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有感
东汉末年,执政者昏庸无能,宠幸宦臣,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至何进被杀,董卓进京,天下大势割据,群雄并起,三国序幕就此拉开。
所谓三国,一般人皆以为是以曹操、孙权、刘备为首的魏国、吴国、蜀国,对此暂且不论,先说世人对这三位枭雄的评价,曹操自然不用说,其在世时,三国的“汉臣”与子民便称之为曹贼,国贼,而后代的古典文学研究学者也一般视其为奸诈的代名词,而曹操对此也都早已心知肚明,然而他能击败各路诸候,杀败西凉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却不能管住天下人那早已“高度近视”的眼睛对他的看法,他对此也只是偶尔反驳几句,自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官至丞相魏王,那批判之声便开始了,后人也以为这是曹操的奸诈(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却没有几个人认为这是他的智。
好,且不说这个。且说刘备谋士诸葛亮为其所谓的大汉皇叔是怎样夺得荆州的:周瑜带兵攻打南郡,遭曹仁埋伏,大军损失惨重,周瑜为此也身负一箭,为其经后身体一直虚弱直至逝世埋下了严重病根,此后周瑜诈死,以其人之道来还至其人之身,大败曹仁,而正当周瑜领兵去取南郡时,城楼上出现了赵子龙:“都督少罪!吾奉军师将令,已取城了。”周瑜大怒,便命攻城。城上敌箭射下。试想,诸葛亮此等不仁不义,无法无道之举,那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与之相比岂不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后人竟还称诸葛亮为“智”的化身,可笑乎,可悲乎啊!曹操在夺取西凉后,知西凉贫脊,且羌人都忠心于马超,对自己多少都有些愤恨,于是下令三条:1、赈粮于西凉2、免税两年3、休战,论谋士曹操没有多少有诸葛,庞统,周瑜,鲁肃之辈的,论武将,其虽多,但真正象张飞、关羽、赵云之辈的,恐怕一个也没有吧,然而他用自己的智慧,“本有的智慧”,打赢了不少场仗,尽管濮阳攻吕布,宛城战张诱,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其败战,然而人岂无失算,失策之时,想那刘备,孙权纵有智士相扶,也不过如此,曹操用自己的谋智与那不及诸葛亮,周瑜等才能的谋士和不及关羽张飞之勇的武将,平定中原,此刻就算他称帝也豪不为过,但是曹操一生并未称帝,所谓“三国”也是曹操死后才出现的,试问天下人凭何骂其是“汉贼”?
昔日刘邦不过是无名亭长,他与项羽相斗,最终获得胜利,创建汉朝,怎无人说其是刘贼,国贼。怎无人认为各拥戴秦之后人,或许有人认为秦朝统治残暴,导致民愤激起,应被推翻,然而东汉末年又何尝不是民不聊生,这一点,我在文章开头就已提出,那为何汉就不可被推翻,或许有人说,不是还有以仁义治天下的刘皇叔吗?可以让他来执政啊!那好,下面我们就来谈这位所谓的仁义皇叔。刘表病危,荆襄危机四伏,刘表那年轻的娇妻蔡氏与其弟兄对这九郡虎视眈眈,这些刘表早已清楚,于是他嘱托刘备,希望他能够接下荆州,没想到这位仁义的皇叔,仁义过了头,连诸葛军师的话都不听了,坚持不肯接此委任,满嘴的:“刘表乃吾皇叔,我岂能趁人危急时,做此不义之事,孔明休劝,我意已决。”最后呢,荆州落入曹操之手,经过赤壁之战,又害诸葛亮做出不仁不义的事,设“千机万谋”夺取了荆州,最终名义上还是借江东的,如此庸才,幸亏遇到的是诸葛亮,若是司马懿,其命早休矣,权位也早不知被他人夺了多久了;当其西取西川之时,亦是满口仁义,最后呢,并吞西川将刘璋逐于公安,这种言行不一致的人,试问何谈仁义,不过是假仁假义罢了;当其得知自己二弟、三弟被杀后,不经大脑思考,便要直取江东,试问:就允许你自家大将诛杀,气折人家颜良,文丑,周瑜?偷夺人荆州,就不许你家二弟因你不去求援而被人家所杀?你三弟粗鲁无礼,酒后便乱打将士,就不许其部下杀此愚莽之主,投奔其他明智之主?由此也足见其心胸狭隘。此后,吕蒙已死,孙夫人日夜望回其身边,于是派人到西川禀告,却不想其严辞拒绝,试想,其当时到东吴能够平安回荆州,这其中孙夫人出了多少力。孙夫人当时才18岁,,屈嫁于一个比自己大30岁的糟粕老头,这已厚待他刘备了,当其要回荆州之时,孙夫人忍着与母兄离别之痛,帮着他出计,一路上又为其力阻东吴战将,而刘备却丝毫不顾及往日恩情,最终逼孙夫人坠死,由此也可见刘备乃无情无义之小人,至于错杀刘封,火烧连营七百里,徐州收吕布等蠢事更是证明了刘备乃一无能之辈。其儿“阿斗”,后人称之为“扶不起的阿斗”,表面上看似说阿斗无才无能,其实又何尝不是因刘备的教子无方。其(刘备)头脑简单,目光短浅,不懂治国之道,他一心只想着自己能够统一霸业,而就后代家人置之不顾,却不想自己所创霸业,今后由谁来掌管,纵使他白帝城托孤,希望诸葛亮能接任蜀川大任,那么他就弄了这么个烂摊子让是人家来接替,这种只有善始而无善终的人,怎能有资格与能力中兴汉室,而操则不然,他将大任托给曹丕,并嘱咐官员家人各理其事,足见其周到。
至于孙权,此人乃三位枭雄中最年少的一位,然而他的一生随着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的一个个离去,最终也黯然,孙权是一个有谋略的人,善于用人,做事顾全大局,然而在他身上,我总觉得缺少些什么,说不清也道不明。
至于诸葛亮,他乃刘备第一谋士,在《三国演义》中较为“张扬”,无可否认,他是个聪明人,自从跟随他的主公,“兴复汉室,除贼伐曹”便也成了他的“理想”,他空有一身躯壳和一个聪明的脑袋,自三顾茅庐,其效命于刘备后,他的大脑控制中心就已被被秘密地输入了四个字:“忠于刘备”,于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除贼复汉,而他忽略了身边的一个巨贼----刘备,他所复的汉也绝非为汉,而是蜀汉,一个他所忠心的主公在用虚伪的仁义将其欺骗利用后所创的名不正,言不顺的政朝,而诸葛亮在死后似乎也看到了这一点(指蜀汉的名不正,言不顺,并不能被列在汉史之内)(见“武候显圣定军山”)。孔子说:“君子疾夫舍曰而为之辞。”而诸葛亮和他的主公却似乎就是那样的人。
《三国》在我今后的路上会依旧陪伴我,我也会永不厌烦地读完它一遍又一遍,而每一次看完后,我也定将会有无数的新感慨产生。待我某一天退出社会,脱离那纷乱的竞争,我想那时再读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那心中也一定会想当年暮年之时的曹操、刘备、孙权之想——“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品一卷高山流水景
一城山色犹似画,半壁江山尽失颜。执一毫,伴青烟,茗香绕心间。山河定格在素宣中,抬眸,凝视,山为巍,巍峨挺拔,水若涓,涓涓细流。安然,清浅。
置身于齐山,才悟出:画,终究为画,景,才是画中最为真实的缩影。
