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1984有感
但是对我来说,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了,这是1984给王小波留下的印象。对于一个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在每一篇文章里的每一个字句里都散发着对思维自由与快乐的渴望的人来说,这本书在1980年给予他的感受想必是震惊与彷徨中又带点唏嘘。
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这是美国时代周刊对1984以及动物农场的评价,注意其中的一个词,自由,到底什么是自由,它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意义又在于何处。至少我认为,在1984中,这种自由是思想及言论在不直接触犯他人利益前提下异于他人的许可,及思想的自由,追求自认为正确的真理的自由,不管它客观上是否正确,但是你不得反对人家去思考,去发表。也就像其中所说的,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毫无疑问1984中的世界是对这种自由抹杀的极端反例,政府利用各种方法,近乎于残酷的把人的思想方式彻底扭转,只会接受和彻底认同,个体的思维不复存在,真正的思想只存在于统治阶级的脑海中。
不得不说,1984是集权统治的完美典范,把整个社会完美控制在对于对统治阶级最有利的状态之下,极端稳定且易于控制,并且这种稳定在统治者不改变自己做法维护这种秩序的情况下我认为它几乎是不可能被打破的,因为作者在书中总结了推翻统治阶级的几种状况,首先他把社会分成了三个阶层,上,中,下,上即为统治阶级,而中则以认为是满足了温饱问题还有余力的人,而下,则是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而被推翻统治,作者认为有四种状况,一种是出现一个强大的中等人集团对其进行推翻,一种是自身失去统治意志,一种是残酷的统治让下等人觉得无论如何也无法生存从而进行反抗,一种是社会外部力量,简单来说就是强力的侵略导致权力的丧失。
而我对自身失去统治意志的理解是统治阶级自身的内部斗争,对强大的中等人集团出现的理解是当民众在物质上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民众将会去思考当权者存在的意义所在,而不是像曾经一样向野兽一般蒙昧的只顾工作,而当他发现统治者的存在对他的生存来说没有多大意义反而带来一些束缚之后将会反抗,而这种反抗将基于思维上的自由,因为他们不是无产阶级,他们在已经有了自己资产的情况下而冒着更大的风险区革命,为的必定是更加高层次的东西,比如制度的改革,活者自由而不是像物质条件供给不足时为生存而斗争,也就是下等人的反抗,这反而更加恐怖。因为纵观世界历史,下等人起来反抗,也就是中国人所谓的农民起义,或者是无产阶级的所谓革命,实质上仅仅是权力的又一次更替,因为他们反抗的理由是为了物质上的利益,他们被别人压迫,现在他们受不了起来造反了,一开始是为了自由,为了改变黑暗,但最后他们又会去压迫别人,这绝对称不上是真正的革命,只是权力更替,原地踏步,毫无进步,所以我不认同书中那句“如果有希望,希望只存在在无产者的手中”。
但是1984的世界彻底根绝了除统治阶级自身发生问题之外的其它导致权力丧失的所有情况,首先他控制了所有东西的产量,即不会让太多人很好的解决温饱问题而有精力去思考统治阶级存在的合理性和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律导致太多中等人的出现,也不会让太多人饿死导致下等人的反抗。接着,他控制了所有人的思维,即让所有人都不会思考除了政府要你思考的以外的东西,甚至用了消除自由上帝等词汇的存在导致这些思想无法传播(这是我见过最牛的办法),也就是更根绝了强大中等人集团起来反抗的可能性,接着,那个社会只存在三个国家,每一个都处在这样相同而又诡异的社会状态下,各自明白大范围战争对统治的不利,但战争又是存在且必须的,因为他们把战争看成了一种控制资源的方式,也就是当粮食等必须品产量过剩将会导致很多人摆脱整天为了满足温饱问题而奔波而无暇顾及其它的情况时,政府将会用战争来解决这些“过多”的资源,从而达到国内的稳定,这也就是所谓的战争即和平。所以,统治权只掌握在统治者手中,而极端的个人崇拜也间接消除了统治阶层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是一个极端稳定的社会。
可以说这是文化大革命或者苏联社会主义时期的最终进化版本,而在这种极端稳定的情况下,为了继续发展科学,而不导致科学的一些客观理论和统治阶级的理论,如1+1=3产生冲突,统治者又发明了一种很牛的东西,双想,即在思想里存在两套思维模式,在平常情况下用那个极端政府所需要的思维模式,而在做一些科学研究的时候用客观的思维模式,起初我根本不相信这种情况的存在,但是文化大革命的种种事例,或者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存在证实其实双想的大规模存在时很有可能性的。
比如当你刚想发表一个不同意见但却发现所有人说的话都和你相反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的附和他们,虽然最初的想法还存在,但是它却被你压在了心底,并且当你想起它的时候你还会不由自主的去排斥它,且潜意识还会告诉你甚至强迫你去相信大多数人的想法,而这种情况大规模出现既是文革的时期,在那样一个屋子匮乏腐败黑暗的时代,相信大多数人都有了自己的看法,但这个时候面临的压迫不仅仅是大多数人意见的不合,甚至是肉体精神上极端的摧残,所以在表面上一切都是那么和谐,毛主席始终都是中国的红太阳,所以双想作为政治制度方法的存在是具有可行性的。
所以,一个社会,它解决了温饱,科技发展,社会稳定问题的时候,它看起来实在是很完美,但是它被全世界人所唾弃,它的存在更是西方世界极力阻止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社会发展的真正定义不应该是科技,物质上发展的稳定,因为社会的发展其实基于每个个体发展,而个体的发展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将再不局限于物质而是思维。
做一个比喻,古代社会的一辆马车,这几乎是贵族才能拥有的,而对于现在机械横行的社会来说,一辆马车只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罢了,但客观来说这同样是一辆马车,所以,科技在发展,但人类主观上来说,科技带给人类的乐趣,并没有向客观上那样在发展,所以科技的发展亦或者说物质的发展绝对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唯一活着本质标准。但是我们是否发现,欧几里得的几何,孔子的论语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始终能让我们体会到这其中所蕴含的思,维的乐趣,这种乐趣绝不会因为时光变迁而有任何改变,因为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本性,所以社会的进步在于使人们在思想上能享有趋向于有平等的权利,能有发现与获得任何乐趣的权利,让这个社会变得参差多态(罗素说,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而对这种人类本性所蕴含的幸福进行彻底抹杀的极端,就是1984中的世界,而也正是因为这样,所有人对此进行抵触,它违背了人存在的客观规律,它违背了本性。
