竹笠、住的竹楼、坐的是竹椅、睡的是竹床、吃的是竹笋……竹子还以她残留的校丫扎成扫帚,为人类清除污垢,就是竹沫、竹头等,也在灶底燃烧,发挥光和热。有幅对联这样写道:“竹头虽微餐餐灶底炊肴馔,器皿虽小户户厨中要斗筲。”竹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竹为人类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这真是“出世予人惠,捐躯亦自豪。”修竹千竿,情牵历代诗人,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色。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子精神在华夏文明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六年级:梦幻20131200字以上 六年级 状物
-
竹坝之旅作文团结、艰苦,这两个振奋人心的词语,就像两股清凉的风伴随着我成长。三天两夜的竹坝夏令营,充满着欢歌笑语的竹坝农场生活中,让我们懂得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与团体协作的精神,锻炼了我们吃苦耐劳、勇敢坚强的习惯,受益匪浅……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有的在欣赏窗外的美景,有的在和同学们谈天说地,还有的在和大家玩游戏……此时此刻,车子即将到达目的地,我们的心情又兴奋又激动,幻想着种种美好景象……到了竹坝,映入我眼帘是绿荫荫的大树,像一把把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先去熟悉食堂的位置以及自己的座号。接着,我们到了各自的宿舍,把自己的行李放在柜子里,按照宿舍长的安排去整理房间,忙的不亦乐乎。当我忙得气喘吁吁,停下来擦擦额头上那一层晶莹的汗珠时,清脆的口哨声却急促地响起来。我们像离弦的箭似的跑到走廊集合。不一会儿,两条“长龙”在走廊诞生了。老师带领我们去多媒体教室,在这儿举行开营式。竹坝中学的校长用幽默的语言向我们介绍竹坝的历史 。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响起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当校长高举起实践基地的旗子时,山崩地裂的掌声更是经久不息。这样,隆重的开营式就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结束了。午饭时间到了,我们已饿得肚子咕咕叫,饭菜一上桌,大家便狼吞虎咽地吃着可口的食物。吃饱了,喝足了,个个挺着圆滚滚的肚子,继而回房午休。三点半左右,哨声把正在沉睡的人们从梦境中拉回了现实。大家揉着睡眼朦胧的双眼,迷迷糊糊地跟随着老师到了一间光线昏暗的教室里。教室中摆着几张大桌子,放着五颜六色的纸和黑笔。正当我们纳闷的时候,老师大声地宣布:“你们的任务是在这里制作植物身份卡!”原来,竹坝里有许多奇珍异草,是一个“神奇植物园”。我们要采摘“神奇植物”拼成一件作品,让竹坝之旅铭记这里的奇珍异草。采摘的同学陆续回来了,大家都跃跃欲试,动作迅速的同学已把它完成了:有展翅飞翔的小鸟,开屏的孔雀…….而我的作品是栩栩如生的“米”字,用两片红色的花瓣当作两点,四条嫩绿的柳枝当作“横、竖、撇、捺”红配绿是那么赏心悦目!让人百看不厌……晚上的活动更让我们欢呼雀跃——看电影!电影里的有趣情节让我们开怀大笑,每个人物都惟妙惟肖,令我们陶醉其中。夜,渐渐变黑,但我们心中的火焰还在燃烧着……第二天,我早早地起了床。在第一缕阳光陪伴下,我们这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到田里拔花生。一望无际的花生园绿油油的,就像一匹绿地毯。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有的同学已迫不及待弯着腰,有的弓着背,有的像一匹骏马准备冲刺,有的像一只可爱的兔子拔萝卜…….动作千奇百怪!拔起了一颗颗花生,闻着泥土的芳香,看着丰满的果实,心旷神怡、精神抖擞,心中无比幸福,志气也越来越高!我们的脸颊渐渐滑落晶莹的汗珠,滴入泥土里。这时,我真正体会到农民伯伯的辛苦!在这骄阳似火的夏日,农民伯伯还在田里辛勤劳作,不辞劳累。而他们最大的欣慰,就是那丰收的粮食啊!我们得珍惜粮食,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在这次实践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夜晚鼓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才艺表演,大家发挥自己的潜能,表演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目。