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生涯1200字以上

我的读书生涯

1200字以上 初一 散文

欧阳修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我年纪虽小,但谈起自己的读书生涯,也是有那几件事可以侃侃的。

我在6、7岁的时候读着美丽的引人入胜的童话。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坚定的锡兵》等等一篇篇童话满足着我的好奇心,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篇《玫瑰花精》。

花精在外边玩得忘记了时间,露宿在外,看见了一对恋人甜蜜的对白也目睹了其中一人被杀,最终她让世人发现了真相。我想象着漂亮的花精,她美丽而娇小,但她并不胆怯反而让我明白要敢于揭发罪恶,要帮助他人,也让我懂得了要敢爱敢恨——憎恶恶毒的、有罪恶的人,同情并帮助可怜的无辜但受罪的人。这个故事还让我知道了阴险毒辣的人终迟早将受到报应;真相终将水落石出地出现在每个人面前,他们终将看到一个人真正的邪恶的面孔。当姑娘知道自己的心上人被杀死的时候,善良的小花精不忍心离开她,这使我明白——其实生活中,都有许许多多需要关心的可怜的人,我们只用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做点事,这个世界肯定会变得快乐美好。

小花精是不存在的,但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让儿时的我让我深切的感受到文字的美丽何其中所蕴含的点点道理。

长大了,童话被我抛开,接踵而至的是杂志,那时我已三、四年级了。《少年科学画报》中的一片片关于科技、关于新发现的知识瞒着了我新的要求——放眼看世界。

《少年科学画报》用风趣贴切的语言告诉我时代和科技在进步——人们正在向火星进发,已经开始模拟人类登陆火星的一切环境;它让我知道物种可怕的有毒的但同时又是人类的好朋友的生物:蟾蜍、蝎子、蛇、蜈蚣、蜘蛛;它通过漫画让我知道如何保护和使用自己宝贵的眼睛;他让我了解到科学家们一开始的艰难,一路走来的艰辛,还有最后的成就;它用图文双解的格式、轻松拟人的语言让我知道各种虫子的一生所需要完成的使命;它还介绍了大自然中瞬息万变但其实有迹可循的闪电;各种有趣的奇异的新型科技产品的问世也收录在其中,让我感受到科技的发展的迅速;让我知道了为什么皮肤在水里泡久了会皱巴;同时它也让我发问:电脑真的可以像人类一样聪明吗?不仅如此,它还让我了解到钱的诞生、变化、流行、影响、意义云云。

《少年科学画报》的知识对于我来说无穷无尽,一言一语都让我从对科学和大自然的好奇中得到答案感到满足。

现在我不光光读《少年科学画报》了,更多的是小说,各种各样的小说。《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2》就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它让我体会到的语言奇妙的魅力与韵味。

安东尼用他朝气昂扬、乐观的语句描写着与朋友、同事、亲人之间的小故事、小桥段,从而让我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与有趣和人间温暖的真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还有那乐观的精神。这些美好的语言教我用微笑面对生活,用欢快的文字记录点点滴滴,不要放过生命里每一个不同的美好的精彩的瞬间。这本书里常常会讲到作者自己身边好笑的一件件小事,总是让我“呵呵”的笑上好久,这也让我隐隐约约明白要是有快乐的事情,就要和朋友们一起品味、分享,让快乐和幸福在每个人的心间传递;其实这些小事,总是折射出浓浓的人情味,让我感到同时也明白人与朋友之间的友谊是多么的珍贵与美好。看完整本书,我才发现:书里所描述的一件件事,其实就是自己实实在在生活的地方所存在也是寻常的,然而这一切被作者安东尼描述的是那么美丽与亲切,这使我学会并且努力去寻找和发现生活中点点滴滴能汇集成河流的一桩桩小事的美。这书让我明白——美就在身边。

小说其实不必是梦幻的青春故事,简简单单的描述生活中的事件的美丽,就会很好,虽然很平实,但总是让人感受到亲切和轻松,如沐春风,神清气爽。

话说艺术源于生活,根据时代的需要而产生,一篇篇文章就是一个个文字艺术。我的读书生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还要读更多的书,拓宽自己的读书面,让自己沉浸在独特的书香之中。

我的读书碎碎念

1200字以上 初二 叙事

我的读书碎碎念

河南宏力学校初中部八年级一班王耕耘

书这个玩意嘛,有个性,有脾气。你对它不理不睬,它倒也懒得理你;你象征性的随便翻几页,它也整些没用的东西敷衍你;如若你下功夫去钻研它,攻读它,那它自然也不会亏待你。

