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约,李清照
仲夏,初秋,残花轻上,浓墨满园。读着宋时的词字,学着他们落笔成诗,也不禁回到了旧时的光景,忘记了眼前的自己,却想起了多愁善感,清丽娟秀的她……
她步履蹒跚的一生,走了太多的苦难与坎坷。孤身一人像是海中的扁舟,摇曳飘零。但是,这些苦难和挫折从未压倒过她,她挺住了,留给了后人一首首精心艳丽的诗词。虽说现今流传的她的作品,诗,词,和文,全部的作品加起来也就不过七八十篇,但就是凭着这区区的七八十篇作品,她居然能够和作品上千,甚至上万的李白,杜甫,陆游等男性的大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平起平坐,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甚至成为太阳系当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因为在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它们,其中一座环形山的名字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我想,这大概应该是在外太空惟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命名的天体了吧。而这个被以其名命名山体的人便是“一代词宗”——李清照。
翻开《宋词三百首》,那充满愉快,清新艳丽的《如梦令》,充分的反应了李清照那充满生机和乐趣的心境: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时常记起那天的日暮余晖,她与一群和她同龄十六七岁的女孩儿一起泛舟于湖上,带着女孩子家爱吃的零食点心,小酒助兴,边歌边荡,轻松自在地欣赏着灿烂的夕阳和晚霞,还有美丽的荷花。游兴正酣,不禁忘了时辰,时间一长,酒也喝多了些。走偏航向的船误入到了荷花朵簇的深处,等大家发现走错了方向,便趁着酒兴比赛谁划得快,箭一样的船惊飞了水鸟,从眼前飞向远方……如此,闭眼轻思:灿烂的晚霞,静静的湖面,船桨轻过,湖面泛起层层的涟漪,绿色的荷叶衬着白色的荷花,还有醇香的美酒和她们欢快的笑声,如果你再仔细看,还有她们绯红的脸庞,可能是因为她们兴奋,也可能是因为她们酒晕未消。就这样“误入藕花深处”之后,“争渡,争渡”,船惊鸟起,扑啦啦的,一群水鸟从一望无际的荷叶当中飞起来。
这样一幅生机勃勃而又盎然情趣的画面出自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姑娘之手,谁又能说它的作者是一个娇滴滴的,终日以泪洗面的闺中小姐呢?而其异于旁人之处就是她不但能够享受快乐,而且还能够描写快乐,分享快乐。不然,九百年后的我们又怎能够有幸得知宋时的光景和她这泛舟的情节呢。
幸运的她没有“三从四德”的束缚,其才学水平自然广博高泛,旧时的女子寥寥能及。正值豆蔻年华的二八佳人,青春使其渐变成一位敏感多情的妙龄女子。除了与女伴儿们无忧度日以外,少女的情思也在她的心里暗暗生长着……
自古少女怀春,喜春,写春。春天对于这个心思细腻的才女来说,无疑是一个浪漫的季节。她的另一首《如梦令》写尽了春日里的那份温婉与遐想: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精妙地描绘了春日里的景象也留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那是细腻的生活细节。“昨夜雨疏风骤”,风很大,雨点小,她一个人在后花园喝多了酒。或许有人说,她怎么又喝多了酒?上面说了“沉醉不知归路”,现在又“浓睡不消残酒”,为何如此呢?就是睡了整整一个晚上,连上半个早晨,都没能够让她从这个酒醉的状态当中完全地清醒过来,喝得太多了,此为何故?
其实,李清照并不是整日醉酒之徒,在她的词里经常出现的这个“酒”实际上是一个意想。诗人和词人写酒都是虚实两面的。如李白写酒一样,若是真如他诗里写的那样喝酒,恐怕他的身体支撑不到他写上万首诗就已垮掉了。“酒”只是作为一种情绪的象征。高兴欢愉的时候,酒起助兴,酣畅淋漓。忧伤沉寂之时,杯酒化愁,一饮再饮。太白的“会须一饮三百杯”便是欢愉的气魄,倒不是真的喝上三百杯。故此,李清照的“浓睡不消残酒”亦是一种情绪。昨晚的风很大,雨很小,心情复杂的她不停地喝酒,酒后酣睡,一直到日上三竿。
早上还在床上腻着呢,小丫头过来把床帐给她卷起来,然后看着她说,今儿还上不上学了?她见这个家里的小丫鬟到跟前来,第一句话问的不是早餐是否已备好,妆饰是否齐全,并非这些日常生活的俗事儿,而是问后院的海棠花怎样了?“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此处省略了一句话,就是她问这卷帘人,后院海棠可还好?然后,卷帘人才说“海棠依旧” ,卷帘人便是这小丫头。
如此,这便也是她昨晚独酒的原因。可那小丫鬟怎知她的心思,她在词的结尾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低头轻叹,哎……你说的不对,怎会是“海棠依旧”呢,它应该是“绿肥红瘦”的。
经过雨水的滋润,海棠花的叶子自然会更加的丰茂,故此“绿肥”。可昨夜的大风该会吹落多少花朵呢,这最关心的“红瘦”才是她的惦念。这海棠就是其对青春时光的憧憬。独酒思量,如此的年少青春延续几何?再经风吹雨打,更不知容颜多久。红颜易老,如花摧残,那卷帘人又怎能体会她这绵密的心思呢。
浓文,残酒,泛舟,填词……待字闺中的易安除了文辞了得,受其父母影响还锻炼出了卓尔不群的胆魄与见识。
在《宋史》中,其母王氏仅“亦善文”三字表述。而李清照是七字:“诗文尤有称于时。”——《宋史》。她的诗文在当时特别受人赞颂,在正史中受七字之描,实属了得。
年方二八,才貌闺中,见识博广,此即到了适婚之时。可如此的一个女子何人敢娶,何人能配,她意何人呢?说来,还真有一段佳话……
海之梦
也许因为我从小生活在海边,所以我深深的爱着这个城市,也爱上了大海,我爱海的坦荡,海的宽广,海的深远,潮起的期待,潮落的无奈……
在每一个快乐的日子,我喜欢去海边。小小的我加之海天之上掠水而过的海鸥,赋予了海一份灵性。沿着海滩,脚在一卷一卷浪花中清凉的地行走,每一个浪都弥漫开一片瞬间变得灿烂的白色浪晕,感受海水缓慢而有力的拍击,心中充满潮水一样庄严的感觉;
在每一个无助的日子,我喜欢去海边。漫步海滩,悸悸的海潮声抚过我的耳畔,细细的沙子钻进脚趾间,痒痒的,大海以汹涌的涛声欢迎我这执着的女儿。于是,所有悲伤的感觉都去了,泪水不再滑落,世俗的哀怨被大海感化;
在每一个独处的日子,我喜欢去海边。喜欢在夜色中漫步沙滩,海风吹拂面颊,吹乱了我的发丝,我天真地认为这整个大海都为我喧腾,我是独一无二的天之骄子。
也许喜欢就是这样的简单,喜欢是不需要理由的。就像我喜欢这蔚蓝的大海,一样,没有理由。
相关推荐
