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人读后感
【篇一:台北人读后感】
在还没有读完《台北人》的时候,我就想把这本书吼着对周围的人说,快看看这本书。现在仍然这样想,像个祥林嫂一样,兜售这本书一样。本书作者白先勇,里面是一个个短篇小说,每篇刻画一个人物,讲述一段过往。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合集,在我来说,失败之处是在最后的最后加入了一篇别人的读后感和分析,典型的学究式分析,是我所不喜欢的。所以,看这本书,或者看任何书之前,不要去看别人的评价,不要去看别人的分析,我喜欢自己去感受,也许你看完还是读不懂,但终究有一天,某一个瞬间,书中的一些情节,一句话会给予你一个解释,也许,这解释并不是作者的初衷,但一部作品的本身,除了传达作者的初衷,伟大之处也正在于给予每个人不同的养分。我个人始终倔强的觉得,那些研究派所分析出来的东西,兴许并不是作者的初衷,一个故事,分析出来各种目的,各种隐喻,其实也许作者就是单单纯纯的想说个故事罢了。所以,如果你读到个故事,但没有感受到深处的震撼,那并没有什么干系,我们不再是高中生,不需要分析文章目的和宗旨,也不需要段落概况,也许刚巧,作者就是告诉了你这么个故事,至于你的所得,谁又能知道它在你的身体里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呢?
实在不想把它写成一篇我所讨厌的分析性读后感,也是因为没那个能力去分析人物背景和传达的东西,所以就单纯的觉得很震撼,然后真诚的推荐个周围的人。让每个人自己去认识,结识,书中一个个像是站在你面前一样的各色人等。
【篇二:台北人读后感600字】
《台北人》中的主人公,几乎没有一个是正宗台北人。这十四个短篇中的主要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在大陆出生长大,1949年前曾经在大陆有着辉煌或美好的过去——无论是将军、飞行员还是个体户、风月场,撤退到台湾后只剩下平庸、琐碎、落寞的现实,往昔都成了回忆中的云烟。这种今昔之感也是十四篇的共同主题。
白先勇的官二代身份无疑给了他一个绝佳的机会去观察撤退前后那些最富于戏剧性变化的人和事。他的叙述从容、准确而又味道十足。从上海百乐门的风月场到阔太太们的客厅,那个时代的你来我往、言谈举止、衣着打扮、陈设器物无一不入木三分如在目前。白先勇毫不回避与这些当代作家常常会投机取巧一带而过的难点进行正面交锋,《红楼梦》的传统仿佛在这些小说中又复活过来,而另一方面偶尔又会令人联想到维多利亚时代那些关于绅士和淑女的故事。
虽然功力十足,两三篇看完以后却觉得并不够厚味。所有往昔风光不再的感叹,追根溯源不过是人的虚荣心和失落感,把这种虚荣心和失落感展示给我们大家看,并不会引起太多的同情和动容;而白先勇在对这种普遍的失落人群寄予同情和感怀之外,并没能真正挖掘出什么对于人生、世界的新发现。只有看到《花桥荣记》这篇时才眼前一亮——老板娘拿起那张合影相框的时候,我们真正被推到了人生中那些无奈和痛楚的面前。我一直强调小说的“力量”,《台北人》教科书般的功力固然深厚,却并没有产生预期中的力量。反倒是白先勇较早的短篇《寂寞的十七岁》(这篇很容易让人想起《都柏林人》中的《阿拉比》),虽然技法比较质朴,给我的印象却更为深刻。
【篇三:台北人读后感400字作文】
台北,常常觉得像海市蜃楼一样的存在的城市。常常觉得熟悉,却并没有真正的接近过。
中学的时候,很流行刘墉、吴淡如之类的台湾作家,着实也看了一段时间的心灵鸡汤。慢慢长大后,就觉得似乎台湾作家的路线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台北人》这部小说,最初是蔡康永一再的提起。不过,对于蔡康永的文学选择,我此时已是不太信任的了。后来,在一次网络购书的过程中,为了凑金额,就把在购书单中存了很久的这本书加了进去。
看了第一个小故事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短、小、精、悍。每篇的篇幅都不大。但是寥寥几笔,却常常让人有“进入”的感觉。从国共,抗日的战争时期,到七八十年代的眷村时代。有像蔡康永那样的富家子弟,也有类似于王伟忠那样的眷村孩子。那两三代飘零的人儿。我,并无法品出其中况味。只是常常,从书中,读出那么一丝丝的怅然,一丝丝的忧愁,一丝丝的凄凉……
不了解白先勇,亦不了解台北人,更不了解那一段没有经历和感受过的历史。但是,白先勇的这本《台北人》,就光从文学的方向来看,在近现代中国也是非常合我胃口的。不评不论,不褒不贬,一切都只是陈述,功过是非自有公论。在这个所谓世界末日的前段,遇到《台北人》,真也是人生一大幸事也。
推荐给在努力生活着的人们。
【篇四:《台北人》读后感500字】
有人说,白先勇创造了台湾文学史上最美双姝-尹艷雪和金大班。而不论是永远的尹艷雪还是看尽繁华的金大班,都散发出无人比的大气与风采。白先勇笔下的女人之所以有魅力,我想有几个塬因:
一、他们身怀故事。尹艷雪的过去,不论上海的交际花生涯或是下嫁决处长后的情况,都如面纱一般,看的见但摸不透;而决定金盆洗手的金大班
【篇七:《台北人》读后感】
从去年还是前年,在图书馆偶遇白先勇的书,惊讶于他文字的火候——看似平淡却能有看电影的感觉。可能是他写剧本和改编戏剧的功力,小说中的场景和人物都非常鲜活。这部《台北人》有十四个中短篇,看的时候犹如进入一个台北六七十年代的照相馆,里面不仅有相片,还有场景、温度、湿度,而人物的酸楚、痛苦、挣扎也历历在目。
《永远的尹雪艳》讲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时隔半个世纪,看李敖上节目,说形容顶级的美女最恰当的词也是这个词。她一出来,旁边的都成了背景。尹雪艳也是这样的女子——“尹雪艳着实迷人。但谁也没能道出她真正迷人的地方。尹雪艳从来不爱擦胭抹粉,有时最多在嘴唇上点着些似有似无的蜜丝佛陀;尹雪艳也不爱穿红戴绿,天时炎热,一个夏天,她都浑身银白,净扮的了不得……”她来台北建立自己的尹公馆,维系着上海百乐门的标准,而且她待人接物有春风化雨的本事——鸿儒白丁都要来。尹雪艳的故事也充满曲折,但不要紧——她会把那些挫折抛在身后,继续往前。这也是绝代风华所必要的气度。
《一把青》讲述一个伤痛愈合的故事,朱青在第一任飞行员恋人坠机之后,死去活来——然而十几年后,这样的事情再发生一次,她已经很平淡地看过去了。即使曾经把爱情当做一切而又失去的人,岁月也能照看好ta。
《岁除》和《冬夜》勾画了三个有“理想”的失意中年男子。一个在新年夜的醉酒豪言。他牛饮着,挥舞着,倒下了。但有人情味的是一圈老战友对他的体谅和关怀。一个想要抓住最后的腾达机会,一个虽然腾达却失去了理想,这两个人放在一起的对话,更是人生百般滋味叹着品。
《金大班的醉后一夜》是本书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金大班曾经叱咤风云,而在二十年后,也要赶紧嫁人了。在离开夜总会的前夜却遇到了一些故事——精心栽培的小妹栽在了爱情的幻想中,搞大了肚子——不像自己二十年前狠心断绝,她拿一枚钻石戒指给小妹去生养。虽然骂得很凶,但金大班却让小妹不要受自己一样的伤,失去对爱情的希望。小说终止在她遇到一位和当年自己坠入爱情时很像的年轻男子跳舞的画面,她痛苦过,迷茫过,潇洒过,而现在就让这一切在一支舞中飘散吧。