山水间,锦树婆娑,摇曳的倩影在溪水中若隐若现,似窈窕淑女溪边浣纱,轻抚溪面,惊起一串涟漪,蜻蜓点水,只不过是一瞬罢了,终掩不住一世寂寥。一拱石桥,坐落溪上,联接两岸,似鹊桥,联天河。桥下树影斑驳,桥上人影绰绰。清风独樽,小桥流水,是否还原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生活?清风,流水,石桥,斑斓入画,亦是一卷“清平乐”。
清风习习,林荫下,蜿蜒小路,指引着看似遥不可及的远方,恍恍惚惚,直指云霄。
“一方乐土,一鸟天堂,一树菩提,一笑红尘,一念清净”是对山水最好的诠释。
芳草萋萋,杨柳依依,岸边离愁几人知?掩面长叹,知音难觅。今日,她袅娜的身姿定格在画像中。昔年,她曾溪边浣纱,有“沉鱼”之绝色姣颜,她也曾身着霓裳,“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旋转繁华一梦。但繁华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摧残。梦破灭,国已亡。她,从此沓无音讯。有人说,她是四大美女中结局最为完美的。诚然,她的人生,还算圆满。
凝望泛着清波的潭面,沉默良久。绿荫中,不时有叶掉落,葱茏的树缝中倾洒下金黄的日光,斜斜的光映照在潭面上,泛起一片粼粼,金色的,熠熠生辉。树叶浮在水面,潭水承载着叶离去。“落花流水总无情”,是否,她也如落叶般无奈?动荡一生,茫茫硝烟与纷飞的战火,带走了浮华一梦,从此,如一颗轻尘,销声匿迹。今日的沉鱼潭,隐匿在一片翠绿之中,有树为伴,光为影,泛起烟波,化为飘渺。锦树,粼光,芳草,美人,一阕《西施咏》,锦绣入画,亦是一卷“浣溪沙”。
一条蜿蜒栈道,直插云霄。蜿蜒似蛟龙,窄而长。一簇簇绿荫,生机袅袅。古朴的栈道,俯瞰潺潺溪流,源远流长,漫山绿意葱茏,瀑布飞流直下,石缝间,流水似丝般倾斜,落下。喜爱这蜿蜒栈道,依山靠水,绿意遮阴,古色古香。近听瀑布吟,远观青山伏,朝看池边流水三千,暮观日斜残阳落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婉约入画,亦是一卷“如梦令”。
瀑布之美,为雄浑,为天然。山中夹流水,流水漾清波。瀑布轻泻石间,宛若珍珠镶嵌,熠熠生辉。许久未听过这样澎湃的声音了,如狂草般,掠过每一寸土地。以往,最喜婉约,杨柳清风,明月独一樽。而现在觉得,豪放亦是一种美,是澎湃的美,张扬的美。瀑布,已融入青山翠绿之中。磅礴入画,亦是一卷“浪淘沙”。
依栏远眺,远处山峦连绵起伏,白云缭绕,一片青烟,漫卷了连绵不绝的山脉,云里雾里的山,分外妖娆。一磴磴石阶,盘山而上,层层叠叠。飘渺入画,亦是一卷“云中峰”。
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走过的路有多遥远。无论以后是灯火阑珊,还是独挑夜灯,都要坚持走下去,因为,这条路,为自己所选。
看远方,残阳染红半边天,似有红绫遮天颜。轻轻拂袖,带走一片湖光山色。
相似题目
-
品《三国》有感东汉末年,执政者昏庸无能,宠幸宦臣,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至何进被杀,董卓进京,天下大势割据,群雄并起,三国序幕就此拉开。所谓三国,一般人皆以为是以曹操、孙权、刘备为首的魏国、吴国、蜀国,对此暂且不论,先说世人对这三位枭雄的评价,曹操自然不用说,其在世时,三国的“汉臣”与子民便称之为曹贼,国贼,而后代的古典文学研究学者也一般视其为奸诈的代名词,而曹操对此也都早已心知肚明,然而他能击败各路诸候,杀败西凉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却不能管住天下人那早已“高度近视”的眼睛对他的看法,他对此也只是偶尔反驳几句,自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官至丞相魏王,那批判之声便开始了,后人也以为这是曹操的奸诈(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却没有几个人认为这是他的智。好,且不说这个。且说刘备谋士诸葛亮为其所谓的大汉皇叔是怎样夺得荆州的:周瑜带兵攻打南郡,遭曹仁埋伏,大军损失惨重,周瑜为此也身负一箭,为其经后身体一直虚弱直至逝世埋下了严重病根,此后周瑜诈死,以其人之道来还至其人之身,大败曹仁,而正当周瑜领兵去取南郡时,城楼上出现了赵子龙:“都督少罪!吾奉军师将令,已取城了。”周瑜大怒,便命攻城。城上敌箭射下。试想,诸葛亮此等不仁不义,无法无道之举,那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与之相比岂不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后人竟还称诸葛亮为“智”的化身,可笑乎,可悲乎啊!曹操在夺取西凉后,知西凉贫脊,且羌人都忠心于马超,对自己多少都有些愤恨,于是下令三条:1、赈粮于西凉2、免税两年3、休战,论谋士曹操没有多少有诸葛,庞统,周瑜,鲁肃之辈的,论武将,其虽多,但真正象张飞、关羽、赵云之辈的,恐怕一个也没有吧,然而他用自己的智慧,“本有的智慧”,打赢了不少场仗,尽管濮阳攻吕布,宛城战张诱,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其败战,然而人岂无失算,失策之时,想那刘备,孙权纵有智士相扶,也不过如此,曹操用自己的谋智与那不及诸葛亮,周瑜等才能的谋士和不及关羽张飞之勇的武将,平定中原,此刻就算他称帝也豪不为过,但是曹操一生并未称帝,所谓“三国”也是曹操死后才出现的,试问天下人凭何骂其是“汉贼”?昔日刘邦不过是无名亭长,他与项羽相斗,最终获得胜利,创建汉朝,怎无人说其是刘贼,国贼。怎无人认为各拥戴秦之后人,或许有人认为秦朝统治残暴,导致民愤激起,应被推翻,然而东汉末年又何尝不是民不聊生,这一点,我在文章开头就已提出,那为何汉就不可被推翻,或许有人说,不是还有以仁义治天下的刘皇叔吗?可以让他来执政啊!那好,下面我们就来谈这位所谓的仁义皇叔。刘表病危,荆襄危机四伏,刘表那年轻的娇妻蔡氏与其弟兄对这九郡虎视眈眈,这些刘表早已清楚,于是他嘱托刘备,希望他能够接下荆州,没想到这位仁义的皇叔,仁义过了头,连诸葛军师的话都不听了,坚持不肯接此委任,满嘴的:“刘表乃吾皇叔,我岂能趁人危急时,做此不义之事,孔明休劝,我意已决。”最后呢,荆州落入曹操之手,经过赤壁之战,又害诸葛亮做出不仁不义的事,设“千机万谋”夺取了荆州,最终名义上还是借江东的,如此庸才,幸亏遇到的是诸葛亮,若是司马懿,其命早休矣,权位也早不知被他人夺了多久了;当其西取西川之时,亦是满口仁义,最后呢,并吞西川将刘璋逐于公安,这种言行不一致的人,试问何谈仁义,不过是假仁假义罢了;当其得知自己二弟、三弟被杀后,不经大脑思考,便要直取江东,试问:就允许你自家大将诛杀,气折人家颜良,文丑,周瑜?偷夺人荆州,就不许你家二弟因你不去求援而被人家所杀?你三弟粗鲁无礼,酒后便乱打将士,就不许其部下杀此愚莽之主,投奔其他明智之主?由此也足见其心胸狭隘。此后,吕蒙已死,孙夫人日夜望回其身边,于是派人到西川禀告,却不想其严辞拒绝,试想,其当时到东吴能够平安回荆州,这其中孙夫人出了多少力。孙夫人当时才18岁,,屈嫁于一个比自己大30岁的糟粕老头,这已厚待他刘备了,当其要回荆州之时,孙夫人忍着与母兄离别之痛,帮着他出计,一路上又为其力阻东吴战将,而刘备却丝毫不顾及往日恩情,最终逼孙夫人坠死,由此也可见刘备乃无情无义之小人,至于错杀刘封,火烧连营七百里,徐州收吕布等蠢事更是证明了刘备乃一无能之辈。