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答复你读《论语》有感
在日渐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传统文化犹如滋养人心的甘泉。而《论语》这一剂儒学文化的圣品,无疑对当代人的修身为人、处世待世有着深厚的指导意义。在寒假,我有幸拜读了《论语》,虽没能深入领悟,却也获益匪浅。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约编撰于公元前四世纪初,流传到汉代,形成了“鲁论”、“齐论”、“古论”三个版本。《论语》被古人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到了今天,则是人们学习、认识、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最可靠的权威著作。
全书分为若干个部分,有的论教育与学习,有的论仁义,有的论礼乐,有的论道德教养,有的论孝悌,有的论为政……由于全书围绕儒学之核心——“仁义”展开,所以“论仁义”部分也成了我研读的重点。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这样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仁义的人,自己想要立身成功也要别人立身成功,自己想要事业发达也要别人事业发达。读了这句话后,我深有感触,天下莫有比这种人更无私宽大、仁义高尚的人了。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发家致富、功成名就几乎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事,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一些道德教养不达标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择手段。他们为了让自己立身成功,而不惜暗中毁坏比自己能干、优秀的人的名誉和事业;他们为使自己境运通达而陷害显赫,以成一己之私。这些人不仅是社会的负产品,是利欲的囚徒,还是大大违反儒学观点及精神的不仁义之辈。他们追随名利,却忽视了立人之本。诚然,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最后都会受到命运的惩罚,更不能圆了初衷和野心。可见,仁义宽厚之心是多么重要,它是做人的基础,也是成人的支柱,更是为人的良方。而这些大智慧远不是那些利欲熏心、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所能领悟和躬身践行的。成业与成人,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两种修为境界各不缺失,才能让二者齐头并进,让人生创造辉煌。
现代社会错综复杂,品质问题丑闻迭起,而其实刨根问祖、追溯回两千多年前,先贤智慧早已向我们阐述过这所有问题的答案。现在社会的一切尴尬局面,也都可从先秦经典寻觅到答复。
所以说,就如“读史使人明智”那句话一样,我认为传统巨著就是历史遗馈的财富,而读传统名著无疑使人明智、使人清醒、使人高尚。
如果你遇到棘手的问题或是尴尬的局面,请学会思考,请学会请教,或许《论语》中那份为你保留的答复,就将赫然呈现于眼前。
晨
你从睡梦中醒来,睁开双眼,仿佛怕惊动沉睡中的人们,悄悄的来到世间。
你轻轻的走来,把黑夜留在你的背后,洒下万道绚丽的光辉,把万物紧紧地楼在你的怀里。霎时,万物变得那般娇媚。
在野外漫步的我,穿过小桥,沿着小溪,步入绿荫深处,敞开胸怀接收晨风的吹拂,再问一问花的芳香,听听小鸟的鸣叫。呵,惬意极了!生物之间达成了这种默契,世界才变得和谐平静。
哦,你瞧,小草眼睛睁开惺忪的睡眼,伸展着腰肢,从容不迫地生长。他又长高了。叶子上的露珠调皮的嬉闹着,一滚一滚的,在阳光的照射下,仿佛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闪动着斑斓的光。
晨呵,你多像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吸一口空气都是那么甜润......
是的,你是短暂的,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闪过。然而,你的短暂中,具有着丰富的内涵!
人们呵,多想挽留你匆匆的步履......
