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1200字以上

记忆中的年味

1200字以上 初一 散文

“ 小孩小孩你别哭, 过了腊八就杀猪,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盼望着,盼望着,新年的到来。

腊月里,杀过年猪是件兴奋的事,早早就定好了日子,然后请一个手艺过硬的杀猪匠,通知了亲朋好友。在院坝里挖好了土灶,把最好的柴火添加在灶膛里。滚烫的沸水在大锅里翻腾着,院子里浓烟滚滚,热气腾腾。大肥猪震耳的嘶叫声夹随着灶膛里的干柴“噼里啪啦”的爆破声在村子上空蔓延着,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洋溢着幸福!是的,在风雨烈日中辛苦劳作了一年,猪肥厚的膘身无疑是对勤劳者的见证和肯定。主人在猪身上挑些最好的肉招待亲朋好友,血旺汤在桌子上散发着滚烫的热气,高粱酒已经斟满,亲朋好友满座一堂,划拳猜子,谈笑畅饮,酒喝干了再斟满,一杯接一杯,喝得脸上红霞飞!送走了亲戚,把剩下的肉腌制起来,再斩碎些肉,拌上佐料,灌好了香肠,等待着新年的来临。

这已经拉开了新年的序幕。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祭灶的日子。早已去镇里买好了祭品,再烙点糯米粑。等待吃完晚饭,把锅灶洗刷得干干净净,脸手洗漱净毕,填好祭灶文疏。把祭品放在灶台上,点一对烛,三根香,烧点冥纸,虔诚的祈祷,愿灶王菩萨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多言世人好,莫言世人恶!不揭世人短,且扬世人长。多叫世人乐,少叫世人伤。保佑全家老幼平平安安,无病无灾!我们那里祭灶也叫钻灶,是家中最幼的孩子钻灶,以前年幼,大人们总是捉弄我们说,钻灶那天要从灶孔里钻进去,再从烟囱里爬出来,我们信以为真,果真朝灶膛里伸出小脑袋,粘得一脸黢黑的锅灰,活像那时公社礼堂唱川戏的丑角,惹得大人们哈哈大笑。晚上,灶台上丰盛的祭品引诱得我们无法入睡,一夜辗转反侧,心里都在思恋着灶头那份祭品,只盼望着天快亮,让馋了一晚上的嘴尽快咀嚼到香甜可口的味道。

接下来是打“阳尘”的日子,打阳尘必须翻阅一下黄历书,挑一个干净的吉日,然后去竹林里砍一根细长的竹竿,利用上面的竹叶捆绑成简易的扫帚,细心的拂去挂在墙上的蜘蛛网和灰尘,还要爬上屋顶,把积聚在烟囱里的灰尘清理干净,梳理畅通,让来年灶膛的火更加旺盛的燃烧!一家大小忙的不亦乐乎,把门窗,家具,器皿都擦得锃亮!除了打扫屋里,积聚在阳沟里的淤泥也要用锄头梳理透彻!其实在我们擦拭环境装饰外表的时候,我们更要洗涤我们的内心,我们要把我们的贪恋、邪欲、杀生、妄语等念头也通通洗涤掉,让我们的内心更加的纯净!这样运气也将随你而至。

新年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漂泊的游子已经陆续从千里迢迢的异乡赶回到了家乡!赶集的人更多了,小镇热闹起来了,更加的喧哗了,背着采集的年货拥挤在攒动的人头里。烟一定要买条好烟,酒也是上等高粱酒,鞭炮要最响的,小孩子的零食也准备了,新衣服也做好了,一切准备就绪了,只等着,盼望着新年的到来!

