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语课》读后感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的书页翻的真快啊!送走了小学三年级,一转身便迎来了暑假生活。
暑假里,每天我都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我的母语课》这本书,孜孜不倦地咀嚼着每一个小故事,每个故事情节都是那么引人入胜,吸引着我爱不释手。这本书共有十七个单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有儿童故事、儿童散文、儿童小说、儿童戏剧、读书笔记、日记、书信、演讲……几乎我们小学生可以阅读的经典的、优秀的、文学底蕴深厚的文体,书中都很完美地展示了出来。书中的精华满山遍野,遍地开花:石头会说话、花儿有心事、春天和夏天一起捉迷藏、做一张桌子,需要花一朵……真是太有趣啦!其中,4A版本中第四单元《我是一个小孩》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小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孩喜欢玩耍,从不担心明天的天空是否明媚。于是他的爸爸妈妈开始管教他,约束他,让他学习弹钢琴和画画。可是小孩却强烈抗议,他再也不想当小孩了,要当比爸爸妈妈还要大的大人。互换角色以后,小孩才亲自体会到当父母的辛苦,更多的是管教贪玩的孩子真的不容易,真是应验了这句名言: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不和父母换角色,又怎能体会到父母的艰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哪有玩出来的天才呀?就像今年高考的学生,平日里的付出只有自己知道,他们中有的金榜题名,有的名落孙山。有些人接受不了残酷的现实,承受不了沉重的打击,选择了极端的生活方式,匆匆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正是因为他们在学习的田地里没有辛勤耕耘,所以才会在高考的季节里没迎来收获硕果的喜悦。这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爸妈平时对我的严格要求,他们这是对我的人生负责啊!
通过读《我的母语课》这本书,再加上从生活的大课堂里学到了许多课外知识,我终于明白了“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这些惜时警句的意思,同时也明白了“知识改变命运”、“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真正内涵。
么里之游
又是一个美好的星期,这个星期里我的姨姨带领着我们去么里游玩。我们分两个车去,我坐在车窗旁,因为我要欣赏去么里的山水。
我们出发了,在行驶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山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自己家乡的山,山上一片嫩绿,虽不是鸟语花香,但也别有一番情趣。山的旁边有小溪流,听姨夫说:这里的水本来比现在的水大,因为人们把水源堵住了,在水源那里修建了个水库。我不经感慨万千。我们继续往前走,开车上了山。
到了山上虽然有水源,但非常小,为了找到更好的水流,姨夫带着我和妹妹弟弟继续往前开动,走了一段路发现有一块地挺好,我们便往回开,告诉姨姨和妈妈。我们在原地停顿了一会,便整装待发了,妈妈和姨姨领着东西走着去,我们则是坐着姨夫的越野车去,坐在车上,身体摇摇晃晃,毕竟这是山路。颠簸了一会车开到了,妈妈姨姨他们也赶到了。我看到了小河,听到了溪流声,顿时兴奋不已。我像离弦的箭一般的冲到河边,我踩在石头上,把手伸到了河里,冰凉冰凉的。
妈妈走过来对我说:“石头下面有螃蟹,看能不能抓住。”我听完又是一阵兴奋,我组织弟弟妹妹大规模翻石头找螃蟹,可翻了许久就是不见,正当我心灰意冷的时候,我却意外发现了一只螃蟹,我当时高兴的都快蹦起来了。我高兴地喊着妈妈姨姨,大家也都为我高兴的同时,都开始努力寻找。过了许久,姨夫说要“移阵地”我们便心不甘情不愿的离开了,路中碰到了一片比较大的水流,我们在那里捞了许多的鱼和螃蟹,载着一瓶螃蟹一盆鱼,我们移了阵地。我们来到了一块有树林的地方,这里有许多牛与小牛犊,我们驱赶着他们。姨夫则为我们烧烤,但却没有吃成,因为风太大,烤不成。我们只好抱着遗憾回家了。出山时我看到了水上闯关,这时我晃然大悟,原来堵水源是用来干这个的。
回去时路过二里半,我们便吃了大盘鸡。我觉得这一天也挺丰富!
