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
梁启超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的9个子女个个成材,满门精英,还出了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3位院士。梁启超在育儿方面可谓多任务管理的佼佼者。
在梁启超的育儿观中,有很多到今天仍然非常有价值的思想和尝试。其最根本的精神,是中西方元素在育儿过程的融会贯通。梁启超非常重视子女的学校教育,宁可别的方面省一点,也绝不让孩子上差一点的学校。在他的家信当中,他常劝导儿女们不要为上学的经费计较。他的每个孩子都上了大学,其中7人有留洋经历,绝大多数在美国名校取得学位。像大儿子梁思成,先就读于清华学校,后留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获硕士学位。二儿子梁思永,先就读于清华学校,后往哈佛大学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
但梁启超并不只以西学为荣,当他发现子女们国学功底不足时,便邀请他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谢国桢来做家庭教师,办起了国学班。课程从《论语》《左传》开始,至《古文观止》,名家名作由老师选定重点诵读,还进行短文写作和书法临帖练习。
在学问上,梁启超引孩子们入门,但专业方向却由他们自己选择,充分发扬了民主精神。他本来建议女儿梁思庄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读生物学专业,认为这门专业在中国所学之人甚少,可以成为开路人,但梁思庄并不太感兴趣。梁启超得知后,马上去信,说:“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意,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姐姐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的治学之路,所以赶紧寄这封信。”梁思庄后来按自己意愿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成为图书馆学专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在家庭生活中,梁启超也倡导民主开放的氛围。吃饭时,他总是等人到齐了才开始动筷。他在饭桌上高谈阔论,但子女们不必听他讲完,中间吃完了可以自行离开。即使过一会儿再回来吃些菜,都不会受到任何干涉,全家把吃饭看做是每天团聚交流感情的好时光。
梁启超给孩子们的信,坚持写了近二十年,哪怕中间因为便血住院,还被误割一肾,也没有停过。这些家书是他和孩子们情感联结的纽带,也是指导他们渡过一个个人生关口的锦囊。以至于在梁启超去世之后,他那十几二十岁的孩子,仍然能依着父亲的教诲,在各自的道路上,通向自己的目标。
梁山好汉的文化程度
梁山好汉擅长舞刀弄枪的很多,会舞文弄墨的极少。108人的文化程度不在一个层次上,我们可以具体地来看一看。
李逵不认字,是典型的文盲。在回乡的时候认不得官府抓捕他的告示,幸亏碰到熟人提醒,才暂时幸免于难。以后李逵和文化层次较高的宋江关系混得很熟路,但文化水平却始终未见有什么长进。李逵这种文化程度,代表了梁山相当一部分人。
和李逵有相似经历的还有鲁智深,不过鲁智深却是位好学上进的人。他杀人在逃的路上,开始也是看不懂雁门关上张帖缉拿他的布告。从此他知耻而后勇,经过自身长期不懈的努力,若干年后再去五台山拜访智真长老时,已经能够把师父写的偈子“仔细地看了几遍”。
武松的文化档次要更高一些,在户外行走时能看得懂贴在树上的政治公告,杀过人后还会在墙上题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寥寥8个字中就高频率的使用了“之乎者也”中的两个,有较强的古文字运用能力,十分令人钦佩。
有些人的文化水平还高出一截,如给清风寨正知寨刘高写过一封信的花荣、给沧州衙门和梁山写过手书的柴进、“把书从头读了”的戴宗、“细细写了一本清账”的石秀、“亲自写了书札”的李应,都属于这一类人。此外书法篆刻家金大坚、秀才萧让、落科举子蒋敬也具备了很高的文化素养。
林冲的文化程度又上了一个档次。林冲在发配临行时,能够亲自执笔拟定离婚协议书。宋朝盛行吟诗作词,这可以作为衡量一个人文化档次高低的硬标准。梁山好汉中只有两人会写诗,其中之一就是林冲。林冲在朱贵酒店写的五律诗合辙押韵,声情并茂,准确地表达自己当时的思想状态,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宋江如果不做强盗头子,会是个很不错的诗人和词人。在浔阳楼酒楼创作出着名的诗配词,曾经令他名动一时,也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宋江可以在不同的状态下吟诗作词。他在梁山泊众头领团聚的宴会上创作的佳作,得到了专业人士李师师的高度评价,并转呈给艺术大家宋徽宗欣赏。燕青因为学习新手艺,不慎射落一只大雁。宋江闻知后,马上作了一首很伤感的词,委婉地批评了燕青不重视环保,缺乏动物保护意识。燕青从中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迪,立即表示决不再犯此类错误。
相比之下,吴用有些浪得虚名。他是水泊好汉中惟一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本应具备很高的文化水准,但我们从未见他在闲暇之余吟过什么诗,填过什么词。他在郓城乡下教书时就很缺乏敬业精神,经常借故给学生放假去做个人的事情。上山后从没有抽出专门时间办扫盲班,也没有开过教育普及讲座和相关课程。吴用在本职工作上不用心,却喜欢不着边际的研究一些打打杀杀的事情,因此暂时看不出他的文化修养有多深。
相似题目
-