其儿“阿斗”,后人称之为“扶不起的阿斗”,表面上看似说阿斗无才无能,其实又何尝不是因刘备的教子无方。其(刘备)头脑简单,目光短浅,不懂治国之道,他一心只想着自己能够统一霸业,而就后代家人置之不顾,却不想自己所创霸业,今后由谁来掌管,纵使他白帝城托孤,希望诸葛亮能接任蜀川大任,那么他就弄了这么个烂摊子让是人家来接替,这种只有善始而无善终的人,怎能有资格与能力中兴汉室,而操则不然,他将大任托给曹丕,并嘱咐官员家人各理其事,足见其周到。至于孙权,此人乃三位枭雄中最年少的一位,然而他的一生随着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的一个个离去,最终也黯然,孙权是一个有谋略的人,善于用人,做事顾全大局,然而在他身上,我总觉得缺少些什么,说不清也道不明。至于诸葛亮,他乃刘备第一谋士,在《三国演义》中较为“张扬”,无可否认,他是个聪明人,自从跟随他的主公,“兴复汉室,除贼伐曹”便也成了他的“理想”,他空有一身躯壳和一个聪明的脑袋,自三顾茅庐,其效命于刘备后,他的大脑控制中心就已被被秘密地输入了四个字:“忠于刘备”,于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除贼复汉,而他忽略了身边的一个巨贼----刘备,他所复的汉也绝非为汉,而是蜀汉,一个他所忠心的主公在用虚伪的仁义将其欺骗利用后所创的名不正,言不顺的政朝,而诸葛亮在死后似乎也看到了这一点(指蜀汉的名不正,言不顺,并不能被列在汉史之内)(见“武候显圣定军山”)。孔子说:“君子疾夫舍曰而为之辞。”而诸葛亮和他的主公却似乎就是那样的人。《三国》在我今后的路上会依旧陪伴我,我也会永不厌烦地读完它一遍又一遍,而每一次看完后,我也定将会有无数的新感慨产生。待我某一天退出社会,脱离那纷乱的竞争,我想那时再读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那心中也一定会想当年暮年之时的曹操、刘备、孙权之想——“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1200字以上 高一 读后感
-
品《三国》有感祖国,一个是非之地。只因为了赢得这一席之地,古今有多少名将圣君战死沙场;只因为了躲避这混乱之所,古今有多少文人雅士退隐山林;只因为了维护这动荡之城,古今又有多少爱国人士誓死护之。祖国就真如此祸水,如此无能?非然也。如不,为何她能孕育着如此灿烂之文化,又为何能哺育出如此博广之能人呢?不知曾几何时,祖国已在我心里扎下深根。也许,是从我了解“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时起,我为祖国的多灾多难而愤懑时扎下的吧;也许,是从我感叹周瑜那句“既生瑜,何生亮”那时起,我为祖国的顽劣无知而无奈时扎下的吧;也许是从我得知“降孙皓三分归一统”那时起,我为祖国的团结统一而激动时扎下的吧!……祖国永驻我心,只因它历史辉煌,而又不失今朝霸气;祖国永驻我心,只因它风彩依然,而又不失庄严威风;祖国永驻我心,不为别的,只因我爱祖国。我爱你,我的祖国!不管你繁荣与否,贫贱与否,我至始至终都铭记在心。350字 初二 读后感
相关推荐
-
三国感三顾茅庐寻诸葛,亭台煮酒论英雄。 长江亦水东流处,诸将无都战春秋。 北观战场昏天地,暮望沙场万骨存。 如知司马得蚌利,哪有三军自残杀?50字 高一 诗歌
-
读三国,品云长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世上从古至今都是如此,而东汉末年的三国之争亦是如此,《三国演义》便是自这篇历史改编而来。《三国演义》中各路豪杰尽现英雄本色,人物性格意识色彩分明,有乱世奸邪的曹贼,封流妒才的周郎,优柔寡断的刘后主;也有能征善战的赵云,神机妙算的孔明,老当益壮的黄盖。但最令我钦佩的,便是忠义当头的关云长。关羽是刘备的二弟,自黄巾起义之时便同刘备,张飞二人结为兄弟,三人共同东征西战。书中对他的相貌描写及其简单不过寥寥数语:“红脸浓眉,身长九尺,虎须二尺,相貌堂堂,顶天立地。”但从他的相貌我却看出了他的智勇双全,忠肝义胆。关云长之所以为世人所敬仰,在乎于他的“忠”和“义”,这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成就了他那威风凛凛,威震四海的绰号“武圣人”。在乱世之中,评价一个人,自然是“忠”字当头。忠义之士关羽就是这样度人,它可以为了他的大哥刘备置生死而不顾,弃功名而不睬,足以见得其忠心耿耿。在他为了保护二位嫂嫂被迫向曹操低下他高傲的头颅时,却又与曹操定下了“随主之约”,只要有了刘备的消息便立刻去追寻。曹操为了留下他在自己的门下,设下了无数的圈套:送他美女,他送给二位夫人;送他钱财,他用来奖赏士兵;送他战袍,他外面穿着,里面却仍就穿着刘备送的旧战袍。最后有了刘备的消息,他不顾曹操的再三挽留,过五关斩六将,终于保护二位嫂嫂回到了刘备身边。他这一降,不但没有不忠,反而使后人觉得他更加忠心无比,为世人所流传。再一个,便是他的“义”了,他对刘备只能算“忠”,对于曹操那才算是讲“义”。曹操在赤壁之战失利后,退回了北方,在路上有遭到了赵云、张飞二将的掩杀,早已是人困马乏,在华容道,曹操的自负使他落入了关羽的手中。关羽本可以得而诛之,以立大功,但是他没有,他没有把握这个难得的机会,因为曹操曾经有恩与他,也放过他,于是他便放了曹操,这便是他的“义”,他这一放不仅没有被后人所唾骂,反而让后人对他的评价有多了一个“义”字。而“忠”“义”二字又是文章中所需要我们学习的,所以便有了关羽这么一个“忠义两全”的人总之,关羽这个人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但他的性格却永远值得我们信仰。800字 高一 应用文
-
品三国之魏延读罢三国的人都为里面的英雄的经历成就所感动,叹息。而我认为最不划算的莫非魏延老兄了。不得不承认在战场上魏延是一位有谋略的才能也十分勇猛。若非万人敌也是勇不可当,然而他自己身家性命的谋算上就略逊一筹。自从他襄阳城上反刘综而后,他的悲剧就开始上演。长沙城上他奋力杀死韩云救回名将忠臣黄忠,为蜀汉立了大功,却被孔明认“居土献土背主,不义也”。然而此时魏延依旧不悔随后。战马超,平西川,取汉中。魏延无不一马当先,奋勇杀敌。阳平关之战中还险些杀死曹操。刘备都对其赞赏有嘉,而孔明却仍以其脑后有反骨而不肯重用。刘备死后,魏延跟随孔明七擒孟获,六出祈山,大小战斗数百次,无不尽心尽力,但依旧得不到重用最令人可悲的是孔明去世后,竟为马岱以孔明所授计斩杀,生前的功名就此抹杀。魏延之悲,其一在于他没有权衡刘备和孔明的关系要比庞统好一些,于是去西川时,为了立战功对庞统严听计从。孔明当然对他反。其二在于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总和黄忠争功,黄忠终究是长辈,说到底你还是理亏。再蜀汉建立后自以为功高盖世,看不起别人,自然导致日后孔明伐魏时自己分别带兵褒中出子午谷的建议也不能被采纳。魏延在蜀26年却落得背反罪名遭死人算计而死,何其悲也!与老将争功,不智;与重臣扬仪不和,不明;部将不从而杀之,不仁;恃勇功高而背主,不忠;街亭战败后推卸责任,不义。魏延戎马一生却不懂如何为人处事,实为英雄气短,惜哉!550字 高一 议论文