初一:王彭
相关推荐
-
母语七十年代,在中国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扶公社,有一名中学女生叫张玉勤,她在一次外语考试的答卷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照当接班人!老师在她的答卷上批注:马振扶有个张玉勤,不学外文想成神,……面对老师的批评,她思想压力很大,最后,她跳水库自尽了。造成了轰动一时的马振扶事件,当时正值文革,受此事牵连,她的班主任、校长锒铛入狱,上百人遭到批判,而全国学校的教学也一度一片混乱。这是文革时期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悲剧之一。是万恶的英语杀死了这个花季少女?其实稍能明辨是非的人都能想出,真正把她逼上绝路的,不是具体的语言知识,而是当时社会和主流话语中对知识和文化的敌意与无知。无知者无畏,这大抵反映了那个年代人们对外语学习的偏见和藐视。也许是历史在开玩笑,文革却有这样一段轶事:1974年12月23日,周恩来抱病飞赴长沙,向毛泽东汇报四届人大筹备工作的情况。王洪文也到了。毛泽东再次明确表态支持邓小平,说:“你们留在这里谈,告诉邓小平在京主持工作。”“Politics比他强。”毛泽东指着王洪文对周恩来说,“他没有邓小平强。”一边说还一边在纸上写了个“强”字。一心想抢班夺权的“四人帮”之一王洪文不懂英文Politics的意思是“政治”,在一边木然。如果这时王洪文知道外语的重要,也许就不会去树张玉勤那个典型了。550字 初一
-
母语上学时,老师告诉我:母语就是小学课本里的看图说话,母语就是我儿时镀满月光的摇篮,母语就是珠穆朗玛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母语就是航天员遨游太空发出的问候,母语就是北京奥运会升旗奏响的国歌,现在,我会自己读书了,我明白了:母语就是丁香凝结的雨巷,母语就是傲雪绽放的红梅,母语就是划开天幕的雷电,母语就是奏响黎明的号角。母语就是春蚕吐出的精细的丝绸,母语就是春鸟歌唱的中国的民歌,母语就是群星一般的祖先的谜团,母语就是热血一般的黄河的波涛!这是一种怎样美丽的语言啊!它承载了那么多悲欢离合,演绎了那么多动人故事,哺育了那么多中华儿女,造就了那么多英雄豪杰!我爱母语,我爱中华!25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
母语七十年代,在中国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扶公社,有一名中学女生叫张玉勤,她在一次外语考试的答卷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照当接班人!老师在她的答卷上批注:马振扶有个张玉勤,不学外文想成神,……。面对老师的批评,她思想压力很大,最后,她跳水库自尽了。造成了轰动一时的马振扶事件,当时正值文革,受此事牵连,她的班主任、校长锒铛入狱,上百人遭到批判,而全国学校的教学也一度一片混乱。这是文革时期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悲剧之一。是万恶的英语杀死了这个花季少女?其实稍能明辨是非的人都能想出,真正把她逼上绝路的,不是具体的语言知识,而是当时社会和主流话语中对知识和文化的敌意与无知。无知者无畏,这大抵反映了那个年代人们对外语学习的偏见和藐视。也许是历史在开玩笑,文革却有这样一段轶事年12月23日,周恩来抱病飞赴长沙,向毛泽东汇报四届人大筹备工作的情况。王洪文也到了。毛泽东再次明确表态支持邓小平,说:“你们留在这里谈,告诉邓小平在京主持工作比他强。”毛泽东指着王洪文对周恩来说,“他没有邓小平强。”一边说还一边在纸上写了个“强”字。一心想抢班夺权的“四人帮”之一王洪文不懂英文的意思是“政治”,在一边木然。如果这时王洪文知道外语的重要,也许就不会去树张玉勤那个典型了。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但是,学习母语并不是一定要我们排斥外语,在我们学好母语的同时,掌握一到多门外语,同样也能使我们更多更好地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对我们的民族生存发展同样大有裨益。700字 初一 散文
-
爱我母语我们的母语—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而又最简练析语言之一。说最丰富,仅一个量词就有落干。人谓口,马谓匹,鱼谓尾,树谓棵,汽车叫辆,火车称列……这丰富里包着形象生动,蕴含着中华文化。人口如灶门,灶门如天坑。我们祖祖辈辈把解决吃饭问题作为第一件大事,从中可见深厚的人文情怀。鱼用“尾”,那水中鱼儿摇摇摆摆游动的情形如现眼前。郭沫若翻译歌德的《浮士德》,国王“有一匹大跳蚤”,既忠实于原作,又比外文更有味道。懒于最简练,联合国印发同一文件,汉语的页码最少;同声翻译,汉语的表达时间最短。我们的母语—汉语,凝聚着民族智慧,承载着中华文化,是我中华文化之长城。今天,随着我国国力日益增强,汉语正走向世界,外国留学生遍布我们的重点大学,孔子学院则走进各男都市。但是在国内,我们的母语却受到严峻地挑战,汉语受到严重的污染。爱我中华,就要保持母语的纯洁与健康。爱我母语,就要端端正正地写好汉字,写好汉字,首先要写好点横撇捺,让字的结构和谐匀称,进而追求全篇的变化与统一之美。写好规范字,就是不随意写繁体字,也不写不合规范的简化字,还要尽力少写、不写错别字。爱我母语,就要认认真真地学说普通话。若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能发准每一个字词的声韵音调,语调的把握就轻而易举了。那么汉语就更容易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通行天下。爱我母语,就要多读是中华经典。最近中央在关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的文件中明确要求,不仅大学,而且中小学都要大力开展我国古代诗文的教学,传承并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爱我母语,就是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就从爱我母语开始吧。650字 初一 叙事