我还记得自己的第一本书叫《三百六十五夜故事》,大概是2、3岁的时候的书。当时认字不多,就靠着母亲给我绘声绘色的讲,然后自己跟着母亲的语气读。有时候呢,则是自己跟着DVD(这套书附赠DVD)里的声音念。慢慢的,认识的字就比同龄人多了,也能独自将那些故事声情并茂的讲出来了,大概自己的朗诵基础也是这个时候练成的。小时候是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而且能接受一切新事物,所以读书要趁早,用恰当的方法达成目的,将那些玩意先灌输到小孩子脑中,先别管他懂不懂,长大了自然会明白,而且到时候几乎想忘都忘不了。

有了基础,我便能轻松的跟着父母看电视剧了,虽然完全不明白那些电视剧的剧情,起码还有一两句对白能听懂。因为对那些烂熟于心的故事没了兴趣,后来,父亲给我买了一套《西游记》的DVD,相比起儿童故事,《西游记》故事情节更丰富、人物形象更饱满,也激起了我对它的一种强烈的兴趣,每天都要趴在床上看一两个小时。跟其他小孩一样,那时候什么都不懂的我最喜欢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手持金箍棒,还有七十二般变化,是妖魔鬼怪们闻风丧胆的大英雄。我总喜欢模仿他的动作和台词,左手拿着家里的撑衣杆贴背,右手弯曲盖住脑门,左腿勾起缠住右腿,大喊“妖精!吃俺老孙一棒!”耍完帅后便因为重心不稳“嗵”的一声砸在床上。没想到我的中二病那个时候就有症状了……

我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背诗。父亲是个教育工作者,自己工作忙,就让母亲教我念(当时虽认得一些简单的字,但不会断句)。好在我小时候很听话,不哭不闹,母亲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于是她教起来也较为省心,我读熟了,自然也能背下来。就这样读着,背着,等到幼儿园结束后,《小学生必备古诗70首》我已掌握一半,小学的时候又自己独立背诵,将剩下的一半在二年级时完成了,而且是倒背如流的境界。那时我还没有意识到,我在这方面已经领先了同龄人5年。

剩余的四年小学时光里,父亲又为我安排了《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等背诵任务。此时我已有了情绪,开始对这些玩意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但父亲的态度一直很绝对,从不退让,我也不敢跟他顶撞,就在不高兴,甚至是哭哭啼啼的情况下把这些东西给背完了。

一个巨大的转折发生在小学四年级,当时我一个同学(杨子浩),有一本《三国演义》的连环画,他看的津津有味,班里大部分男生也被吸引过去,同时他还得到了我们班主任的高度赞赏。这种殊荣即使是每次考试都第一的某位同学也未曾得到过的。在这种莫名的“诱惑”下,我也开始了自己的三国之旅,这大概也是我首次有了自己主动要看的颇有意义的书。当然,对那时的我而言,《三国》这本书还是太抽象了些。不过很凑巧,当时电视里刚好有一个频道每天播出《三国演义》的动画片,虽然很多内容都被这个52集的动画省去了,也终究是为我后来对三国的探索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随着年纪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即使是文言文的原着,阅读起来也并不费力。而且,我迷上三国了。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不但烂记于心,在父亲的建议下,我开始阅读那些评论三国的书籍,收看那些评论三国的电视节目,自己又特意买了一本《三国志》,在这种略有深度的钻研下,我对《三国》又有了颠覆性的认识。原来吕布的武器不是那神话般的方天画戟,而是当时很流行的类似于长矛的武器,没有惊心动魄的三英战吕布(没有那个军队看到自己主将被群殴还无动于衷的),斩华雄的不是关羽,而是孙坚,历史上诸葛亮并非用兵如神,真正擅长的是内政、外交、搞发明。三气周瑜是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料事如神的人物形象而虚构的,诸葛亮在周都督病危那几天,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而且“气量狭小”的周瑜大都督,实际上被刘备赞誉气量广大。最有趣的则属华容道,放曹操不是关羽意气用事,而是事先就计划好的。(刘备想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地,可实力不够,像是个想和狮子抢地盘的兔子,但正好身旁有曹操一狼,孙权一虎,这俩人不敢对刘备出手,因为一方出手,另一方就会渔翁得利。孙权喜欢刘备,因为刘备是个挺不错的合作伙伴,和他联合刚好有抗曹之力;曹操也喜欢刘备,因为刘备好对付。在这种情况下,孔明就告诉刘备,跟孙权联合,只有维持三足鼎立的现状,刘备才能无顾忌的发展自身实力,这也是华容道放曹操的主要原因)。