《思旧赋》《梁父吟》《秋思》《国葬》刻画了四个怀旧的人,有的已迟暮,但对过去的缅怀和执着令人敬佩或唏嘘;有的不得不停下脚步,接受岁月的凋零。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孤恋花》《花桥荣记》《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讲了四个被岁月摧残的可怜人。读到他们的故事,会叹息或者哽咽——不好多说,因为每个故事背后都是鲜活的面容,你看到这些文字,那些人就会浮现。
《游园惊梦》是最长的一篇,而将钱夫人的人生和戏交织在一起的一段最为精彩。如果说语言的终点是音乐,而戏剧则是这终点站的辉煌建筑。这段的妙处在于,把钱夫人在戏曲和人生中的醉生梦死描写得入木三分,你以为在看一部小说,但却是在看一台戏;而当你觉得这是一台戏的时候,这却是在描写真实的人生。在这六页的戏曲描写中,钱夫人的戏与人生已经没有了边界。
这本小说看完之后,回味久久。我觉得不仅是这些精彩绝伦的描写,把台湾六七十年代的众生相刻画得十分生动,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他并没有要宣传什么正能量,也没有要拉人入地狱闲逛的黑暗——充分尊重每个人物的人生,却能在看到失望时的不悲叹,在绝望时也能留有的一丝从容。这份气度正是文章的魅力所在。
【篇八:台北人读后感】
前几天,随意整理书柜,无意间瞥见了妈妈推荐的《台北人》。这本书静静地躺在书柜多年,我却始终不曾翻动过。直到看了老师的书单,发现上有这本书,才打算一探其究竟。其实,以前有很多机缘让我去翻动她,但我都刻意和她擦肩而过,因为它的书名。我一直认为《台北人》是写给台北人的小说,书中描述的是他们的歷史、他们的故事,与我何关?但事实证明我错了,这部小说所描写的是民国初年人们的故事,只不过作者把地点放在台北。
台北人一书的故事发生于一个复杂的歷史时空当中。当时正值国共内战,由于大陆沦陷,许多人随着国民政府来到台湾这小岛。他们可能来自桂林(花桥荣记中的老闆娘),可能来自上海(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裡的金兆丽)可能来自南京(一把青中的师娘)也可能来自其他不同的角落;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从年迈挺拔的儒将朴公(梁父吟)到煺休佝偻的女僕顺恩嫂(思旧赋),从上流社会的钱夫人(游园惊梦)到下层社会的总司令(孤恋花);有社交名媛尹雪艷(永远的尹雪艷);有煺伍军人赖鸣(岁除);有帮佣工人王雄(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有知识份子余教授(冬夜)……他们都有过一段难忘的过去,或繁华、或引以为傲,但这一切的美好都在内战的蹂躏下化作灰烟,取而代之的则是一段沉重的、斩不断的往事。他们背负着这些「重负」被迫来到台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失落、惆怅。在现实生活上,他们受过去影响,有的甚至沉浸其中而无法自拔,他们不断在回忆过去,期望能寻回一点美好,但今昔的强烈对比反而是一大讽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作者蓄意放在本书之前的<乌衣巷>无异是最好的注解。
虽然作者没有在小说中揭露什么一鸣惊人的社会现象,反而是以一种不紧不慢的描写方式细细刻画每一个人物、描写种种人生百态。他娓娓道来这一切,从容不迫,但在读完每一篇章后每每使我神伤。我爲(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裡王雄之死感到难过,他是那么忠厚老实、勤勉努力,然而,却因为他长的丑而被嫌弃;我爲(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裡的金兆丽感到惋惜,做了一辈子出风头的舞女,倒头来到底什么也不剩,就连最真切的「情」也牺牲了;我爲(梁父吟)中的朴公感到感慨,虽然白先勇描写他「身材硕大,走动起来,胸前银髥,临风飘然……脸上的神色却是十分的庄凝。」,使我们看到朴公凛然的威严,但事实上他是脱离现实的。
即便已读完这本书,我还是很难把那时的台北、那时的生活与现在的台北做连结。塬来无论再怎么繁华的城市,也会有一段昏暗的过去,《台北人》中的台北就是,它让我觉得沧凉、颓靡,就像一个已经穷途末路的舞女,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凄艳之美。
白先勇的《台北人》中所描写的是国共内战时期的人们以及他们的故事。这已超乎地域的限制,他所描述的既非台北,亦非中国大陆的故事,而是在这个时空下,这些征战时代的人们的故事。作者异乎常人的成就,也就在于他所传承的不仅仅是这十几则故事,更是整个时代吧!他们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走入歷史也走出歷史……
我的老师
在我记忆深处,从一年级到现在,光语文老师就有四个,1-—4年级有一个语文老师,她叫任红菊;4——4.5有一个语文老师,她叫李晓玲;4.5——6有一个语文老师,她叫张玲;6年级有一个老师,叫韩淑梅。下面我就把他们介绍给你们吧!
任红菊老师是我们班高志成的妈妈,这个老师对我很好,她很温柔,很体贴我们,又一次,我们班xxx同学考试时没考好,于是就哭了起来,这场景被老师看到了,她说:“别哭了,孩子,谁都有失败的时候,别哭了,这一次没考好还有下一次,再说了‘失败是成功之母’老师也有失败的时候”。老师每一次都这么体贴。
李晓玲老师是一个还没结婚的老师才二十几,我们刚认识的时候,老师就那么敬爱,突然一次班会上,老师让我们竞选班干部,一个人能投三票,我去竞选了,当然,竞选的人很多,没想到班长竟然是我,我大吃一惊,很疑惑,老师却说:“大家投了你一票,一定是信任你,所以你一定要负责,让别人觉得你行,你管理的四二班是行的!”这句话让我有信心,让我有资格当这个班长。
张玲老师虽然是农村妇女,长的不好看,但是她非常关心我们班,一开始,我们班同学以为她不行,可是我们班同学错了,这个老师非常好,作业布置的也少,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复习,眼看五年级就要结束了,校长也给了我们班一个大大的惊喜:我们班桌子毁坏五张,玻璃打了六块…。一张桌五十,一块玻璃五元…老师无奈的说:“我们班每个同学都拿一块钱,其他从我工资里扣!”我们被打动了。
韩淑梅老师长得好看,有教得好,我们都很敬仰她,一天,xxx去来时办公室给老师一张同学录让老师写,老师没写,上课时她却对我们说了。她说她38岁了,她家在农机公司家属院;她属猪;1971年12月14日出生;手机号是13837357182;她喜欢的的喜欢的运动是长跑;喜欢的电视是百家讲坛;喜欢吃的食物是苹果。红薯。南瓜。馒头;喜欢看的电视是潜伏;喜欢的明星是武凤霞【教育家】;她的爱好是看书。运动。散步;喜欢的书是教育书;梦想是成为有名的老师……。
这就是目前所有的老师,都是一位好老师,尽管他们普普通通!