所以真正发达的社会并不是人人都拥有无尽的资源,而是人人享受思维的乐趣并进行分享与探讨,这样的个体才是伟大的,而这样的种群,将是永远也不会消亡的,因为富有好奇且对乐趣充满兴趣的精神是永恒且不会改变的。这,才是科技的发展的意义与价值所在,这也才是评定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准。而1984这本书所存在的意义,相信是希望这个社会,向前进。
高一:包容洲
读Augustine《忏悔录》的感想
在课上,我第一次知道了Augustine这一伟人的存在。随后阅读了图书馆的《忏悔录》和上网搜寻了一些资料以后,我加深了对他的了解:这位西波城的主教就是基督教的四大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当时罗马最博学的学者之一。他不是从出生就信仰基督教的,而是在386年的某一天才决定成为一名基督教徒,这一决定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后半生,并影响了之后一千多年的基督教历史。
在他成为基督教徒之前,“他是一名放荡不羁的青年,狂傲智巧的雄辩学家,一个误入歧途的摩尼教徒;之后,他是一个敬虔的主教,一个谦卑睿智的神学家,一个寻求上帝真理的基督教徒。(1)“《忏悔录》是他以祷告诗的形式对大前半生33年的信仰经历和所犯过的“罪恶”的自述与忏悔,同时,也有另一种说法*即课上老师所讲的),这部作品是他对公元四世纪的古典文化复兴时的哲学家们的与基督教对立的思想的批判。“《忏悔录》在西方文学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是世界三大忏悔录之一。它不但被列入文学经典而且成了西方忏悔文学的源头的基础,后来著名卢梭忏悔录和托尔斯泰忏悔录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但与此相比,人们总觉得后两部仍然没有它精彩(2)。”
我觉得,他是很幸运的,虽然在33岁之后才改变信仰,改变自己的事业,但是,却依然能够对基督教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对罗马社会的文化生活产生如此巨大的波澜,能够对世界的文明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所以从另外一个方面,这是他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天才的证明。但是,反过来说,这些都是他应得的,因为他虽然曾经留连于虚幻的放纵欲望之中,曾经犯过许多不轻的错误,但是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停止对真理的思考和追求,这使得他不至于陷得太深。相反,由于有了这种思考和追求,那些错误反倒成了他成功的垫脚石。(这些只是我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还请老师见谅。)
现在谈一下我自己对《忏悔录》的简陋的见解吧。
我觉得文章显示了他作为出众的雄辩家所具有的极其严谨的逻辑和敏锐的思维。文章的语言表达让我不得不为之赞叹。“住啊,请让我知道,也让我了解,人该先祈求你的帮助,还是先赞美你?或者呼吁你之前,是否必须对你有所认识,如果他不认识你,又如何向你祈求?因为不认识你的呼吁,可能并不是向你呼吁,或许向你呼吁只是为了认识那?但人既然不信,怎会呼吁;无人传授,怎会相信?”这是卷一里的一段原文。他的思维引起了对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永恒性的思考。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联系,存在着矛盾,认识这些矛盾之间的规律是很重要的,因为认识了规律以后,我们才能引导事物向好的方向,向有利于我们自身的方向发展,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效,更加顺利地达到我们的目的。例如,如果人们并不是先认识了主才去向它寻求帮助,人们接受帮助的困难就会增大,人们对主的信仰就会推迟,这样主要到达拯救终生的目的时间也就会受到影响并相应地推迟。所以我觉得,主应该先扩大自己在人间的知名度。另外,原文的逻辑推理似乎有点无限扩展,无限循环的官爵,一个事物推出另一个新的事物,而新的事物又会引出另一个事物。如果真的要追究细节的话,矛盾真的是没有穷尽的。例如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如果我们总是想要把什么事情都做好,那我们就算每天连吃饭的时间都用到工作上,都没有办法把事情做完,因为没有人能够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的,因为原有的矛盾解决了以后,新的矛盾又会不断的产生,一项工作做完以后,另一项工作又会出现。事物发展是无穷无尽的。因此,我们要学会取舍,不要钻到无意义的循环反复之中。处理完最重要的和最紧急的矛盾之后,做完最重要的和最紧急的工作之后,就要适当的休息。这样自己的生活会更有效率,更有意义,更精彩。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运用华丽和优美的修辞,对天主的宽阔的胸怀,仁慈之心,公平,慷慨,手人尊敬等品质进行赞美和感激,不愧是伟大的雄辩家,修辞学家。“轻薄的巧言令色想博得爱怜,但什么也不能比你的慈爱更有抚慰的力量,比你美丽刮宫匿名的真理更有益处地值得爱恋;愚蠢也能挂上质朴纯真的美名,但有什么比你更统一,更纯洁?因为你的行动完全和罪恶对立。你才是蕴藏一切不朽甘饴的无尽库藏,奢侈也不能博得充盈富裕的头衔,挥霍窃取了慷慨大量的影子,而你才是一切美好宽绰的施主。妒忌妄想高人一等,但社能超过你呢?愤怒渴求包袱,但谁比你的报复更公正?除了在你左右,还有更可靠安全的地方吗?(3)”“世间的美好事物能打动人心,但绝不像你,我的天主,创造万有的天主所能给予的,因为正义的人在你身上得到快乐,正直的人也要引以为荣?(4)看完这一段,我不禁发出羡慕的感叹:怎么可以有这么多这么动听的饿赞美之词用来赞叹一个人物啊!作者的文字功底实在是难以令人其他的雄辩家望其项背啊!要达到这么高的造诣,没有几十年的刻苦努力和付出,再加上聪慧的天资,是不可能造出就这样的大师的!所以,我们在感叹伟人的天才成就时,应该要懂得从他们身上找到帮助他们走向成功的因素,并指引我们在我们的生活和事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例如,我们在感叹的时候,应该认识到,勤奋和努力是许多伟人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器也是我们能够学习的素质(天才是没有办法学习)。
作者对希腊神话亵渎神灵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抨击,认为对神灵的亵渎是造成世人淫乱和放纵的原因,因为连神都可以乱伦,淫乱无度,世人还有什么好顾忌的呢?并指出基督教的神灵是纯洁,高尚和绝对举止得当的。我觉得作者是从侧面对反对基督教的保守派进行批判,同时又通过对比,向人们展示了基督教的可信性,是一种对人们加入基督教的无声但有力的号召。
正确的信仰和聪明才智重要,但是,作者觉得正确的信仰更重要。我觉得确实是这样,并且,我觉得这里的信仰的含义并不是单一的,他还可以指“态度”。历史和生活中给我们提供了很天才好逸恶劳而最后输给天资愚钝但是勤奋向上的例子。如果一个人有了很高的天资,但没有正确的态度,而是恃才傲物,贪图享受,毫不努力的话,他的天才将会被浪费,并最终毁了自己。但相反,如果态度端正,懂得笨鸟先飞的话,也能取得相当大的成就,就算不能取得巨大成就,自己也能心安理得,因为自己没有荒废自己的一生。所以说,正确的信仰,端正的态度是比聪明才智更重要的。作者的一段话写的很好:但如果单有聪明才智,没有正确的信仰,就仿佛“背着光明,却看见了光明照耀的东西,眼睛能够看见光照的东西,自身却受不到光明的照耀。(5)”这种方法论在我们现代社会都仍然是相当适用的,能够在当时就得出适用至今的真理,是一件多么令人佩服的事啊!