今天就是除夕了,岁末了。大人们早早的起了床,抓出关在笼子里的公鸡,把菜刀磨得更加的锋利。除夕杀鸡也是要讲究吉利的!不能补刀,一刀见血是最吉利的。鲜红的鸡血滴在小碗里,滴在用来祭祀的冥纸上。锅里的蒸笼冒着热气,从瓦缝中挤了出去,把空气都搅香了,灶旁的风箱“呼呼”的送着气,菜肴在铁锅里打着滚,案板上的腊肉骨头被刀斩得啪啪作响,院子里到处洋溢着清香!这是盼望已久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更是那份吉祥的年味!除夕的祭品已经摆在桌上,把酒斟在杯里,庄严的点燃香烛钱纸,然后把挂在院子里树枝上的鞭炮点燃,鞭炮一连惯“噼里啪啦”的爆破开来,有一气呵成的气势!绯红的纸屑如风下的腊梅满天飞舞!声声不断蔓延在村子上空。炮竹声把晦气驱散,迎接吉祥的新年!一家人肃穆的站在神龛之下,给阴间的列祖列宗虔诚的磕几个响头,祈求保佑一家的平安富贵!保佑孩子学业进步!保佑老人健康长寿!祭祀完毕,恭敬的把酒洒在冥纸上,火苗“滋滋”在屋子里向上窜动着,纸烧尽了,用干净的簸箕盛装起来,洒在清洁的土里。

是的,该是吃团年饭的时候了,一家大小团团圆圆的坐满一桌。一年到头最丰盛的菜肴摆满了桌子,碗里倒满了最好的酒!团年饭当然少不了鱼,寄托着父辈们的希望,希望年年有余,有头有尾!吃团年饭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吃饱了不能说不吃了,筷子也不要掉在地上,如果小孩不小心打碎了碗。大人们赶忙会说“岁岁平安”!尽情的吃吧喝吧。团年饭要吃得久,慢慢的吃,有的是时间。新年里,就只剩下吃了。饭吃完了,该感谢一下为我们创造财富的果树了,舀一些汤饭,用刀在树干上砍一刀口子,这是给果树喂年饭,“喂点饭,结一担,喂点汤,结满仓!”

我们踮着脚把红红春联贴在门框上,大红灯笼也挂上了,水缸里的水也担满了,院子里打扫干净了。泡好的糯米已经舀在研磨里,如家门前那条小河在磨盘里蜿蜒流淌着,像乳汁般一滴一滴的落在口袋里,慢慢的凝结了,白得如积雪!除夕之夜,万家灯火,黑白电视里的联欢晚会载歌载舞!有句老话,三十晚上洗洗脚,到处赶得早。所以除夕晚上的脚越洗得干净越好,会在来年交上好运,赶上口福。据说哪家吃肉你也能碰上。肉是那个时代的奢饰品,所以拼命的把脚丫子洗得更白净!洗去一年来的尘埃,洗去一年来的疲惫,洗去生活中的烦恼,洗去尘俗中的不幸,洗去一切的忧伤!除夕是要守岁的,守岁是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厨房灶膛里火也不要熄灭,放块未燃尽的木炭在灶膛里,让火生生不息,延绵不断!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烟花,鞭炮齐鸣!除夕的天空绚丽璀璨,分不清哪里是烟花哪里是星辰了。虔诚的老人在大门前点燃香烛钱纸,叩拜祈求上苍的庇佑,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乡村新年的夜空更加欢腾了,炮竹声声,连绵不断的响到天明。

天刚发白,大人们就早已起了床,勤劳的母亲往锅里参满了水,放下在除夕夜搓得又圆又大的汤圆。初一早上,是有很多禁忌的。为了防止小孩的乱语,大人事先准备好了糖果,放在童言无忌的小孩子嘴里。糖含在嘴里,只有了甜!新衣服穿在身上,碗里热气腾腾的汤圆放进嘴里,那份糍粘,那份清香,那份甘甜从舌尖一路奔放到胃里,久久不能忘怀!新年的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吃汤圆的个数也要讲究,汤圆象征财富,是元宝,所以一定要吃过四季发财,六六大顺,八八大发,十全十美,吃十二个便是月月发财!

大年初一,新的一年,新的起点!万象更新!吃完早饭,给父母磕头拜了年,得了压岁钱。三三两两约去街上,买了鞭炮放在口袋里。插在牛屎堆上,用香烛远远的点燃,双手捂着耳朵躲的远远的。鞭炮把牛粪震开得像缠绕在围栏上盛开的那朵紫藤花般绽放开来。初春暖暖的阳光洒满院子,映着姑娘的脸蛋儿,系着红头绳的麻花辫在新年的空气中张扬着。看!女孩儿跳起绳,妇女们磕着瓜子儿拉起了家常,男人们在打长牌,老人们啪嗒啪嗒的吸着旱烟……不一会儿,村里耍龙灯的来了,人们围了过来,迅速围成了一个圈。人们随着清脆高昂欢快的唢呐声扭动着腰肢,新年的气氛像烈酒一般的浓烈了,情绪更加高昂了,笑声不断充盈着我们的小村庄……