梁启超梁启超的名言1、何时睹澄清,一洒民生艰?——梁启超2、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渝,当以小说渝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梁启超3、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4、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出自:清梁启超《成败》磊磊落落:谓心地光明正大。磊磊:原指群石高垒貌。落落:豁达开朗貌。独往独来:比喻不仰仗别人,无怕牵碍。谓男子汉应当光明正大。——梁启超5、美术所以能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的观念产生出来。他们觉得真即是美,又觉得真才是美,所以求美,先从求真入手。——梁启超6、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梁启超7、树头结得相思子,可是郎行思妾时?——梁启超8、心口如一,犹不失为光明磊落丈夫之行也。出自:清梁启超《新民说附录》谓光明磊落的人,应该是心里所想的和口头所说的完全一致。——梁启超9、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梁启超10、科学的根本精神,全在养成观察力。——梁启超11、心安理得,海阔天空。出自:清梁启超《新民说》心安理得:自己认为所做的事是顺理成章的,心里很坦然。海阔天空:像大海般辽阔,像天宇般无边无际。坦荡的心胸像海洋和天空那样辽阔。——梁启超12、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趣。——梁启超550字
-
梁启超1915年9月,作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权力虽已达到了顶峰,但他并不满足,又开始觊觎皇帝宝座。他唆使幕僚美国人古德诺抛出了《共和与君主论》,污蔑共和体制是政治乱局的根源,鼓吹只有君主制才能救中国,胡诌什么中国人需要一个皇帝。梁启超早就看出了袁世凯的野心,他直截了当地指出:“如果复辟,就是叛国”。为了驳斥袁世凯的复辟图谋,梁启超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文章《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毫不留情地揭穿了袁世凯的复辟野心。袁世凯获知消息,十分恐慌,急忙派人以给梁的父亲做寿礼名义送给梁启超二十万大洋,恳请梁启超高抬贵手,不要在报上发表这篇文章。结果,梁启超严词拒绝了这一请求。袁世凯见拉拢不成,就采取恐吓的伎俩,逼其就范。他派人告诉梁启超:“你流亡国外十几年,那种艰苦的滋味想必早已尝够了,现在好不容易过上好日子,何必自找苦吃呢?”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袁世凯亮出了底牌。面对威胁,梁启超毫不畏惧,从容笑答:“我已经是流亡的经验家了,再流亡一次简直轻车熟路。”梁启超毫不留情面,他把《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这篇文章发表在《大中华》月刊上,其余各报迅速转载,读者争相购买,一时间洛阳纸贵。1916年1月1日,袁世凯不顾国人的反对,恢复帝制,上演复辟闹剧。梁启超联合蔡锷将军,发起了讨袁护国战争,其余各省迅速响应,纷纷宣布独立,反对帝制。袁世凯仅做了83天皇帝,就被迫宣布“退位”,不久一命呜呼。对袁世凯来说,梁启超是有点不够哥们“义气”;对国家来讲,梁启超敢于不讲情面,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这是值得尊敬和赞扬的。梁启超一生只忠于真理,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鼓与呼,这种民族大义之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足以成为后世的楷模。650字 初一
相关推荐
-
梁启超的故事童年的梁启超聪明过人,才思敏捷,祖父梁延十分喜欢他。梁启超五岁时开始读《四书》、《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2岁考中首榜第一名秀才,被乡人称为“神童”。当地群众流传不少“神童”梁启超的故事。“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一天,梁启超爬上竹梯玩耍。祖父怕他有危险,望着梁启超急叫:“快下来,快下来!会跌死你的……”梁启超看见祖父急成那样子,竟又往上再攀一级,还冲口念出两句:“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祖父不由开心大笑,感到乖孙非比寻常。“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梁启超十岁那年,跟父亲入城,夜里住在秀才李兆镜家。李家正厅对面有个杏花园,梁启超第二天早晨起来便走到杏花园玩耍,但见朵朵带露杏花争妍斗艳,十分可爱,便摘了几朵。突然听到脚步声由远而近,原来是父亲与李秀才来了。梁启超急忙将杏花藏于袖里,但仍被父亲看见了。父亲不好意思在朋友面前责怪儿子,便以对对联的形式来处罚他。父亲吟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梁启超仰头凝思,瞥见对面厅檐挂着的“挡煞”大镜,即念出下联:“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李兆镜拍掌叫绝,于是道:“让老夫也来考一考贤侄,‘推车出小陌’,怎样?”梁启超立刻对上:“策马入长安。”“好,好!”李兆镜连声赞好。在欢悦的气氛中,父亲饶了梁启超的过错。“饮茶龙上水,写字狗耙田”一天,梁启超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当时正在厅里与父亲谈着什么。梁启超从外面玩得满头大汗走进来,从茶几上提起茶壶斟了一大碗凉开水正想喝,却被客人叫住了。“启超,你过来。”客人说,“我知道你认识很多字,我来考考你。”客人见茶几上铺着一张大纸,提笔便狂草了一个“龙”字:“你读给我听。”梁启超看了一眼,摇摇头。客人哈哈大笑。梁启超没理他,一口气喝了摆在茶几上的那碗凉开水。客人看了又哈哈大笑,道:“饮茶龙上水。”梁启超用右衫袖抹一下嘴角,说:“写字狗耙田。”梁启超的讥讽让父亲尴尬,正要惩罚他,客人说:“令公子对答公整,才思敏捷,实在令人惊异。”“我欲问苍天,苍天长默默”梁启超的故乡新会茶坑村有座小山,叫坭子山,山上有座塔,叫坭子塔,又叫凌云塔。梁启超的老家就在坭子塔山下,童年的梁启超时常和小朋友爬上凌云塔望风景。一天,梁启超写了一首诗给祖父看。诗是这样的:“朝登凌云塔,引领望四极,暮登凌云塔,天地渐昏初一:乐观帅哥900字 初一 散文
