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暖春来1200字以上

日暖春来

1200字以上 高一 散文

新的一年来到了。天空中一片晴蓝,太阳露出笑脸,天气暖和多了,虽然风还是飒飒吹着,但拂过脸上却又有着一股喜气洋洋的暖意。

新的一年,新的气象。洋紫荆开出一片吉祥的紫气,在风中摇曳,花店中郁金香也散放着无邪优雅的丰姿。走在小叶揽仁整齐列队的马路上,细瘦的小叶揽仁沿路张开细瘦的臂膀,伸向晴亮的天空,翻动新绿的叶片,直往天际探头。这一切都让人有寒冬将去,春日将到的喜感。

回到家中,虽然冬天还挂在墙上的温度计上,心中却有迎接新生、迎接春日的愉悦。原来单薄的日历,也换出厚重崭新,1月1日的大红字样,在日历仿佛两支旗竿,指向新来的三百六十五天。这是开始之日,一切从头开始,所以称为元旦,“元”就是“始”的意思,“旦”则指“日”,初始的一天,喻示着全新的的日子就从这一天开始了,这和春天象征的生命之泉的涌动其实是一样的,天地之间,生机盎然。所以“元旦”也有“元日”、“元正”、“元辰”、“元春”、“元朔”等等别称,南朝梁人萧子云的《介雅》诗中说“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和我们挂在嘴上的吉祥话“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都同样表达出了天地之间的万象万物又回到一个新的起点,旧日已在昨夜逝去,新辰以从此刻开始的意涵。

早年习惯过阴历,所以一元复始本指农历春节,这几年来,随着西方文明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渐渐有愈来愈多人赶在阳历过新年,因而有了在新年前夕“跨年”的新文化的出现。动辄以数十万人计的跨年活动,在许多大都市中进行。在绚烂华丽的灯光中,在数十万人齐声吶喊的声势里,过去的一年真的过去了,当午夜零时零分零秒到达之计,新的一年在数十万人的眼前又开始滴答前进,每个人的脸上挂着笑容,情绪飙到最高点,仿佛一切不快、暗郁,一切不平、阴霾,一切不顺、坎坷,都在火树银花的开谢中,散向天际,抛到云外;欢乐的歌声、轻快的节奏,还有每一张灿开的笑颜、舞动的肢体,把将来的、刚到的新年,写成充满快乐、洋溢希望的贺卡,在人群中传递、开展、收阖。

这是个美丽的年,过去的与未来的,都如此美丽。而中国,似乎也唯有在这个跨年的狂欢中,才又重新回复到“美丽九州”的真实情境之中。

这样的欢乐气氛,说明了一个国家的升平,也显示了一个社会的富裕和开放。仿佛大唐盛世的旧日景象重新搬上舞台一般,唐朝诗人苏味道诗《正月十五夜》,描写元宵之际京城盛况: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在火树银花的灿烂中,“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一方面说的人马络绎不绝,更鼓不催、城开不夜的盛况,一方面也写出了欢庆新年的人们去旧布新的期待。这幅画面,直教人赞叹欣喜。

如果每一个年,每一个日子,每一个人都像跨年夜这样,开怀而笑、喜上眉梢,眼中没有你我之别,心中没有怨憎之意,看到的都是希望、传递的都是真情,释放所有不快、不平、不顺,天天就都是好日,人人就都是好人,事事就都是好事。新年新气象,应该是这样有希望的气象,快乐、平正、顺遂的路途应该就会在这样的心绪中开展。

年来,心顺;春来,日暖。不宜只是一时,但往往却也只是一时。因为新年来到,让我们看到昨日已去,明日可追,产生一切可以从头开始的期待和希望,心,因之而顺;因为春天来了,万物向荣,让我们看到生机无限,连日头也充满暖意和喜气。但年有来,也有去,春有来,也有去,来时欢欣,去时惆怅懊恼,就左右了我们的心绪,一旦心绪随外在节气起伏,随外在情境波动,哪来日日好日、人人好人、事事好事?