大年初一这天是不能扫地的,地上的垃圾也是财富,不能扫走。厨房的刀也要藏起来,中午就吃昨天剩下的菜肴。团年时的鸡头鸡爪却留了下来,鸡头是权力的象征,是领路人,是责任者,所以鸡头是要留给老人吃的。鸡爪是抓钱手,所以家里的主力是一定要在新年的第一天吃到的。吃了鸡爪,寄托着全家的希望,希望在新的一年能找更多的钱,创造更多的财富,过上更好的日子!

初一的汤圆,初二面。面条象征着长长久久,源远流长,也是长长的思恋。初二这天,也是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便开始走走亲戚了。一年到头,从播种到丰收,忙碌辛苦了一年,该回娘家看看了。早在腊月里,女儿就去镇里给娘家老父亲买好了爱抽的叶子烟,买了几斤最好的瓶装酒,给母亲买了些糖果。带着淳厚的丈夫,牵着大娃,背着二丫,早早的启程了。路上新年里走亲戚的络绎不绝,你来我往。走到娘家门口,娘家那条黑色的看家狗早已摇着尾巴奔来,欢腾着跳跃着迎接女儿和姑爷的到来!娘家母亲留下了猪身上最好的东西招待女儿女婿。外婆是痛爱外孙的,悄悄的从柜子里翻出一大把糖果塞在正在哭闹的外孙衣袋里。临走还从里层的衣袋里掏出藏在手帕里的零钱,一层层的揭开,从中抽出几张打发给外孙。直到送到村西口,才抹着眼泪转身离去。

过了初五,做生意的才慢慢打开铺面,挑一个吉时,在铺面前点燃鞭炮,希望在新的一年,生意如同炸飞的屑纸一般的红红火火,纷纷扬扬!亲戚走完了,立春了。勤劳的农民已经坐不住了,赖不住那份清闲了,纷纷扛起了锄头,下地铲起一堆堆草皮,再泼上一层层粪,必备着春耕时的肥料。有句俗话说,只看见人家过年,没看见人家种田。是的,要想过丰盛的年,就要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去奋斗!

正月十五,过大年。虽然人们已经陆续下地,但这一天还是要停下手中的活计,在村子里串串门,聊聊天,打打牌。十五的月亮早已从东边升起,圆圆的挂在村东那片光秃秃的青杠林上,照耀着祥和的村庄。正月十五,我们当地有种习俗是扯青,也叫偷青。乘着朦胧的月色,寂静清幽的夜晚,三五成群的年轻人悄悄的潜入别人家的菜园里,扯几根蒜苗或是拔几棵青菜。再乘着月色悄悄的回家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嘻嘻哈哈的欢笑声中送走新年的最后一天。据说扯青不能扯断,否则就不吉利。所以事先在白天就观察好了,到时就会得心应手了。被偷的人家不怒反而高兴,说明自己的菜长得好人家才“偷”,才会被肯“光顾”,来年一定会丰收。去偷青的人也沾点喜气,盼望新的一年有好的运程!新鲜的蔬菜“偷”回家里,趁着菜的鲜嫩放进锅里,热气腾腾的端在桌上,再斟满一碗酒,在月色下享受这份独特的味道,菜的清香参夹着那份“偷”的刺激,也包含着那份庄稼人淳朴的希望!

即使月亮已经挂在了院子里樱桃树的上空,而村子里农业社遗留的大坝子上积聚的人们还在喧哗。孩子们还在嬉闹追逐,跳绳的跳绳,唱歌的唱歌,游戏还在继续,老人裹着叶子烟,含在嘴里“啪嗒啪嗒”的吸着,嘴边的烟火忽明忽暗的如天上星星般闪烁着。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一天复一天,不知不觉又过了一年,看!孩子们长得更高了,而这群老人却增添的几道横沟,多了一缕白发,岁月匆匆,时光如流,不知不觉就更老了。

热闹的新年过去了,春回大地,又该忙碌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希望今年比去年好!

