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汉服
中华民族已有五千的悠久历史。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一代又一代,一朝又一朝,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华文明兼容并蓄,孕育出光辉璀璨的中华文化,而华夏汉服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四早上,许多身着汉服的少男少女,步态从容地走进校园。不用慌张,不用惊叹,那是我们学校在举行首届“汉服文化节”。当下许多人对汉服很陌生,也很排斥。这个节日就是让我们认识汉服、了解汉服文化,体验古人的服饰,走进古人的生活。
下午第三节课,在阶梯教室里,“汉服文化节”正式拉开了序幕。首先我们进行了猜字谜环节,如:“一人腰上挂把弓——夷”;“一口吃掉牛尾巴——告”等等。我们真正认识到了汉字绝妙的结构、美轮美奂的字形,以及汉字的博大精深。
朗朗上口的《千字文》是一部杰出的文化经典,其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等。听,历史春秋社团的同学们,在优美音乐的伴随下齐诵《千字文》,那清越的声音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古文的音韵美,更让我们增长了知识、明白了道理,激发我们刻苦学习、勇攀高峰。
突然,台上的彩灯亮了起来,节目的高潮来了,“集英汉服秀”开始了,只见一个个的模特鱼贯上台。通过这场古装秀我们认识了端庄典雅的曲裾;舒适宽松的常服;俏丽修长的襦裙;淡雅瑰美的对襟;庄重严肃的深衣等等。各不相同的款式,绚烂繁多的颜色,美妙绝伦的花纹和做工,让我们对汉服的认识又增添了许多。
汉服文化节不仅让我们欣赏了美丽的汉服,更感受了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了解了华夏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我认为,作为一名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应时时刻刻有礼,谦逊,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华夏美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庸碌一生,还是倾力奋斗?相信每一个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的人都会有一个自己的答案。
主人公保尔是一个具有顽强抗争精神的青年,当苏联红军在列宁的指导下迅速崛起时,他毅然加入。此后他在红军队伍中九死一生,大伤小伤不计其数,后半生又下肢瘫痪,双目失明。即便这样,他依旧没有放弃工作,更没有自暴自弃。他在休养时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暴风雨中所诞生的》并大获成功,他又拿起了新的武器,投入到了新的战斗中去。
保尔虽然是个虚构的人物,但在现实生活中,绝不缺乏“保尔式”人物的存在。
如乐圣贝多芬。贝多芬出身寒苦卑微,凭着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及过人的才华进入权贵们的视野。但他绝不“摧眉折腰事权贵”而是凭借其自尊、自傲与自豪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失聪后,他依旧能依靠牙咬一根硬棒,捕音为凤,谱曲为凰,于烈火余烬中重建欢乐的世界。生命的意义,不就在于此吗?任他狂风暴雨,为了心中的挚爱,我自岿然不动。
似陆幼青。他本是一个平凡幸福的人。可在正值壮年之时被查出胃癌。此后,他在多家医院间辗转。经历六次大手术后,他意识到自己的大去之期不远矣。于是,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执笔在手,写就《死亡日记——生命的留言》一书。书中充满了他对家人、朋友的感激,对人生的思考与体悟。更多的是鼓励像他一样身患绝症的人活下去。虽然不久后,陆先生溘然长逝,但他临终前最后的绽放,足以让世人铭记一生。生命的意义,不就在于此吗?病魔可以夺走我健康的躯体,但绝不能摄走我坚强的灵魂。
一个人不仅能在身强力壮时做到坚强,当生活像铁箍那样压迫着他时,他仍能坚强,屹立不倒,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相关推荐
-
