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教育1200字以上

谈谈中国教育

1200字以上 初二 议论文

放眼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我只得惊呼一声,所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也不过如此了吧,且那独木桥稍不经意就会塌陷,无数中国学生被洪流卷席而去,幸运的宠儿站在彼岸带着成功的笑,但那所谓的成功是什么?将政史地生语数外物化倒背如流?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还是可以获得千百金银唯吾独尊?理想呢?抱负呢?问问身边的人为什么要读二十年的书,谁还可以大义凛然的说出:“为理想而读书,为国家之崛起而读书。”知书的人数不胜数,达理的人少之又少,古人科举为梦,现代高考又为什么?

我身边的许多人犹犹豫豫说不出自己的梦想,少数人可以说出,但竟天经地义的告诉我,他的梦想是考个好大学。考完大学呢?找个好工作。找个好工作呢?问到此处,也只有几人可以答出,找完好工作挣很多钱。我不禁笑了。这是他们父母强加给的梦想吧

其实中国学生不是没有自己的梦,而是不敢做自己的梦。英国孩子想要环球旅行,背起行囊,即刻出发;美国孩子想要当卡车司机,无人阻挡,任之闯荡。而中国呢?在此,我不愿多说,十三亿中国人全部知晓。更有家长说:“学好文化课,找个好工作比什么都强。”小而言之,这是在摧残孩子未来,大而言之,这是影响国家发展。梦想还没来得及萌芽,就已经被捏死在窝里。在中国,不要说开卡车,科级以下都拿不出台面。中国人到底有谁在揣着自己的梦走在路上?

更让我无法理解的是,试卷上明明写着‘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可如果你真的写上自己的看法,那才是大错特错,这时老师就会翻着白眼拿着书走过来大义凛然的告诉你:“书上的才是正确的,你们自己写的都不对。”呵,书上才标准,我们的想法就是破的,不对的。也是,如果你不用右手而是用左手写字就会引起哄堂大笑,为什么呢?只是因为你和别人不同。简直荒唐!可我说,竟然这样,就请不要出这种题好吗,中国学生非得变成课本复制文件才是中国教育的目的吗?现在的考试和过去的八股又有什么区别?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是学以致用,是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充实与快乐,可如今有几个学生真正爱教育?准确来说,是有几人爱中国教育?学以致用?更加谈不上。你见过买菜用一次函数,与人交谈还用文言文的吗?当然,我有我的看法,你有你的见解,也你认为文言文乃中国文化,中国骄傲,可我以为,无论它多辉煌都已经是过去了,适当的传承可以,但让学生将它一一背下的确过分。思想品德这一课更加无理取闹,完全就是书上写什么,你背什么,而且非得把一些妇孺皆知的东西乌啦乌啦的解释成只有傻子看了不骂妈的所谓专业性名词。

澳大利亚高一学的知识是中国初一学的,然而这就能证明中国更加强大吗?我知道,历史上的那十年的确对中国文化有很严重的摧残,但总不能因为你今天没喝水,明天就把南极冰山咽于肚中啊。中国一直是善解人意的民族,怎么在教育上那么残酷?

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怎么就觉得中国教育越来越回去。古人都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在竟天经地义的把性格不同,爱好不同的学生栓在同一个教室里,做同一堆题。三岁小孩都会背天生我材必有用,可孩子只是学习不好就被评为半等残废。我却以为,其实真正的残废是那些从小将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背的滚瓜烂熟,问他对这世界的评价,就只会答:“世界美好啊!”这样的中国教育受害者。

我一直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坚定不移地认为,新中国成立了,人民当家做主了,文化教育站主领了,老百姓的好日子就会像那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地奔流而来。可当我看到那些高考娃我才明白现在的教育才是一口水深火热的铁锅,将中国学生逐一抓到里面,试图高温加热,火炼成金,却忽视了人是泥土做的,顶多成一陶碗,若太过紧逼,最终只能回以散沙。

作为一个学生,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只想问,难道让更加多的孩子没有梦想,没有创造力,没有希望,让他们甚至彻底的厌恶学习才是中国教育想要的结果吗?才是中国的强家富国之道吗?题海中长大的孩子真的可以更加顽强吗?所谓的快乐学习只能化为煎熬吗?当今的中国教育真的是深深的伤害了我们的身心,除了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我真的不明白二十年苦读的目的。到底是可以让我快乐,让我成功还是虚度我的光阴,浪费我的热情?