记忆中的打麦场

1200字以上 初三 散文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端午前夕,田野里的小麦焦黄一片,麦穗粒粒饱满,压弯了麦苗。青绿色的小麦在夏天日光的的滋润下展露了它的金黄,一阵夏风吹来,熟透了的小麦苗在田地里左右摇摆着,在夕阳的余辉下宛若是一片金色的海洋。

清晨5、6点多钟,太阳还没有完全上升到地平线以上,远处一片霞光铺洒在东方的天空上。夏天的清晨总是那么凉爽,路边的草叶上还镶嵌着几滴晶莹的露珠。农民们为了今年小麦的丰收,早早地就要到农田里劳作。他们在田地里首先开辟出一块区域用来作为打麦场,田间地头的小麦苗被农民一敦敦拦腰割断,然后让老黄牛拉着石磙在这用作打麦场的区域来回碾压,以达到让这片打麦场变得平整的目的。再把碾压过的平整的区域浇上一些水,洒些麦秸,等到这片区域的水差不多变干的时候再反复碾压,打麦场就这样形成了。

打麦场是庄稼人的丰收的寄托,庄稼人在整个丰收时节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打麦场度过的。正午时分,太阳火辣辣的照在华北平原上,整个大地像一个烤炉一样炙烤着大地,空气中弥漫着炎热的味道。庄稼人为了赶在雨季到来前把麦子收了,也顾不得外面炎热的天气和空气中弥漫的热气,毅然在30多度的高温下进行收割。小麦成熟后,一旦遇到刮风下雨天,麦子就会发黑甚至腐烂掉,如果遇到狂风暴雨,小麦常常跌倒一片,像一块块地毯一样铺在田野上。而此时的麦粒也经常因为暴风雨的侵袭而洒落在田地里,如果几天不放晴,麦子就会发芽,田地里就会生长出绿油油的小麦苗,青翠欲滴,甚是招人喜欢。于是庄稼人不得不带着斗笠,拿着一把磨得锃亮的镰刀在田间劳作着,一撮撮麦苗从庄稼人长满老茧的手里攥住,放下,割下,就这样无休止地重复着这种动作。庄稼人的斗笠显然不能遮挡正午的骄阳,汗水从他们的脸颊上流下来,打在了泥土里,只听见啪啪的响声,如果不注意还以为是雨滴落到泥土里的声音呢!庄稼人搭在肩膀上的毛巾像是刚从水里打捞上来一般,湿漉漉的,田野上只能听到镰刀割麦子的嚓嚓声和汗水滴在土里泛起的涟漪声。

等到把所有的麦子收割下,接下来就是用农用机械车或者传统的板车把麦子拉运到打麦场进行碾压。很多家庭用的是板车,农用机械车很少,一个村庄也只是有几辆而已。农用机械车在那时的农村里显得格外珍贵,哪一家要是有一辆农用机械车也是令别的人家羡慕的事情。所以能坐上这种车子成了当时的孩子的梦想,我也不例外,因为坐农用机械车还差点永远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

那时候大概是6、7岁的样子,麦忙时节,我家的麦田地离打麦场的距离比较远,用板车拉麦子一次拉的数量非常少,需要很多次才能把田地里的麦子全部拉运到打麦场。为了方便收割麦子,父亲买了一辆农用机械车,我高兴地整天坐在前面的座位上不下来,无论父亲开车与否,我都是在车子上面坐着。记得有一次父亲的车子开到了半路,忘了拿用来挑麦子的叉子,于是父亲匆匆下车,也让我下车,我不听,说了很多次我也是不听,父亲没办法,只能让我待在车子上。可能是收麦子的时候比较忙,事情比较多,而且父亲也不是一个很细心的人。父亲下车后没有熄火,忘了拉手刹,车子竟然走动了一小段距离,顺着陡坡车子一下子翻到了河里,而我则被压在了车子下面。庆幸的是当时的河里并没有水,可能也是因为当时的年纪小,体积小,没有伤到,只是虚惊一场。直到现在看到田野里金黄的麦苗,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那时的自己真的是从鬼门关绕了一圈吧,倘若当时真的被砸死在车子下面,也就不会看到如今的太阳,可能早就成了一堆白骨了吧!

