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发明锯的故事1000字

鲁班发明锯的故事

1000字 四年级 记叙文

鲁班发明锯的故事千百年来就一直流传在民间。相传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建筑一座巨大宫殿的任务。这座宫殿需要很多木料,鲁班就让徒弟们上山砍伐树木。由于当时还没有锯子,他的徒弟们只好用斧头砍伐,但这样做效率非常低,工匠们每天起早贪黑拚命去干。累得精疲力尽,也砍伐不了多少树木,远远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使工程进度一拖再拖,,眼看着工程期限越来越近,这可急坏了鲁班。为此,他决定亲自上山察看砍伐树木的情况。上山的时候,由于他不小心,无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长的一种野草,却一下子将手划破了。鲁班很奇怪,一根小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于是他摘下了一片叶子来细心观察,发现叶子两边长着许多小细齿,用手轻轻一摸,这些小细齿非常锋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细齿划破的。后来,鲁班又看到一条大蝗虫在一株草上啃吃叶子,两颗大板牙非常锋利,一开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这同样引起了鲁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只蝗虫,仔细观察蝗虫牙齿的结构,发现蝗虫的两颗大板牙上同样排列着许多小细齿,蝗虫正是靠这些小细齿来咬断草叶的。这两件事给鲁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受到很大启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如果把砍伐木头的工具做成锯齿状,不是同样会很锋利吗?砍伐树木也就容易多了。于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条带有许多小锯齿的竹片,然后到小树上去做试验,结果果然不错,几下子就把树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几下,小树杆就划出一道深沟,鲁班非常高兴。但是由于竹片比较软,强度比较差,不能长久使用,拉了一会儿,小锯齿就有的断了,有的变钝了,需要更换竹片。这样就影响了砍伐树木的速度,使用竹片太多也是一个很大的浪费。看来竹片不宜作为制做锯齿的材料,应该寻找一种强度、硬度都比较高的材料来代替它,这时鲁班想到了铁片。于是他们立即下山,清铁匠们帮助制作带有小锯齿的铁片,然后到山上继续实践。鲁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树上拉了起来,只见他俩一来一往,不一会儿就把树锯断了,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

在鲁班之前,肯定会有不少人碰到手被野草划破的类似情况,为什么单单只有鲁班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锯,这无疑值得我们思考。大多数人只是认为这是一件生活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他们往往在治好伤口以后就把这件事忘掉了。而鲁班却有比较强烈的好奇心和正确的想法,很注意对生活当中一些微小事件的观察、思考和钻研,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甚至获得某些创造性发明。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留意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小事,勤干思考,会增长许多智慧。

鲁迅与屈原的诗作关联

1200字 初三 散文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小说家和杂文家,也是伟大的诗人。他博大精深的思想、精湛圆熟的艺术,凝炼蕴蓄的语言,在他的诗歌中得到充分体现。正如郭沫若先生评价他,虽“无心作诗人”,但“偶有所作,每臻绝唱。”

我读鲁迅的诗作,发现他的诗作与屈原的诗作有着一种紧密的关联。我作了一个统计,在他所创作的49题64首旧体诗中,与屈原所创作的楚辞作品有关联的就有17题。其中直接仿照屈原骚体形式写的诗1首;在1首诗中5处有关联的1首,4处有关联的2首,3处有关联的2首,2处有关联的1首。略加归纳,认为鲁迅与屈原的诗作关联表现为三种形式:

一是仿照屈原骚体形式。1901年2月18日,即旧历庚子除夕,此时正值鲁迅从南京回家度假。当人们普祭财神时,他却独爱书神,仿照屈原骚体形式写下了《祭书神文》,形象生动地刻画出钱神的丑态和书神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富豪权贵的鄙视与痛恨,抒发了求知向上的情操与抱负。他在诗中写到,要对书神“狂诵《离骚》兮为君娱”,充满了屈原在诗歌创作中所具有的浪漫主义手法。

二是借鉴屈原骚体语言。如作者于1931年3月5日写的《湘灵歌》:“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高丘寂寞辣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他借用屈原《九歌》湘水女神的形象以及《离骚》、《远游》中的语言和意境,沉痛哀悼革命志士的惨遭被害,愤怒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暴行,辛辣讽刺反动政权“太平盛世”的虚假现象。又如他于1933年11月27日写的《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九畹贞风慰独醒;无奈终输萧艾密,却成迁客播芳馨。”作者以“兰草”为线索,借用屈原《离骚》、《九歌》、《渔父》等语言和意境,凭吊屈原而述今叙志,串用楚典而推陈出新,真可谓新铸伟辞,寓意深远。

三是引用屈原骚体词句。通读鲁迅的诗歌,随处可见对屈原骚体词句的引用。如《莲蓬人》中“芸裳荇带处仙乡”,语出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如《自题小像》中“寄意寒星荃不察”,是屈原《离骚》“荃不察余之衷情兮”一句的缩写;如《送O·E君携兰归国》中“椒焚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岩展素心”,本于《九章·悲回风》“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椒以自处”及《九章·涉江》中“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如《无题》中“洞庭木落楚天高”,出自《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等等。

在我国群星灿烂的古典诗人中,鲁迅对屈原却谓情有独钟。据有关回忆鲁迅的文章书籍讲,他在留学日本之初,购藏有一本线装的日本印行的《离骚》;他经常阅读屈原的诗作,能整首整段地朗朗背诵;他曾将《离骚》中“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四句诗,作为小说集《彷徨》的题词;他集骚句“望崦嵫而勿迫;恐鹈之先鸣。”,请书法家写成楹联挂在被称为“老虎尾巴”的书房里。

鲁迅,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实,我们不仅仅能发现鲁迅与屈原的诗作有着一种紧密的关联,更重要的是能看到两人在政治上思想和人格情操上的“关联”。鲁迅与屈原,十分热爱国家和人民,满怀忧国忧民之情和救国救民之志;鲁迅与屈原,执着追求真理和正义,满怀反邪抗恶之情和扶正扶善之志,并始终不渝,至死不改。我想,没有这种政治思想进步和人格道德高洁的“关联”,恐怕也就没有两人诗作上的“关联”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四年级
记叙文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