多数人在跨年的那一刻,心中想的,大概都是:从此刻起,我要开始做一个快乐的人;从此刻起,我要开始做很多有意义的事;从此刻起,我的人生将重新展开,告别阴霾,迎接未来。

但多数人也只有在跨年的这一刻,才享有短暂一刻的欢乐、喜悦和希望。新年会逐渐旧去,誓愿会逐一磨损,向上的力量会随着时间逐步往下沉沦,最后回到吃饭、睡觉、工作、休息以及喜怒哀乐不断轮回的过程,让我们无法脱身,陷溺其中,难以拔出,只好又等到下一个新年,下一个跨年夜再重来一次、擦亮一次。

把“年来,心顺;春来,日暖”调一下,改成“心顺,年来;日暖,春来”,庶几近之。因为心顺了,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都是新的一年的到来。日暖之际,春也就不请自来。

日月山

1200字以上 初二 记叙文

日月山位于青海湖东侧,海拔最高点为4877米。历来是内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因山体呈现红色,古代称为“赤岭”。早在汉、魏、晋以至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辖区的前哨和屏障,至唐代时因是唐朝和吐蕃的分界线而使其战略地位最为突出。

日月山坐落在青海省湟源县西南40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属祁连山脉,古时为中原通向西南地区和西域等地的要冲。北魏明帝神龟元年(公元420年),僧人宋云自洛阳西行求经,便是取道日月山前往天竺。后来,文成公主经日月山赴吐蕃和亲形成的唐蕃古道,则一直是宋元各代甘青地区通往川藏一带的必经之路。故有“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称。

日月山古时候称赤岭,得名于土石皆赤,或赤地不毛。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曾驻驿于此,她在峰顶翘首西望,远离家乡的愁思油然而生,不禁取出临行时皇后所赐“日月宝镜”观看,镜中顿时生出长安的迷人景色。公主悲喜交加,不慎失手,把“日月宝镜”摔成两半。这就是为什么把“赤岭”该称为“日月山”的原因。公主离开日月山继续往西走会过头去,向东遥望自己的故乡时,发现视线以被山阻隔,禁不住又流下悲伤的泪水,叹息一声,会泪西进,于是,泪水幻化成了一条小河,因为同情公主的悲伤,就随着公主一同向西流去。后人为纪念文成公主在日月山脚下建有文成公主庙。

文成公主途经赤岭作短期停留的历史事实,给汉藏人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青海民间至今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当文成公主行至赤岭,将要离别唐朝管辖的土地,心中一片怆楚。向前西望吐蕃,天高云低,草原苍茫;回头东望长安,更加留恋故土。遂拿出皇后赐予的“日月宝镜”,从中照看长安景色和亲人,不禁伤心落泪,思乡的泪水汇集成了倒淌河,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但当她想到身负唐蕃联姻通好的重任时,便果断地摔碎了“日月宝镜”,斩断了对故乡亲人的眷恋情丝,下定了毅然前行的决心,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西行的道路。从此,赤岭改名为“日月山”。继这次和亲的70年后,唐又以宗室女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弃隶缩赞,金城公主沿着文成公主走过的路,又一次经过了日月山。金城公主入蕃和亲,对于促进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日亭、月亭在当年公主驻足的地方高高耸立,站在亭前西望,当年崎岖艰难的路程如今已变成了连接汉藏人民的康庄大道。

日月山是青海内外流域水系的分水岭,是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天然分界线,历来有“草原门户”、“西海屏风”之称。其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形成了东西两侧明显不同的景象,其东绿荫蔽日,田畴纵横;其西草原广袤,牛羊成群。东部农区和西部牧区的界线在这里是那样的明显。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发生在农牧区交接地带的互市,赤岭互市就是较著名的一个。唐武德二年(619年),在今青海东部地区设鄯州(治今乐都碾伯)、廓州(治今化隆群科),置刺史。次年,唐与吐谷浑讲求和好,并达成互市协议,互市于承风戍(今拉脊山口)。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与吐蕃定点在赤岭互市,以一缣易一马。当时青海是重要的产马之地,吐谷浑人培育的“青海骢”在唐代仍驰名于世,产于今黄南、海南等地区的“河曲马”也是国内名马。唐肃宗以后开展了“茶马互市”,青海大批的马牛被交换到内地,内地的茶、丝绢等同时也交换到了牧区。明后期至清初,互市地点增多,增有镇海堡、多巴、白塔儿(今大通老城关)等。清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对互市严格控制,规定只准每年2、8月在日月山地方进行互市交易,并派军队弹压。后因这种规定不能满足各族群众之间的交换需要,清廷便数次放宽政策,并将日月山互市地点移至丹噶尔(今湟源县),日期也予以放宽。丹噶尔互市是日月山互市的继续,很快成为“汉土回民远近番人及蒙古往来交易之所”,在嘉庆、道光之际,商业尤其繁盛。清《丹噶尔厅志》记载丹地市场“青海、西藏番货云集,内地各省商客辐辏,每年进口货价至百二十万两之多”,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显赫的民族贸易的重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一
散文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