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易中天品三国》感
450字
初三
读后感
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曹操在历史上饰演的一直都是反面角色,一直都是一位奸臣。但自从我听了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为我们讲解了“三国”以后,我才发现“曹操是奸臣”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一种偏见,或许是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尊刘(刘备)”的,所以人们在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才会认为曹操是奸臣,但是易中天教授用很公正的态度把曹操放到三国这一历史背景中去品读。
在易中天教授的口中,曹操不是“奸臣”,而是“奸雄”而且是“可爱的奸雄”是一代“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是一位心胸很宽广的人,而且是足智多谋,英勇善战,他并不比诸葛亮差,应该说诸葛亮在他之下,因为曹操既是一名文臣,也是一名武将。而诸葛亮呢?仅仅是一个军士罢了。
曹操只会笑不会哭的,在任何时候,即使是在他战败时,或是在即将战死时,他也只会笑。他也很注重人才,好的人才他都不会放过的,因为他不记前嫌,即使是敌人的手下,即使是曾经背叛过他的人,只要是能人,才人那他一定会好好重用他的。因此,曹操的军营里是一个人才倍出的地方,不仅曹操是个人才,就连他的手下都是能文能武的人。
在听完易中天的讲课后,我觉得他的评论是正确的。曹操是一位“奸雄”,一位“可爱的奸雄”。是他为三国的历史增添了光辉。
相关推荐
初三
读后感
450字
-
品《三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叹大江东去,物是人非;慨风流人物,英雄折腰。《三国演义》是一部大气磅礴的作品,它带我走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熟悉鲜活的面孔,烙进心里的是一股股纵横驰骋的豪情。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起义军直达幽州,刘焉自知无力抵抗,便发出榜文,招兵募将——一段悲壮历史从此揭开。从桃园结义到三国鼎立再到天下归晋,短短几十年间,烽烟四起,战火连绵。从樯橹灰飞烟灭的赤壁到百草丰茂的碣石,从七擒孟获的蛮荒之地到金戈铁马的汉中……有多少人他乡埋骨?有多少人马革裹尸?残阳如血,成败只在弹指间。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周瑜、郭嘉……多少英雄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幕幕千古大戏。我骑着赤兔马任意驰骋,来到涿郡桃园,怒放的桃花间彩蝶飞舞,不时有几瓣凋落在头上,刘、关、张结义的香炉就在旁边,我有幸成了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轻飘飘的一句诺言,一生一世的相守。我的思绪随落花飘零,来到了明朝,一个孤独的年轻诗人也站在这片桃林下,他心如我:“莫道天下事不周,人情怎比水长流。除非桃园三结义,那个相交到白头。”我骑着赤兔马任意驰骋,长坂坡那黑脸虬髯手持长矛的不是张飞么?曹操的百万大军呐喊声由远而近,马蹄扬起的灰尘蔽日遮天,我心头一紧,浑身发冷。张飞就是一座雕像,威严地矗立在桥头——静静地。对面的喧嚣嘈杂声越来越小,直到完全归于平静,静得人胆寒。惊天动地的一声怒吼,不,不是吼,而是突兀的一声炸雷,我险些跌落下马,对岸又是尘土飞扬,不是过来,而是远去,静静地远去。我怎么听不到暴风骤雨般的马蹄声?也听不到那桥下倒流的江水?我骑着赤兔马任意驰骋,游走在烽烟四起的中原大地,穿越群雄逐鹿的百年时空。“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战乱频繁,百姓流离,让人心碎。我突然恨起赤壁的东风了,为什么不帮助曹操,即便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也怎比国家一统、人民安定?乱世硝烟散不尽,到头来谁城不破?朝更代迭,谁不道三国?争来夺去为何?为何?时光飞逝,往事如烟,依旧的仍是那挺拔的青山,不改的还是那抹夕阳。黑龙江省望奎县第六中学初三:张琦800字 初三 读后感
-
品三国话说天下大事久分必合,合久必分。余,夜读《三国》,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曰:天下大事谁先知,惟有英雄挥血泪。三国鏖战白骨累,君王依旧坐殿窥。三顾不厌会孔明,一心只为天下事。一表成名身先死,鞠躬尽瘁又为谁?将士阵前半生死,中军帐下升蜀舞。铜雀台上纵广乐,昭明宫中昏君醉。纷争欲有谁逐鹿,铁马金戈不休纷。君王凋零在许都,汉祚不保蜀汉续。先主兴兵雪恨仇,彝岭山下尽墓坟。秦晋之盟山海誓,不敌司马虎愤军。新陈代谢乃天数,锁链天堑岂能阻。三君恶斗龙塌上,仲达渔翁利万本。赤县一统近在尺,两君俊杰识时务。乐不思蜀千古恨,时事所迫有谁知。汉祚天下终归晋,四海一同功千古。不肖一诗道不尽,勿怪字拙人不见。天下大事非凡人所识,三国一书道无限玄机······镇平三中初三:陈一准300字 初三 读后感