汉服三千年的岁月诉说着汉民族的兴衰你看大汉王朝赵飞燕穿着留仙裙翩然起舞宛若天仙下凡魏晋风流煮一壶清茶广袖飘然看尽人间长安城,洛阳城转眼间已至盛唐齐胸汉服和大袖衫成了新的宠儿杨贵妃与西域胡姬的传说袒领与飞天的结合舞过盛唐的繁华宋制汉服定能让你眼前一亮清新的配色小家碧玉的容貌书写了赵宋经济的发达这穿在身上的文化京师里,紫禁城汉服在长城起舞没有盛唐的大漠胡笳更没有胡姬与飞天狼烟四起烽燃关塞明马面却在京城里一等一的典雅清宫剧中的名门小姐大部分穿得都是马面裙只不过有明清之分罢了穿上她你就是大明富贵花三千多年的历史舞过繁华舞过兴衰做为华夏儿女怎么能去抛弃她?时代在发展世界在变化或许汉服已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请记住了一一老祖宗留下的文化不能丟下!300字 初二 诗歌
-
汉服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汉服。穿着一身汉服,说着是弘扬汉服文化,传承中华传统,倒不如直接一点,好看,喜欢。确实,我们的服装越来越没有中国的味道。说起中国让人难忘的服饰,除了古代的汉服,还有年代近一点的的旗袍。我对汉服的好感度,一向都挺高的。我想,只要不过分,满足一下自己对汉服的向往之情,没什么不好。每个人都有自己信仰的精神和文化。而我们就算不喜欢,也要学着尊重他人。哪怕是看一看,你知道汉服长什么样子,也算是懂得了千年之前,智慧的古人们,是穿的什么样的衣服。200字 初二 状物
-
汉服“让一让,让一让……”舞台上的大幕还没有拉上,台上显得有些混乱,人们都在摆放道具。我看了一眼候台的同学,大家都穿着汉服,手中拿着笔墨纸砚。台下的观众交头接耳,惊叹连连。“哇!那个就是汉服吧!……”“这衣服太好看了……”大家的眼中满是羡慕。看着眼前的一切,我不禁想起在北京旅游时见到的一幕。那天傍晚,我吃完饭出门散步,不知不觉竟走到了一条斑驳的小巷里。前面有一个小女孩,穿着马面裙,领口上面有绣花,下半身是儒裙,模样很可爱。我愣了一下,这就是传说中的汉服?随即,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传入我的耳中,“这是什么奇装异服?这年头,还有人穿这个,真丢人。”小女孩握紧了双拳,也许是因为生气,脸都红了,小声却铿锵有力地回了一句:“这是汉服,是我们中国人的服装,我们自己的‘文化衫’!”“下面请欣赏《寄明月》。”报幕的声音响起。随着舞台上的灯光忽然亮起,我从回忆中回过神。候场的人陆续上场。头上的发簪像是飞舞的花蝴蝶,上下飘扬,前奏用古筝,舒缓轻快,让人放松,中间穿插琵琶,激扬顿挫。舞台中央是飘飘霓裳,一颦一笑都美得惊心。他们随着中国传统曲目起舞,裙裾飞扬,在聚光灯下光彩夺目。观众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一曲终了,他们缓缓走下舞台。台下的观众一拥而上,生怕晚了没有位置。“你这是哪里买的啊?太好看了……”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我站在一旁,心中不禁暗叹:曾经的人们西装革履,却忘记了自己的衣裳;曾经的人们都去学习钢琴,却冷落古筝、扬琴,可它们明明与钢琴同宗啊!汉服是我们中国人的衣服,是我们的“文化衫”!现在我们可以穿着汉服,拿着团扇,大大方方走在街上,不仅不会收到打量的目光,听到反对的声音,还有可能受到赞美。它在慢慢被人所接受。从汉服开始,炎黄子孙在慢慢将自己遗忘的东西找回来!汉服的兴起,不是为了让满大街的人都穿它,而是让人们了解它,认同它。汉服如此,京剧、国画、书法……亦是如此,这些都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今天,我们不仅要了解、认同传统文化,更要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其中优秀的文化元素,与现代社会融合,创新发展。愿我们能更好地传承国粹,将其发扬光大!800字 初二
-
汉服据报道,4月5曰零时,有人在天涯社区、汉网、秋雁文学社区等二十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我国传统的服饰—“深衣”作为北京奧运会礼仪服饰,并将汉族传统服饰“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2008年北京奥运礼服采用充满民族特性的服装并无不妥,和不伦不类、明显是顶着唐朝马甲而实际是清朝股饰变种的“唐装”相比.更具民族性。“深衣”起源于轩辕黄帝,结束于明朝,宽袍博带的“深衣”传承了数千年,是华夏诸族的共同服装.期间虽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但是“舒广袖”、“峨髙冠”的“深衣”一直长盛不衰。