相关推荐
-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更是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我不是专门到台北来看雨的,我从家乡来,我说家乡话,我唱家乡戏,我带着家乡情来看家乡人。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我们一行20人,应台湾名伶刘海燕女士的盛情邀请,到台湾演出河南豫剧。演出可谓盛况空前。我们的观众有的是驱车200多公里赶来的,有的是被人用轮椅推进剧场的。有的一来使当起了“义工”,贴戏报、打水扫地、搬运道具,看到什么活儿都抢着干。“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时间,乡音乡韵一片,其情深深,其意切切,场面十分感人。对台北的河南老乡来说,他们来看家乡戏,主要是来找家乡情的。一位叫贾文斌的老人,在头一天看戏时,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开,他颤巍巍地说:“我一听到这梆子敲、板胡响就想回家岁的老人说着说着就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一位麻老先生对我们说:“我吃过台湾的几十种水果,世界上近百种水果,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几十年不尝了,想啊!”台北河南同乡会的乔律师说:“我是喝黄河水长大的,生是河南人,死是河南鬼……”他们跟我们谈这些的时候,那黯然的神情,那铿锵的声音,不正是深沉的思乡情愫的袒露吗?他们的生命源头在故乡,那里有生养他们的老祖宗,那里有他们的根哪!舞台上,一出《卖苗郎》、几句《寻儿记》就使台下看戏的老乡们大哭失声几回田。是想起了至今仍未找到的家乡的父母?是想起了年轻时手拉手陌上采桑的结发妻子?还是想起了当年挥洒“十八相送”的情景?数十年天各一方,演出的剧情勾起了他们人生际遇中最深刻的记忆,他们怎能不悲伤、不痛哭呢?屋外的雨还在无休无止地下着,下雨的天气给人带来惆怅。雨如信使,传达着一种情思,创造着一种怆然悲凉的气氛。我们归来时,老乡们冒雨赶来送行。车开了,透过雨幕,我只看到了使劲挥动的手,却无法看清他们脸上流的是雨还是泪……我在心里向老乡呼唤:回家看看吧!春天,一串串肥嘟嘟的榆钱,晚辈们会采下让您尝鲜;秋后,房前屋后,坡上路边,柿子黄澄澄红丢丢的一片,晚辈们会摘下送您手边。再听几回地道的家乡戏吧,原汤原水原汁原味……雨,台北的雨,不停不歇,下着,下着……800字 初二 记叙文
-
《有的人》读后感读后感是对一本著作的一个总结及心得体会,一篇好的读后感能让让一个读者对未知的著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重要的内容和一览著作的好奇心,同时,读后感也是表达个人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融合在一起,悲伤和幸福的文字产生更加激烈的碰撞,读后感思想和文学在对著作进行一个美好的文化传达的同时,也表达着个人内心的呼吁。欢迎参考出国留学网读后感范文。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支蜡烛,婴儿呱呱坠地的时候,说是它燃起火花的那一刹那。有人的火焰,微弱欲熄;有人的火焰,烛影摇红;有人的火焰静静发光;有人的火焰,灿烂耀眼。然而它总有蜡炬成灰,归复平静的一刻,唯一不同的是:所留下的贡献。《有的人》全诗通俗易懂,篇幅短小而容量极大,把人生的伟大与丑恶论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全诗又是那么潇洒旷达,毫不留情地道出了人生真谛: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全然取决于对人民的态度,造福人民者永生;压迫、危害人民者速朽。作者大胆借鉴古诗用典的手法,在诗中运用了一连串能引发读者联想的典型细节和比喻。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 再如“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会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的意境。虽然是政治抒情,然而却运用形象思维,诗句优美,琅琅上口,使人过目难忘。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具有永恒的魅力和巨大的影响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习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不论怎么变,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光荣与羞耻,伟大与渺小,永远是不会颠倒的。人们要想活得有意义,要想使自己的人生焕发出瑰丽的光彩,那就应当永远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650字 初二 读后感
-
《立德树人》读后感《立德树人》这本书是我上五年级的时候学校发的,对于我们这些乡下娃来说是一件新鲜的事儿,尤其对于爱看书的我来说,更是高兴万分的事。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手不释卷地读起来。里面的内容丰富多彩,知识无穷无尽。例如有孔子、郭沫若、聂耳……让我最为诧异的是孔子连吃东西要按照五谷之类什么的。而我呢,管他什么礼仪啊。只要菜一上桌,我就朝我最爱吃的东西进攻,不一会儿菜就被我一扫而光,而妈妈则生气地盯着我。当我读了《立德树人》之后,我的脸就像苹果一样红了。暗暗发誓以后绝对不能这么没礼仪了。还有当我读到冯玉祥挨饿买肉给父亲时,我的脸更红了。里面讲了:在冯玉祥父亲当官的时候,父亲因病被罢免,刚好在兵营的名额还差一个,父亲就让冯玉祥去当兵。众所周知当兵是十分辛苦的,每天都要高强度地训练。看着自己的儿子瘦削的身体,父亲心如刀割,于是凑了点钱让他去买点东西吃。但是冯玉祥知道这钱来之不易,想退回给父亲又怕父亲骂;不退回去,又觉得不安心。于是他把钱存下,慢慢的把钱存够,他就请了两天假买了两斤肉回家。父亲碰巧不在,他就先把肉炖的香香的等父亲回来,想给父亲一个惊喜。父亲回来后问他这肉从哪里来?冯玉祥不紧不慢地说:“这肉不偷不抢,您只要放心吃就行了。”父亲还是不肯吃,他只能把事实告诉父亲,父亲激动的抱住了他……而我呢,和冯玉祥相比,真是差个十万八千里啊。而今,我懂得了什么叫做礼仪,什么叫做父爱,还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都是读了《立德树人》才有的感悟。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立德树人。600字 初二 读后感