相关推荐
-
读《蜥蜴》有感还记得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班主任陈老师要求我们去读《读者》,其实我早就迷上了《读者》里面每一篇文章,不说全部是精读,但至少我一字一句都看了进去。不知是哪一期《读者》,里面有一篇文章,题目真的不怎么吸引人,叫《蜥蜴》,普普通通的开头,简简单单的结尾,可就是这朴实无华的语句,打入了我的心房,以至于让我提笔写下了这篇“不起眼”文章的读后感。大概内容是这样的:作者去沙漠旅行,走到了一棵仙人掌面前,有一只蜥蜴正仰着头,等着仙人掌上的露水滴落下来,作者没看两眼就走了。返程时,又遇到了那只蜥蜴,一成不变地仰着头,唯一变了的,是仙人掌上的水珠不见了,对!被太阳蒸发了。作者不忍心把蜥蜴丢在沙漠里,于是把它装入自己刚喝完的空塑料瓶中。第二天,当作者想把它埋葬时,奇迹地发现蜥蜴活了,于是把它又送回了原来的沙漠。文章记叙的是作者去旅游时发生的一件事,这件事让我感受很深。蜥蜴可以说是起死回生。这一切,还要归功于文中这只蜥蜴的求生意识;塑料瓶中仅剩的一点点水滴救活了蜥蜴,这一点点水是蜥蜴唯一的希望,虽然很渺小,但它并没有放弃,反而用自己的意志战胜了死亡的威胁。蜥蜴很像一个众所周知的名人,或许大家都已猜到,霍金。霍金一生十分的坎坷,一个有着如此多的智慧的人,身上都有着疾病的禁锢,有着疾病的烦扰。就是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他也能够完成一部部巨著,为人类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他没有消极,没有沉默,反而和正常人的心态一样,乐观,积极,向上……和霍金,和文中的蜥蜴一样的人有很多,海伦·凯勒,史铁生等等。这些名人的故事,让我感到一种挫败感,想到自己平时的抱怨,平时对生活的不满,惭愧油然而生。这些人,这些物,每一件都在启示着我们要在逆境中生长,我们有健全的身体,而他们没有,他们都没有抱怨自己,抱怨生活的不公,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这样做呢?由这篇《蜥蜴》我联想与感悟到了许多。希望大家可以像蜥蜴一样,在逆境中升华。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情节波折性较强,于平常之中生意外,能引起读者的注意。800字 高一 读后感
-
读《童年》有感对于童年,我想,最好的诠释应该就是幸福了吧!像派大星一样无忧无虑地玩耍,像海绵宝宝一样天真烂漫地微笑。而对于阿廖沙,却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群蚁排衙般的黑字,将我引进了一个心狠手辣的曲折故事。阿廖沙,出生在俄国一个木工家庭,家境贫寒,早年丧父,仅四岁同母亲一起寄居在外祖父家里,目睹并经历了层出不穷的暴行,这一切,都使他朦胧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阴霾与仇恨中。为了一点不起眼的小事,外祖父鞭打他使他失去了知觉,一连躺了几天;善良的工人“小茨冈”伸手去挡打在阿廖沙身上的树条,胳膊都被打肿了,不料,阿廖沙的两个禽兽般的舅舅要他去抬沉重的十字架时,一失手被舅舅们活活砸死了;舅舅们因为无聊,一次又一次地制造歹毒的恶作剧来加害老长工格里高利,用卑鄙的手段寻开心;出于嫉妒,他们把阿廖沙的父亲狠心的推进冰窟窿;为了争夺家产,两个舅舅大打出手,甚至打得头破血流;外祖父疯狂的殴打无辜的外祖母,导致粗发针残忍的扎进她的头皮里,天使般慈祥的外祖母却毫无怨言;舅舅无端地打死了自己的老婆,冷血的没有人性;当外祖父一败涂地的时候,便挥挥手将阿廖沙和外祖母赶了出去;继父整天不务正业,对于阿廖沙母亲的劝告无济于事,并用脚尖猛踢她的胸脯;阿廖沙十岁那年,母亲也撒手人间……合上书,我浮想联翩:是啊!在这儿,对于亲人,他们不闻不问;至于亲情,早已被龌龊代替。整个家残无人性。接踵而至的恐惧并没有压倒阿廖沙面对生活的勇气,但是,那一幕幕恐怖而又目不忍睹的画面还是深深地印在了年幼的阿廖沙心上,为他的童年蒙上了一层可望不可即的阴影。小小年纪,饱尝了太多的辛酸疾苦。我觉得,一个不曾拥有爱与被爱的孩子必定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吧。相比之下,我作为一个幸福的人,心中似乎燃起一份小小的骄傲。生活,像一条沉重无形的锁链束缚着他,令人窒息。而打开这把枷锁的人,我想应该就是他拥有金子般心灵的外祖母了。当阿廖沙正处在黑暗的边缘摇摇欲坠却又束手无策的时候,是外祖母用美丽动人的童话将他重新唤回光明、神圣的世界。并对他百般呵护、关心,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用无私的爱陶冶了阿廖沙高尚、坚定的情操。面对令人发指的污秽、丑陋、自私和贪婪。外祖母用行动给予了他善良的力量,使他的身心没有受到恶势力的腐蚀和摧残,是外祖母培养了他正直、坚强的性格。想到这,我暗暗的保证,要做一个像阿廖沙一样勇敢的人,无论困难再怎样恶劣,都要怀揣乐观的上进心,不能心灰意冷,即使再多的苦,也不能被扼杀灵魂。黎明的曙光,只有充满信心、具备实力的人才配拥有。可以说,阿廖沙的童年如同地狱一般纷乱,是外祖母为他驱赶屈辱与丑恶,唤醒了他心灵深处的光明,把他灰色的童年渲染成了五彩斑斓的另一个天堂,洗濯了他本应恶劣的灵魂。在阿廖沙的世界里,外祖母便是真善美的化身。从我心底里,外祖母的形象一直都是那么的高大、伟大,令人油然而生一股敬意……她拯救了一个人人敬仰的伟人,为世人保留了许多令人爱不释手的文学财富,以及阿廖沙本人对世界的影响之大。这个时候,谁又会想到,曾经的那个无知的孩子,竟然会是伟大的高尔基呢?我们的童年跟高尔基的童年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所以,我们更应该懂得不怕挫折,孝敬父母,不奢侈浪费,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我想,这会是一本令我受益终生的书……山东日照东港区日照实验高级中学高一:安静1200字以上 高一 读后感
-
读《莫扎特》有感《莫扎特》这本书使我感到坚持和勤奋的所得,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百感交集。1762年,在奥地利出现了一位6岁的音乐“神童”,这位神童几乎轰动了整个欧洲。这位六岁的小男孩,两只小脚刚刚踏得到琴上的踏板,一双小手却能在琴键上流畅自如地演奏大师们的作品,这是多么地惊人啊!这个小男孩——他的音乐,在整个世界都家喻户晓,拨动着亿万人的心弦,他被誉为——音乐史上的“乐神”,当之无愧。这位神童成为著名的作曲家,他就是沃尔夫冈•阿玛杜斯•莫扎特。莫扎特的一生是短暂的,仅仅活了35岁,然而他一生所创作的音乐作品,艺术技巧精湛,对欧洲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面对死亡的莫扎特是乐观的,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安魂曲》的写作之中,最终,他在《安魂曲》中永远长眠了。对于升初三的我们来说,天分这个词可能不适合于任何一个初三学生,而只有坚持和勤奋才是取得中考胜利的关键。莫扎特虽有天分,但也很努力刻苦地去创作,去突破,对于我们这些做最后冲刺的毕业生来说又何尝不是呢?我想不管怎样,我们应当利用这初三最后一年好好学习,有初一、初二没学好的赶紧补上来,毕竟这是基础嘛。紧接着初三的课程更不能落下。所以说在初三要勤奋,至于坚持,我们理当要坚持完初中的最后一年,作最后的冲刺,正如莫扎特在面对死亡时依然坚持写完《安魂曲》,含笑而走,而且他的音乐为欧洲的音乐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更是不可估量的一样。我们这一届毕业生虽说不要做出太大的突破,但至少要考出一个令学校、老师、家长,也令自己满意的成绩,不要让自己留下遗憾。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读这些人物的传记,我也仿佛是在聆听他们的教诲,接受他们的思想,这对于我们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650字 高一 读后感
-
读《如梦令》有感“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在宋朝溪亭的一处荷塘里,一位少女正在泛舟。脸色微红,似乎有一丝醉意。一不小心,小舟驶入了藕花丛生的深处,她用力地划桨,倒惊起了一滩鸥鹭,无奈兰舟还在打着旋……初读之下,便能体会到这首词的欢快和气氛。据说当年李清照的闺中词传出去后,京师轰动,他们都在为这位才女的才华所惊叹。《如梦令》这一词牌名为后唐庄宗曲。“如梦,如梦,残月落花重。”它本来不叫《如梦令》,经考苏轼把原名《忆仙姿》改为《如梦令》。其中以李清照与秦观二人最出名。李清照当时是快乐的。少女快乐的文字深深地映在我们脑海中。但是,“误入藕花深处”的少女,将来会不会误入一个比藕花溏还要深的深处呢?误入一个变乱尘间是否是她的命中注定?毕竟,她从辛弃疾身边走来,从软弱无能的宋末走来。当她深感“锦样年华水样流”时,回首韶华,又有多少泪水和淡然?“诗酒还需趁年华”。青春易逝,追悔莫及。何不放手一搏,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350字 高一 读后感