-
读《品三国》有感三国,是一段精彩纷呈又让人眼花缭乱的历史;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又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在三国前前后后九十年这一段历史中,烽火连天,饿殍遍野,战事频繁,民不聊生。然而,乱世出英雄,越是沧海横流,越能显出英雄本色。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因此,魏蜀吴三国刚一灭亡,史书的记载就众说纷纭,学者的看法也各不相同,三国历史的戏剧性让它成为了史学文学家们甚至是老百姓垂青的对象。有那么一个人,他雅量,机敏,风趣,深沉却又狡诈,诡谲,冷酷,残忍。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终难盖棺定论。个性十足又如此富戏剧性。不难想出,他就是——曹操。曹操在历史上的形象并不是很好,很多史学文学家都不喜欢他。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在我看来,让他们痛恨的,还是曹操说了“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么一句话。如果换了别人,一定会反过来说,但是这真的做得到吗?也就只有曹操一个人坦率地说了出来,至少,他是一个“真小人”,而不是“伪君子”。《三国演义》中有云: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写的就是曹操,也可以说是对曹操的一个评价。乱世如三国,曹操身处其中也就只能成为一个枭雄了。但无论是枭雄还是能臣,曹操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初中时曾经学过一首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若没有足够的雅量,又怎能写出如此气势的诗赋?怎能成为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怎能成就如此大的一番事业?在各类正史野史中,经常会谈及曹操的笑,大笑,苦笑,嘲笑,冷笑,讥笑……似乎他始终都是在笑。就算是做错了事,打了败战,曹操也会笑。因为他豁达开朗,大气磅礴,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和本色英雄。而且曹操也十分风趣与可爱。据《三国志》载,建安十六年曹操西征马超、韩遂时,和韩遂在战场上约见,韩遂的士兵听说曹操亲自出场,都争先恐后伸长脖子要看他。曹操便大声说:“你们是想要看曹操吧?告诉你们,和你们一样也是个人,并没有四只眼睛两只耳朵,只不过多了点智慧!”在战场上,曹操仍然如此洒脱风趣,更不用说在平时生活中曹操是如何了。在《品三国》中,作者易中天从一个更平民化,更客观的角度去评价和分析三国故事。历史总是真真假假,是非纷争,无人说得清。但在《品三国》中,你将看到一段段更客观、更全面的三国史,一个个更客观、更全面的人物。900字 初三 读后感
-
读《品三国》有感他是《三国》中一个被绝对看低的人物;他是历史上一个拥有绝对魅力的男人;他是令我绝对欣赏的一个英雄。他不是别人,正是公瑾,周瑜。很小的时候,六个字让我印象深刻;既生瑜,何生亮。老师告诉我,这是周瑜说的,大致的来讲,周瑜是这么个人,心胸狭窄,容不得他人,诸葛亮活活气死,教育我们,定不要像周瑜一样,要心胸开阔,否则就会被妒嫉蚕食。于是,周瑜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摆在我面前,直到我长大。渐渐的,我发现,周瑜其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物,他在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中着实被过于看低。首先,这位江东名将绝非传说中的小气。《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也就是性情开朗,气度宽宏,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刘备说他“气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而且,周瑜也是一个漂亮之及的英雄,《三国志》中说他:长壮有姿貌,也提过:吴中皆呼为周郎,郎,是对青年男子的称呼,呼人为郎,带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周郎通俗的说法就是“周帅哥”当然,一个人的美或帅,不仅仅指外貌,更含有内在的修养与气质,周瑜不仅内外皆有的帅,更是一个艺术家,有句话“曲有误,周郎顾”就是说周郎在酒过三巡,醺醺然之中也能听出乐队演奏得是否正确,如果哪个音不准,便会回过头去看,这该是对音律何等的了解才能做到?