-
梁启超的故事童年的梁启超聪明过人,才思敏捷,祖父梁延十分喜欢他。梁启超五岁时开始读《四书》、《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2岁考中首榜第一名秀才,被乡人称为“神童”。当地群众流传不少“神童”梁启超的故事。“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一天,梁启超爬上竹梯玩耍。祖父怕他有危险,望着梁启超急叫:“快下来,快下来!会跌死你的……”梁启超看见祖父急成那样子,竟又往上再攀一级,还冲口念出两句:“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祖父不由开心大笑,感到乖孙非比寻常。“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梁启超十岁那年,跟父亲入城,夜里住在秀才李兆镜家。李家正厅对面有个杏花园,梁启超第二天早晨起来便走到杏花园玩耍,但见朵朵带露杏花争妍斗艳,十分可爱,便摘了几朵。突然听到脚步声由远而近,原来是父亲与李秀才来了。梁启超急忙将杏花藏于袖里,但仍被父亲看见了。父亲不好意思在朋友面前责怪儿子,便以对对联的形式来处罚他。父亲吟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梁启超仰头凝思,瞥见对面厅檐挂着的“挡煞”大镜,即念出下联:“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李兆镜拍掌叫绝,于是道:“让老夫也来考一考贤侄,‘推车出小陌’,怎样?”梁启超立刻对上:“策马入长安。”“好,好!”李兆镜连声赞好。在欢悦的气氛中,父亲饶了梁启超的过错。“饮茶龙上水,写字狗耙田”一天,梁启超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当时正在厅里与父亲谈着什么。梁启超从外面玩得满头大汗走进来,从茶几上提起茶壶斟了一大碗凉开水正想喝,却被客人叫住了。“启超,你过来。”客人说,“我知道你认识很多字,我来考考你。”客人见茶几上铺着一张大纸,提笔便狂草了一个“龙”字:“你读给我听。”梁启超看了一眼,摇摇头。客人哈哈大笑。梁启超没理他,一口气喝了摆在茶几上的那碗凉开水。客人看了又哈哈大笑,道:“饮茶龙上水。”梁启超用右衫袖抹一下嘴角,说:“写字狗耙田。”梁启超的讥讽让父亲尴尬,正要惩罚他,客人说:“令公子对答公整,才思敏捷,实在令人惊异。”“我欲问苍天,苍天长默默”梁启超的故乡新会茶坑村有座小山,叫坭子山,山上有座塔,叫坭子塔,又叫凌云塔。梁启超的老家就在坭子塔山下,童年的梁启超时常和小朋友爬上凌云塔望风景。一天,梁启超写了一首诗给祖父看。诗是这样的:“朝登凌云塔,引领望四极,暮登凌云塔,天地渐昏初一:乐观帅哥80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
梁甲,梁乙当我站的路旁的小摊上拔梁甲同学的第二个电话的时候,终于通了。我激动的拿着电话跟她说起我的难处后。她很自然的说一些哄小孩子的话。她丝毫没为我紧张或是担忧,我还想说什么,那边“啪”的一声,之后就穿来了盲音,“嘟…嘟…嘟…”。对此我什么也不想说,我的心已经在她挂我机的那刻凉到了低端。我不知道,为什么她把我那个一千多块钱的手机搞丢了丝毫没有埋怨她的意思,可是梁乙只打了我30多块的话费我会那么生气那么的生气。我很想知道梁甲和梁乙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我知道此刻我如果去找梁乙的话,我的生活应该没什么问题。起码她会对我紧张和担忧。此刻真的那么的想哭,真的很想。我没再找电话打,因为我知道。无论我打给谁都会象梁甲那样对我。我也绝望了。我带着我那颗被伤得破碎不堪的心,背着巨大的行理包。在街上游荡。那一刻,我发觉好多好多的事情都不是我所想的那样,它们是那样的残忍,那样的自顾自,让我感到恶心感到厌倦。我也发觉自己,真的只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只是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只是个想玩疯的在别人眼里没有家人管教的小P孩。我很想去找梁乙,真的很想。可是,我发现我对她的了解只有她是个谁在那个学校,其它的一概不知。似乎我真的把梁甲看得很重,很重。华英好像跟我说过,不要把一个你不了解的孩子当做你的死党,因为,很多时候她们不是那么认为的。是啊,我是那么的无知和盲目。我没再去找谁,那刻我已经决定我的人生的方向,我不是个能放肆疯狂的孩子,很多事情我不能左右它,因为它们不属于我。我也不是谁谁谁,没那个能力去指导什么,所以,很多时候去选择沉默更好过去疯狂,起码在成年的时候能清楚的自己可以去哪,可以做什么样的事情。不会因为无业了困扰。我回家了,我躺在自己的床上,想了很多很多。或许我的这一生,只要出错这一次就好了,以后遇到梁乙要好好把握这个朋友,不要再去让她失落,让她认为自己不喜欢她。梁乙其实你比梁甲要好狠多很多很多…真的。750字 初一 散文
-
梁祝《梁祝》是一首优美的曲子,它的节奏有欢快有悲凉,感情丰富。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充分的体现在了曲子中。正因为如此,他是我最喜欢的曲子。曲子开始优美婉转,弦乐颤音背景上,奏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华彩旋律,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接着节奏欢快,小提琴的跳弓给人一种轻盈活泼的感觉,讲述了祝英台和梁山伯成了好朋友,同窗共读,和谐的场面。之后乐曲奏出悲凉的曲调。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梁山伯祝英台对答,清淡的和声与配器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梁山伯和祝英台的依依惜别之情。