相关推荐
-
读《论语》有感[再见了,亲人]这是写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中朝两国依依不舍得情景.在送志愿军回国的路上,有位满头银发的大娘,大娘不怕牺牲为战士送打糕;为志愿军失去了小孙孙;还为战士们洗补衣服.大娘有着无私,伟大的爱,大娘也是那么的勇敢.还有一位是泪痕满面的小姑娘.有一回他妈妈为了救侦察员老王,他妈妈想方设法引开了鬼子,小金花救出了老王,最后她妈妈和鬼子同归于尽了.她失去妈妈,她没有落泪.她狠狠的说妈妈我要为你报仇.小金话你是多么刚强.还有一位年亲的大嫂,拄着拐杖.着位大嫂为了给战士们挖野菜,后山没了,上前沿阵地去挖.无情的战争夺取了你的双腿.大嫂你是一位感恩戴德的人.读了这篇文章,太感动了,我读后不由自主的流下了眼泪.300字 三年级 写景
-
读《论语》有感最近我读了一本书那就是论语。《论语》是儒家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我这书让我读的费饮忘食。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我觉得孔子说的实在是太对了!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平时学的知识通常过了一到两个月就会不记得,让我想起了学完之后要复习。如果不复习,获得了再多的知识也没用,到了毕业后,就差不多忘光了。有一次,我考试时忘记了复习,结果考出来的成绩不太理想,这件事不就是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吗?学习贵在坚持,“温故而知新”不可半途而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通过“温故”学到新的知识。论语这本书让我们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让我们后代的影响非常大。300字 三年级 读后感
-
微言大义,了悟人生读《论语》有感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假期虽短,可读罢《论语》,孔子的一言一仍在我脑海中浮现,久久不能抹去。我最喜欢的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可以这样说,忠恕之道是孔子发明的。子贡曾向孔子表达过两点愿望: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想强加于别人。孔子当时就在子贡头上浇了一瓢冷水:“子贡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如果从个人来讲,要想成为一个仁人君子,就应该从“忠恕”之道入手。“忠”道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的习惯,但有些原则不一定为他人所接受,一个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本着尊重别人个性习惯的原则去适应化解,不能接受别的人的人说明自己也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应学会由人及己的方法。如果这样,就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是指在对待仁的问题上,即使是老师,也可以不与他谦让。孔子和儒家十分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生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不过这是在一般情况下。而且,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用谦让,这是实现了把仁德摆在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孔子对教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还领会不了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但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如果不能由此推知出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这是孔子有名的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孔子不喜欢灌注式的教育方法,那是把学者看成消极的接受者。他强调,施教者要循循善诱,学者要积极思考。启发式的教育原则,乃是在学者有了迫切的求知愿望时,也就是他急于要做却做不成功,急于要说却说不清楚的时候,才给予开导和启示,使之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反复试验。在不知不觉中,我已读完了《论语》,看似简单的一本书,竟蕴含着如此巨大的智慧。通过读《论语》,我仿佛穿越到几千年以前,也成为了孔老夫子的学生,坐在学堂里,听他讲解人生的真谛……800字 三年级 读后感
-
读《狼来了》有感从前有个村子有一个放羊的孩子,他在山上放羊的时候,感觉没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就像逗一逗山下的人,于是他就大声的喊:“快来人救救我啊,这里有狼来了!”山下的大人们听见放羊孩子的呼喊声,就赶紧放下手里的劳动,带上刀、斧头什么的,赶紧跑上来救孩子。谁料到上山以后,根本没有狼的影子,是这个孩子在骗大家玩,于是大家就很生气的下去了,并且告诉孩子以后不要再开这种玩笑了。谁料到,第二天孩子感到无聊的时候,又故伎重演,骗大人们上来,当然,这次大家被骗了以后更急的愤怒了。可是,狼真的来了,孩子大喊的时候已经没有人相信他了,可怜的孩子,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羊被狼吃掉了。这就是撒谎的下场,所以我们一定要当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250字 三年级 读后感
-
读狼来了有感读《狼来了》有感狼来了讲的是一个小牧童的故事。他在山上放羊一时兴起,向山下喊去,狼来了,第一次,大家急忙丢下手上的工具。跑上去。结果小牧童在那笑他们说他们笨。第二次,他又喊了,大家还去了。到了第三次,他又喊狼来了,结果大家都没有来。最后他的羊被狼吃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要善良,要诚恳不要说谎。不然就像小牧童那样他的羊全都没有了。所以以后不管你在哪,在做什么事,都要诚恳,让对方相信你。这样大家才能什么事都和你说,与你沟通,也可能和你商量。不排斥你。读了这个故事,我会和大家和平相处。200字 三年级 读后感
-
