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蒙古包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民居建筑经验。中国民居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蒙古包就是其中之一。
在辽阔的蒙古草原上,寒风呼啸,大堤上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一望无垠的草原是蒙古族人民自由放牧的大舞台,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最适于游牧民族居住的就是蒙古包,因为它的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他在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古称穹庐,还称毡帐,帐幕,毡包等,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这些名称逐渐被“蒙古包”所代替。蒙古包整体为圆形凸顶,顶上和四周被厚厚的毡子覆盖。普通的蒙古包,顶高3。3~5米,围墙高17米左右,大门朝南或东南。最小的蒙古包,直径有300厘米左右,大的则可以容纳数百人。它共有四大结构:哈那,天窗,椽子和门。哈那就是蒙古包围墙支架,蒙古包的大小以哈那的多少来区分,通常分为40个,60个,80个,100个和120个。哈那为120个的蒙古包,面积非常大,有6000多平方米,远远望去,如同一座巨大的城堡,十分壮观。但是,面积这么大的蒙古包在草原上并不常见。
牧民创造的蒙古包,有着蒙古族典型的特色。蒙古包分为固定式与游动式两种样式。半农半牧区大多建造固定式的蒙古包,周围墙壁用土砌成,上面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大多使用游动式的蒙古包,一种可拆卸,一种不可拆卸。可拆卸的蒙古包以牲畜驮运来迁移,不可拆卸的靠牛车或马车拉运。
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除蒙古族外,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游牧时也适用蒙古包居住。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开始使用蒙古包,但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至今仍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
看啊!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星星点点的蒙古包就像大海上扬起的白帆,炊烟袅袅,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
变色龙
今天,我和同学在跑步时,无意间发现了一个怪东西,这个怪东西在一片碧绿的叶子上,身上的颜色和叶子的颜色一模一样,极难发现,就连我们也是模模糊糊发现了这个怪东西,我们都很惊讶,它的颜色竟然和叶子的颜色没两样,我们决心探索这个问题。
我们走近一看,这是一个小东西,它身体呈长筒状,眼睛稍有鼓起,嘴巴差不多根本看不见,隆起的背部酷似龟背,尾巴又尖又细,而且还很长,一副凶相毕露的样子,看着就让人害怕。我们一直在对它指手画脚,但它任然一动也不动。过了一会,老师来了,着我们才得知这是一条变色龙。
变色龙如此迟钝,如何捕捉食物呢?“变色龙看起来很迟钝,但实际,是在用它那似睡非睡的眼睛窥探着,一但有猎物出现,它就会把两只眼睛都睁开,从而就会产生一种立体感,确定自己与猎物的距离,猎物和他逼近了,他就会伸出他那舌头,瞬间把猎物卷入他的口中。”我的同学“曹操”绘声绘色地向我们介绍着。
就在我们说的时候,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飞了过来,等它逼近时,变色龙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度,伸出他那长得惊人的舌头——舌头的长度超过它身体的一倍。一刹那,那只彩蝶已被它卷入口中,成为美餐。天哪,我们都被它吓了一跳。
老师说变色龙会变色,我们就把它放在了各个地方,它的颜色果然也随之而改变,我们把它放在水泥板上,它就变成棕黑色;我们把它放在墙壁上,他就变成了白色;我们把它放在黑色的汽车上,他就变成了黑色,我们把它放在蓝色的地砖上,它就变成了蓝色……】
老师说变色龙的数量已经算少的了,所以我们把他发在了原处
变色龙果然名副其实!