祝英台假意说家中有个妹妹愿嫁与梁山伯,约梁山伯去探望。而这部分最后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详的事情就要发生。突然,阴森可怕的大锣与定音鼓以及惊惶不安的小提琴,把我们带到这场悲剧的斗争中。祝英台的父亲逼祝英台嫁给马府少爷马文才,祝英台反抗,小提琴把祝英台的痛苦和极力反抗表现得淋漓尽致。乐队以强烈的全奏,衬托着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题。它们在不同的调性上不断出现,最后达到一个斗争高潮——强烈的抗婚场面,而达到了矛盾冲突的高潮。此刻音乐突然停顿下来,梁山伯来祝家探望,得知祝英台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楼台相会,音乐如泣如诉。接下去音乐急转而下,梁山伯回家后不久死了,祝英台得知后悲痛万分,于是来到梁山伯的坟墓前。这弦乐的快速的切分节奏,时而激昂而果断,时而低回婉转,泣不成声。祝英台以年轻的生命,向苍天作了最后的控诉。突然坟裂开了,祝英台跳入了坟墓。接着再现主题,祝英台跳入坟墓后,从坟墓里飞出两只蝴蝶,一只是梁山伯,一只是祝英台。他们在天空中翩翩起舞,歌唱他们的爱情……700字 初一 诗歌
-
梁祝梁祝生离死同碑,想你愿化蝶双飞。晴天苦海人思醉,问天何日缘相随.君好可惜君无意,只心单思吾忘为,人情世故淡如灰.50字 初一 抒情
-
笑傲王侯-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和康有为共同领导了“戊戌变法。”梁启超少有异才。他 4 岁开始认字,6 岁读完了“五经”,9 岁时能写出洋洋千言的好文章,11 岁考中秀才,16 岁中举人,享有“神童”之誉。10 岁时,他跟着父亲去新会县城应“童子试。”父子俩暂住老相识李秀才家。其时李家庭院杏花盛开,煞是好看,小启超起个大早去摘花,被父亲看见。父亲喊他进屋里,他急忙把一束杏花藏在衣袖之中。父亲想教训他,便出了个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这时,启超正坐在一块大镜子前面。他灵机一动,答道:“堂前明镜,大人明察秋毫。”和父亲坐在一起的李秀才,正打算出门。仆人来报说车子已经准备好了。李秀才对启超说:“孩子,我还有一联:推车出小巷。”梁启超用手摸摸脑袋,立刻对道:“策马入长安。”李秀才当即把他揽入怀里,口里不停地说:“果真神童!果真神童!”后来,少年梁启超为维新运动四处奔走,曾路过武昌,特意去拜访洋务派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梁启超投的名帖署款为:“愚弟梁启超顿首拜。”张之洞见后大为生气,心想:你小小少年,又是布衣平民,怎敢狂妄地同官位很高、年纪又大的一品总督称兄道弟?一定得戏辱他一顿,便出一上联让门子送到门外。梁启超一看,写的是:“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梁启超看罢,微笑着写出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张之洞看了,惊叹不已。知启超不是凡人,立即整装迎出大门。梁启超博学多才,写了不少有关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法学、宗教方面的文章,后辑为《饮冰室合集》。他的学术思想,对当时和后世的青少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700字 六年级 写人
-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梁启超曰:伤哉,老大也!浔阳江头琵琶妇,当明月绕船,枫叶瑟瑟,衾寒于铁,似梦非梦之时,追想洛阳尘中春花秋月之佳趣;西宫南内,白发宫娥,一灯如穗,三五对坐,谈开元、天宝间遗事,谱霓裳羽衣曲;青门种瓜人,左对孺人,顾弄孺子,忆侯门似海珠履杂?之盛事;拿破仑之流于厄蔑,阿刺飞之幽于锡兰,与三两监守吏或过访之好事者,道当年短刀匹马,驰骋中原,席卷欧洲,血战海楼,一声叱咤,万国震恐之丰功伟烈,初而拍案,继而抚髀,终而揽镜。呜呼!面皴齿尽,白发盈把,颓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郁之外无心事,舍悲惨之外无天地,舍颓唐之外无日月,舍叹息之外无音声,舍待死之外无事业,美人豪杰且然,而况于寻常碌碌者耶?生平亲友,皆在墟墓,起居饮食,待命于人,今日且过,遑知他日,今年且过,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短气之事,未有甚于老大者。于此人也,而欲望以云之手段,回天之事功,挟山超海之意气,能乎不能?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立乎今日,以指畴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赫;历史家所铺叙,词章家所讴歌,何一非我国民少年时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陈迹哉。而今颓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十八省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西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籍之奴,岂所谓“老大嫁作商人妇”者耶?呜呼!凭君莫话当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楚囚相对,岌岌顾影,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万事付之奈何,一切凭人作弄,亦何足怪。梁启超曰: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问题也。如其老大也,则是中国为过去之国,即地球上昔本有此国,而今渐渐灭,他日之命运殆将尽也;如其非老大也,则是中国为未来之国,即地球上昔未现此国,而今渐发达,他日之前程且方长也。欲断今日之中国为老大耶?为少年耶?则不可不先明国字之意义。