-
家有三国我的家是一个战争不断的三国。我爸爸是聪明勇敢的东吴之主“孙权”,妈妈乃诡计多端的江北丞相“曹操”,而我便是文无诸葛,武无赵云的蜀主“刘备刘皇叔”。我家发生过很多大战,如:空城计、赤壁之战……每一战争都触目惊心,让我难忘。却说那次,大将孙权还救过我呢。那天,我在我的“宝座”上“批奏折”,批得很无聊,就偷偷地玩儿了起来。却不想被老妈的“法眼”看到了,立刻赶来“追杀”我,我仓皇而逃。正好被孙权看见了,虽不知何事,但见我一脸无助,就来保护让我快跑,我听后就脚底下抹油似地溜到我的防身之所——“荆州”。还有一次,我和我的老妈玩儿起了“空城计”。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独自一人“骑马”来到电脑室前,轻轻地打开门,生怕把妈妈吵醒了,但是妈妈还是突然睁开了眼睛,“阴森森”地盯着我,“冷冰冰”地问:“儿子,你的作业写完了吗?”我被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我的作业本比脸还干净。我却顾做镇静地说:“写完了。”妈妈见无破绽,“大赦”道:“去玩儿吧。”说完就又去梦会周公了……我心里头的大石头放下了,呵呵,我的空城计还是不错吗!我家的三国充满欢乐,让我幸福无比。400字 高一 写人
-
三品清茶茶,拥有着一种清醇的香味,让人沉醉。。。茶,对大人们来说是一种品味,一种放松,而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好奇,一种向往。一天,当我回到家,看见爸爸和家人们坐在茶具盘边,细细的,认真的品茶这美好的味道。看着他们沉醉的味道,我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向往。走过去,也抬起了一小杯茶,细细的品尝起来,第一次喝茶的感觉真苦,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心里想:那么苦,他们怎么还喝得那么高兴,那么沉醉呢?我放下手中的茶杯,独自走回了房间,慢慢的思考这个让人想不通的问题。回到房间,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可怎么想也想不通,茶的味道那么苦,那么涩,可怎么却又人喝得沉醉?我想,也许是我对茶的味道还不够了解,不够深深的体会吧!我决定要深深的体会茶本生的味道。。。。。走到茶具盘边,学着大人们泡茶和喝茶的样子,开始第二次品茶了,手里拿着一小杯茶,慢慢的品味,细细的品尝,用心去体会真正的味道。第二次的品茶,不再让我对茶有不好的印象了,反而让我感觉到,茶的味道是一种苦涩的味道,在苦涩的当中有带有甜甜的味道,茶在嘴里细细的回味,那是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啊!当我也在慢慢的沉醉在茶的余香当中,爸爸轻轻的走过来对我说:“茶的味道,好喝吗?是否品味到茶的味道到底暗示着什么了呢?”我摇摇头,“不知道”。爸爸笑笑,说:“来,不急,当你第三次品茶,你就会明白在茶的味道里暗示着什么了!”说完,就走了。。。。我在回想爸爸所说的话,茶的味道里,到底在暗示着什么呢?我本来也知道茶的味道,大概是什么了,可爸爸的话却让我在次对茶的味道充满了好奇。时间滴答滴答的走过,我对爸爸所说的茶的味道的好奇心还是没有停过,终于,我体验了第三次品茶了。当我第三次抬起那小小的茶杯,仿佛透过那小小的茶杯看到了茶的蕴意。。。第三次的味道就是不一样,第三次的品茶不再是“品茶”了,而是一种回味。茶的余香再次穿过我的鼻子,让我闻到了一种苦涩,清甜的味道,不经意间,我好像明白了爸爸所说的暗示了。啊,茶的味道,不正是在描述人生的滋味吗?只是借过茶的味道来描述,用茶的味道来当作人生的屏障,把这一切的掩饰起来。。。。这苦涩的味道,不就在书写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的“苦涩”吗?那有一丝清甜的回味,不是在描述人生中的快乐吗?这一切的一切,不就是为了让人们明白,人生中的种种困难,不必去逃避,只要你有去品尝茶味道的勇气,你就一定能通过人生中的各种关卡了!一杯小小的茶,是人生的缩写啊!我相信只要有了品尝茶的勇气,你的人生会泛起一丝丝涟漪。。。。1000字 高一 叙事
-
读《品三国》有感每当拿起了《品三国》这一本书的时候。我就仿佛回到了那硝烟四起的年代了。三国争锋,三分天下。蜀汉占人和,北魏占天时,东吴占地利,谁也不肯让谁。我在这本书更是佩服诸葛亮的机智,关羽的万夫当之勇,刘备的仁义……这本书告诉了我做人不能太大意,骄傲。这在三国中不止出现了一次。官渡之战,袁绍七十万大军,而曹操只有不足十万人马。但这场却是曹操的不足十万人马胜利了。还有着名的赤壁之战,曹操八十万大军却让东吴三万人马丢盔弃甲。还有刘备的复仇之战,刘备不接受东吴的和好,最终还是一样的结果,刘备八十万大军又被陆逊烧得片甲不留,最后连刘备也气绝白帝城。这场战斗最可惜了,刘备有诸葛亮,还有三员虎将:赵云、黄忠、马超。可刘备太意气用事了,还不听诸葛亮的劝告,结果损兵折将还搭了自己的性命。我喜欢读《三国演义》,我喜欢读《三国演义》中的人们斗智斗勇。《三国演义》还告诉了我们处事要忍耐,不能太激动。诸葛亮向魏军挑战,可是魏军闭门不应。结果诸葛亮因为过度操劳,病死于五丈原。而魏军保住了城池,最后收复了天下。虽然最后让司马家族当了皇帝,可是这也是历史必然。一个不太近如人意的结局,几分悲伤和惋惜。深得民心的刘备没有赢,治国有方的曹操和富有英雄气概孙权也没有赢。谁也没有赢,如果说得利最多的,那就因该是处于水深火热的黎民吧。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吧,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吧。多少人在赞叹赤壁之战的壮阔,但又有多少人在惋惜这八十万魏军呢?恐怕没有多少吧,战争的代价就是生命。我认为大家都因去读《品三国》,去听听易中天先生的别样三国。如果一个人可以读透《品三国》他办事一定会成熟得多,周详的多。让我们回到当年,回到那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600字 初二 应用文
-
品《三国》人们都认为三国是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80年这90年里,实际上真正的”三国是在“三分天下吴蜀魏”那个时候,但要是只写真正的三国,那么曹操和其他三国名人就没有出场的机会了,《三国演义》也就没有那么好看了。枭雄,也就是凶猛的英雄,最先想到的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更令他威风八面,加上他平时南征北战,在人们心中自然会成为枭雄。他的基本策略是招降纳叛,因此他得到了人才和武将还有许多他想要的东西,但是,曹操随着自己的发展,野心也开始膨胀,从枭雄摇身一变成奸雄,从骑都尉升到丞相,就差没当皇帝了。当我看完曹操的事迹后,再回顾他以前的事,不得不承认他很了不起,是一个真正的枭雄。很多人都说刘备是枭雄,我却不这么认为,曹操每次打仗都是冲在前面,刘备就很少出马,但他战黄巾,斗吕布时,他打的很英勇。刘备是靠着诸葛亮和那一群大将夺得了一片天地,皇叔的称号和携民渡江的事再加上他的武将丰功伟迹,在人们心中真不知道他的人气和地位飙升到什么层度。孙权是个好皇帝,可“藉兄父之基业”这几个字使他很难堪,但他带兵打和政治方面都很卓越。在《三国演义》里孙权既没有曹操那么凶猛,也不像刘备那么懦弱,因此名声比较好,活得比曹操和刘备长,使得吴国的寿命长。450字 初二 应用文