-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过去那二十年就这样被抽丝剥茧、原形毕露,他再也无法躲到那些平淡无奇或陈腔滥调背后,与这片土地上一切细节一样,所有伪装都不复存在了。没有谁可以想象这样的孤单。”有时候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从哪里出发。激情注定无法长久,玫瑰色的光环一旦隐去,生活开始归于平淡,我们几乎都渴望对方的拯救。但往事如烟,心怀的热切,在现实中慢慢冷却。我们以为是生活辜负了我们,其实是我们错过了生活。小说中“一路上我记起了很多东西。很多我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忘了的回忆。有些回忆很不容易,但大部分都很美。我很害怕,我怕有一天,或许很快,我就会又把它们弄丢,这一次永远都找不回来了。”六十岁的哈罗德菲莱,默默无闻地在酿酒厂干销售四十年,没有升迁没有朋友。他和妻子生活在英国乡间,情感疏离,生活平静过了一日又一日。但这种日子的打破是因为二十多年未见的老友珍妮的一封来信。珍妮因患癌症来写信告别,哈罗德情绪复杂喷薄而出,写了封简短的回信。寄信途中,他错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后来因为一句话他决心横跨英格兰,就这样走着去见珍妮,哈罗德心中有这么一个信念:只要他坚持走下去,珍妮就会活下来!一个人的朝圣,这是一次心灵救赎之旅。在漫长而艰难的旅途中,哈罗德回忆起人生中的很多失意,包括酒鬼无能的父亲,离家出走的母亲,疏离他的儿子戴维,被他辜负的妻子莫林,二十年前不辞而别的好友珍妮……哈罗德曾经对幸福的希冀,曾想要努力成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然而因为他童年的经历无法让他给出“爱的表达”,和妻子儿子疏离错过。面对痛苦,才会超越。伤口只有重新剖开,才能有愈合的可能。“他可以原谅自己的父母不想要自己,不教他怎么去爱,甚至不教他怎么表达爱,他可以原谅他的父母,还有他们父母的父母。他只想把自己的孩子要回来。”比命运更惨的是屈服和逃避,麻木自我只会带来恶性循环的毁灭。只有踏上回归心灵的朝圣之路,我们才能实现自我的救赎。“为了坚持到底,他一定要诚实坦然地面对最初推动自己迈出步子的感觉。别人选择的方法不同并没有关系,这是无法避免的。”“我们用尽全身的力量和意志往前走,心里清楚自己是永远不可能到达的,然而就算永远也无法到达,我们仍然选择往前走,这就是生命。”只有上了路,才回的了家。900字 初二 读后感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这本书,让我哭了,笑了,愤怒了,反省了,最终敬佩了。书中讲诉了两个阿富汗孩子的故事,其中交织着我们整个人生中相当重要的主题:爱,友情,恐惧,愧疚,赎罪。书中一句话,令人疼惜有令人敬佩“为你,千千万万遍。”“为你,千千万万遍。”不知道自己已经为这句话哭过多少次。我从未想象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会这么深。我甚至觉得,这已经变成了“信仰”。哈桑,只为了帮阿米尔追那只风筝,而受到了别人的侵犯,到死都不知道,他们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我真的是猜到了开头,没猜到结尾。在看这本书是,我曾极度讨厌阿米尔,他的嫉妒,他的懦弱。但我也佩服他,他继承了他爸爸的好,知错就改,他听了拉辛汗的“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他走了那条可以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但转念一想,我们有何资格去讨厌阿米尔,我们同样如他一般重伤过深爱着我们的人,不是吗?伤得最深的,应该是我们的父母吧!网友排出的上加入最深的话之最“你好烦,别管我。”这句话,大多数人应该都说过。我同样说过。我们都曾像阿米尔一般,把那个深爱我们的人伤得体无完肤,或许,阿米尔比我们过一些。他为了赶哈桑走,还做了那般不耻之事。但我们又有什么区别?就好比一个杀了人不知悔改,还捅上两刀的禽兽与一个杀了人,还分尸的禽兽一样,他们在本质上没区别,都是没良心的禽兽。而我们似乎比禽兽更过。禽兽杀人,一刀解决干净,让人没了痛苦。而我们从内而外,一点点的伤,甚至还厚颜无耻的继续赖在身旁伤,索取着。因为这是他们应该给我们的一切。但是,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索取,去对他们抱怨?他们没欠我们,我们也未曾付出过。阿米尔会噩梦惊醒,而我们却安眠于世。这不公平也不合常理。阿米尔与他的父亲都护学会了救赎,那我们呢?难道要等到,他们一个个离我们而,才想到悔改吗?或许别人愿意,但我不会。我可以想象得出,我若厚着脸皮索取,那将不是我。我的灵魂、信仰、自尊都不允许这种事发生。看过一些书,让我明白一件事“心之外的事,都可以不是大事。”我想,这句话,我只能理解一半,而理解这一半,活在这世间,心灵都是无比快乐,充实的。所以,我每天怀着感恩的心,面对世间的一切。尽量让自己处于冷静,平静的状态。去对待别人,谦卑的。以平常心面对一切,用爱保护身边的人,对于自己,活在当下。800字 初二 读后感
-
《台北闹饥荒》读后感早上,我打开电脑打算看一下今天的新闻,不小心点开了林清玄先生的散文,详看了林清玄老先生写的《台北闹饥荒》这一篇散文,被深深地震撼了,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深爱儿子的老母亲在拼命地往儿子行李箱塞满东西的情景,我不由得感慨万千。林清玄,中国台湾高雄人,当代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他是台湾地区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提起林清玄先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就连小学生都要认识他的,他的作品《和时间赛跑》被选为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另一篇课文《桃花心木》被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课。林清玄先生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作家,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他是求仁得仁,最后成为家户喻晓的大文豪、大作家。《台北闹饥荒》一文写的地方是台北,你看了也许会问,台北经济发达,市场繁荣,怎么会闹饥荒呢?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作者要出远门,母亲生怕自己的宝贝儿子在外面吃亏受罪,于是不停地往作者的行李箱拼命塞满东西。