升入初中后,视野就广了,看的书也越来越多,背下了《论语》、《道德经》,读了《史记》、《水浒传》、《西游记》、《昆虫记》、《名人传》、《爱的教育》、《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莎士比亚戏剧集》等,也有一些散文集、散文诗集、名人传记等,其中散文集对现在的我作用要大一点,因为我从中摘抄到了许多句子,在作文或者是思想中都有用的上的。读书其实就需要钻,一块好玉需要人反复把玩,一杯好茶需要人细细品味,一本好书则需要人慢慢“咀嚼”。我们要和作者进行交流,进行探讨,甚至是争论,一定要从书中找到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不然书也就没意义了。另外,如果你遇到一本不错的书,最好把它读个2、3遍,这样你就能收获到更多之前没有注意到的东西。不过相对的,升入初中后课业重了,读书的时间也少了,为此欠下不少书账,不禁惋惜,但欠下的,迟早是要还的。

目前的我,同样喜欢看网络小说,我认为网络小说并不像老师家长们说的那么一无是处,网络小说相比起世界文学名着,更通俗易懂,且风趣搞笑,情节紧张曲折,构思独特,能够满足现代青少年脑子里的一些新奇想法,读起来轻松愉悦,引人入胜。同时,网络小说也并不全是一些靠胡编乱造骗钱的人写出来的低级作品,有些网络小说也有自己的出彩之处。几个月前,有一位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叫做《龙族》的网络小说,这部作品拥有我之前所说的一切网络小说的优点,同时,作品中不乏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在这里首推《龙族2》的序章,我看的时候都想哭)和引人深思的句子。作者的写作风格也挺对胃口。后来这位朋友又向我推荐了一部叫做《哑舍》的作品,相比起《龙族》,《哑舍》的等级可能要略次一些,但它也有它的独特之处,这本书是作者由几件或有或无的古董虚构出来的故事集,每件古董都有自己的故事,都象征着一段历史,承载多年,无人倾听。在这部书里,项羽成了一个胸无大志的“宅男”,《白蛇传》有了不一样的结局,陈阿娇是个可怜的女人,秦始皇是名伟大的帝王。这些故事看似荒诞,却是作者别有用心,换个欣赏的角度去看这些新历史,又觉得格外新鲜有趣。再举个例子,身边大部分同学都知道这句“二十四桥明月夜”,但另一句“玉人何处教吹箫”就鲜有人知,我这位朋友就是那“个别人”,你问他为什么知道?他会对你说:“《斗罗大陆》里提到过。”

我想说的是,网络作品之类的书我们可以归类为“浅阅读”,名着之类的是“深阅读”,我们需要“深阅读”,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绝对抵制“浅阅读”,我们是要重拾那些被遗忘的厚重,但并不意味着我们非要加重自己的负担,不能自由的选择。不管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只要我们能从中找到闪光点,为自己所用,它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的阅读,按父亲的建议分三类:一是背诵积累类,比如《弟子规》、《三字经》、《声律启蒙》、《论语》、《道德经》、《小学生必背70首古诗》、《初中生必背古诗文》等;二是经典名着类,比如《史记》、《三国志》、《西游记》、《水浒传》、《安徒生童话集》、《格林童话集》等;三是不同年龄时段自己喜欢读的,比如“马小跳系列”、《校园三剑客》、皮皮鲁系列、各种悬疑小说等。盘点盘点,到现在,读过的书应该有百十本了。

有人问过我“看这么多书,有什么用呢?又不会考。”

为什么有些人非要去攀登那些高山呢?这个原因,山脚下的人是不会知道的,他们只会看着山顶上若有若无的人影,感叹道“真小啊。”

有时甚至连人影都看不到。

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它不同于读课本。课本能给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但书籍能带给我们无限的智慧。读书,尤其是读一本好书,就是进行一次心灵的旅途,一次灵魂的对话。读书能让你知道许多你并不知道的事,也能让你了解许多别人并不了解的事。读书能深邃你的思想,读书能升华你的气质。其实,人生就像是一本书,它的作者正是我们自己,把这本书写的更有价值,难道不是一件很值得自豪、很有意义的事吗?

河南新乡长垣县河南宏力学校初二:王耕耘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一
散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