-
捍卫母语法国科学家巴思德曾说过:“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是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的结果。”因此,一个目标应是人生路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时常会问自己:你的理想又是什么呢?每每我想到这个问题,都会矛盾不已。不过今天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作家!一位?I卫母语的作家!”我深知一个道理:理想就像星星,尽管我们永远到不了那儿。但我们却可以像水手一样,靠它们来指引航向。随说,我的英语还算可以,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我一定热爱英语。我并不向往那种机械式的“ABC”,我向往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幽静;我并不愿机器式地翻译英文,而愿细细品味那一个个古韵犹存的字体——当我看着我的同胞淹没在朗文、牛津的大海中,当我看着吃着汉堡、牛排的洋人操着一口极不标准的普通话登长城时,我不禁有股想哭的感觉,朦胧视线中的我看到的是和我一样黑眼睛黑头发的他们,青衫长褂成了西装革履,低语吟哦也被高声喧哗所吞噬,我的母语也失落在无情的江水中。再没有了浅青色的油纸伞,也再没有了狂放的胡人铁骑,他们都被囚禁在历史的铁匣中。只是我的母语,我的中文,你在那儿?我看见;柳永在哭,泪水打落在艳红的花丛中;我看见东坡在哭,泪水雨点般洒落在黄河的江水中;我看见鲁迅在哭,为他那一篇篇措词有力的文章未能唤醒国人麻木心灵而失声痛哭;我还看见汪渊在哭,为他那一篇篇发自内心的文章无济于事而失声痛哭;我也在哭,为国人已被麻痹的态度而失声痛哭——我的母语,我拿什么拯救你?面对你被人冷落的孤独的背影,我的心是那么的空落——我轻轻地走近你,我抚摸你苍老而坚挺的身躯,我知道,那可是中华文明的沉香啊!我采下你默默而又如此素雅的花朵,我明白,那是方块文字的睡莲啊!我聆听你轻柔而又婉转的鸟鸣,我了解,那是华夏古韵的神曲啊!然而如此怡人的中国文字——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华夏文化,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思想,却渐渐地被外来的平淡文字所代替:就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想看到更多,请上楼)。在中国文化里,如此美妙的意境却被一位了平淡无味的口头语,只是让人感到无限的悲哀……何为美?中国文字的精炼,中国文字的押韵,中国文人的诗意都凝聚在倾心的文字里,试问外国的快餐文化又怎能明白其中的深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缠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忠贞,是几个ABC就能表达和阐明的吗?我想就凭几个英文单词在暂时的几百年里与中国文字相比还是相差甚远的罢!诚然,中华文字是美的,是令人神往的。我们要好好的将它传承下去,不给自己留遗憾。不让外国人笑话,那么就要从身边开始——“再见”是希望下次能见面,不要用“88”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数字所简化;“一生一世”是忠贞的爱情怎能“1314”来代替?他能表达其中真诚吗?!母语在哭泣,节日在倾诉。当都市的彩灯因圣诞的临近而彻夜大开时;当玫瑰的价格因情人节的来临而飞涨不止时;当感恩节的火鸡代替了团圆的月饼时,我们可曾看到那失落于一角的传统节日的失声痛哭?120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
课改读后感课改读后感1.今天,我在《小学生课外阅读》书中读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诺言》。文章主要讲了:一个小男孩为了自己许下的一个诺言,从白天一直等到天黑,直到一名妇女请来一位少校来命令他,他才肯回家。读了这篇文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大那个同伴们已经吃过晚饭睡觉了,小男孩却还为遵守自己许下的诺言而苦苦等候着,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啊!其实,有时人要遵守一个自己许下的诺言,甚至回避等一座山还难。因为别人会因为某种原因而忘记你许下的诺言,从而使你无法实现自己诺言。读了这篇文章,比起文章中的小男孩,我惭愧极了。因为我有过没遵守自己许下的诺言的事。记得那是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我跟同学约好一起出去玩,但因为那天正好下雨,所以我没有去,害得那个同学在雨中足足等了一个多钟头。虽然事后我已经向她道过歉,她也原谅了我,但是我总过意不去。