相似题目
-
草原上的蒙古包在广阔无边、茫茫绿海中,屹立着一个个屋顶圆圆,极富特色的建筑——蒙古包!蒙古包看上去小巧玲珑,端庄可爱,可“肚子”里却出人意料的庞大,像个小仓库,堆积着各色各样的用品。它室内空气流通,不闷不热。太阳晒进来暖洋洋,冬日飘雪也照样暖和,炎炎夏日也成了一处乘凉之地,快活自在。蒙古族的人民属于游牧民族,这蒙古包不怕狂风吹也不怕暴雨打,在草原上这片气候不定的地带,成为了一种固若金汤的“城墙”。蒙古包构造孰厚,以木杆子作为其主要支撑部件儿,是蒙古包能够屹立不倒的核心部位,依蒙古人的做法,之后就是将毛毡做其屋顶、墙壁,覆盖在木杆子上面。这其实是人类早期建筑形式,骨架形结构被赋于了人类历史上智慧的结晶,是多么值得令人赞叹啊!蒙古包的建筑方位也很值得研究,借鉴了当地地形、气候、风水等各种因素考虑,蒙古包包门开向东南,巧妙地避开了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同时,又不失考量地沿袭着他们吉祥的古老传统:面对日出方向。帐内中央,安放着不大不小的一个火炉,火炉旁堆放着炊具,而火炉顶上的奇妙之处,就莫过于是开了个小天窗。火炉边铺着地毡,摆着极为精致的雕花木桌。包门两侧悬挂着牧人的马鞭、弓箭等用具,彰显着游牧民族的个性。蒙古包,是蒙古人民得以在草原生存的重要之物,现在,也成为了游牧民族文化最闪亮的瑰宝!500字 四年级
-
草原上的蒙古包在辽阔的蒙古草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蒙古包虽然不像徽派建筑那样有名,也不像苏州园林那样美丽,但它依然保存着自己民族独有的特色。保存着蒙古族的民族传统。蒙古包是许多蒙古人民的日常居住地,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牧区。一圆形天空,通烟器,包门小。朝南或者朝东南。在古时候,它还有好几个别名,分别是“穹庐、毡帐还有毡房。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最大有蒙古包约可容纳600人,最小的蒙古包大约可以容纳20人。蒙古包的架设非常简单。一般是搭建在风水好、水草适宜的地方。先根据蒙古包的大小画一个圈,然后就可以按照这个圈的大小进行搭建。蒙古包搭好后,人们便开始装饰蒙古包的内部。铺上厚厚的地毯,放上一两张既舒适又漂亮的小床,四周再挂上镜框和各种美观的装饰。现在一些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给蒙古包增添了许多色彩。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便内部面积确很大。它不但采光条件好,而且不怕风吹雨打,冬暖夏凉。蒙古包不像徽派建筑那样有名,不像苏州园林那样美丽,但它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而保存下来。四年级:童童400字 四年级 状物
-
草原上的蒙古包草原上的蒙古包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民居建筑经验。中国民居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蒙古包就是其中之一。在辽阔的蒙古草原上,寒风呼啸,大堤上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一望无垠的草原是蒙古族人民自由放牧的大舞台,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最适于游牧民族居住的就是蒙古包,因为它的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他在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古称穹庐,还称毡帐,帐幕,毡包等,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这些名称逐渐被“蒙古包”所代替。蒙古包整体为圆形凸顶,顶上和四周被厚厚的毡子覆盖。普通的蒙古包,顶高3。3~5米,围墙高17米左右,大门朝南或东南。最小的蒙古包,直径有300厘米左右,大的则可以容纳数百人。它共有四大结构:哈那,天窗,椽子和门。哈那就是蒙古包围墙支架,蒙古包的大小以哈那的多少来区分,通常分为40个,60个,80个,100个和120个。哈那为120个的蒙古包,面积非常大,有6000多平方米,远远望去,如同一座巨大的城堡,十分壮观。但是,面积这么大的蒙古包在草原上并不常见。牧民创造的蒙古包,有着蒙古族典型的特色。蒙古包分为固定式与游动式两种样式。半农半牧区大多建造固定式的蒙古包,周围墙壁用土砌成,上面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大多使用游动式的蒙古包,一种可拆卸,一种不可拆卸。可拆卸的蒙古包以牲畜驮运来迁移,不可拆卸的靠牛车或马车拉运。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除蒙古族外,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游牧时也适用蒙古包居住。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开始使用蒙古包,但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至今仍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看啊!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星星点点的蒙古包就像大海上扬起的白帆,炊烟袅袅,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河北沧州任丘市研究院学校六年级:银子嘉700字 六年级 状物