-
历史要“清白” ——读《品三国》有感“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所着《品三国》,站在平民立场,通过现代视角,运用三维结构,为我们解开历史谜纱,将三国人物和历史细细解剖。在三国这段历史长河里,曹操的形象素来就不太好:在罗贯中先生的名着《三国演义》里,曹操就是个“奸贼”;在戏剧舞台上,他也只能以“白脸”的形象出场。“老奸巨猾”几乎成了他的盖棺定论。而鲁迅先生却称曹操是一位英雄。那么曹操到底是奸贼还是英雄呢?最让民众愤恨曹操的原因之一就是《三国演义》中他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书中首先澄清了这一点。其实,曹操杀了吕伯屠一家而发现自己误杀无辜后,正史是这样记载的“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第一:这里的“人”特指吕伯屠(一家);而“天下人”的范围显然大之又大。范围不同,“恶”的程度,自然也就不同了。第二:曹操这里是就事论事。是啊,“我”虽然错杀了人家,可人死不能复生,“我”也只能是“宁肯我对不起人家,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但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变得理直气壮,一贯如此了。所以仅凭此话,是不能直接给曹操扣上一个“奸险歹毒”的罪名的。再如,《后汉书》中许劭迫于威胁和声望之间,“曰:‘君(曹操)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当时“清平”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做“乱世之英雄”倒大有可能。既然能做英雄,自然是“大悦而去”了。《三国演义》中许劭对曹操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曹操的反应却变成了“操闻之大喜”——曹操怎么会大喜呢?好像有人从小立志就要当奸雄似的。(毋庸置疑,《三国演义》是文学史上的着作。但这部作品注重艺术性,再加上元代对曹操的“时代意见”,如果当作史料读,就定有偏差之处。)所以,总体来看,曹操既谈不上“奸贼”,又比英雄差了些。我们暂且可将他视作“奸雄”,不过前面还要加上不可丢的三个字:可爱的。不过,如果说这本书只是让我更加了解三国的真面目,那就太肤浅了。现代人中有谁见过曹操呢?没有。那易中天先生又何必大费周章来澄清历史事实呢?曹操的声誉有那么重要吗?其实,这不是所谓的毫无意义,而是对历史的尊重,对灵魂的尊重!这是多少人缺乏的精神财富啊!是的,历史要清白!这是一种尊重。900字 六年级 应用文
-
读三国有感今天,我又一次读完了三国演义.这以经是我第5次合上这本书了.无论我看多少遍我都看不腻.多有很深的感受,尤其是对诸葛亮这个智慧的化身,更加是敬佩有加.他精通三韬五略,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神机妙算,只可惜他没有统一中华,复姓岁汉,这当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憾事.有一句话,不知大家听没听说过:“少不看红楼’,老不看‘三国’”,我去不赞成三国演义,这本书不是像有些人说得那样,教人老谋深算,三国演义这本书是重写蜀汉,而最后,蜀汉却打出拉白旗这么没劲的故事情节,有什么艺术可言.我们本来想看到的却没有看到,但这是一种“撕碎的艺术”,它的悲剧结尾比大团圆的结尾更耐人寻味.不是么?三国演义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能因小失大”,“一失足成千古恨”嘛.书中刘备因东吴杀了自己的二的关羽和三弟张飞,就一赌气率领七十五万蜀军进攻东吴,结果被陆逊火烧联营,且片甲不留.那一仗,就关系到蜀国的命运.七十五万大军,为了一口气没争到的气而命丧黄泉.可惜呀!本来属国粮食充足、兵多将广、武有五虎,文有卧龙,但自从那不明不白的一场仗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做人就应能屈能伸,刘备就为了二弟三弟的死儿赔上了更多的兄弟,这是在不值得.能屈能伸,还得谨慎;否则,你就会失去很多很多!450字 六年级 演讲稿
-
读《三国》有感“三国”,这是个闪亮的字眼,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让我们回眸过去,一睹三国的风采,品味三国争霸的乐趣。现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张角率众多百姓起义,准备推翻无能的汉灵帝,推翻腐败的汉朝,可这梦想终没能实现,袁绍、何进等朝中大臣率众英雄平息战乱,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汉灵帝退位,之后董卓操控年幼的汉献帝操纵大局,又恃有猛将吕布不畏众元老大臣的反对,王允让义女貂蝉用美人计离间董吕关系,导致吕布怒杀董卓,之后大局无人操纵,英雄豪杰们各自占地为王,一时间局势混乱。经过一番激烈角逐之后,刘备、曹操、孙权脱颖而出,至此呈现三国鼎立的状态,吴国依靠天险,蜀国则靠着山川之险,魏国则依靠着济济的人才养精蓄锐。一开始吴蜀联盟合力攻击魏国,火烧赤壁,打得曹操大败,只携几人逃出重围,要不是关羽义薄云天,曹操恐怕命丧于此,可之后吴蜀分裂,形成对立状态,魏国坐收渔翁之利,但是如果蜀国至此韬光养晦的话,也能坚守不破,可由于刘备的意气用事,导致陆逊火烧连营,元气大伤,蜀国开始衰败,之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让诸葛亮当顶梁柱,可诸葛亮再怎么努力,蜀国灭亡已成定局,再加上五虎接连逝世,蜀国再无人才,只能灭亡。再看吴国,虽然依靠天然屏障,但是因为蜀国的灭亡,魏国将矛头指向吴国,其实吴蜀唇亡齿寒,蜀国一灭,吴国离灭亡也就不远了。而魏国这儿人才辈出,相继涌现,没几年魏国合三为一,成为晋朝,天下终于再次统一。500字 六年级 应用文
-