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国也,自百年以来也。完全成立者,壮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渐进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断之曰: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夫古昔之中国者,虽有国之名,而未成国之形也。或为家族之国,或为酋长之国,或为诸候封建之国,或为一王专制之国,虽种类不一,要之其于国家之体质也,有其一部而缺其一部。正如婴儿自胚胎以迄成童,其身体之一二官支,先行长成,此外则全体虽粗具,然未能得其用也。故唐虞以前为胚胎时代,殷周之际为乳哺时代,由孔子而来至于今为童子时代,逐渐发达,而今乃始将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其长成所以若是之迟者,则历代之民贼有窒其生机者也。譬犹童年多病,转类老态,或且疑其死期之将至焉,而不知皆由未完全未成立也。非过去之谓,而未来之谓也。且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朝有朝之老少,国有国之老少,朝与国既异物,则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为国之老少明矣。文、武、成、康,周朝之少年时代也;幽、厉、桓、赧、则其老年时代也。高、文、景、武,汉朝之少年时代也;元、平、桓、灵,则其老年时代也。自馀历朝,莫不有之,凡此者,谓为一朝廷之老也则可,谓为一国之老也则不可。一朝廷之老且死,犹一人之老且死也,于吾所谓中国者何与焉。然则,吾中国者,前此尚未出现于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尔。天地大矣,前途辽矣,美哉,我少年中国乎!玛志尼者,意大利三杰之魁也。以国事被罪,逃窜异邦,乃创立一会,名曰少年意大利。举国志士,云涌雾集以应之,卒乃光复旧物,使意大利为欧洲之一雄邦。夫意大利者,欧洲第一之老大国也,自罗马亡后,土地隶于教皇,政权归于奥国,殆所谓老而濒于死者矣,而得一玛志尼,且能举全国而少年之,况我中国之实为少年时代者耶?堂堂四百余州之国土,凛凛四百余兆之国民,岂遂无一玛志尼其人者。龚自珍氏之集有诗一章,题曰《能令公少年行》,吾尝爱57少年中国说 读之,而有味乎其用意之所存。我国民而自谓其国之老大也,斯果老大矣;我国民而自知其国之少年也,斯乃少年矣。西谚有之曰:“有三岁之翁,有百岁之童。”然则国之老少,又无定形,而实随国民之心力以为消长者也。吾见乎玛志尼之能令国少年也,吾又见乎我国之官吏士民能令国老大也,吾为此惧!夫以如此壮丽浓郁翩翩绝世之少年中国,而使欧西、日本人谓我为老大者何也?则以握国权者皆老朽之人也。非哦几十年八股,非写几十年白摺,非当几十年差,非捱几十年俸,非递几十年手本,非唱几十年诺,非磕几十年头,非请几十年安,则必不能得一官,进一职。其内任卿贰以上,外任监司以上者,百人之中,其五官不备者,殆九十六七人也,非眼盲,则耳聋,非手颤,则足跛,否则半身不遂也。彼其一身饮食步履视听言语,尚且不能自了,须三四人在左右扶之捉之,乃能度日,于此而乃欲责之以国事,是何异立无数木偶而使之治天下也。且彼辈者,自其少壮之时,既已不知亚细、欧罗为何处地方,汉祖、唐宗是那朝皇帝;犹嫌其顽钝腐败之未臻其极,又必搓磨之,陶冶之,待其脑髓已涸,血管已塞,气息奄奄,与鬼为邻之时,然后将我二万里山河,四万万人命,一举而畀于其手。呜呼!老大帝国,诚哉其老大也。而彼辈者,积其数十年之八股、白摺、当差、捱俸、手本、唱诺、磕头、请安,千辛万苦,千苦万辛,乃始得此红顶花翎之服色,中堂大人之名号,乃出其全副精神,竭其毕生力量,以保持之。如彼乞儿,拾金一锭,虽轰雷盘旋其顶上,而两手犹紧抱其荷包,他事非所顾也,非所知也,非所闻也。于此而告之以亡国也,瓜分也,彼乌从而听之,乌从而信之。即使果亡矣,果分矣,而吾今年既七十矣八十矣,但求其一两年内,洋人不来,强盗不起,我已快活过了一世矣。若不得已,则割三头两省之土地,奉申贺敬,以换我几个衙门;卖三几百万之人民作仆为奴,以赎我一条老命,有何不可,有何难办。呜呼!今之所谓老后、老臣、老将、老吏者,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手段,皆具于是矣。“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使走无常当医生,携催命符以祝寿,嗟乎痛哉!以此为国,是安得不老且死,且吾恐其未及岁而殇也。梁启超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将迁居地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处。将迁居者,不爱护其窗栊,不洁治其庭庑,俗人恒情,亦何足怪。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脔鞭?之惨酷,惟我少年当之;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1200字以上 六年级 写人
-
关于梁启超讲座听后感星期五下午第一节课,我们非常荣幸,能够听黄教授为我们讲梁启超和他孩子们的故事。“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听到这,我已经目瞪口呆了,“同学么知道什么是百科全书式人物吗?”百科全书式?我缓缓地举起手,回答道:“是指博学多才,什么都知道吧。”话音刚落,没想到老师竟然说我回答得很正确,一刹那,我不禁在心里默默喊道:哇!这么厉害啊!接下来的时间,我都听得入了迷。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梁启超共有9个子女:诗词研究专家梁思顺(令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炮兵上校梁思忠、著名图书馆学家梁思庄、著名经济学家梁思达、著名社会活动家梁思懿、光荣革命军人梁思宁、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可谓满门俊秀。梁启超也是一位慈父,不管孩子们多大,他都很亲切地对待孩子们,而且很调皮,还叫梁思宁为老白鼻。他和平常的父母们一样,都很关心孩子们的身体,而且也是孩子们的良师,会抽时间给梁思顺“讲书”、评改“日记”、“作文”。还在家中开国学训练班,不仅如此,还言传身教,用爱国英雄故事来教育儿女。它不但是一位慈父更是孩子们的益友,常常写信给身处异乡的孩子们,书信约有百余万字,400余封。也经常用精美的小型手卷为奖品激励孩子们继续努力。啊,梁启超是位慈父,更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550字 五年级 记叙文