其实母亲塞满的何止是东西,她塞满的是一个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作者深知这一点,于是他在文中的结尾呼唤:“趁还提得动,行李箱还有空间,就多塞一点爱进去吧!”作者告诉了我们:母爱,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千万不要嫌弃母亲唠叨,不要嫌弃母亲罗嗦,而要把装满母爱的那只“行囊”时刻提在手中,永远放在心上。这是作者对母亲的真情告白,也是对天下为人子女者的真诚告诫。其实天下母亲都一样,儿女要出远门,拼命往自己孩子行李箱塞东西的何止林清玄先生的老母亲一人,记得前不久春节过后,在新闻上看到的不少父母亲就是在车站送别自己孩子的时候还往行李箱塞东西呢。这种事情屡见不怪,在父母眼里不管你是多大了,就算你也已经成家立业了,但是在父母眼里你永远是一个孩子,是一个需要关心爱护的孩子。但是作为父母眼里的孩子的我们,一定要像《台北闹饥荒》里面的作者林清玄先生一样,深感母爱,懂得报恩母爱、孝敬父母,才是我们为人子女者应该做的!《台北闹饥荒》一文使我想了很多,它的文字虽然不长,可是足以表达作者深知母亲爱儿子的心意,以及作者感恩母亲的心情。点评: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情节曲折,叙事过程有一定的起伏感,体现了情节的曲线美,引人入胜。900字 高三 读后感
-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读后感刚刚,我看了《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这篇文章,心里有点淡淡的忧伤。这篇文章说了作者去台北唱豫剧,却看到了乡亲们为自己不能回到家而感到悲伤,听到了老乡们的痛哭声,感受到了他们怀念家乡的情感。便在心里默默地希望他们能快快回家。看完了整篇文章,我的感受很深。文章里的那些身在他乡的人都非常想念家乡,想家乡的戏,想家乡的味道。这种滋味让我体会到那些人别离家乡是多么痛苦,多么悲伤,多么得不舍啊!多么想重新回到家乡,享受家乡的温暖。我仿佛我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人。天天思着家乡,念着家乡,时时刻刻都梦着能回到家乡啊!文章看完了,我被那些不能回到家乡的人而感到伤心难过,眼泪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着。文章中的那些人离开了家乡是非常痛苦和不舍的。而我,也是这样,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去年的暑假,我与姐姐去了北京。刚刚离开杭州的时候不觉得怎么样,就只想着玩。可就只过了一两天,我就开始想家了,想听爸爸妈妈的声音,想吃妈妈做的菜。当我在电话里听到妈妈的声音时,心里就好像有什么东西闷着一样,后面的两天也玩不好了,根本没心情玩。最后一天我坐上了回杭州的飞机,突然有一丝丝的高兴和喜悦。在飞机上看到西湖那颗闪亮的明珠时,就很迫不及待想回家了。到了家,感觉妈妈烧的饭菜特别香,觉也睡得特别好。可以前,却总想着要去哪里玩,哪里吃。不过,自从这次以后,就再也不像离开家了。看啊!虽然我远离杭州只有短暂的五天,可还是特别想家。相比之下,那些常年远离家乡的人是多么悲痛,多么多么得怀念家乡啊!啊!我不由地想对那些身在他乡的人们说:“快快回家看看吧!重新回味家乡的味道吧!不要让别离的痛苦继续持续下去了。600字 初一 读后感
-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读后感_作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读后感刚刚,我看了《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这篇文章,心里有点淡淡的忧伤。这篇文章说了作者去台北唱豫剧,却看到了乡亲们为自己不能回到家而感到悲伤,听到了老乡们的痛哭声,感受到了他们怀念家乡的情感。便在心里默默地希望他们能快快回家。看完了整篇文章,我的感受很深。文章里的那些身在他乡的人都非常想念家乡,想家乡的戏,想家乡的味道。这种滋味让我体会到那些人别离家乡是多么痛苦,多么悲伤,多么得不舍啊!多么想重新回到家乡,享受家乡的温暖。我仿佛我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人。天天思着家乡,念着家乡,时时刻刻都梦着能回到家乡啊!文章看完了,我被那些不能回到家乡的人而感到伤心难过,眼泪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着。文章中的那些人离开了家乡是非常痛苦和不舍的。而我,也是这样,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去年的暑假,我与姐姐去了北京。刚刚离开杭州的时候不觉得怎么样,就只想着玩。可就只过了一两天,我就开始想家了,想听爸爸妈妈的声音,想吃妈妈做的菜。当我在电话里听到妈妈的声音时,心里就好像有什么东西闷着一样,后面的两天也玩不好了,根本没心情玩。最后一天我坐上了回杭州的飞机,突然有一丝丝的高兴和喜悦。在飞机上看到西湖那颗闪亮的明珠时,就很迫不及待想回家了。到了家,感觉妈妈烧的饭菜特别香,觉也睡得特别好。可以前,却总想着要去哪里玩,哪里吃。不过,自从这次以后,就再也不像离开家了。看啊!虽然我远离杭州只有短暂的五天,可还是特别想家。相比之下,那些常年远离家乡的人是多么悲痛,多么多么得怀念家乡啊!啊!我不由地想对那些身在他乡的人们说:“快快回家看看吧!重新回味家乡的味道吧!不要让别离的痛苦继续持续下去了。650字 初一 读后感
-
关于的读后感作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读后感这篇文章说了作者去台北唱豫剧,却看到了乡亲们为自己不能回到家而感到悲伤,听到了老乡们的痛哭声,感受到了他们怀念家乡的情感。便在心里默默地希望他们能快快回家。看完了整篇文章,我的感受很深。文章里的那些身在他乡的人都非常想念家乡,想家乡的戏,想家乡的味道。这种滋味让我体会到那些人别离家乡是多么痛苦,多么悲伤,多么得不舍啊!多么想重新回到家乡,享受家乡的温暖。我仿佛我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人。天天思着家乡,念着家乡,时时刻刻都梦着能回到家乡啊!文章看完了,我被那些不能回到家乡的人而感到伤心难过,眼泪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着。文章中的那些人离开了家乡是非常痛苦和不舍的。而我,也是这样,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去年的暑假,我与姐姐去了北京。刚刚离开杭州的时候不觉得怎么样,就只想着玩。可就只过了一两天,我就开始想家了,想听爸爸妈妈的声音,想吃妈妈做的菜。当我在电话里听到妈妈的声音时,心里就好像有什么东西闷着一样,后面的两天也玩不好了,根本没心情玩。最后一天我坐上了回杭州的飞机,突然有一丝丝的高兴和喜悦。在飞机上看到西湖那颗闪亮的明珠时,就很迫不及待想回家了。到了家,感觉妈妈烧的饭菜特别香,觉也睡得特别好。可以前,却总想着要去哪里玩,哪里吃。不过,自从这次以后,就再也不像离开家了。看啊!虽然我远离杭州只有短暂的五天,可还是特别想家。相比之下,那些常年远离家乡的人是多么悲痛,多么多么得怀念家乡啊!啊!我不由地想对那些身在他乡的人们说:“快快回家看看吧!重新回味家乡的味道吧!不要让别离的痛苦继续持续下去了。600字 小学 读后感