相关推荐
-
草原上的蒙古包_750字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原上的蒙古包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民居建筑经验。中国民居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蒙古包就是其中之一。在辽阔的蒙古草原上,寒风呼啸,大堤上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一望无垠的草原是蒙古族人民自由放牧的大舞台,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最适于游牧民族居住的就是蒙古包,因为它的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他在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古称穹庐,还称毡帐,帐幕,毡包等,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这些名称逐渐被“蒙古包”所代替。蒙古包整体为圆形凸顶,顶上和四周被厚厚的毡子覆盖。普通的蒙古包,顶高3。3~5米,围墙高17米左右,大门朝南或东南。最小的蒙古包,直径有300厘米左右,大的则可以容纳数百人。它共有四大结构:哈那,天窗,椽子和门。哈那就是蒙古包围墙支架,蒙古包的大小以哈那的多少来区分,通常分为40个,60个,80个,100个和120个。哈那为120个的蒙古包,面积非常大,有6000多平方米,远远望去,如同一座巨大的城堡,十分壮观。但是,面积这么大的蒙古包在草原上并不常见。牧民创造的蒙古包,有着蒙古族典型的特色。蒙古包分为固定式与游动式两种样式。半农半牧区大多建造固定式的蒙古包,周围墙壁用土砌成,上面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大多使用游动式的蒙古包,一种可拆卸,一种不可拆卸。可拆卸的蒙古包以牲畜驮运来迁移,不可拆卸的靠牛车或马车拉运。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除蒙古族外,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游牧时也适用蒙古包居住。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开始使用蒙古包,但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至今仍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看啊!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星星点点的蒙古包就像大海上扬起的白帆,炊烟袅袅,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河北沧州任丘市研究院学校六年级:银子嘉750字 六年级 状物
-
蒙古包在碧绿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蒙古族人正在过着充实快乐的日子,但他们怎么住的,没错,就是蒙古包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现在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包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是蒙古游牧民族的临时的“房子”,与其说它是房子,不如说他是帐篷,它是乳白色的,有的上方时一个圆锥体,有的上方是一个圆顶形,不易于坍塌、变形,下方是一个圆柱体,就像一个乳白色的巨大的稻谷垛,它看起来外形虽似乎很小,但里面却非常庞大,大约可容纳20到400人,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很好,冬暖夏凉,非常牢固,不怕风吹雨打,就像极地的冰屋一样,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大约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用条木编成网状 ,与侧壁连接,再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个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着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等,可以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而且方便拆装,方便携带,就像现代的房车。