-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记得那年你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四周的花香、酒气,使你完全沉醉于之中,好像摆脱了压抑以久的枷锁,撇开了名门闺秀的身份,看着你活泼、开朗的样子,不由得也融于其中,感受着大自然的新奇和美丽。在回去的路上,你竟因陶醉于美景而误入了那弯曲的藕花塘中,似乎进入了一个清香流溢的神秘世界。看着你那惊奇而焦急的神情,让我忍不住暗笑你的年少和急躁。谁知,你却更加归心似箭地划起船来,惊起了那停栖的鸥鹭。飞翔的鸥鹭如同那时的你,给人一种强烈的生命活力,感人至深,动人心神。“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时的你,已不再是那个年少冲动的女孩,而是早已成为为人之妇了。你恩爱地同丈夫生活,而又不得不常常与他分开,满脸都充满了思念的神色。而可悲的是,那是一个多么动荡而又骤变的年代,外族人的攻战,朝廷内部的混乱,使你们不得不离开栖身之地,开始四处漂泊的生活。而你却并不为此低头,而是更有气节。在你丈夫被罢职的那段日子,你们二人乘船去洪州暂住。在路上,你们谈论着国家兴亡,英雄豪杰。言罢,你禁不住击打船上的桅杆,放声吟道:“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啊,匆匆的岁月却不能抹去你内心深处的豪迈,又留下了更多爱国的情怀回首望去;年少的你,充满生命的热情与活力;长大的你,富有婷婷的风姿与才华;成熟的你,韵含着赤诚的丹心与情怀!我怀着无比敬佩的情感追随你,我怀着深切浓厚的喜爱阅读你。你那至诚淳朴、满腔碧血的气概时刻感染着我所有的细胞,就像热血在身体中流淌。让人铭记于心,永不忘却!600字 初三 书信
-
李清照你高高地枕着婉约的词句浓睡不醒,总是重复着一些蓝的 红的梦,讲述着古典物语装饰着的故事,好多故事还没长齐乳 牙,你就开始在细节里咀嚼人生的味道。从此那些且淡且浓且浓且淡的闲愁便深锁了你的天我不知道,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是怎样滋润着人的心灵, 我也不知道那个时代的黄昏疏雨,梧桐落叶,黄花雪梅又是怎 样缠绵悱恻,凄凄惨惨,唯有伸出灵魂之手,轻轻地抚摸,才 会感觉到其间的冰冷抑或滚烫。 古典兰舟滑向湖泊,眼睛深处,一片肥绿藕花,把季节静 静地传递,把岁月悄悄地嬗变。而今,藕花依旧,海棠依旧红藕香残之秋,你幽怨的目光深处,波涛凝重,烽火晃 动,黑色的太阳,不再蓝的天空,流淌着灰黑的血液。 从生命最深处发出的哀叹和最后的吟唱,渗透了一个朝代 多少血泪。一叶孤舟,于那水之湄,泊进词句,物是人非,载 不动的,依旧是许之愁谁说你只是闺中叙别愁的纤纤女子?“生当作人杰,死亦 为鬼雄”是你柔中带刚的魂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逢舟吹取三山去”并不亚于稼轩的豪情壮志。 今天,我将重又点燃红烛,划着你的兰舟,滑进宋词,摇 摇曳曳,于那水之湄与你相会。400字 初三 记叙文
-
李清照是谁,挐扁舟一片,摇曳在鱼戏莲叶的藕花中?是谁,嗅青梅一株,仓促离开又依恋倚门回首?是谁,挽幽梦一帘,忧愁叹息自己的颠沛流离?——题记淡淡的墨香袅袅地回旋,和着一盏清清的香茗,倏尔氤氲成过往的云烟。浅浅的痕迹,伴着昏黄的灯火悠悠,渲染出绚烂的繁华。画屏渐冷,隐有一位女子帘卷西风,却始终忘不了她离合悲欢的世界和那一颦一蹙的浅代凝眸。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也因一手好字而扬名天下。这样书墨熏陶下的她年少才高,一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毫无掩饰地流出内心小小的志向和愿望。李清照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赞赏,以至于“文章落纸,人争传之”。空闲偷乐时间也是少不了的。在“日暮西亭”时,一时高兴而“误入藕花深处”,所以便“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年少的她,才情如含苞初露,美哉,美哉!青蔻年华的李清照,有些心事又难以捉摸,就如白居易所言,“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雾里寻她来。这天,她正在秋千架上摇晃,不亦乐乎。那人走进来,就像午后微微的梦,不知所措的清照“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又不舍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少女终将长大,18岁那年,清照披上了红装与赵明诚结缡。她与丈夫情投意合“云鬓斜插,徒要教郎比并看”。赵明诚要负笈远游,清照寻觅了一条锦帕,写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上眉头,却上心头”字里行间无比透露出浓浓的爱意。与心上人天各一方,心却是相依的,清照恐怕是“只羡鸳鸯不羡仙”。这时的她,就像怒放的花,至美至极。正沉浸她幸福时光的清照以为一生就这么走下去,殊不知,命运只给了她一半的美满甜蜜,另一半只剩下苦涩流离,自从金兵入侵,她随着丈夫颠沛流离,她的也有了莫大的改变。赵明诚的突然病逝给了清照很痛的打击。回想之前的岁月时光,让她“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她“寻寻觅觅”与丈夫的回忆倒影,望见的只有“冷冷清清”,何尝不是“凄凄惨惨戚戚”?忽而想起辛弃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落寞,才明白那些零零碎碎的小时光在她心中是不能够释怀的。当她慢慢习惯一个人,渐渐习惯了这世态炎凉,而我已从清照那读到了那份惆怅与忧伤。“人比黄花瘦”的身影,永远在“帘卷西风”的映衬下更加凄美。她是一朵永不凋谢的花。误闯了清照世界的我,不知道自己生涩的笔,是否能勾勒出她的浅黛凝眸? ——后记800字 初三 记叙文
-
李清照绿柳黄花不胜愁,闷平湖波压沈舟。无限家愁亡国恨,挤满眉头和心头。50字 初三 诗歌
-