而他,公谨,不仅仅是音律上的完美的才子,更是战斗中的一级指挥,周郎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次战役啊,赤壁之战中,他身任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将“以少胜多”发挥到了极致,想想当时的情景,周郎立于江边,运筹帷幄,火烧曹操连环船,这时的周郎该是何等光彩照人!在二十几岁时,周郎就被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同时迎娶美人小乔而归。如此一个内外兼修,四处得意之人可称一个有绝对魅力的男人吧?大江东去,滚滚长江水洗涤了多少岁月,多少英雄豪杰,历史的事没有一个至今活着的人亲眼看到,大家都只能在或真或假,或虚或实的历史记载中得知一二,再加以自己的润色,没有人明白个中真伪。或许周郎真的是被深深误解,又或者周郎确有嫉妒过孔明先生的才干,可又如何?想去,周郎一直是如此优秀,可又突然杀出一个诸葛孔明,两人是如此想像,都深受世人的膜拜和敬仰,或许,太过想像的人相遇本就是一个悲剧,总是无法避免的相比,然后是另人扼腕的疼痛。我是个人,我喜欢的也是人,传说中的孔明先生似个圣人,而公瑾是个实实在在的人。他的优秀,他的完美另人动容,而他所富有的“负面新闻”又让人切切地感到他的存在,他像面镜子,映出了人性的最美与最丑,而就是这样,他的真,有让我切切地感到他的存在,让我发出来自内心油然而出的欣赏与喜爱。滚滚江水东际流,大浪淘尽千古英雄,数无数风流人物,我独爱公瑾周郎。搁笔的瞬间,我想起的几句诗: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见强虏灰飞烟灭1000字 初三 读后感
-
品品三国里的忽略忽略的,有时候是最重要的,如果历史上少了些戏剧性的忽略,今天很有可能会改变,但如果没有像这样戏剧性的忽略,似乎又觉得有些乏味了吧。 翻开历史的长河,打开三国的大门,三国中的忽略造成了文明悠久的历史。 曹操平定袁氏以后,为了完成统一的大业,遂率八十万大军南下,进攻孙刘联军。江水,阻隔了北方铁骑。虽然他们个个英勇善战,但是却不识水性。长江南边就是与其对峙的孙刘联军。如何是好?无奈、罢了,听了凤雏庞统的计谋,但却不知已经入了陷阱。 串联起几十艘大船,铺上木板,又能从容不迫的作战了吧,但是曹操身边谋士建议,此举徒劳,若一处被对方牵制住,整个大军都会陷于崩溃。此番话语应该被曹操所重视,如同一语点醒梦中人一样的。但是曹操却忽略了。这个“水上陆地”驶向江那边时,曹操却不知道已经中了连环计,最终落了个火烧赤壁、狼狈逃跑的下场。 无巧不成书,善于思考的刘备也没有想到日后会犯如等的错误,落得个火烧连营七百里的失败。 空城计。诸葛亮真是大智大勇,不然怎么会让颇有心计的司马懿反了个忽略的错误?木案上青烟缭绕,香烛也是静静的燃烧,轻轻挥舞的鹅毛羽扇显示出一份泰然自若。但是,司马懿却忽略了,挥舞的鹅羽毛扇恰好掩饰了诸葛孔明那留着虚汗的脸。琴声徐徐,但是孔明的手指早已哆嗦的不知从何弹起……远处马蹄踏起的尘烟漫天飞舞,带领大军南征的队伍紧随其后,兵临城下,司马懿本不相信探子来报,此时一见,心中起了疑心,但是他没有去看,没有仔细的看下去,只是心中的疑虑,孔明为人谨慎,城内应该有伏兵,一定会有大批的兵马……他没有看到诸葛亮额头上的汗珠,没有听到悠扬的琴声中带着畏惧,也没有看到城门口四个挥舞扫把的办成百姓模样的军士,和他们投来的许许掩饰的目光。他毅然退去,忽略了这一细节,以至后来咬牙不以。 再说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大雾漫天,曹丞相忽略了,没有看到穿上无法动弹的稻草士兵,也没有看到进攻的飞箭,没有缘由的放箭、没有头绪的放箭,无端端送走了十几船武器。 貂蝉的美貌让吕布失去了理性,也失去了男儿的血性,他忽略了,忽略了背后的一支利箭,正在瞄准自己。 忽略的故事很多很多,但三国里的故事确实让人觉的惋惜、感叹。试想,倘若没有这些忽略,将会变成怎样?就不会出现像火烧赤壁、空城计、草船借箭诸如此类的脍炙人口的故事了吧,三国也会随之变得乏味了。 忽略的有时真的是重要的,任何人都会犯忽略的错误,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想要去犯,如果不小心的某一天,犯了一个这样的忽略,那就偶尔一次吧,让这些忽略变成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也为我们的生活增色吧!1000字 初三 议论文