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多平方米。我不禁发自肺腑的赞叹:“蒙古人真聪明,想的真周到,设计的真巧妙,不愧是草原上精明的游牧民族啊!”从蒙古草原上向下眺望,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这就是那有特点的蒙古包!650字 六年级
-
蒙古包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上处处可见一朵朵“白色的鲜花”,它们就是家喻户晓的蒙古包。蒙古包呈圆形,被一只至两层厚毡覆盖。,外形看起来虽小,但包内面积却很大。它的架设十分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地方建设。先根据包的大小画一个圈,然后沿着圆圈将“哈娜”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最后将“哈纳”与“乌尼”衔接在一起,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紧,两三小时就大功告成了。比起建高楼大厦,它建起来要简单得多。蒙古包按照哈纳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有个哈纳。12个哈纳的蒙古包十分罕见,有60多平方米,过去这样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犹如一座坚固的白城堡,十分壮观。而在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们帐幕可容2000人呢!蒙古包最大的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单。拆卸时哈纳折叠体积变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即可运走。可以随时搬家,令人羡慕。但是不可拆卸的蒙古包却没有这样的特效。蒙古包还有许多其他优点。它有独特的美感。远看如粒珍珠,在草原上闪闪发光。近看,包外的花纹更加清新美丽,给人一种视觉美感。包内装饰也有它独特的美,室内铺了一层地毡,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里面摆放的家具上刻着栩栩如生的人物 、花卉……具有艺术感。而且采光条件好,包内四处充满着太阳、大地和风的气息,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蒙古包在草原上生活了数千年,成为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5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
蒙古包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蒙古包是东南向而设的。这与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崇尚太阳,与朝日之俗有关。但这种东南向习惯不仅是一种信仰,还是为抵御严寒和风雪,因为他们居住在高寒地带,冬季又多西北风。蒙古包的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建造时并不用泥水,土坯,和砖瓦,材料非木即毛,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木条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包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包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包顶顶部再架上固定的天窗支架,一般顶高约4米,周边高约2米,门大多向东或东南开,全包的外部和顶部均由轻质沙柳做成骨架,屋顶以天窗为中心,绑扎细椽子,呈活动伞盖式,用驼绳绑扎固定,成为固定的圆形墙壁。圆顶陶敖直径为1.5米,上饰美丽的花纹。包顶外形均是圆锥体,通常用一层或二层乃至多层毛毡或帆布覆盖,最后用一块巨形毛毡把陶敖覆盖以过夜或防雨雪。将数十根同样的木棍和椽子按圆形衔接在一起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蒙古包最小容纳20多人,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包外形看起来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和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很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蒙古包是草原游牧人民与自然长期磨合产生的人类建筑文化之一,是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生命力和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600字 六年级 说明文