走近李清照……生命中,总有一些事情是无法挽回的……——题记〈一〉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身名门世家,书页的馨香过早地在你脑海中打上烙印,文化的汁液将你浇灌得不仅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你的身世是如此地令人羡慕。是的,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女子为文作赋是沧海一粟,而你却成就了历史的辉煌。是身世的优越赋予了你前进的动力,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没有敏捷的才思,没有细腻的情怀,如何能够勾绘出这如此俏丽活泼的文字。少女时代的你,集千万宠爱于一身,如何叫你不显示出朝气蓬勃的姿态呢!那一幅争渡的美景图中,似乎连你爽朗的笑声也一并呈现了出来。〈二〉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才刚经历了与明诚共看庭前花开花落,望空中云卷云舒后,留给你的,却只剩下无尽的等待。明诚踏上了充满荆棘的仕途之路,远去了,留下你,独守空房,终日伏于案台上了望。等到了秋风又起,等到了雁儿南飞,等到了一轮明月又悬挂相思楼头,却等不到,等不到明诚的一封信,等不到那一个风花雪夜般的传奇……风雨中又过了几载,人事早已变迁,明诚已永远地属于他脚下的那条路,那一坡黄土。而你也与张汝舟结为连理。背负的不仅是那委屈的骂名,更是一种无尽的煎熬。他没有明诚般的细致,更不懂得怜香惜玉。华帐前,红烛下,竟对你拳脚相加。无意中,看到了镜子中的自己。风雨葬送的岂是那几瓣海棠花?不,是那易碎的红颜。风吹起花瓣,如同吹起阵阵破碎的红颜;洪荒的古乐,诠释着灵魂的落差。躲进梦的深处,听花唱尽繁华,唱尽梦魇,唱断所有记忆的来路。岁月荏苒,梦已逝;人犹在,却比黄花瘦……〈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短短的几年里,国破家亡,跟随着高宗赵构的几次逃亡,怎么是一个弱女子所能承受的压力。我想,你的心,可能早就死了,只剩空壳一具。你无力再回想起路途的颠沛流离,无力再回想起曾经的甜蜜与悲苦,更无力回想起那一次的争渡……一颗巨星陨落。然而你的生命尽头,绝不仅是一缕青烟。你留下的回忆,太多、太美、太凄凉……我多想走近你,将海棠花拾起,扮靓你的容颜……走近李清照……800字 初三 书信
-
千年李清照如果有可能,我愿意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乱世,去与你相识。但是这是痴心也是妄想,即使在同一个天空,即使同时飘零,我也没有机会结识你这样一个千古的奇女子。即使聆听了你的独自凋零,不经解读,我也未必能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的诗句空前绝后,谁敢企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面对浩浩乌江水面,你竟吟出了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让你的丈夫因你而羞愧。你已离去很久,但仿佛从未离开。因为就算走的再远,也始终走不出历史的星空。回望千年的风雨,总能看见立于秋风黄花中,徘徊在枇杷树下的李清照,眼里盈满泪水。250字 高三 议论文
-
李清照之茶历史就像一杯茶,每个人的茶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细细品味,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她,人如其名,清丽脱俗,光彩照人,自幼就生活在父母亲儒雅、温情的文化陶冶之中。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这使她日后迈入词坛成了必然。谁说女子不如男?她有满腹文采,有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但她不会为了争夺名利而费尽心思,不会为了一官一禄而寝食不安。她有女子特有的闺情与愁思。“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在怜花、惜花的同时,流露出内心世界的感伤与苦闷,以景衬情,寥寥数语的对话,简炼传神。“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想念离家远行的丈夫,却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借“牵牛织女”的传说为喻,寄托自己怀念丈夫的愁情,虽婉转,但别有一番韵味。李清照不愧被称为才女,她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婉约词派的代表。靖康之难,是李清照人生的转折点。 国破,家忘,夫死,使她受到了一系列的沉重打击。过去闲适的生活已经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的颠沛流离的居无定所的生活。但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种逆境,使李清照更加成熟,她的词风也一反前期的明快、清丽,变得深沉,凄凉。我想,换了任何人,面对这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生活,都会有“可怜春似人将老”的心境,都会发出“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感慨。 众所周知,李清照的诗作并不多。其中的一首《夏日绝句》,我们应该很熟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中,不肯过江东。”当她在经历过重重打击后,看着自己的祖国逐渐落入金人之手,而南宋朝廷那些苟且偷生、不思收复失地的行为强烈地刺激了她要捍卫国家领土、尊严的心声。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达出她希望朝廷能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的思想情怀,也表达出女子毫不逊于男儿的忠贞报国的气慨!李清照是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史上一位具有突出地位的人物。她有女儿的多愁善感,也有男儿的英雄气慨。若是将她的生活历程化成一杯茶,一定能给人以温热的由甘到苦的感觉,其中的苦会使人不禁潸然泪下,然而其中的甜会使你无怨无悔。 这就是李清照的茶,缭绕着清香、微苦的气息。800字 初二 议论文
-
