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议论文:笃行篇_650字600字

高二议论文:笃行篇_650字

600字 高二 议论文

我国古代学者有一种优良的传统,这就是“笃行”精神。历代进步学者在教育和学习上,不仅重“知”,更加重“行”。《中庸》里有这样一个学习的先后次序:博学之(广博的学习),审问之(详细的设问),慎思之(仔细的思索),明辨之(清楚的分析),笃行之(忠实的执行)。笃行是读书的目的,教育的归宿。笃行,才能检验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不是真理;笃行才能使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变为真知,化为自己的血肉。

清代学者陆陇其一针见血地指出:“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将所读之书,句句体贴到自己身上来,便是做人的法,如此方叫得能读书。”古代坚持言行一致的人,举不胜举。

文天祥奋力抗元,事败被俘,但他坚贞不屈。在牢狱中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文天祥认为: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正因为尽到了义,所以就做到了仁。读了圣贤的书,学了干什么?所学所用,为民族,为自己,我死而无憾。

古人笃行的精神令人敬畏,我们更应该传承这种优良的传统。我们不用舍生取义,但是既然书是精神粮食,就应该把转换为能量用出来。如果仅仅从书本上学,实际上做不到,那么,纵然读书万卷,仍一无所获。学问要通过应用才看得到它的得失,口头上和笔头上的收获是不完全靠得住的。教育和学习,是进德俢业,经世致用的途径。所以,学习必须“学以致用”,“躬行实践”。

明朝林鸿诗云;“古人既已死,古道有遗书,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把读书与笃行的关系说得十分透彻。学习就是为了笃行,笃行就是检验学习。学以致用,躬行实践,才是真正的成功人士。

高二议论文:精思篇_650字

600字 高二 议论文

从古至今,知识如海书如林,许多人终生读书,却一无建树;有的更是越读越糊涂。是什么原因呢?是他们只读书,不思考,仅仅是一个书柜,一只书虫。著名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学习,不思索,就迷惘无知;光思索,不学习,就疑惑不解。所以,在阅读当中,要学会精思。

古代,作学问提倡记性与悟性。记性就是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悟性就是思索,是学习的目的。只学不思,是死读书。学而能思,是活读书。古代有成就的学者,都是既“博学”,又“慎思”;既“熟读”,又“精思”的人。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只活了27年,却留下230余首诗。他不但读书广博,而且勤于思索。他有个习惯,经常骑上小毛驴,背上破旧的锦囊,到野外一面观赏,一面思索。一旦有了灵感,就立即记在纸上,放入锦囊。晚上取出,反复推敲写成一篇篇佳作。

朱熹也说过同样的道理,他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小有疑处,即便思索;思索不通,即置小册子,逐日抄记,以时省阅,归日逐一理会,切不可含糊护短,耻于咨问,而终身受此黯暗以自欺也。”这都说明了学习要“精思”。

和精思相联系的是善疑。古人云:“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又说:“善思则疑。”说明疑是思的必然结果。因此在读书学习过程中,必须善于设疑,质疑,释疑,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博览,精思,质疑,善问,乐学、勤学、巧学,这便是人们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一条必经之路。是古人留给今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留给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二
议论文
6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