读《论语》有感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说明《论语》这本儒学中的“圣经”有太多太多的营养等待我们去吸取。一翻《论语》我们一定会看到“仁、德、孝、学、礼、和、知”这七个字,它们整部论语的核心,更是整个儒学的核心。可以说儒学的核心是《论语》,而《论语》的核心便是这七个字,我们便要读懂这七个字。读懂它们不容易,两千多年来多少名人在思考这个词题到今天也说不清楚,以下是我的个人见解。“仁”即爱人,善待身边的每一个包括陌生人。这一点与墨家类似,但是儒学没有一味的爱人。“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说的便是这个道理。那些好人要爱,知错能改的人要爱,唯独犯了大错且不思悔改的人不能爱。爱人有限度,有底线,所以说人要善待人但不能没有底线。“德”即道德,与道家有些相同之处。但道家提倡顺其自然,但孔子认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显然孔子认为道德不能顺其自然,只能靠自己。“孝”即孝道,孔子在《论语》中的“孝”有一部分涉及了封建思想,但抛弃这些渣滓,乘下的都是精华。“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会让我们终生受用。“学”即思学,按照王守仁的话说是“知行合一”。这正是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学习秘决的高度概括并提纯。“礼”是“克己复礼”,这可以说是孔子被现代人指责的一个地方。在我看来,它其实是指不能越过的道德底线,“礼”是道德中的法律。“和”为和谐,现代社会缺少这个,如同人人心怀“和”便不会铤而走险去犯罪,不会对贪污抱有一丝幻想,不会为了贪欲去侵略他国。“知”便是“智”。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水变幻莫测,飘乎不定。没有实体,却实实在在在那里。有明,纯洁,可以一眼看穿,但是又是那么令人捉摸不透,这便是智慧。这七个字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一眼望不到头,我也只在这海边捡些贝壳暗自窃喜,却可能永远也见识不到这辽阔的大海。750字 读后感
-
读《论语》有感说到学问,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论语》,而《论语》是至圣先师——孔子所言之记录。论语之所以被全世界所推崇是因为这本书包含了“仁德孝学礼和知”七个方面,是人们共同追求的。时至今日,论语已经被世人们牢牢铭记在心。其中,让我深有感触的一句话是我对《论语》敬佩的原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意思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在千年以前的古人早已懂得了这个道理。何为父母?即生育、抚养你的人,你的生命是父母赐予你的。何为长辈?即呵护,疼爱你的人,你的成长是长辈见证的。这么看来,尊敬他们不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实。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却有多少人没能去做到的?我们常常在新闻上看到这样的新闻,某青年因家长几句怨言,竟大打出手,下手丝毫不留情。面对这样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之中,有多少问题存在?想必人之初,性本善,就算受到种种原因的综合影响之下,也不可能做出这种行为,定是平时所积累的不满就此宣泄。而不满又从何而来?就是不尊重开始的,你的不尊重,导致了你的不满,心中有个念头:总想着他们凭什么说我,对我这么不尊重。然则是你从一开始就错了,多一份尊重,就多一份宽容与理解就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口角。其实,尊重是相对性的,应该尊重父母为先。他们也曾有过尊重他们的父母,也想让你明白,也许他们出发点错了,但他们总比你理性许多,说归说,但有个度,干出一些出格的事就不是正当的行为。尊重你的父母,他们定会尊重你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尊重为前提。不要以为他们是你的父母就不觉的什么了,相反他们还是你最重要的人。“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论语》所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不让我迷失在社会这片汪洋大海之中。700字 读后感
-
读《论语》有感这个寒假我利用空闲时间读了一本名叫《论语》的书,这本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这本书讲的是君子行为和为人处事的原则。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三思而后行”,遇到什么事,先冷静,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战胜困难,创造奇迹。这让我想到了一件事。一次表演中,因为下雨,两个表演者不能来了大家都慌了,“怎么办呢?马上就上场了,又少了两个人”。这时老师走过来说:“大家别慌,一起想想还有没有办法。”于是,大家又开始想办法了。有人说:“我们不要他们了,自己演吧!”“不行,我们演的是话剧又不是舞蹈。”又有人说。突然,我想到了我两个闺蜜。我在家时,也让她们陪我练过,只能让他们上了。我给大家说了一遍,大家都说只能这样了。我拿起了三把伞,向外跑去,还好她们家离学校很近,不一会儿,我带着她们回来了。我们换上了服装,让她们两个练了几遍。上台了,大家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虽然没有原来的好,但是掌声依然热烈。表演结束了,大家都说我真聪明呢!所以说,遇到困难不要害怕,只要冷静想办法,一定能战胜困难,创造奇迹。450字 读后感
-
读《论语》有感最近我读了一本书那就是论语。《论语》是儒家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我这书让我读的费饮忘食。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我觉得孔子说的实在是太对了!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平时学的知识通常过了一到两个月就会不记得,让我想起了学完之后要复习。如果不复习,获得了再多的知识也没用,到了毕业后,就差不多忘光了。有一次,我考试时忘记了复习,结果考出来的成绩不太理想,这件事不就是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吗?学习贵在坚持,“温故而知新”不可半途而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通过“温故”学到新的知识。论语这本书让我们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让我们后代的影响非常大。五年级:snow200430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