记忆中的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点绛唇》)记忆中的易安,就是以一个天真活泼,自由爽朗的形象闯入我的心里。她的朝气、豪爽,以及那一身的才气,使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的迷恋上了她和她的词。也许是受她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吧,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的她,很早便工书能文,通音律,在诗词的造诣上更是当时无人能及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如此之自然、活泼,充溢着少女生活情趣的词,便是她早期最擅长的。而她的人,也正如所写的词般充满灵性,惹人怜惜。正是如此的出类拔萃,如此的有才气,才使她遇到了懂她惜她之人赵明诚。“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赵明诚由于事务的繁忙,常不能陪在她左右,她便将思念化作一纸诗词,传递出自己的情感。用黄花来比人瘦,用人瘦来说相思的煎熬,低吟中跳荡着她对爱情生活的热烈向往。“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随着时间的流逝,易安婚后在深闺中的寂寞和孤独,向往广阔天地的愁苦却从未消失过红菏残香,竹席生凉,独上兰舟,望天思夫,月满西楼,更映出她的相思之苦;流水无尽,花自飘零,更突出了她与赵明诚身在两出的苦闷。也许天真的不从人愿,越是相思,便越难相守在一起。赵明诚在受命赴任湖州的途中与易安永远的分离了。如此悲痛之情,易安并不是从此一蹶不振,而是将感情寄托在了更重要,更理智的抱负上国家安危。“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词中之愁,是对南宋朝廷求和苟安,不思抵抗的忧虑。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担忧。可此情又有谁知?一名弱小的女子又能为国家做什么呢?“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蝶恋花》)国破家亡,孤雁南飞,此等沉痛之情,纵是花光月影,春色宜人也是排解不了的。日日梦回故都,醒来时才方知只是梦而已,那种心底最深的悲伤,相信不是任何人都能轻易体会到的。李清照的一身,不可否认,充满着坎坷。也许她曾埋怨上天让她的一生痛苦不断;也许她曾咒骂社会的黑暗;也许她更曾怨恨自己只是一名女子……但她那从未被磨灭的豪义,不是在饱经风霜后显得更无畏么?“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不错,记忆中的易安,是永远不向困难低头的。她匆忙走过的一生,留下的是永世的敬仰。900字 高三 议论文
-
穿越时空的李清照我走在放学的路上,老远就看见一群人围在一块,我最爱凑热闹了,肯定要去看一看。走近了,我才听到那些人在说什么:“哈哈!你是李清照?我还是李太白呢!”“精神病医院的管理太差了,怎么让病人跑出来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挤到了前面,看见了一个穿古装的美女,大约有三十岁左右,正在和围观的人争论着。仔细看一下,这人长得和书上李清照的图片还真的有点像。说不定还真是呢!我要把她救出来!我想出了一个办法,我跑到她的身边,大喊:“哎呀!小姨!你怎么又跑出来了?”然后,我对那些围观的人说:“叔叔、阿姨们,对不起了,这是我小姨,是个演员,她最近脑子有点问题,我这就带她回家。”我把她拖回了家,还好,家里没有人,我拿了东西给她吃,又偷了妈妈的一身衣服,给她换上。和她谈了起来。没想到她还真是李清照,不过她也不明白怎么到这个时代来的。我说得口干舌燥,才让她明白了现在是在那里。李清照就像个两岁的小孩一样,指着屋里的各种东西不停的问:“这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用?为什么?……”就像“十万个为什么”。我不停地解说,都快被她弄哭了,最后我趴在地上抱着她的腿求她:“亲爱的 李清照 女士,别再问了,爸爸、妈妈快下班了,被大人发现你就惨了,他们会把你送去和小白鼠一样研究你的!快藏到衣柜里去吧!”她终于被我塞到衣橱里去了,“你减减肥吧!差点进不去懂不懂?”我冲里面的李清照说。晚上我从餐桌上偷了些吃的给她当晚饭,她吃饱后就马上要睡觉,居然想睡在我的床上,让我去睡地板!“你这人知不知道什么叫知恩图报?”我冲她气急败坏的吼!“哈哈哈!”李清照笑了几声居然消失了!“起床了!”我被妈妈叫醒,打开衣橱一看,除了衣服外什么也没有。张店铝城二小 五年级 二班 张?琦指导老师:徐兴莉650字 五年级 议论文
-
一代词宗,李清照她,仅有七八十部留世作品,却与作品上千上万的李白、杜甫、陆游平起平坐;她,生在封建时代的男权社会里,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受三从四德的束缚……她就是李清照。活泼灵动,富有生机,开朗明媚,是李清照的与众不同。“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我经常回忆起那个傍晚,伙伴们一起划船,误入藕花深处,一群纯白色的飞鸟从田田的荷叶上惊飞……那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专攻女红的生活,不是李清照的生活!超越一般人的政治见识,技惊四座,是李清照的不同寻常。苏轼的学生张耒写过一篇《浯溪中兴颂》,应和唐朝元结的《大唐中兴颂》,当时许多男性的大作家纷纷应和,李清照也提笔写下”何为出战辄披靡,荔枝多马死“的句子。她引经据典,借用历史讥讽现实,朝廷腐败,兵戈声气,国家颓败。朱熹便说:”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李清照当时年轻气盛,这样的气质远不是古代一般女子所能达到的。她,令多少骚人墨客,后世才子惊叹折服!”炙手可热心可寒“,热烈地恨,热烈地爱,是李清照的独具一格。公公赵挺之与父亲政见不同,赵挺之这些新党领袖开始打击报复旧党人物。父亲李格非被列入黑名单,不得做官,还要判罪。李清照请求赵挺之对父亲施以援手,哪知他压根不理会。你手握那么多权利,不会发烫吗?你的手越烫,我的心越寒。给一家之主,给当朝宰相这样的诗句,如此敢爱敢恨,爱憎分明!那日皇帝下至诏书,赵挺之毫不留情,将李清照推出赵姓家族,她以她铿锵的决绝远离赵家。试问历史长河中又有那个女子同李清照一般!”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如此情怀,是李清照超越时代的爱。中原沦陷,赵明诚夫妇二人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相知相契,相知相惜,致力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但赵明诚也许承受不起这样的爱意,浮生似梦,飞花如愁,李清照这样浓烈的爱,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做到的。这,就是李清照。旷世奇才,绝艳倾城,万种风情,一代婉约词宗的成长,在这桑海沧田中见证。她卓尔不群,高傲叛逆,她的清幽,她的娇柔,她的哀婉,她的豪迈,她的生命历程,跌宕起伏,感动世间无数才子与佳人!石狮石光华侨联合中学初一:蔡雅迪800字 初一 议论文