我用动听的歌声演唱了一首《真心英雄》。当雷鸣般的掌声一浪高过浪,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欢乐与幸福。在大家的欢呼声中,活动圆满完成……第三天早晨,我们在老师的组织下,迎着冉冉升起的太阳,去制作DIY手工皂。我们路过一条田园小径,小径两旁全是瓜果蔬菜:碧绿的苦瓜、紫色的茄子,……这些瓜果蔬菜给这条小径增添了美丽的色彩,充满了活力。到了目的地,老师耐心地告诉我们制作手工皂过程,以及它的好处。制作中,我们遇到了大大小小的难题,但这些难题让我们更加用心努力完成更美的手工皂,经过加工、包装,一块块手工皂像晶莹剔透的宝石,令我们爱不释手。这次的竹坝之行接近尾声了,感谢老师的陪伴,让我们收获到大自然的奥秘与成功的喜悦!1200字以上 六年级 叙事
-
清秋,妩媚的风骨弱水含纯,留一点思念慰藉灵魂。站在清秋的田野,我感悟的是脱尽绚丽的风骨。自然的灵魂,自然的品质,自然的心灵,用一种玄妙的思维构建心声。我们的生活被大自然的多情善感所裹卷,我们的思维吸附在美丽的自然景象,陶醉、感慨、神游,把自己的潜意识悄悄种上,感恩天地对自己的深深眷顾。我们一生都很少想到自己,或许自己的存在微不足道。我们只能把一种深深的感受从心底放飞,让自由的空气在天空抚育;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谁,因为生命属于社会、属于时代,一出生就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无需知道自己是谁,社会需要我们,我们选择了社会,因为我们的任何选择权都在优化自己,福泽后代;不要问自己是谁,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紧密相连,是社会给予我们这份特权,让我们自由呼吸,尽情享受这世风的熏陶。大自然的本真在清秋,它有种卸妆的安定,脱虚的自若、繁华后的沉静,释放后的大气坦然。我们年年在它的怀抱感悟,似乎都是苍白的语言在描述。噢,我渐渐明白,我们是人!我们经常用物是人非来抵牾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还在架设自己的理想,用人的高贵意志体现一种高尚的、自以为是的纯粹的灵魂。我们不可能不想自己,正因为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我们才一刻也不会忘记自己,直到自己的声音缠绕自己的思维,陷入自困的泥潭,我们有幸才会回忆简单与纯情。嗯,我好像正在明白人们为什么要恋秋。如果清秋写着干练静美、纯朴真实,那我们的思维同样是真实与纯朴的。我们有理由赞美自然,是因为我们知道自然的变化来自于温度的转变;很难判断人的言行,或许人的思维是受环境的影响在不断调整。环境包括温度,可是环境所涉及的领域我们不敢想象。不过,尽管这样复杂,我们还是从中看到所有人的向往。我们知道所有的生命都一样,只是生活的环境与时间的长度不同。大地拥戴清秋,是因为一片成熟的身影,丰富的思维,健壮的体魄,厚重的形象。它脱下春装,更换了夏装,露出纯净的自我屹立于世。虽然,萦绕了两个季度的娇嫩色彩已经填满了整个世界,人们习惯那种色彩的欢心激动,但,淡淡的清秋一露面,开始是一片惊呼、悲戚、荒凉,尔后是清爽、心清气畅。妩媚的风骨无时不在张贴,人们换季的心情随气温的环境渐渐适应,笑容同样映在每个人的脸庞。我们把真实的感悟与清秋一起共勉,是古今人人从心底发出的声音。大自然的逼真呈现,陶醉过多少人的灵魂。从人类有文字记载的遗留,人们的思维从未离开过秋给人的种种启发与提示。每年,这个季节,人们会用各种心情来把自己的思考写上,让大地知道,让蓝天清楚。或许我们的语言与清秋一样,失去火辣辣的热情,失去了温柔与绚丽那种温度,而我们的心灵已经凝聚了一种崇高、一份坚定,另我们从心底感到激动自豪。我们在感悟中练达自己,凝聚情感,仰望那份神圣的纯净。我们应该相信每个人的心底都是一汪清泉。尽管自己是一点弱水,毕竟有纯净的成分。我们无论曾经如何炫耀过,都要抖掉所谓的虚荣,回归本真。我们一路走来,不会不老。但我们不会不总结世界最珍贵、最崇高的地方,如果用清来形容人最奢侈的美德,我们就有理由赞美清秋。它让我们思考不尽,赞美不绝。不是妩媚胜似妩媚。我们迷醉在这里,它的风骨会装在所有人的心中。千秋百代都在此时体验过、感慨过。不同的声音都在抒发留恋之情、深思之意。我们只是短暂的停留,匆匆而来,或许没有来得及说声谢谢就已经消失。但我们已经从心里明白,纯净的风骨感天动地,是自然之魂、人心之灵!1200字以上 高三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