-
读《茶花女》有感我合上书,望着灰白的天空。窗外的雨浠浠沥沥地下着,似乎也在为这名不幸去世的女子的悲惨命运垂泪。我闷闷地叹了口气。可怜的玛格丽特!你既然选择了茶花作你最钟爱的花,却为何不能像它一样坚强、自爱地活呢?那些穷奢极侈,骨子里却空无一物的人戏称你“茶花女”,是因为你贫寒的出身,还是因为他们自以为有资格将你看作一个卑贱的人?如果是前者,难道你不该活得像朵惊艳不俗的茶花,让他们自惭形秽吗?如果是后者,难道你不该跳出这种寄人篱下,供人寻欢作乐的不堪生活,重新寻找自己的幸福天地吗?可是你没有。面对自己的沉沦,你只是偶尔抱着希望,更多的时候却是听之任之。我不懂,我真的不懂。既然周遭人都如此不堪,为何你要为了他们的眼光和议论放弃了自己的真爱?你放浪的外表下是如此淳厚善良的心,为何面对世俗的丑恶和现实的无理,你不能挺起脊梁,义正严辞一些?你为何宁愿受黑暗社会的蒙蔽,认定自己是污秽不堪不可救药的,为何心甘情愿做封建门弟等级观念的牺牲品呢?我不懂,我真的不懂!阿芒*杜瓦,你这个懦夫!我不禁也要为你叹声“可怜”,因为你生来的身份带给你的遭遇,但更因为你寻到自己的幸福,却没有用坚定的信心和勇气去牢牢把握!玛格丽特正如她所爱的茶花,既顽强坚韧有脆弱无助。她可以在满身负债时断然拒绝瓦尔维勒以存款生息为诱的求婚;可是爱人诋毁她的一句话,却又可以彻底将她击溃。可是你从未想过这些,阿芒!我敢说你没有。否则,你不会因为争风吃醋而对她恶言相加,即便后来道了歉,可是伤口将难以愈合;你也不会鲁莽驳斥她求助别人来实现梦想的小小要求——这又折损的了你什么?无非是一点虚荣的自尊,在爱情面前无谓有无的傲气罢了;你更不会因为她一封身不由己的断交来信,和几句不得已的话,就轻信她是别人心目中的荡妇啊!难道你没有看见她受你辱骂后那种欲言强止的神情,被你漠视后那种哀婉冤屈的眼神?你也是可怜的。这种可怜建筑在你的懦弱上;而你的懦弱,又建立在这个腐朽不堪的饿社会赋予人们的扭曲的伦理、价值观念上。是的,尽管你曾拼尽气力要冲破这些阻碍,但一个人的呐喊,在一千、一万个人的唏嘘揶揄声中是那么渺小。你终究敌不过这个畸形的社会形态——况且在这样的社会中成长起来,自己本身就注定不可避免地带有这种畸变。所以,你对玛格丽特的爱是深切真挚的,却又无法不是浅薄浮躁的。如果说玛格丽特是冬季饱受风霜,奄奄一息的茶花,那么阿芒就是她久违的和熙春光。这束生命的阳光穿破一路雨雪要为她倾泻,却最终钻不透那层厚重的乌云,只能与她隔世相望。而茶花也在渺茫的希望和凛冽的寒风中逐渐枯败、死去。我再次仰望窗外的雨和灰白的天,深深吸了口气,又重重地吐了出来。愿这匆忙的世间,能随人的吐纳尽卸虚伪功利,不再重演悲剧。1000字 高一 演讲稿
-
读诗有感午休吃饭的时候,赶上央视正在放《百家讲坛》。一位中南大学的男老师正在讲春天的诗词。打开电视的时候,正好碰到他讲到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李清照的诗词很有名,于是我便听了会老师的解析。老师从诗词讲到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感情生活,以及暮年写这首诗词时有些惆怅的心情。我对这首诗词不熟,问了万能的度娘,这才得知它的全貌。诗词很美,我还特地默诵下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很喜欢第一句的风住,尘香,简单二字却道出意境,李清照写这首诗词时心情惆怅,我默诵多遍,不自觉间,心情竟是也莫名低落起来。好诗词真的很有感染力,受这次央视诗词大会影响,我越发觉得自己应该多学点诗词,感受我们文化的魅力,虽然记性不大好,背诵过总会忘记,但是被诗词浸过的心灵,总归不同。多学些古诗词,陶冶下自己的灵魂。350字 高二 日记
-
读诗词有感最近,我迷上了背诵诗词。本着珍惜时光,爱惜时间的想法,闲暇的时候,我就会挑选一些诗词背诵。有些诗词篇幅短小,有些篇幅略长,挑到合适的,感兴趣的,就背诵。前一阵子背诵纳兰的诗词。诵读过一遍,有空的时候就会再默诵一遍温习。那天,踱步等车时,我默念起纳兰的一首词。“谁西风独自凉“,一时间我忘记第二个字是什么字,心里嘀咕着,是“谁道西风独自凉?“还是“谁问西风独自凉?“想了半天不确定,便开起手机来看,原文是“谁念西风独自凉!““念“!我在心里重复着这个词,对词人的文采更加的佩服,简简单单的一个字,平时诵读没什么感觉,可当自己以为是“道,““问“的时候,人家一个“念“,一下就鹤立鸡群,让人拍手叫绝,用的精准,让人叹服。这让我想到了古人对对子,同样的不句上联,不同的人会对出不同的下联,而工整与否就看个人的文采,功底。中华文字诗词的确是博大精深,这块大宝藏,多么值得我们深挖。350字 高二 日记
-
读《盲人摸象》有感今天上午,我看了一篇文章,叫《盲人摸象》。那里面的主要内容是:五个盲人摸一头象,他们只摸到象的一个部位。其实他们都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头象了。不过,他们都反驳前面一个说的。一个路过的人听了他们的说法,哈哈大笑,肚子都疼了。这篇《盲人摸象》让我想:这五个盲人真是一叶障目,看到了一部分,却以为自己看到了全部,认识事物片面、狭窄,这个不行。我们看到了一部分千万不要满足,一定需要完整的。我看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先生爱读书。一天他看到一句话“螳螂捉虫时用一片叶子挡住自己,就很容易捕食了”。先生以为这片螳螂的叶子有隐形术,就拿着这片叶子去偷东西,结果被捉住了。这个故事就说明他看事物片面、狭窄。因为,他把小小动物的东西来比喻自己,这就不像《盲人摸象》了吗?!读完了《盲人摸象》让我明白:我们认识的事物一定要多不要片面、狭窄:争取要一下看到整体,可千万不要“盲人摸象哦!”350字 六年级 日记
-
读《西游记》有感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廿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南阳里小学六(5)班黄芷晴指导老师:黄文燕550字 六年级 日记
-
读《西游记》有感大家一定都知道《西游记》吧,里面的故事十分精彩。有真假美猴王、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其中,是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了。这一则故事讲述了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经过。表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用于降妖除魔的通天本领,赞扬了孙悟空坚定、机智和勇敢。在《西游记》中,我最敬佩的就是孙悟空了。他曾经大闹天宫,获得了齐天大圣的美誉。他有一个筋斗云能腾云驾雾,来去无踪。他会是七十二变,能千变万化,大显神通。更是我敬佩的是:孙悟空勇往直前、不避艰险的精神了。读过了《西游记》,我受益匪浅,思绪万千。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一件小事……在学习中,难免会有一些“拦路虎”。而这些“拦路虎”就是一些疑难问题。为了提高我的学习成绩,发散我的思维。爸爸为我买了一本奥数习题,让我好好的做一做。一开始,我还有很浓厚的兴趣,能一道接着一道做。到后来,习题越来越难了,我只好去请教爸爸。可是爸爸让我先思考,我懒得思考,先照着答案抄。谁知考试时,竟然出了这道题,而我又不会做,只好空下,结果没得高分。现在,我把这些疑难问题与孙悟空取经是的困难相比起来,是多么微不足道呀!读过《西游记》后,我要向孙悟空学习:学习他那种不避艰险,面对困不畏惧的精神!我要做一个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人!450字 六年级 日记
-