-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章丘明水镇)。她仰慕陶渊明,佩服他蔑视权贵、回归田园的精神,渴望寻找一份心灵的净土,于是,取其文《归去来兮辞》,为书房题名为“归来堂”,又取文中的“审容膝之易安”之句,自号易安居士。清照的这个自号里,寄托了她的傲视情怀,即使身居陋室也觉得心安。可是,她的心真的能安定吗?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学识渊博,是当时著名学者。他出自韩琦门下,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首。母亲也是名门闺秀,知书识礼。可以说,李清照一出生,就掉在蜜罐子里,她是在温暖幸福中,度过了十分快乐的童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自小就受到了诗书礼乐的熏陶,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再加上家中往来客人,多是文人政客、达官贵人,独特的政治氛围,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所以,她小时候,就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独特的环境氛围,文学艺术的濡养,很自然地熏出一颗诗心来。清照用一颗敏感诗化的心,细细地感受着周围的一切,寻觅着内心的美好和纯真。她写景抒情,品评他人,头头是道。她的才气也随着她的诗文,流传开来。她十余岁时就作了《如梦令》,轰动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少女的情怀总是诗。她在诗中享受着自然之美,她流连于花间溪畔,沉醉忘了归路。同时,少年也是情窦初开之时,对异性有了敏感与好奇。她在诗中编织着自己的爱之梦。18岁那一年,李清照嫁给了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两人都出身于官宦之家,可谓门当户对。他们都喜诗词,爱文学,日日在一起调琴吟诗,猜书斗茶,乐不可支,更为重要的是两人有共同的志趣爱好——金石研究。特殊的家庭门第,才子佳人的相知相悦,他们的结合该是多么的幸福!李清照和赵明诚就是一对恩爱的鸳鸯,灵魂合一,爱心相印。这在那个不能自由恋爱的封建时代,有这样美满的爱情,是多么的难得!新婚时,清照就是那个含羞带娇、温婉多情的小女子,陶醉在幸福的甜蜜里。她的词《减字木兰花》记录了当时喜悦自矜的心情: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新婚是清照爱情幸福的起点。此后,她常和赵明诚在婚姻的小溪里如鱼戏水,恩爱相欢。曲径回廊,花前月下,斗室之内,卧榻之上,两人吟诗接续,调琴作画,研究金石,留下了多么难忘的生活画面!然而,明诚在外做官,清照闲居在家,两人聚少离多。一次次,离歌声声,似乎有意在考验我们的女词人,为她提供创作的灵感。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从这些凝聚了清照才情和愁思的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赵明诚的眷恋是多么的深浓?无论是相守还是分离,她都是他心中永远的王后,他也是她心中永远的王子。如果清照和明诚就这样一直相守到老,该多好。可是,天妒红颜,命运偏偏弄人。从个人角度看,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无疑是幸福的,但他们的婚姻又受到政治和时局的影响。李赵两家在政治的舞台上时浮时沉,而李清照也因赵明诚的失官和复官,与他时聚时散。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围攻汴京,掠走了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等数千人,北宋灭亡。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被破坏,归来堂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小部分文物共十五车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她和明诚的婚姻,也在战乱中经历着考验。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就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平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叛乱被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之和已经一去不返,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1128年,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她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面对浩浩江水,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夏日绝句》1200字以上 高三 记叙文
-