故而,说其印有深刻文化印痕是千真万确的。再看日本和服和韩国韩服,那形制、那样式,无不是汉服的改装影子。清代,“辫子军”革了“深衣”的命,民国西学东渐,“深衣”成了断代幽梦.但仍和满服有割不断的联系,最后演变成长袍马褂。新中国成立,全国同此颜色的中山装盛行,国家衣着一片灰暗.濡染上无尽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改革幵放以来,天下服装趋同,中国人的服饰潮流开始猛赶西方时尚潮流。明亡300余年,中华的传统服饰“深衣”就这样杳然。奧运赛场如果重现“深衣”,不亚于复古的时尚返潮,作为一种策划,这种礼服秀并无不可。不妨将奥运赛场当做全世界最大的T形台,让体育健儿们权作一次时装模特,将湮没于历史长河的“深衣”进行一次浩大的时装展示。而且,“深衣”逸如风的流动性也契合奥运的动感。将“深衣”之古同奥运之现代杂糅,也能体现中国人灵性的创意。“深衣”作为奥运礼服,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的展示,是展示中国策划奥运水平的一种特别的方式。因而.我理解的“深衣”作为奥运礼服更像是一种服装表演,是展示中国奥运风采的一种服装道具,是奥运秀。“深衣“已经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这种必然性决定了其不可能重回现代生活。但是作为一种文化道具,作为一种历史的忆念,让其在影视剧中重现,在奥运这样的特定活动中充当礼服,发挥其个性魅力,依然是个不错的创意。700字 初二 议论文
-
从汉服想到的我不想有那么一天,待我猛然抬头时,那手执油纸伞的女子就那样消失在烟雨中,无处可寻。——题记国庆节,一个让人高兴的日子。但是我突然就有个疑问,人们到底是为了祖国的生日而高兴还是为那整整七天,不可多得的长假而欢呼?可能八二分,可能三七分,当然也有可能是五五分成。我不得不感到心惊——泱泱大国今在何方?世风沉沦她缘何不亡?曾在无意间在网上看到过一篇关于汉服的文章,本也没有放在心上,但如今偶然再次相遇,又是别一番感受。说到中国的代表性民族服饰,恐怕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是旗袍吧。然而,你们有可曾注意到,那薄薄卡片上的民族,可是汉啊!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但是现在,又有多少孩子认识汉服呢?又有多少孩子识得上衣下裳?襦裙,曲裾深衣,直裾深衣,袍服……又有几人得见其样貌?说到汉服就不能不提头发。古人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并有不可剪发的训诫。华服配上精巧的发髻,别致的发簪——这是没有人可以质疑的美。这不是清代假假的旗头可以比拟的。现如今,人们早已摒弃不可剪发的训诫,时代早已变化,我并不反对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然而有些人似乎并不只满足于发型的改变。中国人的眼睛和头发在阳光下会呈现出美丽的金棕色,像是他们那掺着金子似的肥沃的土地,可惜他们对此毫无自觉。有些中国人不仅对这样美丽的事实毫无自觉,且不住希望自己的头发变成其他的颜色。现在,家长们纷纷将自己的孩子送去学钢琴,学长笛。但又有几人识得何为古琴,何谓角徵羽宫商?你们用着签字笔,熟练的写着英文,说着英语,又有几人还记得古老的诗歌如何吟唱,还会手执狼毫挥洒那行云流水,铁画银钩?喝着可乐,雪碧的你是否还能静静的炮制一杯茶,与月独享?中华的历史是世界几极中最值得他们骄傲,也是最长最璀璨的一个。可惜他们中的有些人对此也几乎毫无自觉。真遗憾呢,对自已这么璀璨的文化毫无自觉,且那些人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使自己变成别国的人,无论那个国家是不是能够比得上中国。你若是说中华已经5000多岁了,这话没错。她的身上积淀了几千年以来不断变化,却外圆内方的华夏民族的一切。即使是最严苛的环境,也没有把她变成另外的一个什么东西。她还是她,龙仍为龙。不过你要是说中国今年65岁,她估计也会欣然接受。新生的国家更容易适应迅速发展的世界格局,更容易被世界接受。美国就是最好的例子。65是一个相当年轻的数字,说不定中国会更好地发展。十月一日是她浴血重生的日子,是凤凰涅槃的日子,是龙踏云归来重新睥睨天下的日子。对于古老的中国,新生的中国,我能做到的承诺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个。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华魂1000字 初二 散文
-