品三国一千多年来,有多少豪情志士对三国风云津津乐道。又有多少智者谋士把三国中的计策视为经典。一本《三国演义》将三国时期争雄的场面刻画的淋漓尽致,令后来者爱不释手。我想这应该归功于历史与文学相结合后所散发出的无限魅力。三国的历史就好比是一块璞玉,而罗贯中用文学的方式将它细细雕琢成一部经典。记得小时候读三国总是喜欢里面战斗的激烈场面。除此之外,再也无法对三国有一点更多的理解。时隔几个春秋,当我再次从书柜中拿出这本曾给过我无限憧憬的书时,那一份欣喜感再次升腾了起来。就和我当初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的感觉一模一样。只不过岁月的流逝中,我的心不像儿时空荡荡,而是多了些对历史的感慨和社会的认知。品三国就是要慢慢咀嚼每一个字,因为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历史片段的再现。《三国演义》给我最深感触的是“忠,义”二字。关羽的忠肝义胆使他流芳千百。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对他一片忠心的完美写照。而后戏曲中用红色来表现关公也就自然了。但之后他在战争中放曹操一马,或许就是他满身的义气使然。这个义或许就是罗贯中写下的书名中的那个义。但这也只是我作为后来者的一种猜测罢了。当然,对忠义的表现还有许多人。赵子龙单骑救幼主。诸葛亮的一篇出师表浩气长存,最后也将生命的终结点留在了蜀国。忠义二字说来只是嘴唇的开合,做来却是用鲜血和生命去谱写。有红就会有黑,有光明就会有黑暗,有忠义就会有奸恶。似乎万物都是相对而生的一样。在三国争霸的狂沙漫卷中,以曹操为代表的奸恶之人大有人在。我认为曹操奸恶的来源是他那满腹的疑心。从他单凭个人判断就杀掉准备杀猪犒劳他的朋友到中反间计杀掉他的水战大将,这无一不体现了他疑云重重的内心。这或许也就是京剧中用白色衬托他的原因所在吧。奸恶之人还有不少,曹丕谋权夺位,司马家族最后趁势而起,使得三国的风雨终归停息。奸恶之人或许是封建帝制王朝的衍生物,不仅仅在三国,上溯到秦朝的赵高,下寻到秦桧,吴三桂之人。这也许是历史的一部分吧。走出三国的情感篇章,去读读一些人也还是不错的。这也是《三国演义》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的原因。每个人特点鲜明,总是令我这种三国迷再三回味。先说说诸葛亮吧,作为一个时常羽扇纶巾笑谈间的智者。这个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在他的身上,少了些许杀气与莽撞。多的是一些草船借箭的智慧和大摆空城计的沉稳。正如他的名号卧龙一般,虽是卧榻之龙,但毕竟是龙。他与蜀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智慧与谋略就好比是一根粗壮坚实的木头撑起了蜀国与魏吴两国相抗衡的蓝天白云。但伴随着刘备的死去,众多蜀国名将的生老病死。诸葛亮在偌大的蜀国显得有些孤掌难鸣,蜀国好像诸葛亮的白发一样,显得不再有生机。终于,伴随着诸葛亮的逝去,蜀国在阿斗的欢笑声中退出历史的舞台。作为一代枭雄曹操,也是《三国演义》的一大看点。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却有他的过人之处。否则何以一统北方,举魏国之力与吴蜀开战。尽管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但他的雄才大略值得每一个成大事者的人去借鉴。作为军事家,曹操在三国里面或许不如诸葛亮,周瑜等人。但作为一名文学家,他却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一方面来说,曹操就是一个文武全才。从曹操的诗中,到处都是他的理想与抱负。这让我想起了西方千百年后的拿破仑,这两人的经历真的有点相似。起初出身并不优越,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国家的掌权者,最后陨落天际。三国的历史值得每一个人去品去赏。虽不用做到如易中天教授那样,但我们也应明白这一段历史。它里面有着人间最真实的东西。成功者的黯然失色,理想者的满腹离骚,忠肝义胆者的死心塌地,奸恶小人的长于应变。还有许多东西,是几行字能表达的清的,回到书中,或许你还能找到迷失的自己。一年级:繁星雨夜1200字以上 一年级 读后感
-
读《三国》有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着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像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长长的假期终于让我再一次啃完了它——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虽然在小学时就已看过它一两遍,但都是粗略的阅读,没有细细品味,自然也就没什么收获,现在细细地品味文章内容,觉得这真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好书。《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等等。这本书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在这本书里,我喜欢的人物有诸葛亮,刘备,曹操,关羽,张飞等。先说“卧龙”诸葛亮,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没想到这样的一个大人物在书中描绘的却很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再说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优点是多方面的:爱民爱材、宽厚仁义,待人公正真诚。他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正是这个基本政治理念,使得刘备一生受人敬重,成就了刘备的一生霸业。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他的军事才能仍没被抹杀。他是三位霸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他没有杀刘备,虽然刘备已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像不到的,周瑜嫉贤妒能,一心只想除诸葛亮和刘备,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关羽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他的义,他的忠,他的英雄气概让人敬佩。粗中有细的张飞,可怜他一世英雄,竟在醉酒熟睡时被范疆和张达不明不白地杀害,我真为他鸣不平。赵云品性忠良,直言敢谏,有贤者之风,能体恤民情,慈爱百姓,他的高风亮节至今仍为人们所称赞。《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上几人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起伏,《三国演义》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1200字以上 初三 书信
-