我恨自己当时为什么没有给她打电话,更恨自己没有信守自己许下的诺言。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如果别人因某种原因而忘记了你许下的诺言,从而使你等了很长的时间,那你也不应该觉得损失什么,因为你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你应该为自己的举动而感到高兴!我们应该向小男孩学习,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2.课改进行了这么多年,那么究竟什么是课改?改什么?又怎么改?对于这些问题一直是懵懵懂懂。最近我潜心学习了《中国当代课改档案》这本书,对于课改有了一些新的认识。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其实,学校教改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是老师,不是学生。与其说老师的认识上不去,不如说老师的担心更多:担心学生能不能学得会?担心自己不讲学生会不会明白?担心学生的成绩会不会下滑?等等。正由于有这些担心,就始终不敢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许多课改成功的学校,在当初推行教学改革时,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当时他们大多数教师的观念也没有改变。但是他们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和共同努力下,长期坚持,永不放弃,"十年磨一剑",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切!看来,我们要想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必须花大力气转变教师的观念。其次,要真正改变课堂教学本人作为一个一线教师,经常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方面进行过思考和探究,也借鉴了许多专家的理论和一些教改先进学校的经验,但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或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这次研读学习了杜郎口中学教改经验之后,感到他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是非常有特色的,也是具有可操作性并行之有效的。我们完全也可以针对小学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大胆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权力、学习的自由、学习的快乐,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像李炳亭老师所说的,让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第三,要真正相信学生其实,羁绊传统课堂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对学生的不信任。课堂的灵魂是什么?李炳亭老师将其概括为十六个字:"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其中,相信学生是后三者的前提和保证,因为不相信学生就会打击、干预、强制、包办、替代,才会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标准答案、时间汗水。教师唯有敢于放手,给学生以时间、空间,才会有真正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生。所以,我们只有充分地相信学生,才会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和发展学生。也正如此,在杜郎口中学,学生在课堂上无所顾忌,无所畏惧,面对那么多前来听课的陌生的面孔,他们争着抢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敢于展示自我,敢于直抒胸怀,敢于向同学、向老师挑战。他们在课堂上一个个生龙活虎,欢呼雀跃,喜笑颜开…上课学得轻松愉快,气氛和-谐,不是像我们平时课堂上,老师口若悬河地讲个不停,学生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被动地听,这样不少学生就会感觉乏味和疲惫,有的甚至是昏昏欲睡,简直是活受罪。在那里课堂仿佛就是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就是他们进入知识殿堂的大门。课改读后感1200字以上 读后感
-