-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首先是对关羽的认识,易先生曾反复在书中提到他能够独挡一面,是一个人才。但我个人认为,他仅仅是一个除了忠心可佳,其他什么本事都没有的幸运儿。如果不是遇到像刘备这样的主,估计什么官职都轮不到他。曹操对他的信任估计主要还是对刘备眼光的信任。首先,关羽所有的成就都与幸运挂钩,他斩颜良时就是靠运气,在乱军中偷袭别人,而且是在己方军队大占优势的情况下,那就可以看出此人水平如何。后来歼灭于禁,那就更是天在帮他了,他什么都没做,对方大军就被洪水淹没了。他就这样取得胜利。 这样的人当运气不在和他一起时,他只能面对失败。吕蒙将他击败,并不是因为吕蒙多么有能力,而是因为关羽这次没有了一贯属于他的运气。谁都知道,关羽在荆州修有大量的城墙,用来对抗吴国。不过这人只懂得运用硬件设施,却不知道软件的重要性。留下一群没用的人,最终导致荆州的沦陷。 其实如果他有本事,也不会落得走麦城的下场。但面对徐晃,他又一次表现出他的无能。竟然被对方以少胜多,真是不应该。就这样一个家伙还独当一面,简直莫名其妙。 上面的论据,易先生也都曾提到,但他好象跳不出对关羽是战神的传统观念,在结论时又过大的表现了能力,这使得前后并不是太确切。 但易先生对曹操的评价和我就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首先他在书中提到曹操的多面性,这与我第一次读三国志的印象完全相同。特别是提到曹操的英雄面,以及对家庭的温柔面,是我对曹操最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对丁夫人的态度,估计是我见过古人中,对夫人最好的一个。这很难让我们把他和对任何人都提防三分的奸诈曹操联系在一起,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曹操。 对于这本书,我觉得还是值得一看的。他的论据充分,语言幽默,观点自由。对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有很大帮助。不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看他的现场演说,因为现场的很多动作是书中所无法描写的。当下的易中天被称为是百家讲坛中的“超女”,红极一时。当然,也有很多骂声,说他是曲解历史,误人子弟。在我读完《易中天品三国》后,没有像电视上说的那种“嫁人就嫁易中天”的冲动,也没感到他是一个曲解历史,哗众取宠的骗子。易中天是根据三国正史中的人物传志,用现代的心理学和个人的人生阅历去注释历史人物大约的想法。也许是对,也许是错, 但比较人性化。因为三国的意思就是中国大陆上同时存在的三个国家,像现在世界中的国家一样,都拥有自主权的,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各国家的将领、谋士在面对战争时所做出的战略战术发生的战役,根本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都是以本国利益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凉忠臣:马腾。小霸王:孙策。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袁绍关渡之战不听沮授等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死后儿子们相互争权夺势,最终自己一手打下来的江山毁于一旦。120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曹操的英雄本色——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大江东去浪淘尽,多少风流人物……”在这片群雄割据的土地上,在这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中,在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里,一颗璀璨的新星冉冉升起。他,就是曹操。在易中天看来,曹操这位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有着三副面孔:英雄、奸雄、奸贼;也就有着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在民间,曹操大多被认作是个大奸大恶的白脸奸贼。他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更是让人恨得牙痒痒,这是曹操的民间形象。民间形象不佳的曹操,在文学作品中也没得到优待,甚至被“区别对待”。在《三国演义》中,他阴险残 暴,不仅误杀吕伯奢一家,因“衣带诏”怒杀董承,还以“杀父之仇”血屠了徐州城,他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雄,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这种文学形象,让曹操“永世不得翻身”。曹操在历史典籍中的形象也不怎么样。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后世的史书往往贬低曹操,即使《资治通鉴》也不能免俗。事实上,真正的曹操“奸诈”之中更多的是一种真性情。他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何尝不体现出他的“真”呢?处在曹操的处境中,若换了别人,恐怕是假惺惺地将“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人”挂在嘴上。