读《三国》有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话说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黑暗,人民痛苦不堪。为了维持正义,使老百姓尽早摆脱这种水深火热的生活,各地区纷纷组织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支完全由农民所组成的起义军就是由张角所率领的黄巾军。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两个弟弟张宝和张梁则自称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他们打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这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起义军虽然获得了一些小的胜利,但由于是各自分散作战,没有统一力量,再加上张角已死,最后还是被一些地方的势力集团所击败,从而导致了起义军的最后灭亡。但它动摇了东汉集团的统治,也为其它起义军打响了一炮。在这之后,主要有曹操、孙权、刘备、袁绍、张锈、马腾、公孙瓒、刘表和刘璋等主要势力。经过了地方势力与地方势力的吞并和统一,终于形成了魏(曹操)蜀(刘备)吴(孙权)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曹操与袁绍所打的官渡之战堪称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曹操当时兵力远不及袁绍,只有7万大军能与袁绍作战,而袁绍却有70万大军。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曹操正是利用袁绍的弱点来掩饰自己的弱点。而袁绍身边本来都是文臣武将,但他却一意孤行,不听许多良言,终究酿成大错—他失去了许多文臣武将,更不幸的是,原来在他身边的这些人都投靠了曹操。曹操也正是采纳了袁绍旧部谋士许攸的建议才打败了袁绍,从而统治了整个北方。曹操乃一代枭雄。他的优点便是爱广交天下豪杰,这也成为他日后为何有如此多的谋士和大将的缘故了。但他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多疑,这个弱点常常被诸葛亮和周瑜所利用。在火烧赤壁逃到华容道上便可以体现出来。还有,一个侍卫过来给曹操盖被子,曹操竟然杀了这个侍卫,醒来后只好以是梦中杀人为借口下了台阶,并厚葬了这个侍卫。相比之下,孙刘两家虽然没有曹操那种富裕和奢华的生活条件,但同样为我们演义了一出非常精彩的大戏。蜀国当时的地理位置要比吴国差,北方有曹操的阻挡,东面又是自己的盟国,南方又有南蛮的搔扰,可以说整个国家都被包围成一小块了。但毕竟刘备有一位智谋超人的军师—诸葛亮,才得以使这个国家有继续发展下去的余地。人人都说诸葛亮好,说他如何得尽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想着国家的安危……总之,历史上是批评者少,赞扬者多。当然我不是说我反对这些赞扬,因为他的优点太多了,在此不免也对这位“智圣”提一些意见:一、刘备在临死前曾千叮咛万嘱咐地跟诸葛亮说千万不要重用马谡,他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但诸葛亮还是派他守街亭,结果马谡还是不听诸葛亮之言,结果只能让诸葛亮迫不得已使用“空城计”来赶走魏军。如果万一司马懿用一队小人马去打探虚实,诸葛亮岂不是“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二、诸葛亮没有把该用的人用到该用的地方上去。1、明知道像马谡这类人只适合用于一起研究军事、讨论问题,却把他也作为一位将领来看,害得连自己也只能自贬三级来重新树立威信。2、其实像魏延这样的人很会带兵打仗,但诸葛亮对其一直存有戒心,因为“观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不会让他打一些大仗,或许真像他说的,若丞相听我一句话,早就攻破长安了。但我想你一个诸葛亮智力还会笔他差吗?魏延想要做什么,诸葛亮还会不知道?我料魏延就算有这颗心,也没这个胆。所以我认为在用人这一点上还不是很恰当,很合理。在诸葛亮死后,就没有什么可拿地出手的大将了。真可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我想这也是诸葛亮死后遗憾之所在吧。虽然姜维也是有能力,但他在很多方面都不及诸葛亮,只落了个尽心而已。而刘禅和孙皓真可以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只不过刘禅是到了“乐不思蜀”罢了。最终,以司马政权的胜利而结束了这场历时70年(从公元190年算起,到公元280年结束)的天下大乱。真可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担当了身前事啊,何计身后评啊。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历史永远不会退色,他时刻警戒着人们。以史为诫,做个智者吧!1200字以上 高二 读后感
-
读 《三国》有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话说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黑暗,人民痛苦不堪。为了维持正义,使老百姓尽早摆脱这种水深火热的生活,各地区纷纷组织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支完全由农民所组成的起义军就是由张角所率领的黄巾军。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两个弟弟张宝和张梁则自称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他们打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这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起义军虽然获得了一些小的胜利,但由于是各自分散作战,没有统一力量,再加上张角已死,最后还是被一些地方的势力集团所击败,从而导致了起义军的最后灭亡。但它动摇了东汉集团的统治,也为其它起义军打响了一炮。在这之后,主要有曹操、孙权、刘备、袁绍、张锈、马腾、公孙瓒、刘表和刘璋等主要势力。经过了地方势力与地方势力的吞并和统一,终于形成了魏(曹操)蜀(刘备)吴(孙权)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曹操与袁绍所打的官渡之战堪称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曹操当时兵力远不及袁绍,只有7万大军能与袁绍作战,而袁绍却有70万大军。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曹操正是利用袁绍的弱点来掩饰自己的弱点。