读有感墨脱。莲花隐秘的圣地。在看安妮宝贝的《莲花》之前,我从未听说过世上有墨脱这个地方,更没有在地图上见到过,但却一下子喜欢上那里,那个隐秘莲花的圣地,超脱凡俗。佛家里,莲花是不可取代的宗教圣物,观音与如来的莲花座就是一种圣明的象征,所以听说有一个隐秘莲花的圣地,自是神往。纪善生与庆昭前往墨脱的路充满了艰难险阻,有着路经许多城市乡村都无法面临的危险情况,安妮的描写与叙述让人身临其境。或许墨脱真的是圣地,所以远离尘世,让世俗之人无法接近,也只有庆昭、纪善生、苏内河能够到达。他们的目的地不是圣地,只是墨脱,到达与不到达都不会有太多的兴奋或是遗憾,因为他们一定会到达。想起那句古老的话,心诚则灵,心若是不诚,即使再怎样身体力行,也无法到达梦的彼岸。所以当许多人都无法到达墨脱而望尘莫及的时候,他们可以不畏艰难地走过一道道阴霾,穿越风沙,划破手掌,坚定希望,一直到路的尽头。他们可以算是墨脱最虔诚的朝圣者。他们的虔诚,他们墨脱的目的地,只因为一个爱字,是爱,不是爱情。当一个男孩与一个女孩之间只有爱而没有爱情的时候,我会想到纪善生和苏内河,所以后来看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的时候,看着齐铭和易瑶,我想到了《莲花》。纪善生因为年少时父亲的死去,生活在母亲的阴影里,内心苦苦地想要挣脱却又一切顺从母亲,从不会反对什么,不做违背母亲心意的事,即使是要牺牲掉自己的什么。因此他是寂寞的,是他的寂寞接纳了苏内河。他从不和别人交朋友,从不试着接受一个女孩的爱慕,自闭,沉闷,忧郁,与众人隔绝。他和内河同是天涯沦落人,只是不同的是内河勇于接受,寻觅所有,而善生,只会冷漠地拒绝。所以她带着他在夏令营的一个晚上去看蝴蝶,他可以陪她去打掉孩子,他可以和她背对着背睡在同一张床上,他枕着她的长发。后来,即使两个人已经十几年不见,依然通信,见了面,依然谈笑风生。再后来,即使内河死去,唯一可以帮她取走遗物的,仍是善生。他和她没有爱情,却有爱,是彼此一生唯一的朋友,纵然彼此的人生之路,永远地截然不同。善生为了自己工作上的利益和一个自己不爱的女子结婚,几年之后有彼此离开。第二个妻子为他割腕自杀,虽然不曾死掉,可是爱情已经不在了。纪善生不会爱别人,不爱他的母亲,不爱他的妻子,他只会爱自己,如果还有,那就是内河,苏内河。而苏内河,那个十几岁便与一个大她很多的美术老师私奔的女孩,也是不幸福的。童年的过去让她在别人的心里不再贞洁,加上没有父亲的阴影,除了善生没有人愿意和她在一起。内河,她曾轰烈烈地爱过,美丽过,挣扎过,但到头来,最最受伤的,仍是当初爱得最深的,内河。当年幼的苏内河在黑板的角落写下她的名字的时候,善生与她的一生,便注定终将颠覆。几番的风雨周折,寻觅挣扎,爱,受伤,一次次地躺在善生的床上,与善生背对着背,彼此难过,然后黎明的时候,悄悄地离开,又一次寻找没有成果的爱。爱,她一直寻觅,却一直无法得到。两个人彼此温暖,只有爱,没有爱情。因为没有爱情,所以无需彼此折磨,因为有爱,所以善生在内河死后,回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领回她的遗物。有爱而没有爱情的彼此。我相信安妮是想告诉我们,或者是我读到,世间种种万象,也许有些朋友同事同学,只会永远爱你,关怀你,给予你无尽的温暖,为你提供不需回报的帮助,可是,不能给予你爱情。爱情不是爱,爱是一个人的事,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苏内河与纪善生都只是一个人的爱,所以会感动,不会感伤,不为爱情的爱。莲花代表一种新生,超脱凡尘。18岁,不曾有过爱情,不晓得爱情的纯洁,但是,爱的纯洁,感谢安妮,我懂得了。1200字以上 初二 读后感
-
读《圆明园》有感读《圆明园》有感/p今天,我们学完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它使我感到了当时清政府的昏庸无能,军民的懦弱,更可恶的就是那无耻的英法联军!圆明园是我国清朝时期有屈一指的皇家御苑,皇帝的别墅。到乾隆时代还大加扩建,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不计其数,托资庞大。园里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是大有来头,价值连城。圆明园占地三百二十公顷,大致分三部分:圆明园,长着国和万春图,里面的园更是多不胜数。园内的风景犹如仙境,如诗如画。圆明园集合中外各地名胜,精华于一身,在园里走一趟,可谓是赏心悦目。可惜好景不长,如此金碧辉煌的圆明园挑起了侵略者的狼子野心。1860,英法两国狼狈为奸,一举入侵圆明园,虽说我们中国人多势众,但始终敌不过洋鬼子的铁枪火炮。没有先进武器的我们,只好眼睁睁看着中华建筑的瑰宝被侵略者毁于一旦。歹毒的侵略者,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后,为了毁灭证据,就下命令将圆明园烧毁。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似乎在痛苦地呻吟:“救命啊!我要被烧焦了。“我突然感到极为心痛,极为气愤。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愤愤不平。学完这篇课文,我对圆明园的毁灭感到无限惋惜,而当时无能的清政府,竟屈服在了这些万恶的洋人的淫威之下,下了不抵抗命令,把洋人做靠山,想依靠洋炮来扫除国内的革命势力。我痛斥这黑暗的清政府。历史与现实双重证明,弱肉强食不只是自然界的生存规律,也是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潜规则。民主与和平这些文明的思想只是人类最纯粹的善意追求,在国家经济利益、政治权力面前它显得异常地苍白。否则,美国就不会以“世界警察”的名义在全球范围内东讨西伐,就不会出现以一已的力量颠覆伊拉克、镇压南联盟、打击阿富汗等等强权国际政治事件。同理,一个半世纪前圆明园燃起的熊熊烈人,留给中华民族的是血的教训!圆明园,见证了一个帝国的辉煌与衰败。《圆明园》,记录着一个民族的荣耀与屈辱。假借文明的名义,强盗们点燃的野蛮大火烧尽了一座举世无双的世界建筑瑰宝。然而,野蛮的大火烧不尽她的华贵,在大英博物馆和法国丹枫白露城里,我们依然可以体味到她散发的艺术气质。野蛮的大火同样烧不尽一个民族对她的追思,因为她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荣圆明园的毁灭是我国屈辱历史的一段见证上,它的残垣断壁,仿佛在对人们诉说他辉煌的过去,又好像在向人们诉说洋人的残暴行径。它的毁灭在我国文化史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英法联军为什么来侵略我们呢?原因就是我们太落后了,要是当时我们强大,他们能敢吗?所以落后就得挨打。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效劳,不让祖国再受蹂躏,让祖国永远列强国之首!因此,我们要铭记一句话:莫忘国耻,振兴中华!读《圆明园》有感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镇北的一片平原上。原为清代的皇家御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到清乾隆九年基本完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一百五十多年。它的名字虽叫圆明园,实际上它是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等东、西、南三面的许多小园所组成。园中还有许多奇珍异宝等名人书画,所以,它又是闻名中外的一个博物馆、艺术馆与皇家园林。可惜好景不长,正因为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就把侵略者的野心钩了起来。于是,英国、法国联合起来攻打圆明园。一八六零年十月六日,这帮可恶的强盗冲进北京,他们拥有先进的枪炮,虽说那时我们人很多,但装备落后,所以,我们就只好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随后,他们闯进圆明园,什么宝贝都不放过,首饰珍珠等小物品统统掠走,大花瓶等沉重的东西就全部毁掉。然而,这群强盗还不罢休,十月十八日、十九日,三千五百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直到我国人民这个用心血和汗水创造的结晶,化成灰烬。金壁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珍贵的历史文物——没有了!只有一片废墟。一八六零年十月六日,这可恨的一天,请不要让我们忘记。英法联军,这帮可恶的强盗在我国领土上为非作歹,烧杀掠抢,难道他们不感到耻辱吗!总之,我们的损失太大太大了!失去的太多太多。因此,我下定决心,好好读书,为圆明园挽回这个损失,为祖国挽回这个耻辱!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镇北的一片平原上。原为清代的皇家御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到清乾隆九年基本完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一百五十多年。它的名字虽叫圆明园,实际上它是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等东、西、南三面的许多小园所组成。园中还有许多奇珍异宝等名人书画,所以,它又是闻名中外的一个博物馆、艺术馆与皇家园林。