可见,曹操的“奸诈”是“真小人”,而不是“伪君子”。曹操雄才大略,求才若渴,知人善用,消灭了袁绍、袁术等封建割据势力,降服了匈奴、乌桓等外族,统一了中国北方,为老百姓带来了安定生活。对国家、对人民来说,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功勋,曹操称得上“真英雄”。曹操尽管常年南征北战,平日里却是一个可爱的、喜欢开玩笑的人。《曹瞒传》记载,曹操常常穿着薄绸衣裳,腰间挂着装零碎的小绣袋,与人交谈时总无顾忌,谈到兴头上时,笑得脑袋扎进桌上杯盘中,弄得满脸满脑的汤汤水水。虽然《曹瞒传》的本意是想给曹操扣上“轻浮”的帽子,但这不正反映了曹操的率真与洒脱吗?曹操也爱笑。史书上常有太祖“大笑”“笑曰”“笑而不语”等记载,他打了败仗笑,做了错事也笑;开心时笑,郁闷时也笑。他的笑,可以是冷笑,皮笑肉不笑,为被人误解而无奈的苦笑,更是开心时的捧腹大笑,乐观进取的豪迈之笑,将生死荣辱置之度外的豁达之笑。曹操更是大气、潇洒。读他的诗,不论日常小事还是抒怀咏志,都有一种信手拈来之感,大气中不失古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何等的大气磅礴!难怪钟嵘赞道:“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这就是曹操,一个奸诈、诡谲、暴虐而又大气、率性、洒脱的极富多面性的历史人物。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他的所作所为,奸猾狡诈却又无不落落大方,从容不迫。曹操,这个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的人物,不但扣不上“奸小人”的帽子,反而是历史上少有的“真人物”。1200字 高三 读后感
-
我看易中天现象看到网上很多人都在评论百家讲坛里的各位讲师。前几天看见有人写过《品一品易中天酿的醋》,就是说易中天在讲历史的时候,运用了种种玩笑与现实接轨,而这玩笑又有点过。还有人写于丹,说她的“论语心得”玷污经典,一家之言,误导大众。真是无奈啊,现在的人怎么都这样了?这就好比我们小时候谁都知道的一个故事,狐狸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易中天也好,于丹也好,都可以说是对古代历史,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换言之,就是现代人的眼光去解读,或帮助人们解读。信与不信,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易中天说:“刘备就是个懦夫,曹操才是真正的乱世枭雄。”难道您就要说这句话是动摇了几千年的儒家忠君思想,是“社会主义时期的大毒草”,是对“正统”三国学派的亵渎?这位学者,那您还是抱着您那把老骨头进棺材吧,说不定转世投胎还会投到三国时期,然后跪倒刘备脚下做一个侍卫之臣,眼含泪花地对刘备说:“我可是您的忠实FANS啊!”的确,我们得承认,是有一部分人,写的解读经典要更权威一些。可是您却把它束之高阁,美其名曰:国学的确切解读。恐与百姓为伍,甚至耻与百姓为伍,最后解读经典就成了北京大学的内部资料。在这点上,请看看英国的逍遥音乐节。那就是一个让经典与百姓接触的公开平台。有哪家英国媒体说音乐节是对经典的亵渎?相反的是,英国人引以为骄傲——看吧,我们国家每个人都能欣赏得懂经典。现在有易中天,于丹等人顶着压力帮我们解读经典。那么学者们,看看你们都干什么了。大不了做打田鼠的小锤,出来一个打一个。朱熹这个儒学大家在读书后还能说,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在都21世纪了,各位学者们,你们还不如朱熹他老人家有进取精神吗?600字 一年级 读后感
-
品《三国》有感东汉末年,执政者昏庸无能,宠幸宦臣,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至何进被杀,董卓进京,天下大势割据,群雄并起,三国序幕就此拉开。所谓三国,一般人皆以为是以曹操、孙权、刘备为首的魏国、吴国、蜀国,对此暂且不论,先说世人对这三位枭雄的评价,曹操自然不用说,其在世时,三国的“汉臣”与子民便称之为曹贼,国贼,而后代的古典文学研究学者也一般视其为奸诈的代名词,而曹操对此也都早已心知肚明,然而他能击败各路诸候,杀败西凉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却不能管住天下人那早已“高度近视”的眼睛对他的看法,他对此也只是偶尔反驳几句,自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官至丞相魏王,那批判之声便开始了,后人也以为这是曹操的奸诈(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却没有几个人认为这是他的智。好,且不说这个。且说刘备谋士诸葛亮为其所谓的大汉皇叔是怎样夺得荆州的:周瑜带兵攻打南郡,遭曹仁埋伏,大军损失惨重,周瑜为此也身负一箭,为其经后身体一直虚弱直至逝世埋下了严重病根,此后周瑜诈死,以其人之道来还至其人之身,大败曹仁,而正当周瑜领兵去取南郡时,城楼上出现了赵子龙:“都督少罪!