-
梁启超古书辨伪方法平议(一)梁启超古书辨伪方法平议(一)梁启超古书辨伪方法平议(一)梁启超(1873一1929)是中国近代的文化巨人,也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著名导师。在本世纪初的疑古辨伪运动中,梁启超尽管承认自己不如胡适、钱玄同“疑古最勇,辨伪最力”,1]但就古书辨伪方法而论,他的论述最为系统、详密,最具代表性而又影响最大。如张心澄着《伪书通考》,其《总论》部分即多本梁说。特别是论“辨伪的方法”,主体部分即梁氏之说。2]谢国桢的《史料学概论》、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吴枫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王余光的《中国历史文献学》等书,在论辨别伪书的方法时,皆采梁氏说以为代表,皆奉梁氏说为圭臬。3]对梁氏所揭示的辨伪方法,余嘉锡早在30年代就有异议,其说主要见于《古书通例》(又名《古籍校读法》)一书,4]可惜并未为世人所重。70年代以来,随着马王堆帛书、银雀山竹简、阜阳竹简、定县八角廊竹简、睡虎地秦简、张家山竹简、荆门楚简等大批地下材料的相继出土,学者们开始发现,疑古辨伪运动固然在史观上有其积极意义,但也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错案,许多的“伪书”并不伪。80年代后期以来,时贤对疑古辨伪造成的冤假错案更开始进行深层的反思,李学勤先生的《对古书的反思》、李零先生的《出土发现与古书年代的再认识》,可谓代表。平反疑古辨伪所造成的冤假错案必须反省造成这些冤假错案的理论依据,而梁启超所揭示的辨伪方法作为判定古书真伪的标准,理应成为我们反省的首选。梁启超关于辨伪方法的系统性论述首见于《中国历史研究法》,该书系梁先生1921年秋在南开大学所作讲演之讲稿,同年11、12月《改造》杂志第4卷3、4号揭载部分,1922年1月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发行。在该书第五章《史料之搜集与鉴别》中,梁先生提出12条“鉴别伪书之公例,作自己研究标准焉”。1924年春,梁先生着《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此“本清华讲义中一部分”,5]后发表于《东方》杂志第21卷12、13、15至18号,并收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在其第四节《辨伪书》中梁先生总结出清儒辨伪的6条“重要方法”。1927年2月至6月,梁先生在燕京大学讲授《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一学期,由清华国学研究院学生周传儒、姚名达、吴其昌记录,辑为一书。6]其第四章《辨别伪书及考证年代的方法》分传授统绪和文义内容两大项,提出了更为详尽周密的辨伪方法,可谓集古今辨伪方法之大成。下面,笔者就以梁先生此说为主,参以前两说,平议其是非短长,以为借鉴。梁先生从传授统绪辨别古书真伪,第一条标准就是看旧志是否著录。他说:我们除《汲冢书》以外,无论拿着一部什么古书,只要是在西汉以前的,应该以《汉志》有没有这部书名,做第一个标准。若是没有,便是伪书,或可疑之书。7]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西汉一代,勤求古书。民间藏匿的书,都跑到皇帝的内府——中秘去了。刘歆编校中秘之书,着于《七略》。他认为假的而不忍割爱的则有之,有这部书而不著录的却没有。我们想找三代先秦的书看,除了信《汉志》以外,别无可信。所以凡刘歆所不见而数百年后忽又出现,万无此理。8]其逻辑推导是:天下所传先秦、秦、汉书,尽藏于中秘,刘歆《七略》尽收中秘之书,《汉志》尽可代《七略》之功用,所以《汉志》未著录之书,“便是伪书,或可疑之书”。这一推理,其大前提根本不能成立。余嘉锡《古书通例·案著录第一》云:《七略》及《汉志》,皆有不著录之书也。以班固本书之说推之,其故有三:一则民间所有,秘府未收也。《楚元王传》曰:“元王亦次之《诗传》,号曰《元王诗》,世或有之。”云“世或有之”,明非秘府所有,“或有”者,如今人言版本学者所谓少见云耳。以其传本少见,秘府无其书,故不着于录。一则国家法制,专官典守,不入校雠也。《礼乐志》曰:“今叔孙通所撰礼仪,与律令同录,藏于理官,法家又复不传;汉典寝而不着,民臣莫有言者。”夫礼仪律令,既藏于理官,则不与他书“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者同。《后汉书·曹褒传》言“班固上叔孙通《汉仪》十二篇”,固既深惜汉典之寝而不着,及亲得其书,乃不与刘向、扬雄、杜林书同入《艺文》者,盖班固作《志》,用《七略》之成例,《七录》不录国家官书,故不得而入之也。一则前汉末年人著作,未入中秘者,《七略》不收,《汉书》亦遂不补也。《七略》之作,由于奉诏校书,故当时人著作,成书较后者,皆不收入。班固直录《七略》,新入者仅三家,刘向、扬雄,以大儒负盛名,杜林《仓颉训纂》,因其为小学书,家弦户诵,故破例收入,其余皆不甚留意。《王莽传》之《乐经》,《律历志》之《三统历》,并不见录,他可知矣。(刘向、扬雄书,所收亦尚未尽,《方言》是矣。)《艺文志》于汉时书,不尽着于录,证之本书,章章可考。其他古书,真出于西汉以前而不见于志者,皆可以三例推之。9]1200字以上 高中 叙事
-