汉服情缘-悠悠竹苗,白裳素影;大暑之日,腐草为萤;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一阵古韵似从梦中飘来,唤醒我沉睡的回忆。记得第一次了解汉服,还是不久前一个毒辣的午后……“喂,你在吗?下午陪我去图书馆吧。”“可以。”我一口应诺。迎着那异乎灿烂的阳光,我顶着困意来到图书馆,却发现她早已守在里面。我绕过几个座位,悄悄地躲在她后面,冷不防在她肩上拍了一下——“哇啊啊啊,你别闹了!没看见我正忙着嘛。”“看什么呢,这么专注?”我饶有兴致地瞄了一眼。“我想买套‘黄鹤楼’,再不买就来不及了,这种衣服,就那么几件,卖完就下架,没有啦!”“切,不就几件衣服嘛,也没什么吧。”我这才仔细看了看,几件蛮好看的衣服再屏显着,颇有古装电视剧的派头。“你……你简直……你简直太过分了!”说完,头也不抬,继续盯着手机屏幕。我嗅绿色作文网到空气中愈加浓烈的火药味,再看看她的神色,只好低头去认罪:“我错了,我不知道这种衣服对你来说很重要。”她仍面不改怒色,“要不,你教我吧。”“那叫汉服。好,既然你认错,那你看哦,这个呢,是交领,记着,汉服是右衽,别忘了。系成左衽就是大忌。”“嗯嗯。”“然后呢,这个……”这下可苦了我自己,最开始我也是边听边写作业,可是后来就不行了。卷子上题目写的“求a,b的值,”我倒好,把解题的地方写的是“汉未央的体验馆设在上海”。再接着,手中的笔都“扔”了,滚到别的地方都不知道。夕阳便在这“一言一点头”中渐渐在空中铺满余晖,毒辣的日光,也趁着余晖“回家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广袖飘飘,今在何方;几经沧桑,几度彷徨;衣裾渺渺,终成绝响。耳机里传来悠长有力的歌声,道不尽的,是悠悠汉服与我缘……650字 小学
-
向汉服文化致敬-记叙文“中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左传》从“黄帝垂裳而天下治”始至明代,汉服一直在人类衣饰发展史上散发着最璀璨的光芒。直到明末清初,满清铁骑入侵中原。满清统治着为了打击汉人的文化自豪心,摧毁汉人的气节与骨气,颁布了“剃发易服”令。从此,汉人的记忆里有了对民族服装的缺失感。一些历史,好多人都忘了。你们只记得“汉服因不方便,而被历史淘汰。”“改朝换代,再平常不过,汉族传统服饰是旗袍和唐装。”却不知道,汉服有广袖礼服也有轻便的裋褐,更有窄袖襦裙;不知道就在那十里春风琼花舞的扬州,曾经有数万人不愿脱去那些汉服,剪下高束的发髻,而丢了性命;更不知道我们为何被称为“华夏民族!”汉服是汉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饰,表现出天人合一,汉服中左侧衣襟与右侧衣襟交叉于胸前,自然形成了领口的交叉,两条直线的交叉代表着传统文化中的对称性,表现出独特的中性魅力,极我中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地即人道,即方与正!身为华夏子孙,汉服同袍,我袭一身华服,走车水马龙的长街,收获的不是夸赞,而是辱骂“披头散发,穿着一韩服,走在中国,成何体统?”我不知为何,我们汉族传统服装,在汉族人口中,却成了韩服,和服?我华夏流传千年的服装文化,被世人一点一滴地忘去,祖先们留下的文化,似水,流向四方,却流不到汉人的心中……热爱汉服的我,接触到汉服后才明白,我爱的不仅仅是汉服,而是它蕴含的华夏文化,华夏文化被世俗隐去,身为华夏子孙,我们应该弘扬,而不是随着世俗,将它隐去……汉服象征着华夏礼仪文明,它弘扬着我华夏的文化与精神,向汉服文化致敬!650字 四年级 记叙文
-
传承接过书本,道一声谢。那,是一场仪式。翻开泛黄的扉页,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结构清晰,脉络完整的思维导图。然而,仔细观察每一分支的笔记,却不尽相同。因为它,是从历届初三学子的手中传下来的。站在面前的学姐,则经历完人生第一场重要考试。她以一张颇为严肃的面孔示人:“这本笔记,是从前辈们的手中,一届一届流传下来的,千万要珍惜!”不禁脑海中浮现这样一个画面:学姐与此时的我类似,也站在老前辈面前,倾听、谨遵教诲。她接过来,以双手,以最崇高的敬意,最诚意的心态接过来。然而,我却不知这“传”背后蕴含的其意。做了它两周的主人,愈发懒惰地翻看里面的内容,便将其仍在床上,任凭页脚在风中扬起,落下。那情景颇像即将凋零的花瓣,片片坠落。升入初三以来,日子是煎熬的。发呆时,无意发现笔记中有一行秀气作的小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仿佛明白了那“传”的含义。而她所谓的珍惜,是坚持。重拾了笔记,一字一句地仔细研究上面的重点和批注。竟有一丝冲动,在旁边的空白处留下圈点批注,也为后人“传”下什么。原来,这本笔记的诞生便是如此:一人的总结,二人的补充,三人的订正,四人的提炼……前人的经验都在此得以传承。但是物质的留传不足以令人深省,使我成绩显著提高的,是一份动力,是一种精神,代代传承。串串槐花下,多少届学子以传承笔记的形式,告诫后辈努力求学;页页小字间,多少句名言历历在目,成为后辈奋斗格言。红蓝笔墨,字迹不一。但不变的,是所有人的信仰与梦想,以及他们为此,所要付诸的行动!也许,某一天,我的字迹也将继续传至下位学妹手中。我要告诫她,这份珍惜,这种传承,应永记于心。650字 初三 记叙文