李清照欣赏她的才华,由此记住了她;沉醉于她的爱情,所以靠近了她;倾慕于她的人格,才最终爱上她。人们叫她“清照”,我偏爱称她“易安”,幻想着每喊一次易安,都能减少她前世那未安的苦痛。于是,又想着若有来世,只愿她平淡度日,清浅、安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邂逅这首小令,正是少年时。多少桩少年事,也由这首如梦令忆起。少年事最是难忘,纵使千年,依旧相通——邀两三个好友,荡舟、饮酒、赏蓬。忆及这一幕,易安肯定忍不住笑了。静谧与喧闹,清雅与浓丽,宛如水墨风景。泛舟流连忘返、酒醉迷路的易安,用寥寥几笔定格了这幅日暮晚归画。这个女子是自由的。她健康、开朗、欢乐,充满了对自然的沉醉,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宛如现代女子。但在那个年代,同龄的女子多囿于思想被禁锢的牢笼里,学着琴棋书画,念着三从四德,想着相夫教子;易安却把“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古训抛在脑后,划着船、荡着桨、饮着酒,对于世俗的眼光,她不在乎。易安的才情和骨子里的自由,可能是由于开明家庭和官宦门第的浸濡,诗词典籍和文学活动的熏陶。这是易安之幸,也是诗词之幸。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爱情来了,不要问是劫是缘。李家有女初长成,正是人生中的花季。不知道多少少年为之倾心,但历史选来选去,最后把绣球抛给了一个叫赵明诚的男人。公元1101年,他给了她一场最盛大,最庄重的婚礼。二十一岁的新郎胸佩红花,风华正茂;十八岁的新娘凤冠霞帔,笑靥如花。拜了天地订了终生,此后便是二十八年的厮守。婚后不久,易安于明诚一起出门,在街头恰好遇到买花人。只见担上的花朵娇艳美丽,还带着清晨的露珠。易安看得心中欢喜,挑了一枝拿在手中。抬头看见在旁边微笑的丈夫,心中忽有不安:自己的容貌会不会被这花比下去?易安略一思量,干脆把花斜簪在发鬓中,含笑问道:“你瞧,是这花美,还是我美?”明诚是怎样回答的,我们不得而知。词人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让我们想象,话到这里便好,词到这里便好。赵明诚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这都不重要,易安的反应才是全词的亮点:女为悦己者容。这与现代爱情宗旨也是相通的。不高兴你比喜欢我更喜欢别人,甚至别的风景,这样的爱情霸道但不蛮横,暖而不硬,甚至让人内心涌起被充实的圆满快乐。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那个溪上弄舟、沉醉不知归路的少女,已然随着时光一起老去。怕郎猜道、云鬓斜簪也是前尘往事。恩爱不再,快乐不再,往昔欢愉都成了今日的毒药,曾经的期盼亦如一枕黄粱,美则美矣,却不过顷刻而已,转眼成空。风停了,尘土里带着落花的香气。和李清照有关的作文1500字花落满地,昨天必然有过一阵风雨。落红成阵,就像易安渐渐枯萎的生命。张汝舟,这个可恶张家的刽子手,把易安一步步推向了绝望的深渊。赵明诚去世后,易安改嫁张汝舟。这是易安一生下的最大的赌注,以自己的下半生赌这个男人的真心。张汝舟许下甜言蜜语时,易安一定没有想到过,深情的面具下其实包藏祸心。易安的决定确实太仓促了,我们因她后来的遭遇叹息不已,却也不忍责怪。她毕竟是个平凡的女人,一生所求,唯爱与家而已。可惜,这次豪赌,她血本无归。从此,她与爱、更与尘世所有的幸福绝缘——那些她极渴望却再也不敢轻易靠近的温暖,像调零的花瓣,马蹄哒哒踏过,碾为尘香。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雨打芭蕉,芭蕉听雨。忽缓忽急,忽轻忽重,这是两宋之交的劲风,在芭蕉上弹奏着旋律;这是她生命里最后的吟唱,关于爱情、关于家国、关于自由,声声入耳。时光如水,可以洗薄很多东西,但一些声音、一些精神,却能成为后人的寄托。有些人,生来就注定不朽。1200字以上 高一
-
李清照全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点绛唇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浣溪沙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浣溪沙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诉衷情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後,正是伤春时节。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清平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忆秦娥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南歌子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玉楼春红梅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梅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蝶恋花昌乐馆寄姊妹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蝶恋花上巳召亲族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瑞鹧鸪双银杏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念奴娇春情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长寿乐南昌生日,微寒应候,望日边六叶,阶?初秀。爱景欲挂扶桑,漏残银箭,杓回摇斗。庆高闳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荣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绿绶。更值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况青云咫尺,朝暮入承明后。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行香子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行香子七夕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歹带]人娇後亭梅开有感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云间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待西楼,数声羌管。满庭芳小阁藏春,闲窗销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恰似、何逊在杨州.从来,如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扫迹难留。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满庭芳小阁藏春,闲窗销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恰似、何逊在杨州.