吾奉军师将令,已取城了。”周瑜大怒,便命攻城。城上敌箭射下。试想,诸葛亮此等不仁不义,无法无道之举,那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与之相比岂不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后人竟还称诸葛亮为“智”的化身,可笑乎,可悲乎啊!曹操在夺取西凉后,知西凉贫脊,且羌人都忠心于马超,对自己多少都有些愤恨,于是下令三条:1、赈粮于西凉2、免税两年3、休战,论谋士曹操没有多少有诸葛,庞统,周瑜,鲁肃之辈的,论武将,其虽多,但真正象张飞、关羽、赵云之辈的,恐怕一个也没有吧,然而他用自己的智慧,“本有的智慧”,打赢了不少场仗,尽管濮阳攻吕布,宛城战张诱,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其败战,然而人岂无失算,失策之时,想那刘备,孙权纵有智士相扶,也不过如此,曹操用自己的谋智与那不及诸葛亮,周瑜等才能的谋士和不及关羽张飞之勇的武将,平定中原,此刻就算他称帝也豪不为过,但是曹操一生并未称帝,所谓“三国”也是曹操死后才出现的,试问天下人凭何骂其是“汉贼”?昔日刘邦不过是无名亭长,他与项羽相斗,最终获得胜利,创建汉朝,怎无人说其是刘贼,国贼。怎无人认为各拥戴秦之后人,或许有人认为秦朝统治残暴,导致民愤激起,应被推翻,然而东汉末年又何尝不是民不聊生,这一点,我在文章开头就已提出,那为何汉就不可被推翻,或许有人说,不是还有以仁义治天下的刘皇叔吗?可以让他来执政啊!那好,下面我们就来谈这位所谓的仁义皇叔。刘表病危,荆襄危机四伏,刘表那年轻的娇妻蔡氏与其弟兄对这九郡虎视眈眈,这些刘表早已清楚,于是他嘱托刘备,希望他能够接下荆州,没想到这位仁义的皇叔,仁义过了头,连诸葛军师的话都不听了,坚持不肯接此委任,满嘴的:“刘表乃吾皇叔,我岂能趁人危急时,做此不义之事,孔明休劝,我意已决。”最后呢,荆州落入曹操之手,经过赤壁之战,又害诸葛亮做出不仁不义的事,设“千机万谋”夺取了荆州,最终名义上还是借江东的,如此庸才,幸亏遇到的是诸葛亮,若是司马懿,其命早休矣,权位也早不知被他人夺了多久了;当其西取西川之时,亦是满口仁义,最后呢,并吞西川将刘璋逐于公安,这种言行不一致的人,试问何谈仁义,不过是假仁假义罢了;当其得知自己二弟、三弟被杀后,不经大脑思考,便要直取江东,试问:就允许你自家大将诛杀,气折人家颜良,文丑,周瑜?偷夺人荆州,就不许你家二弟因你不去求援而被人家所杀?你三弟粗鲁无礼,酒后便乱打将士,就不许其部下杀此愚莽之主,投奔其他明智之主?由此也足见其心胸狭隘。此后,吕蒙已死,孙夫人日夜望回其身边,于是派人到西川禀告,却不想其严辞拒绝,试想,其当时到东吴能够平安回荆州,这其中孙夫人出了多少力。孙夫人当时才18岁,,屈嫁于一个比自己大30岁的糟粕老头,这已厚待他刘备了,当其要回荆州之时,孙夫人忍着与母兄离别之痛,帮着他出计,一路上又为其力阻东吴战将,而刘备却丝毫不顾及往日恩情,最终逼孙夫人坠死,由此也可见刘备乃无情无义之小人,至于错杀刘封,火烧连营七百里,徐州收吕布等蠢事更是证明了刘备乃一无能之辈。其儿“阿斗”,后人称之为“扶不起的阿斗”,表面上看似说阿斗无才无能,其实又何尝不是因刘备的教子无方。其(刘备)头脑简单,目光短浅,不懂治国之道,他一心只想着自己能够统一霸业,而就后代家人置之不顾,却不想自己所创霸业,今后由谁来掌管,纵使他白帝城托孤,希望诸葛亮能接任蜀川大任,那么他就弄了这么个烂摊子让是人家来接替,这种只有善始而无善终的人,怎能有资格与能力中兴汉室,而操则不然,他将大任托给曹丕,并嘱咐官员家人各理其事,足见其周到。至于孙权,此人乃三位枭雄中最年少的一位,然而他的一生随着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的一个个离去,最终也黯然,孙权是一个有谋略的人,善于用人,做事顾全大局,然而在他身上,我总觉得缺少些什么,说不清也道不明。至于诸葛亮,他乃刘备第一谋士,在《三国演义》中较为“张扬”,无可否认,他是个聪明人,自从跟随他的主公,“兴复汉室,除贼伐曹”便也成了他的“理想”,他空有一身躯壳和一个聪明的脑袋,自三顾茅庐,其效命于刘备后,他的大脑控制中心就已被被秘密地输入了四个字:“忠于刘备”,于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除贼复汉,而他忽略了身边的一个巨贼----刘备,他所复的汉也绝非为汉,而是蜀汉,一个他所忠心的主公在用虚伪的仁义将其欺骗利用后所创的名不正,言不顺的政朝,而诸葛亮在死后似乎也看到了这一点(指蜀汉的名不正,言不顺,并不能被列在汉史之内)(见“武候显圣定军山”)。孔子说:“君子疾夫舍曰而为之辞。”而诸葛亮和他的主公却似乎就是那样的人。《三国》在我今后的路上会依旧陪伴我,我也会永不厌烦地读完它一遍又一遍,而每一次看完后,我也定将会有无数的新感慨产生。待我某一天退出社会,脱离那纷乱的竞争,我想那时再读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那心中也一定会想当年暮年之时的曹操、刘备、孙权之想——“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1200字以上 高一 读后感