读《论语》有感读《论语》有感近来,我们学校开始了“好书漂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读了很多有益的书,其中最喜欢《论语》这本书。这本书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道德观念及教育思想。书本里面写了许多故事,其中有一篇是写 “孔子学琴”,孔子从小刻苦好学,他向鲁国大师学琴,一首曲子学了十几天,大师都很满意了,但是孔子觉得自己还没有掌握技巧,又过了几天,孔子已经把这首曲子弹得如行云流水般动听了,可孔子还是觉得曲子的道理没有理会。读到这里,我觉得孔子很专心学琴,没有浪费时间,他整个人都沉醉在音乐当中。当我继续读下去,我知道孔子把这首曲子奏得跌宕起伏了,可以学新的曲子。但他还没体会作者是谁,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经过不断练习,终于有一天,他从曲子里感受到了作曲者,就是周文王。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学习知识之后,不要骄傲自满,无论在生活中、学习上遇到不明白的事,都要用专心致志、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还要不懂就问。孔子勤学好问,对事情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读了《论语》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40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
读《论语》有感说到对《论语》的了解,只有在中学学习《论语》六则的时候有些初步的认识,真正对《论语》感兴趣,那是女儿参加孔庙读经班以后,为了鼓励孩子学习,我也专门借了有关《论语》的书来看,不读不知道,一度停不了。真的感觉到回味无穷,受益匪浅。像“父母在,不远游”、“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朽木不可雕也”这些人们常挂在嘴边、耳熟能详的话,以前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读了《论语》这部书,我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还有他的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为历代君王所推崇。虽然他的有些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东西,肯定有它的可取之处。孔子讲究孝道,“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等都能体现孔子的孝道思想。现在看来,身为人子,就应该对父母尽孝,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同时也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世人也有不赡养父母、虐待老人的行为出现,这就连最基本的社会道德都已沦丧,就更谈不上孝道了,只能作为反面教材,受到人们的谴责。在治学方面,孔子谈的就更多了。像“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回忆起来依旧朗朗上口的名句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周围的人吧,就有篮球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精通数理化,有的又满脑子诗词歌赋;还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它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也可见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为我们今天如何求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的。900字 一年级 写景
-
读《论语》有感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在开篇的"天地人之道"里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人.相之于天地的永恒,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质量,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安康,生活态度积极,和亲人朋友,同事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多方面又十分精辟的道理,乃至读完,行人处事的一切尺度,豁然于眼前:处世:"以真报怨,以德报德,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因为内心的坦荡,自信,泰然而自内向外油然而生的从容,宽容.但这种宽容变有尺度,并非毫无原则的谦让,宽恕,而是以真报怨,以德报德.其实面对自己过往的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当时有过许许多多的情绪,可是走过来回头再看的时候觉得其实也没什么,不管是帮助爱护自己的,还是曾经嘲弄甚至伤害过自己的,都不过是人生的一种经历而已,处世为人,除了要感谢帮助爱护自己的人,同样也要感谢那些嘲讽甚至伤害过自己的人,因为只有他们的嘲讽才更让人感觉至深,才更人觉醒与自强.交友:"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是对我们的忠实劝告,并提醒我们广交益友,不交损友,在与人相处的分寸把握上应"君子之交淡如水".慢慢品味才深深的感悟什么才是"淡如水",水的纯净与清彻.对待事业:"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并且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不是语言的力量.通篇读完综合发现,书中频频出现的一些词语定,坦荡,温暖,从容,朴素,和谐~~其实,这些就是本书所要告知我们的为人处世的真谛.夜以继日里,我终于读完了它,合上书的刹那,我深切感受到自己找到了一把打开心灵枷锁的钥匙.这些枷锁是虚妄之想的枷锁,庸人自扰的枷锁,面对不顺,不公,不义,不礼而只知一味或愤慨,或忧郁,或礼貌,或怒目相向,亦或消极避之的枷锁.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处世,为人,行事,以及生活中的凡此种种,给自己的人生多一份空间与遐想的余地.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900字 初二 议论文
-