德语课读后感德语课读后感向来比较喜欢表现战争期间普通人生活的题材,因其还原了作为普通人的个体鲜活的历史细节,总能给我区别与冰冷数字统计的体验,而且在战争的极端情况下,人性的光辉和丑陋总是得以放大和淋漓尽致的表现,由此带来的深思也总是更具挑战性。 但《德语课》的阅读体验一开始却并没有我想象中的愉快,或者说是符合我的预期。小说的开篇的设计很吸引人,通过一篇作文,引出并串起了西吉的回忆,并将回忆容纳在表现“尽职的快乐”的框架下,展开对人物的刻画。但随着主人公西吉回忆的推进,我的阅读却进展缓慢,我既没有像阅读到观点鲜明、逻辑严明、振聋发聩、令人拍案叫绝类文章的快感体验,也没有那种在画卷般历史细节里讲述动人故事的引人入胜,而是陷入了西吉貌似杂乱的对故乡的风土或人物略显平淡的铺叙里,并不时地被吉西在收容所的时空切回所抽离,恍恍惚惚间像在水下漫步,沉滞而缓慢。对“尽职的快乐”,我本身就已有自己的看法,一向反对“愚忠”,认为做对的事比把事做对远为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奔跑,只能离目标越来越远。因此,我无需等待一本厚达400多页的书告诉并给我论证我心中早已有的定论,于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就是,细节,对细节和心理活动的刻画。因为我知道很多事情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远非如此,特别是在一个极端的情形之下,即使我自己也不能坚信自己能够不盲从或者屈服于权威而做出有违自己内心声音的事情。 但作者并没有刻画人物的这种挣扎,他笔下所有的人,一开始就选择了立场,并一以贯之。有顺从自己的人性(如西吉不管哥哥作为士兵是否合格,对自己的亲人是要亲近和维护的,村民认为画家小时候救了警长,警长就不应该如此对待画家);有对大是大非有坚定看法的画家,他选择用画笔表达自己对战争、杀戮、侵略和奴役的反对;有以父亲为代表的国家机器成员,对纳粹政权一丝不苟地尽职。至于这些人是怎样走到这一步,一个普通人是怎样沦为暴-政机器的一员,以“尽职”为由,助纣为孽的呢?他是怎样走过心理历程的,他有过挣扎吗?这些我最看重的细节,我都没有找到相应的刻画。而展开在我面前的就已经是一个儿童眼中类似哈哈镜似的荒谬的成人世界。我觉得这些人作为个体是面目模糊的,而作为群体,唯一使我信服的理由,可能就是作者笔下逼仄、压抑、顽固的乡土环境,正是这样的乡土氛围养育了这样一个群体。我想西吉在海岛的紧闭室让自己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也正是要试图厘清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家乡的亲人、邻居、这块乡土上生活的形形色色的人对尽职、对人事、对是非有着这样一种相似的固执、偏执、狭隘的理解。这些人在西吉眼里都是理解但难以认同又苦于无法挣脱的,他眼里家乡的一切,包括海岛上的人都有着夸张、僵硬、教条的一丝不苟,并丝毫不自觉。他陷在这种思考和叩问下,无法自拔,即使是离开这块土地也无法摆脱。“——新生活?那是什么呢?——也许是完全由一个人来干的事。——这种事不存在。任何一件事情都带着别人的印记。” 至此,我才隐隐约约地臆测,作者不展开对个体心理细节的刻画,就是要将之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个体是有差异的,如画家、如布思贝克博士,但正是这个整体的行为才是作者关注的焦点,如果不是数量上庞大的人构成的整体不选择自主的思考、不自觉、不自知,这个荒谬的时代也无从造就!但,我们如何避免呢,作者没有答案。回到个体上来时,对警-察哨长父亲的尽职,我也曾想过自己是否有点苛刻,毕竟作为政府公职人员,他没有像普通民众一样“打酱油”的机会,他必须作出选择。但不也正是这份公职,使他拥有了“助纣为孽”的能力吗,难道对这样的人我们不应该有所要求吗?对这样的角色,即使不能苛求他们选择“揭竿而起”“阵前倒戈”,稍微不那么尽心尽力地“尽职”总不过分吧!回望那个年代,它的荒唐之处正在于我们普通民众在做这样一件尽职尽责的分内之事时,实质上却是做一件错事,它让一件在正常语境,正常时期下正确的事走向了它反面!我相信我们在做一件自认为正确的事时,是快乐的。“快乐”虽然相对于幸福而言是比较浅层次的感觉,但也就是因其简单和纯粹,反而无法也无需伪装,它是发自内心的,它来自目的也来自过程,它是目的和过程的统一。我们可以为了一个被外界强加的社会化价值观(暂且勿论其对错)做被认为是正确的事,但内心却是不快乐的。只有出自真心的认同,并愉快的践行,才能发自内心的快乐。我觉得警长哨长对自己的尽职虽不致于感到痛苦,但也不是快乐的。每个人都能快乐得做正确的事的社会,才是正常的社会,良性的社会,快乐的社会。德语课读后感1200字以上 读后感
-
14课读后感渔夫一家十分穷,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桑那看到西蒙去世,身旁还有两个孩子这幅凄惨画面时,就毫不犹豫把他们抱回家。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桑娜;桑娜看到两个可怜的小孩没母亲时,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这两个孤儿饿死,这表现了桑那善良的本性。渔夫的一句话使我分外感动:“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是那么坚定,表现了渔夫助人为乐敢于面对的品质。虽然这只是几个简单的字词,却体现了他们的善良本性。20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