可惜好景不长,正因为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就把侵略者的野心钩了起来。于是,英国、法国联合起来攻打圆明园。一八六零年十月六日,这帮可恶的强盗冲进北京,他们拥有先进的枪炮,虽说那时我们人很多,但装备落后,所以,我们就只好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随后,他们闯进圆明园,什么宝贝都不放过,首饰珍珠等小物品统统掠走,大花瓶等沉重的东西就全部毁掉。然而,这群强盗还不罢休,十月十八日、十九日,三千五百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直到我国人民这个用心血和汗水创造的结晶,化成灰烬。金壁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珍贵的历史文物——没有了!只有一片废墟。一八六零年十月六日,这可恨的一天,请不要让我们忘记。英法联军,这帮可恶的强盗在我国领土上为非作歹,烧杀掠抢,难道他们不感到耻辱吗!总之,我们的损失太大太大了!失去的太多太多。因此,我下定决心,好好读书,为圆明园挽回这个损失,为祖国挽回这个耻辱!读《圆明园》有感残落的白璧上映着夕阳的点点余晖,破败零落的建筑中散着曾经的壮丽,那是一座绝世花园,那是多少人梦中的喃喃呓语,那是曾在世界熠熠生辉的东方博物馆——圆明园。今天我与我的同学们来到这里,望着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感到了不自觉的悲哀。曾经的那里北边是壮美的白雪皑皑、青松伫立的仿昆仑山,东边有郎世宁苦心设计的如法国那样华美的大水法,我仿佛看到了中国乃至世间一切的美丽都融在了这个绝胜之地。这是三代皇帝、一个世纪人的心血,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五千年历史瑰宝的集结地,那里曾有鸟语花香、风花雪月。皇帝在这个花园中享受着美妙的生活,感受着文人墨客的情趣,我仿佛透过这个园林看到了几个世纪前古老又昌盛的中国,那日子美好又安宁。我看到了绝世的鼎盛,我看到了受人景仰的中国。可是表面的浮华下显露出了一个停滞的中国,终将这片人间乐土化成灰烬。我跟着同学们来到了这座曾经的旷世园林,导游带我们从东边走起,沿路参观圆明园。我看到了水中的断壁残垣,那是大水法,如果不经导游的讲解我已经看不出昔日的壮丽,零落的石块或是沉在水中,或是只变成了残缺,缝隙间早就没有了想象中的象牙白,落得一层灰尘,把曾经郎世宁悉心的设计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我们又来到了海晏堂,那里只剩下少许的几根柱子,脚下尽是被尘土埋了的被精心雕刻的白色石头,从遗留下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精美的雕刻,尽管经历的历史的磨砺,它虽然没有曾经那样瑰奇,可依旧美丽,看到这样一篇文化的废墟,我的心何曾不为它震颤。本应该是华美的园林如今却已经破败不堪、杂草丛生。曾经那样昌盛的园林,是多少人遥不可及的梦想,让人颤抖,让人抑不住的要膜拜。同学们跟着导游这样慢慢走向园林深处,每个人的心里都在哀叹,更在愤慨,惊叹于祖先奇迹般的工艺,更气愤于英法联军无情的毁灭。当我们看到曾经的鼎盛与繁华和今日寥落的白石或摆在土里已经被蚕食的看不清图样的瑰宝时,我们是何等的心痛。中华儿女千年的智慧毁于一旦却也绝不仅仅是英法的残忍,更有中国的落后和不思进取。1860秋天,英法联军因为嫉妒与过于喜爱,将军和士兵们畅快地、肆无忌惮地抢劫中国的财宝,摔碎了玲琅满目的精致文物,三代皇帝、一个世纪所有中国人的努力就这样毁灭在圆明园的废墟中。我们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仇恨,更应该有向上和努力的一腔热血。只有让中国再度昌盛才可以洗清中国的耻辱。圆明园的破灭时中国的悲歌,可也让我们明白,与其他人交流而提升自己的重要性,闭关锁国带给我们的只有落后和腐败。它让我们心痛的同时更加给了我们奋起的动力。抚摸着剩下石头上的残迹,战火的痕迹深深地烙印在我心里。孤寂在苇丛之中的大水法,倾侧在断桥边的白汉玉也成为道道风景,它们用残败告诉我们,我们是中国未来的主任,我们要有不屈的精神,我们也要用自己的努力让曾经受过屈辱的中国崛起!终有一天这个偌大而华丽的园林重复昔日的壮丽,这个广阔而美丽的国家会重复曾经的辉煌!读《圆明园》有感今天,我们学完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它使我感到了当时清政府的昏庸无能,军民的懦弱,更可恶的就是那无耻的英法联军!圆明园是我国清朝时期有屈一指的皇家御苑,皇帝的别墅。到乾隆时代还大加扩建,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不计其数,托资庞大。园里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是大有来头,价值连城。圆明园占地三百二十公顷,大致分三部分:圆明园,长着国和万春图,里面的园更是多不胜数。园内的风景犹如仙境,如诗如画。圆明园集合中外各地名胜,精华于一身,在园里走一趟,可谓是赏心悦目。可惜好景不长,如此金碧辉煌的圆明园挑起了侵略者的狼子野心。1860年,英法两国狼狈为奸,一举入侵圆明园,虽说我们中国人多势众,但始终敌不过洋鬼子的铁枪火炮。没有先进武器的我们,只好眼睁睁看着中华建筑的瑰宝被侵略者毁于一旦。歹毒的侵略者,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后,为了毁灭证据,就下命令将圆明园烧毁。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似乎在痛苦地呻吟:“救命啊!我要被烧焦了。“我突然感到极为心痛,极为气愤。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愤愤不平。学完这篇课文,我对圆明园的毁灭感到无限惋惜,而当时无能的清政府,竟屈服在了这些万恶的洋人的淫威之下,下了不抵抗命令,把洋人做靠山,想依靠洋炮来扫除国内的革命势力。我痛斥这黑暗的清政府。历史与现实双重证明,弱肉强食不只是自然界的生存规律,也是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潜规则。民主与和平这些文明的思想只是人类最纯粹的善意追求,在国家经济利益、政治权力面前它显得异常地苍白。否则,美国就不会以“世界警察”的名义在全球范围内东讨西伐,就不会出现以一已的力量颠覆伊拉克、镇压南联盟、打击阿富汗等等强权国际政治事件。同理,一个半世纪前圆明园燃起的熊熊烈人,留给中华民族的是血的教训!圆明园,见证了一个帝国的辉煌与衰败。《圆明园》,记录着一个民族的荣耀与屈辱。假借文明的名义,强盗们点燃的野蛮大火烧尽了一座举世无双的世界建筑瑰宝。然而,野蛮的大火烧不尽她的华贵,在大英博物馆和法国丹枫白露城里,我们依然可以体味到她散发的艺术气质。野蛮的大火同样烧不尽一个民族对她的追思,因为她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荣圆明园的毁灭是我国屈辱历史的一段见证上,它的残垣断壁,仿佛在对人们诉说他辉煌的过去,又好像在向人们诉说洋人的残暴行径。它的毁灭在我国文化史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英法联军为什么来侵略我们呢?原因就是我们太落后了,要是当时我们强大,他们能敢吗?所以落后就得挨打。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效劳,不让祖国再受蹂躏,让祖国永远列强国之首!因此,我们要铭记一句话:莫忘国耻,振兴中华!读《圆明园》有感10月18日——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的日子,因为在历史的篇章上,这是帝国主义火烧圆明园的日子。圆明园的毁灭,即见证了帝国主义的伤天害理,令人发指的罪证,也证明了那时清朝的腐-败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我的眼睛在流泪。我的心也在流泪,看完《火烧圆明园》,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的心灵被耻辱着,被那愤怒的火焰灼烧着。闭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烧圆明园的场面,也看到了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强盗在肆无忌惮的犯着罪恶。我可以听到他们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其实,这段历史是我最不愿意面对的历史,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的屈辱,也是作为每个中国人心底最疼的地方。