-
传承我的家乡在瑞金,生活在这座被称为“红色故都”的城市,自小我便被父亲带去四处参观各处革命旧址。什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旧址,红井。。。。。。都深深地老印在我的脑海中。我很爱去参观这些革命先烈们曾待过的地方,因为在那,我可以感受到红色革命命脉搏的跳动,红色文化,我们理应传承。我们要传承先辈们坚持不懈的革命意志。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一天起,他们便一直不懈地中国人名的自由与幸福而奋斗。无论是遭到国民党派的欺压,还是美国的针对,他们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千千万万个日月,他们坚持至今。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理应传承这种坚持不懈。我们要传承先驱们艰苦奋斗,不畏艰难的高尚品质。在许多年前,有一只浩浩荡荡的队伍。他们翻越皑皑的大雪山,渡过令人望而生畏的铁桥,他们每天嚼草根,喝雪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们靠着一双脚走出了万里的大路,不少人永远留在了那次长征途中,可他们仍不畏惧。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现在的我们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体会不了当年红军万里长征的艰险。可正因如此,我们才要传承这种不畏艰难的高尚品质。我们要传承先烈们无私奉献,敢为人先的精神。战场之上,刀剑无眼,每分每秒都有生命在逝去,可仍有他们前仆后继,冲在战场第一线。。。。。。敢为人先的精神更是当今科技创新所必备的。我们要传承无私奉献,敢为人先的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时代正气!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全文语言流畅,行文舒展自如,自然洒脱,称得上是一篇较成功的之作。650字 初三 散文
-
传承有些花,颜色会越开越淡,而有些情,会越开越浓。院子里的紫藤花开了,散开着清幽安宁的香气。奶奶跟往常一样,搬着一张陪伴她多年的长躺椅,来到院中那棵古老苍劲的大树下,安静的歇息着。跟以往一样,奶奶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相片。岁月的冲刷与销蚀早已催毁了那张黑白的胶片,照片上的人物已不很清晰,可是她并不在意,她紧紧地握住着这张珍贵的照片。让记忆之花在每一宁静的午后,静静盛放在那泛黄的纸片上。我没有见过爷爷,可以说连爸爸都没见过。他在父亲两岁时就去世了,奶奶说爷爷当年告白的时候,手里捧着一束紫藤花,花香的清幽让她陶醉在与爷爷相识的岁月里,相片中的奶奶捧着一束紫藤花,娇羞的依偎在爷爷的怀里。如今爷爷已不在,只剩下奶奶忠诚的守护着这份曾经美好的记忆。我蹑手蹑脚地走向奶奶,只是想进一步感受那份温情。奶奶不经意间睁开了眼,看着我天真的表情。正想要开口说话的我被奶奶使了个眼神,便把话咽了回去。“孩子,你爸总是在外不归,这不怪他,这是他该有的责任,该承担的。你只要知道,他很辛苦,无法陪伴你们。”奶奶无法接下去说,因为她知道,他会像爷爷那样,那样的……“奶奶,想爷爷了吗?”奶奶先是愣愣,然后向望向远处盛开的花,微微地点了点头。我看着奶奶那双眼睛,仿佛看到了岁月深处那份曾经的快乐。我回到屋里,拾起那桌面上光彩亮丽的数码相片,我终于明白,其实什么照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真诚的守护住了那份真情。我知道父母们传承了那份情,他们也传承给了我。我理解,明白了他们。我会将这爱,永不停断的递给周围人,还有我的父母。让这份爱传承永远,这样,传承的爱上,只有分号,没有句号。爱的窗外云舒,眷起秋叶泛黄。650字 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