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习俗_小学说明文1000字

立春的习俗_小学说明文

1000字 六年级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俗称“打春”。

立春,有时在农历十二月,有时在农历正月。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

我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

旧俗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笑脸相迎。这一天,州、县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前面是鼓乐仪仗队担任导引;中间是州、县长官率领的所有僚属,皆穿官衣;后面是农民队伍,都执农具。来到城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与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礼。执事者举壶爵,斟酒授长官,长官接酒酹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礼。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礼毕,与来时一样热闹,将芒神、春牛迎回城内。

第二天立春时分,地方长官仍率僚属、农民鞭春。阴阳官先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地方官主持迎春仪程,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众农民将春牛打烂。

现在,城里已不再举行鞭春活动,一些农村却仍有打春牛的风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症病,今已成为娱乐。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吕梁地区盛行用春牛土在门上写“宜春”二字。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涂耕牛角,传说可以避免牛瘟。晋南地区讲究用春牛土涂灶,据说可以祛蚍蜉。

立春节,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更实质上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

立春节,女孩子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戴在头上,争奇斗艳。晋东南地区的女孩子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传说主蚕兴旺。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晋北地区讲究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读《肚皮上的塞子》有感

350字 四年级

曾经有位名人说过:书是开启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是啊,当我读了《肚皮上的塞子》一书时,我便知道不要多生气。

就说蓝司机和灰司机的事吧,他们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吵得越来越凶,面红耳赤,肚子越胀越大,像个皮球似的了,幸亏有一个助人为乐的阿嗡大夫,不然肚皮都要气炸了。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阿嗡大夫整天忙着给人抽气,不但没时间管理病人,连自已都疲倦不堪了,阿嗡大夫可是个名医呀!于是他又发明了一个新玩意儿,给每人肚皮上装一个塞子,这个塞子虽然给人们带来了安宁,但也给坏人有机可乘、横行霸道、胡作非为了。这样一来,社会上就没有好坏、是非、善恶之分了。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任何事都要靠自已,即使是名医,有最大的本事,他也会很无奈的。最后,阿嗡大夫又给每人发一块胶布,这不是一样的吗?阿嗡大夫可真搞笑。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告诉我们要学会自我调节,抛开烦恼,我要多看书,让好书陪伴我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六年级
10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