我想,是个中国人。就一定仇恨妄自尊大,毫无避讳的烧杀抢掠的帝国主义吧!这不是我在夸大其词,而是他们的做法真的不能不让中国人气愤,不能不让全世界所苟同。对于圆明园,我是心存骄傲的。不管它曾经是否被帝国摧毁,也不管它现在是如何的面目!但是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在抢劫圆明园的时候,随军的神职人员在圆明园被焚毁前居然大言不惭地说:“都拿走吧,再过半小时,所有的东西都将被烧掉。这是拯救,而不是抢劫。”这是令中国人所愤怒的,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么的自圆其说。我想,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令中国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类所叹息的,也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我想,现在的英国和法国应该抱有抱歉之心了吧!毕竟他们的做法实在太过分,太可恶了!可是,网上的一条消息,彻底把我震撼了:对于圆明园一事,帝国中有的没有记载,有的甚至是庆祝胜利之类言语。他们这般的自我吹嘘,我真的被震撼了。他们难道不该觉得在圆明园一事上,他们的做法可耻之极吗?没有记载,这不是小人的做法吗!敢做不敢当,这不是和当年日本对于二战时的残暴行为不以承认的可耻做法一样吗!法国着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是呀!那毕竟已是历史,是不可改变的。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要再让这篇历史在以后重演。我们要把这篇羞辱的历史铭记于心。成为我们加油的指引标。历史是不可改变的,它将永远记录在每一代的人心中。但是,它可以改变以后,改变将来我们的生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为了以后中国美好的将来奋斗。从现在努力,为了新中国,为了历史不再记录像火烧圆明园这样的屈辱史!我们应该有奋斗的决心。来!为了中国的以后,我们努力奋进吧!点评: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情节曲折,叙事过程有一定的起伏感,体现了情节的曲线美,引人入胜。1200字以上 初一 读后感
-
读中年有感钟表上的时针是在慢慢地移动着的,移动的如此之慢,使你几乎不感觉到它的移动,人的年纪也是这样的,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到这时候大概有两件事使你不能不注意。讣闻不断的来,有些性急的朋友已经先走一步,很煞风景,同时又会忽然觉得一大批一大批的青年小伙子在眼前出现,从前也不知是在什么地方藏着的,如今一齐在你眼前摇晃,磕头碰脑的尽是些昂然阔步满面春风的角色,都像是要去吃喜酒的样子。自己的伙伴一个个的都入蜇了,把世界交给了青年人。所谓“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正是一般人中年的写照。从前杂志背面常有“韦廉士红色补丸”的广告,画着一个憔悴的人,弓着身子,手拊在腰上,旁边注着“图中寓意”四字。那寓意对于青年人是相当深奥的。可是这幅图画却常在一般中年人的脑里涌现,虽然他不一定想吃“红色补丸”,那点寓意他是明白的了。一根黄松的柱子,都有弯曲倾斜的时候,何况是二十六块碎骨头拼凑成是一条脊椎?年青人没有不好照镜子,在店铺的大玻璃窗前照一下都是好的,总觉得大致上还有几分姿色。这顾影自怜的习惯逐渐消失,以至于有一天偶然揽镜,突然发现额上刻了横纹,那线条是显明而有力,像是吴道子的“莼菜描”,心想那是抬头纹,可是低头也还是那样。再一细看头顶上的头发有搬家到腮旁颔下的趋势,而最令人怵目惊心的是,鬓角上发现几根白发,这一惊非同小可,平素一毛不拔的人到这时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连茹,头发根上还许带着一颗鲜亮的肉珠,但是没有用,岁月不饶人!一般的女人到了中年,更着急。哪个年青女子不是饱满丰润得像一颗牛奶葡萄,一弹就破的样子?哪个年青女子不是玲珑矫健得像一只燕子,跳动得那么轻灵?到了中年,全变了,曲线部还存在,但满不是那么回事,该凹入的部分变成了凸出,该凸出的部分变成了凹入,牛奶葡萄要变成为金丝蜜枣,燕子要变鹌鹑。最暴露在外面的是一张脸,从“鱼尾”起皱纹撒出一面网,纵横辐辏,疏而不漏,把脸逐渐织成一幅铁路线最发达的地图,脸上的皱纹已经不是熨斗所能烫得平的,同时也不知怎么在皱纹之外还常常加上那么多的苍蝇屎。所以脂粉不可少。除非粪土之墙,没有不可圬的道理。在原有的一张脸上再罩上一张脸,本是最简便的事,不过在上妆之前下妆之后容易令人联想起聊斋志异的那一篇《画皮》而已。女人的肉好像最禁不起地心的吸力,一到中年便一齐松懈下来往下堆摊,成堆的肉挂在脸上,挂在腰边,挂在踝际。听说有许多西洋女子用擀面杖似的一根棒子早晚混身乱搓,希望把浮肿的肉压得结实一点,又有些人干脆忌食脂肪忌食淀粉,扎紧裤带,活生生的把自己“饿”回青春去。有多少效果,我不知道。别以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不。譬如登临,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回头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头也不回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再仔细看看,路上有好多块绊脚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脸肿,有好多处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蛙。回想从前,自己做过扑灯蛾,惹火焚身,自己做过撞窗户纸的苍蝇,一心想奔光明,结果落在黏苍蝇的胶纸上!这种种景象的观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施耐庵水浒序云:“人生三十未娶,不应再娶;四十未仕,不应再仕。”其实“娶”、“仕”都是小事,不娶不仕也罢,只是这种说法有点中途弃权的意味,西谚云:“人的生活在四十才开始。”好像四十以前,不过是几出配戏,好戏都在后面。我想这与健康有关。吃窝头米糕长大的人,拖到中年就算不易,生命力已经蒸发殆尽,这样的人焉能再娶?何必再仕?服“维他赐保命”都嫌来不及了。我看见过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轻的时候愣头愣脑的,浓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桃子,上面还带着挺长的一层毛。他们是未经琢磨过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他们的生活像是在饮窖藏多年的陈酿,浓而芳冽!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如果年届不惑,再学习溜冰踢毽子放风筝,“偷闲学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令,有点勉强。半老徐娘,留着“刘海”,躲在茅房里穿高跟鞋当做踩高跷地练习走路,那也是惨事。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1200字以上 高三 读后感
-