而袁绍身边本来都是文臣武将,但他却一意孤行,不听许多良言,终究酿成大错—他失去了许多文臣武将,更不幸的是,原来在他身边的这些人都投靠了曹操。曹操也正是采纳了袁绍旧部谋士许攸的建议才打败了袁绍,从而统治了整个北方。曹操乃一代枭雄。他的优点便是爱广交天下豪杰,这也成为他日后为何有如此多的谋士和大将的缘故了。但他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多疑,这个弱点常常被诸葛亮和周瑜所利用。在火烧赤壁逃到华容道上便可以体现出来。还有,一个侍卫过来给曹操盖被子,曹操竟然杀了这个侍卫,醒来后只好以是梦中杀人为借口下了台阶,并厚葬了这个侍卫。相比之下,孙刘两家虽然没有曹操那种富裕和奢华的生活条件,但同样为我们演义了一出非常精彩的大戏。蜀国当时的地理位置要比吴国差,北方有曹操的阻挡,东面又是自己的盟国,南方又有南蛮的搔扰,可以说整个国家都被包围成一小块了。但毕竟刘备有一位智谋超人的军师—诸葛亮,才得以使这个国家有继续发展下去的余地。人人都说诸葛亮好,说他如何得尽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想着国家的安危……总之,历史上是批评者少,赞扬者多。当然我不是说我反对这些赞扬,因为他的优点太多了,在此不免也对这位“智圣”提一些意见:一、刘备在临死前曾千叮咛万嘱咐地跟诸葛亮说千万不要重用马谡,他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但诸葛亮还是派他守街亭,结果马谡还是不听诸葛亮之言,结果只能让诸葛亮迫不得已使用“空城计”来赶走魏军。如果万一司马懿用一队小人马去打探虚实,诸葛亮岂不是“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二、诸葛亮没有把该用的人用到该用的地方上去。1、明知道像马谡这类人只适合用于一起研究军事、讨论问题,却把他也作为一位将领来看,害得连自己也只能自贬三级来重新树立威信。2、其实像魏延这样的人很会带兵打仗,但诸葛亮对其一直存有戒心,因为“观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不会让他打一些大仗,或许真像他说的,若丞相听我一句话,早就攻破长安了。但我想你一个诸葛亮智力还会笔他差吗?魏延想要做什么,诸葛亮还会不知道?我料魏延就算有这颗心,也没这个胆。所以我认为在用人这一点上还不是很恰当,很合理。在诸葛亮死后,就没有什么可拿地出手的大将了。真可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我想这也是诸葛亮死后遗憾之所在吧。虽然姜维也是有能力,但他在很多方面都不及诸葛亮,只落了个尽心而已。而刘禅和孙皓真可以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只不过刘禅是到了“乐不思蜀”罢了。最终,以司马政权的胜利而结束了这场历时70年(从公元190年算起,到公元280年结束)的天下大乱。真可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担当了身前事啊,何计身后评啊。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历史永远不会退色,他时刻警戒着人们。以史为诫,做个智者吧!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
品三国《隆中对》某导演正在排演一场《隆中对》的戏,详情如下:(茅屋内,孔明开始吟诗):“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停!”观众甲登场):“不好意思阿,导演。我想问一下您这戏能拍广告吗?”(导演):“什么?要我帮你拍广告?凭啥?”(甲笑嘻嘻说道):“导演,这您就不懂了!我妈说了,您要真肯为她店里的〈猴头猴头牌洗脚〉液拍个广告,她愿出2万支持您这戏!”(这一说,把导演眼圈都急红了。他上下思量了会,对着演员一阵嘀咕,最后说道):“没问题!有我呢。好,开始拍戏!”(孔明又吟起诗来):“我本…”(停!观众乙登场):我说导演,您停会儿。我二叔公也说了,您要为他厂里的〈呱呱牌剃发刀〉拍个广告,他也愿出2万支持您这戏!”(导演这下可乐了。想了会,对着演员又细语几句。忙道):“包在我身上啦!好,咱们重新开始…”(正当戏至高潮时,又有人喊停了…一下子导演可火了!)(只见观众丙气呼呼地钻进人群来,忙道歉道):“对不起阿,导演!您又得重拍了。我刚接到我大姨子的电话。她知道您拍这戏,欢喜得活像个杨贵妃。她命我火速拨款5万支持您这新版本。只要您为她那〈狗狗牌乌鸡丹〉拍个宣传广告。不知您意下…”(导演一听5万,马上变得笑眯眯的,对着阿丙是一阵寒暄…)(不知啥时,导演身边又挤来了10多个要拍广告的,导演真是乐不思蜀。随之一叠叠百钞入袋,导演更是喜笑颜开。终于忙完了,导演重新安排了剧情,宣布正式开始拍戏!并挂上了“时间已到,杜绝广告”的牌扁。)(孔明开始吟诗):“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吟罢,刘备便在屋外登场。只见孔明茅屋前卧了一只猴子,便也吟到):“猴头猴头,全国一流!”(再细看,后院堆了一大堆〈双胞胎乳猪料〉,即叫刚剃光头的关羽,张飞运回府去。自己朝内走去…刚入内,便看见正在饮〈乌龙山茶〉的孔明,欣喜万分):“此位莫非是似那〈猪猪牌洗洁精〉般家喻户晓的孔明先生?”(孔明忙作礼道):“小生正是!将军莫不是如那〈兔兔牌红烧酒〉般驰名中外的刘皇叔刘备?”(不敢当,不敢当!)(真是有失远迎呐!哈哈,将军请入坐。)(随即,两人对坐于〈暖洋洋沙发〉中)(刘备首先打开话题):“先生隐居于此,可知我找您比找〈哈哈牌止咳液〉还难阿!”(孔明也满怀激情地说道):“小生何尝不是等将军如买〈乐乐牌咖啡粉〉般辛苦,真是相见恨晚阿!”(刘备听了,点了点头。仔细打量着孔明,说道):“看先生如此眉清目秀,精神焕发,轻松自在!定有何神奇妙方吧!”(孔明笑道):“将军真似服用了〈闪亮牌滴眼露〉般慧眼识珍珠!不错,小生我是使用了〈呱呱牌剃发刀〉才显得眉清目秀,而食用了〈花花牌安神液〉才使我精神焕发!同时我又穿了〈香港牌不臭鞋〉,更使我漫步得轻松自在!(刘备听了,忙点头称是:)难怪先生大名不在互联网和居民户口上。原来先生非比寻常,乃〈超人〉也!既然先生如〈万事牌收音机〉般通晓万事,何不为我讲讲天下大事?”(孔明点了点头,从他那〈逍遥牌T衬衫〉中掏出一幅〈Q版三国彩纹地图〉说道):“将军细看,吴国孙寇食用了〈忍者无敌霸王浆〉而虎据一带,魏国曹贼亦饮用了〈王者风范天皇酒〉而称霸一方。若将军能及时吞服我这包〈天生我才QQ糖〉和此盒〈狗狗牌乌鸡丹〉,那可真谓鸡犬升天,前途无量阿!他日必能出人头地,名垂千古!”(刘备听了,兴奋地说道):今日真乃听君一席话,似服〈何不凡消食液〉,让我口服,“心亦服”阿!先生何不就此出山助我?”(说着,刘备便要拉孔明出山)“将军且慢!我观今夏日即至,军中蚊虫甚多,将士无法休息。在此怎可忘带〈蚊不叮〉以慰三军呢?”“还是先生有远见,〈卧龙岗大学〉出来的人就是不一样!先生所言极是啊!”随后,刘备便请孔明坐〈路路顺拖拉机〉出山了…1200字以上 初一 记叙文