在此,我真的不为批评什么。我是当真迷茫了,日日夜夜的勤苦就只由一张卷子见证,包括我的未来,都由它来主宰,我感到可笑与无奈。我被逼迫做我讨厌的事,真正的梦想无人支持,真正的兴趣无从发展,为什么呢?因为我是学生,且是中国学生,背负着历史的落后,被妄想着拔苗助长。

初二:涵淡

谈谈家风

1200字以上 高一 议论文

所谓家风就是一个家庭里的风尚。殊不知家风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概念,它包含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修养、气质、智慧、人品,从一定程度上讲,一个家庭的家风就决定了其成员的事业能走多远。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有这样的现象,一家的兄弟几个都特别有出息,或都特别不成器,这正是我们常说的,“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在社会的高层这样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

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刘少奇同志,他共养育了九个子女,其四子刘源现在是解放军高级将领,36岁就担任河南省的副省长,是当时最年轻的副省级干部。做官在很多人看来说明不了什么,因为他是红色后代,仗着父亲的影响。但是,学习呢?刘少奇的五女刘潇潇,是在1979年以北京市单科第一总分第二的优异成绩考进北京大学的,做官受父亲的影响,难道高考也是受影响的吗?这足以说明一个问题——家风。

我看过一本书,《曾荫权传》。其中讲述了现任的香港特首曾荫权的家风,其弟曾荫培在2002年退休,之前是香港警务处长,相当于中国的公安部长。一个家庭里出了两个香港的一哥,还是一文一武。是什么造就了这一切,家风。曾荫权的父亲是一个警察,当时还是在英国人的统治下。曾荫权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我的能力都是父亲用藤条打出来的,小时候买到馊了的面包要挨打,带着弟弟出去玩,弟弟受了伤,我也要挨打。”正是父亲的藤条练就了曾荫权刚毅的品质,这对曾荫权后来在事业上应对种种困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谈到这我就想起了我的一个大伯的故事,他没上过学,连手机上的数字都经常问他的儿子,但是他却能承包工程,做工头。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他讲过一个小细节、小故事,他小时候受祖母管教,祖母是一个刚毅的女强人,虽然是在农村,祖母叫他扫地,有一点扫不干净就从扫,有 的时候他能扫七八边,那个时候他才七岁,跟曾荫权一样,也是从小就塑造了一种刚毅的性格。

还有现在的党中央书记处书记、办公厅主任令计划,其兄是令政策,山西省政协副主席,还有一弟叫令落实,说实话我非常羡慕人家兄弟们,不只是人家的名字起得相当霸气,有政治家的风范,而是人家确确实实发展的很好,这不是一个人聪明,而是一家的家风。

于丹讲过,有缘没份是不会过上幸福生活的,生活是需要智慧的,她讲了鱼头和鱼腹的故事。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确实需要智慧。我的一个现在上军校的同学,他的父亲就是一个特别会教育子女的人,后来才知道早在上初中的时候,他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去砖窑做苦力体验生活了,到现在,初中班里同学当中,还数他考的大学好了。谈起这些我就特别苦恼,我的父亲在家里都什么活也不让我们做,这完全是错误的。到现在我觉悟了,跟他说这些已经没什么意义了,该做的就是自己发愤图强,现在发奋还真的不完,并且我相比别人还有很多优势,就是我上了大学,大学里有很多的资源,这事外面的人得不到的。

所以我就想,等将来我要是有了子女,我绝不会这样稀里糊涂地应付差事,而是要认认真真地处理这个问题,因为我已经吃了这个亏了,不能再让后代吃这个亏了。其实我对父亲的管教并没有怨恨之意,在这样的环境中,父亲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以上说了这么多,也就是一个字“严”。常言道,严父出孝子,古语就是古语,到现在还是真理。与严相对的就是宽了。到底应该几分严几分宽啊?

人的心有这样的规律,收起来很难,但是放很容易的。可能有的人会说,“太严了会禁锢人的思想,扼杀人的创造性,比如那些搞艺术的每天都特别的散漫自由。”这样说的话就太片面了,看看那些艺术大家,哪个不是勤奋刻苦的结果。我想,应该在严中找宽,严是基础,管不住自己什么事也做不成,当然严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句话就叫“成功等于百分之五十的勤奋加上百分之五十的智慧。”我的百度知道昵称就叫“天道酬勤更酬智”。纵观高中的学习,勤奋我不比别人少多少,导致与别人拉开距离的是智慧,当时就是不懂曲线救国的道理。总之,该严则严,该宽则宽。

家风其实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我们要慎重对待之。就像经常听到别人说某某没教养,那是对其家风的谴责,对其父母的侮辱。文章这样结尾显得有些凝重,但是我们冷静考虑一下,这确实事关重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二
议论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