读二十四史有感粗略的读完二十四史,我便沉醉在悠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中,领略到秦皇汉武的铁血柔情,钦折与唐宗宋祖的文思才情,更震撼在成吉思汗的弯弓射大雕之下……然而这些丰功伟绩,却始终不能掩饰清末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那令每个炎黄子孙都无法释怀的伤痕!自明清的海禁和闭关锁国以来,泱泱华夏古国又有何值得国人自豪于世界的不朽的篇章?没有!纵使有郑成功的长风破浪,远下西洋,向世人展示了华夏古国的生生不息的魅力,但那是建立在千金散尽的基础上,用百姓辛苦所得之物肆意挥霍于外邦,换来的尽是些用处不大之物,展示国力的同时,却又是国库空虚。虽然我们不可否认它的地位,但亦不能忽略它的过失,因此,郑和下西洋纵使算不上是败笔,但也不算是什么丰功伟绩;亦或有郑成功的收复台湾,但仔细想想,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中华的领土,若没有明朝的懦弱无能,又何须郑成功来收复台湾呢!由此看来,这次功绩还不足以洗刷明的失台之辱,已不足以自豪;又或有人会提到康乾盛世,但再想想,文字狱自古以来便有之,但为何此时更甚呢,只因为他们的心虚。而乾隆更是在看到西方送来的地球仪,望远镜等先进科技时却不屑一顾,固执的认为我中华地大物博,那是那些番邦小国可比的。若标榜自己为“十全老人”的乾隆能够认识到西方科技的进步,从而奋起直追,中华古国的尊严又怎会在清朝末年被人如此践踏。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在这百年多的败笔中,确实有一些不得不提之处:首先要说的便是“无需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向此次变法的众多先进分子,我最佩服的便是谭嗣同,或许他没有康有为的领导之才,也没有梁启超的才高八斗,亦没有其他人的明哲保身知道……但只因为他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只因他的舍生取义,更因为他的执着,才是我敬佩他。或许有人认为他很傻,不懂得“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不懂得“东山再起”,不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明智的做法。但君子自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宁可死的重于泰山,也不愿苟活于人世间。相比于康有为,梁启超之列,,我觉得谭嗣同才算得上是以为真君子,一位真正的英雄,无愧于“戊戌六君子”之称号!向谭嗣同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如虎门硝烟的林则徐,应用抗敌的关天培,视死如归的邓世昌,还有一代先驱孙中山……然而他们却始终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这时便有了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英雄——毛泽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果不其然,这位风流人物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更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革命前途堪忧之际,勇敢的站出来,带领大家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终于成功会师,使中国红军转危为安,这一系列惊心动魄的长征之旅,在他的笔下竟然又变成了一首荡气回肠的七言《长征》。可见他的文韬武略优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中国革命才真正走向了成功,结束了中国白多年来不堪的血泪史,这才让中国人真正自豪于世界。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那就让着百多年来的血泪史成为一面矗立在国人面前的镜子,时刻提醒着我们——落后就挨打!我相信,在历史这面巨大的镜子的鞭策下,祖国必将走向辉煌!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情节曲折,叙事过程有一定的起伏感,体现了情节的曲线美,引人入胜。1200字以上 六年级 读后感
-
读《鼠疫》有感我是因为看了周国平的《麻木比瘟疫更可怕》(见周国平著《善良丰富高贵》,黄山书社2007年7月第一版,第16——18页,下同),才读这本书的。书中有两篇小说,我只读了《鼠疫》。应当说,译文水平很高。但是在开始时,可能因为读外国文学比较少的缘故吧,还是觉得有些晦涩。前两天只是硬着头皮往下读,有的地方还跳着读。这样到第三天时,终于被吸引住了,觉得自己逐渐融入了作者虚构的那个真实世界。是的,写得太真实了,所以周国平说“对瘟疫的描写具有如此惊人的准确性,以至于我们禁不住要把它作为一种纪实来读”。而这同时又是一种非常荒唐的真实。外来的记者朗贝尔开始认为自己与鼠疫无关,一心想逃出城去与情人相会,也得到了里厄等人的理解甚至支持。而当他就要成功时,却忽然改变了主意,主动留下来继续加入里厄和塔鲁的救援队伍。尽管,这样做非常危险,“只有三分之一的生还机会”。里厄医生终日治病救人,操劳忙碌,时刻面临巨大的感染风险,结果平安无恙。而他的妻子,因为在鼠疫发作前临时去城外治病,侥幸逃脱了鼠疫的魔爪,最后却在鼠疫消退之际死于肺病。如果说以上两人的境遇还有些理性、令人心存敬意的话,帕纳卢和塔鲁的遭遇只有用戏剧性或讽刺来解释了。帕纳卢是天主教神甫,鼠疫肆虐时他隆乎其重地为大家布道:“我的兄弟们,你们是罪有应得”,“天主降灾,使狂妄自大和盲目无知的人不得不臣服于他的脚下”。(p125——126)后来,神甫本人却死于一种新型的鼠疫。临死前,他说道,“教士是没有朋友的,他们把一切都托付给天主了”。(p210)难道他的死是天主对他的惩罚吗?他是狂妄自大,还是盲目无知呢?从他的第二次布道来看,他其实是一个很有思想的杰出人物。至于塔鲁,一直辛苦奋战在抗疫的一线,在鼠疫最猖狂的时期都毫发无损。可是,就在鼠疫全线退却、城门即将开放的前夕,鼠疫“已从那些看来它似乎已经扎根的地方消失了,但是它却又出现在那些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他被两种不同类型的鼠疫缠上了,“在一声低沉的呻吟中离开了人间”。(p246)科塔尔代表了另外一种类型的人。表面看来,科塔尔像是一个幸灾乐祸、唯恐天下不乱的家伙。在鼠疫来临之前,他是个“不开朗、沉默寡言的人”,“外出时行踪诡秘”,“性情孤僻而多疑”。因为感觉“内心痛苦”(天知道他为什么痛苦),他自杀未遂,受到了警方的调查。(p102)鼠疫到来后,他“希望来一次地震,一次真正的地震”。(p105)他极其喜欢这种大家共同受难的处境,并且仿佛如鱼得水。大家在鼠疫面前都是平等的,并且警方也顾不上管他的事情(无论他是否有前科)。谈到鼠疫,他说“现在它没有理由停止蔓延”,“我们大家都将发疯”。他过得相当愉快,也从事配给商品的走私活动,贩卖香烟和劣酒,发了点小财。当灾难突然间过去之后,他却又重新变得多疑而不安。终于有一天,他像疯了一样向人群射击,最后被捕。这个可怜虫!撇开所谓的前科不谈,他是一个敏感自卑、感到被社会抛弃却又渴望被它接纳的人。他过于敏感,却不够坚强,因此成了社会(而不是灾难)的牺牲品。第143——148页是里厄和塔鲁的第149页,作者写道:“世上的罪恶差不多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的。没有见识的善良愿望会同罪恶带来同样多的损害。”“最无可救药的邪恶是这样的一种愚昧无知:自认为什么都知道,于是乎就认为有权杀人。”这确是真知灼见,但却出现在评价塔鲁筹建的卫生防疫组织时的那一段里,令人费解。第177页写了人们对灾难的麻木。鼠疫肆虐一段时间后,“市民们已不再违抗,他们像人们所说的,已适应环境。”“当然他们带着一种痛苦不幸的姿态,但已感觉不到它的煎熬。也有人,如里厄医生,就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不幸,习惯于绝望的处境比绝望的处境本身还要糟。”人们麻木、迟钝,若无其事,甚至逃避。对一般人来说,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它不过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保护罢了,否则许多人早就被它压垮了。只有那些人类中的杰出人物,如医生里厄和神甫帕纳卢,才会始终警觉而痛苦,同时保持心灵的健全。第219——227页,塔鲁向里厄述说了自己的身世,以及对社会和规则的理解。他发现,“即便是那些比别人更善良的人今天也不由自主去杀人,或者听任别人去杀人,因为这是符合他们生活的逻辑的。”“每个人身上都有鼠疫,因为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是的,没有任何人是不受鼠疫侵袭的。” 谈到生活的无奈,他说,“有些不愿再当鼠疫患者的人觉得筋疲力竭,对他们来说,除了死亡之外,再也没有任何东西能使他们摆脱这种疲乏。”这一节大部分都是塔鲁一个人的“独白”,里厄只是在他快说完时简单发表了意见,“……我感到自己跟失败者休戚相关,而跟圣人却没有缘分。……我所感兴趣的是做一个真正的人。”我认为,里厄和塔鲁,都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人。另外我认为,两人的两次谈话,是本书最精彩、最能体现作者思想的精华。第261页,作者通过那个患气喘病、一直病仄仄却与鼠疫无缘的老人之口说道:“可是鼠疫是怎么一回事呢?也不过就是生活罢了。”作者想说的其实就是:什么是荒谬呢?不过就是生活本身罢了。1200字以上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