《难忘的一课》读后感星期天,我在家看了一篇课文,名字叫《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讲的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人被从台湾赶了出去,在台湾一家航业公司上班的作者在一所乡村小学的所见所闻。他看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的文字。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他写得很认真,但是很吃力。作者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他怀着崇高的敬意悄悄地走进教室,坐在最后一排,跟着学生们一遍又一遍地大声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看到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同时,我也很疑惑:为什么台湾会被日本占领?为什么这位年轻的教师不会说国语呢?原来是因为,在1895年,清政府腐败无能,导致甲午战争惨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了日本。在那期间,台湾人民受尽了苦难。台湾人被迫上日本人办的学校,讲国语是不准许的。日本人将台湾作为自己的粮食供给基地,在台湾的日本人获得一份配食,台湾人只能获得一半,而皇民化的台湾人可以得到日本人和台湾人的一半。而且,台湾人不论有多高的学历都不能当大官。这样的日子台湾人民过了整整50年,1945年台湾光复了,台湾人终于可以学习祖国的文字了,所以他们都很激动。我希望中国可以变得更加强大。只有国民强大国家才会强,所以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尽自己的一份力,为祖国做出贡献。550字 读后感
-
《难忘的一课》读后感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课文《难忘的一课》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亲眼看到教师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感人情景。以及在学校里看到有关祖国历史文化的人物画像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朗读声一遍又一遍地激荡着作者的心灵。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少深厚的爱国情啊!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台湾五十年,在五十年中强制台湾学校教日本的语言,想把台湾变成日本。可是侵略者野蛮的行径,永远改变不了台湾同胞火热的爱国心。地理教师教过我们:台湾是祖国最大的岛屿,是东海之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资源丰富,景色迷人。那里有波光粼粼,水清如镜的日月潭;那里有满目苍翠,鸟语花香的阿里山;那里有高耸入云,终年积雪的玉山;那里还有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高山族。记得老师跟我们讲过,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事。荷兰殖民统治者,侵占了台湾。是明朝将领郑成功率领军队,千帆竟发奔向台湾,与台湾民众一道把荷兰侵略者赶出了台湾,解救了受苦受难的台湾同胞,实现了祖国的重新统一。由于近代历史的原因,小小的台湾海峡成了阻隔两岸同胞想见的屏障;小小的海峡成了两岸亲人不能跨越的鸿沟。两岸的亲人只能隔海相望,望穿秋水,肝肠寸断!可是海峡又怎能隔断两岸同胞心中的那座桥呢?日历又翻开了新的一页,走进崭新的新世纪。春回大地,生机盎然。在祖国的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祖国建设日新日异,在这大好形势之下,它犹如时代的春燕,在台湾海峡上空来回传播着春天的信息。两岸同胞拨开海峡中的迷雾,看到了灿烂的阳光,看到了两岸和平统一的美好前景。心中的祖国把两岸人民的心更加地紧紧连在一起,祖国的繁荣兴盛把两岸同胞心紧紧地连在一起,过去的一切将烟消云散。亲人相会的时刻将很快到来。读了《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我清楚地知道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都是骨肉相连的亲兄弟,亲姐妹。都属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实现祖国的重新统一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共同责任。我有这样的一个愿望:就是努力学习,掌握好文化科学知识,长大后当一名桥梁工程师。在台湾海峡之间建起一座雄伟的大桥,将大陆与台湾岛连在一起,把两岸同胞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五年级:蓝沫的花80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
母语倾心今天是9月16日 ,是我来到美国费城的第17天,进入Penn Alexander School上学的第3天。第一节课是Literacy,相当于中国的语文课,同学们阅读、练习写作,我刚到美国,听说读写什么都不行,老师就把写作要求用google翻译成中文:自拟题目,你可以用英语写,也可以用中文写。当时我感慨良多,写下了这篇文字。既然可以用中文写,我就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写吧,就像我的同学们可以轻松驾驭我望尘莫及的英语一样,这才感受到,原来掌握一种语言是多么重要。美国与中国,因为有很大的文化差异,他们的思想,行为以及种种,总是会令我这个外乡人不解。我是外国人,是一个旁观者,这种观念在我的脑海越来越强,我开始渴望“回归祖国”,渴望回到一个属于自己,接纳自己的天地。“母语多好”,这种观念在中国时,对我来说只是一种未知的感情,这是我说了十二年的语言,也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体现。