启一节课,笑料无穷;一节课,思绪万千;一节课,令人深思;一节课,让我难忘。今天语文课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老师给我们看了一组图片,其中一幅是“三一八”惨案中遇难的刘和珍,她全身包着纱布,而看到她那“狼狈”样时,我后边的两位同学竟然笑了,啊!这笑是多么猥琐,不知是我太敏感,还是她们太“过分”,顿时我觉得她们那美丽温暖的躯壳下,是一颗冷酷丑恶的心,她们真的好麻木,好无情。难道她们看到那些不心痛吗?看到那些比我们大不了几岁的姐姐们英年早逝不心痛吗?如果没有她们的流血和牺牲,会有我们的今天吗?我们有什么资格去“嘲笑”她们?难道不应该反思一下吗?我的同学的行为让我愤恨也让我有了一些感触。还记得一幅图片,画上看似一顿丰盛的晚餐,但一个盘子里放着一颗人头,而其他人依然在吃饭。寓意何在?难道当今的社会就是人吃人的社会吗?现在的道德滑坡现象非常严重,老人摔倒没人扶,发生交通事故路人连拨打110的举手之劳的事情都不能做等着类事情已经很普遍了。其实我们在的这个世界或许没那么黑暗,只是每个人的心灵都隔了一层纱罢了,同学们,现在都这样麻木不仁,以后岂不是冷血吗?所以我们看到刘和珍那样,我们不应是“嘲笑”,而是心痛!世界是美好的,不要总是以警惕之心观察美好的世界,这样会让你的世界更黑暗。500字 高一 记叙文
-
梁启超作文梁启超 作文 心灵的距离梁启超先生有关于作文语云:1、大匠能予人规矩,不能使人巧。2、养成整理思想的习惯。其一,思想的二要素是,一内容,要求有物;二形式,要求有系统,即有序。针对主次不分和条理混乱的两种弊病,梁先生指出,用理主从的方法护主眼来治疗主次不分的毛病;用理系统的方法来分层次,以此治疗条理混乱的毛玻其二,教人作文当以结构为主。评改宜专就理法讲,即整理思维的方法,要求重思路,轻修辞。3、求真求达。求真有两个方面,一事实之确凿无误,这要求作者体察精密;其二,人之真情实感,需要文章作实感之赤裸裸的表达。求达,即为词达,亦有两个方面。一照事物之原样说出;二所说令人完全了解。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重语言的组织构造。一代宗师梁启超先生博学宏识,著作等身,他关于作文的见地确非寻常,值得我们反复咀嚼、一再品味。容庚(希白)先生(中山大学教授)有言:“大匠予人以规矩而不能予人以巧;巧,只能在刻苦的磨练中得来。”又言:“学在通变”,“戏法人人有,巧妙自不同”,强调读书、做学问首先要“精通”,尤其须“善变”。在搜集前人的研究上不遗余力,多多益善;而在材料的运用上则要取精用弘,在前人的基础上善于变通,才能超越前人。此与梁启超先生之反复强调的为学作文之道——“大匠能予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正相吻合。可见,此中真谛唯须躬行,才能得出硕果。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特别是在不断进行个别指导的过程中,也认识到要使学生之作文“出彩”,关键是要提高其写作之“出巧”能力,其中包括如思想的深刻性,良好的语感,灵性的表述等等,这 “巧”正如《人间词话》第一句所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但关键是“巧”从何出?岳飞曾对宗泽言:“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宋史?岳飞传》),而这颗能“出巧的心”显然很难求索!相信任何一个高明的老师也可能无法完全讲清楚讲透彻,相信只有让学生厚积薄发,充分浸淫其中才可能会略有所得,因此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多读、多思、多比、多悟,尽可能让其忽而有得!800字
-
近代名人梁启超1899年底,26岁的梁启超受康有为指派,去檀香山开展保皇会的一些工作。檀香山属于东西方交汇之地,要跟洋人沟通交流,没有翻译不行,翻译水平低了也不行。梁启超不懂英文,这就成了开展工作的一个很大障碍。何蕙珍小姐,就是此时与梁启超结识的,成为梁生命中一个发乎情而止乎礼的红粉佳人。何蕙珍是华侨商人的子女,芳龄二十,精通英文,口语尤佳,那些本地男子都比不上她。而且何小姐有学问有见识,喜欢畅谈国事,多有见地,其16岁就为学校教师,巾帼不让须眉。那天晚上,何蕙珍父亲宴请梁启超,请他演讲,何蕙珍翻译。席间作陪的除了当地华商外,还有几十名当地西人名流,大家都仰慕梁启超之才,以能亲耳听到他的演说为荣幸。梁启超本来心存顾虑,唯恐译者词不达意,谁知何蕙珍出色地完成了翻译。第二天整个檀香山的报纸,都刊登了梁启超的演说内容,一时间声名鹊起,大大增加了他的影响力。那天晚上,何蕙珍粗头乱服犹如村姑,梁启超根本没有将她打上眼。等到何蕙珍出场口译时,其目光炯炯,大放异彩,让梁启超惊为天人。梁启超演说完毕,何蕙珍跟他握手,含情脉脉地说道:我万分敬爱梁先生,可惜仅仅是爱而已。今生也许不能在一起,但愿来生能够跟先生相厮守。希望先生送我照片,了却我的心愿。一个女子初次跟梁启超见面,就说出这样让人脸红心跳的话来,这不摆明了是求爱吗?梁启超何等聪明之人,岂能不知?可惜他的表现却大煞风景,唯唯诺诺,一副不知所措的模样,到最后居然落荒而逃。那时在檀香山,华人因为入乡随俗,早已经接受了西人恋爱自由的观念,因此何蕙珍这样的表白,根本不值一提。其实梁启超对何蕙珍也是心有所属,特别是知道何蕙珍在报纸上用英文与污1蔑他的造谣者论战时,更是非常感动,当即送去了照片,何蕙珍回赠了他两把扇子。后来何蕙珍又托人前来提亲,表明愿与梁启超长相厮守的心愿,可惜梁启超以自己流亡之身,随时有生命危险,怕拖累别人又拒绝了,其后见面时更以兄妹相称,算是断了何蕙珍的念想,也给自己的檀岛之恋画上了句号。这可苦了何蕙珍,其他的男子都不能让她动心,她早就发誓此生非梁启超不嫁,从此抱定独身主义,终了一生。800字 高一
-
梁启超的故事童年的梁启超聪明过人,才思敏捷,祖父梁延十分喜欢他。梁启超五岁时开始读《四书》、《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2岁考中首榜第一名秀才,被乡人称为“神童”。当地群众流传不少“神童”梁启超的故事。“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一天,梁启超爬上竹梯玩耍。祖父怕他有危险,望着梁启超急叫:“快下来,快下来!会跌死你的……”梁启超看见祖父急成那样子,竟又往上再攀一级,还冲口念出两句:“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祖父不由开心大笑,感到乖孙非比寻常。“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梁启超十岁那年,跟父亲入城,夜里住在秀才李兆镜家。