-
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6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运输。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这就是那有特点的蒙古包!四川泸州泸县实验小学六年级:1391335465500字 六年级 写景
-
蒙古包大家都见过蒙古包吧,你们想全面了解它吗?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蒙古包。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的传统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毡包”等。蒙古包在匈奴时代就已经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是半球形的,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木条编成网状,几块网连接在一起,围成球形。上面加上一个锥形的圆顶,就像一个小土坡似的。帐篷的全身都覆盖着毛毡,用线索固定,这样就起到了保暖的作用。西南壁上留一个木框,可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个圆形的天窗,以便通风和采光,还可以排放炊烟。如果下雨了,就用毛毡把天窗盖起来。蒙古包小的可容纳20多人,大的能容下好几百人呢。蒙古包是蒙古人日常居住的地方。蒙古族是游牧民族,蒙古人终年赶着他们的羊群、牛群、马群和骆驼寻找有新鲜牧草和水源的地方,所以蒙古包大多是可以随时拆卸的。把蒙古包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来,又可以在里面居住了,非常方便。这就是蒙古人的民居,有意思吧!蒙古包400字 状物
-
蒙古包今年我哥出去游玩,给我带回来了一个蒙古包玩具。蒙古包非常漂亮,雪白雪白的身体上镶嵌着五颜六色的花线、花饰和花纹,吸引着我的眼球,让我目不转睛的看着它。它下半身是一个圆柱体,直径是12厘米,在一边还开了一个小门,门上有一个白色镶着五色彩条的门帘,打开门帘一看里面黑漆漆,用手电筒一照里面什么也没有,空荡荡的。上半身是一个圆锥体高12厘米,还带了一个扁扁的帽子。蒙古包是草原牧民使用的流动的房子,它可以防风、防寒、防雨、防野兽。牧民放牛、放羊的时候,草原辽阔无边,牧民们按照牛、羊吃草的地方不停的搬家,所以才有蒙古包这个方便实用的工具。我喜欢这个蒙古包,因为它是蒙古族特有的房子,更想去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300字 小学 状物
-
蒙古包作文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6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运输。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这就是那有特点的蒙古包!广海中心小学六年级:纯真de童颜蒙古包作文550字550字 状物
-
草原上的“雪莲花”我爸爸在遥远的内蒙古上班。最近,我和妈妈去那儿看望他。一下火车,我就迫不及待地嚷嚷着让爸爸妈妈带我去附近的草原上玩。星期天,我们来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哇,草原真美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翠欲滴的草地,清澈见底的小河,洁白的羊群和那远方牧民的嘹亮歌声都让我陶醉!这时,爸爸把我带到草原的中央,那里马儿成群,有枣红色的马、白色的马、黑色的马……体格都是那么健壮。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匹大白马。大白马全身雪白,没有一根杂毛。它的尾巴很长,像一把大刷子。它那又长又粗壮的脖子突出了体形的优美,两只耳朵长长的,细细的,尖尖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柔柔地望着我,好像能听懂我说话。在我的眼里,那匹大白马非常神秘,就像一朵“雪莲花”。当别的马在草原上嬉戏奔跑时,它却在一旁静静地站着,沉默着,像是在思考着什么;当别的马在草原上吃草、休息的时候,它便舒展四蹄向远方疾驰而去。随着它那不时的长鸣和有节奏的马蹄声,我的眼前,像划过一道闪电,像吹过一阵风。第二天,我请求爸爸让我骑一会儿那匹大白马。爸爸答应了,便找来了马的主人——一位牧民叔叔。叔叔把我抱在马背上,和我一起骑上马。在叔叔的吆喝声下,那匹大白马开始奔跑了,跑得很快,马蹄声像一首高亢的歌。我闭上眼睛,听风儿从耳边吹过。马越跑越快,我感觉自己像是飞了起来。我多么希望自己就这么骑着它跑呀跑呀,一直跑到天边,去拥抱蓝天,拥抱美好的未来。500字 四年级 状物