-
品《三国》有感祖国,一个是非之地。只因为了赢得这一席之地,古今有多少名将圣君战死沙场;只因为了躲避这混乱之所,古今有多少文人雅士退隐山林;只因为了维护这动荡之城,古今又有多少爱国人士誓死护之。祖国就真如此祸水,如此无能?非然也。如不,为何她能孕育着如此灿烂之文化,又为何能哺育出如此博广之能人呢?不知曾几何时,祖国已在我心里扎下深根。也许,是从我了解“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时起,我为祖国的多灾多难而愤懑时扎下的吧;也许,是从我感叹周瑜那句“既生瑜,何生亮”那时起,我为祖国的顽劣无知而无奈时扎下的吧;也许是从我得知“降孙皓三分归一统”那时起,我为祖国的团结统一而激动时扎下的吧!……祖国永驻我心,只因它历史辉煌,而又不失今朝霸气;祖国永驻我心,只因它风彩依然,而又不失庄严威风;祖国永驻我心,不为别的,只因我爱祖国。我爱你,我的祖国!不管你繁荣与否,贫贱与否,我至始至终都铭记在心。350字 初二 读后感
-
《易中天品三国大江东去》三国,这个名字对我们并不陌生。最早,是由陈寿编写的《三国志》。陈寿是现四川省南充市人,他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在他编写《三国志》时,他觉得不可靠的材料,他坚决不用。所以,《三国志》这本书是可靠的。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他和陈寿一样,他觉得不可靠的材料,他会在后面说,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而《三国演义》呢,它把可用和不可用的材料汇聚在一起,使得真实的可能性很小。在《三国志》里,周瑜是一个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意思是说气量大,品质好。这也就是历史形象。文学家和艺术家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他在《三国演义》里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而易中天先生说,其实“借东风”这个故事是没有的,“空城计”的故事并不发生在诸葛亮的身上,是发生在曹操的身上。民间信仰的是关羽],他曾经是最重情义的人,也称为各行业的祖师爷。看完《百家讲坛》后,我觉得不同的时期也有着不同的评点。因此,我们也不能按照易中天先生来评论三国,他不过是以自己的思想来评论。但是,易中天先生有句话说得合情合理“不管怎么评论,人们看待历史人物,一定要保存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最后,我也希望大家能读一读《三国志》,了解真正的三国。姓名:雍嫣红班级:六(2)班学校:大庆路小学45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
品《三国》人们都认为三国是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80年这90年里,实际上真正的”三国是在“三分天下吴蜀魏”那个时候,但要是只写真正的三国,那么曹操和其他三国名人就没有出场的机会了,《三国演义》也就没有那么好看了。枭雄,也就是凶猛的英雄,最先想到的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更令他威风八面,加上他平时南征北战,在人们心中自然会成为枭雄。他的基本策略是招降纳叛,因此他得到了人才和武将还有许多他想要的东西,但是,曹操随着自己的发展,野心也开始膨胀,从枭雄摇身一变成奸雄,从骑都尉升到丞相,就差没当皇帝了。当我看完曹操的事迹后,再回顾他以前的事,不得不承认他很了不起,是一个真正的枭雄。很多人都说刘备是枭雄,我却不这么认为,曹操每次打仗都是冲在前面,刘备就很少出马,但他战黄巾,斗吕布时,他打的很英勇。刘备是靠着诸葛亮和那一群大将夺得了一片天地,皇叔的称号和携民渡江的事再加上他的武将丰功伟迹,在人们心中真不知道他的人气和地位飙升到什么层度。孙权是个好皇帝,可“藉兄父之基业”这几个字使他很难堪,但他带兵打和政治方面都很卓越。在《三国演义》里孙权既没有曹操那么凶猛,也不像刘备那么懦弱,因此名声比较好,活得比曹操和刘备长,使得吴国的寿命长。450字 初二 应用文
-
