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圆明园1000字

百年圆明园

1000字 初二 记叙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题记

康熙四十八年,这位清朝第三位皇帝将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从此,圆明园踏上了它近一百五十一年的风雨历程。

这是一座奢华的皇家园林,一座神秘的帝王离宫,它见证着一个家族的成长与没落,荣耀与痛苦,见证着一个帝国的兴盛和衰亡。

从踏入圆明园那一刻开始,我就意识到,圆明园将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心痛,更是对历史的一种思考。

康熙酷爱牡丹。一日,他的一个儿子邀他到园中欣赏牡丹。同时他还见到了自己的孙子。聪明伶俐的小孙子让康熙十分喜欢,这奠定了清朝盛世的三代帝王。当然,这是雍正的精心安排,因为康熙的孙子数不甚数,很多连面都没有见过。关于雍正继位的说法很多,但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因为老皇帝喜欢自己的孙子。传教士郎世宁曾在日记中写道:“人老了自然就会喜爱小孩子,皇帝也是这样”。雍正继位以后,下令扩建圆明园。或许他念念不忘那日祖孙三人在园中相会。雍正时期的建筑风格含蓄朴素,与园内的自然景观十分协调。整座园林效仿全国多处自然人文,桃花坞,曲院风荷……紫禁城的居住环境皇帝不适应,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圆明园中度过。乾隆时期,其建筑风格有较大的改变,各处亭庙富丽堂皇,却与周围山水格格不入。这种风格印证了这位盛世皇帝鲜明的性格——自负。

“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同有无”。一句话,充分道出了乾隆盛世下悲哀的不可逆转的结局。当大清帝国还在用老祖宗留下来的腰刀弓箭的时候,当军队里还用两百年前的大炮的时候,这一切就早已注定。

走在圆明园的遗址上,身旁的莲花池吹来百年前的风,却已闻不到那时的腥风血雨,战火硝烟。容妃的宫殿如今已只剩下断墟残垣。大水法是整座圆明园保存最完整的建筑。郎世宁在设计西洋楼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会是这个将近600个足球场大小的圆明园唯一没有完全毁灭的建筑?

闭关锁国,骄傲自满。一个人的缺点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腐败,落后。一个皇族的缺点决定着一个帝国的衰亡。慈禧垂帘听政,光绪软禁被害。哪怕光绪帝成功变法,但大势已去,再也无法力挽狂澜。满目疮痍。中国这块肥肉,侵略者怎能不动心?烧杀抢掠,淘尽了圆明园各种奇珍异宝,然后,得不到,就毁掉。

“Fire——”

如此惨烈的失败,唤起了一部分人的觉醒。中国近代史的滚爬摸打,清朝的悲伤已经远去。

这就是历史,不论你怎么样,它都不会再改变。

圆明园遗址公园。游客们交谈拍照。躺在地下的大清不会想到,伟大的圆明园将以这种方式继续它的旅程……

百年孤独

800字 初一 议论文

读书应该是件很随意的事,枕上、厕上、马上皆可神游古今,但读鲁迅是要正襟危坐、聚思凝神的,因为所面对的是一份冷傲的孤独——独上高楼,在满目疮痍、一片狼藉中搏击万古黑寂。

鲁迅的文章难懂。语言晦涩,杀机暗藏;似褒实贬,似扬实抑;笑中带泪,喜中含悲。常常读其数遍不得要领,而若灵犀忽通便会由衷欣喜,更不得不佩服他睿智地驾驭语言的能力。

如果只是文学家,那鲁迅只是伟大,而他更是一位思想家——以文学为武器在另一片愚昧顽固麻木的领地披荆斩棘,整荒理秽,以他深邃眼神特有的清醒,以他犀利笔锋特有的领悟,警醒一个时代,警醒一个民族。“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天既生仲尼,更见长夜长。鲁迅又何尝不是。沉闷中的一声惊雷,黑暗里的一道曙光,醒目、绚烂而孤独——于是成就了一份不朽,让后人仰望而敬畏。

年幼时游览百草园,只觉得很普通,不知那几垄菜畦、几堵残垣有着什么特殊的魅力,让这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斗士在夕阳西下时捡起落红——曾摇曳在朝晖里。

那些他难得的平和、淡然的语言,让我们体味曾经年少、一如我们这般单纯的鲁迅。

朝花夕拾,一俯一仰便是一生,在垂垂老去之时怅然回眸过往的天真,是不是因为历经了太久的孤独,怜惜中透着怨,鞭笞中杂着爱,交织着的复杂情感加重了无人与共的叹息。

狂人的孤独有着与鲁迅相同的起源,狂中带着真正的清醒,只是不容于世,不容于时,站在高处俯视世间的可悲,“众人皆醉我独醒”,于是孤独。

夏瑜的孤独是夹杂鲁迅慨叹的悲愤,或许夏瑜的某部分便是鲁迅,而鲁迅的某部分便是夏瑜:同样争得遍体鳞伤仍改变不了那根深蒂固的麻木,于是孤独。

当和平取代动荡、醒悟取代麻木,当一切都随时代变化之时,鲁迅还是鲁迅,他的智慧仍在,并随时间更显其价值。

在孤独中思索,在孤独中战斗,孤独凝成鲁迅思想的永恒价值。如果一派笙箫、声色犬马,思维在纸醉金迷中沉沦,便没有时间彷徨,没有时间呐喊,也会随历史而成一抔黄土。

能真正凝成价值的是孤独。百年孤独,百年的慨叹忧愤;百年孤独,百年的惊世骇俗;百年孤独,让我们在思考何去何从时不会茫然失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记叙文
10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