-
《摆渡人》读后感《摆渡人》这本书是同学介绍给我的,将它买回家后,小心翼翼地拆开透明封袋,用手掸了掸书面,将书捧在手中,轻轻翻开,一股浓重的书墨味沁入鼻腔,衬着午后的暖阳,我逐字逐句细细地品味了起来。一个名叫“迪伦”的女孩,在寻找生父的途中遇难,她的肉体与灵魂分家,不得不在那个摆渡人“崔斯坦”的指引与帮助下,跨过荒原,去到一个安静祥和的地方,但她并不乐意在那个毫无波澜的地方度过自己的余生,也不愿离开崔斯坦,独自生活。所以,在她到达彼岸后,她又独自跨过那荒郊野岭,寻找崔斯坦。在这途中,她变得勇敢、坚强、独立,也发现了所谓“荒原”不过是人心的邪恶。终于,她找到崔斯坦,在二人的努力下,一起回到人间。慢慢的,我沉浸在了故事里,我好奇迪伦最后是否找到生父;为她在临死之前没有将短信发给父亲而感到惋惜;祈祷她与崔斯坦能够越过重重险阻,平安的活下来……我开始被迪伦的坚强所感动,在得知自己死亡的真相后,她并未似其他死者一般,大惊失色、不知所措,她冷静地控制自己,让自己接受现实,并且跟着崔斯坦一步步地走,一次次地逃离危险,不拖后腿,沉默,安静。我开始心疼崔斯坦,在十几岁的年纪,便阅过人生百态,他清楚每个人的黑暗,他明了自己不是个人,也不是个神。他是个不知道自己是谁、一次又一次地以命相护着那些贪婪邪恶的人类、默默坚守职责、沉静而内敛的男孩。在这本书的版面上印着这样一句话,“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Iexistbecauseyouneedme.”对于这句话,我有两种理解:一是这句话源自于崔斯坦的内心,因为迪伦需要他,所以他才存在于阴阳两界的结界处,所以他才指引迪伦前进的方向,所以他才能够陪伴迪伦回到人间。二是这句话是迪伦内心魔鬼声音,因为迪伦的心中需要一个恶魔,需要它使自己鼓足勇气去寻找生父,需要它使自己坚强勇敢、毅然决然地踏上寻找崔斯坦的道路,需要它……它才存在于迪伦的内心。这本小说直击人心,它展现了人类的阴暗的一面——所有人幻想中的荒野、贪婪的恶魔,却也告诉人们,只有打败自己心中的魔鬼——跨越想象中的荒原,才能成功地存活下来。迪伦与崔斯坦与黑暗的斗争,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让世界不改变他们的初心。他们始终相信,即使势力微小,正义也是那个最坚强的后盾!900字 初中 读后感
-
《台北人》读后感《台北人》读后感400字台北,常常觉得像海市蜃楼一样的存在的城市。常常觉得熟悉,却并没有真正的接近过。中学的时候,很流行刘墉、吴淡如之类的台湾作家,着实也看了一段时间的心灵鸡汤。慢慢长大后,就觉得似乎台湾作家的路线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台北人》这部小说,最初是蔡康永一再的提起。不过,对于蔡康永的文学选择,我此时已是不太信任的了。后来,在一次网络购书的过程中,为了凑金额,就把在购书单中存了很久的这本书加了进去。看了第一个小故事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短、小、精、悍。每篇的篇幅都不大。但是寥寥几笔,却常常让人有“进入”的感觉。从国共,抗日的战争时期,到七八十年代的眷村时代。有像蔡康永那样的富家子弟,也有类似于王伟忠那样的眷村孩子。那两三代飘零的人儿。我,并无法品出其中况味。只是常常,从书中,读出那么一丝丝的怅然,一丝丝的忧愁,一丝丝的凄凉。。。不了解白先勇,亦不了解台北人,更不了解那一段没有经历和感受过的历史。但是,白先勇的这本《台北人》,就光从文学的方向来看,在近现代中国也是非常合我胃口的。不评不论,不褒不贬,一切都只是陈述,功过是非自有公论。在这个所谓世界末日的前段,遇到《台北人》,真也是人生一大幸事也。推荐给在努力生活着的人们。活着,真好。《台北人》读后感400字白先勇的《台北人》,是一本深具复杂性的作品,书中十四篇堪称一流的短篇小说串联成一体,使我们看到了社会之“众生相”,更重要的是,由于主题命意之一再重复与互相陪衬辅佐,使我们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义,并使我们得以一窥隐藏在作品内的作者之人生观与宇宙观。今昔之感我写作,是因为我希望把人类心灵中无言的痛楚转换成文字。——白先勇白先勇《台北人》是由一出出悲剧连缀而成的,其中的主人公都是中年人或老年人,他们都出生中国大陆,随着国民党撤退来台湾这一小岛。也许当初他们还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然而现在却已是暮霭沉沉的年龄,。不论你是叱咤风云的将军,或是未受教育的男工,不论你是风华绝代的仕女,或是下流社会的女娼,到头来都是一样,任时间将青春腐蚀,终于化成一堆骨灰。一句话,荣光属于既往,衰朽属于当下。时移势易,色衰爱弛,怎不产生世过境迁、人情巨变的今昔之感!白先勇在书前引录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是点出《台北人》的这一主题,传达出作者不胜今昔之怆然感。《台北人》读后感400字我喜欢他写人的方式。他总能把一个平凡无奇的的人写的很特别,光是形容一个人的外貌,就可以写满整整一页呢!他的比喻总是用的惊艷,其中我最佩服得一段就是娟娟怒杀柯老雄的那一幕骇人的画面。「娟娟一头的长髮都飞张了起来,它的嘴巴张的老大,像一头发了狂的野猫在尖叫着。柯老雄的天灵盖给敲开了,豆腐渣似灰白的脑浆洒得一地,那片裂开的天灵盖上还黏着他那一撮猪鬃似的硬髮他那两根次黑的的出膀子,犹自伸张在空中打着颤,娟娟那两隻青白的奶子,七上八下的甩动着,溅满了斑斑点点的鲜血」这一段惊悚的叙诉,写得紧凑,写得入股,彷彿我就再犯案现场亲眼看到一般。白先勇用非常灵活的「镜头极转」之技巧,混淆今昔,使娟娟与五宝的意向合而为一。五宝即是总司令在上海万春楼当酒家时的同事,娟娟其实就是五宝的再是,柯老雄也就是害死五宝的华叁。五宝在死前口口声声说:「我要变成鬼去找寻他!」十五年后,酷似五宝的捐捐便杀死了柯老雄。她杀死柯老雄后就完全疯掉了,但他已经报前世的冤孽了,也好像没什么遗憾了。白先勇常写「冤」、「孽」等字眼,以及「八字一定犯了冲」等句子。像〈孤恋花〉裡头,娟娟唱歌像「诉冤一样」,总司令拿她的「生辰八字去批过几次都说是犯了大凶」我们确切感受的出作者对「蘗」之浓厚兴趣,或迷惑。白先勇相信,人之「孽」主要是祖先遗传下来,出生就已注定。其实我也相信人门所谓的「再世」或者「灵魂轮迴」,我们为什么会遇到很多事?为什么要这么活着?都跟前是有一定的关係,你说是不是呢?1200字以上 四年级
-