细品《三国》读了《三国演义》三遍,总是全神贯注地沉入惊心动魄的大战之中,百读不厌,使我受益匪浅。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古典名著。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归一发生的一系列惊天地泣鬼神之作。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张飞的勇猛,关羽的忠义,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当属关云长,他虽然为人骄傲自大,以致败走麦城,但人无完人,尚且他为人忠义,武功超人。与刘张桃园三结义,曹操打败刘备时,关羽因带着二嫂,又被张辽说动,约法三章:降汉不降操、准时给粮、一旦发现刘备行踪,即刻离开,然后投降,足以见云长之侠义,无愧“一世枭将”之称。他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刀光剑影处,唯其独尊!诸葛亮是我在《三国演义》中又一欣赏的人物,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未出茅庐,就已定天下三分。他火烧博望坡,借东风,草船借箭,巧摆八阵图,空城退敌……足以见其神机妙算,但魏延一生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却稍有冷淡,以致其造反,锦囊杀魏延,却小有不妥。《三国》给予了我太多,我只有一句话要说:多行不义必自毙。450字 初一 读后感
-
细品《三国》读了《三国演义》三遍,总是全神贯注地沉入惊心动魄的大战之中,百读不厌,使我受益匪浅。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古典名著。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归一发生的一系列惊天地泣鬼神之作。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张飞的勇猛,关羽的忠义,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当属关云长,他虽然为人骄傲自大,以致败走麦城,但人无完人,尚且他为人忠义,武功超人。与刘张桃园三结义,曹操打败刘备时,关羽因带着二嫂,又被张辽说动,约法三章:降汉不降操、准时给粮、一旦发现刘备行踪,即刻离开,然后投降,足以见云长之侠义,无愧“一世枭将”之称。他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刀光剑影处,唯其独尊!诸葛亮是我在《三国演义》中又一欣赏的人物,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未出茅庐,就已定天下三分。他火烧博望坡,借东风,草船借箭,巧摆八阵图,空城退敌……足以见其神机妙算,但魏延一生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却稍有冷淡,以致其造反,锦囊杀魏延,却小有不妥。《三国》给予了我太多,我只有一句话要说:多行不义必自毙。450字 初一 读后感
-
我读《品三国》我谈易中天三国是乱世,但乱世出英雄。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渝,坚韧不拨的刘备……演义出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而这一段段扑朔迷离的历史的背后,往往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贼。在戏剧中,他也只有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让人想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可我读了《品三国》后明白了这不是对他公正的评价。《品三国》说:“曹操是为奸雄!”其实做一个奸雄,是因为当时正处于乱世,是逼出来的。而曹操又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比如:经过战争洗礼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原野”的惨景,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而曹操采用“屯田方针”,富民强国。曹操还是一个大气的人,他颁布《求贤令》,主张“唯才是举”的政策:不管出身如何,生活作风有些小缺点什么的,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量才任用,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今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品三国》中易中天教授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如庞统的死是刘备与诸葛亮合谋的,关羽的死也跟诸葛亮有莫大的关系等等,这让许多“亮迷”们十分气恼,说易中天有意抵毁诸葛亮,其实这只算学术之见,历史是客观的。而易教授却有着一种敢于打破延续已久的观念,敢于创新的精神,所以,我们既要向历史人物学习,也不仿学学在我们身边的像易中天教授这样的人!45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栏目热门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