从来,如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扫迹难留。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庆清朝慢禁幄低张,雕栏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客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待得群花过後,一番风露晓妆新。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歹带]东君。东城边,南陌上,正日烘池馆,竞走香轮。绮筵散日,谁人可继芳尘?更好明光宫殿,几枝先近日边匀,金尊倒,拚了尽烛,不管黄昏。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多丽咏白菊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阜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1200字以上 初二 议论文
-
读李清照笔记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牌《如梦令》最早为唐庄宗李存勖所作。苏东坡《东坡乐府》卷下有《如梦令》一首,附有苏东坡的小序,说道:“此曲本为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这首词是惜花伤春之作,通过对风雨后“花”的关切,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伤感。同时也反映了闺中的生活情趣丰富。绿肥红瘦:指风雨过后枝叶愈发翠绿繁茂,而红花凋零稀少。“绿肥红瘦”将红花凋谢、绿叶茁壮的对比跃然眼前,生动形象的流露春花易凋、青春易逝的凄婉之情。“肥”、“瘦”两字本来极为普通,几乎没有文学色彩。而李清照在这里却把雨后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的景象表达了出来。这里的炼字功夫达到了一种传神的境界,即贴切又深刻。这种诗词中炼字的精美在“春风又绿江南岸”、“大漠孤烟直”这样一些诗句中也一样发挥地淋漓尽致。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常记”引领全篇,奠定了这首词的回忆基调。在临水的亭台边,李清照在此独自饮酒,直到黄昏。或许是“借酒消愁愁更愁”,醉得格外酣畅却不知了归路。或许她是真的分不清“归路”,又或者她是刻意忘记了“归路”。酒后荡舟,穿梭于幽香飘飘的荷塘,实为一件惬意的事情。荷花丛中惊飞的水鸟,带着主人公肆意的心情飞向空中。尽情,尽兴的快乐,青春年少的才女,乐游无羁的生活跃然纸上。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丑奴儿》本名《采桑子》,唐教坊曲有《杨下采桑》,调名本此。李清照的这首词一直被视为《采桑子》的一种变体。因为原本的《采桑子》规定是44字,而李清照的为48字。所以被称为《添字采桑子》,也叫做《添字丑奴儿》。这首词创作于李清照南迁之后,文风跟前期的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个人生活中的种种不幸遭遇,使李清照极为痛苦。她现在的词作变早期的清丽明快为凄凉哀愁,主要抒发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感情。透过窗棂,外面巨大的芭蕉树叶遮挡住阳光,灰色的阴影犹如李清照灰色的心情一样。叶卷叶舒之间,感情也随之变化起伏。南方的夜雨连绵不断。冷冷清清的滴在芭蕉叶上,然后滑落。雨滴敲打着芭蕉叶,敲打着李清照孤寂的心。她怀念北方时期的生活,怀念失陷了的家乡故土。雨打芭蕉,常常作为诗歌中的一种意象,在宋词中广泛应用,用来形容惆怅孤寂的心情。词中继续运用了叠词“叶叶”、“心心”使之朗朗上口,将女性心里的柔情展露无余。其中重复的“点滴霖霪”是词牌本身所决定的,但这里恰好巧妙的把南方夜雨深度刻画,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让人忽而感觉雨声就在耳边响起,久久缠绵。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风来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属于慢词,慢词是节奏更加舒缓的乐曲长调。这个词牌名得名于南宋词人蒋捷的词。蒋捷的《声声慢·秋声》押的是“声”韵,加之节奏缓慢,所以听起来满耳的“声”字,就叫了“声声慢”。每一声都很慢。这首词作于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去世那一年。李清照安葬完丈夫之后,大病一场。当时金兵南下局势紧迫,加之失去了丈夫,更是陷入了哀愁、凄苦的境遇,无人可去倾诉。内心的寂寞、凄凉、悲苦犹如泉涌一般,将她整个人淹没。自古逢秋悲寂寥。李清照在这样惨淡的秋日里想“寻寻觅觅”一个温暖安逸的地方,可是只有她形单影只的“冷冷清清”。或许,她在流泪吧,年近半百的她伤心丧夫,又看国破家既亡。这是怎样的无助?也只有“凄凄惨惨戚戚”了……独自一人饮“三杯两盏淡酒”,只有晚来的寒风相伴。天空中回荡一声哀鸣,南飞的大雁,留恋它北方的故土,作以最后的道别。到处都是凋零的菊花,那些娇艳美丽的花朵如今却憔悴枯损,花瓣一片片的散落在地上,像是李清照凋零的青春一样,无情地衰败。守在窗边,没有人可以和她一起采摘赏菊,这样的日子是多么漫长,怎么样才能快点天黑呢?到了黄昏,又下起了冷冷的秋雨,一点一滴拍打在梧桐叶上,一点点一滴滴敲打在李清照悲痛的心中。天,都在为她而哭泣。这样的光景,怎一个“愁”字能道尽呢?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此词最早见于北宋毛滂的《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劝君对客杯须覆”等句。因据其意,取作调名。这首词是李清照与赵明诚成婚两年后,因受朝廷党争牵连,被迫回到山东老家所作。全片抒发了闺中少妇在理应团圆的佳节,独自一人思念远方丈夫的忧愁之情。浓云蔽天,薄薄的雾气又添朦胧阴暗,压抑着李清照的心。她带着无尽的忧愁过着没有亲人相依、没有爱人相伴、没有把酒登高的团圆日。香炉里飘出的袅袅青烟,消磨着“瑞脑”,消磨着时光。夜凉如水的秋夜,冰冷的瓷枕,冰冷的纱帐,冰冷的身心,一时间,辗转反侧,睡意全无。黄昏时分饮酒赏菊,即便是菊香扑满衣袖,也没有悠然恬淡的心境。西风乍起,卷帘而入,不顾思念孤独下憔悴不堪的李清照,肆意的吹。可怜的她看上去又瘦了,因为“心瘦”而“形瘦”,就好比那黄花,只是——她比黄花,还要瘦!瘦的是那么淋漓尽致,风过她似乎会倒下,叫人不禁从心的深处怜爱。注:因《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凤凰台上忆吹箫》“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句,三句中皆有“瘦”,李清照得之雅号别称“李三瘦”。2008-8-123:19:51《读李清照笔记》同发于本人blogbus的博客。若是百度到请勿以为是抄袭。1200字以上 高三 议论文