《台北人》读后感《台北人》读后感500字《台北人》中的主人公,几乎没有一个是正宗台北人。这十四个短篇中的主要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在大陆出生长大,1949年前曾经在大陆有着辉煌或美好的过去——无论是将军、飞行员还是个体户、风月场,撤退到台湾后只剩下平庸、琐碎、落寞的现实,往昔都成了回忆中的云烟。这种今昔之感也是十四篇的共同主题。白先勇的官二代身份无疑给了他一个绝佳的机会去观察撤退前后那些最富于戏剧性变化的人和事。他的叙述从容、准确而又味道十足。从上海百乐门的风月场到阔太太们的客厅,那个时代的你来我往、言谈举止、衣着打扮、陈设器物无一不入木三分如在目前。白先勇毫不回避与这些当代作家常常会投机取巧一带而过的难点进行正面交锋,《红楼梦》的传统仿佛在这些小说中又复活过来,而另一方面偶尔又会令人联想到维多利亚时代那些关于绅士和淑女的故事。虽然功力十足,两三篇看完以后却觉得并不够厚味。所有往昔风光不再的感叹,追根溯源不过是人的虚荣心和失落感,把这种虚荣心和失落感展示给我们大家看,并不会引起太多的同情和动容;而白先勇在对这种普遍的失落人群寄予同情和感怀之外,并没能真正挖掘出什么对于人生、世界的新发现。只有看到《花桥荣记》这篇时才眼前一亮——老板娘拿起那张合影相框的时候,我们真正被推到了人生中那些无奈和痛楚的面前。我一直强调小说的“力量”,《台北人》教科书般的功力固然深厚,却并没有产生预期中的力量。,反倒是白先勇较早的短篇《寂寞的十七岁》(这篇很容易让人想起《都柏林人》中的《阿拉比》),虽然技法比较质朴,给我的印象却更为深刻。《台北人》读后感500字要读台北人了。这书名,真不够吸引人!白先勇?这作家倒是耳闻过,他写的《孽子》还曾红上电视节目呢。翻开国文老师下达的阅读命令,头个见的诗句并不陌生刘禹锡的乌衣巷。中国文学真够神奇够伟大的了,几个字,如此美丽,如此悽凉,让我略微猜中整本书的底细。书的头篇「永远的伊雪艳」挺吸引人,但直到结束,我还有些不解其中含意,甚至为其倏然划下休止符而感错愕,只觉内文似乎暗暗隐藏些许讽刺和悲伤。白先勇锁住一个主题人物,从其周围脉络而下的铺陈,像是他在本书中大略不变的笔法,而这些文章之宝,或许只需览过一遍,也或许得多加品尝玩味才得了解其中含意吧。看到后来我渐渐懂了,塬来这整本,真的全繫着「台北人」,经过华丽的、沧桑的、波折的、热血奔腾的,而或,从哪来、从哪走的,一本书,道尽了各个走向台北、归回台北、留驻台北、离开台北的台北人,与各个平凡中又不平凡的故事。这座牵引着一系列故事的台北之都,或许,更可称其为一把时间之钥,因为,它联繫着「今」与「昔」,环绕着多少过去,令人刻骨铭心的记忆;以及歷经多少波动转折,而「再度」或者「崭新」呈现的千万面貌,又管它是优美,或者悲楚的呢?或许,我还不够明白,不能全然懂得,白先勇反覆使用这些手法,所要表达他内心中真正所想传送的讯息及情感,因为我总认为,没有真正遇过,怎可能理解。也或许,在读过之后,我的所学所想根本不是那回事!可能与书中塬文毫无关联,但是,仍深加感谢「台北人」给予我的那份「获得感」《台北人》读后感500字有人说,白先勇创造了台湾文学史上最美双姝-尹艷雪和金大班。而不论是永远的尹艷雪还是看尽繁华的金大班,都散发出无人比的大气与风采。白先勇笔下的女人之所以有魅力,我想有几个塬因:一、他们身怀故事。尹艷雪的过去,不论上海的交际花生涯或是下嫁决处长后的情况,都如面纱一般,看的见但摸不透;而决定金盆洗手的金大班,忆起当年青涩的初恋滋味,因着朱凤和年轻男人想起和月如那段甜蜜与苦涩。二、她们美丽。尹艷雪数十年如一日,她的白素旗袍与优雅身段,混着一股令人屏息的神秘美感;至于戴几分低俗与泼辣的金大班,一身风尘却显出女强人的霸气,充满成熟女人的韵味。翻开《台北人》目录,率先吸引我的正是《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与《永远的尹艷雪》,两人都曾是上海百乐门的舞小姐,金大班爽快、个性鲜明;而尹艷雪对谁都一付亲热又生疏,谁也瞧不见真正的她。尹艷雪用微笑迎接每位光临尹艷雪公馆的旧雨新知,他还是那么恬淡优雅;而不敌现实残酷的金大班,初恋毁于身分阶级的差距,第二段恋情则是女人对衰老和贫困的恐慌。他们表面美艷风光,内心的孤寂又谁能可知?又有人这么谈,尹艷雪是株海花,而且是雪光中的,极端的娇艳,又极端的朴素,香气淡淡,久经回味,而金大班是一簇夜来香,香气扑鼻,那在月夜下闪烁的花朵,恰如多情的眼,在半梦半醒间,温暖着迷茫的人。这两位充满着传奇性、风华绝代的女人,走过生命中的流金岁月,那窜流在股血中的坚持,和生命的质感,绽放了耀眼的光芒,获得了地久天长的绚丽。1200字以上 五年级
-
游台北今天我们坐捷运来到猫空缆车车站。我兴奋地坐上水晶缆车,哇!我们脚下是透明的,我又激动又紧张。来到空中,我往下一看,好高啊,在我们的脚下是一棵棵绿油油的大树,这里的风景太美了,我真想住在这里面。可快乐时间总是很短暂,马上就要下车了,真扫兴。下了车,我们拍了几张合影就坐上了车子去动物园,可在车上我改变主意要和郑老师一起去科技馆。于是,我们下了车坐捷运一起去了科技馆。来到台湾科学博物馆,还在外面我就看到了一台大大的弹珠机,里面有许多球随着齿轮的转动在运动,而且还有许多像摆钟一样的工具控制着球的方向。进入科技馆,我看到了眼花缭乱的器械。抬头一看,一辆自行车正顺着绳子在运动。我想那就是空中自行车吧。我飞快地坐上电梯来到五楼。我先把全身细小的东西拿了出来,踏上自行车,系好安全带就出发了。我先猛力地往后蹬着,啊,好高啊。不过我蹬的太快了,于是我把脚放在前面的休息处,自行车就自己往后开了。到一定距离,自行车被绳子拉住了,于是我只好再往回开。真有趣。郑老师觉得害怕就把她的票让给我玩。第二次我就不害怕了,我左右摇晃摇晃,真好玩。离开空中自行车,我来到五楼的展馆。展馆阿姨给我盖了一个手章,有了这个手章,就能方便地进出所有展馆。走进去一看,里面有许多新奇的东西。我首先看到地面有一个圈,四周还有一圈凹槽,里面装着金黄色的液体,我很好奇地跑进圈内拉了拉圈内的把手,意外地发现制造出了一层大水膜。我让妈妈和我一起玩,发现金黄色的液体就是泡泡水。我还参观了物质馆和答题处,接下来我们又来到游戏处。那里有一条火龙和一条水龙,它们的嘴一旦对接,弹珠就立马滚下去,顺着滑道一直滚,真好玩。还会碰到许多障碍物,球碰到障碍物会发出叮当的声音,很好听。那里面还有个滑梯,首先我们要两个人坐上去,然后一个人按下按钮。那个你坐的地方的板子就会往上升,你的手得紧紧地撑着这个滑板等它升到最高的地方再滑下去。很刺激。我还去抓了球,那可是个大型的球。我小心地控制龙爪,用力地抓球,抓了好几次才抓到。然后我去玩了大型竹蜻蜓,我按下按钮使劲地转啊转,直到满格了我再次按下按钮,竹蜻蜓一下子飞得好高。真是太有趣了,我还被它吓了一跳呢。我又来到门口玩了一下吹气球。吹气球就是把一个球放到吹气口上,然后你按下开关这个球就会被风吹到顶上而且不会被掀翻,就在原地翻滚着。来到第二个展厅,我在里面逛了逛觉得没意思就在里面挑了几个我觉得好玩的东西玩了一会儿。然后我们又来到一个关于电的地方。那里面有静电和雷电,还有发电机。我先玩了雷电球,雷电球是把雷电装在了一个球里。有时候你的手可以牵引着它里面的线,然后别人触碰你一下,你会感觉很疼。这个就是静电。我还去摇了摇发电机,“嘟嘟嘟”“呜呜呜”这声音就像是吹风机。我还去听了个关于静电的讲座。然后我又玩了一个“相亲相爱”的游戏。那里面有一条火龙和一条水龙,我们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点亮灯泡,才能让它们相爱。点亮灯泡的过程就是利用反射和折射的原理,将光束射进规定的圆孔,这样火龙和水龙就能点亮了。我试了好几次,几乎每次都有一点小差错,导致时间拖延而失败。