读《论语》有感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所谓《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还是我国第一个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论语》一书是孔子学说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其中几则令我印象颇深。第一则当然就是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多么勤奋的人,多么乐观的人,多么大度的人,这样的人不为君子谁为君子?这值得我们学习。学后复习,不仅会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会从旧的知识中领悟到新的东西,就是“温故而知新”,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而来,大家在一起讨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生活、交流学习,真的是很快乐。别人不理解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们没有必要去为此恼恨、恼怒,应该用宽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别人,去原谅别人,这样的人才可以被称得“君子”。孔子不仅仅是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说所做有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如此重要的伟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孔子还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养仁德,就可以消除恶。的确,品德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着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会使一个人丑陋、恶毒,甚至会让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会让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见,培养仁德是很重要的。《论语》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书,不仅仅是现在,甚至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后,它都会激励着人们不断的积极进取,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900字 初三 读后感
-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论语》是孔夫子及其弟子人生经验和智慧的高度浓缩,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我们都耳熟能详,而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解读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于丹用她深厚的学识、娴熟的口才和独到的体会,让我们穿越时间的隧道,身临夫子教导的场景,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朴素而温暖。这本书谈的是关于心态的话题,书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是诸如淡定、平静、坦然之类。反复提及的观点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她说我们无法左右外面的世界,因此只能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但是,外面的世界总是在被人左右的,当一个生活在总被人随意左右的世界里的人,并且还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内心的时候,这可能会快乐吗?适应和面对社会是必须的,不适应社会的内心必然是不快乐的,但是,苛责内心决不是适应的方式。心理学讲拥有健康和积极的心态,所强调的是我们要能够从各种不同生存状态中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到能够让我有足够的生存勇气和快乐体验的一种积极的人生观。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90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
“政”本“正”——读《论语》有感“政”本就是“正”的意思。所谓政,就是以榜样的角色,怀正心,走正道,办的是为民为国的大善事、辛苦事。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发展国家,所要的所需的便是一个“政”字,更是一个“正”字。孔子曾讲过“政者,正也。”曾经关于政的种种理论都被他一字而概之,一个“正”字更是确切的表达了它所有含义。如今看来,更是准确至极。从建国初走到现在六十多年实属不易,我们用汗、用泪、用流淌这的热血终支起中华一片清晰辽阔的明天。当我们的生活渐渐好起来的时候,当栋栋大楼崛地而起的时候,当各族人民欢唱赞歌的时候,中国停滞不前了,他走不动了,他被那些蛆虫蚕食得体无完肤,他被劣行的丝网缠足不堪前行,他终究被这贪婪的人性所羁绊住脚步了。当8月22日一声“开庭”响起,所有不堪所有污垢呈现在人们眼前时,人民唏嘘不已。薄熙来受贿贪污一案已闹的满城风雨,所谓官,所谓效力,所谓为国为民,所谓鞠躬尽瘁,到了他身上,都变作了空话。他一边将与自己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进行残忍迫害,一边花着重金雇佣那些文人、那些墨客将自己的“功绩”大肆吹捧,塑造其“光辉形象”。他用尽心思,残害着人民,又要蒙住他们的眼睛。他想吸尽中国的血,来喂饱他贪得无厌的灵魂。他一再疯狂的索取着,却忘了人民还会说,还会言,还会怒吼——他毕竟没有掩住人们的心。他们扯开薄熙来肮脏的手掌,看清了走向光明的路,把他拉到烈日底下,曝晒着他所有的罪过和贪婪,他被阳光灼伤眼睛,他在挣扎,但他终究挣扎不过人民的怒火。他的一切都太容易得到,他的惰性越养越沉,他挥手即得百万别墅,把奋斗了几十年的我们所得到十几平米安家之所的欢喜都当作了笑话。所感所悲,只是无力嗤笑罢了。贪污?受贿?不如说是人性的低劣龌龊。然而又有多少诸如此类的人?多少诸如此类的事?他们掩住人民发现他们罪恶的眼,又被想要把他们推入深渊的贪婪蒙住了眼,然后一步一步走进坟墓。他们躲进黑暗,然而黑暗只是星点,终会被阳光拽回光明。他们曾经迷失过,曾经走错了路,曾经模糊了“政”的意。如今悔过,却已深陷坟墓,无力呻吟。做“政”有何难?做“正”又有何难?难的是与贪性相战罢了。胜了,你便会赢得万千赞扬;输了,你变输得受万人唾弃。行政如做人,需行正,应如松,别让劣性折了腰。推开黑暗吧,在被洗净的光芒下,以奔跑沸腾出你的热血,来燃起中华那光亮的太阳!高一:张洁900字 高一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