-
乱世女神李清照轻浮中国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今往来的悲悯愁情,徜徉文人墨客的文学史河,“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她在词坛上叱咤风云,演绎出不异于独领风骚的婉约风格。她,就是李清照。绣面芙蓉一笑开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陈师道、晁补之有密切来往,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母亲王氏,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这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早年受家庭素养的熏陶,这为她的文学梦放飞了希冀。少女时的李清照不像大家闺秀,小家碧玉那样把自己锁在闺房内娴熟针锈,而是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学的汁液将她浇灌得外美如花,内秀如竹。她在驾驶诗词格律方面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而品评人物,却胸有块垒,大气如虹。她甚至在词坛上锋芒毕露,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她,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在溪亭日暮时,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少女的李清照静静地享受着娇宠和才气编织的美丽光环。此情无计可消除情窦初开,春心萌动,端庄其品,清丽其词的李清照步入爱河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中郎赵明诚,少年翩翩,两小无猜,情投意合。在那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里他们的婚姻真是门当户对,天赐良缘。爱到醉时情更浓,婚后的生活是甜蜜的。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相似的家庭,夫唱妇随,饮酒、斗茶、踏雪、赏花、填词,不知相依相伴了多少良辰美景。“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蘅。怕郎猜道,奴面不知花而好。云鬓斜簪,徒叫郎比并看。”幸福在清照的眼中莫过于夫妻相随,只羡鸳鸯不羡仙,自谓“甘心老是乡矣”。只可惜,丈夫外出为官,难免造成有情人相隔两地,天水一方。情亦绵绵,意也浓浓,多愁善感的清照按捺不了相思之楚,“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失落的清照消磨不了夫妻难舍之情;她爱之愈深,思之愈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此细腻的爱情让我们看到清照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绪跃然纸上,令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泪,会于心。清照的幸福是美满的,然而却是短暂的。伤心枕上三更雨靖康之难,金人砸破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玉苑琼楼。山河破碎,国破家亡,李清照携手佳人,被迫远离了家乡——“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一家人开始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南渡时期,夫妻相依为命。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丈夫赵明诚得症病故,命运多舛的李清照天涯孤旅,孤苦伶仃颠沛流离。失夫之痛,清照变得更加多愁善感。自然界的春去秋来,花开花谢,甚至几滴催花雨、一缕袭花风都可能引发她伤春悲秋,江颜易老,相思怀远之类的深悄背感。孤舟嫠妇的她漂泊异地,看“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却叹“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人”。庭院深深,月色蒙蒙,人欲寐之,却叹“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至武陵源,见物是人非,欲雨泪先流,然“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俯拾深秋的落叶黄花,却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感;无奈叹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呀,国愁,家愁,情愁,把一个邻水照玉的乱世美神折磨德容颜憔悴,花容渐损。心灵的寂寞,国家的颓败,爱情的失落,让清照的身心倍感孤独,长夜如磐,风雨如晦,把酒问天,怎一个愁字了得?“国家不幸词家幸,词到沧桑句便工”,晚年的李清照作品博采众长,称得上是“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真参片玉之般”。清照的的词近承二晏之高雅,秦观之妩媚,苏轼之清雄,周邦彦之丽密,陶铸熔冶,取精用弘,成为别具一格的“易安体”。她晚年的作品更致力于她成为“婉约以易安为宗”的一代词人。李清照,乱世的女神,在中国的文坛里,她堪称女性文人中最璀璨夺目的耀眼明珠。1200字以上 高三 写人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