以往用母语说的一切,在这里却无法与人交流,为了生存,我们要被迫学习他们的语言,而母语,成为了留在心中的美。在中国时,尽管我试图去珍惜周围的一切,但我做不到。熟悉的环境带给我的种种印象,促使我想快些离开,那种猎奇的心理,在我心中折磨了很久,我渴望新的环境,而到了美国之后,才猛然发现,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不会在异地他乡举行了;那些和我朝夕相处的同学不会再伴随我了,我黯然神伤,那种渴望回归的伤感,席卷全身。人都是留恋原来的一切,却让眼前的慢慢溜走。看看身边的同学们,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母语轻松交谈,让我这个急切想要融入他们的人多么羡慕啊。他们交谈得那么快乐,但乐在其中而不自知,就像在中国使用中文的我一样。写到这里,心中倒也豁然开朗。眼前同学们的热情、友善,老师们的和蔼、耐心,给了我莫大的安慰。在美国,也并不孤单,此时此刻,我要抓住眼前的一切,珍惜他们,放在心里。700字 初二 记叙文
-
关于母语的作文爱我中华,爱我母语母语,代表了一个国家乃至民族的共同语言。母语的存在代表一个民族的存在,所以说母语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语言,而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热爱我们的母语——汉语。汉语,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风雨所提炼出的语言,它代表着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历程,代表着中华民族的风风雨雨。从象形的甲骨文,到飘逸潇洒的行书,规范端正的楷书,一个个的“豆腐块”,造就了一个泱泱大国的五千年的传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真草隶篆,年家风流!孔子写《春秋》用的是它,屈原赋《离骚》写的也是它,司马迁作《史记》,一刀一刀刻在竹简上的,仍然是它!从《泰山石刻》《石鼓文》到《曹全碑》,从《兰亭序》到《颜勤礼碑》。浩浩荡荡的中华文明就在这“铁钩银划”般的线条上展示其非凡的生命力!从我们呱呱落地那一刻起,就开始咿呀学语,学习母语,从刚开始的“妈妈”到后来的背诗词……随着年龄的一天天长大,我对于我们中国的文字慢慢的有了一些好感,读古诗可以使我受到启发,看童话可以使我感到快乐,念散文使我觉得欣慰,渐渐的对我的母语——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喜欢母语,我觉得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我喜欢母语是因为它承载了我们童年所有的梦想。我阅读《论语》,为孔夫子的智慧所折服,我阅读《诸子》,为个人的从容所向往,我阅读《中庸》,为先贤的大度所叹止!它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巨额财富,所以我喜欢它。我对母语的感情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每次唱起她,我的心中豪情万丈;每次哼起她,我的胸怀无比广阔!总之,母语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孕育中华民族气节,我要学好母语,用母语这支彩笔把祖国描绘的更繁荣!关于母语的作文750字700字 初二
-
母语我为你叹惜母语,我为你叹惜汉语我们的母语,为何沦落到这种地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几乎不在重视我们的母语了,反而争先恐后的学英语。无论什么考试都考英语,例如大学结业考试,连中文系的都要考英语,英文系的就不用说了,直接不考语文了,只考数学和英语。难道中国人的母语不如英语重要吗?母语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我们平时交流要用到母语,看书籍要用到母语。难道你平时跟家人交流用的是英语吗?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是。就如今天我们语文老师讲的一样,只有多读书,学好母语,我们才能辨别是非,区分良莠。才能听懂一句话的真正内涵。在别的国家,汉语是非常受到欢迎的。因为她是五千年文化的结晶,孙中山从说过:“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从这句话就充分表明了中国是一个文明大国。在外国也充分证明了“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在所有国家的语言中,我国语言难度居世界首位。外国人都可以学好,我们为什么不行?答案是我们努力的学习英语却忽略了我们的母语。我不想,我想世界人也不想像足球一样,中国人的发明,为什么在这个运动项目中,中国人一直不能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我不懂,也不想再懂。我们的母语,被自己的儿女们如此的冷落。一失足,成千古恨。希望,足球的悲剧不要再重演。我还是相信,我们中国人,不,龙的传人一定能把我国的五千年文化发扬光大。其实我也不反对英语,我只是觉得我们在学习英语时,能否用多一点的精力去学习母呢?有句话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只有经常的温习复习才能够学好母语。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爱自己的母语,那么会有谁爱她呢?尊重她呢?请爱我们的母语吧!不为别的就为不让我们的母亲寒心;不为别的就为我们是龙的传人;不为别的就为我们是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出自我内心的感慨,也许是出自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感慨!安丘市东城双语双语1.9班李晓东700字 初一 散文