打麦场里堆积着满满的麦子,庄稼人把麦子摊平之后就要做着一件最重要的事情——碾压麦苗。老黄牛拉着石磙在打麦场里不厌烦琐地转了一圈又一圈,庄稼人在背后拿着鞭子驱赶着老黄牛。麦子被碾压一遍之后还要把麦子用叉挑起来进行再次碾压,如此反复几次,麦子上的麦粒就掉落了下来,剩下的是没有了麦粒的秸秆。庄稼人把秸秆堆积成长方形状,几亩麦田的秸秆堆积在一起宛若一个大房子,又像是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调皮的孩子会跳到麦秸垛上愉快地玩耍,他们在上面蹦来蹦去,把麦秸垛当上他们的天然游乐园,当作他们的天然蹦床。田间地头全是庄稼人做的麦秸垛,有的时候孩子们还会在田间地头玩躲猫猫的,天女散花的游戏,孩子们弄得头上、衣服上全是秸秆。石磙发出叽哽叽哽的响声,宛若一个在田间劳作的农民,烈日炎炎下庄稼人、调皮的孩子们以及老黄牛共同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面。

等到麦子全部被碾压后只剩麦粒了,为了让去掉麦子里夹杂着的麦壳,就要对麦子做最后的工序---扬场。扬场也是在打麦场里进行,因为打麦场地方宽阔,麦子不至于洒的哪儿都是。扬场一定要在有风的日子里,而且大部分是在下午扬场。妇人头戴斗笠,拿着扫帚,而男人则拿着木锨朝着有风的方向挥洒着刚刚打下来的麦子。男人用木锨朝天空挥洒麦子,麦粒成了麦雨落到妇人的头上,肩膀上,扫帚上。妇人不住地用扫帚在麦子堆里扫来扫去,拨去麦堆旁边的麦壳,男人挥洒,妇人清扫,一唱一和,分工合作。孩子们也总是不安分,大人在忙着,他们就喜欢在拨过的麦子堆上玩耍,麦雨似乎更增加了他们的兴趣,麦子打到身上虽然很痛,但是他们欣然接受,每次一阵麦雨倾泻而下,他们就赶紧凑过去接受麦雨的洗礼。而这时麦子总会蹦落的到处都是,大人们没办法,只好掏出一块钱让孩子们去买雪糕吃,雪糕一毛钱一个,一块钱对于孩子来说可真的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孩子们像是发现了什么秘密一样兴奋,赶忙穿上鞋子,屁颠屁颠地跑走了。

扬场是一下午完不成的,于是打麦场了是一袋袋装好了的麦子,而男人总是守护着这一年的丰收硕果。在农忙时节,男人的睡眠时间也是在打麦场上度过的,一张蒲席,一个小薄被子,一个手电筒。而这时候的孩子总喜欢凑热闹,喜欢和父亲一起睡在打麦场里。夜晚时分,月亮从东方的山上升起来,悬挂在东方的天空,月光照在父亲,孩子的脸上,洒在打麦场里,地上铺上了一层银辉。孩子看着明晃晃的月亮,心中充满了疑惑。

“爸,月亮里面怎么有一个像人一样的黑影呢?”

“那是吴刚,吴刚犯了天条,玉帝罚他在月亮里伐桂树。”

“月亮里真的会有嫦娥吗?我想看猪八戒,猪八戒好玩。”

“传说有,傻孩子,你不怕猪八戒?”

“我不怕,有爸爸在。”说着,孩子和父亲都笑了。

夜已渐渐深了,孩子和父亲都已经熟睡了。月亮跑到了西方的天空,星空格外明朗,星星闪烁着微光,蛐蛐的歌唱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分外清脆。

丰收时节持续有一个多月,庄稼人在这段时间内与打麦场为伴,完成小麦的收割、碾压、扬场,晾晒等工序。农忙过后,雨水不期而至,打麦场上洒落的麦子抽了芽,绿绿的,绒绒的。打麦场上长满了墨绿的麦苗,郁郁葱葱,这大概有庄稼人汗水的浇灌吧!

时光的车轮早已滚滚而过,不会为任何人而停下脚步,记忆中的打麦场早已隐没了形迹,从此可能再也不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但是打麦场里却镌刻着庄稼人的记忆,凝结着庄稼人的辛勤与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一
散文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