李家正厅对面有个杏花园,梁启超第二天早晨起来便走到杏花园玩耍,但见朵朵带露杏花争妍斗艳,十分可爱,便摘了几朵。突然听到脚步声由远而近,原来是父亲与李秀才来了。梁启超急忙将杏花藏于袖里,但仍被父亲看见了。父亲不好意思在朋友面前责怪儿子,便以对对联的形式来处罚他。父亲吟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梁启超仰头凝思,瞥见对面厅檐挂着的“挡煞”大镜,即念出下联:“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李兆镜拍掌叫绝,于是道:“让老夫也来考一考贤侄,‘推车出小陌’,怎样?”梁启超立刻对上:“策马入长安。”“好,好!”李兆镜连声赞好。在欢悦的气氛中,父亲饶了梁启超的过错。“饮茶龙上水,写字狗耙田”一天,梁启超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当时正在厅里与父亲谈着什么。梁启超从外面玩得满头大汗走进来,从茶几上提起茶壶斟了一大碗凉开水正想喝,却被客人叫住了。“启超,你过来。”客人说,“我知道你认识很多字,我来考考你。”客人见茶几上铺着一张大纸,提笔便狂草了一个“龙”字:“你读给我听。”梁启超看了一眼,摇摇头。客人哈哈大笑。梁启超没理他,一口气喝了摆在茶几上的那碗凉开水。客人看了又哈哈大笑,道:“饮茶龙上水。”梁启超用右衫袖抹一下嘴角,说:“写字狗耙田。”梁启超的讥讽让父亲尴尬,正要惩罚他,客人说:“令公子对答公整,才思敏捷,实在令人惊异。”“我欲问苍天,苍天长默默”梁启超的故乡新会茶坑村有座小山,叫坭子山,山上有座塔,叫坭子塔,又叫凌云塔。梁启超的老家就在坭子塔山下,童年的梁启超时常和小朋友爬上凌云塔望风景。一天,梁启超写了一首诗给祖父看。诗是这样的:“朝登凌云塔,引领望四极,暮登凌云塔,天地渐昏800字 初二 写人
-
不做谭嗣同,而做梁启超前阵子,老师布置了周作,名曰:天平。 我先从韩瀚的一首小诗说起: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 这是写给为大义而死的志士张志新的。我相信也说是写给谭嗣同的应该不为过。在这里,大家以为我必欲以忠奸,善恶对立,再演一次千把人演过万把遍的滥戏。但我开门见山的告诉各位,我欲以"忠士"比"智士",看看在历史的天平上,到底哪头更重? 谭嗣同,腐乳皆知的忠士。"我自横刀向天啸,去留肝胆两昆仑",纵使站在死神面前,阎王殿外,十指所指,十目所视,他亦大义凛然,谈笑自若,哪有半点"将死"之状,倒是显现出几分王者之像来。他认为各国变法皆历经流血,吾国尚未有之。于是他浑然不惧,怀着"自吾始"的决绝,含笑就义。 "我自横刀向天啸,去留肝胆两昆仑"至此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谭嗣同,这个名字从此幻化成一对灼热忠贞的双目被供奉在历史的明月之上,供后来者仰望。 在这个一味顶礼膜拜的时代,谭嗣同过多的成为了一个标志,他其实就像"忠贞"二字一样,只代表了忠贞在人们的印象中除此之外,空空如也。鲜有人能窥探其忠贞背后,属于谭嗣同个人化,真实化的东西。在这里,我很是狂妄地欲"发人所未发"来浅谈几句。 首先我举双手双脚外加"忠贞"大旗一面肯定他的忠贞。然后,我想告诉大家,他是一个博古通今,学富五车的大学问家,而这绝世才华也随着他鲜血的流尽而湮灭了。 为中华,他贡献了他的淋漓鲜血,但也仅此而已。他人头落地的刹那,他鲜血扬起的瞬间,是他人生最为闪亮的一刻。 死者已逝,于是乎,我们来谈谈那些"苟活"下来的康有为,梁启超。 他们亦是忠臣义士,他们不惧怕个人安危,甘为苍生流尽鲜血,然而他们皆选择了活下来。他们一生大笔如椽,奔走呼号,为革命奋斗一生。他们的"苟活"是一种当仁不让。在他们眼里,死是一件毫无技术含量的易事,更是一件憾事。他们把"容易的死"留给别人,自己选择了"虽九死而犹未悔"的艰辛奋斗。为中华,他们不仅贡献了他们的生命,更有非凡才学,为中华崛起经历了先知般艰苦卓绝的人生。 最后以李敖的话作结:我若是戊戌,不做谭嗣同,而做梁启超!800字 初二 写人
-
以梁启超给我的启示为题的作文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让全中华民族的人鼓起信心与国外的人战斗到底。而我的妈妈又时刻提醒我:“一个人只要勤劳,为别人着想,就相当于有了一大笔连金钱都比不上的财富。”早上,妈妈叫我起床了,鸡都归宿了。我却还是赖在床上连动都不爱动地又睡了。大约一个小时之后,我又不知不觉地坐到餐桌旁的椅子上。不知怎么的,一个小时之前家里还充满了电视声、欢笑声、唠唠叨叨的谈话声,可此时,寂静的餐厅、灰暗的房间、明亮的客厅里没有一点儿声响,安静得远处哗啦啦的河水的流水声都能听见。不一会儿,门外的脚步声传来,越来越响。我猜想着到底是谁迈着匆忙的步伐呢?是爸?是姐姐?还是最爱我的妈妈?不管是谁,猜测总是让我迷惑不解。于是,我蹑手蹑脚地来到门前,正准备“重见光明。”蓦地,一声欢叫声隐隐约约地传来。我仔细听了听,哦!这是姐姐的声音!我赶紧握住门的把手,把门往回一推。嘿!还真是姐姐和妈妈。妈妈说:“孩子,你吃早饭没?”“还没有弄”我摇头说。妈妈脸上的笑容顿时变得神情严肃,开始了妈的紧箍咒:“你知不知道四年级了,还不自学地做家务活,不是给家长带来的一种羞耻,别人就会瞧不起你。你听没听过这样一段话:通常激励人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充满正能量的……还有人家小蜜蜂采蜜给你们带来甜甜的蜂蜜,都知道勤劳就是幸福、成功。再看看,你呢,让你一个人在家自己做饭吃都不做,连小蜜蜂都比不上,真丢脸。我们一家人,就属你最小,你得为我们家争光……”妈妈的紧箍咒念得我头昏脑胀,都分不清哪儿是北,哪儿是南了。走进客厅里,妈妈还在唠哪,站得有此累了,就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别人一看就知道妈妈一定很有教养,再看看我的姿势,哎哟哟,得吓人了。背靠着椅子后面的靠背,腿上还来了个二郎腿儿。我看见妈妈用眼睛跟我说着话,就赶紧学着妈妈那端正的坐姿,也变得焕然一新,妈妈又望了望我,露出微笑点头道:“嗯,现在还好,刚才那吊儿郎当的姿态早已到九霄云外去喽!”半年之后,我之前那些不懂礼貌的缺点,早就甩在了我人生的旅途上了。这时,我才认识到:任何人都给自己说的头头是道的道理都是改变人生的基础!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