-
母语需要悉心呵护一个民族是一段历史的沉淀,一幅画卷是一个时代的写照,一种语言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诸子百家,初唐四杰;中国,更有着笑傲世界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作为这一切的载体,汉语有着数不清的历史典故,道不完的神秘魅力。因此,汉语是我们民族的根,精神的根,需要我们悉心呵护。呵护母语,就是尊重民族的历史。世界上有太多的民族有过灿烂的文明,有过伟大的文字,但在最后却屈服于火与剑之下,而文字不是从此绝迹,便是混入外来语,从此不伦不类。而中国,作为唯一一个古代文明从未间断过的国家,有着取百家之长而独树一帜的伟大文字,这不仅仅反映了中国的悠久历史,更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伟大精神,反映了汉语乃至我们民族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因此,呵护母语,就是尊重民族的历史。呵护母语,也有利于我们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人说,中国史就是一段灿烂的文化史,此言不虚。在汉语中,积淀着深厚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孔孟之道,屈原之精神,老庄之潇洒,孙子之兵法。也有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有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豪壮,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有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禅意,有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所谓刚曰读经,柔曰读史。读经,能养浩然正气;读史,能辨是非得失。因此,母语有着太多的文化积淀,是我们必须倾注心力呵护并学习的。呵护母语,更有助于我们锤炼完整的人格。汉字的方正,告诉我们做人要堂堂正正;汉语的多变,告诉我们做事要不拘一格;汉字的内蕴,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汉字对于外来语的包容力,告诉我们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总之,一个汉字就像一个完整的人,有骨有架有神。我们锤炼人格,必须从汉语中汲取养分。汉语,沉淀了民族的历史,包含了民族的文化,昭示了民族的精神。我们必须精心呵护我们的母语,从中汲取力量与勇气,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锤炼自己的人格品质,规范自己的成长轨迹。700字 高三 议论文
-
哈佛智商课读后感哈佛智商课读后感今天,我在《哈佛智商课》上看到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父子俩牵着驴回家,有人说他们真笨,有驴不骑,于是父亲让儿子骑上驴;这时有人又说儿子不孝顺,儿子赶紧自己下来,让父亲骑上去;有人却说父亲狠心,父亲连忙让儿子也骑上驴背;可是马上就有人说不怕把驴累死,父子俩只好把驴的腿绑起来扛着走。书中指出,人们的这种指责是针对身份的指责,容易让人受到别人言论的控制,比如书中人们就是针对儿子,父亲这两个身份,产生了不孝,狠心的指责。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都习惯于把各种人“应该做的事强加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比如老师指责学生;作为一个学生应该把学习放在首位,先做完作业,不要总想着玩,你将来又不是要从事那方面的职业。实际上,许多杰出的人物如比‘盖茨都没有完成学业。学历并不代表能力,但没有学历的人却经常被指责为无能力。即使是在我的生活中,也时常遇到这种情况。上一次考试,由于我过于注意前面的答案的质量,导致了作文没有写完。但我的对手们在超过了我之后,却指责我过于骄傲,甚至以前只是靠运气。为此我一度颓废过。可是现在我才发现这只不过是一种嘲讽的伎俩。虽然我曾经有年级第一的身份,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不能失误的理由。还有我的妈妈,总是说我作为一个学生却如此地拖拖拉拉,作文也写不好。老师也指责我作为一个学习知识的学生总是不能完成作业,只知道玩这是不行的。这些都是因为我是个学生————为学习而生,学习就是生命。于是我经常大发雷霆,但仍然于事无补。所以我要想现在取得好成绩,将来成为有能力的人,就不能被别人的言行,指责控制情绪。即使我是为学习而生,也是为学习智慧所生,而不是为成为别人眼中的学习知识而生。700字 初二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