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敬老——一首幸福的歌1000字

尊老敬老——一首幸福的歌

1000字 初一 记叙文

随着时光的流逝,每个人都会变老。在我们年过花甲的时候,在我们走不动的时候,在我们渐渐用上拐杖的时候,会需要我们现在这种热心肠的青少年。

尊老敬老,它不仅是一句格言,还是我们行动起来的源头。尊老敬老,就好比一首幸福的歌。有时,它会令人开心,会令人温暖,也会令人感动。

太阳懒懒地挂在头顶上,地面上却是热气腾腾。炎热的气息顽皮地从地下窜出来。此时,楼上白发苍苍的婆婆却在热火朝天地给菜输送营养,一遍又一遍地弓着腰施着肥。我注视着这一幕,纳闷了:婆婆不会累吗?那么热,还在浇菜,真是的!“要不去帮一下婆婆吧!”这个大胆想法在我的脑中展开,在我心中回荡,但我却还在犹豫着去不去。可看着婆婆的汗水一滴接着一滴往下掉,尊老之心在我的心底冉冉升起。终于,在心中“天使”的再三推使下,我一鼓作气,走了过去。“婆婆,要不要我帮你浇菜啊?”我十分和善地对婆婆说,正要拿起勺子去浇菜,却被婆婆用手大力地拍了下来。“谁要你帮我浇菜?小孩子快玩去!”婆婆似乎不领情,“快走快走!”急于帮助别人的我实在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顿时腿一软,鼻子一酸,立马就跑了。我一边跑一边想:婆婆为什么不肯让我帮她呢?她明明那么累了……但是,很快我又振作起来了。那也难免会这样,我和她还不熟,多沟通就可以啦!想到这,我不争气的眼泪又收回去了,低沉的心豁然开朗。

于是,我每次见到婆婆都会甜甜地叫一声:“婆婆好啊!”婆婆经过这样的“磨炼”,也渐渐的开始接纳我的友好。

乌云遮住了寂静的天空,雨声吵得我无法静下心来写做作业,只好打开窗户“观雨”。很不巧的是,门铃却“铃铃”地响了起来。打开门来,看见了熟悉的面孔。瘦瘦的脸颊,问号般拉不直的身躯——婆婆!没等婆婆开口,我就礼貌的叫了声:“婆婆!有什么事找我吗?”

“就是……你……妈妈在吗?”婆婆吞吞吐吐地说着,“我家的电视音量调不好,好吵。调到最小还是一样吵,你……可以叫你妈妈……帮我看一下吗?”

“当然可以!但是,我妈妈很忙,我去吧!”虽然是这样说,但其实是我想去帮忙,妈妈根本就不忙。

婆婆毫不犹豫地就把我带上去了,没有丝毫的不信任。经常看电视的我,早就将电视了解得一清二楚,一下就把音量调好了。婆婆看着调好的电视机,笑眯眯地看着我,夸道:“真厉害!我都不懂怎么搞,长大以后,你一定有出息!”听到这话,我心里响起了清脆悦耳的歌——一首幸福的歌!

尊老敬老,能使一个不屑你的帮助的人,为你的行为而感动。尊老敬老,就如晴日里的太阳——暖洋洋的,给予人温暖;尊老敬老,就如黑夜里的一盏灯——光亮亮的,给予人光明;尊老敬老,就如每个人心中的一首歌——甜滋滋的,给予人幸福!

啊!尊老敬老,是一首幸福的歌,给人温暖,给人快乐。作为青少年,应当挺起我们坚实的胸膛,行动起来吧——尊老敬老!

朝花夕拾读后感

1000字 初一 读后感

鲁迅的名字,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读到他的文章,却是在课本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文学巨匠,更是有点恐惧,不敢轻易读他的书。怕读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从读过鲁迅《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觉到好象在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 还有几个人物,我对他们的印象也是极深的。一位是范爱农先生,鲁迅一开始对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被杀害后,范爱农竟满不在乎。鲁迅对他的看法几乎是渐渐改变的,直至范爱农就义,鲁迅开始变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中出场。在“父亲”临终前,她让鲁迅叫父亲,结果让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痛苦。”后来“父亲”死了,这让 “我”觉得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衍太太对别的孩子们“很好”:怂恿他们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记叙文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