-
草原上的花园……花园,草原上严肃沉默的花园,在黑夜的笼罩下,显得更加灰暗。看上去,仿佛和长满青草的草原,和为一体了。此时,在东方的天空上,一颗明亮的星星―正闪着耀眼的红光。50字 一年级 状物
-
青青草原上的战争从前,在一座深山里有一片美丽的草原,叫青青草原,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住着两个和平的王国,一个是毛毛虫王国,一个是蚂蚁王国,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一个故事。有一天,毛毛虫王国宫殿门前站岗的一名哨兵,无意中发现了一片钻石矿山,他立刻把这件事告诉了国王,毛毛虫国王得知后立刻发兵占领了这片矿山,并且派重兵把守,任何人不得进入。与此同时在青青草原南部的蚂蚁王国也悄悄潜入了钻石矿山,它们双方都想获得这座矿山里的钻石,可是,宝藏归谁呢?于是双方就开始了战争。第一次战役虽然以蚂蚁失败而告终,但双方都损兵折将,损失惨重。蚂蚁虽然失败了,但它们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再次主动挑衅毛毛虫王国,双方再次开战,正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突然从东边冲出不一大批蝎子军队,蝎子用它们的毒针把毛毛虫和蚂蚁军队扎的死伤一片,惨不忍睹。因为蝎子军队冲出来的非常突然,使得毛毛虫军队和蚂蚁军队首尾不能相顾,最终被蝎子军队杀的大败。蝎子为什么要侵入毛毛虫王国和蚂蚁王国呢?原来,蝎子王国的势力很强,野心很大,它已经霸占了许多富饶的土地,现在还想来霸占青青草原。毛毛虫国王和蚂蚁国王得知了这个消息,恍然大悟,它们才明白面对强大的侵略者必须联合起来共同抗击。于是,两个王国联合起来,共同抵御蝎子王国,它们与蝎子军队抗战了三年,终于蝎子军队被毛毛虫和蚂蚁联军赶出了青青草原。从此以后,毛毛虫和蚂蚁王国都明白了团结的力量是无限的。从此以后,它们双方再也没有发生矛盾,就这样和睦快乐的生活着。从此以后,青青草原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永远洋溢着和平的气息!650字 六年级 童话
-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这个暑假我读了许多书,可我最喜欢劳拉写的《草原上的小木屋》。书中讲述的是劳拉一家离开日渐嘈杂的森林去西部拓荒的惊险故事。他们告别森林,一路往西,进入了印第安人居住的大草原,开始了草原上的生活。草原上人烟稀少,一天晚上劳拉正睡的香,突然一声狼嚎传来,把睡梦中的劳拉给惊醒了,黑暗中一束束月光透过窗户和墙缝洒到房间里来。劳拉翻身起来,往窗外望去,只见在月光下,一群狼围成了一个半圆,围住了他们的小木屋。其中为首的头狼,站在正中间,眼睛闪着绿色的光芒。正在这时,头狼突然叫了一声,其他的狼也跟着叫。劳拉顿时紧张成一团,爸爸却很淡定,他掮着枪从一个窗口走到另一个窗口,并让孩子们不要怕,去安心睡觉。劳拉心想反正有爸爸和杰克,狼也进不来,于是她怀着一颗忐忑的心,慢慢睡着了。第二天醒来,狼群已经不在了。真是惊险的一夜啊!草原上的生活自由、舒坦,但也不是一凡风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劳拉正和家人一起准备午餐。突然,不远的地方升起了滚滚浓烟,这时,爸爸匆匆忙忙赶了回来,说:“草原起火了,大家快一起救火。”爸爸让孩子们把所有的桶都装满水,然后把麻袋浸湿。大家分工合作,一有火苗越过湿麻袋,他们就用水把火苗浇灭。爸爸还在小屋周围犁了一条深沟,阻止火漫延到小屋这边来。经过一番努力,一家人终于成功守护住了他们辛辛苦苦搭建的小木屋。《草原上的小木屋》是一个勇敢、温情、惊险,妙趣横生的拓荒之旅,放眼今天,生活在电子时代的我们不一定就比劳拉一家幸福多少,我们享受祖先的馈赠之时,也遗忘了各种生活体验和生存技能。我真的好想也坐着大马车去大草原来一场拓荒之旅!650字 读后感
-
观后感──草原上的那群孩子自从看完那段纪录片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学校组织我们去人民大学的如论讲堂看一场关于“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的纪录片。纪录片讲述的是一些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孩子,经过层层筛选,剩下的39人组成了“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这个合唱团的孩子,年龄从5岁到13岁不等,都是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牧民和农民的家里。草原上有20%的地方还未脱离贫困,而合唱团利80%的孩子都来自那20%的贫困地区。但他们去从呼伦贝尔一路唱到北京,还在2008年“春晚”上演出。