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月球1200字以上

揭秘月球

1200字以上 初三 说明文

说到月亮大家并不陌生,因为它是团圆的象征和思乡的寄托,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来赞美月亮,来寄托思乡之情。但大家了解月球吗?今天就让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月球。

月球又称月亮。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古代的人们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洁的明月。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形状奇特,于是人们就编出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木、玉兔捣药等美丽的神话。古希腊人则把月球看作美丽的狩猎女神阿尔甙弥斯,并把女神狩猎时从不离身的银弓剑作为月亮的天文符号。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是围绕地球旋转的、唯一的天然卫星,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00km。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轨道,其近地点(离地球最近时)平均距离为363300km,远地点(离地球最远时)平均距离为405500km,相差42200km。

月球在绕地球运动的过程中,还要跟着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动。这就是说,月球绕地球运动一周后,再回到的空间位置已不是原出发的点了。由此可见,月球在运动过程中还要参与多种系统的运动。月球的运动和其他天体一样,月球也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月球除东升西落外,它每天还相对于恒星自西向东平均移动13°多,因此,月亮每天升起来的时间,都比前一天约迟50分钟。 

  月球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而自西向东的移动却是月亮围绕地球公转的结果。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叫做一个“恒星月”,平均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它本身也在自传。月亮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是一样的。

月球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科学界这是一个大有争议的问题,目前大致有三种理论。“俘虏”理论:有些科学家认为,月球原是一颗流星,当它在宇宙空间漫无边际飞行时,偶然进入地心引力范围,受到地球引力的约束,因而才意外地纳入了地球轨道。不过,近几年来,有不少人引用天体力学来反对这一说法。“分裂”理论:持这一说法的科学家认为,月球是从一片炽热旋转的云状物包围着的地球中分裂出来的,因而月球是地球的“孩子”。然而从“阿波罗”号宇宙飞船上几次带回来的资料表明,月球和地球的组成成分却是大不相同的。“碰撞”理论:该理论认为,约45亿年前,一个比火星更大的行星,以每小时4000公里的飞行速度猛然撞击早期的地球,力度如此之大,以致这个行星的铁质核一直撞到了我们地球的中心。碰撞结果是产生巨大爆炸,伴随有60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地球在爆炸的冲击下变了形,这个采取“自杀行为”的巨大天体的大部分与地球融合,只有一部分作为炽热的蒸汽与其他碎片一道汹涌地喷射入外层空间,后来这些蒸汽冷却下来并凝固成尘埃,尘埃与其他碎片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核,这个核后来凝聚成团,我们的邻居——灰色的月球从此诞生了。

月球的地质构造月球的内部构造是什么样子,这关系到它的起源与演化。20世纪60年代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之后,人类才开始对月球的内部逐渐有所了解。根据天然和人工月震所提供的资料表明,月球跟地球一样,也可以分成月壳,月幔和月核等层次。月壳厚约60-65千米,它最上部的1000-2000米主要是月壤和岩石碎块。月壳以下到1000千米处是月幔,有人把月幔的下限定在1388千米深处。月幔的部分占了月球一半以上的体积,主要由相当于地球上的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组成,物质密度一般超过每立方厘米3.5克,下层可能略低5%。从月幔以下直到1740千米深处的月球中心为月核,主要由铁、镍、硫等组成。月核的温度大致在1000摄氏度-1600摄氏度之间。月面上山岭起伏,峰峦密布,没有水,大气极其稀薄,大气密度不到地球海平面大气密度的一万亿分之一。没有火山活动,也没有生命,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已经知道月海有22个,总面积500万平方公里。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较大的月海有10个:位于东部的是风暴洋、雨海、云海、湿海和汽海,位于西部的是危海、澄海、静海、丰富海和酒海。这些月海都为月球内部喷发出来的大量熔岩所充填,某些月海盆地中的环形山,也被喷发的熔岩所覆盖,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暗色熔岩平原。因此,月海盆地的形成以及继之而来的熔岩喷发,构成了月球演化史上最主要的事件之一。

月球是一座未知的“金矿”,它对人类的意义非同凡响,如果将月球开发,那么将会造福于全人类,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造福于人类。

揭秘阿凡达——生活中的高科技

10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揭秘《阿凡达》——生活中的高科技

提起《阿凡达》,大家肯定再熟悉不过了。那部3D大片,风靡了全世界,让无数的人为之震撼,也让本片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成为无数影迷的偶像。《阿凡达》的3D效果、影片情节,都让我们大饱眼福。可是,这部高科技的电影,到底是怎么拍摄的呢?我带着问题,来到了中国科技馆,倾听张海霞教授的讲座,揭开谜底。

《阿凡达》属于3D电影。3D,是英语的缩写,顾名思义,是指其中包含着3个维度,产生立体的效果。《阿凡达》使用的摄影机,就与普通电影截然不同,它采用了微纳米技术。电影中,各种人物的动作,都是先通过演员先在感应平台上做出,再通过摄影机传输到电脑上,与虚拟人物相结合,制成影片中的3D效果。而其中的特技效果,竟然达到3000个!这真是史无前例!真让人震惊!

说到《阿凡达》,你一定会联想到纳米技术。其实,像纳米这样的高科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神秘,其实,纳米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纳米可以去除衣物中的静电现象,利用纳米粉末,可以把废水变成干净的清水。在军事运用中,科学家可以用纳米制作成动力芯片,将芯片植入动物的身体中,这样一来,动物就具有了“侦察兵”的功效。你可以设想一下,假如你是一名指挥官,将作战部署都编写在电脑里,这时候,一只苍蝇飞过来,你正想把苍蝇赶走,一只植入芯片的松鼠往电脑里插入U盘,然后把所有资料都传输到U盘上后轻松地逃走,还在你的办公桌上留下半个坚果壳!这将是多么的防不胜防啊!

后来,张教授说的一段话,让我深有感触。张教授说:“为什么中国没有《阿凡达》?我们和国外的差距到底在哪里?是谁创造了《阿凡达》?谁起到了领军的作用?谁推开了一扇门,打开了一扇窗?这个人就是詹姆斯·卡梅隆,他拍摄了《泰坦尼克号》,当时,《泰坦尼克号》轰动了全世界,横扫了世界影坛。可能你们都记得,当他捧起奥斯卡金奖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世界之王!’,很多人都说他狂妄至极,可就是这样,十几年后,他又推出了一场辉煌,一场震撼。它,就是我们谈到的《阿凡达》。卡梅隆原来的工作是什么?说出来可能会吓你一跳,他是美国航天局的科学顾问,专门负责火星探测任务。”张教授认为,我们缺的不光是技术,而是理想!是道德!是艺术!我们不光要注重“硬实力”,更要注重“软实力”。最后,张教授提出了一个科学计算公式:(+-道德)+(科学*艺术)=未来

张教授的讲座结束了,她提出的理论却印在我的心里。相信自己吧!朋友,未来并不遥远,只要我们插上理想的翅膀,相信未来,相信自己,未来还很模糊吗?不,未来就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应该按照自己的方式,一种不拘一格的方式,就一定会成功,一定会取得辉煌,取得震撼,创造出中国的阿凡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说明文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