我还去看了巨人的汤勺这个游戏。它是一个大大的镜子,连着一个长柄,你坐上长柄去看镜子里的你。一会是正的,一会是反的,一会是变形的。这是随着你坐着的位置而不断变化的。接着我去玩了传声筒的游戏和共振的游戏。到了看动感3D电影的时间了。我们排着队,通过两扇自动门才进入到影院内。坐上椅子,系上安全带,戴上眼镜,电影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看到了一只大猩猩和一只小猴子坐在一节火车箱内,车子突然倒开,我们的椅子也跟着动了起来让我们亲身感受到坐在火车车厢内的感觉。在那过程中,我们一会儿坐飞机,一会儿坐船,一会儿在空中飞,一会在水里漂,好刺激。我们又去参观了许多展馆,体验了许多设施,直到闭馆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其中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拼图。因为经过努力,我完成了别人不能完成的拼图,很骄傲。1200字以上 高中
-
台北沉睡了你或许来过 像一场烟火燃烧过我的瞳孔 然后狠狠坠落大概因为我们都喜欢潮潮的南方,又恰巧你能包容我所有的坏脾气,我才会在那年夏天,带着沉甸甸的炽热,穿过拥挤的人潮去靠近你,拥抱你……就像做了一个很长的梦,最后我化身骁勇的战士拿着刺刀去挑破这漫漫黑夜,当第一束阳光洒在我身上时,却发现你已不在我身边……每日清晨,我拖疲倦的躯体,一步步缓慢地走到教室,你会适时地递上一杯咖啡,替我理好衣领的皱褶。我是班里一个渺小而平庸的存在,从没奢望能和高高在上的学霸你有多么好的关系。只是老师刻意安排,希望我能进步,才有幸成为你的前桌。你着装整齐,步履轻盈,就连说话都是不骄不躁、淡淡的,如喜马拉雅山的雪水静静地流过。尽管我每天早上提前十分钟起床,整理着装,你也能笑着帮我打理忽视的衣领袖口。我抿一口你递来的咖啡,听你低声背诵课文,开始新的一天。其实,我们是很不同的人。我喜欢拿着平板看小说,而你总是倚着我翻看从图书馆借来的安妮宝贝。我在纸上反复写着“时光像水一样轻易覆盖住我们的人生”,你撕碎我的纸,不容许我一丝一毫感伤。我穿着跑鞋穿行在大马路上,耳机里播放的是“回忆是抓不到的月光,握紧就变黑暗。”;你扯了扯你的黑色小短裙,押一口陶瓷杯里的红茶的钢琴曲在你心里静静流淌。还记得,初二那年暑假。依然是一个安静地下午,时光在你身上静静流逝。你拿着签字笔在淡黄色的纸上反复写着“台北”二字。你说,初三毕业后,你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阳光穿过窗棂,墨水挥发出淡淡的香味,你的眼中闪烁的光芒,比太阳还要耀眼。再回到,曾经的学校。暖暖的阳光被床帘撕扯得零碎,撒在从前的位置上。我似乎又看见了你,还是纯纯的双马尾,阳光从你的眼睫穿过,映在书上——“我毕业了。”你也曾迁就我,陪我大街小巷地去寻找那些香醇地道的小吃,为我拭去唇角的酱汁。我会趴在你的三角钢琴上,沉睡。和你一起选的本子,还尘封在抽屉里未去翻动。想念你翻动它的样子,梨涡浅浅。高一的国庆,我跑遍了城里的所有书店,为了寻找台北的地图。“台北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省省会,简称北市,台湾省最大城市”我无数次翻看台北的资料。我推了推眼镜,在密密的地图里,寻找曾经说过的101大楼、西门町、士林夜市……我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密密的捷运路线,交汇口附近的居民楼、小吃摊点,在我的脑海里网状清晰分布。你站在101大楼前,激动地朝我笑,可爱的剪刀手压着脸。你在拥挤的人群中帮我买到一份刨冰,不顾形象地捧到我面前。你细心地帮我掸除笔记本的灰尘。你躺在床上,我趴在你身上告诉你最近的新闻……做这些梦的时候,我是笑着的。谁也不要叫醒我。让我就这么沉睡下去,不分昼夜的积累我和她的所有记忆,就像海潮一样,永远永远地在脑海里翻滚。然后,她替我看护鞋子,看着我在海边像个孩童般激动地玩耍。微微勾起的唇角,是沙滩一抹最美的风景。此刻,台北沉睡了。而略有倦意的我,会去静静地等待,等待与台北的梦……1200字以上 高一 散文
-
台北:垃圾哪里去了?除了宇宙秩序,大凡存在、事象、概念都有个前提。美也不例外。美的前提是什么?不是富贵、高贵,更不是昂贵,而是干净。举个例子,一件脏了的时髦的连衣裙和一件洗得干干净净的旧旗袍之间,你觉得哪件漂亮、哪件有美感?肯定是后者嘛!台北就是后者。我前不久去台北的一所大学开会。说实话,即使同我居住的青岛相比,台北也不算多么气派、堂皇。建筑物多是旧的,路面也不宽,但是干净,干净得连垃圾筒都没有。垃圾彻底“蒸发”,如烈日下刚下过的阵雨遗痕。位于新北市(台北市郊)的大学校园也干净。它并非常规性校园,没有围墙,正大门也有框无门,其他门连框也没有,任凭市民自由出入,但校园比咱们这边带门墙带警卫的校园还要干净。没有烟头纸屑,更没有花花绿绿的空塑料袋空塑料瓶。落叶倒是偶有一两片像光标似的点在路面,但落叶能算垃圾吗?那么垃圾哪里去了呢?台湾同事说这里“垃圾不落地”,随即指着一辆垃圾车给我看。果然,七八个市民手提垃圾袋,立等垃圾车开来,扔上车去,确乎不落地。也巧,路过一间仿古建筑平房教室,教室窗前有用支架支起的一排五个不落地的透明塑料袋,袋上标牌分别标以一般垃圾、纸品类、塑料类等字样。垃圾袋前面是数丛正开的玫瑰花,后面是几根仿古建筑的红色立柱,倒也不失为一景。可仅靠“垃圾不落地”这五个字就能让垃圾真的不落地、就能干净吗?类似口号我们这边也并非没有,什么“××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等等触目皆是,然而垃圾硬是屡禁不止。随手扔雪糕棍者有之,从车窗甩香蕉皮者有之,“咳”一声吐痰者有之……美的前提是干净,而干净的前提是教养。此地市民一般都有良好教养。比如友善。我听说台湾小吃有名,早上起床就想一尝为快,正犹豫去哪里吃。这时,迎面走来一位五十光景且足够富态的妇女,我一看就知道她熟悉小吃,遂向她打听。她拍一下我的肩膀笑道“哎呀呀,哪里用得着上街噢,下这个坡,一出北门多的是……”好像她又拍了我一下——关键在这一拍,没有戒心与隔阂,绝对是友善的表示。吃罢小吃,我转去一家露天咖啡馆要了杯咖啡,不巧咖啡杯上面的塑料盖怎么也打不开,就问从里面走出的男孩是否要用吸管。男孩说不用,开盖直接喝。片刻,他大概放心不下,又走到桌前帮我打开,轻轻放在我眼前正合适的位置,笑笑。那绝对是友善的笑。傍晚,观赏完台北主要景点,我坐上了回程地铁。到终点时我问邻座女士去“淡水大学”怎么走,但我对她的一番耐心指点还是不大清楚,在站台上东张西望。这时,一位颇有绅士风度的老先生问我“你是要去淡江大学吧?从这儿上去,到右侧站台……”原来我把淡江大学说成淡水大学,碰巧被这位老先生听见了。你看,多好的台湾老人啊!更可贵的是,友善的对象并不限于人。他们那么爱护环境,珍惜环境之美,无疑也是出于一种友善,即对自然友善,对由一草一木构成的自然环境友善。不用说,友善即是爱,爱即是仁——子曰“里仁为美”(以仁为邻才是美的),良有以也。不过我的前提追问并未就此结束。美的前提是干净,干净的前提是教养,那么教养的前提又是什么呢?1200字以上 初一 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