他们当中有的父母离婚,有的亲人去世,但他们却能忍受极大的打击和压力,并一次又一次地成功登台演出。他们竟能承受祝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去演出,我们平时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一点小小的困难就放弃,就退缩,就哭天喊地的去叫父母,叫老师。这样做就不是一个自强的人了,而是一个懦夫。我相信,很多同学都有过这样的做法,但看完这段纪录片,将会有70%至80%的人能改过来,变成一个自立自强的人。我觉得片中最感人的一幕是:一个小合唱团员的妈妈在来看他回家的路上,不幸遭遇车祸,虽然经过医生和护士的奋力抢救,但最终还是高位截瘫。那个下男孩在看望他妈妈是,自己主动地剥了一个香蕉喂给妈妈吃,妈妈感动地流下了幸福的眼泪。我还听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也同样是个小男孩,在听说他母亲为了他而出车祸变成残疾人时,他不屑一顾地说:“我没有这样的妈妈。”同样的事情,一个不屑一顾,另一个细心照料,所有人都会为小团员鼓掌,给那个“白眼狼”指责和痛骂。这个小团员知道父母养自己这么多年不容易,即使父母残疾了,也能去照顾他们.这部纪录片给我流下的印象非常深,我也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和方法。65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
草原的野走进蒙古大草原,迎面吹来的空气,就只有一种气味—“野”。大草原的草木是野的。它们一根根、一棵棵哪个不野?草与平时照片里的看起来的完全不同,什么整整齐齐,亭亭玉立的小姑娘一样的草,在我眼里都只能说不可能。这儿的草都一个劲儿地长着,你挤我,我挤你,完全无拘无束。长得高的过我的小腿,短的却只能给我的鞋子挠痒痒。不过这些顶天立地、不拘一格的青草中,也有那么一些娇滴滴的花姑娘。她们有的低着头,与另一株高大的青草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有的头微微斜着。又像一对站在土地上,颠着脚看夕阳的父女俩。草原上树是很少见的,可是一出现,就会显得格外显眼,并十分突兀、庞大。每一棵树都有不同姿势,体现出的野也与众不同。因为有的姿势谁也看不明白,只是知道它们的样子是多么的野,不羁,狰狞。草原上的动物更是野的。想吃东西,喝水都可以,东奔西跑或决一死战也不在话下。所以每天都会有牧民给羊、牛、马治伤或教训它们一顿。也有的三更半夜溜达出去,想家了就活蹦乱跳地回来了,不想家的,去不同的山坡寻找新的世界,因为,性子野的动物们总有无穷的乐趣……草原上什么都是野的,可是当地的蒙古人比我们见到的还要野,大人好似从不在意面子,骑马时打马如飞,马嘶鸣,蹄子跑得看不清,不论男女,一上马去,就是一路大叫,和孩子一般。让别地来的我们不由觉得自己太冷静,让孩子们觉得自己太成熟。如果他们还不野,那就非蒙古小孩子莫属了。如果愿意,他们可以在夏日找一棵树,给你捉几只知了或几条大毛虫来恶心恶心;或者,他们会一屁股跳河里,一顿胡来后,要不空手而归,要不拎着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鱼回来……草原,是它第一次告诉我,“野”也可以这样的美丽、有趣……650字 四年级
-
家乡的草原我的家乡在内蒙古赤峰,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我最喜欢家乡的草原。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有蓝蓝的天和绿绿的草,羊群像开在草原上的白色花朵。让我不由得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诗。草原还是马的天地,大家对马应该不陌生,可是你们见过马群么?那是真的万马奔腾,他们在草原上撒欢、奔跑、自由自在。它们在草原上吃草、繁殖、生生不息。马是牧民的好朋友,马也是牧民的交通工具,在草原上,骑马要比开车还快。牧民每年也会开赛马大会。草原上的牧民很少会把马卖掉,而马也能看懂人的脸色,是不是喜欢它,还是带着恶意。人们的宠爱再加上草原上新鲜的青草,使得草原上的马毛色油光铮亮。你可以想象,那广阔的草原上,绿绿的青草,毛色光亮的高头大马一群群地飞驰而来,多么壮观多么美丽。草原的物产也非常丰富。有黄花菜、蘑菇等各种野菜。还有数不清的野花,狼毒花、杜鹃花、芍药花、山丹花……草原上还有各种小动物,地上的野生动物有松鼠、野兔、獾子、孢子、小鹿、黄羊、狼,还有狐狸……草原上的鸟类也很多,有天鹅、大雁、蜂鸟、黄雀、金丝雀、野鸡还有山鸡……草原上的人们特别热情好客,不管认不认识,他们都会把你请到他们的蒙古包,给你品尝自己家做的奶豆腐、嚼口、奶皮子,还会端上热平平加了炒米(黄油的奶茶。如果你以为这是饭那可就错了,牧民们真正招待客人的正餐会为你杀一只羊,或者煮手把肉,或者是烤全羊。草原上的姑娘们会为你唱祝酒词还会献上洁白的哈达,小伙子们会为你跳舞,表演摔晈和赛马。这就是我家乡的草原,那里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还有热情好客的人们,欢迎你们到我家乡的草原上做客。650字 五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